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3-10-23 08:16:39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ycs1205”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篇1: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摘 要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中国出版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关系到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维系、避免寡头垄断、实现出版社会价值的关键。从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战略调整来看,数字出版无疑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平台

伴随着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数字化浪潮和网络发行商冲击下的国际传统出版商遭遇了寒冷的冬天,数字出版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

本文试图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分析,使读者了解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篇2: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产业链的概念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是指同一个产业中不同分工环节依据产业自身的时间、空间、相互关系组成的链条式的结构形态。当前,数字出版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用链条结构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各节点之间的交互关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链条更加复杂多变,如果用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来描述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更加准确。

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出版企业作为连接作者、印制单位、渠道分销商和读者的核心纽带承上启下,主导产业链的运营,只有出版企业与上下游各环节均发生关联,成为天生的核心节点。英美20世纪90年代基本形成了以几大出版传媒集团为核心的高集中度的产业结构。虽然行业巨头为市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畅销书和行业产值,但这一产业链条的弊端是压抑了中小出版商的生存空间,行业创新能力下降,客观上推高了书价,给其他行业外资本在数字出版领域留下了赶超的空间。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渠道不断做强,加上各种电商、平台对书业流通领域的渗透,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兴渠道在行业内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掌握了与一般出版社对话中的主动权。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中,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网络服务商、平台提供商、金融服务商、终端提供商分别负责内容的'创作、加工、出版、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各方关系复杂,功能交叉,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再是简单的“内容为王”或“渠道为王”的一元结构,而是依靠掌握用户数量和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能力来决定。

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作者到读者的途径更加多样。多种内容出口有利于出版资源价值最大化,使受众群体扩大,更有利于内容的传播。

1.1 内容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CP (Content Provider)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来源和发起环节。

内容资源是出版生态链中传递的主要价值。在传统出版参与者中,内容提供是由出版企业完成的,占主导地位;在数字出版中,一方面,内容提供者的范围扩大化,个人、机构等都可以跨越出版社作为独立内容提供商;另一方面,内容提供商很难轻易的成为行业主导,内容提供者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传统出版商已经错过了在数字内容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机。”

技术提供商是各种数字出版产业链中行业技术提供者和实现内容数字化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力量。

我国的数字出版最初是由技术提供商发起并推动的。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和在线数据库领域的企业以及方正、超星、书生、中文在线等数字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领域的公司。现在这些公司多已发展为兼做内容的数字媒体提供商。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字格式、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使数字出版的走向和形势发生变化。

1.3 网络服务提供商

网络服务提供商是网络最终用户链接入Internet的入口和桥梁,在产业链中居于中央位置,负责帮助内容提供商将息产品传播到消费者手中。

1.4平台提供商

所谓平台提供商,是指汇聚内容资源和读者流量的平台建构和维系者。平台商从内容管理、内容发行、终端适配等各个方面帮助内容提供者完成数字出版,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内容提供者进行商业运营。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多数由技术提供商转型建立且仍处于投入阶段,实现赢利的不多,其中真正具有基础性和持续性的更是少之又少。建立数字出版平台周期长,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多终端适配等需要大量的工作,同时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等都还很模糊,所以平台提供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5 金融服务商

金融服务商主要起到电子商务的支付作用,是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目前比较常用的网银支付和手机支付,需要金融业的各种支付端口与终端进行衔接,保证支付行为的安全、快速进行。以淘宝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中国的兴起,为电子商务的进行提供了顺畅的、公平的第三方保证。

1.6 终端提供商

终端提供商主要指为数字产品用户提供终端或手持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的厂商,是实现数字阅读的设备保障。世界范围内主流的终端形式有苹果的Iphone、Ipad,亚马逊的Kindle,基于安卓系统的谷歌、三星智能手机,以及新近加入的微软的平板等,中国的主要厂商有联想、华为等等。

1.7 消费者

消费者是数字出版业务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关心的是数字出版产品的价格、可获得性、信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其阅读需求以及便捷的操作等。消费者忠诚度是其他各个环节都努力争取的目标,同时也是该数字出版业务成败的关键所在。

2 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出版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既有成员间的互利又要面对由于利益分配带来的矛盾。表现在相互关系的处理中,既有基于盈利目的的合作,又有对于资源和权利的竞争。可以说,各参与者以利益共享绑定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脆弱,任何一方的诉求发生变化都会打破整个平衡。无论是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以及平台运营商,只要拥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及资金储备,都会争取在行业转化过程中“通吃产业链”,从而取得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权,以增加垄断获利,扩大品牌和传播影响,保证自身在数字出版生态系统中的存续发展。由于投入其中企业的实力及行业演变的进程,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和平台运营商之间的博弈还会继续。

尤其是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由于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业运营模式,处于行业上游的出版社没办法直接面对终端的消费者,从而在产业链中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其收益也受到限制,使得内容商必须重新思考数字盈利模式,直接面对市场也好,选择开放后台数据自己运营也罢,尽快找回主体地位,获得合理回报应该是从内容角度对数字出版务实的考虑方案。对于运营商来说,掌握读者信息以及渠道垄断的几家寡头,在取得前期主导权的行业态势下,一方面不愿放下在产业链中逐渐增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运营商似乎可以跨过出版社进行内容加工。前期投入的成本压力,巨大市场诱惑力,都是运营商不愿让利于内容商,两者的有效合作受到互相间的制约,有效性和协同性经常受到破坏和挑战,存在矛盾。

对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究竟应该采取何种运营模式来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各方人士来分析与判断。

篇3: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论文

一摘要: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不断创新发展而产生,并迅速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成为当前主流出版模式之一。数字出版应用简单快捷、成本低廉、存储空间巨大,对促进出版行业现代

化转型、新旧模式紧密融合、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认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才能确定有效实施路径。

篇4: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路径论文

一、引言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出版模式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技术化传承新方式。数字出版产业是指以计算机、信息通讯、互联网、数据存储、数据终端显示等现代化高科技含量技术为基石,传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传统出版产业工作任务与内容的一种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在出版环节中将想要传播的信息转换成为标准制的二进制代码,并以这种数字化形式将信息存储于某种介质内,接受信息和显示信息则通过计算机和某终端设备等予以处理。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不断创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技术影响力,成为我国当前新闻出版行业的主流趋势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产业具有存储空间巨大、应用简单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

根据相关统计,是我国数字出版飞速发展的一年,其全年的整体产值达亿元人民币,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则突破338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360/0。同年,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达58.1010,数字化阅读率第一次超越了实版图书阅读率。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国数字出版领域已形成迅猛发展格局。构建数字出版模式为我国文化出版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文化领域的再次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机遇和挑战并行,数字出版产业要想取得高效发展的效果,还必须妥善处置具体运作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全面认清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现实发展状况,找准制约发展进程的根本性问题,确定有效实施路径,此为新闻出版界、学术界、科技文化管理机构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数字出版产业是在电脑工程、网络化工程、信息化工程、数字型存储工程、视频影像展示工程等条件下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式出版产业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产业运作数字型转化、管理模式数字型转化、产品结构数字型转化、传播媒介网络模式型转化。一般理念上将数字出版产业划分为网络型儿童游戏、网络型传播媒介、手机程序拟定、数字型报纸印刷、网络型报纸刊物、电子化数据文件、以互联网为平台展示的多元漫画等9种类型。数字化信息出版技术在我国发展迅猛,并逐步从初步引入数字化技术到构建数字化媒体、积极转变观念,最后到吸纳经验并获得有效进步。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宏观优良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下,正在平稳健康发展。

(.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自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扩展趋势不断加强。

1.在产业经营方面20,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营业盈利达到近2000亿元人民币,相比的1400亿元增加了近600亿元,提升了41010,占全国出版行业整体收益的11.5%,提速之快、上升幅度之大在全行业之中名列榜首,且其所占的业务比例连续递增。由当前数字化产业的受众群体而言,截至年年末,数字化媒体受众达12亿人。

