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3-07-06 08:15:5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共19篇)由网友“奶茶甜甜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1: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 东南亚语种 多语教学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过程中都面临东南亚语种、英语、汉语言文化的多语教学和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东盟国家语言政策和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兼顾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东南亚语、英语、专业方向、汉语及民族文化教育的多语教学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供借鉴。

1 东盟国家语言政策概况

东盟各国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种类繁多且状况也较复杂。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新加坡有4 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印尼、柬埔寨、泰国有3 种官方语言。越南、文莱、老挝有两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和华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政府从1966年开始全面实行强制性的双语政策,要求新加坡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英语和母语。而缅甸独立后,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学习英语。此外,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睦邻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合作与交流,而在这些国家中,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华语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四个国家把华语列为本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2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

广西和云南都有十余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以云南省高职院校为例,据5月份的统计数据,云南省37所高职院校中现有11所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其东南亚语种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专业方向型、双语型和选修型。11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数都立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东南亚语种+专业方向”的形式,设定专业方向的大都为旅游、商务和法律等方向。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语言知识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组成,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东南亚语种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包括经贸知识、旅游知识、经贸法律知识等,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如,在学生学习经贸知识的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商务谈判、报关知识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识课程中开设英语的目的仍是通过全国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从人才模式上看,多半采用“2+1”(即国内2年,国外合作1年或半年)的模式。

篇2: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3.1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应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在秉承“语言+专业方向”的理念下,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东南亚语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外语(东南亚语种)培养为主,这既是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高职生未来就业领域所决定的,也是在就业市场避免与本科东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正面冲突的需要。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有别于英语,学生的东南亚语都为“零起点”,而掌握东南亚语语言能力是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区别于其他高职专业的立足点,同时,由于该专业现有的专业方向一般以文科类的旅游、商务、贸易、法律等为主,技术性并不太强,在人才培养中应科学处理好语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即必须以语言课程为主,增加东南亚语种在开设课程门数、学分要求和学时的比重,专业方向应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专业方向的自学和拓展,这样的话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才具备基本的发展空间,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2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走实用英语教学道路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仍为英语,因此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仍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反思高职英语专业不断萎缩和本科英语类专业就业日益困难的局面,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直接定位于行业东南亚语无疑是合理的。但在高职有限学制内多语教学的问题也决定了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避免以英语应试教育为主(考级),压缩传统的通用英语的教学学时和内容,强调英语辅助交流的作用,以实用为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树立东南亚语种为主,英语为辅的教学观念,才有可能避免学生毕业后东南亚语种、英语、专业方向都不精的“四不像”局面。

3.3 重视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开展语言课程的教学

不少学者都对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背景脱节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高等教育阶段通用英语的教学,常会出现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作用,忽视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的问题,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学习效果差,达不到第二外语本身应有的对思维、逻辑能力培养的作用。以此为借鉴,东南亚语种作为小语种,通用性并不强,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开展东南亚语言课程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东南亚语种,也为今后从事对外行业的对象国文化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贮备。

3.4 紧跟汉语国际化脚步,弘扬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华人、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汉语文化更是倍受关注,部分东南亚国家中汉语是其官方语言之一。为避免在多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在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时不能忽略汉语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可开设中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不少东南亚语种毕业生都将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加强我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既可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又可推进汉语国际化,增强国家的地区影响力。

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承担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云南、广西等省份,其独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也是该地区的特色优势之一,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将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成为政府发展的战略之一。

4 结语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在多语教学中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清主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东南亚国家文化和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问题在教学中的要求是开展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多语教学的关键。

注:云南省教育厅205月基金项目和年4月院级重点课题项目总结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居设.东盟国家官方语言及其相关政策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1.6.

[2] 张雨兰.中国视角下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J].考试周刊,(37)

[3] 朱虹,袁长林.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西南教育论丛(季刊),2011(2).

篇3: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论文

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论文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翻译人才必不可少。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处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边界线总长为4000多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毗连,拥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窗口,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近年来,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深入实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不断推进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既对云南省小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事实上,语言翻译人才的匮缺已成为云南省实施“走出去”建设规划的重要制约因素。云南省政府早在2006年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召开了系列会议,采取了相应措施推动云南省高校开展东南亚、南亚语种(简称“小语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看来,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破解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难题,突破发展瓶颈是一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成绩

2006年迄今,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通过高校自身努力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学生规模增长快速

2006年云南省只有9所高校设置18个小语种专业。目前已有43所高校设置62个小语种专业,其中有省级重点建设小语种专业点11个。在学人数从2006年的不足2000人增加到目前的近6万人;攻读小语种专业的语言类学生也从原有的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

(二)师资建设水平有突破

2006年云南省高校小语种教师不足100人,且学历偏低,目前已增至400人以上(包括外聘教师147人),研究生学历教师占约80%,职称结构也显著提高。有130多名教师通过国家和省级公派留学项目到国外进修半年以上。高校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也从无到有。2006年以来云南省一共支持高校建设56个教研室,小语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学资源日渐丰富

迄今已编写出版、在编和列入编写计划的教材近30部。省内有25门小语种精品课程在建。全省高校购置语言对象国的图书资料和各种资料就达到5万多册(件),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部分高校还建起了小语种数据库和同声传译室、多媒体教室,安装了语言对象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可收看语言对象国电视节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各高校通过“1+3”“3+1”“2+2”“2+0保担0保怠钡榷嘀止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把语言专业的学生送往语言对象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除语言专业学生培养外,一些高校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还采取“东南亚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形式,以针对非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1]。

二、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瓶颈

云南省高校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在过去数年主要取得了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但在内涵发展上还有待突破瓶颈,实现飞跃。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水平师资紧缺。全省高校小语种专业教师中,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教师偏少,某些新增小语种专业的院系,仅有1~2名专业语言教师,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毕业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欠缺,而真正掌握会议谈判、经贸商务、农林矿产、机械设备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翻译人才更是稀缺。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因素:首先,复合型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机制方面的障碍。复合型人才培养涉及打破院系甚至校际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学院甚至校际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目前这一设想还存在诸如校内、校外的双学位认定、跨专业或是跨校修读学分的收费、教师和学生管理等诸多问题。上述障碍不扫除,“小语种”人才培养就难以真正实现“复合”,学生也难有参与修读的积极性。然而这些障碍的清除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高校自身,解决起来非一朝一夕。其次,小语种作为新起步专业,教师数量少且年轻化、经验不足,亟需相应的培训,以及加强与其他高校的本专业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但是全省高校的小语种教师群体还未形成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这使教师的自我发展受到阻碍。此外,这一群体的发展还需要外界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目前,这些政策和资金问题还有待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解决。

