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共5篇)由网友“更在瑶台十二层”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
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意.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网络财富 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适应期 心理 浅析篇2: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考进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阳光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来创造。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学会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科学地树立自己的目标,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准备,是使其人生更加美好的必要措施。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心理挑战
有人将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总结为大学生活的四个“自由”,即时间安排的自由,学习方法的自由,信息获得的自由和金钱使用的自由。这些方面的自由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深感自己在诸多方面受到约束和限制,非常渴望得到主动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是挑战,因为缺乏经验,突然没有了具体的约束和指导,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由。他们向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对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也持反感态度。认为这些规定堵塞了言路,局限了范围,捆住了手脚,限制了自由,但一旦没有了这些又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我们许多大学正在发展中,无论软、硬件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社会对大学的美化,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不了解,只是凭着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过于完美,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便产生失望感,情绪极低落。
2.只想得到,付出甚少
大学生处于竞争的角逐中,在步入大学的征途中虽然是如愿以偿的胜利者, 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却隐患了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的不良习气。在高中苦心攻读的日子里,他们的父母亲人全力以赴,照顾得细致入微,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却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方面种下了劣种,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种不顾他人,不顾父母劳累,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献的坏毛病。他们尽管进入了文明的殿堂,踏进了高等学府,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3.人际交往障碍
入校几个月后,同学之间也基本了解,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特别是同寝室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明显。如有的同学只知接受别人的服务,而从不为他人服务,如寝室的公共卫生,有人只知享受却从来不知清扫;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借钱不还;用他人的电脑玩起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不下线,这些看似都是微小问题,但处理不妥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相对缺乏经验,而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结识新人,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感到非常沉闷、抑郁,被孤独所困扰。
4.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羡慕, 因而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了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不少人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越大,因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自我心理调整
1.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时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于父母周到的安排。进入大学后,一切要靠自己从头开始。如打扫卫生,盥洗衣物,上街购物是必备的基本技能,男生有时还必须学会缝衣钉扣;还要学会理财。不要月初当富翁,月底做乞丐。
2.掌握沟通技巧,学会主动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的真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还要把握交往的时机,学会沟通技巧,主动交往。首先,要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选择一些个性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 应本着 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多理解别人。其次,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大学的教师被形容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些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同学,由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感到大学教师缺乏亲切感,在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请教。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们应主动与教师交往,一方面请教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最后, 要学会与学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交往。大学是浓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各种机构,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应被尊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做到对人的尊重,自然也会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目标,他就会感到无所作为,感到人生淡而无味。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就会具有活力和动力,内心充实而有信念,就会自觉地为价值目标去追求和奋斗,价值目标的实现无不伴随着艰苦和某种牺牲。但只有朝人生价值目标不断地艰难跋涉,去创造、为别人、为社会、为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味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幸福。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尽快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4.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二是自己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5.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重新估价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主动接纳使自己逐步提高。提倡“同自己比,同自己竞争”。有意识的自我心理调整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持不懈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会心理自助。
篇3: 大学生心理问题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透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构成。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潜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好处,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有个案例反映: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我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向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向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实际上,我们能够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忙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忙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这也是自杀行为能够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我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取而苦恼。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贴合以上的心理过程。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我的成绩达不到自我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潜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理解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期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之后一段时间,该生的情绪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情绪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我19岁的年轻生命。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潜力差以及身体患病。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此刻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之后他又试图透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忙,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最终导致了杯具的