2.在产品结构方面

-20,网络型杂志印刷品类由9100多种迅猛扩展到2.6万多种,其提升比率接近177.790/0。电子型期刊印刷品由61万多类提升到101万类,提升比率达66.680/0。网络型原创式文献印刷品提升幅度很大,由118.69万品类提升到214.44万种类型,提升幅度达80.670/0。数字型报刊杂志印刷品由510品类提升到910种类型,提升幅度达80.5%,逼近于网络型原创文献的提升幅度。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数字出版产品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强,基于此,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二)数字出版产业应用技术不断革新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新型出版工艺的技术性能要求越发趋向严格化。年,柔顺型显现工艺、3D型激光数字打印工艺、强化现实表观效果(AR)的出版新工艺在数字型出版界广泛运用,新闻出版业对这类新兴技术的应用均给予了高度重视,科技也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这三类出版新工艺颠覆性地变革了数字型终端技术的展示模式,摒弃了过去一直沿用的玻璃质平面型屏幕,用作替代品的是外表能够实现丰富性的变化过程,其屏幕也能依赖于不光滑的构筑体表面,显示屏幕甚至能够实现拉伸型扩展等效果;涵盖了由产品制作方案设计到实际制作流程实施、由人身肢体到数字型烹调过程等多类系统的数字式打印成型工艺;关联到人力智能型技术、空间遥感技术、网络游戏、讯息交互沟通等很多项工程技术体系。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技术也将不断革新。

(三)政府的产业扶持性作用愈加凸显在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中,我国政府确立并实施了一整套推进新行业运营模式的务实高效的政策,展示了国家作为行业发展引领者和驱动者的角色功能。推进实施文化出版行业的企业转型改制工程,构建完整的数字型出版业的经营产品市场,推动数字型出版单位和金融性部门的紧密业务融合,出台了确保数字型出版产业高效发展的行业规章。尽最大努力并全力支持社会服务性刊物的数字型出版业务的开展,我国乡村新闻刊物出版社会化公益服务平台的数字型运作模式正在全面构建。同时,在此基础上,国家还设置了文化刊物出版产业升级专项投资基金、国家级新闻刊物数字型出版启动基金等多项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大力实施针对本行业的税收性减免政策。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政府给予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性作用将愈加凸显。

(四)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逐渐有了新突破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维护,对数字型出版物经营链条的快速发展可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促进性功能,是该产业取得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在既充分保护出版者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又完全保障了数字出版企业的高效健康发展,同时兼顾相关产业链条中的各方协作关系,拟建规范有序的讯息传递流程。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维护基准构建工程持续深入,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性法制拟建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同时,还实施了法律构建、司法维护、行政干预、社会保护等多项保护措施,完整实施数字型出版业版权维护技术体系的构建和管理体系,使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国家版权保护事业发展。

三、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出版产业经营链亟需调整数字型出版物销售市场所包含着的产品经营型链条整合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经销商引领、出版制作商主控、产品终端分销商主操三类产业经营链运营结构。新形势下,出版业态丰富化、合作成分繁杂化、内涵融入技术化的态势强劲,数字出版业的操作模式和产品经营链结构不断趋向复杂化。尤其是数字型出版产业的经营商利益链、流程利益链、消费客户利益链,并未构成调整节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今社会型阅读趋势下,数字型虿版物经营产业链条亟待进行二次重复整合过程,营造一条齐备、高效的产业经营利益链是首要任务。

(二)数字出版产业运作流程有待完善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业务运作流程组成要素,包括题目选取、组合稿件、评定稿件、业务加工、数字型处置、内容融进技术、试行识读、网络型经销、客户库构建、交互配合机制、革新或充实服务、咨询业务实施、市场讯息反传、产品及业务服务提档。然而,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和深入发展,此类业务运作程序的缺陷及不匹配性越发彰显,表现出参数排列不一致、数据流通不顺畅、业务资源不能同步享用、领域间传阅浏览难做到等问题,并较严重地制约了客户实际体验过程的开展,减弱了读者对数字型出版物的重视程度和消费渴求。

(三)数字出版产业运作工艺缺乏革新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的。曝用工艺是依托多类移动-垂客户信息终端,推动数字型出版客户的拓展。此类方的优点是数字型产品业务开展面积广、关联范围大,缺点是表现方式陈旧单一、技术水平偏低。将手机型刊媒体业务作为表述实例,现代大部分新闻出版商提的均为平面型识读的模式,它的实质相当于过去报刊志显示版面的电子化转型过程。粗浅的技术研发过程一般不能实现相异水平、不同特征或不同层面的受众体的多种需要。当前,手机终端的信息功能未得到充;产业经济。CHANYEJINGJ的挖掘和应用,语音、彩信、社会交往沟通类数字高新媒体也未得到足够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我国数字型出版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四)数字出版产业的专业人才短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越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就越强烈,同时对本行业中专业人才的技术品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阶段,我国在数字型出版产业中所拥有的人才数量离本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设置有数字型出版产业领域里专业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而在社会行业中又缺乏数字型出版业专业知识的再教育过程,致使很多业内人士来不及补充专业技术知识就匆忙加入本行业工作,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不能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社会上兼具经营管理型知识和经商操作经验、兼具雄厚的知识功底和娴熟的操作、兼具深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的实际应用、兼具对数字出版行业深入了解和全球发展的战略胆识的综合型、高附加值人才严重短缺。

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稳健发展的路径数字出版产业起源于古老的纸质印刷出版产业,却又完全迥异于其运作模式,革新潜力较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要想创造新成绩,必须突破发展壁垒,制定深入推进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数字出版产业理念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全方位渗透的时代,数字出版企业及相关工作人员,一是要转变出版观念,将数字出版纳入目前国际上出版企业的一种主要形态,其是当前出版行业中的一种重要生产力量和科技力量。二是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前景,以最大的努力投入到数字化出版工作中。三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要努力转变以往的思维——数字出版的输入较多,是主要支持力量,而输出能力较为薄弱,而应努力扩大数字出版产品的输出。前期工作阶段,更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产业的投入巨大性和前景良好性,树立自信,在数字出版领域既要“草船借箭”,还要“借船出海”,利用一切相关资源,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二)提升技术:积极应用数字化新兴科技相对于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产业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产业模式,科技是数字出版产业得以形成的基础。因此,新兴技术是数字出版产业保持长久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和动力源泉。数字出版企业及相关主管人员应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立足于新产品生产,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经济规模小、内容专业化强、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微型出版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付费技术外包、全包分红、身份移植等方式,借力发力实现合作共赢’。

(三)充实人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整体,人才都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数字出版人才是指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从事内容生产整合,提供按需定制服务的编辑、复制、传播的相关人才。现阶段,针对数字出版产业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不足的情况,我国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应积极投入资金,通过设置相关学科和专业课程,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门办学,创办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翻译编辑研究生班,培养高级出版业专业人才。同时,数字出版企业也要对专业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高度的重视。

五、结论

数字化出版产业作为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新兴出版模式,其发展空间和发展状态良好,但社会对其态度和观念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数字出版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也不是朝夕可及的。应认识到数字出版是先进的出版生产力,这种先进生产力的成长壮大和真正发挥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考验着我国科技创新和出版业的真正实力。嬲

参考支献:

[1]李长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传递信息效度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5):104-112.

[2]乌兰图雅.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3):72-75.

[3]李娟,肖叶飞.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关系[J].编辑之友,(3):38-41.

