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文章艺术(锦集6篇)由网友“K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李商隐的文章艺术,欢迎大家分享。
篇1:李商隐的文章艺术浅析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浅析
李商隐一生的大部分心力因幕僚生涯而倾注在文章创作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或言英国公世积之孙”,他也自称“我系本王孙”。然而,源自皇室的尊贵血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仕途一帆风顺。他身怀经世治国的雄心大志,然而仕途不顺,虽早年得到朝廷重臣令狐楚的赏识,“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又“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得王茂元喜爱,成为爱婿。由于令狐楚、王茂元二人各为牛李两党要人,处于二者之间的李商隐虽无心党争却无辜受累,导致其一生都在各个幕府间以幕僚的身份辗转流徙,“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满腹经纶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虽两次入京为官,但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与他在幕府中担任掌书记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以文入仕,以文终仕。他将不得志的苦闷愁情倾泻在所写的文章中,一生写了无数的文章,却大半“火灼墨污,半有堕落”。但他的文章带有他个人的生命痕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成分,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李商隐的文章大部分是骈文,是他在幕僚生涯中应他人要求或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作的;而他的古文只有极少数,但“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所以古文也具有很重的分量。但历代以来的研究者大都重诗而轻文,造成后人只知有“玉溪诗”而不知有“樊南文”的状况。
一、刚劲、独特的散文(古文)
樊南文的主体虽然是骈文,但从李商隐的一生和写作经历来看,他最早是从古文开始写作的,并且成绩很好。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关于李商隐的讲述中,对他的古文却未曾提起过。这不管对李商隐的文学成就,还是对唐代古文的发展都是一个缺憾。李商隐的古文写作是向他的堂叔父学习的。李商隐自幼丧父,他和弟弟便随其堂叔父学习。他的这位堂叔父自幼通晓五经,擅长散文、古体诗、文字学和书法,对盛行的骈文和近体诗都不感兴趣,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李商隐对这位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叔父极为尊敬。且由于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和骈文在唐代的衰落,除公文以外的日常写作都通行散文。李商隐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自幼就写得一手好古文。但由于他十六、七岁时转而跟令狐楚学习今体文而中断了古文的写作,对所作古文又缺乏整理,使得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散文流传下来的就更少,连其成名之作《才论》《圣论》都散佚不见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李长吉小传》《白傅墓志铭》等少数几篇。李商隐的古文虽然数量少,但艺术成就很高。其中为李贺所作的《李长吉小传》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在这篇小传中,李商隐对李贺形貌的描述用笔极为简约:细瘦、通眉、长指爪。字虽少,但却抓住了李贺最突出的特点:极瘦,眉毛几乎相连,指爪很长。李贺的形貌随着这三个词而活现在纸上。接着,叙述了李贺随时收集字句作诗,活画出一个诗人的神韵。二者结合使得李贺形神兼备。最后描述了李贺临死后入天庭为官的事情为这位诗人的人生添加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既包含了对李贺的祝愿和安慰,又隐含了对让李贺不得志的现实世界的讽刺。而最后的议论将惋惜和讽刺表达的`更为直接,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他的诗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笔锋凝练犀利,语浅而意深。他的另外两篇小品文《齐鲁二生》(《程骧》《刘叉》)描写了一个因知晓家财是不义之财而散尽家产,自力更生的程骧和一个任侠用气最后却折节读书但始终任性高傲的刘叉。故事精练而寓意深刻,体现了李商隐对高洁的品性的赞赏。
对于李商隐的这些古文,章学诚在《李义山文集书后》称:“其文在孙樵,杜牧间;纪事五首、析微二首,颇近元、柳杂喻,小有理致。”他的古文不仅精练峭直,而且思想独特“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挡,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如他在《上崔华州书》中的“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耶?盍愚与周公,孔子具身之尔。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就大胆地提出为文不拘泥经史圣贤,重在亲身体会的道理。这也是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的原因。这种不迷信圣贤,敢针对圣贤提出异议的观点在《让非贤人事》一文中针对孔子的“礼让”提出贤人应该当仁不让而更加明确。
二、华丽而有气势的骈文
