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2-05-02 22:07:2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e”为你分享15篇“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篇1: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对老问题进行延伸,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在中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3、在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首先,复习提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内容及图形(如图1),此时,则有AB∶BC=1∶1=DE∶EF;接着,将直线CF向下平移,得到若AB∶BC=1∶2时,其余条件不变,则DE∶EF=?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结论;然后继续平移BE和CF,使AB∶BC=m∶n时(m,n为实数),其余条件不变,则DE∶EF=?启发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归纳结论。

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4、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络来确定事物的位置。”于是,我引入本节正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淋漓尽臻的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浪花例5、在讲“扇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先用Flash设计出一则有趣的动画情节“狗与麻雀”来引入课题。有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栓着一条长3米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栓着一只狗,问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突然,来了一只麻雀来与这只狗逗乐,于是这只狗绕着柱子转过n度,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当沉重看完这段小电影后,强烈的刺激了求知欲,马上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于是,引出了扇形面积的计算。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欣赏动画时,体验着生活,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被激发出来。

篇2: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创设故事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这些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例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开拓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要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制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创设出诱人的问题情境的: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

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制定定理”来制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我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3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典故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乘方意义,可以类比乘法意义;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篇3: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深化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论式”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造成认知冲突,在一个个交锋的回合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时,可按照以下形式进行:(1)只给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争论出不同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条件);(2)对已给出的条件(或结论)做出增删,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归纳出原先给定的结论(或条件)的变化;(3)对条件、结论完整的问题,先给出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猜想结论,并进行证明等。

创设试误式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或在连接中考中的易错易混点,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走进迷魂阵,不断碰壁,引导他们走出思维误区,给其指点迷津的过程中,使之吃一堑长一智,错误的思维逐渐弃之,正确的思维得到优化。

篇4: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四川省剑阁县鹤龄中学 杨 杰

【摘 要】新教材特别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有效性 探析

将初中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例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学论文 )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情境的创设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创造条件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往往距新知还有一段距离,即或就是一步之差,教学也要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恰当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链结的“亚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这个“亚目标”叫做学生学习的“最近区”。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知识的有效链接创造条件,为实现新知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为知识的过渡给人以顺利的美感。数学知识前后连接紧密,无理方程要去掉根号化为有理方程;有理方程中的分式方程要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中的高次方程要降次为一次方程或二次方程;多元方程要消元化为一元方程。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还自然的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5: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袁考培

贵州盘县乐民镇第二中学(553504)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没有灵性,缺乏活力。使每节课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平台,而新课的导入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形”。紧接着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句师生朴实的对话就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与兴趣进入学习过程。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初步应用。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觉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不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染上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地影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思维、开发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从整个数学学习来讲,我认为可以分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部分,而且必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做题。有些学生经常为了完成题目,只知道一味做题,这就是大的方法问题。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只是出发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才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篇6: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是燃起学生研究欲望的前提。因此,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我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景,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悬念:一上课我就随口说出三个数,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来判断能不能构成三角形,之后,我故作轻蔑地说:“你们还需作图,我可不画图就能判断。不信,谁来考考老师?”接下来,不服气的学生一连向我说了几组数,我均轻松地回答正确了。此时,全体学生均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老师也没什么窍门,如果你们学好了今天这节课,你们会比老师还快而准确地判断呢。”因此,顺利地导入课题,并且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效果也挺好。

篇7: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然后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这样设计: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以上设计,形象直观,理解深刻,使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新知识。

篇8: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案例:在学习垂径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个圆和圆的任意一条弦,然后将圆对折使弦的两部分重合,画出垂直于这的直径条弦,最后观察,猜测,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对于数学,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拿两个呼啦圈演示,在两圆移动的过程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直观形象引出知识。

篇9: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实验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案例: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 10米 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 1米 .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篇10: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置了情景 : 通过飞镖游戏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你们玩过飞镖吗?老师这儿有一个,我们一起试一试。(多媒体由外及里依次演示三种情况)。(从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从游戏中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的?(便于类比学习新知识)。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篇11: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它想到该回家了时,它才发现天已不晚了,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答了,非常高兴。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篇12:创设情境教“活”数学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管亚明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妙用媒体情境,给学生乐学的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1.电子白板

(1)无限克隆功能。电子白板可以通过拖动文字或图片进行无限克隆。《数字与编码》一课,教师随机拖动屏幕上的几个数字,克隆组成“110”、“119”等数,让学生说知道的信息。白板魔术般的变出许多新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把数字组成编码表示信息的过程动态地呈现,学生能感受到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屏幕遮盖功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白板的屏幕遮盖功能可以创设出猜测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移除遮盖物揭示答案。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一验证”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在教学身份证的编码时,教师先将编码规则用图片遮盖住,学生汇报时再逐一呈现,验证学生的答案。这不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知兴趣。

2.微视频

微视频声像具备,把它引入教学,将会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圆的认识》通过微视频组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圆的画法中采用微视频,解说和演示相结合,各步骤连贯、自然,细节演示得清楚,学生看得真切。在验证同一个圆直径、半径的关系时采用微视频,集中介绍量、画、折等不同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手机拍照

学生的操作是需要时间的,汇报时若再到实物展台上操作,()就会出现重复劳动现象。如果有多种方法,更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巡视时,可以用手机逐一拍下不同方法,学生回答时把手机连同图片直接放到实物展台上展示。这样省去了学生摆的时间,却能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1.感受景色美