[4]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年会学术研讨会[J].中原文物,(5):2.92铉营与带理。/第3期

篇5: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论文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都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适应市场竞争,谋求生存,成为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者对数字出版模式现状做了很多研究[1-6]。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办刊体制多为行政化办刊,其资金多依赖于上级主管单位和行政部门的拨款,其办刊人员和管理体制也受主管单位制约,导致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产业链不完善、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所以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研究界专门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的分析还比较少。笔者主要针对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办刊人员配置、集约化、品牌的建立、网络平台建设、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改善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提供参考。

1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主要问题

1.1依赖主办方拨款,竞争动力不足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特别是各高校的学报类期刊,以学校拨款和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低。

1.2品牌意识薄弱,整体质量和影响力较低

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多,同类刊物多,有影响力的少。从总体而言,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表现在编辑对期刊的定位、创新、策划、组稿、操作等能力上。我国真正称得上具有品牌效益的靠市场机制来运作的学术期刊很少。

1.3缺乏市场发行经验,数字化办刊人员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更注重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把时间都花在策划更好的稿件、实施严格的审稿与编校流程上,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市场与营销上;因而期刊缺少懂数字化办刊和市场发行经验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1.4出版模式陈旧,数字化主要依赖信息服务商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还停留在以纸质出版为主的模式,其数字出版多依赖于各类信息服务商,缺乏自主的数字出版和数字服务。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社在这种方式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

1.5服务模式单调,缺少衍生产品及服务

现在的期刊除了提供文章的内容外,很少有其他资讯的发布与更新,网站内容单调且相互雷同,风格相互模仿,缺少创新,大多数提供的都是无差异服务,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引起读者的访问冲动和欲望。

2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2.1内容为王,品牌效应

学术期刊的内容与品牌是2个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键要素。学术期刊只有以读者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保证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促进品牌的发展。依托品牌延伸,通过附加、衍生产品或服务获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是网络时代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主要途径。

2.1.1以读者为中心,办特色性、专业性期刊

品牌的核心是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声誉,品牌期刊的打造归根结底是通过内容的把关实现的,准确、清晰的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是实现品牌经营的关键。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目标定位与国际期刊有一定的差距,不具备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风格,栏目设置和内容分类与同类刊物相差无几,缺少创新,而且很多学术期刊是综合性期刊,学术质量普遍偏低,读者关注度较低,受众分散,影响力普遍不高。期刊社可在期刊自身资源及主办方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通过信息反馈进行调整整合,寻求创新突破,办读者有兴趣的特色性期刊,可适当考虑将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在明确期刊内容定位的基础上,保证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质量是保护期刊品牌形象和学术声誉的必备条件。

2.1.2品牌的创立及延伸期刊品牌影响力的建设

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障。在保证期刊学术定位和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期刊的品牌创立和延伸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自己的网站,独立网站是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名片,是期刊的重要传播渠道。应重视自建网站的受众服务工作,以赢得受众的认可。2)OA免费获取。学术期刊发行价格的走高,会相应地抑制读者的购买欲,使期刊很难得到受众的青睐,影响品牌的发展,而且学术期刊本身肩负着传播学术信息与交流的社会传播职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并重,靠OA免费获取赢得期刊的品牌和影响力。3)与行业网站、学术论坛,以及百度等各大搜索引擎合作,引导读者和作者点击本刊网站的图标链接;还可与各高校、图书馆、相关产业合作出版,扩大影响力。4)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2完善期刊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改革出版体制

2.2.1改善学术期刊的人员配置

现在的网络出版模式迫使期刊社需要具有高学术水平和编校能力,又有数字出版和发行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出版任务,与读者和作者联系、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如果还要求编辑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各环节业务,必然不利于期刊的专业化和内容质量的提高。Elsevier出版集团的经验是设置了3个主要的专业团队,即出版商团队、期刊经理团队和市场经理团队,分别负责期刊的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工作,以确保期刊每一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国外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将学术期刊出版的全流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期刊的学术定位、策划、组稿与审稿;第2阶段,稿件的编辑与校对;第3阶段,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市场营销。其中:第1阶段的人员应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需在该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编委会的职能),主要负责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第2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专业和语言文字水平的编辑校对人才,主要负责文稿的编辑加工等技术工作;第3阶段的人员应是具有数字出版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人才,主要负责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发行,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期刊知名度,通过市场调研将读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第1阶段的人员,辅助他们进行期刊的学术定位。这样分工明确、因才施职的模式更适合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2.2.2促进学术期刊的集约化

为了摆脱依赖信息服务商进行数字出版的困局,许多学术期刊正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但我国学术期刊多数小而散,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能力较弱。许多学者提出让小而散的期刊集约化[1],以整合资源,扩大读者群;但少有提出如何集约的方法,以及如何面对集约数据库使得“期刊消失”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观点的提出已有多年,但仅有少数期刊实现了经营权的合并与转移。我国的`办刊环境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无法复制国外期刊集约的做法,国外期刊集约化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我国要实现集约化就必然涉及期刊主管单位在期刊管理、办刊经费、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更和配置,这些都是很难实现的。国家有关部门需对学术期刊集约化进程投入经费,办刊体制需要逐步推行改革,才能为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推动契机。目前国内也不乏集约成功的案例,例如:由《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创办的CRTER网站群是一个由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统一管理,又可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7]。中华医学会所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是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并管理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已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初具出版集团的运作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效益[8]。

20xx年由复旦大学等17家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发起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建立的一个涵盖人文社科方面的期刊群数字平台,截至20xx年4月已经有70家期刊编辑部加盟。特别有开拓创举的是,该期刊群网站平台按专业整合各编辑部资源形成专刊板块,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经济、法学等12个专业期刊学报,都是针对某个专门的学术方向领域的,突显其学科专业性,并坚持开放获取、免费试用的理念,自创办以来,在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案例为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提供了经验。集约化进程中,各期刊编辑部应做好自己期刊平台的内容、服务、宣传工作,通过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以解决“期刊消失”的问题。

2.3服务增值模式

传统的学术期刊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打破只经营期刊的旧思维,开展多样化经营。

2.3.1文献检索服务模式

国内学术期刊大多都有其自建的网站,但除了自己期刊数字化及论文检索外,很少有期刊的网站提供包括引文索引、相关背景分析以及论文引用率统计在内的一系列多元服务。学术期刊应利用目前网络的便捷性,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在这方面,本校期刊社做了一些尝试,在发表文章的开头部分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获知作者及其相关成果的情况,这一服务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2.3.2个性化服务模式

个性化服务要求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用户只希望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学术期刊应通过数据库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细分,为他们量身定制所需的相关信息,提供差异性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学术期刊终究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受众更多地希望在此平台上获得相关信息,期刊社可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如在自建网站上设置互动交流论坛窗口,还可拉动审稿专家互动,供读者和作者在论坛上就某一学术问题开展讨论,实现问答互助、专家互动。与各学科专家或学术会议联系,帮助或参与组织学术报告,通过手机终端信息推送模式为读者提供学术会议通知和某学科研究新进展信息,并可在自建网站上增加远程视频点播某专业或某专家的学术报告的服务功能。

2.3.3电子支付服务模式

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站几乎都还不具备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功能,读者、作者与期刊之间的费用结算仍采用传统的邮局汇款等方式[9]。学术期刊要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完善网站功能,在自建网站上引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10],实现信息、服务的在线销售。

2.3.4移动终端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尝试移动终端服务,通过手机、阅读器等终端服务器向读者提供期刊文章内容的阅读,或者通过终端向受众推送期刊相关信息。本校期刊社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不断扩大受众队伍,并向他们推送期刊当期信息和下期预告。终端服务器可用于文章的阅读,通知信息的推送,广告的推送等;但目前的终端服务模式还不成熟,学术期刊文章都是以PDF格式生成,考虑到科技学术期刊特有的专业性,如果用PDF格式原封不动地将文章呈现在终端服务器上,由于终端服务器的格式兼容问题,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问题,必然造成阅读的诸多不便。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深度阅读都适合在终端服务器上进行,期刊可将终端的阅读定义为提示性和碎片化浅阅读,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到期刊网站进行深度阅读。

3结束语

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数依赖主办单位的拨款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内在发展的欲望和动机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在这种办刊制度下,我国学术期刊在管理和运营上存在着产业链分工缺失的问题,只有构成内容出版、数字发行、信息反馈这样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出版模式才有完善的基础。当前学术期刊急需新的出版模式来适应市场竞争,探索出更加适合期刊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篇6:浅谈互联网+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论文

浅谈互联网+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论文

3月5日,李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给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如何将“互联网+”和出版产业相结合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成为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当前,传统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众多实体书店接连关门。203月,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开阔了传统出版产业的视野,出版企业可以运用开放性思维将未来的经济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互联网+”信息产业经济真正运用到出版产业中是出版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量空前膨胀,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从传统的阅读模式跨越到电子阅读模式,这些改变虽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对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其次,近几年国内很多实体书店相继倒闭,京东商城和当当网的销量却节节攀高,可见传统出版行业的销售模式越来越依赖网络。我国出版物在网络书店中往往都是低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出版企业的利润。同时,侵权盗版问题进一步缩减了本已微薄的利润。

最后,在运营方面,由于出版行业利润降低,且物价的上涨,出版过程中人力、物力等成本也越来越高,加之印刷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残缺书籍需要出版社承担等,传统出版行业的生存举步维艰。

为应对这些问题,传统出版行业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突破, “互联网+”的提出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希望,传统出版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出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需要“互联网+”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出版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是未来出版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互联网思维模式:

1.个性化服务思维模式

大数据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出版产业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传统书店可以设置聊天室,使读者既可以在书店舒适地选择心仪的图书,又可以以书会友,开心畅谈。聊天室的设置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书店挖掘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利润。

2.产品立体化思维

产品立体化思维要求出版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多角度立体式地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受众群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出版企业的产品更符合读者的需求,还能让出版企业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创造更多利润。

3.信息资源思维

出版企业要具有信息资源思维,不能像以往那样盲目大批量生产,在出版发行前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针对出版物的内容、整体设计、出版数量、推广和销售渠道等环节进行数据分析,让出版企业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4.平台思维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传统出版产业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具备平台思维,不仅要打造出版产业内部的平台,还要跨行业打造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可以让传统出版产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信息库,能为平台上的每一个出版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跨行业平台则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利用其他行业的资源和渠道促进出版产业更迅速稳定地发展。

5.平民思维

很多接地气受欢迎的作家往往不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而是一些平民作家,这类人群的文化层次和思维方式与大众相适应,传统出版产业应该为这类人群开放出版渠道,使他们发挥自身价值。此外,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平民作家进行传播和推广,一个平民作家的一条微博信息为出版企业带来的利润可能远远超过耗费上千万元制作的广告。当这些平民作家成名之后,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作家的粉丝团探索出更多的盈利模式,助推整个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

三、“互联网+” 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1.开放式运营策略

开放式运营策略包括开放式出版内容、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和开放运营模式等。

开放式出版内容指出版物的来源和出版物的出版过程要开放。大众作家加入出版企业,可以让出版内容变得多元化。开放式的出版过程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整个出版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读者个性化体验的调研改善产品的服务。 “互联网+”出版产业需要根据市场和读者真实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出版工作,而不是传统的“埋头苦干”。

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是我国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产品的发布和读者反馈、需求等信息的搜集工作,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创造利润。

开放式出版发行渠道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实现出版发行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例如,传统出版企业可以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合作进行预售,依据线上预售情况和反馈信息实施线下出版发行。

开放运营模式是指出版产业要打破已有的网络销售分成模式,开创“互联网+”多元化运营模式。读者个性化服务、出版物专项活动策划、新产品广告策划、作者粉丝附加值等都可以让“互联网 + ”出版产业的开放运营模式变得丰富多元。

2.个性化服务策略

个性化服务策略需要出版企业将出版物进行分类,结合读者阅读习惯和喜好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地为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出版企业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定制个性化高端服务。

3.社交化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的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网站和社交媒体,逐步应用社交化策略进行营销推广。社交化传播工具包括个人社交网络推广营销与自媒体推广营销。 社交网络推广营销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针对读者的朋友圈进行宣传和营销工作,这种媒体传播范围精准、速度快、可信度高。“互联网 + ”出版可以通过拓展微信、QQ等通信工具的渠道,进行出版企业新产品的信息发布,给读者提供出版物相关信息的查询、咨询和购买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推广营销成本。

4.信用体系构建策略

“互联网+”出版产业运用大数据时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创建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针对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进行信用信息化控制,助推正版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信用信息体系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出版企业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版权信息服务平台,对出版信息、用户消费行为和产品营销推广活动信息进行大范围采集,形成出版产业信用信息评价体系。该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以使信用良好的出版企业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追踪打击盗版出版物。

5.开发新盈利模式策略

数字化电子出版是未来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互联网环境下出版产业的盈利点挖掘还不是很理想,笔者列举数字化电子出版的三种盈利模式作为参考:

(1)支付模式

支付模式的基础是所展示的产品信息具有专业性、权威性,中国知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国知网将文档文件转化成CAJ和PDF的格式,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后付费进行下载阅读,个别作者和出版企业为了保护文字信息的版权,还可以对文章的复制、编辑和打印等功能进行限制。

(2)“免费”模式

“免费”模式指的是读者免费阅读,但是出版企业可以在文章页面投入广告。随着读者点击量的积累,出版企业和作者个人都可以从广告所属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报。

(3)网上书店模式

出版物可以在主流在线图书商城中进行直销,这种模式可以兼顾传统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化出版物。在在线图书商城,读者群体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对纸质版和电子版出版选择购买,当当网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

“互联网+”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盈利模式都处在探索时期,笔者通过对当前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互联网+”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策略,希望能为“互联网+” 出版产业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篇7:发展数字动漫产业论文

发展数字动漫产业论文

一、手机动漫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据国内统计,20xx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已经超过200万元人民币,而注册用户超过了30万以上。据易观国际统计预算,在20xx年,20xx年,手机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很可能将要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到20xx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想不到的金钱数字,甚至会超过200亿人民币。

二、动漫传播途径中手机媒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手机动及有粉庞大的用户群

手机的发展,给中国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和数据,而且在20xx年的时候,经过数据的对比,我们得知,中国手机用户已经高达4.67亿,很快就要突破5亿的这个大关了,尤其是3G手机发货量较大,已经高达了18%,估到了20xx年3G手机发行量会高达25%这个大关,到底,全国手机动漫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过亿,甚至有专家指出,如果到了20xx年,全国手机动漫注册用户很可能达到几十亿以上,甚至每个人都会注册两到三个动漫用户。

(二)数字动漫产业当中,手机成为动漫传播的途径之一

首先,我们要知道,手机是一件很轻巧的东西,而且手机还可以24小时一直陪着你,就算笔记本电脑也可以看手机动漫,也可以查更多详细的资料,可是笔记本电脑的体型还是比手机的要大很多,携带一直不是很方便,其次,手机传播性比较高,而且屏幕也很小,手机内存的限制容量也很大,所以不太适合播放一些片子比较大的动漫,如果是短篇,播放的速度要比电脑的快很多,这就导致手机动漫在手机中越来越普遍了。

三、手机动漫成为数字动漫市场的新机遇

传统动漫产业一直面临着灭绝,然而手机动漫市场却比传统动漫市场要好很多,而且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尤其是在数字动漫市场中,手机动漫更是显示出优越的价值,这彻底的改变了传统动漫产业面临的困难,而且给予数字动漫市场另外一个风景线。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手机动漫市场每年的增长率都高达500%以上,而且最开始在20xx年起步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000万以上的用户了,到了20xx年,今年手机动漫的整个产业链收益高达上千亿。而且在国内还有超过10亿以上的手机用户,其中有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有超过了6亿市场条件。

四、手机动漫运营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的手机动漫发展而言,手机动漫业务已经越来越普及了,手机与动漫最后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对于二者都没有坏处,都有利益可言,但是在二者结合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在手机终端、以及宽带网络、还有动漫内容中,都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从手机动漫终端的比率来分析,支持其的'比率很低。手机动漫业务往往对终端要求都会高一些,手机都是必须配备Flash动画,还有一些彩屏动画的,可是在数字动漫市场上观察,能够真正支持手机动漫业务的手机类型的确不是很多,就算能够支持手机动漫业务,这样的手机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且很多用户是很难买的到这样的手机。手机动漫缺乏内容。就现在的手机动漫而言,这在数字动漫市场上还是不容易过早的站足脚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目前手机动漫产品类别主要是一些动漫方面的彩信,或者一些手机待机后的图片,还有一些手机桌面上的立体动漫图片,或者一些比较短的MTV,而且动漫短片也非常少。而且国内的动漫质量相当于外国较低,主题不够丰富,色彩很单一。针对以上几种手机动漫运营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不断的积累手机用户,在手机开机或者屏幕上装有色彩丰富,而且一些多类型的短片动画才可以让手机动漫更好的得到发展,一切从手机用户积累出发,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手机动漫在数字动漫市场的未来发展。

篇8: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初探论文

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初探论文

[摘要]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然而,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版权所有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优先出版;发表时滞;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意义上,论文发表多带有极强的时滞性――文章完成投稿到最后发表中间具有时间限制,造成论文学术性、前瞻性、时效性不同程度上受损。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出版技术的数字出版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数字出版具有时效性强、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的特点。如何更好地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探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一、优先数字出版概念界定与内在特征