骈文是李商隐一生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文体,是樊南文的主体。李商隐写作古文是由于其堂叔父的教导和影响,而他走上骈文的写作道路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得令狐楚赏识和提拔不但是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开始骈文写作的始因。骈文在唐时虽然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处在逐渐的没落中,在日常写作中已不常用,但却始终是晚唐官场唯一通用的公文文体。令狐楚身居高位,擅长今体文的技巧。李商隐因出众的才华被令狐楚赏识而跟随其左右,令狐楚将骈文的写作技巧尽相传授。李商隐非常感激令狐楚的教导,为此在他的诗中写到:“自蒙半夜得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并且自此后在骈文写作上不能自拔,连他的弟弟要他再写古文的劝告都未曾听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骈文本身的魅力所致。骈文是一种极为讲究体式、韵律的美文,骈文精巧华美,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另一个原因是李商隐一心想跻身政治,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骈文就成为他入仕的必要方法和手段。但李商隐的仕途并未因善文而像他的恩师令狐楚一样平步青云。因他在受恩于牛党要人令狐楚后,又成为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东床快婿和弟子。虽无心于党争,却成为其中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只能是在各个幕府中辗转做一个文字秘书式的人物。仕途的坎坷,于他自身是一场悲剧,却成全了他的文学创作。这种悲剧式的成全除了表现在诗歌上外,还体现在了他的骈文创作上。
李商隐的骈文从写作的目的和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人立言的公私文书;另一类是因自己的需要而作。李商隐奉命代人立言所作的文章占骈文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文章都是一些表、状、启、牒等公文。对于轻视骈文的人来说,这种充满官场套话的近乎僵化的文章更是没有一点实用意义和价值。但李商隐的这一部分文章既具有实际的用途,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些公文每一篇都是应一个实际的需要而作:如令狐楚、王茂元等人临死时要李商隐代写的遗表就是向朝廷提出最后的谏议,表达最后的忠心;又如代华、陕二州所作的贺表是为了恭贺会昌改元,大赦天下的喜事而作;再如檄表《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劝诫叛军,宣扬军威……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骈文本身就具有字词句方面的约束,又是代人而作,所以在写作时所受的约束就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少。但李商隐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所代之人的情绪合二为一,以“感同身受”的角度着笔,化呆板为典雅而得体。在这种“别人的文章”中他还能巧妙的用别人的话抒自己的怀。如在前面所提的遗表中,借恭贺之际提出希望朝廷抚恤苍生、举贤任能的建议。一方面是借别人的口发自己对政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政治才能能得到赏识,有一展才华的机会。这是李商隐有才而不得伸却又不甘埋没时唯一可以做的。对于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代彭阳公遗表》中希望朝廷可以“昔加鸿造,稍霁皇恩”使甘露之变以来被贬戮的人“殁者昭洗云雪,存者濡以雨露”。就是这些极有见地的语言使这些公文有了更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一类文章在樊南文中最讲究技巧:极工于隶事用典,极讲究对偶音律、辞藻华丽,可以说是标准的骈文样式。这类文书主要是官场文书,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另一类为别人所作的私人文书如《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则表达了他对已失势的李德裕的尊敬,毫不畏惧因此而惹怒权贵,体现了他正直高洁的品性。他的这种清高正直,不向权贵献媚邀宠的品格也体现在他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眷顾的书信中,这种气格使文章的格调提高,冲淡董乃斌所认为的“格卑气弱”之感。
李商隐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写的骈文包括书信和祭文。这些书信有如前所提到的陈情文如《上令狐相公状》,有表达他文学观点的如《献侍郎巨鹿公启》,有表达夫妻情深,婉谢赠美之情的《上河东公启》。这些文章由于是书信式的格式,所以不如他奉命所作的公文那么讲究用典,显得自然朴实。但仍是以骈文为主,间或加以散文句式,使文章显得更灵活。骈散间杂的句式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叙述则疏宕有致,说理则精辟无累,抒情则凄婉动人。”骈文在李商隐的手中显得如此的精巧华美,其重要的原因是李商隐高妙的诗歌技巧对文章创作的深刻影响。骈文和诗歌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讲究节奏韵律,注重对仗、用典。李商隐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尤其精于律诗、绝句。所以钱钟书先生独到的提出樊南文与玉溪诗消息相通的观点。骈文有诗歌的语言、情韵,如“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汗阴抱瓮,宁取机心?”就是两句对仗工整的诗歌句子,语言如诗歌语言一样的凝练,节奏明朗。类似的例子在李商隐的骈文中是极为常见且精巧的。他的这种以诗歌的手法写骈文的创作方法使他的骈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祭文虽然在骈文中的数量极少,但它却是骈文中的精华,是李商隐骈文中最为所人称道的。孙梅在《四六丛话》中高度评价道:“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 ,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绮密尤工,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可见,李商隐的祭文是以文辞清丽,感情哀凉而浓烈得胜。他的祭文也用典较少,骈散间有,使得抒情叙事更加淋漓尽致。
令狐楚和王茂元都对李商隐有重大的恩情,因此两人的死令李商隐备感哀伤。《奠令狐相公文》和《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便以二人对他的知遇之恩为载体,抒发了他的哀悼之情,深沉而又浓烈。他的祭亲人的文章是感情最丰富的。《祭小侄女寄寄文》一文在他的骈文中可算一个特例:通篇不用一典,全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倍切他人”的“犹子之谊”。以近乎父亲的口吻回忆小侄女“四年方复本族”却于数月后即死去,当看到仍活着嬉戏玩耍的其他侄子时,怀念的思绪更浓。浓厚的感情使作者将死去的小寄寄仍当做活着看待,因此不由得担心她“朝饥谁抱,暮渴谁怜”,给予她“华彩衣裳,甘香美食”。这种生却不能相见的伤痛更胜过死别之痛,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祭裴氏姊文》则突出体现了他的“樊南穷冻”的遭遇,在对姐姐的祭文中加入了他身世坎坷的经历,使人更能体会到乱世之中相依相偎的亲人失去时那种犹如“断手解体”的痛。
