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精选5篇))由网友“瓜瓜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
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
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进行个性化定位、管理科学化、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及管理者强烈的优患意识,是其开展院校研究的有利条件.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可以从成立机构、培养队伍、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创设环境、学习创新等五个方面着手.
作 者:罗云 王萍 Luo Yun Wang Ping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648.7 关键词:民办高校 院校研究 科学发展观篇2: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涉及面广,影响重大。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其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一)从教与学的状态来看
教师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内容晦涩,研究方法多,对数学要求较高,数学公式推导多,图形多,难教[1];课时紧张,欲速又不达,不是讲不完,就是讲不透。学生反映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形多,难学,枯燥没意思,在前面章节学习一旦掉队,后面章节就很难跟上。
(二)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1.考试成绩不理想
学生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知识内容理解不到位,整体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差异较大。《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要普遍低于专业课的成绩,不及格率仅次于数学。从《微观经济学》成绩的标准差来看,各专业的成绩分布较分散,差异性很大。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各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卷面成绩的平均分在60分左右,综合成绩的平均分在68分左右;最高分能达到98分,最低分只有28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就忘完,更别说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了。
2.知识运用能力差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是建立在较为苛刻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不影响其基本理论的适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较为合理的经济决策,能够运用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初步的预测,这是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能力目标要求。但对基本知识目标都很难达到的学生来说,能力目标就更难达到了。
3.与专业课的学习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所谓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的课程,是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过渡,起着桥梁性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功能在民办高校的体现很弱,不仅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甚至成了拦路虎,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4.对考研的助推作用弱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如果这两门课程学得好,就能拔高考研总分。但从民办高校学生考研结果来看,经济类考研的过线率非常低,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经济类考研过线率历年来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是数学基础差,同时微宏观得分不高,很少能达110分,以致考研竞争力很弱。
二、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基础差与课程内容晦涩之间的矛盾突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不太真实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比较抽象、晦涩;它体系庞杂,概念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运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其难度虽比纯数学的课程低,但比经济类一般专业课要难得多。学习《微观经济学》,搞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它除了需要较好的理解记忆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民办高校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数学基础还是逻辑推理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目前三本已经取消,与二本合并招生,但在实际录取分数线上,还是存在差距的。社会对“公办”和“民办”在意识上的偏见,以及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潜在的不稳定性等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很难批量招到学习基础过硬的学生。因而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在进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部分的学习时,已经非常吃力,一旦掉队后期想跟也很难跟上。除了数学基础不好之外,学生总体上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较弱,过分地依赖老师。很多学生在大一阶段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习惯于高中教师全程督促跟踪式的教学模式。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学生却无法掌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主动学习。课堂上被动地听,对于没有弄懂的问题也不主动请教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勉强听懂的知识,由于不注重课下的复习巩固,很快又忘掉,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多,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必然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进度和效果。
(二)民办高校重实践轻理论教学
民办高校一般都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扬长避短、凸显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优势,民办高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日常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开展十分频繁。各类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民办高校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16至18周,《微观经济学》一般压缩为周3学时。比如河南某民办高校,建立了二十几个校企合作基地,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正常的教学周内,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其教学周是16周,除去期中考试周和期末复习周,《微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学时是14*3=42学时。一般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周至少是18周,大多数学校的周学时是4学时,总学时至少是72学时[2],即便如此,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还要删除部分章节的内容。相比较而言,42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学生活动过于丰富,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过多的活动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尽快适应大学快节奏的学习模式,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大学理论学习不重要,混个及格就够了。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不投入,理论基础薄弱。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研后劲不足
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和数学功底,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要善于捕捉和分析经济热点问题[3],累积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基于微观经济学受众面广而且重要的特点,就需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过硬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这些要求在民办高校很难实现。虽然民办高校会聘请一些公办院校退休的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但教师主体还是年轻的硕士毕业生,无论从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来看,都不太合理。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事业编制,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观望和左右权衡之中,流动性很大,很难安心做学问。另外,民办高校兼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特性,对利润的考虑使得民办高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师管理制度还是工资绩效考核制度上,都凸显出教师打工者的身份,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除此之外,日常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挤占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还有众多民办高校实施的全员招生政策,使得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自然从源头上影响教学的效果。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在经历一次洗牌之后,该校《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目前只有4位,其中有两名老师还兼带其它课程的教学。而授课对象有19个班,约1070名学生。在这四名教师中,有两位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初次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担任该门课程教学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两年。教师的理论底蕴和阅历不够,知识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教学方法也不灵活。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民办高校要破除困境,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革。
(一)学校层面
1.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在理论教学上偷工减料,只是理论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虽然理论界一直不乏对包括微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批判,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李嘉图恶习”、“抽象方法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等等,但行为的创新源于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在很大程度基于对理论的学习和超越。所以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的教学。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尤其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鉴于目前教学周期短、学时少的情况,建议将《微观经济学》的学时调整为周四学时,分开来上,一周上两次,减少学生连续学习的疲惫感,降低一次性接受大量知识的压力,方便学生消化。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消化吸收和知识转化的时间。减少全体性的活动,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精力和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参与相应活动。尤其是大一新生,应保证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的自习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可适当开展一些学科方面的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在对利润合理追逐的基础上,兼顾教师的利益。第二,通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尊重教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身份,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对于直接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要加强文化认同培训,发挥对青年教师的正向导向作用;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使其快速成长。为防止知识的老化,教学手段的落后,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任课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总之,民办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与时俱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3.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