三、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突破与建议

其一,针对目前复合型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的机制障碍,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专业+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云南省很多所高校在大学公共外语课中开出了小语种课程,在选修课中也有小语种课程,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小语种学习的学生规模。但是为了保障和提高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鼓励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选择学习小语种,这样的结果是小语种学习人数在规模扩大的时候,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其实完全可以鼓励英语基础最好的学生学习小语种,这些学生的英语通过自主学习和训练完全可以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学公共外语在很多高校每周还有四节课时,再在选修课模块补充开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小语种课程,那些有较好语言学习能力并且学有余力的其他非小语种专业学生则基本可以在不需要太多额外经济付出的前提下学习小语种,从而实现“专业+小语种”的复合。要切实鼓励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学习小语种。

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现在大学生对小语种人才需求情况完全缺乏了解,没有学习热情,因此,加大宣传十分必要。

二是要建立省级层面的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翻译能力资格考试体系,并且把这一考试体系做好做强,使其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认可的资格认证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导小语种语言教学和学习朝“翻译”这一实践应用方向发展,同时也能较好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证问题。这就如同英语有笔译和口译各级翻译资格考试一样,一个跨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不需要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如能考取翻译资格证,在就业市场则更容易获得认可。

三是可以在云南省院校研究生招生中增设小语种作为外语科目,这将有效激励非语言类学生学习小语种。事实上,鼓励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学习小语种,实现“专业+语言”的能力复合相对在生源质量上更有保证。客观而言,在大学四年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在本专业外再学一门知识或技能,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是一极大挑战。从生源质量而言,云南省的小语种专业学生除云南民族大学属于一本以外,其他都是二本三本生源,某些非知名院系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基本依靠调剂,生源质量并不令人乐观。要求这些学生在原本只学语言的同时,再学习其他专业或领域的知识技能,其学习能力能否实现这种跨越确实令人质疑。长远来看,各级管理部门还需共同努力,消除双专业/双学位等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障碍。各校则可依据自己的生源和师资情况,灵活选择“专业+语言”或是“语言+专业”等各种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其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可行措施。

(1)建立省级集资源共享、教师培训、经验交流、科研合作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包括以网络为媒体的网上交流平台和传统的实体平台,并使平台呈常态化运转。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这种交流对于年轻化程度高、经验相对缺乏的小语种教师而言尤为珍贵。鉴于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在办学质量、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领先于云南省其他兄弟院系,建议打造以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为基础的实体交流平台―――云南省小语种教师交流中心,同时由其负责创建网上交流平台。交流中心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学术讲座、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交流活动。中心的运行经费支出可由政府和高校共同承担,同时也可通过社会服务获取资源和经济资助。

(2)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稳定的小语种交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包括在政府和民间学术协会两个层面进行教师互访、科研合作等,从而共同打造我国高校的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与云南同为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相对云南,广西的小语种教学起步早,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更高,中国―东盟国际会议上的翻译人才多为广西的高校培养。云南省小语种教学应积极主动地向广西“取经”,派青年教师到广西小语种教学的知名院系学习交流。

(3)通过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鼓励高校在职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短期进修访问,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云南省高校小语种教师的学历结构。要利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金、云南公派出国留学基金、西部特殊人才培养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等为云南省高校小语种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华山,伊继东,王永全.云南省高等教育年度发展研究(2014)[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卢铁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17.

[3]张秀琴.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3(9):7.

[4]苏森琴.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9):20.

篇4: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与核心目标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型大学文化的孕育。我校在建校10周年之际,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挑战一流、走向世界”立为校训,并把我校几代人的聪明智慧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汇聚成册,作为我院师生学习提高可供借鉴的一笔宝贵财富。20,我校借申报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着力打造浓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改、扩建校园文化广场,对几条院内主干道进行命名,增加院内文化景观设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月,定期举办周末大讲台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由学校出资新建3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为媒介,营造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

篇5: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考论文

为了鼓励创业,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8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把“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教学体系,推广创业教育,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也提出了打造“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设想。创业教育将主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传统专业教育普遍忽视的重要一环。将创业教育有效、适当、合理的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支撑,有机融合,既可以促进专业教育的展开,帮助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又可以给予创业教学以专业依托,深化创业深度,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还未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目前,各地区正在实施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教育的内容。虽然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因就业形势需要开展了创业教育,但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未将创业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1]。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以单独的,非系统性的活动为主,如创业大赛、创业社团等。这些活动分散而零星,不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通常只是学生会或学生社团组织的自发的独立活动。这些活动通常没有持续性,也缺乏明确的活动纲领,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院校也在加大创业试点的建设,由院校提供创业资源,如创业场地、启动资金、创业指导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扮演了更有力的推动者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试点通常只能惠及个别学生,范围相对狭窄。而且创业项目的随意性很大,创业项目往往缺乏整体上的把握,缺乏长远规划。从以往的情况看,创业试点的成功率并不高。

(二)创业教育稍显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研究

近年来,大学持续扩招导致就业市场上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大幅增加,而经济环境下行又明显减少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这就给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加大了创业教育力度,试图通过创业率来弥补就业率。创业教育的实施,客观上使学生在毕业后增加了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人格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应该只是狭义的创业培训,不能期望学生毕业后就立刻去创建自己的公司,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创业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具有可以学以致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决不能仅仅用于解决短期的就业率问题。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往往只是单独开设几门通识类创业课程,课程本身孤立存在,不成系统,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主要介绍一些创业的基本内容和创业精神等,内容相对空泛。通识类的创业课程虽然必不可少,但与专业相关的,深入的创业课程不应受到忽视。不是每一个专业的创业方式都是一样的,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征,不同行业的创业道路有时会很不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笼统而空泛的创业课程对创业的实际指导能力是很微弱的。所以,如果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本身,割裂专业基础,就无法实现从专业到专长,从专长到创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无法在具体的创业实践中给出有效指导,这其实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浪费。反之,如果二者有机融合,则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要点