李商隐的三类骈文各有各的特色:奉命代人立言之作以隶事用典为最大特色;私人书信以灵活清丽为特点;祭文则以情为胜,用情动人。他的文章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具有一定的价值,除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因为这些文章中时时处处都有李商隐的思想、情感、灵魂。如在奉命之作中见缝插针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私人信件中所表现的“樊南穷冻”。
李商隐的骈文虽一度被冷落,但在骈文史上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孙梅评为“今体之金绳,章奏之玉律”,影响极为深远,近到宋初流行三四十年的“西昆体”,远至清代的骈文创作,被清代文人认为是骈文的经典。唐代是骈文渐趋没落的时代,而李商隐使骈文重新发出生机。他“融合了徐、庾和陆贽两派所长,既多用事典以避免直言,又要兼具叙事与抒情两种技巧”,被认为是骈文的第二次改革。
篇2: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一
李商隐是唐代写作咏物诗数量达百首以上的少数几位诗人之一,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咏物诗是和咏史诗、无题诗鼎足而三,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大类作品。翻开李商隐的百余首咏物诗,会赫然发现一组数量达十九首之多、“形态”各异的咏柳诗,这组咏柳诗在李商隐的咏物诗中显得婀娜多姿,极富情韵,李商隐用他那体物之细腻、感悟之深沉的心灵刻写出柳的不同情韵,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情思,而且艺术表现手法亦生动多姿,独特而高超,为古代咏柳诗甚或诗咏物诗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商隐咏柳诗从内容上大致分为这么几类:反映其政治态度的有《垂柳》一首,抒身世感慨的有《柳》(曾逐东风)、《巴江柳》、《柳》(为有桥边)、《柳下暗记》、《柳》(柳映江潭)、《关门柳》、《江亭散席寻柳路吟归官舍》七首;其余十首均为写艳情的如《柳枝五首》、《赠柳》、《谑柳》、《柳》(动春何限叶)、《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等;还有一首《柳》(江南江北)词调较浅,似只写送别,并无寄托。
二
先来看李商隐那首与政治有关的《垂柳》: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冯浩《笺注》:“此借喻朝贵之为新君所斥者,语意显豁,当在文宗后做。”何焯评落句为文宗。那么“先皇玉座空”是指文宗殁,垂柳是比文宗朝的风流人物,像灵和殿上的垂柳。这里的先熟悉一个典故。《南史张绪传》:“(绪)少有清望,吐纳风流…每朝见,武帝目送之…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帝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其见赏爱如此。”诗前四句写这位风流人物的姿态正像南齐张绪。五六句写他在朝中虽不像竹林七贤的有贤名,也不像德列三品的松那样地位高,但他的风流并不让竹与松。到先皇去世,他却受到新皇排斥,肠断灵和殿。这位风流人物是谁不清楚,冯浩以“垂柳即垂杨”猜测“暗寓嗣复之姓”,周振甫又以《旧唐书・杨嗣复传》对其合理性加以论证。笔者不敢认同,历代帝朝,政治人物之政治命运的变化无常是一种残酷而广泛的现象,文宗朝也不独杨嗣复一个吧。总之,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对无法预料的命运的感叹与悲慨。
再来看看几首慨叹自身遭遇的咏柳诗作:
曾逐东风拂舞拂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月,已带斜阳又带蝉。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柳》
这两首《柳》意境相同,冯浩认为都是“假物寓姓而言衰也”,所寓姓者为已任东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商隐早年(27岁)曾授秘书省校书郎,也算是在朝为官,所以说“曾逐东风拂舞筵”,但校书郎之职毕竟是九品小官,只从事一下文字校正工作,自然不会受人重视,所以又慨叹即使置身“乐游春苑”也是“断肠天”。更不幸的是后来又无辜受牛李党争之影响,开始了游转不定的幕府生活,大中五年(39岁)受聘柳仲郢幕府前往东川,诗人感受宦途坎坷艰辛,又寄人幕下,沉沦迟暮,风光尽属他人,自己只有断肠年华可度。二诗寓意幽婉,情深韵远,表现出诗人由于坎坷憔悴而生发的忧伤、深痛之情。
另一首《巴江柳》: “可惜巴江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李德裕与郑亚相继被贬后,商隐想去投湖南观察使李回,不被用,又想去投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杜,到了巴西,由于没有把握杜会用他,北归长安,再一次向令狐陈请,希求援引。这首诗很可能是作于这一段时间。诗人看到巴江柳树,绿阴倒影水中,想到南齐时蜀地献垂柳种在灵和殿前(见《垂柳》分析),认为这株巴江柳也应该移到金銮殿,让它的绿阴映入绮窗。借喻自己客寄巴蜀,得不到有力者的推荐。时令狐已入相,但耿耿于商隐曾入王茂元幕,娶其女,认为是入了李党,背其父恩,对他的陈情根本不予理会。所以我们可以从几首寄寓身世之作中看出李商隐不胜冤抑愁苦的心情。另录两首供读者体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冬去春来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关门柳》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惊心。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省。
――《柳》
商隐咏柳诗中另一组艺术技巧更为精妙、情韵婉丽凄迷的作品当属写艳情的诗了。商隐有《柳枝五首》一组诗是为一个叫柳枝的女子而作。柳枝局诗序中所述是洛阳一普通市井女子,聪慧美丽,善吹弦弹丝,“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咽断之音。”听到有人咏商隐《燕台诗》便欲结识这位多情诗人。约好相会日期,不想商隐为朋友所牵离去。柳枝怅而嫁东诸侯。这是商隐一段来去匆匆的情缘,本欲不相思,哪知难忘怀。于是他用乐府歌体写了五首情思含蓄的诗作。五首全用比喻,如峰雄蝶雌,丁香结愁,瓜引蔓长,莲叶枯干,怅望鸳鸯等,表达出商隐对柳枝的思念和同情。