自然风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充分利用这些美学资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其健康的美学情趣。《倍的认识》一课,可以摆放美丽的花朵研究倍数关系。把2朵红花看成一份,红花的朵数不变,蓝花的朵数变了,倍数也发生了变化。红花多开了或凋谢了一些,蓝花的朵数不变,倍数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两种量的不断变化中开放地研究倍数关系,学得灵活,体验深刻。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知识。

2.感受人文美

选用学生身边的人文情境,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用“活”的例题、“活”的练习,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与编码》一课,展示一组学生从坐车到景点的旅游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编码,不同的信息使用了不同的编码。学生不仅体会到编码的价值,更能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练习中设计找老师身份证号码的问题情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逐一排除,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兴趣深厚。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服务性的学习辅导。在编制学籍中,学生对入学年份理解有困难。此时教师出示学生的学号让学生理解,学生更感亲切。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倍”这一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低年级学生知识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理解几个几的含义是正确掌握“倍”的关键。此时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表示几倍。学生用圈一圈、画分割线、分开摆放等直观方法,表示出几个几,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建立“倍”的概念。学生把每份分成一组,这种把具有同一种属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情境动手分小棒,在动手中感知平均分的结果有剩余和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知建立活动经验。分完后再让学生将得到的表格、算式进行分类,在数据的比较中沟通新旧知间的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时,可以再次创设“余数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余下的小棒再次分一分,在活动中感受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还可以再分一堆。学生在动手分物中,为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建立直观经验。

创设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用“活”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

篇13: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一)四步情境教学法

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

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2、“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在教学的《位置》中,创设了模拟生活中“电影院”的情境,把班级的桌椅排成一排一排的,布置成影院的样子。给学生发影票,凭票入座。这一“练”的环节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的《十几减几》中,我根据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小故事:鸟王国里有一个福利待遇就是分房子,鸟国王为小鸟们除了一些难题,这几只聪明能干的小鸟算对了,它们飞来找他们的房子。同学们快帮它们找一找。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学生的提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次测试我班学生的优秀率都能达到98%,满分120分的试卷最低分是103分,大多数孩子满分。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步情境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活动、回顾、反思、总结方法的好习惯。家长反馈说孩子给家长讲题能总结这类题所用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四)实验教师的收获

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情境案例的积累也为今后教这一学段的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

四、课题反思

1、课题实施中,个别情境的创设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重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4、思考: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

篇14: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方法初探

文/彭兴忠

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面各种数学问题,以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通过小故事、小游戏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猜猜你心中的数”这一游戏,让学生用自己心中想的数乘5后再加2,再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你心中所想的数,通过几次试验,学生慢慢发现了其中的窍门,于是我便顺势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有一种迫切想学的冲动和欲望……这样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在学会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后,我设计了一道题:野鸡兔子四十九,一百只脚在地上走,问野鸡多少只,兔子多少只?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是早就会解决,我提醒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很快就把这一问题解决了,我便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题,学生体会到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便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创设冲突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冲突性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水上游乐中心的票价是:每人5元;若一次性购票满30张的,每张票可少1元。某班有27名同学去水上游乐中心参观,当班长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票时,爱动脑筋的学习委员喊住了班长,建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为什么要买30张票呢?这不是浪费吗?那么,学习委员的建议有没有道理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给出题目后,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单价×购票的总张数=总价钱;接着,分小组计算,一组按班长的方法算,另一组按学习委员的方法算,然后进行比较,看按谁的方法买票比较划算。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经过探索,写出相关的代数式,讨论数量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

四、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此方法的启发下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情境。

七年级学生在学过“绝对值”后,结合小学时学习的“简易方程”知识,我设计了解方程x-1=5这道题,这对学生来说还有较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5=5,-5=5,∴绝对值等于5的有哪些数?②∵a=5,∴a=5或a=-5,即绝对值是5的数是什么?③x-1=5,把x-1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1=5,得x=6或x-1=-5得x=-4,不妨将x=6或x=-4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6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要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一看就来劲了,纷纷出谋献策,有的说可以通过计算拉旗杆的绳子移动的距离来求,有的说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来求,有的说可以利用测与旗杆等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数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为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15: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心得体会――创设情境   为了我的个人课题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的提高,我又一次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体会――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那么,怎样教学小学生学习英语呢?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场景,脱离了社会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达,生硬的语法解释,机械的'朗读会使丰富而生动的语言黯然失色。而将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的情境教学,能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三年级Unit 9 Shopping A部分Learn to say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超市的情景,给学生们一份购物表,到小售货员跟前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vest , hat , cap ,socks,rice , bread , ,hot-dog , milk ,……生生之间交谈:“Can I help you?” “ I’d like ……please.” “Sure , Here you are .”“How much is it?”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有利于集体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质性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有分工,并从不同实践经历、不同结论的展示过程中发现和优化学习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生互动,通过相互协作、配合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谈初中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探究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巧创情境搞活高中英语教学课堂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浅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锦集15篇)】相关文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论文2022-12-25

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2023-05-02

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运用2023-05-1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论文2024-03-0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四法论文2023-11-15

教学情景设计2023-02-18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2023-12-0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2023-06-18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2023-01-04

初中数学教学个人工作心得总结优秀2023-07-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