(一)在专业教育中不断渗透创业思维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通常是以职业教育为目标,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可以很快的适应企业需求,以专业技能服务企业,从而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但企业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需求来自于市场,而市场的变化很迅速,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和市场的能力。目前看来,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各种创业教育手段,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市场、快速学习、寻找机会、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源泉,其实就是广义的创业思维。创业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定要创办企业,在个人事业上的创新思维也是创业思维的一个方面。在专业教育中不断渗透创业思维,积极应对激烈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做好基础准备,而且也是促进就业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

(二)在专业素质培养中不断加强创业素质

创业是一项成功率很低的活动,它需要创业者具有优秀的创业素质。比如正确地确定创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以及具体选择实施方案的决策能力;对企业人员、资金的经营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以及妥善处理公司内外部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等。专业技能只是创业的必备素质之一,单纯的专业技能并不足以支持学生在企业中的长期提升及创业。因此,在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上述能力也应引起重视。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加强创业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就是通过发散型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锻炼其从无到有,完成一项完整任务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让创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服务,也让专业教学内容更能深入现实,不再空洞。以往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领域后,对专业知识的吸收速度大大加快,原因无它,应用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解决问题特别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三)在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中借鉴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

考察传统的专业能力,依然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为主,理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学生取得的成绩仅仅表明对教师所教、所考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客观需要。将知识运用起来,转化为相关能力,才是教学评价的中心所在。创业教育中通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完成和项目结算等来检测学生创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当的在专业能力评价中实施和运用。事实上,两者之间本身就有着良好的共通性。因为在现代职业院校,动手完成任务设计、制作产品、设计流程才是学生技能的真正显现。因此,在专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中,课程考核应以学生的实践为导向[3]。卷面评价不应当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应适当的加入实践评价;即便是卷面评价,运用类考试内容也应占到一定比例。当然,我们不应抛弃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审核,两种教学评价需要有机地结合。实践性考核着重于学生平时的参与度、认真度;理论性考核着重在对专业思维的考察上,以书面测试或口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考核。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从过去单纯满足就业过渡到在满足就业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改革课程设置,以创业课程作为突破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系统的分阶段的逐步加入创业教育培养课程。在通识类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专业创业内容,并通过第二课堂、创业比赛、创业训练等形式加以辅助,在校内形成创业氛围,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创业所必须的首创精神[4]。

(二)开发创业课程体系,立足就业,着眼创业

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还是平行分离的,很多院校只是在传统的课程中简单加入一两门创业课而已。这类创业课完全没有与专业相关联,学生在学习之后,很难与专业学习对接起来,更不用提灵活运用了。其实,创业课程不仅仅包括适用于各专业大类的通识性课程,更应包括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通识性课程作为创业入门课程,可以在低年级结合专业有选择地作为必修课或公选课开设,而具有行业特点和专业特征的创业专业课程,则应以不同专业为基础,作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灵活开展,逐渐展开[5]。总之,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比如在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课程中增加外贸电商创业、外贸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同时,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中也可适当增加相关的创业类技能培养。比如在传统的网页制作课程中增加外向型网店建设、网站开发,在传统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可以增加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深度使用,SEO优化,以及近几年热门的社会化网络营销等最新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综合来讲,我们应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行业企业运作知识,立足就业,着眼创业,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创业技能,都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是保持专业教育活力和专业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将专业教育与本地区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专业学习基本结束之后,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实践。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整合资源,进行创业模拟或创业实战演练。创业实践既包括短期形式,比如为学生提供场地,进行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创业街市活动,让学生通过短期的创业实践,初步了解创业过程,学会企业核算,对创业进行初步体验;也包括各种中长期形式,比如很多院校开设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的小规模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对于创业孵化中心,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创业形式也肯定会不一样。各院校应以自己的专业开设情况、地理位置、市场特征为依托,寻找适合自己院校特点的专业创业模式。比如,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敦煌班”,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外贸类创业实践,取得不错的成绩。其成功的原因正是结合自己的商科专业优势和义乌的外贸市场优势,与外贸平台“敦煌网”进行校企协同合作,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保持专业教育活力和专业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将专业教育与本地区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

(四)深入开展校企协作,注重创业人才的联合培养

企业作为市场的一线参与者,有着大量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着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产品,有着准确和及时的市场信息,还有各种企业销售网络和经营平台,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如果能将上述资源整合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无论对于专业人才还是创业人才的培养,都是很有价值的。成功的校企合作,需要在全面深入分析各方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将各种资源有效对接;在双赢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方式,让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也能让企业通过学校的人力、师资、办公场所的支持而获得他们所不具备的资源。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整合配置。整合运用企业资源,比如学习企业的经营手段,利用企业的产品优势和经营平台,将这些资源与高校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寻找新的路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以企业代理身份吸引企业入校,二是以企业服务外包形式吸引企业入校,三是为学生建立销售平台,四是为外贸SOHO提供技术支持。这几种模式都十分适合与创业教育接轨,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创业的精髓,熟悉市场,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创业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创业者在企业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要比企业模拟、理论讲授等方式更直观而深切。因此,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正的实习实践,并在实践中直观的观察和了解企业,才能真正明白企业的生产运作,理解企业的生存法则,为日后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

篇6: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两大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一线的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体现。

一、为何要实施中高职—体化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继续学习然后进入高职或大学,另一个则是进入中职,接受相应职业能力培养,步入社会。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正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我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要达到3900万,人才需求的旺盛,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

2.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有利于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高职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公民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建立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研发、创新形成的,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是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院现有的条件,制定可行的、高效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要保证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保证中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3.教学计划要满足课程体系的合理衔接。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中、高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条件,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又要努力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实现课程衔接的逻辑性、连续性、可学性。使学生成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三、保障机制如何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1.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培养出合格人才保障之一,因此对于中、高职业院校而言,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能充分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的双师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从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无法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不是很足,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给了这部分学生再学习的机会,使中职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空间,这对于充分调动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向更高目标奋斗的信心,也用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3.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中高职一体化是中、高职两所学校教学的对接,为此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也就是从招生开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内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环节上要环环相扣,密切协调。这就要求合作学校,协调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监控体系与监督机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一体化教育有效运转。

4.把好出口,保障就业。就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就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从人才市场看,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需求旺盛,缺口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稳定可靠的就业保障。因此在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合作时,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进行合作,保障招生和就业的畅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构建怎样的理论指导体系,中高职教育资源如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最大的发挥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潜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社会进步,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存在的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得到完善,真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研究》[J].科学中国人,.(8)

[2]张平.《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9).