还有《赠柳》、《谑柳》二首借柳写出了女子的娇柔冶丽之态,结二句或微透出女子为他人所有的嫉妒之意(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或流露出对女子不幸入青楼的同情(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赠一谑,一庄一谐,同样是对女性的爱惜和同情。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冯浩将它们归入艳体伤别诗,也就是说,既可以理解为友人离别,也可以理解为情人分离,而体极艳。深窥二诗,确实“妙入神矣”:情思的曲折变化一如柳随风飞,处处动人。现录如下:“暂冯樽酒送无寥,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三
读商隐咏物诗一如读其咏史诗、无题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玉烟珠泪俱成恨。除了诗人将自己全部深沉的情感渗入诗中之外,还得益于他所运用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商隐咏物注重处理物与人、行与神、情与理之间的关系,使他的托物寓怀之作相应具有以下特点:
比喻的妙用。 商隐用比不同于一般人那种趋同于大众心理的比喻,他往往撷采不为人所注意之物(指喻体与本体的关系而言)或物之不为人所注意之处来作喻体,巧妙与本体勾连,乍看之下,奇特而怪异,细思之后,觉合情合理,有出人意表的新鲜感。就拿他的咏柳诗为例,《柳枝五首》是最典型的。第一首借花房(花冠)与蜜脾(蜜蜂酿蜜的机体),雄蜂与蛱蝶的不同类来比喻他与柳枝的不相配,徒有相思又奈何?但绝妙的'是两对喻体都与“花”有关,且“蛱蝶”与“花房”相联,“蜂”与“蜜脾”相联,所求各不同,但又同与花结合。这个巧妙的比喻跟商隐与柳枝的关系极为切合,这种创新显得特别而精彩。第二首用丁香结愁来反叹自己与柳枝不能结合,徒添胸中不平。第四首连用四个不和谐的景观想象(比喻)柳枝嫁东诸侯并不幸福:柳枝盘于井台之上,非存身之地;蒲干莲枯,斯人亦憔悴;锦鳞无法戏游水中,黄莺不能在柳树枝头鸣叫,水陆都有伤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隐比喻不仅奇、新,而且巧。
商隐用比还有一个绝妙之处是不在单纯比附而注重离形取神,所以往往使描摹物态不着痕迹却具神韵。如前面提到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是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纪昀批:“五、六两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按李嘉《自苏台望亭驿怅然有作》‘远树依依如送客’,于此二语如齐一变至于鲁,尚着迹留痕也。李商隐《赠柳》‘堤远意相随’,《随园诗话》卷一叹为‘真写柳之魂魄者’,于此二语遗貌存神,庶几鲁一变至于道矣。‘相随’即‘依依如送’耳。”《文心雕龙・物色》讲到描绘景物,主张“随物婉转”、“与心徘徊”,举“依依”尽杨柳之貌为“情貌无遗”。(136页,中华书局)“依依”既描绘柳枝的柔弱,又写出依依不舍的感情,而“远树依依如送客”就落痕迹了。“堤远意相随”也写依依不舍的感情,但连“依依”二字都不用,所以更显精妙。纵观全诗无一柳字却句句咏柳,本是写柳却字字合人,确为咏物中佳作。还有一首咏物诗《蝉》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纪昀评:“起二句意在笔先。”也就是说诗人撇开蝉的形貌特征,将它人格化,赋予它“高难饱”的清高寒士的气质,直传其悲鸣寄恨而“徒劳”的悲慨,而又没有离开蝉的生活特性:居高而饮露,所以难饱,有恨而费声,实为徒劳;而“我”呢,清高而难饱,不平而空吟,亦属徒劳。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就把“蝉”和“我”的含义都包括在里面了。颔联更绝,把人格化的蝉对冷漠无情的环境的悲苦无告之感传神地表现出来,“令人思路断绝”:蝉有恨而鸣,到五更时声疏欲断,哀苦至极,树若有情,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当为它愁苦憔悴,不会依然那样碧绿,漠然无视。以商隐的哀苦陈情,而听者无动于衷(见前《巴江柳》的分析),正是“一树碧无情”了。所谓“传神空际、超超玄著”是也。而钱钟书先生的见解似乎更独到,他说“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之,蝉鸣非为‘我’而发,‘我’却谓‘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这样物与人之显隐分合,传神入境地表达出李商隐这样一个有着清高品质、梗泛身世而又承受着冷漠环境压抑的士人的心态。如果再回头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相比,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商隐脱略形迹的这种特征。
最后还要提的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的渗入。商隐咏物的特别之处就是他突破了单纯“托物”的咏物模式,将浓烈的议论抒情直接入诗,将痛苦的人生体验加以深化,从而带来结构的转折和境界的提高。“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惊心”(《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常娥》)。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咏物诗体物深密,情思婉转,描摹物态注重取神入境,再加上诗人主观感情的自觉不自觉渗入,使得这些诗作别具情韵。这正是李商隐在咏物一体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篇3: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独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约8―约858年),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字义山,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诗歌用典艺术。
一、恰如其分,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二、灵活流畅,余味无穷
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李商隐灵活地运用典故以情驭典,融典入景,使诗文收放自如,寓意空灵,跳跃多变,而又余味无穷。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运用了较为明显的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忽而醒来自己又是庄周,于是他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表现了梦境破灭后的迷惘。望帝蜀王号杜宇,国破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年暮春啼鸣求偶,声哀情苦,表达了朦胧世界里的悲戚与怨愤。所用典故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和“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融合,展现了一幅触不可及的梦幻般迷茫的画面,表达出清寥寂寞、哀怨凄苦、迷惘变幻、虚渺飘忽的心声,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
