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共12篇)由网友“娜娜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
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 - 毕业论文
【摘 要 题】数字出版
【正 文】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期刊内容数字化、尤其是网络化,显得日益重要,期刊社以及其他机构开始涉足这1领域。当技术不再是问题之后,著作权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以光盘方式复制期刊、经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传输期刊内容,属于作者的1项权利,作者可以许可、禁止此种行为。另1方面,光盘复制与网上传输的实施,对于期刊自身的发展也构成1定的负面影响。此时,如何在作者、期刊社与数字化复制传输方3者之间处理好各种权利义务关系,非常重要。
1、期刊著作权: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
讨论期刊数字化过程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应从期刊本身的著作权法律关系入手,此所谓上游问题。
在没有因各种法律行为而产生更多法律关系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期刊的编辑出版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主体,即期刊社与作者,双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期刊拥有自己的权利。以下具体分析双方依著作权法所享有的法定权利。
1.作者权利
期刊作者是指其作品被期刊发表的人。按照著作权法,在作者与期刊社没有就其作品著作权做特别约定的情况下,作者理所当然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
(1)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包括应邀为期刊社撰稿并交稿,行为本身构成对发表权的许可,即授权期刊社在本刊发表其作品。然后,当作品发表以后,作者发表权因1次用尽而消失。
(2)期刊发表是对作品的1次性使用。因为,杂志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将作品用于本刊的某1个刊期。在双方没有其他协商的情况下,作品发表后,期刊社不得在其他场合、媒体,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
――以上分析说明,对于期刊所发表的作品,期刊社仅仅获得1次性发表的权利,其他权利仍属于作者。
2.期刊社的权利
期刊社因其编辑出版这1创造性活动而被著作权法赋予权利,其中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
(1)作为汇编作品的著作权
期刊整体属于汇编作品,而著作权法第104条规定,“……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因而,期刊社作为期刊这1汇编作品的作者,就期刊整体享有著作权。那么,期刊著作权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呢?
依据著作权法,只有“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才构成汇编作品并产生著作权。由此,期刊著作权的对象应该是体现了独创性的“选择或者编排”。具体而言,期刊编辑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编辑者对具体作品的选择、排序,以及编辑体例等方面。因此,1篇、少量几篇文章很难说明期刊出版者的主观思想与编排方法,自然看不出什么独创性。只有将期刊作为1个整体,综合考察所有作品的排列顺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编辑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出版者的独创性才能得以显现。
这样,期刊著作权的内容主要是,禁止他人未经期刊社许可复制1份期刊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如果这种复制体现了期刊出版者的创造性。
(2)版式权――期刊的邻接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3105条规定了出版物的版式权:“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依此规定,我国法律承认期刊出版者享有版式权。
“版式”即印刷品的版面格式,而版面则是出版物页面上文字、图画及其他内容的编排形式。期刊的“版式权”是期刊社就其所设计的期刊版面编排格式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也有论者将它称为“版式设计权”、“版本权”。版式权1般被视为出版者的邻接权。
实践中,未经期刊社许可,他人不得复制其期刊版式。期刊版式的复制行为主要是,按照期刊原有版式,完整或部分地复制期刊,出版纸质出版物、光盘出版物或在互联网上提供传播。与期刊著作权不同,版式权体现于期刊的所有版面,哪怕仅仅是1页。像某些期刊复印资料等出版物,如果它们对期刊文章的是按照原版式复印,因而,其复印行为既是对作者著作权的使用,同时也是对原期刊版式权的使用。
另外,版式设计应该不包含期刊的封面及其他装帧设计。因为封面与装帧设计可以作为单独的作品而享有著作权。
2、期刊数字化涉及的有关问题
经上述分析可知,期刊数字化过程中涉及到的著作权包括作者就其单篇作品所拥有的作者权和期刊社所拥有的汇编作品著作权及其版式权。为此,在著作权法律框架下,从期刊到数字化(包括光盘和网络),可以讨论的著作权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
1.期刊社自己经营光盘复制与网络传输业务,此时,对于作者投稿行为,可以以声明的方式,视为包含纸介期刊、光盘与网络传输3个授权。此种做法固然容易操作,但并非每1家期刊社都会开展光盘复制和网络传输两种业务。
2.期刊社之外的第3方经营光盘复制或网络传输(以下简称数字媒体),是当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主要趋势。此时,著作权问题的解决状况,存在如下几种情形:
(1)期刊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数字媒体进行期刊数字化,必须经过作者的授权。此种做法操作难度相当大,甚至非人力所可为:作品数量浩如烟海,11授权,殊难进行。
(2)期刊数字化还必须取得期刊社许可。期刊数字化涉及到期刊社的版式权,作为汇编作品和装帧设计的著作权以及名称权、甚至商标权等。期刊数量最多几千家,难度远远低于作者授权。
而不经期刊社许可、也不侵犯其权利的数字化“期刊”充其量是1个独立的数据库,根本达不到数字化期刊的效果。另外,数字媒体海量的输入工作同样存在不少麻烦。
(3)既要取得期刊社许可、又要取得作者许可,并且还要追求工作效率,就要寻求更好的著作权解决方案。由此就诞生了当前广泛采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由数字媒体与作者、期刊社3方共同、分阶段参与,进行1揽子式的授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集体管理,但其效果不亚于、甚至超过集体管理。
3、数字化著作权方案解析
如上所述,期刊数字化的著作权问题难点在于作者授权。为此,数字媒体很自然地就想到1揽子的集体授权方式。而集体授权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期刊社进行。由此,我们看到了当前大量存在于期刊的著作权解决方案声明。
我们通过个案分析来说明这1问题。《知识产权》是我国法学类核心期刊,其第3期的目录页刊登了两则有关著作权的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经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1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为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网络化,我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稿件1经录用,均视为作者同意文章被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1次性给付。”
目前,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以及重庆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期刊数字与网络化工程。它们对数字化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的处理方式大致相同。