传统出版是作者写完文章后通过快递或其他方式将初稿寄到编辑手中,编辑审稿后反馈修改意见给作者,作者再次进行投稿,编辑完成审核后,进行排版等环节,这是目前国内论文和学术观点发表滞后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传统出版的滞后性,出版企业和期刊主办方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将论文进行排版之后,利用网络提前发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在缩短作者论文发表时间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节省组稿、排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下,编辑确定要发表的稿件之后,就可以把单篇的内容发布在网上。

优先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缩短了论文的发表时间,克服了传统出版的时滞特点,可以快速地把作者的科研成果和观点及时发表,又可以优先使作者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学术性较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观点场域的基本转换而言,传统的学术发表使其观点滞后,满足不了学术的前沿需要,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使其研究成果迅速抢占科技高地。可以想见,随着网络的进步和知识产权相关立法的完善,优先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版方式。

二、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1.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特征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管理除了具有知识产权固有的.一些特点,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版权问题突出。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版权所有者利益受到威胁。网络环境下侵权者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文字、图片、影音等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传输到网上谋求利益,侵害了著作人或版权所有者的利益。

第二,侵权行为隐蔽。尽管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崛起,给出版企业著作人带来便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知识产权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目前尚未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多采用传统出版方式,这就造成严重的侵权行为,如非法剽窃或大量摘抄优先数字出版文章或学术观点。如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于艳茹原文抄袭国外文章,根据论文出版的时间滞后性,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抄袭国外文章,据别人成果为己用,其博士论文发表于,而被抄袭的英文文章发表于。

第三,纠纷多样化。传统意义上,法律对优先数字出版的产权纠纷并不适用。互联网技术的存在促成区域的模糊性特征,知识产权不再属于国家法层面,当不同国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本国法律只适用于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处理结果往往会出现不同,维权行为受到制约。当然,具体到出版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被侵权者不仅可以利用司法手段进行维权,还可以利用和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来说,目前主要采用协商和调节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2.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学术和现实中都较为前沿的议题。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数字出版在与传统出版的博弈中逐渐占得先机。然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在丰富传统知识产权内涵的同时,也给传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往往根据数字出版的基本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通过立法机制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相比之下,我国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对优先数字出版方面的立法保护不够,加上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影响,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我国出版商对侵权纠纷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主要技术主张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策略大多复制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出版理念及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出版商和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通过抄袭和大量引用等学术造假手段达到不法目的,造成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有关的具体制度措施相对欠缺,忽略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互补性质的完善。

三、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1.完善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立法体系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属于国家法的层面,其使用性具有一定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双方的诉讼周期相对较长,而具体的法律条例支撑却相对较少。加上我国对支持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款较少,仅局限于传统领域的知识产权方面,因此,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优先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国家需出台相关的数字出版法律措施和文件,为优先数字出版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强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组织管理

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期刊和出版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要保障出版商和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数字出版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保障更多著作人的学术观点和成果,提高出版刊物的学术地位,使其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产品和服务。

3.强化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

一方面,知识产权是知识的灵魂,优先数字出版加强保密技术研发和网站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其知识产权不被复制与窃取。我们应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水加密技术,资料压缩技术,设置网络开放权限,制定注册程序,发表网络使用声明等技术手段来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数字出版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有待加强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出版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出版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出版部门交叉任职培训、相关院校和企业交流培训、招聘和选拔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等措施来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存在版权所有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需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这是保持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长久发展的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韩翠丽. 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 中国出版,(8).

[2]张楚. 网络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4.

[3]张新宝.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

篇9: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

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

[摘要] 数字新媒体以其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信息传播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对传统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传统传媒产业中的出版业界应如何应对这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这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内容产业 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 。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4]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

[5]周百义.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对策出版科学.,(5).

篇10:轻小说数字出版营销策略论文

一、原创轻小说数字出版的市场机遇

近期Kindle系列产品在中国上线,再次掀起了电子版原创轻小说的阅读热潮,数据显示,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某些题材电子书的受众群体已远远超过纸质书籍,成为数字出版商的利润来源。随着各大互联网纷纷开展原创轻小说阅读业务,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绝大部分图书已实现数字化,预计将投入3200万元打造“数字阅读与网络原创平台项目”。

1.市场潜力巨大

原创轻小说打入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引起国内电子书、动漫等行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数字出版业注入生机,成为引领阅读消费市场的新风尚。原创轻小说是以动漫风格插画为主的小说,对作者文笔和小说内容的要求较低,呈现娱乐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作品。比如北京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漫画《刀语》,与动画一起进行传播,将地理、历史、心理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梅菲斯特奖”和“电击小说大奖”来吸引众多轻小说读者的关注。原创轻小说已经逐渐成为数字化出版的主流,不少小说爱好者通过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世纪文学网等网络文学网站即可发布和阅读轻小说,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发展之迅猛。

2.体裁思路新颖

原创轻小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影响力,源于其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欧洲知名商业巨著《金与香辛料》集中表现欧洲商业利益与人性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以此为灵感创作的轻小说《狼与香辛料》则着力表现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敢,通过非比寻常的冒险旅行展现男女主人公青涩的爱情,这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审美需求。轻小说侧重于展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用文字写成的漫画”。日本作家野村美月所写的轻小说《文学少女》凭其自身魅力成为无数年轻男女心中的经典,还获得“这本轻小说真厉害”奖项的第一名。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已经从流行文学中脱离出来,传承文学的创新精神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展态势迅猛

原创轻小说是一种接近文学的创作类型,将其进行数字化出版非常适合手机移动终端阅读,可以预期,其将成为国内网络青春文学传播的主流。中国电子书发展报告指出,电子书市场的销售总额已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200%,呈现出极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原创轻小说的阅读人数迅速增多。轻小说网站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商城和VIP收费阅读,获益颇丰。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所出版图书的电子版实现20万元的净收益,在推广和运营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郭敬明的《小时代》推出免费阅读活动,并迅速占领豆瓣读书、腾讯书城、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各大书城榜首,单书点击量高达上千万次。中国轻小说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原创轻小说数字出版营销策略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创建的数字化阅读平台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用户月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手机阅读的业务月收入上亿元;20中国联通的“沃”阅读用户超过3400万,总销售收入高达3.8亿元;我国的中文电子书约有30万种,而以手机为载体进行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这些都为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提供了可能。

1.举行“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

数字化产品的存储、流通、运营和销售成本较低,加上丰富的创作内容资源,为数字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中以原创轻小说最为突出,轻小说数字化出版的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的形式,举办各类Cosplay表演秀和主题创作大赛,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它的数字出版营销主要通过微博和论坛实现。首先,利用微博宣传原创轻小说,培养忠实度较高的读者群,并建立权威度、信任度,打造品牌化形象;通过微博和微信等互动平台发布书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原创轻小说的特点;通过建立原创轻小说阅读俱乐部,提供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在固定时间内和读者交流分享轻小说阅读心得;凭借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的发布渠道和巨大影响,将轻小说的品牌和概念植入目标用户心中,并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其次,利用论坛实现营销策略,通过百度小说吧、动漫国、CC动漫论坛、轻之国度等轻小说论坛进行图书连载,制造原创轻小说的讨论话题,吸引更多读者注意;在天涯等各大论坛发帖,以新颖突出的标题吸引网友目光,利用小调查和有奖晒书的形式获取关注度。

2.VIP服务、包月计划与平台推广

随着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亟须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并自主研发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数字出版物的销售价格已远远低于纸质图书的价格,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榜单中,其定价主要集中在1元到10元,远远低于普通图书的价格,超过了苹果AppStore电子书的售价,呈现出盈利最大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我国轻小说数字出版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基于青少年读者对轻小说的阅读需求,无线书城、腾讯网络书城等小说网站量身定制VIP服务,VIP会员可以免费阅读轻小说最新章节;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付费方式更加便捷,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都可实现付费阅读,数字出版商通过与京东商城在线读书、91助手、盛大云中书城等网站达成合作关系,实施轻小说阅读的包月计划,实现数字出版的盈利;数字出版商与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运营商的信息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手机流量进行收费,推出套餐绑定、计费点播、客户端下载等业务模式,对轻小说进行市场推广,进而实现盈利目的。