三、虚实映照,出神入化
李商隐的一生虽然与牛李党争相始终,奔走南北,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又不甘沉沦,一心追求生活的“真善美”。“香草美人”源于屈原、宋玉,纯是一种原始意象,而在李商隐笔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化,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使人联想其本身,王国维就认为无题之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这种用典技巧,使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互映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蝉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把四个典故化实为虚,虽然内容上并不相联,但在诗人的笔下片断式地把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出神入化。温馨的追忆,深情的期待,坚韧的追求,炽烈的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诗人承袭了楚骚的传统,以香草美人喻心目中所指的人物,借爱情的得失影射政治的得失,而“香草美人”则为他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心灵的抚慰。
李商隐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典故,他出身寒微,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爱情之路更多坎坷与艰辛。诗歌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整体明畅隽永,内涵丰富,更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复杂微妙的情感,深化诗歌主体。李商隐的诗歌用典可谓是体验深刻,感情浓烈,意境曲折,寓意深远,成就了开创先河的诗歌体例,使其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篇4: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毖妃留枕、莫愁、班雅、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首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作品中,诗人用典精当,词句优美巧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通常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及众多无题诗。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占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自“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酉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月一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明自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
总之,李商隐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给充满颓废、伤感气息的晚唐诗坛增添了不少生气,他的创作风格不但在唐代,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诗歌的多义性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艺术境界,因之使其诗具有一股绵远流长的艺术魅力。
篇5: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
李商隐无题诗艺术魅力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一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这是感情深沉的表现。譬如《无题》:“万里**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前途艰难、万里险途,归既不能,留亦不可,故只能犹豫其间。接着用“益德”、“阿童”之事说人生虽取舍万殊,终须归于有谓。想到自己碌碌依人,怀古思乡之下,岂能不早生华发呢?诗中“人生岂得长无谓”不正是长期飘零、寄人篱下的诗人的真实感受吗?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二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髂自嫉姆缭希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快感,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三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篇6: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有报国济世之才,但始终不能施展。正如崔珏《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使后人为之叹惜。但他在文学上,尤其在诗歌造诣上却颇为后人激赏。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之泛,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接触现实、关心民计民生的诗;一类是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特别是怀才不遇的诗,其中“无题诗”尤其引人注目。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何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呢?我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诗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感情诚挚深沉;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象含蓄蕴藉;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新颖的特点,等等。下面,就从李商隐无题诗的这几个方面对文题展开论述。