[3]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

[4]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

篇7:浅谈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该行业的核心竞争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会展教育起步晚,实践基础簿弱,就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政府部门对会展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和投资上,尤其是对大型会展设施、会展场馆建设的支持和资助,而在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中国经济会展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187 所,其中,高职院校145 所,招收会展专业新生过万人,可见,高职院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会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无论在展会接待、推广宣传、项目执行方面,还是在语言沟通、展台设计、会展文案等方面都有较高标准,要求会展专业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加符合会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为此,明确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好的口语、笔头表达能力;系统学习相关管理学知识,能较好地掌握会展项目设计、运作,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等专业知识,能基本胜任会展行业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较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会展行业门槛不高,但专业性要求较高,会展行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三大块知识,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技能。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硬件设施、软件力量、师资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并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突显专业优势,尤其要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学科起源不同,各高校会展专业的定位也千差万别,起源于外贸类和起源于旅游类的会展专业,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依托自身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进行会展专业设置,片面地追求大而全,缺乏一种专业共性,加上会展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种多样,因此,课程设置随意,缺乏系统性,以致专业定位不明确。

(二)实训环节难落实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训,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多集中在校园内进行,范围存在局限,实践内容也比较简单,难以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对接。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中一些大型会展活动进行锻炼,但大型会展活动的举办时间并不一定会安排在寒暑假,这就与高校的会展教学计划相矛盾,与学生正常学习相冲突。一些会展活动虽然举办时间相对固定,但筹备时间较长,活动时间却相对较短,学生即使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也会因为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参与到从筹展到布展、办展再到撤展的整个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充当现场服务的角色,发挥专业技能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会展专业教师基础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相对较晚,会展教育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授课教师多是由相关的旅游、广告、艺术等专业“半道出家”,基本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展专业学者,缺乏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且多数会展专业教师没有相关的会展行业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仅通过课本或查阅一些二手资料进行内容讲解,难以触及会展行业的本质。

(四)从业资格认证混乱

会展人才的培养主要有高校教育、资格认证和行业培训三种路径,从事会展行业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认证,而会展从业资格认证相对比较混乱。目前,全国推出的相关证书至少有10 余种,且标准不统一,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资格认证。因此,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呼吁尽快打破条块分割,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以更好地为会展行业服务。

三、关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岗位需要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实训基地,教师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熟悉会展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其次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会展实习单位,提高会展实操能力;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参与会展类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从选题到策划再到组织运作的整个管理过程。另外,高校可以举办一些会议、小展览等,让会展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其综合素质培养。

(二)创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

会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尽量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尤其是引入近期一些典型的会展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会展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把会展行业的新动态、新理念、新思路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接轨。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经验,所以会展专业教师也需要加强培训,与实训基地、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建立联系,到相关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训练,同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会展专业技能大赛,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起来。

(三)结合地域特色,找准专业定位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开设会展专业教育前要对所处区域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当地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对会展人才培养给予指导,以保证会展人才培养有序进行和会展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会展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暂缓开设会展专业教育,而会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也要根据会展人才结构、当地会展发展的定位、学历需求层次等规划高校会展教育,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严谨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提高会展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既促进了会展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够让会展人才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双赢。

(四)会展教育要面向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会展专业作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侧重实践技能培养。高校会展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德国瑞文斯堡大学,该校会展管理系的学生大多数是展览公司委托培养的,学生经过培训毕业后还要回到原展览公司,为该展览公司服务。这些学生一般在学校里学习3 年,1 年半时间学习理论知识,1 年半时间课外实习,通常是上3 个月课,实习3 个月,轮流进行,学生反复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效果突出。

总之,高职院校会展教育应结合会展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方案,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不断进行会展教育创新与改革,才能满足会展市场和会展行业、企业的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共赢,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篇8: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思考论文

3.1专业课程设计贯彻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

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专业岗位的设置、会计处理的方法等在会计法规和制度中有明确列示,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要有所创新,对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专业课程如何在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拘一格;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对同一门课程,如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同一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项目,对不同的项目按实际工作流程以提问或划分阶段性任务目标的方式来实现问题及阶段任务中涵盖教学内容,由学生分组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当把握“度”,这个“度”应当依据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自主完成,绝不让他们产生应付或依赖的思想。

3.2校企深度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要求、已毕业学生和教师的社会关系等资源,在当地或周边地区选择合适的企业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真实的、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要真正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对专业人才有培养与录用的意愿,并具备提供实践环境的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和人才供应。在这个过程中,前者处于关键地位。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是每个用人单位对会计的用人数量很少,对会计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企业中的会计岗位设置有限,会计工作内容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利用某几个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大规模实践培训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应当选择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会计服务与培训机构,才能实现大批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同时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进行课程实践。

3.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讲述教学项目分组实施的过程中,包括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成果的考评都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在分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

3.4资源有力保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资源的保障有软硬件两个方面,软件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每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经济法律尤其是税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师对新政策、新制度要深入研究,不断拓展知识面,在专业理论研究上有所造诣;其次,教师应当提高教材编写与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在研究与设计过程中始终重视与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硬件是指真实会计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如何建立完全真实地实训环境,一是将实践课程与实训在深度合作的企业中实施,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可以分批轮换进行;二是建立完全真实的财务部门处理流程实训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模仿一家或几家典型的工业企业财务部门,实训资料的来源可以从合作企业获得。

篇9:浅析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我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教学设计、校企深度合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供资源保障四个方面的工作。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高职;资源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施结构必须通过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我院会计专业从开始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前两年的时间在校集中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理论课主要包括实用英语、经济数学、军事理论等共17门公共基础课,其他均是会计专业或跨专业课程,共1624个学时;实践课共45.5周,其中32.5周毕业综合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论文设计在校完成。现在,级会计专业学生已经顺利毕业,我专业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结合社会调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2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分析