CNKI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英文(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作为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它建立了多个CNKI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为解决期刊数字网络化中的著作权问题,CNKI进行了不少探索与努力。从CNKI的网站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CNKI有关期刊文献著作权的说明。
据称,CNKI数据库均依法取得期刊编辑部等出版单位及文献作者的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期刊出版单位签署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协议》、《中国期刊网入网协议》等法律文件。另1方面,入编CNKI数据库的期刊出版单位也分别采用了与作者签约、要约、公告明示等方式,从作者处取得了在CNKI数据库中使用其文章的许可。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期刊编辑部签署各种著作权协议总数达17600多份(项),支付著作权使用费1207.85万元。
另外,CNKI还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制定了在数据库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则,并在技术上给予了必要的保证。比如,用户签订使用数据库的授权协议,限定数据库使用范围与方式,禁止盗版、非法复制、超范围扩散、利用数据库文章非法出版、控制数据库价格等等。
CNKI解决著作权的方案表明,在其进行期刊光盘复制、网络传输过程中,各方面的权利、利益都尽可能地得到了保障。第1,所有投稿人都可以以默认的方式同意期刊社的声明,将作品加入CNKI数据库;同时,他也可以以明示的方式声明不加入CNKI数据库。所以,作者并未在投稿的同时失去数字化复制与传输的权利。第2,期刊数字化中1系列的许可都是有偿的。数字媒体经营者有偿许可用户使用其产品(作品);数字媒体经营者向期刊社支付了著作权使用费,包括作者的稿酬;然后,作者可以从编辑部得到它。――我们认为,至少在目前人们可以探讨的方
篇2:数字化与人文科学
数字化与人文科学
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空界域,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同时也直接触发了对人文科学否定和批判思潮的'再度兴起.本文分析了这种思潮的理论渊源,通过对人文科学的学科功能及学科精神等方面的讨论,阐明了人文科学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作 者:韩小谦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年,卷(期): “”(11)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人文科学 人文精神 数字化 信息时代篇3:创新与“棒”期刊
创新与“棒”期刊
作者:张欣欣张月红缪弈洲贾晓燕
科技与出版 07期
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www.alpsp.org)在10月的官方月报行业新闻中有一则报道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20的出版创新奖已经花落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的Frontiers(http://www.frontiersin.org/),这项创新奖主要强调,欧洲和美国的出版者一直在寻找的“新”和“变”毋庸置疑是国际出版业大方向;二是耐人寻味地评论期刊行业更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运作的“好期刊”。因此本文就围绕“好刊”与“创新”,并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展开讨论。
1 什么是行业好刊?
当今国际出版业对期刊的期望值是什么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1.1 服务型期刊
年ALPSP在10月的官方月报中再次评述其8月的一篇报道,题为“创新与‘棒’期刊”(Innovation versus “very good” journals)[1]。该文不仅配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封面,还评论了该刊一系列的行业新举措,如它所述:“在期刊进化、改变和发展的征程中,我们是否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好期刊?是否忽视了那些为期刊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幕后英雄?也许他们所为并没有被业界认为有多大的创新或者得到满堂喝彩,但是他们为期刊的发展传播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不容小觑的。最近有个期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相信也有很多同类的期刊),即JZUS(本刊英文缩写)。它是第一个真正实现国际同行评议的中国期刊(虽然此举在发达国家不足为奇);它也是第一个使用CrossCheck的中国期刊,并为提高期刊质量、避免剽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要提的是该刊在默默耕耘的‘国际化’运作中,心系中华之根,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来致敬国际审稿人,向世界传播一种国家文化……近来该刊为每篇文章加载中文概要的新举措惠利于海内外中华学者,彰显了中国话语……总之,该刊关注它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用至上服务的理念让它的作者和读者心动。”
得到国际学术出版业的认同是做刊人的一种纯粹的幸福,如报道中所提《浙大学报(英文版)》这些年靠的是“至上服务的理念”让“它的作者和读者心动”。简言之就是“人”和“做”两个本土化“服务型”创新公式[2,3]:
人:编辑=职业素质+文化修养+实干精神+强化国际出版理念(如每年国际培训,国际基金项目;加入国际出版学会,作为中国代表入选两家国际出版协会董事会委员等);
做:期刊=国际评审制度+诚信优质内容+创新平台+接轨国际标准(如2014年又一次成为首家中国期刊为每篇刊发论文做CrossMark(版本标识),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和FundRef(基金标识)。
回首往昔,本刊一直遵循“服务至上”的原则,并且亦步亦趋紧随国际出版领域变革的步伐。如加入全球出版链接协会(PILA/CrossRef)这家极具创新的国际组织,成为国内首家注册doi的会员;成为首家使用CrossCheck的中国期刊[4];成为首获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研究基金资助的中国期刊,之后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国际期刊界如何看待会议论文集再发表,科学成果的贡献归属与署名标识,双(多)语出版与一稿两(多)投的是非曲直,对国际作者写作行为的调查以及工程学科中的案例分析等[5-10]。继20本刊编辑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入选ALPSP董事会委员,2014又代表本刊(也是亚洲唯一代表)入选PILA董事会委员。这不仅是代表本刊,更是代表中国期刊,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在学术期刊领域表达了话语权。
1.2 创新型期刊
传统意义的知名与普通期刊在各自专业领域不断求新求变、服务读者与作者以提升形象,如《科学》、《自然》、《细胞》,以及我们《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这样的小刊。近几年来,创新型学术期刊不断涌现[11]。他们分别在审稿过程改革,开放获取和出版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具有代表性和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期刊运作特点如表1所示。其中PLOS ONE PeerJ和Frontiers分别获得、、2014年ALPSP最具创新出版奖,并且这些创新型期刊仍在持续不断地改进,比如eLife,2014年开始允许作者为已经发表的文章修订和更新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12]。
2 什么是国际出版创新服务?