一
周介人在《创作论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说:“艺术和科学一样,其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因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诗歌艺术也是这样,必须以“真”作为根本,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高尔基也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书简》)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诗歌创作必须依靠生活的真实,必须反映心灵的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真实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无题诗的创作中,紧紧扣住一个“真”字,构设了种种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种复杂的真情。
艺术形象是文艺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艺术的魅力也就是形象的魅力。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使读者在玩赏吟味时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诗歌表现出一种“引人入境”的迷人力量。通常说,艺术形象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幅具体生动的、概括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生活图像。所以,它并非纯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者的统一。客观上,它是作家揭示生活的真实性;主观上,它又表现为幻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反映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首先是诗中刻画了彷徨求索的形象,客观上反映了诗人的自身,从而揭示了生活的真实。
如《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诗一开始便展开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当天色将明之际,月冷烟笼,一片玉笙吹起,惊醒了孤栖的雌鸟,也惊醒了自己,这是眼前的怅望。而从眼前的怅望回思不久前的“梦断”,就更同情“羁雌”之苦,更感楼院的寒冷了。特别是“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两句描写得更细致。“月榭故香”,雨后花香,萦人梦寐,使久离京都,将远赴蜀川的诗人,想起印证年华的“一树浓姿”,而产生了梦断香消的感受。而当诗人梦醒之际,近处是风帘拂动,烛焰飘摇,远处是霜露苍苍。烛光霜色相互辉映,一明一暗。诗人通过这样微妙的感受,展现了人物如痴如醉的感情。通过这样细微的感受,塑造了一个彷徨求索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之情。
像这样的诗例,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并不少见,这就说明,诗歌的艺术形象在表现自身方面是真实可感的。除此之外,诗中所表现的形象还在主观上反映了想象、幻构的真实,同样可以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比如《无题》“相见时难”篇,这是一首抒写绵长相思并表示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决心的名诗。诗人是这样吟叹相思之苦和对爱情向往之心的:正当暮春时节,又遭逢难堪的离别,因为相见既难,更觉离别时难舍难分。春蚕吐到最后一根丝生命才告终结;红烛结成灰烬泪水才流干――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诗人深致怜惜之情,并希望她保重。末联,希望有人为诗人传递他苦心相思的消息。
男女爱悦乃成相思,也许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李商隐能把这种情感写得这样生动、深刻、形象,相思苦恋之情能被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惟其如此,此诗才成了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绝唱。
又如《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篇,诗人把事实的叙述、苦闷的抒发和爱情的幻想交织起来,因而事件的描述更富于象征,也更富于跳跃性。此诗写一位女子深夜的思忆和期待,很像是一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开始是想象恋人在闺中的生活,接着是追忆与意中人的匆匆晤别:“团扇遮面含羞去”,然后是孤灯独对时的无限寂寞,只希望有再见的机缘,最后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惆怅。诗中刻画的女郎,心中羞涩,见面匆匆,而错过了叙谈的机会。此诗着力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恋爱心态与时空交错,境界屡变,抒写出隐微深曲的恋爱心理。
以上表明,李商隐在无题诗中所展示的形象是令人可信的,因而显示着一种“真”的力量吸引着读者。但一首诗歌,要想有感人的力量,仅仅追求形象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强烈深挚的感情融注其中,当然,感情的深挚又须有形象的真切为基础,没有形象的真实,是很难体现感情的真切的。有评论家说:“在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与艺术形象凝为一体的,它们不是各自游离,不是可以互相分割的。”诗歌艺术也是这样。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由于其形象真实可信,因此诗中所表露的感情诚挚深沉。而这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的深沉;二是情感的丰富;三是情感的专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这是感情深沉的表现。譬如《无题》:“万里**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前途艰难、万里险途,归既不能,留亦不可,故只能犹豫其间。接着用“益德”、“阿童”之事说人生虽取舍万殊,终须归于有谓。想到自己碌碌依人,怀古思乡之下,岂能不早生华发呢?诗中“人生岂得长无谓”不正是长期飘零、寄人篱下的诗人的真实感受吗?