2.1专业课程没有突显创新能力

当前,会计专业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核心专业课程都进行了整合和重组,教学大纲重新按照岗位设计了教学情境,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了直接的感知。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会计基础、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等都配套有1~3周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践都是结合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一般在教室或实训中心完成。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在理论讲解和课程实践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如何操作,主要还是由教师指导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种主体惰性,有问题总是依赖于教师或其他已完成任务的学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普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以后,面对千变万化的岗位工作,无法迅速应对,并且无法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

2.2校企合作没有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要求能够在毕业以后直接上岗操作,并且利用所学的最新专业知识对企业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与企业一线接触,真实地进行岗位锻炼。所以,校企实现深度合作对高职毕业生尤其重要。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在真实岗位实践过程中把握当前行业会计处理的特点,对单位的财务制度了解和熟悉,才能提出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意见,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方法、内部控制等的创新意见和做法。但是当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浅层合作,包括行业专家来校的讲座、学生去企业短期的认识实习、教师为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等。会计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在企业中必须要经过三个月至两三年的锻炼,才能对企业的生产步骤、工艺流程、管理要求熟悉和精通,校企如果没有实现深度合作,停留在参观、讲解等层次,无法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不可能发现企业中的深层次问题,更无法提出解决的方案。

2.3学生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基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学生个性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文化修养的培养等。高职教育注重技术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校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大学生社团和院系举办的各种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般表现为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外向发展、与同班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等,但是在主要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体系,所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仅限于小部分有机会、乐于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而大部分的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这些能力得不到提高,会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尖端能力。 2.4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力保障

要在专业教学模式中贯彻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力的资源保障体系与之相匹配。一方面,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取得“双师”资格,但是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全面化,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够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已经配备了相关的电子财务软件实训室、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等,但是这些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主要还是进行模拟和仿真训练,而企业全真的财务部门处理流程实训实验室很少配备。

篇10:高职心理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职心理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就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机构的心理学教学现状而言,依旧存在诸多无法良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使得学生无法良好地明晰心理学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无法提起学习心理学的热情,致使有关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学教育工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心理学教学加以探析。

关键词:兴趣培养;高职;心理学教学

1存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简而言之,学生无法对所学习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将使其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对其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具有不利意义。同时,也将使其无法更为深入的分析以及探究学习中的疑难点等。就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学而言,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学模式单一,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良影响[1]。其中,在实施具体的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依旧沿用以往陈旧的教学手段以及模式,并坚信自身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实效性,且过于重视自身主体地位,使得处于课堂中的学生由于无法良好的融入进实际的课堂中,对教师所讲述内容一知半解,无法进行有质量的学习。

2重视激发学生兴趣

2.1教学方式形象化

我国各高职院校中以往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普遍具有单一性,且教师往往占据了心理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突出,对提高其课堂学习质量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学,教师想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被有效激发出来,就需要使得自身的教学方式趋于形象化,并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于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以此来提升其课堂参与性[2]。第一,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学课堂规划过程中,应重视合理安排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留出参与课堂的时间。第二,教师也应重视利用各类心理学教辅工具,搜索以及收集各种形象化资源,例如视频影像、音乐图文等,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认知以及明晰心理学中的各类知识理论。第三,应注重随机应变的进行教学,例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基础,展开具体的心理学教学。具体而言,即在学生进行实际学习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其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使其通过自主探究,相互探讨的方式,自主找寻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2.2合理应用案例教学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因此,其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力始终无法得到具有实质性的提升。在此模式下,进行心理学学习的学生,因为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致使其无法将自身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合理融合,通常只会利用传统、单一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注重于使学生在具体进行心理学学习时,可以自由、大胆的对知识进研究以及质疑,有助于学生实时表达内心想法,可以让其感受到教师对自身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其提起对心理学课堂的兴趣,对促进其心理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3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法

以具体的实践理论为基础,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各高职院校更好地明晰其实际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其促进其人才培养工作更高效率的实施。因此,在具体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将实际理论合理融入进实践活动中。其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帮助其更高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无法解决的问题。并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实施具体的理论教学时,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或者要求其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在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的同时,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基本心理状况进行明晰。且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学生的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合理、科学的学习方式,例如:五步法。同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应鼓励其大胆将心中的疑问讲出来。

3结论

综上所述,各高职院校想要进行高质量、高质量的心理学教学,首先,就要求相应的心理学教师着重于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正确明晰现存于实际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寻以及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应着重于引发学生兴趣,以及提升其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娟.“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35(3):202-206.

[2]张大均,苏志强,王鑫强.中德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发表论文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4):115-123.

篇11:高职案例教学规范化思考论文

高职案例教学规范化思考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学要着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案例教学法是高职教学的重要方法,适用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应选择适宜的案例,制订好技能训练计划,遵循教学程序,这样才能发挥好案例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案例教学;规范化

一、对职业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认识

时下谈论案例教学的确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讨论得多并不表示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仔细观察,发现有关于中小学案例教学的讨论,也有高校案例教学的讨论;有的讨论案例教学一般原理问题,有的讨论各专业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再深入观察,研究者对案例教学法含义的理解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有的是指案例教学,有的是指的举例教学,但从表述上统统都称为案例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职业院校的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而引入的案例教学法,同大家讨论的案例教学或举例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创造,因其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着特别的功能,所以在全世界众多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奉行原理教育,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法,基本没有使用案例教学法,传统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它以培养各行各业懂技术、会操作的劳动者为目标,担负着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的使命。职业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培养方法,以实现其目标,案例教学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引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在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被定义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对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进行讨论。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讨论,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适应了职业教育的需要。虽然举例式案例教学很早就运用到了教学中,但与高职教育结合的案例教学比较晚。虽然目前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中广泛使用,但由于相应的案例材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以及针对性等,从我国的现实环境中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案例还需要下一番狠功夫,而且实施案例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所以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对案例法的运用还不是十分尽如人意。了解目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情况,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后,笔者认为高职教学中的案例组织和教学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以提高案例教学实效,彰显职业教育案例教学特色。