发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此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不一样一般。这些特征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表现出与一般个体不一样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研究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当从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入手。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属于青年的一部分。他们同样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个体所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结为两点,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人格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期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1]能否调控这种具有两极性的情绪也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在我们调查的35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几乎每位自杀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这两个因素在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
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感情和审美等等。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主角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构成。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把自我目前的状况与将来的主角协调起来。同时,当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潜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构成自杀机制。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潜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人格障碍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根据我们对自杀个案的分析得知,容易引发自杀行为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不少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出现意外事件等刺激后,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而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及动力,反应迟钝,无精打采,拒绝交际,回避朋友,并伴随着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多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体验的时间比较短暂,随着时过境迁也就消失了。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孤僻、自尊心强、怀疑心重、承受挫折潜力低的学生容易长期入抑郁状态,导致抑郁性精神症的出现。患者中有的可能认为人生无味而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采取过自杀行为。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么一例,某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一女生B,其男友W在与她恋爱了近两年后宣布分手。此后,她情绪陷入低落,时常自叹,目光呆滞,寡言少语,常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参加群众活动,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快,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她的自我否定和内疚感,最后有一天在市内一家宾馆的11楼,她跳楼结束了自我年轻的生命。由此可见,B因失恋及学习落后导致抑郁,又因其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差而患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我们调查的35例个案中有28例自杀者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有的甚至是处在极度抑郁状态之下,这说明自杀与抑郁有很大
的关联,抑郁症状能够作为评定自杀危险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悲观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信念,常常带着幼稚、消极的心理观察社会和对待人生。因此,当理想和现实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时,悲观者便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到前途渺茫,最终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之一。大学生都对自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着完美的期望,力图塑造完美的自我,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显然是存在差距的。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遇到一点挫折、失败,便认为自我“无能”,是个失败者,那么就会使自我陷入悲观的消极状态之中。例如有的大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认为自我智力低,将来在学业上会一事无成;有的大学生因一次失恋而认为自我形象丑陋或有缺陷,异性会对自我产生厌恶等等。以悲观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等于是在原有的失败感中增添新的失败感,这必定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对人生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Beck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证明,自杀者在一般期望量表上的失望分数很高。他认为失望与自杀意图的联系比抑郁更紧密,他同意自杀者是抑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杀者的期望是消极的。他们常常歪曲了其本身的体验,只预期最暗淡、最悲观的后果。这种悲观的态
度往往带来失望感,最后发展成绝望。
3。自卑自卑是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此刻潜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我、看不起自我,并且认为自我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一般说来,个体或多或少有过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经过努力,重新评价自我,用心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减轻和消除自卑感。如果长时间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这种人在外界刺激的诱发下极易导致自杀。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例,李××,男,21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上吊自杀身亡。该生身体瘦小,皮肤偏黑,眼睛近视,身体素质差,体育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性格内向,参加班级活动不用心,人际关系不和谐。同学都认为他为人过于敏感,不好相处。一天,全班上体育课,资料是100米跑,两人一组,由于男生的人数单一个,而他又排在最后,老师只好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跑赢这名女生。这种场面自然引起在场同学的哄笑。从这以后,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夜晚外出未归,第二天早晨发现他已在学校的后山上上吊身亡。不难看出,这名学生是因自卑而引发的自杀。
(二)挫折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其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阅历也比较简单,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源于错误的认知及脆弱的承受力。我们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识主要表此刻三个方面:一是他们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我身上。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学习和交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些是不就应发生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大学学习也应是简单愉快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应是和谐的;而对于挫折,他们缺乏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二是以某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如一次考试成绩差便认为自我的潜力差,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子,前途完了。这种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身价值的认知方法,其结果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自暴自弃。三是大学生把某一次挫折的后果想象得十分可怕,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一次生病,便害怕影响学习,害怕考试不及格而退学;或
一件事情没办好,便担心别人对自我有看法而失去信心。
挫折承受力比较脆弱也是导致不良心理行为的原因之一。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潜力。耐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不会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从而持续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几经挫折打击,也许是并不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甚至直接引发自杀行为。例如,吉林某大学的一位女生,聪明俏丽,从小一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曾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担任了班干部。但之后一次班干部的改选中,她落选了。于是,她开始认为世人都在与她作对,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她走出校门,融入深深的夜色之中。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沉睡在长春南湖的一湾绿水里。还有一位大学生,只但是因为在联欢会上唱歌走了调,引起同学们的哄笑,她便觉得无法忍受,当晚在校园里自杀身亡。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那些体弱多病,涉世未深,生活道路一帆风顺,名利思想和虚荣心强,意志薄弱,胸怀狭窄,消沉抑郁,孤僻内向的个体耐挫力较差。其实耐挫力是能够透过平时的训练提高的。只要正确地认识挫折,冷静