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应用经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经济学沙盘》软件。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厂商、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通过游戏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过让学生接触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层面
1.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思想境界的高低决定行动的效果。无论在民办还是公办院校工作,从事的都是祖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观望和流动,虚心学习,沉淀自我,在岗位上将自己打造成理论过硬、教法灵活的好教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经济类人才。
2.发挥团队力量,资源共享
微观经济学的受众面很广,同一个学期往往有很多个专业和班级同时开设该门课程。因此将有多名教师同时讲授微观经济学。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讲授效果,这些老师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备课环节,可以集体备课,在知识的取舍、重难点的区分、课堂设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进度的把控等方面共同探讨。在讲授环节,这些老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开展公开课,大家集体听课,集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有几年讲授经验的老师出现懈怠,一成不变的讲解同样的内容,止步不前。由于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形,课件制作耗时颇多,为避免重复劳动,可以采取基础课件共享,再根据专业需要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要将微观经济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对接,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分专业、分层次教学[4]。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力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管理类学生,侧重于将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分析理论的实用性[5]。
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形式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数学功底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等特点,应尽量小班授课,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形式或者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尝试采用专题式教学,品味、体验式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采用微信平台、录制短视频、开放线上课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量布置课后作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对于有意向要考研的学生要在基本理论的讲解上注意知识的延伸,在必做题之外布置一些有区分度的选做题,以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4.理论联系实际,破冰“黑板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被批判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分地关注理论的假设、数学推导,而忽视其普适性。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用实际事例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以“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为例,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如果从“你会花钱吗”、“你怎么选购手机?”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问题入手,则可以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6]。
(三)学生层面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重要。虽然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知识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积累。大学时期是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学习阶段,应该把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该类专业考研的必考课程。无论对于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考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2.主动学习,勤奋学习
相对于一本和其他公办院校的二本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但勤奋是唯一能缩小差距和赶超的途径。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一步一步朝目标奋进。多请教、勤练习,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要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馈和请教,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勇于与教师进行探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以及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归纳法,图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观经济学中概念和图形都很多,将相关概念和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内在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多观察、多思考,学以致用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运用所学理论使日常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要有批判的学习精神,依赖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魏贝.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3(07):92.
[2]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9(04):148-150.
[3]嵇正龙.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Probit模型实证[J].课程教育研究,(19):228-229.
[4]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72-174.
[5]王倩,于诺,杨敏.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农经,(08):91-92.
[6]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2):176-177.
篇3:对发展民办高校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民办高校的几点思考
●据有关统计,我国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事业费基本上可以通过收取学费和自筹方式加以解决,但在需要扩大学校基础建设增添急需现代教学设备时往往感到十分困难,国家如能适当提供资助或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将能解民办高校燃眉之急。根据我国国情,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民办大学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失为政府间接资助民办高校的有效方式。●从我国高校的科类结构看,大多偏重于理工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所占比例一直偏低,特别是一批面向第三产业的财经和政法类学科专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至少需要高中级财经类毕业生累计约100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40万人,1992年,普通高校财经类毕业生数为6.5万人,政法类毕业生为1.2万人。如果维持这个培养规模,1993年-,普通高校可培养财经类毕业生50多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10万人,尚缺30多万人,再加上人才的自然减员,可见单靠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很难解决的,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正好拾普通高校之遗,补普通高校之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较为稳定的行政管理人员。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主要由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办学效益等若干大项组成。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和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私立高教部门之间,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控制”到支持和从“反控制”到争取资助的历史转变。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与经济体制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高校也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应该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及办学效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行政部门与民办高校本身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到积极引导、扶持与管理的作用
1、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调控,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既然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政府主管部门就不必过多地去干预、控制,只要在政策方向上把握住就行了。没有必要去限止、用条条框框去“管”去“卡”,让其在市场中“自生自灭”。其二认为,高等教育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不能放任自流,要吸取过去办高校“一哄而上”的经验教训,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完全应该按照现有公办高校的要求来参照,而对有些民办高校的专业,只需在现有的公立高校基础上扩大招生数就可以解决,因此民办高校不宜发展过快。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办学体制改革又是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搞活办学体制,才能促进
[1] [2] [3] [4] [5] [6]
篇4: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考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考研究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陈旧。
高职院校的管理宗旨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让高职学生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而不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造成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缺乏管理水平,导致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此的教育必然不会提高高职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德育教育方式刻板。
德育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高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方式刻板,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因为专业课程紧张,导致德育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但是书本教育并不是十分理想,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应该进行改善,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
(三)管理方式不正确。
高职学生管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教师缺乏正确的管理方式,家长对学生放手管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缺乏效果,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