由于诗人怀着这样平生遭遇的切身感受,故其有关人生体验的诗,没有一首不是“全情贯注”的。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政治的遭蓬,无一非深心之语、血泪之篇。诚然,从这些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人生遭遇,但只要仔细吟诵,就不难体会到诗人在“弹棋局”下所受的心灵创伤。这些心灵的“血泪”流于诗篇,感情可掬,令人同情不已。
李商隐的无题诗感情深挚,还表现在诗歌表达了丰富、复合的感情。《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表现的就是一种复合的感情,里面有重温旧梦的哀伤,有一生沧海桑田的慨叹,有质朴无华的怀念,有追寻理想的迷惘,有坚贞爱情的慰藉,也有不堪回首、无可奈何的伤感。这种丰富情感的复合,传达了人们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找不到恰切词语来表达的复杂的社会情绪,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感情深挚的第三个表现是诗中表现了对理想对象、对爱情执著不懈的追求。显然,感情虚泛轻浮是不会感人的,只有专一的感情,人们才会为其所动。必须说明,在上面说了感情丰富,而这里又说感情专一,是否显得矛盾了呢?不是,因为感情的丰富、复合是对单一化、简单化而言的,而感情的专一则是对轻浮来说的。其实,丰富的感情也应该是专一的,丰富和专一是完全可以和谐的两个方面。譬如《无题》“相见时难”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那种缠绵执著的`相思别恨,委婉而热烈,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象的执著态度,感人至深。
像这样的诗,无题诗中还有很多,如一部分《无题》和《春雨》、《昨日》、《相思》、《银河吹笙》等,这类诗中所表现的执著追求和终生不渝的情意,都引起了后世千百万向往自由和幸福的青年心底的共鸣,引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并努力去创造。
以上表明,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构设的形象真实可信,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诗中流露的感情诚挚深沉,又使读者往往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流连吟赏。因而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二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审美认识,这就造成了审美的复杂性。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历史的继承,同样,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有其继承的一面。中华民族历来就把含蓄称之美,即隐约、朦胧之美。这种观念,经历了千百年,现在仍在延续着。所以,千百年来,“含蓄”成了几乎是举族公认的一种美的表现。李商隐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和启发,在提倡为诗务真的同时,也极讲究意境的朦胧。其诗作中有不少佳作,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空髂自嫉姆缭希具有一种含蓄之美。“追求朦胧含蓄美”可以说是李商隐一贯的审美情趣。叶燮在《原诗》一文中说,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因此,他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扑朔迷离、旨意深邃的,却并不显得艰涩,绝大多数还是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所以能令人百读不厌,原因之一是它具有了上面所说的含蓄之美。或者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构思奇妙,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产生了一种诱导力,这种力量作用于读者的求知本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回味的快感。
意象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是李商隐无题诗含蓄美的一种表现,这一表现在其诗中非常突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篇,先写梦境,接着写醒来后的情景,然后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境界,最后一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空间辽阔的画面,而实际是以衬映和意中人远隔的悲哀。而且,爱情是人间、游仙是天上,诗人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把爱恋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意象更加显得幽邃蕴藉。
李商隐还善于利用时间的悠长来渲染出朦胧的画面。例如他那篇回溯自己的坎坷生平的《锦瑟》,那么多的弦柱,象征了早已消逝的无限年华。当时已感怅然若失,而现在追忆,就更加索然无味了。把一种幽丽而哀怨的古乐声,安排在凄清月冷夜和朦胧山霭的背景中描写,让它象征华年消失的悲哀。这诗篇,表面看来,由于意境的“包蕴密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杨亿论义山诗语),读者常常难以掌握而有迷茫惝恍之感,但只要悉心玩味,就会感到其诗中之意,余味无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意象含蓄、寄寓遥深了。
如果说诗歌意象的蕴藉、寄托的幽深,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令读者咀嚼回味的话,那么,李商隐诗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艺术的境界与实际人生的境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现了一种“距离之美”。这种“距离美”,既可含蓄地表达感情,又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可让读者任心取舍,更是令人回味不已。这种“距离美”正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含蕴、构思奇妙的又一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构思追求着“距离美”,无题诗表现着“距离美”。“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或融政治于爱情,或借具体可感的形象以托寓抽象难言之感情,都是无题诗运用象征手法以制造“距离”的突出特点。
比如《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篇,全诗描写浑融概括,虽多直接抒情,但其中却隐寓着深广的政治遭蓬。“神女”一联,借爱情的遇合喻托政治遭蓬的意味尤为明显。诗人触事生悲,深感往事如梦,而此时此境,恰似小姑居所,独处无郎,表明了诗人政治上的孤独无依。“**”一语,寄寓作者身世的用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绝望颓废的心情,置于繁花似锦的意象中,也是李商隐创造“距离美”的惯用方式。如诗人于晚年无望中“思华年”的《锦瑟》,充满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可诗人却把它置于明亮温暖的意象中,再配上鲜艳的色泽,和谐的音调。当读者在玩索吟咏之时,虽也能触摸到诗人“已惘然”的沉痛之心,但却并不特别地感到悲切,体现了一种“哀而不伤”之美。
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从上面可以知道,李商隐无题诗所表现的含蓄,是和诗歌丰富的内涵紧相结合的,做到了“义生诗外”,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使读者思而有所得,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无题诗中艺术与生活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造成了一种审美的氛围,让读者对诗歌采取恰当的审美静观态度,从中得到脱俗雅致的美感享受。而且诗中的意象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迷离恍惚,于是,读者在形象的观照中,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探求的活动,从而得到一种涵咏回味,灵思领悟的快感,满足了读者本能的探求欲。所以,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一种引人寻思回味的力量,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三