二、当前高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但目前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使案例教学法尚未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尚未凸显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要求。一是很多案例呈现形式不符合要求。依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案例应来自实际工作情境,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学生。但在实际中,很多案例没有以书面方式提交,也没有实景展示,只是以视频呈现案例情境,或者由教师口头叙述,纯属举例教学。二是虽然有书面材料或实景展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参与度不高。三是一些案例运用不是以技能训练为目标,只是起到演示、证明的作用,甚至有的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有趣。所以,看似是做了不少案例教学,花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效果。

2.教师对职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及实施要求认识还不到位。一是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习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二是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前没有认真筛选案例,有的案例文字冗长,学生收益不大;有的案例过于精简,相当于打个比方,算不上是用于训练技能的案例;案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进行讨论的主题、教师最后的评价没有事先认真设计。三是案例材料不够典型。案例材料缺乏针对性、生动性、时效性和说服力,有的案例在这种场合用,在其他场合也用,没有赋予典型案例确定的技能训练目标,缺乏应有的情境、氛围和过程,不能表现职业教育案例教学培养职业技能的特色。

3.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使用不规范。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做出评价,从而提高学生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目前大多数教师缺乏组织案例教学的经验,也不了解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及相关要求,很多案例教学缺乏情境氛围的营造和过程设计,没有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学习者不是以当事人身份来分析处理问题,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了解过程和结果。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程序规范,各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不同,所以善于组织讨论的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高,教学效果就不好。

4.现有教材案例形式多样,举例、案例等概念混杂不清。目前专业的案例教材不多,更多的是案例与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的专业课程。有案例的专业课程教材对案例的设置有三种情况:一是安排在各章节开头的引入案例;二是安排在课文知识内容中的案例;三是安排在课文章节之后的技能训练案例。把案例作为教材内容是高职教材的特色,便于学生自学,但有些教材安排案例较多,且案例与举例混杂在一起,导致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加大。另外,大量偏于解释说明、不具有技能训练意义的案例,可能会分散教学目标、淡化教学重点、占用上课时间。

5.案例教学缺乏计划方案指导,随意性大。近些年来,有些学校专业课程开始尝试对课程做实训大纲,以规范教学技能。一直以来,高职各课程的技能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案例教学主要由任课教师自由掌控,用什么材料,用与不用,用多用少,都由教师根据情况决定。虽然由教师灵活把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是必要的,但缺少计划方案,教学行为难免有随意性,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恰当等,这就很难保证各课程的技能训练全面有效地落实。

三、高职案例教学规范化的对策思考

从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要想通过案例教学达到技能训练目的,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在此基础上选好案例,并规范实施。提高高职案例教学效果,应当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1.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案例材料。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案例,收集案例材料是为了找到更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依据案例教学的要求,案例材料应当是社会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过程或片段,其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活动与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只是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截取,并加以整理,把它变成可用的案例。案例材料包括两大类:一是文字案例,二是媒体视频图片案例。无论哪类案例材料,我们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筛选,这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材料很多,收集途径也多,如网络、杂志、报纸电视等,网络技术很好的教师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临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规范的案例教学应当事先准备,要依据课程标准及技能训练内容去收集、整理案例,包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场景,也包括行业、企业生产活动的典型事例或工作过程的片段。收集整理好材料后,还要进行教学设计。

2.选择好案例材料。案例教学不规范,首先就是因为没有精选案例。实际收集的案例材料会比较多,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最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材料。依据专业技能培养要求以及实施案例教学所需的条件,案例材料选择应当参照以下几个标准:其一,选择针对性强的案例。案例要确实能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服务,通过案例,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例如,商务谈判课中,让学生分析一个谈判案例中谈判者运用的策略和语言技巧。其二,要有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尽量与行业和专业紧密相连,学生可以将之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际中。同时也要选择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贴近的案例,来源于生活的、身边发生的、近期出现的新鲜事例,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三,要有可行性。案例的运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包括概念性技能训练和操作性技能训练。概念性技能训练案例的运用相对比较容易,操作性技能训练有时需要一些其他条件才能实施,比如时间、场地、设备材料等。除以上要求之外,案例选择还要考虑生动性、启发性等因素。案例选择的工作量其实很大,要阅读大量资料,要进行反复比较,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

3.组织案例,制订好案例教学计划方案。所谓组织就是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形成案例教学计划,以便顺利地实施案例教学。由于每门课程都有规定学时,所以就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度,无论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必须有计划地分配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课程课时的分配一般是理论与技能实训各占50%。案例教学理当也要按计划实施,组织案例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案例组织就是要根据各门课程分配的实训课时数,同时考虑其他实训教学法所需课时,综合考虑后再具体安排案例教学的任务,使案例教学具有计划性,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心中有数。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许多大学各专业课程都建有完备的案例库。在组织案例的基础上,每门课程都可以进一步建立案例库,案例库可以给案例教学提供有效保障。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虽然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但案例库建设还没有得到重视。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案例教学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方法,案例库建设应当尽快纳入课程建设范围。

4.规范案例教学法的操作程序。从目前实施案例教学的现状看,笔者认为制定一个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很有必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案例教学因专业不同而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理论上讲,应当有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在选择组织案例的基础上,设计好案例教学的过程,明确教师、学生的角色与活动内容。规范的教学程序可使案例教学有效地实现技能训练的目的,防止盲目使用案例而占用时间。同时,对案例教学操作有规范要求,可督促教师认真选择、处理教材案例,有助于解决现有教材案例设置多、学生案例意识淡化、对案例失去兴趣、分散教学目标、分散重点等问题。现在不少高校年轻教师多,他们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大学当教师,不太了解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训练教学,规范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整体提高高校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关方面有必要开展一些案例教学法应用培训。

5.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担好教师角色。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以计划方案为依据,遵循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外,教师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独立处理许多临时问题。从案例教学的需要来看,第一,教师要理解课程标准,弄清楚所教课程的技能训练内容、目标及所需课时,并确定案例与训练目标的结合点。第二,处理好书本上的案例与自己准备的案例材料之间的关系,要对书本上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做好取舍。第三,要处理好文字案例与视频案例的关系,恰当运用不同形式的案例,以充分发挥不同信息载体的案例教育效果。第四,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如果能集中使用一个案例就尽量集中使用一个案例。案例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删,做到恰到好处。第五,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案例教学实施效果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技能培养要求,提出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并找到解决办法,教师要控制活动过程,最后给予恰当的评判。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忌教师自己边导边演,代替学生的角色。充分发挥能动性,扮演正确的角色,教师就能把好案例的教学功能发挥出来,实现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模拟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等都是现在高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所以这些方法能显示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因为他们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技能。高职教育中有很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运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则,即要围绕技能训练去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高海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10).