正如ALPSP的报道中指出,“众所周知,当今信息业的创新与出版模式的开发压力陡增,促进了全球期刊出版的日新月异”,ALPSP每年都会颁布国际出版创新奖,无论奖项花落谁家都是出版业新一轮出版革命的到来。如20“CrossCheck”项目获奖,出版界现在应该体会到是一场什么样的变革。最近的国际出版创新型服务如表2所示。这些创新服务从多个角度考虑,并借助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为研究人员、科研机构、出版商、读者、审稿人等提供立体、多元和便捷的服务。
3 JZUS的思考和践行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一直关注全球期刊行业的创新动态,与国际出版标准接轨。ORCID是年由CrossRef公司、爱思唯尔、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美国化学学会、维康基金会等众多大型出版集团、大学、学术团体、基金资助机构等发起和资助的公益项目。ORCID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跨学科、跨工作地点、跨部门和国界的中心注册系统。它能确定作者身份,简化手稿提交和改善作者搜索。CrossMark和FundRef是由CrossRef公司于推出的项目,得到了英国医学期刊、爱思唯尔、剑桥出版集团、施普林格、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多家国际知名出版商和学会的参与和支持。CrossMark为论文版本的追踪提供极大便利,而FundRef则为每个基金提供类似于文章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这些创新项目为出版领域的前行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的资助下,本刊又一次走在了中国科技期刊创新服务的前沿。2014年本刊成为国内首家在网站平台与论文中同时标注CrossMark、FundRef和ORCID的期刊。
3.1 ORCID
从2014年第12期开始,本刊发表的文章已标记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ORCID,并且按照ORCID的要求,在文章中给出其图标( )和识别号码。ORCID的注册页面简单明了,注册过程免费而快速:仅需要输入用户名、邮箱地址和密码,不需要有官方机构,并对研究者没有其他限制(如图1所示,http://orcid.org/)。
图1 ORCID的研究人员注册页面(a)和《浙大学报(英文版)》文章标记ORCID示例(b)
3.2 FundRef
FundRef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FundRef工作流程图(来源http://search.crossref.org/fundref)
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流程分别为:①FundRef注册机构为出版商稿件追踪系统提供标准的基金名称;②出版商要求作者选择正确的基金名称并且在稿件系统中提供基金号码;③基金信息上传至出版商生产系统;④出版商将收集到的基金信息发送到CrossRef的基金库中;⑤基金管理机构和其他的财政支持者要求获取FundRef的数据;⑥基金信息可以使用标准的CrossMark用户界面在出版商的网站显示。
在FundRef的网站可以检索注册基金的文章情况(http://search.crossref.org/fundref),包括文章类型、OA情况、发表年、学科分类、出版商等,并统计在CSV文件,供基金机构下载和使用。截至2014年10月1日,FundRef的注册基金数已达到8168。在基金库中查询可知,截至2014年12月13日,在已经注册FundRef的期刊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发表期刊文章36826篇,会议文章为80篇,其中应用数学文章3219篇,工程类3012篇等(http://search.crossref.org/fundref?q=501100001809)。
3.3 CrossMark
参与CrossMark首先需要填写申请书(http://www.crossref.org/crossmark/AboutJoin.htm),并在网站告知读者、作者等文章版本更新的CrossMark政策说明,同时显示CrossMark标记;然后上传包含CrossMark、FundRef和ORCID信息的xml文件到CrossRef系统的指定处。此后该文有任何改动,需要在CrossMark标记中及时更新。
下面以《浙大学报(英文版)A辑》的一篇文章为例,介绍和分享如何在CrossMark标记控件中整合CrossMark、FundRef和ORCID的内容,并同时显示在网站平台和pdf文件中。首先将xml文件上传到CrossRef系统的指定处,此文件包含文章的doi,ORCID以及基金资助的名称、代码、项目编号等信息。图3是此xml文件的部分重要数据(FundRef的技术指南请参见http://crossref.org/fundref/)。CrossRef系统处理数据完毕后将反馈成功与否的信息。然后使用CrossRef提供的模块化的HTML/JavaScript代码控件将CrossMark的标记和对话框功能嵌入到网页中。这个控件包括CrossMark的最新版本状态以及CrossMark、ORCID和FundRef三者整合到一起的记录(见图4)。这些功能都已在本刊网站的部分文章中实现(见图5)。
同时,本刊已经先于Springer在pdf版本中显示CrossMark的标记及链接(见图5)。首先从多个备选标记方案中选出适合本刊的CrossMark标记,并在CrossMark的网站下载开源工具pdfmark程序,将元数据嵌入到pdf文件中从而得到xmp文件;运行开源命令行工具pdfstamp得到链接并将其添加到xmp文件中的CrossMark的标记下,从而实现CrossMark在pdf版本的`显示。具体实施CrossMark的技术指南请参见http://crossmarksupport.crossref.org/technical-implementation-guidelines/。本刊追求加载创新服务的做法也推动了Springer抓紧时间在CrossMark标记中增加FundRef和ORCID,并争取尽快在pdf版本加载CrossMark标记及链接。
图3 上传到CrossRef系统的xml文件的重要部分(《浙大学报(英文版)》的文章数据示例)
图4 CrossMark的最新版本显示(a)以及CrossMark、ORCID和FundRef三者整合到一起的标记(b)
图5 《浙大学报(英文版)》在网站(a)和pdf版本(b)中显示CrossMark的标记及链接
CrossMark的类型全面多样,共有补充说明(Addendum)、声明(Clarification)、更正(Correction)、勘误(Erratum)、撤稿(Retraction)等12种。例如,比起传统的勘误仅用网页相互链接新旧文章,CrossMark的勘误不仅标记形式非常明显,并能直接体现出勘误日期、链接、doi、文章名、发表期刊、时间等信息(见图6)。读者使用CrossMark非常方便并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节约了用于寻找最新版本的时间,同时可以获得更多扩展信息。
图6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CrossMark勘误示例
3.4 Altmertic
Altmertic于年底评出了2014年前100名最吸引公众高度关注的学术研究(http://www.altmetric.com/top100/2014/)。如图7所示,第一名是来自于Facebook公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康奈尔大学的文章――《通过社交网络的庞大情绪感染的实验证据》(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massive-scale emotional contag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此文有301次新闻报道,130次博客推送、3901次Tweets讨论等。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本刊的Altmetric数据。中国首篇英文报告埃博拉病毒的文章(《埃博拉之役四十年》(Forty years of the war against Ebola)两个月前刊发于《浙江大学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该文迅速引起关注,目前在B辑的Altmetric数据中排名第一。国内虽不能使用Facebook、Twitter等传播工具,但能获得如此表现亦属不易。此数据表明研究人员对埃博拉病毒的关注程度,因此本刊继续邀约此作者的后续文章。
4 结语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一直关注全球期刊行业的动态并积极追求国际创新服务,除了积极参与和使用CrossMark、ORCID、FundRef,将会继续实践更多的创新服务,比如争取早日参与到CrossRef的数据挖掘项目(Text and Data Mining)中。正如ALPSP官方月报所报道的:“……该刊关注它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用至上服务的理念让它的作者和读者心动。”
图7 (a)Altmertic评出了2014年前100名最吸引公众高度关注的学术研究;(b)《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的高Altmetric数据文章《埃博拉之役四十年》
感谢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张启飞老师和百度上海分公司潘思弘工程师对实施CrossMark提供的技术支持,并感谢CrossRef公司Rachael LAMMEY女士提供的详细的咨询服务。
作者介绍:张欣欣,张月红,缪弈洲,贾晓燕,《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杭州 310027
篇4:数字化城市管理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广泛借鉴其它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改进创新,综合应用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影像、无线通信、视频监控、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配套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年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年上半年全面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成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监督考评体系,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推进监管分离,强化监督考核,实现城市管理的范围全包容、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监控实时化、处置及时化、管理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环境最优化的工作目标,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创建优美、洁净、有序、和谐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市情实际,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信息系统建设等进行规范设计,科学安排推进时序,分步实施。
(三)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将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单位)现有的城市管理资源中不涉密、可兼容的部分,无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共享共建;对企业化的城市管理资源,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共享共建。
(四)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区政府负责其辖区内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其数字化城管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性城市管理工作。