刘熙载在论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曾提出:“凡物之文见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文学作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妙合,才能创造出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意象,从而产生出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样,用其独具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表达其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他的无题诗之所以成功,也可以说是因为诗中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而且突出地显示了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无题诗表现手法的独特新颖,从下面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反映。
首先是诗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手法的运用又是和象征手法融于一体的,且象征、比兴手法的运用,还紧紧地扣住深厚的感情作为基础。“工于比兴,妙于意象”,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他善于寓意象于比兴之中,用他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幽缈朦胧的诗境、变幻无端的意象。李商隐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奇辉异彩,丽情幽思,那广博深微的超妙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目眩神迷,感受到强烈的诗美。诗中的具体事物也都披上了诗人心灵的深情:“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是寻常的吟物吗?不。我们透过初生的柳叶,纤美的嫩蕊,还有那娇花细柳中穿来插去的紫蝶黄蜂,不是还可以想象到一个沦落凄清的诗境吗?通过“各无赖”和“俱有情”,诗人把自己抑郁苦闷的思归之情巧妙地传给了读者。
又如《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一切都过去了,春天,爱情,随着大江昼夜不舍地流去了,连同我的追悔,我的深情。诗人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黄莺,用它的伤悲的泪水滴在最末的一朵小花上,去伤悼一去不复返的芳春。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真可谓妙到毫巅了。
李商隐无题诗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神秘曲折的意境,使读者常常玩味无穷,就像嚼一颗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二个表现是比兴有赋,赋比相融。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不仅构思含蓄,而且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中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在表现手法上更表现了他“似花还是非花”的一贯特色。落寞的诗人,在美好的春宵中,在一次令人沉醉的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属意的姑娘。虽两心相印,但好事难成,聚散匆匆,所留下的只有迷惘的追思。诗中把酒暖灯红的盛会和去马应官的生涯两相映衬,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希望和失望的复杂心情。诗中“昨夜”一词的重迭,“星辰”和“风”的突出,既象征当时良宵中的心情暗淡,又显示了和风所带来的并非愉快而是惆怅。“昨夜”复迭,句中自对,以及上下两句一气婵联的句式,构成了一种圆转流美,富于唱叹之致的格调,使得对昨夜的追忆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了。整首诗中的描绘笼罩了沉沉的夜色。“走马兰台”的生活就像秋蓬飞舞,象征彼此心心相印的“灵犀”显得多么神奇。因而整个形象朦胧隐约。但由于用了“身无彩凤”、“心有灵犀”铺写执著之情的明快语言融合其中,而最后又直白地点出好景不长,表明离开“兰台”前夕的心情抑郁,又是那么沉着痛快,比兴中酌于赋体,因而诗中含蓄的意蕴也就豁然了,使读者在“千回百转”苦“味难觅”中一下子得到了一种似已明白而尚属迷蒙的意象认识。
无题诗手法独特新颖的第三个表现是常常出现若干有关的意象,达成与象征中心的妙合。无题诗中象征事物错综复杂,但这些象征事物,从头到尾都扣合着一个主要的作为中心,使几个与之有关的意象,一并构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体系。
譬如《锦瑟》,用锦瑟这一哀怨、华彩却已不合时宜的古乐器,来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不引起已逝华年的追思。这已经是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和善于渲染出一种迷惘情调的手法了。但诗人在以锦瑟贯穿全诗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和杜鹃、沧海泪珠与蓝田玉烟作为锦瑟声声的内容,互相衬映。蝴蝶迷离,表示乐声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前途的迷茫。鹃声悲苦,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势每况愈下的悲愤。沧海明珠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怀才不遇的痛怨。蓝田玉烟,表示乐声迸发,也象征诗人不甘屈抑的性情。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妙合,使读者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且细细吟玩,还可以获得曲径通幽、珠联璧合之趣。
固然,李商隐的无题诗因用了错综的象征事物,造成含蓄较深而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许多读者都把这个“困难”当作一种乐趣。细细咀嚼,逐步突破,本来就是读者领会含蓄之美的一个过程;而当诗意豁然贯通之时,那对于前此所感的困难,便会朗然冰释,而此时的读者,回想突破之难,反而更觉诗意深藏的妙趣了。因而,读者在体味到诗意、乐趣的同时,尚有一种“难题已解”的快意。
从上面三个表现,说明了李商隐无题诗运用手法的新颖、独特,也正是由于其无题诗具有了那些独特新颖的特点,才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去探胜、研学。
★ 文学才子辞职报告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锦集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3说课稿2023-01-06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讲义(网友来稿)2022-05-19
李商隐的资料2022-11-25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2023-10-27
《锦瑟》诗意象的作用2022-12-15
杜牧的生平介绍2024-01-13
夜雨寄北的作文800字2023-01-09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31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2022-12-21
夜雨寄北教案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