[2]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7).

[3]王祥修.美国法学案例教学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时空,(3).

[4]贾士义.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组织透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4).

[5]朱友涵,李拉,陈琳,等.案例教学实施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4).

[6]许琼华.课堂案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5).

作者:王晓婷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篇12: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思考论文

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文作者通过思考与分析教学过程,结合儿童绘画心理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实际教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儿童绘画

美术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社会对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美术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立足于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征的美术教学,才能使未来的学前教育者适应岗位的需要。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1.美术课教学目的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与学生临摹,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自主表现能力被教师的模式化符号取代了。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者,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容易模仿他们的老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把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对事物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使美术教育成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2.美术课教学主要内容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高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础,绘画教学又以简笔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典型、突出的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即成人创造的模式化的符号。关于儿童学习简笔画利弊问题的讨论较多,美术教育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简笔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容易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3.美术课教学形式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常常采用从示范到临摹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儿童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更给将要走上讲台的幼师留下效仿模式,使其在将来美术教学中也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模式。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手段引导儿童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表现内心的一种素质教育手段,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教会儿童认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为主。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导向,提高幼师生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使其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美术育人目的观。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建议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遵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1.优化课程设置。将三学年段的美术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美术基础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线描、色彩、素描等,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二阶段进行各种绘画材料的掌握训练,主要教学内容是训练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使其掌握国画、版画等绘画形式,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三阶段进行儿童美术教学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种绘画方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儿童美术的特点、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时间为1学年。2.调整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突出、加强线描的教学。传统认为素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但该阶段的学生基础薄弱,兴趣持续时间短,在半年多时间内较难掌握素描技法。线描撇开光影关系,学生只研究线条造型,较容易掌握,并且学好线描对后面简笔画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线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装饰画的.教学,将绘画由立体转向平面,然后进行色彩教学。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难以开展色彩写生,可以采用装饰画的方式练习色彩的搭配与调合。3.灵活教学形式。第二阶段的绘画材料综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一堂课往往不是单一的绘画或手工,而是两者相结合。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色彩、手工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会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绘画教学中,学生可以画在不同形状的纸盘或刮画纸上,画好后试着用泥巴捏;画人物时,教师可以把人物表情和手指画结合,增强学生作品的生动性。一堂良好的美术课应该是多种材料的巧妙结合,灵活应用,这需要教师熟悉各种材料,具有灵活应用各种材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尽量让课堂呈开放性。有的课程特别是手工课不需要教师示范。教师应充分准备材料,学生会观看图片后会迫不及待地直接创作。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讲解。如,在线描教学中,作品的最终效果由学生自己发挥,教师可以只示范重点,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还可以用开放性的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布置作业时仅给主题,不限制材料、制作方式,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学课堂和幼儿园课堂区别比较大,教师不能用教幼儿的方式教大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美术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练习。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做一件折纸作品,课堂上让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介绍做的动物场景,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欣赏能力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儿园优质课视频让学生观看,体会被教、学、传教之间的差异。如,在变体美术字教学中,介绍完各种变形方法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变形后印在T恤上的视频。

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其不仅需要掌握美术教学知识,还需要利用美术为其他课程服务。大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的差别比较大,如何培养出适应幼师岗位需求的人才,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力、竞争力,是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9).

[2]赵晶,张雨龙.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大众文艺,2010(20).

篇13: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基础建筑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建筑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既懂施工又会管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严重。面对社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量大、专业要求高的现状,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成为当下高职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索与思考。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向不清晰

由于其就业前景十分明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无论是在高职

院校,还是在各大高校都是一门热门的专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教学方向却不清晰,有的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着重强调工程管理与工程法律;有的院校则更为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型管理人才或技术型人才,有的则属于复合型人才,不符合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平衡

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很多高职学校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阶段,却缺乏理论性的引导和实践支撑,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十分混乱,并且为了追求教学效率,盲目加强各个学科的学习压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高效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手段太单一

高等院校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在教学模式上一般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因此,学生的技术性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高职专科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在理论学习的能力上比较薄弱,因此不断强调理论学习,加强学习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四)师资力量不均匀

相比本科院校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出现了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实际上,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身是实效性高于理论性的,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带队,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掌握实践知识。而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致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顺利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需要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来完成学习。

二、培养专业人才的对策及思考

要培养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要从教学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达成社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

(一)明确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制定教学方向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在当下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社会更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二)完善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是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改革前提,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具体动向,充分结合对行业长远的审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配,侧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活动活动作为补充。

(三)丰富教学

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高等院校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明确教学方向、完善教学体系后,就要针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多种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生动立体地展现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这一块内容,让学生选取案例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可配备实训基地或运用沙盘模拟实训,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完备师资

完备的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为加强教学综合素质,高等院校本身要鼓励教师多学习,可组织教师进行各类进修活动,帮助教师提升自身,并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学习,从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实训能力,保证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备的配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则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为合格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篇14: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关于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助产专业现状,大力推进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由于母婴安全需要,我国卫生部规定没有条件的医院不能接生,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000,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又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助产专业历史背景和现状,对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成立于19的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将助产士定位为:妇女及其家庭在围生期中护理的关键工作者。目前,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已经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助产士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机构和组织,助产士注册后享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常规的孕期随访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由助产士全程管理。在美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护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础和专科护理师(含助产护师)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在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新西兰是拥有助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现在其怀卡托理工学院已拥有助产士学科博士。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业。