3.采用拉式营销

对国内原创轻小说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读者群的反响进行有效分析,对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构建。在开拓原创轻小说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电子杂志,介绍原创轻小说中的漫画或文本内容,向潜在客户推荐。在原创轻小说市场逐渐成熟的时期,采用拉式营销策略,如施普林格和搜索引擎公司利用搜索引擎把读者拉到SpringerLink服务平台上,其全文平均下载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加,这种营销策略不仅目的性强、效果明显,而且节省了大量未被占领的信息资源。轻小说数字出版商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营销推广方式,通过大数据判断读者群对原创轻小说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并使用电子邮件向新老客户传递轻小说更新消息、发布原创大赛活动进展等信息,如当当网、亚马逊会根据读者的兴趣和习惯定期为读者推送一些新产品。随着国内数字化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展。当前国内民众对轻小说这一概念的辨识度较低,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以提高这类型作品的知名度。本文集中对我国原创轻小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受众制定相应的数字出版营销策略。可以说,原创轻小说作为未来的数字出版重要内容之一,必将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11:巨头联手引爆产业方正张江2.85亿共谋数字出版

巨头联手引爆产业方正张江2.85亿共谋数字出版

月9日上午,方正集团正式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共建了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今日印刷 英文刊名:PRINT TODAY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2:数字出版在科技期刊中的推动力论文

数字出版在科技期刊中的推动力论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创新发展。它们与出版业不断融合,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一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目前一般认为,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据库出版物、手机书、手机报、手机刊、手机音乐、电子书、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等,它们一般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发送到用户的移动接收设备上,如手机刊等。

科技期刊是发布知识创新成果、推进学术信息交流和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开辟了广阔前景。国外出版集团在20世纪末纷纷转向数字出版,经过10多年的发展,涌现出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并形成了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科技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市场主体乃至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导致整个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变;然而,与国外成熟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相比,我国的期刊数字出版还处于初级成长阶段,距离完成向数字出版的成功跨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国际上领先的出版集团相比,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由于其小、弱、散的特点,并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对数字出版相关技术也很陌生,这成了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瓶颈。虽然这些出版单位在数字化浪潮中跃跃欲试,但又望而却步。

本文对数字出版的概念和特征、兴起和发展、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国内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作一综述,以探索未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从而加快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1.数字出版的概念和特征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对于数字出版的概念,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综观迄今出现的一些数字出版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澳大利亚学者提出:“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产生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这个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数字出版中,出版单位将内容信息以编码数字流的形式通过一定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而把编码数字流还原成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时,则需要专门的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移动阅读器等。

国内学者把数字出版概括为“只要使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中国版协电子与网络出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勤认为,数字出版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是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包括编辑加工、印刷等;二是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也就是在出版介质上呈现出可交互的数字化产品;三是产品运营的数字化,即形成一个收费系统,使终端的内容发布能够变成前端的收入,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傅强&]认为:随着数字出版范围的延伸,数字出版已经从狭义的概念演变为内容发布与信息服务的代名词,传统出版单位应该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

数字出版不是把纸质出版物单纯数字化的过程,数字出版应该有3个延伸:向知识资源的深度加工开发延伸,向多种媒体结合运用延伸,向服务延伸M]。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生产数字化:数字出版产品都要求有一定的数字文件格式。为了方便将不同格式的数字文件相互转化,对内容中的各种元素进行标准化的标引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国际上通用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进行标引。2)管理过程数字化。3)产品形态数字化。4)传播渠道网络化。5)采用超文本链接,方便读者获取信息1810。

2.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

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之后。国际上领先的出版商,包括Thomson、JohnWiley、Springer、Elsevier等大都在20世纪末期开始转向以数字化出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成功跨越,其数字出版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如在过去的几年中,传统纸质出版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9%,数字出版则达到了17.4%,现在Elsevier的内容66%以上是通过数字出版方式传输的E1。这些出版商依托于数据库,建立了成熟的专业化数字出版模式,如Elsevier建立了海量数据库ScienceDirect信息在线平台,Springer建立了数字出版平台SpringerLink2.0。

我国数字出版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出版整体规模从的15.9亿元增长到的200亿元,5年间产值增长超过10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增长了70.15%。2007—,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2%。广告业务在已经超过传统媒体广告的收入。我国数字出版正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1,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把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的研发列入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但同时数字出版投入和产出矛盾突出: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都在盈利模式上面临较大困难。

综观中西方数字出版的发展,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差异:在国外,传统出版商的引领者也是数字出版商的引领者,内容和平台是一致的;而在国内,传统出版商不是数字出版的引领者,技术服务商引领了数字出版,内容和平台分离。国内一位学者曾感叹:“国外—提到数字出版,首先想到Pearson、Thomson,国内想到的却是盛大、汉王、同方知网。”

3.数字出版相关技术

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实施的数字出版工程包括了几项关键技术,主要有元数据、结构化信息、知识点标注技术,面向生产过程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等。

1)元数据。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采用元数据规范的信息处理技术来管理和组织信息资源。国外在元数据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已有许多元数据标准被广泛采用,最常用的为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Dublincore,DC),DC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我国元数据采用现行的DC元数据标准15。元数据用于对信息内容的主题和结构进行描述,现在一般特指基于标记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等)的网络信息资源处理方案。标记语言用于解释信息资源在计算机电子文件中的结构。元数据标注是数字出版的核心工作之一,即把稿件按其内容分解为基本单元(如标题、段落、插图、知识点、公式等),并用XML结构化符号标记出来M。

2)结构化信息、知识点标注技术。这使读者可深入到文献内部就某知识块进行检索。对不同的读者,可设立不同的知识元体系,建立不同的知识元数据库。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加工,即可出版带知识标引的作品。传统的科技文献的结构是基于形式划分的,如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等。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基于内容对文献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归纳和更细致的结构化,以知识点为单元对整篇文献进行分解和标注。例如,某一篇流行病学论文中提到了某传染病的最先发现时间,这个信息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当对其进行标注以后,需要该信息的读者就可以准确、快速地查找到,而且可以得到这个信息的来源文献,甚至可以对同样提到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文献进行对比。而传统的检索方法也许只能以该疾病的名称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查找或者全文查找,这样查出来的文献中必然有大量不是所需要的结果。所以,知识点标注和结构化信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降低检索结果的信息冗余度。

3)数字版权保护体系。科技期刊中的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保护主要涉及加密、数字水印、数字指纹等技术;但陈晓苏等M认为,有效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还必须依赖权威部门作为可信任的第三方建立认证体制。

4.国外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分析

国外出版社如Elsevier、Springer等是全球大型的科学文献出版商,数字出版业务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80%左右,其盈利模式已较为成熟。

1)发布功能强大、包括海量数据库的信息在线平台,并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进行定价19,如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和Springer的SpringerLink2.0。

2)运用在线编审,其生产流程是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链,作者、编辑和生产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数字内容的创造、加工与发布。如Springer基于OnlineFirstTM的生产流程,在SpringerLink平台上,既可以选择作者付费的出版模式进行在线优先出版或开放存取出版,也可以采用用户付费的出版模式进行专业订制出版。

3)进行集团化运作,不断地兼并重组。如Elsevier每年出版超过种期刊势头良好的期刊,比如1990年融合《TheLancet》。

4)跨国经营,开展国际合作。如Elsevier在24个国家设立了78家办事机构,在中国与科学出版社等保持密切的合作。在Springer拥有的期刊中,约25%的销售是以合作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进行的。产品由合作伙伴负责该国国内的发行,由Springer负责全球范围的发行,并以数字形式在SpringerLink上供全球用户使用。Springer与我国学术权威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合作。该公司还与中国期刊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90余种优秀的科技期刊。

5)与Google等搜索引擎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通过搜索引擎把终端读者拉到其出版社的出版平。

6)个性化服务战略。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为产品的差别化定价打下好的基础。例如:Cell网站提供Podcast,能随时收听可下载至iPad的科研进展内容《NEnglMedJ》提供每周1次的“AudioBriefing”音频材料、“VideoinClinicalMedicine”的视频材料等。

5.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还不成熟,其所依赖的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是数字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其主要的盈利模式如下。

1)内容盈利模式:包括出版单位在其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没有第三方瓜分利润,但在技术上的投入较大)和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如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在线销售。

2)广告盈利模式:一种类型为数字出版本身所带有的广告,是期刊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种类型为期刊出版网站上所吸附的广告。广告主既可以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也可以按照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进行购买,甚至可以将广告本身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通过平台发布。