(五)权责明晰、科学评价。明确界定城市管理工作各类部件、事件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监督考评体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客观、准确、及时评价城市管理效果。
(六)科学实用、勤俭节约。突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既要高标准建设,注重创新,讲求实效,又要勤俭节约,降低成本,避免贪大求全、铺张浪费。
四、工作范围
(一)对象范围。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对象范围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所列出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全部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扩展部件类)及六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扩展事件类)。
(二)地域范围。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地域范围为新浦区、海州区、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市开发区)现有建成区共100平方公里范围,一期工程覆盖建成区65平方公里,二期工程扩展到全部建成区,并预留有关信息化接口,为建成区的扩大、部件和事件的增加做好扩容准备。
(三)责任部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责任部门为各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以及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相关的市城管局、发改委、公安局、经贸委、民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局、房产局、交通局、水利局、文化局、广电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人防办、旅游局、拆管办、日报社、消防支队、工商局、邮政局、气象局、海通集团、供电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中石化石油公司等部门。
五、工作内容
(一)体制建设
1。体制模式。采用“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核、四级联动”模式,构建大城管格局。成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以下简称监指中心,机构规格性质由市编委会研究确定),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平台。市监指中心监督考核区级政府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况,区监指中心监督考核街道办事处(乡镇)及区相关部门(单位)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况,市相关职能部门监督考核所属部门(单位),街道办事处(乡镇)考核社区。市监指中心、区监指中心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四级联动。
2。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各区区长、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局副局长兼任。
3。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具体承担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安排城市管理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
4。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设立四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为各级监指中心、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指挥、协调、监督、考核、处理信息的工作中枢。市监指中心负责在其内部建设市一级平台,集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软、硬件;协助各区建设二级平台(软件、坐席计算机),指导市开发区、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建设其二级平台及其以下平台。各区根据全市统一的设计标准,组织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区职能部门(单位)的三级平台、社区四级平台。二级及其以下平台作为市一级平台的终端用户,不再独立建设信息系统。
(二)机制建设
1。再造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平台受理、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六个环节。信息收集环节在原有服务热线、领导交办等渠道基础上,增加监督信息员现场巡查及平台管理员视频监控两种主动发现渠道;平台管理员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甄别、立案,并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任务派遣员确定具体问题的`责任主体并派遣任务;各责任主体按照明确的标准和时限处置具体问题,并向市监指中心反馈处理结果;监督信息员根据市监指中心的指令进行现场核查,并将结果发送到计算机考核评价子系统,系统自动计分评价。
2。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监督考评体系。主要包括权责明晰的两级监督、规范高效的管理标准、分工明确的责任主体、严格精细的考核计分办法、成熟稳定的计算机考评软件、高位严厉的奖惩措施等内容。主要实行日考网上公布、月考媒介公布、季考会议点评、年考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及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考评范围,以及实行目标考核保证金、责任追究等措施,强化监督考核。
(三)资源整合
由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市信息产业局具体负责,整合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单位)已建成的信息系统资源,对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共享共建。
1。服务热线号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升级为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各级平台服务热线号码。市建设局原服务热线平台作为市数字化城管二级平台,也可另外增加其它服务热线号码。
2。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提供支撑平台和网络通道,以实现数字化城管各级平台之间的互通互、数据交换。
3。市公安局、环保局、安监局、水利局等部门的视频监控系统,无偿对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视频监控点,实现城区主要道路、重要节点监控可视化。
4。市国土资源局地理信息系统、市规划局地理信息系统、市交通局车辆GPS定位系统,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无偿使用上述系统,有偿使用补充数据,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的区域定位、责任定位、手机及时上报和视频实时传送。
5。市建设局、民政局、广电局、海通集团、供电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等部门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网点图,无偿编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6。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无偿接入市应急指挥中心,及时提供有关的应急事件信息。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采用市、区两级集中式一体化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数据建设、运行环境建设、应用子系统建设、场地建设四个部分。
1。数据建设。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法”等方法,对建成区划分单元网格,普查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确定责任主体,获取基础地形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并绘制多层数据复合的数字化城管电子地形图。
2。运行环境建设。在市一级平台建设网络与通讯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存储与备份系统、操作及安全系统、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等。
3。应用子系统建设。建设无线数据采集、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地理编码、呼叫受理、监督指挥、移动督查、协同工作、综合评价、应用维护等9个基本应用子系统,并增加移动指挥、现场执法、网上办案、行政许可、日常办公等5个拓展应用子系统。
4。场地建设。主要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坐席区域、大屏幕区域、机房及相关办公场所等。市一级平台建在市城管局;二级及其以下平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建设规模。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经测算,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需投资约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建设市一级平台软、硬件设施和协助区建设二级平台的软件、坐席计算机共需投资1430万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承担;区二级平台的其它建设资金及其下级平台的建设资金,由区级财政承担;市开发区、市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其二级平台及其下级平台。
七、建设及运行模式
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采用“BT加外包”的建设及运行模式,即整体打包招标投资单位和监理单位,投资单位出资集成,分项招标软硬件,监理单位全程监理,市监指中心全程跟踪指导;市财政局组织资金审计;市发改委组织申报验收;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验收合格后,市监指中心租用五年,市财政逐年支付租金,投资单位负责系统无偿维护、升级;租期届满后,系统交由市监指中心无偿使用,另行签订维护升级协议。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广泛吸引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参与竞标,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
八、建设周期及实施步骤
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预计为1年。年3月至年8月,主要完成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置市监指中心、编制项目建议书、研究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建立长效管理监督考评体系等前期工作,年9月至年12月,主要完成招投标、资源整合、数据普查、硬件采购、软件开发、场地改造、人员招聘及培训、指挥手册编制等平台建设工作;年1月至年5月,主要完成系统集成调试、竣工验收等工作。