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不断调整自我,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身的耐挫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对策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行为,如独处,沉默寡言,生活规律紊乱,情绪极度低落等等。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美国心理学家格罗布等人的有关研究,确认了青年期个体潜在自杀征兆的30条线索,其中70%的人表现出抑郁现象,包括绝望、悲哀和冷漠,还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的迹象,包括进食和睡眠等。格罗布认为,青年期自杀的最大预兆是“严重的、长期的心理潜力丧失”。这种心理潜力的丧失,必然在必须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为中。希尼亚·帕佛认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溃的信号。这种行为的异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由于自杀者在自杀前有了一系列的行为表现,这就为预防自杀带给了一些依据。学校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党团干部,系、年级、班干部是预防自杀的主要人员,只要透过必须的培训学习,他们就能及时地从自杀者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其自杀企图,及时加以疏导、解救和阻止,从而到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我们认为要预防学生的自杀行为,学校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各种有关心理卫生知识是防止大学生自杀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其具体作法是,首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团干部进行轮训,轮训的时间一般为10-15天,主要讲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等有关资料。然后由参加了轮训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青年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忙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使其应付挫折的潜力得到提高。
(二)加强精神礼貌建设,用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同时,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此刻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如果不加强精神礼貌建设,不树立正确的思想,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价值观就可能出现混乱,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因此,我们要加强校园精神礼貌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用心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构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用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针对情绪发展和人格顺应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学校要为大学生带给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用心的情绪。
2。为大学生带给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
3。给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免长期遭受挫折和内心冲突。
4。培养大学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忙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我。
5。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挫力。
(三)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持续、稳定地帮忙大学生摆脱各种心理困扰,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受不良心理因素困扰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我摆脱或及时得到帮忙,便可能出现自杀念头。有的即使已出现自杀念头,透过咨询,配适宜当的心理疗法,也能避免自杀念头发展到自杀行为。
此外,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预防自杀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或受过心理学培训并有必须经验的教师来承担。心理档案主要包括该大学生的智能和智商、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的发展状况等。学生工作处最好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除了长期观察、记录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问题外,还有必要定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以便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对心理测验的结果有关负责人要注意客观慎重地解释,严格地保密,及时地存档。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具有重要好处,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最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等有关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自杀者的内心世界
每次看见新闻说有人自杀死亡时,无论传播媒介、死者亲友、执法人员、社会人士都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自杀呢?一般的答案都不外是为感情、金钱、疾病、学业、专业等等外在打击。当我们初次听见时,总会点头称是地理解这些为别人自杀的原因。
但当你细心一想时,就不禁会问:“很多人都尝试过有这些打击,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会选取自杀这一条路呢?”压力理论派的看法指出,如果一个人在一段短时期内经历了许多压力事件,如分居、重病、亲人去世、怀孕、转换工作、升迁、失业等,他们可能会抑郁了很多不快的感受,而当他们再遇上一十分强烈的考验,他们就可能会走上自杀的路途。这个说法始终都是倾向于把事情简化了,好象只要你遭到一连串严重打击,便会无可避免地应付不来,而走上绝路,个人仿佛变成了命运和外来打击的受欺压无助的受害者。
近代心理学者的看法是十分注重自杀的主观经历:同样的打击能够在不一样性格、人生观的人身上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自杀者通常都是情绪抑郁,对生活上的转变和打击存在悲观失落的挫败感,所以他们会有以下三种看法感受:
(一)对于自我的看法——通常他们都会感到自我很无能、没有价值,觉得自我无论怎样做都是失败的,对于自我有如此负面的看法,他们便会倾向于不断反复想着那个打击,想着自我那不愉快的经历,然后就会自责、内疚、自我贬低等。就算与他们谈到彼等的成就,他们也会把它形容为不值一提的事情。
(二)对于其他人的看法——有强烈抑郁和自杀思想的人通常都会感到无助,觉得四周的人怎样也帮忙不了,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他们最感到失望的是,四周的人是在十分努力地想办法帮忙,但是无论亲友或是专业人士都无能为力。这样远比没有人愿意帮忙来得痛苦难受,于是他们更加沮丧,对自我和四周的事物都变得冷漠不关心,一副完全放下的态度,令亲友们更感挫败无助,于是有时亲友亦难免对着他们慨叹无能为力,如此就更加强了他们那无助的感觉。
(三)对于将来的看法——当他们感到自我不值一文,别人力不从心地无助,他们必定会感到自我没有将来,没有期望。当一个人如此沮丧绝望时,总会想到更坏的一方面,一个常有的念头就是既然自我没有将来,没有期望,“明天”只会是更痛苦难过,只会带给别人更多烦恼,因此他们便会越来越感到自杀是该行的路。
由此可见,当我们去了解自杀问题时,我们就应留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感受,而不单是表面化去看人的遭遇和外来打击因素。
总结精选(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统计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心理承受潜力相对薄弱,缺乏恰当的适应潜力,易产生心理问题。结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R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05-0177-01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杯具不断发生,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社会问题,并引起社会学家、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透过网络问卷,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变化,防止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带给客观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8岁—30岁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男性476人,女性281人。
1。2方法:参照汪向东等[1]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设置问卷,采取网络无记名问卷投票形式,须填写年龄、学历、在读与否等相关个人信息以备统计。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样本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好处。
2结果
2。1调查结果显示提交调查问卷的757人中,有情绪问题者612人(80。8%),无情绪问题者145人(19。2%)。有学业问题者391人(51。7%),其中学习动力不足者98人(25。1%),学习目的不明确者78人(19。9%),学习动机功利化者215人(55。0%);有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者366人(48。3%),其中生活自理问题221人(60。4%),对挫折心理承受潜力弱者108人(29。5%),考试焦虑者37人(10。1%);存在问题年龄阶段:26~30岁88人,23~25岁109人,18~22岁415人。存在情绪、学业以及生活适应潜力的问题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问题者。
2。2存在不一样问题年龄的比较18~22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3~26岁、26~30岁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好处(P<0。05,表1,2)。
3结论
网络问卷调查为不记名投票,可避免因害怕个人保密的泄露而影响真实想法,可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调查者的心理状况的优点。本调查显示,年龄在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者比例较高,而26~30岁已毕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例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与工作后人际交往中的人格成熟有关。
本调查结果还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为情绪问题,占被调查者中80。8%,表现为忧郁、情绪失衡、逃避行为等。在学业问题方面学习动机功利化者主要体此刻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中,分析原因可能与当今社会生存环境压力有关[2]。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心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姜长青。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社,:31-35
[2]郑日昌。大学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361-432
总结精选(3):