3)服务盈利模式: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如通过数据库盈利模式来实现盈利。

4)手机杂志盈利模式:手机已经成为重要的接收终端。手机出版总收入220亿元,是数字出版中收入增长最快的类型b“28。

5)科技期刊的独家经营模式:与国内几大中文全文数据库服务商(如知网、万方、维普等)进行独家合作。优秀出版集团或者学术团体进行版权独家经营在国内外已有众多成功的案例29。

6)集团化经营模式:集团化经营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读者群,以占有更大的专业读者市场份额,并开展数据库的销售工作。佟建国等M对高校学报的集团化经营作了一个假设:把高校学报看作一个整体一《高校学术研究》,将高校学报按学科专业重新汇编成在线期刊,如《高校学术研究:数学》《高校学术研究:医学》等系列在线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分社出版Frontiers系列24种全英文期刊,资源集中度较高,是国内少有的由出版单位主导的数字化出版的典型案例。

7)创新合作出版模式: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出版社作为合作期刊的出版单位出版期刊230种,并吸引更多期刊加入。此外,与Springer进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

8)建立数字出版资源数据库: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与Springer合作出版的Frontiers全英文系列期刊的在线出版平台,以发布,已有很多机构购买了该平台的访问服务。

6.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出版单位资源集聚度低,整合力差,不利于集约出版。我国科技期刊目前有4794种,分布在近3000个出版单位中,这种分散经营的出版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严重阻碍了期刊的发展和壮大。

应对策略:集团化发展是我国科技期刊长远发展的方向。在从传统纸质出版过渡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是小出版社无力承担的。而大型的出版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综观国外的出版集团,它们之间的兼并重组此起彼伏,其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聚集。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各个编辑部成立出版企业或者并入已有的出版集团,对于学术水平较高的自然科学期刊给予政策倾斜,旨在打造竞争力强的期刊集团。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推进集团化经营。可以借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经验,通过合作出版模式,集聚资源,提高竞争力,并吸引更多的期刊加入该平台,打造集团数字出版资源数据库,实现集团化经营。《清华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近20家期刊主编提出的“名刊工程”专业化发展方案,即“联合创办数字化专业期刊”的设想也是可行的0。

2)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成熟。由于数字出版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数字出版尚且感到陌生,更不要说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盈利模式。出版单位习惯于用传统出版的思维方式经营数字出版产业,往往只是将书刊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交由技术提供商完成,这就使得数字出版的主导权更多地掌握在数字出版技术服务提供商手中,传统出版社仅通过出让书刊版权给技术提供商获得微薄的收入。

应对策略:创新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实现期刊经营的多元化。首先,以Elsevier、Springer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吸引读者付费阅读来盈利,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包含海量信息的数据库;所以,国外出版集团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在集团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构建有规模的数据库,最终吸引读者并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润。其次,国内服务盈利模式运用得还不多,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将客户感兴趣的内容从不同的专业数据库中提取、打包,并通过网络传输,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此外,Springer、Elsevier和CSIRO出版社均与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通过搜索引擎把终端读者拉到自己的出版平台上,Google将由期刊搜索带来的广告收入按一定比例分给出版商,这种盈利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手机期刊正在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新的增长点210。罗丽庆25提出了3种手机传播与传统科技期刊的合作模式,分别为正向供给模式、逆向补给模式、技术平台交易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从手机这种新媒体中盈利的思路。

3)版权保护难度大。在数字出版中,作品的复制、传播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非法解密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原著作权人和期刊的著作权,

应对策略:重视并掌握“信息网络传播权”。除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情况外,他人不经授权许可,不得擅自将著作权人及邻接权人的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否则,将构成侵权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作品的著作权人,期刊社应在《投稿须知》等文书中提出“作者将作品交本刊登载的同时也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授予期刊出版单位”的要约。我们还要积极应用加密、数字水印、数字指纹等技术手段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尽快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版权认证机构。此外,数字对象唯一标志符(DOI)也是一种保护数字作品版权,防止非法使用的手段,DOI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加紧国内DOI系统和技术标准的研发工作也将有利于网络环境中科技期刊的版权保护。

4)网络环境中数字资源的可访问性差。在国内,网络环境中科技期刊数字资源的访问主要还是通过URL的方式;但是,由于URL资源经常变动,尤其是存储在各个小的机构自己服务器上的文献资源更是如此,从而造成死链接情况非常严重。在国外,DOI作为数字资源唯一标志符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国内这一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应对策略:由国家支持建立科技期刊数字资源登记系统。为科技期刊及其每篇论文资源提供相应的具有国际标准的DOI号,作为数字产品在网络空间上的唯一合法身份和标志。也通过DOI使进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论文,具有和其他世界主流在线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献”及“被引用文献”的交叉链接和引证的功能,从而使科技期刊论文融入到世界主流科技传播系统中。目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了中国DOI注册机构,可以为中国期刊申请办理国际DOI码。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期刊分社Frontiers系列期刊实行DOI管理,很好地实现了通过CrossRef的链接,方便了论文的检索,并使用XML语言编辑内容,提供了一种国际的信息交换数据格式M。

7.展望

国外出版集团向数字出版业务的成功转型,印证了数字出版业务发展的前景广阔,代表了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出版市场逐年停滞甚至萎缩,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市场却以极高的速度发展;因为数字出版业务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总收益中所占比例迅猛上升,50%以上均来自数字出版。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方兴未艾,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国科技出版企业存在着内容资源集聚度低、影响力不足、市场化拓展不足、经验缺乏等问题,从整体上看数字化转型刚刚启动。我国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借船出海”,即与国外的出版平台合作,如与国外知名出版集团签订战略伙伴合作意向书,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我们不仅要借船,更要造船,借船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造船。同时,要真正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就要建立起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从学术水平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我国都具备了逐步产生世界级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可能。我国数字出版业正面临极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借助国家对数字出版的大力支持,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

篇13:浅析动漫产业下的数字产业发展的论文

浅析动漫产业下的数字产业发展的论文

1审美热情的转移

85后到95前的孩子依然是在动漫熏陶中成长的一代。网络取代电视成为视觉消费的主要途径。日本、美国的动画、漫画更加无国界,更加同步。并且,游戏等互动载体还没有强大到无处不在。尤其是手机还不是作为资讯获取的主要方式。另外,美国、日本,甚至韩国的动画、漫画相关产业还处在比较旺盛的黄金期。例如,《高达》系列在新世纪的《seed》《00》《独角兽》等都延续了非常高的制作水准。《新世纪福音战士》这样的作品持续偶像化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Pixar等工作室的大片影响力巨大;今敏、细田守等日本导演也陆续做出优秀的作品。不过可以看到,在这些高度开发的产品体系熏陶下,青少年普遍化的喜爱向着两极分化。这批孩子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有自我化、个性化的趋势。宅男、腐女等都来自他们之中。例如大量爱好者转入角色扮演这个领域。也是动漫游戏化,扮演化的一个趋势。国家的投入,媒体的宣传,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巨大喜爱程度等都让家长对该专业持鼓励的态度,高校不断在艺术专业扩招,艺招升学的便利,生育高峰期等外部条件都催生了动漫专业招生的扩大。学生中,动漫的普及水品也非常高。即使在艺考专业成绩不高的学校,学生对动画、漫画、游戏作品的认知度还是非常高的。

2数字艺术成为主流

由于我们的现代动画生产工业主要是以加工起步的,早期的游戏行业也是如此。和市场接轨的专业设计,多数学校都采取了技术教学为主的方式。主要的课程都是设计技巧和软件使用。学校往往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点与很多从技术岗位出身的教师来说是契合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些教师在一线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软件操作展开。早期的包豪斯学院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用大量绘画课程来充实设计专业的教学。一方面由于诸多外因,产业迟迟不能向自主创新的领域发展,使得企业一直停留在以加工制作为主的阶段。大量的粗放型人才被投向市场很快就是的用人单位出现饱和,却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团队里产出原创项目。外部环境和内部造血机制的不成熟使得行业止步不前。以动画为核心的行业逐步将重心转向数字媒体技术,“动漫”迅速的降温。这个过程虽然有技术发展、社会形态、政策法规等外因驱动,但教育系统没有能够输送足够的创新型人才也是重要原因。重视技术手段的`教学也就意味着理论修养,创造力的薄弱。很多动漫专业都是由美术学院或美术系开设的。