九、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共同推进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各项保障。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涉及各区及众多的专业部门,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作。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下,对照各自职责,主动参与,主动服务,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保质保量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和运行任务。
(三)科学规划建设,强化监督考核。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位规划设计,做好方案论证,安排合理时序,分步推进实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市监察部门要对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坚决杜绝敷衍塞责现象,坚决禁止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科学、健康、快速、有序推进,如期建成并投入运行。
篇5: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示例
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示例
为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采用“城市管理综合型高效管理”的应用方式,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管理规范、运行正常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结合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综合型“大城管”格局为手段,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在全县建立监督、处置、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而达到管理区域数字化、管理内容数字化、执法事件处置标准化,推进城市管理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现代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及目标任务
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创新管理、建管并重、重点突破、整体发展、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力争20XX年前完成。
(一)工作范围
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主要以城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亮化管理、建筑垃圾管理及其他有关涉及市容市貌、户外广告、突发事件、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六大类事件为主。
(二)目标任务
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和模式的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能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我县城区“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三、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1、工作内容
实现城市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分为标准规范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城市管理基础建设、网格化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城管通”系统建设、视频监控接入显示系统建设、GPS定位平台和评价考核监督体系等。
2、工作原则
(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内容。
(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建设、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统一执行行业标准。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阶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路政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各类城市管理部件和市容市貌、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建设工地、违法建设行为等城市管理事件,以及施工工地的围墙及围墙外侧的环境卫生。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1)调查、调研、拟定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和筹备小组。
(3)设立“上栗县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全面启动和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的建设。
(4)项目立项、评审、审批。
(5)项目招投标。
(6)投入使用。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数据建库、单元网格划分等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2)操作标准、规范制定。
(3)完善城市管理运行工作程序。
(4)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呼叫中心、无线采集系统和系统集成等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建设。
(5)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
(6)人员培训。
(7)系统试运行。
3、第三阶段:完善验收阶段(20XX年1月-12月)
(1)完善管理运行工作程序和运作机制。
(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查漏补缺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必要的扩充修改。
(4)组织系统验收。
五、组织机构
为按期完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任务,特成立上栗县城市管理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1、组成:郑伟
2、副组长:黎飞龙、李阳、张理、朱述辉、张华新、
秦建军、邹立、朱汶祯、黄贵国
3、成员:梁国春、龙任平、王大毅、荣勇、冯任、阮力江、刘剑虹、吴高松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保障二个中心机构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城管受理信息中心和城管指挥处置中心24小时运行,应配备10工作人员。
(2)组建网格信息采集和监督员队伍。组建城市管理日常信息采集队伍,可整合资源,利用现有城管队伍,配置“城管通”,城管执法队员在巡查执法过程中兼有向信息中心报送城市管理问题的.职责,作为信息采集网络的力量。
2、数字化城管中心工作室
城管指挥处置中心工作室,设置大型显示屏幕和投影仪等设备。
3、保障数字化城管建设经费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项目建设经费主要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财政部门的核拨,涉及到其他单位、辖区的建设内容的费用由相关责任单位承担。
4、完善制度保障
为实现数字化城管发现、指挥、处置、监督等各个环节高效、迅捷的运转,制度保障是前提,必须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信息采集员工作规范、城管工作流程规范、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评价考核制度以及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以及人员培训、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相关配套制度。
七、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全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2、明确任务,加强协作。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工作分工,积极主动,密切合作,高标准、严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耽误工作进展。
3、创造条件,搞好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要在人、财、物调配使用上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给予资金保障,确保顺利完成全市的工作计划,准时通过验收。
4、落实责任制,保障实施。局办公室要及时跟踪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参与此项工作不力影响工作进度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6: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学校将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万兆路由核心交换机,设置多台专业服务器,并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电子实验室建设
“一卡通”系统建设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在两个校门处安装门禁控制器和读卡器,学生刷卡进入,自动记录考勤信息。如遇未授权的非法卡发出报警音。可在后台软件中规定多种考勤规则,对 IC 卡进行不同权限设置,多种条件的查询等等。
2、图书管理系统
配备激光扫描器识别条形码,具有完善的采编、流通、典藏、期刊管理、公共查询、资产清查、压缩备份等功能。
3、售餐系统