(四)管理模式单调。
高职学校的管理模式单调也是难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以高职学生管理规范为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范来处理,导致不能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另外,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也是导致学生管理模式单调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教师管理思想观念。
教师的管理思想陈旧是学生难以提升素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改善思想陈旧的主要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教导,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学校应该组织培训,加强教师的学习,使教师通过进修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其管理思想觉悟才会提高,将消极的管理思想转变为积极的管理思想,能够有效的增加管理效率,使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学生的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模式将会更加完善。
(二)灵活的德育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通常采用书本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但是书本的内容枯燥,教育方式单一,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生的德育素质难以提升。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德育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通过演出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到所饰演角色的内心,加深对道德素质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德育素质。灵活的教育方式是教师需要钻研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
高职学校的管理方式欠缺致使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高职学校实行的是教师管理模方式,但是教师的管理又和家长脱轨,致使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管理别人。学校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实行民主选举,教师只负责监督和考核。该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集体的一部分,可以积极管理他人和进行自我管理。同时,教师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该种管理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处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素质提高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四)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单调是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教师负责,缺乏各方面的辅助。针对此类问题,改进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在学校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人性化管理,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加以支持,让学生以学校为家,重视学校的管理。在社会方面,学校教师应该和家长建立长久的联系,始终了解学生的动态,能够更好的针对学生的问题去进行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管理模式。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可以让学生的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是高职教师的工作重点和学校的发展方向,也是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管理中出现的管理思想陈旧、德育教育刻板、管理方式不当和管理模式单调等问题,需要学校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学观念、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完善管理体系。用科学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够稳步提升。
篇5: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取向、建设原则以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必要性;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积极探索一套适宜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和塑造的核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正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数据,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10年间增长了近6倍,而就业率始终维持在80%左右。据悉,到2010年7月,还有70万左右的往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如此逐年累计,必将形成日益巨大的社会压力。随着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向普及化迈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创业促就业,为高职生就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为目标,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取向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展创业核心知识教育、关键技能训练,培养创业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来提高学生自我创业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业课程所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在技能目标方面,能够运用核心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培养创业者所具有的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等人格特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目标实现的保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比较适宜采用“管用、够用、会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总体上说,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设置以创业能力要素分析为基础。创业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创业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即认真分析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创造和把握机会等能力,并在课程上予以相应的安排。
2、课程设计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创业活动属于实践范畴,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理论为基础,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加重实例引导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是难以独立完成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让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决策的机会,使他们在成为企业家之前首先成为“主体人”。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为此,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科课程就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
从学科课程的方式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公共课程,来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打好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特点、规律以及应对方法,要介绍国内市场状况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同时要增加法律、税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投资分析、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于强化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旨在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加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如应变、创新、决断、领导等能力的培养,开设如何制作可行怀报告,如何筹措资金,怎样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用工手续以及营销知识等课程。
选修课则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意愿等有选择的进行修学,在创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设置上,可根据师资条件、学校环境、学生选择意愿尽可能多地设置,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活动课程的设置。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高职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它对于开拓高职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高职生的知识,训练高职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高职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指导其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邀请成功人士、创业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和成功经验等内容,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与兴趣;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应以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扩大高职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为今后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信息支持。
创业实践课程以活动与情境教学模式为主,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创业情境,提供生产经营环境、管理方式、生产经营制度和经费等,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创业知识进行如生产操作、经营管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模拟练习。同时学校也可以尽其所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条件,如设立创业启动资金、设立“创业园区”等。
4、环境课程的设置。环境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它通常不是以课程设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学校的物质文化作为载体,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高职生在校园的各个空间、部位、活动中都会感受到这门课程中有形创业教育内容的启迪和感染,从而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
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布置,激励创业、立志成才的名人名言,张贴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照片,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举办内容形式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欧阳琰,赵观石.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5).
[2]胡明宝,王再新,王化,张云.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3]郑伟,王茜.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精选5篇)】相关文章: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模式论文2022-05-17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2023-06-24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2023-03-26
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论文2022-11-1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2024-03-03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2024-04-17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2022-09-23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论文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