基础课围绕绘画基础(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而美学理论、文学素养、视听技巧、影视基础等方面则不够系统。这些方面恰是动画作为艺术存在必须在人才培养里包括的方面。今天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使得动画创作中绘画的部分越来越少,在专业定位之初把动漫理解为绘画本身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像近代的艺术发展史所记录的那样,近代设计逐渐从美术创作中分化。在这个过程里艺术的教育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型。在包豪斯的格罗佩斯时期,包豪斯也经历过美术学院和设计的分离。这种做法不得不说是格罗佩斯把包豪斯建设成小型的乌托邦的初衷的一种巨大妥协。进入20世纪,艺术创作大量的融入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实用领域。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也迅速地被各种第四维度的表现方式所丰富。

3影响

至,著名的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都成了重灾区亮起红灯。根据近年国内的统计,动画制作的就业岗位约在7至10万之间。而这些年虽然已经过了最热的时候,但每年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也在几十万的数量上。企业上不去,往届毕业生也没有走向比制作更高的工作岗位,使得就业压力的挤压一年比一年严重。粗放型的恶果在这些年越来越明显。这也导致了动画专业的口碑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动画专业的学生本身也在发生悄然变化。199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6至16岁的观看动画黄金年龄段,也就是以前到左右这个阶段,恰恰经历了中国动画播放机制的变革。网络漫画也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因为很多漫画涉及情色,多数发布漫画的网站长期生存在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逐渐从大众传播的前台走向相对隐晦的主流视线外。为了扶持国产动画的生产播放,弥补国产动画竞争力的严重不足,我国相关机构从减少引进、播放的量,限制播放的内容等方式着手改进。最近一次是在20出台《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加上境外很多优秀动画片的版权所有者越发聪明应对中国这个政策特殊、盗版横行的市场,使得我国的电视台播放的动画越来越少。此期间电视被网络视频取代,读书被手机阅读取代。从单机游戏到次时代游戏,从端游到手游,这十几年游戏产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该年龄段的青少年。这些改变,使得动漫专业的学生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一批学生不再像之前的学生对这个行业充满畅想和浪漫情怀,童年的记忆不能给他们巨大的信心。因此,那种热血的创作学习劲头比较难以激发。艺考多年,得益于各个环节市场化的发展,信息透明度较之以前提高很多,设计类学生的功利主义色彩比之前强烈。他们带着明确的就业目的而学习,理想主义对这些学生不适用。由于多年下来,很多企业一直以培训为生存手段,宣传介绍也使得学生对在校的课程没有信心,把希望盲目的寄托于培训再就业。网络等信息渠道,也使得本就理论性不强的课程缺乏深度和新鲜感。在数字时代下,我们有必要迅速改革审美教育以适应新的产业变化。

篇14:国内数字文学出版品牌传播的概述论文

国内数字文学出版品牌传播的概述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动机

传播技术的革新让出版印刷业逐渐从纸质媒介向数字媒介转变,数字出版以其生产、传播、储存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数字出版行业在品牌传播上重视,并成为这个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命题。201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报告》中指出,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数字出版业有望在未来不久超过传统出版的核心地位。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业群雄割据的时代亟待需要有影响力的品牌引导产业的发展,而盛大文学在品牌传播方面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有目共睹,通过收购并依托网络文学的内容优势,以多渠道发展成为了我国第一家纯粹意义上多平台发展的数字出版企业。盛大文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内行业的体制特点,制定的品牌战略、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方法是其在网络文学行业内不断壮大并成为领军者的基石,这些都是可以对于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特别是品牌的打造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以及深远的意义。

1.2研究问题与现状

纵观国内外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动态,国外数字出版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以亚马逊公司发明的数字阅读中断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作为一个数字出版史的里程碑。就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而言,虽然起步不晚,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依旧缓慢,与传统出版品牌不同,目前并没有一家享誉中外的数字出版品牌,可见结合数字出版与品牌传播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数字出版在我国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行业,并没能确立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亚马逊在国外一枝独秀,其发展模式被许多国内数字出版企业模仿,但是结合国内的行业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招搬其成熟发展模式并不是万全之策,在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新闻出版总署2012国内教字出版品牌传播研究国内知名的数字出版企业如“中国知网”属于官办为主的数字出版企业,在品牌传播研究方面缺少相应的市场营销视角。民办知名数字出版企业的诸如汉王科技、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在数字终端、平台开发及市场营销上各有突出的发展模式,但是缺少成型的版权产业链对品牌传播研究的视角方面也并不完善。因此在数字出版企业品牌的打造缺少相应完善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就目前由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传播媒介上本质的不同,这也决定了数字出版品牌的打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传播元素与营销管理方式。

........

第二章数字出版品牌传播的理论综述

数字出版品牌传播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概念,对其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先把要素解构成数字出版与品牌传播这两个基本概念,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一种新的出版形式,由于媒介的转变,从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品牌构建上都与传统出版有诸多区别,品牌传播的引入对数字出版的品牌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数字出版品牌是一个存在于消费者头脑的'概念,数字出版品牌为出版社所拥有,如何让出版社与消费者通过品牌的形式进行良好沟通正是数字出版企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1品牌的定义

品牌“Brand” 一词最早出现约在十五世纪,当时是人们为了宣布自己对该物品的占有而点燃动物的脂肪,从1622年英国托马斯阿切尔创办了《每周新闻》,并在报纸上刊登书籍广告,公元1760年Josiah Wedgwood创建了第一家有品牌的企业,20世纪,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American MarketingAssociation/AMA)给品牌下了定义:品牌是指打算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货物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并打算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或其竞争者。在我国的教材上指品牌是企业对其提供的货物或劳务所定的名称、标志、设计或其组合。它主要是提供消费者识别之用1。品牌从内容划分包括了商品品牌、组织品牌、个人品牌、区域品牌等等内容,广义而言品牌的概念包括三层内涵:它是一种商标,更是一种口碑、品位和格调。品牌具有多重特征:它是消费者一种心理认同和偏爱,是同业市场上的一面旗峡,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心理享受。品牌发展至今,从最开始的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到如今的品牌精神,因此,现在的品牌含义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商品的形象,同时涉及该企业的整体形象。商品的品牌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生产企业的认同,这种认同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商品在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是如今各个企业发展的目的,这也让市场对于品牌的塑造上升到了品牌战略的高度去发展,品牌己经成为了一种企业发展的核心,许多人预测未来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品牌的竞争。

2.2品牌知名度

笔者通过“EBSCOhost”、”Springer Link“以及“SAGE”知名数据库执行“Publish brand”和“press brand”作为关键词搜寻都未直接得到相关的学术文献资料,其中搜索出的大部分文献以涉及数字出版行业发展居多,可见关于品牌这方面的学术文献相对匮乏,笔者又通过数据库的分析汇总,发现国外的数字出版品牌传播的内容巳经融入了数字出版的营销管理学当中,并没有把这方面的内容独立出来研究。笔者通过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文献搜索工具中国知网“Cnki”执行“数字出版”跨库检索(2000-2012)得文5004篇,而输入“数字出版品牌”仅检索出10篇相关文章,其中8篇期刊2篇报纸。笔者继续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盛大文学”进行检索(2000-2012)得文312篇,根据模糊匹配进行搜索“盛大文学”或“品牌”得文10篇,包括硕士论文1篇、报纸1篇,期刊8篇,由于与选题直接有关的资料并不充足,笔者根据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找出相关论文和期刊100篇,通过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发现数字出版品牌传播的内容已经涵盖传播学、品牌学、营销学、出版学等领域,品牌传播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品牌与传播的单一范畴,每个相关的理论都是相互间进行联系,在文献的研究方面大致通过数字出版类、出版品牌类和品牌传播类这三大类文献来研究数字出版品牌传播。

数字新媒体下的数字出版论文

日语专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数字城市建设探析论文

浅谈略论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论文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论文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取向的分析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

未来学校管理系统如何构建论文

护理论文综述范文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发展论文2022-08-04

煤化工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论文2023-09-20

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探究论文2022-04-30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广播电视发展论文2023-10-08

对做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2022-06-03

生物工程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工程论文2024-01-31

如何促进黄土高原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调发展论文2023-08-06

护理学论文综述范文2023-11-11

医学影像发展的新过程论文2023-12-09

论文综述范文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