学生和教职员工只需预先充值在其IC卡中,就餐买菜时,在售饭机感应区的有效距离内出示其卡,由售货员在售饭机上预设或输入消费额,确认后便可完成本此交易。有详细的消费记录 , 并可设定消费限额。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依靠软件实现对学生机的监控和管理,学生持卡上机,学习上网,客户端上的读卡器按预先设定的卡型、费率、时段自动扣钱。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于校内消费管理。在校园的某些指定地点配置IC卡自动售货机,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开放。可实现联网消费,也可脱机消费。刷卡后从该卡内扣除消费额,后台清分清算系统自动完成结算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之“软件建设”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是讲授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现。它是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进行屏幕广播、电子举手、屏幕监视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讲授课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软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机版演示型CAI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在局域网中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二是讨论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Telnet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浏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是发现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再由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关于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四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采取“集中培训,过关检测”、“自主培训,岗位练兵”、“制度引导,任务驱动”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打造具有高品质信息素养的优秀毕业
学校安排充足的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周2节信息技术课,且上机操作时间保证在80%以上,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课后通过bbs、博客等网络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探讨,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网络上“安家”,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交流自己的思想,体会做为一个社会人在网络上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大量进入学校,宁夏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尝试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在实际建设中却有众多困惑。本文将从政策、管理、应用等不同层面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予以解释。
国家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幅加快。宁夏中小学校80%实现了宽带互联网络接入、60%中小学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20%中小学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大武口、惠农区、贺兰县、灵武市等县区的所有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光纤接入“校校通”,辖区所有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并网络连通,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所有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计算机设备,学校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下一步,这些地区的学校将进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一所学校该如何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认为宁夏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要面面俱到、全面实施,而应讲究策略、重点突破,具体如下。
一、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
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工作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整体安排部署,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由国家和自治区(省)级建设,中小学校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宁夏已初步建设了“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免费为宁夏中小学校提供数字教育资源、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学校综合服务空间、优质教育资源交易等服务。同时,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建设了“宁夏教育数据中心”,全面部署教育部的各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部署了学生学籍系统、学校安全信息系统、学前教育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6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教育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安排部署之中。
掌握和了解了国家以及自治区(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时,一方面可避开国家或自治区计划建设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另一方面,在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下,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府资金支持。例如: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就不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个人学习空间、行政办公OA等系统的建设。
二、量体裁衣,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针对性
尽管中小学校具有太多的共性特点,但就每个具体的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因此,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时,学校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点、特色、优势和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其重点是发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使其亮点更亮。例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办学特色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依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即实施“数字化(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建设项目,以体验教学为主,融入电磁、声光电、力学、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等新奇趣味元素,使学生通过实物与多媒体鲜明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优势,使学校的亮点更亮。因此,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完善校园网络内外部环境、围绕课堂教育教学、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而开展。而在大数据存储、与其他学校相比共性特点较强的教学管理应用方面,就要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可能统一建设和部署。
三、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的直接使用者和应用者,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所以,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学校教师的实际为基础,广泛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更贴近实际,建成后的效果才最好。以固原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第一次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后经学校教师专题讨论商议后,学校对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以发挥学校优质师资优势(学校拥有“塞上名师”1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4名、固原市级骨干教师4名)为中心,在完善学校内部网络环境的同时,重点建设名师工作室和学校数字化微课堂教室,以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网络帮扶固原市山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样既可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广泛服务的作用。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面向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务虚、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务实,用信息化手段、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实际效果。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学校开始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经常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例如,某中学,千人左右学生无住宿生(全部走读),学校没有公车、有1间会议室等等,而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中,却看到以下建设内容:住宿学生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会议室管理系统等等。这种典型脱离学习实际情况、盲目准备建设的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现阶段经常会遇到,因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不要贪大、贪全。希望其他学校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向企业学习,尝试校企合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学校相对IT企业而言,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相对不足;而IT企业却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相对不足。