篇4: 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证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靠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超多调查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证明超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一样程度的障碍。主要问题是: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我、鄙视自我,因而不敢应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资料、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潜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大一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明白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齐。进入大学后,班群众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必须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我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一样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先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必须的社会工作,关心班群众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5)未来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就应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但是自我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我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
二、主观方面
对物质生活的依靠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潜力之间发生着矛盾。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我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到达,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期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潜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5)有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有的大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大学生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
6)部分学生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常常为了兼职赚钱而远离自我的专业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耽误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发挥其更直接更专业的作用,建立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机构。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潜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潜力的高低。我们公司可为学校带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咨询讲座、课程,为学生带给一个自主学习机会。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们公司为学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透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一样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透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资料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思考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好处,就能够把人类历史构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我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因此,我们公司能够为有针对性的对各科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培训他们有关心理学的教程,从而帮忙他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引导一个用心向上的态度。
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团结友爱的校园活动是学生构成群体凝聚力、群众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持续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忙。因此,我们公司为学生带给专门的咨询网络。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心理知识,更有一些心理小游戏,需要大家一齐共同协作完成,给大家营造一个沟通、合作、互补的平台。我们还能够和学校的一些社联合作,定期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学术活动,构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潜力。
篇5: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乐园,大学提供给我们一个展现自我,汲取知识的平台。不知不觉我马上就要毕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大学四年来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听讲座也是大学学习的课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忆起来,大学期间的各种讲座,让我的课余生活增色了不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感染着我。讲师们的每一次讲座,都涵盖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穿插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并润色于独特的见解,精湛的分析。每次听完后,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我的见识,更激起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个时候确实是很痛苦的,那时天气热,而且人又多,虽然有座位给我们座,但是听讲座的人又多,整个教室又闷又热,那时的感觉真的不是那么好受。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时间没有去听讲座。当我再次听讲座时,我发现其实有一些讲座对我很有帮助,我确实能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学校里,获得信息的来源有很多种,如上网、看书、参加活动、听讲座等。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很大部分都来源网上,虽然能够上网获得很多的资料,但网上的东西其真伪还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辨别出来,而且在网上看的东西多忘记的也快。
在大三大四,我觉得有时候去听听讲座 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去听讲座也要有选择性的,不要盲目的,为了学分去讲座里呆着,那样的话是毫无意义的,还不如留着时间去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讲师讲的每一观点都是对,最起码有一些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但毕竟每次讲座都是经过讲师的精心准备过,就算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自己都忘记的,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
无论在什么阶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想要拥有骄人的成绩,首先得努力为自己寻找学习对象,拥有一个好的学习圈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好的学习对象可以为你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你想不学都不行,不给你懒散的机会。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我们要学会主动出击,为自己寻找好的学习圈子,不要像高中那样指望老师会严格要求你,为你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寻找学习对象。在大学这些都得靠自己,得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出击;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会独立自主,不要再想依赖别人了。或许在这转变的路上会遇到挫折,但它们只是老天对你的考验,只要你坚信自己能改变,努力改变,你就能够成功!
其实听讲座的过程跟课堂听课大同小异,就是专心听,兼做笔记。讲座笔记是讲座内容的记录,因此是具有指导作用或学术价值的, 准备好一本专用的笔记本用于记录讲座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听的过程中需要与演讲者同步思维,这样才不会遗漏讲座的重点。关于讲座的笔记,与课堂讲课的专业课笔记稍有不同,最好能在页首注明讲座的时间、地点、讲座主题、主讲者个人基本信息等,其次是简明扼要地记录讲座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新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的空间,以及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这些学术思考的火花稍纵即逝,不管成熟与否,一定要先记录下来。
这些讲座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关,但是却不单一,涉及不同课题观摩聆听名师讲座, 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着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
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去听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座,我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积聚着能量。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不俗的谈吐去滋养我的学生们。
★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大学生适应期心理问题浅析(共5篇)】相关文章: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的论文2023-05-12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浅析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国际贸易毕业论文2024-01-24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浅析离家出走青少年的心理世界2023-08-30
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2023-01-13
浅析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2024-02-08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