因此,取长补短,学校不仅要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络,而且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应用,并结合学校实际,从中选取最适合学校的应用,与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合作。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将具有共性化特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存储建设、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交给国家、自治区(省)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学校将精力主要用于不断完善校内、外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和网络在课堂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等方面,积极与IT企业取长补短,以共赢方式开展合作,开展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7: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四网合一”的全数字校园网(即通过光纤与Internet连接的校园局域网、VOD校园视频点播网、全数字多媒体互动教学网、通过地面接受站与远程教育网连接的远程教育资源网)。最终拥有多媒体互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电子备课室、信息中心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并把校园网连接到所有校舍,将多个信息点分布在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厅以及师生宿舍,实现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全方位信息化。
校园网应具备的功能有:
1.电子邮件服务通过E-mail与同行交往。
2.文件传输FTP服务利用FTP服务实现校内各组室、班级或个人主页的上传以及从网上下载资料。
3.WWW浏览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外部网页向社会宣传学校,提供各类咨询信息等;利用内部网页进行管理,例如发布通知、收集学生意见等。
4.资源共享建立电子图书馆形式的教育资源库,供师生检索、查询、利用。
5.网上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VOD视频点播实现实时或非实时方式的远程多媒体教学。
“一卡通”应用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2、图书管理系统
3、售餐系统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硬件建设”
校园网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采取购买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教务管理平台基础上,引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学数据统一管理,实现教学动态管理,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建立完备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期中期未及平时成绩考核,出勤考核都采取自动化办公模式,并对学生的档案进行电子永久保存。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功能,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学院实施提供技术保证。对FTP服务器进行硬件升级改造,增大教学资源库容量,以便学生能更方便全面进行网上学习。形成了影视资源库;通过地面卫星接受站接受、收存储中国远程教育网、中国广播远程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远教资源信息,形成了卫星教育资源库;通过光纤与Internet相连,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地面教育资源网;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建立一个校园网外能够访问并配置详实的信息资料介绍校园文化的网站,网站添加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将电子图书馆融合进去。
5、公共实训平台数字化建设
按照“认知实习→技能仿真→实践操作”的流程,规划建设符合校园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实训设备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培养学生认知实习和模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
篇8: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大量进入学校,宁夏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尝试数字化校园建设,但在实际建设中却有众多困惑。本文将从政策、管理、应用等不同层面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予以解释。
国家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幅加快。宁夏中小学校80%实现了宽带互联网络接入、60%中小学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20%中小学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大武口、惠农区、贺兰县、灵武市等县区的所有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光纤接入“校校通”,辖区所有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并网络连通,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所有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计算机设备,学校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下一步,这些地区的学校将进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一所学校该如何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认为宁夏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要面面俱到、全面实施,而应讲究策略、重点突破,具体如下。
一、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
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工作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整体安排部署,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由国家和自治区(省)级建设,中小学校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宁夏已初步建设了“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免费为宁夏中小学校提供数字教育资源、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学校综合服务空间、优质教育资源交易等服务。同时,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建设了“宁夏教育数据中心”,全面部署教育部的各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部署了学生学籍系统、学校安全信息系统、学前教育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6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教育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安排部署之中。
掌握和了解了国家以及自治区(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时,一方面可避开国家或自治区计划建设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另一方面,在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下,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府资金支持。例如: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就不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个人学习空间、行政办公OA等系统的建设。
二、量体裁衣,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针对性
尽管中小学校具有太多的共性特点,但就每个具体的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因此,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时,学校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点、特色、优势和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其重点是发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使其亮点更亮。例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办学特色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依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即实施“数字化(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建设项目,以体验教学为主,融入电磁、声光电、力学、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等新奇趣味元素,使学生通过实物与多媒体鲜明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优势,使学校的亮点更亮。因此,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完善校园网络内外部环境、围绕课堂教育教学、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而开展。而在大数据存储、与其他学校相比共性特点较强的教学管理应用方面,就要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可能统一建设和部署。
三、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的直接使用者和应用者,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所以,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学校教师的实际为基础,广泛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更贴近实际,建成后的效果才最好。以固原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第一次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后经学校教师专题讨论商议后,学校对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以发挥学校优质师资优势(学校拥有“塞上名师”1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4名、固原市级骨干教师4名)为中心,在完善学校内部网络环境的同时,重点建设名师工作室和学校数字化微课堂教室,以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网络帮扶固原市山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样既可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广泛服务的作用。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面向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务虚、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务实,用信息化手段、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实际效果。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学校开始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经常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例如,某中学,千人左右学生无住宿生(全部走读),学校没有公车、有1间会议室等等,而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中,却看到以下建设内容:住宿学生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会议室管理系统等等。这种典型脱离学习实际情况、盲目准备建设的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现阶段经常会遇到,因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不要贪大、贪全。希望其他学校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向企业学习,尝试校企合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学校相对IT企业而言,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相对不足;而IT企业却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相对不足。因此,取长补短,学校不仅要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络,而且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应用,并结合学校实际,从中选取最适合学校的应用,与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合作。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将具有共性化特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存储建设、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交给国家、自治区(省)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学校将精力主要用于不断完善校内、外网络环境建设,信息技术和网络在课堂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等方面,积极与IT企业取长补短,以共赢方式开展合作,开展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篇9: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学校将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网络核心采用万兆路由核心交换机,设置多台专业服务器,并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电子实验室建设
“一卡通”系统建设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在两个校门处安装门禁控制器和读卡器,学生刷卡进入,自动记录考勤信息。如遇未授权的非法卡发出报警音。可在后台软件中规定多种考勤规则,对 IC 卡进行不同权限设置,多种条件的查询等等。
2、图书管理系统
配备激光扫描器识别条形码,具有完善的采编、流通、典藏、期刊管理、公共查询、资产清查、压缩备份等功能。
3、售餐系统
学生和教职员工只需预先充值在其IC卡中,就餐买菜时,在售饭机感应区的有效距离内出示其卡,由售货员在售饭机上预设或输入消费额,确认后便可完成本此交易。有详细的消费记录 , 并可设定消费限额。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依靠软件实现对学生机的监控和管理,学生持卡上机,学习上网,客户端上的读卡器按预先设定的卡型、费率、时段自动扣钱。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于校内消费管理。在校园的某些指定地点配置IC卡自动售货机,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开放。可实现联网消费,也可脱机消费。刷卡后从该卡内扣除消费额,后台清分清算系统自动完成结算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之“软件建设”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是讲授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现。它是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进行屏幕广播、电子举手、屏幕监视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讲授课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软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机版演示型CAI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在局域网中进行广播演示教学。
二是讨论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Telnet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浏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是发现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再由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关于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四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采取“集中培训,过关检测”、“自主培训,岗位练兵”、“制度引导,任务驱动”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打造具有高品质信息素养的优秀毕业
学校安排充足的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周2节信息技术课,且上机操作时间保证在80%以上,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课后通过bbs、博客等网络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探讨,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网络上“安家”,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交流自己的思想,体会做为一个社会人在网络上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篇10: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XX〕50号)、《关于成立xx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xxx〔XX〕159号)和xx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xx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x〔XX〕27)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规划方案《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二)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如远教资源应用管理系统、oa政务办公系统、教委网站系统、学校网站系统等),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国资源、教育视频资源等)。“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五)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如教委网站与学校网站的数据、信息目前就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篇11:数字化战场与可穿戴计算机
数字化战场与可穿戴计算机
简述了数字化战场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化战场给参战人员带来的影响,指出了实现数字化战场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数字化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兵数字系统提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可穿戴计算机.
作 者:李东 杨孝宗 王承发 Li Dong Yang Xiaozong Wang Chengfa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150001 刊 名: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V4 关键词:数字信息处理 战场信息系统 计算机篇12:计算机与数字化测量
计算机与数字化测量
分析了仪器发展的几个阶段,探讨了网络化时代的`虚拟仪器体系结构,并对数字化测量作了详细的介绍.
作 者:侯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一,陕西,西安,710024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09 “”(29) 分类号:P2 关键词:体系结构 虚拟仪器 数字化测量【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共12篇)】相关文章:
科技论文写作方法2022-07-30
新环境下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论文2022-12-04
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2023-06-06
论文的引用格式2023-02-10
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2022-04-30
音乐学院学位论文格式要求2022-05-06
英语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要求2022-12-07
毕业论文的引用2022-08-04
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2022-10-07
近十五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状况分析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