笔者以“助产专业”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网站进行搜索,英国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亚有19所院校、美国有27所院校提供助产术课程。如果按照各国生育妇女人口比例计算,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比例远不及上述各国,而且办学层次滞后。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香港地区及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后再学习1年的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二、国内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调查均发现,有部分医院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的;20世纪末许多沿海城市的卫生类中等专业学校因各种因素停止招收助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当前,我国助产士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ICM),我国助产领域没有形成全程一对一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健康保健及相关产前教育达不到目前国际化标准,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卫生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1、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三年制高级助产大专、五年制高职助产的教育开始起步。据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全国共有78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尚存不足。唐玲曾报道,在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程瑞峰等报道,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此外,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这些都是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业内已有发展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国际理念认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护士,而是受过独立高等专门教育的专业医务人员。国内专家认为:助产士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特殊医护群体,助产士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保护和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照顾妇女生育方面的各种需求。助产士主要应具备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产科相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随着中国加入WH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和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趋势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影响,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程瑞峰等指出:我国的中专助产专业教育层次必须“高移”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杨纪峰、牛爱莲对河南省14个地市,各级医疗机构近10年来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在岗助产人员488名、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医师共348人、中等卫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60人、有关教学专家90名等进行了有关“助产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改变中专层次教育为主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助产教育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三、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妇幼卫生事业良好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加大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就必须以职业准入为导向为突破口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设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是: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取得执业护士资格,方可参加省辖市卫生局组织助产技术考核。我们以此为依据,在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课程与护理专业相同,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另依据临床助产士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或开发助产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婴保健学等。

2、加强课程整合。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有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妇婴保健等课程,各门课程间内容有重叠,这对学制仅有3年的医学高职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浪费了许多时间。根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我们可以将助产专业的妇产科系列课程整合为:妇产科护理学、高级助产技术和妇婴保健3门课程,这样即可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还可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助产专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符合职业准入的要求。

3、工学结合开发新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了加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我国现行的助产资格考核内容为依据,可以邀请妇幼保健方面的产科专家和卫生部门有关领导参与课程建设,开发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助产技术》等课程,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定考核标准,并请临床一线产科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本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创办助产专业本身就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只有提高助产士的专业水平,才能降低母婴死亡率,真正实现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目标,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篇15: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高职文秘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 要]高职文秘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通过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供平台。

[关 键 词]高职文秘;人才培养;一专多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文秘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也必须遵循这个定位。

一、高职文秘专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技能。“一专多能”也常被说成是一专多长,即“复合型人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长的人。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实际分析看,现在和今后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仍然是各类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人数少,要求秘书是杂家,是多面手,除从事秘书工作外,还要求承担财务、人事等多方面工作。从市场实际看,办文、办事、办会三大技能对于一些文科毕业生来讲似乎并不是难事,中文、管理、新闻等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在跟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抢饭碗,秘书职业对于专业的兼容性,也导致该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二)学生个性爱好的差异性:人各有长,发挥优势

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及学习基础上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这正好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秘书人才提供一定的可能。高职学生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学好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培养与文秘专业密切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技能,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比如,形象气质佳、性格活泼外向、擅长表达的'学生可着重培养自己演讲与口才、主持方面的技能;如性格内敛文静、喜欢写作的学生可考虑发展书法、摄影与摄像方面的特长。

二、高职文秘专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实施

(一)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校以企业服务为中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一专多能集一身,知识面拓宽,在实践中善于动脑、乐于动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的“秘书+会计”复合型人才,具备能从事办文、办会、办事、办商以及出纳、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中心技能与辅助技能的有机结合。学院除了开设办文、办事、办会等常规的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还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的应用、秘书英语、演讲与口才、书法与美工、化妆与形体训练、速记与速录、会计技能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与文秘专业紧密相关的一些技能。

全院公共选修课程插花艺术、茶艺、摄像与摄影、汽车驾驶等的开设则为学生练就“一专多能”拓展了广阔空间。

(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将专业技能竞赛列入教学计划,每一学年安排在3~5月份进行。在项目设置、竞赛方案、评分细则上都尽量与重庆市高职高专技能竞赛选拔赛、全国高职高专技能竞赛接轨。文秘教研室在近几年都举办了小键盘数字录入比赛、书法比赛、会计技能比赛、速记与速录竞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等为磨炼学生技能提供平台

学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元旦晚会、演讲与辩论比赛、校园歌手赛),各个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生会组织策划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磨炼技能与身手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宗福廷.浅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职业(下旬),(9).

[2]谢芳.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

篇16: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论文

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有待合理,师资队伍有待交流,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各环节有待提前着手。本着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课程设置分段原则,建议搭建中高职三二分段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活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三二分段;现代教育体系

“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了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几年,在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省中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高职三二分段工作。但是,在改革的道路上发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高职三二分段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不良主要体现在课程衔接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但是,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仅少部分来自中职。所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全部来自高中,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分段不明确,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技能培养重复的现象。

2.师资队伍有待共享。专业教师主要面向学生,能从上课过程中直接获取到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都需要经常交流探讨。在师资共享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对接院校的师资优势,整合中高职院校对接专业的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承担中职学校的师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途径,为中职学校培养和培训一大批优秀的相关专业师资。另外,对接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聘请进行兼课。

3.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对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建议省级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三二分段”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衔接、师资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学院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多方面形成合力把“三二分段”工作做得更好。

二、中高职三二分段实施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实施,确定中高职三二对接专业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段方面,重点解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分段,形成中高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可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在中职阶段学识、技能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分段质量,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2.课程设置分段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主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分段来实现。在统一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下,使学生在中高职间按照相互分段的知识、能力梯度进行系统化学习,使学生在高职阶段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系统化提升,设置合理的中高职分段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目标上,基于中高职专业定位和知识层次,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分段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分段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三、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的思考

1.多形式搭建平台。中高职三二分段工作是需要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展进行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搭建起畅通便利的交流平台。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也可通过建立与对接中职学校的QQ、微信工作群,邀请对接学校教务处、招办以及对接专业的专任教师加入,随时交流探讨各种工作情况。2.安排专人负责。中高职三二分段对接工作是一项常规工作,需要专人跟进这项工作。负责制定学院“三二分段”试点专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时间表,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以及招生等各方面分段准备,做好三二分段工作的实地调研,吸取兄弟院校有益的经验,积极及时与试点中职学校进行沟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转段专业理论考试试卷、实操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高职院校派教务人员和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3.及时开展活动。中高职对接学校可以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开展研讨会,密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中职学校及对接专业的开展情况、学生的需求情况等。高职院校及时总结三二分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验以及改进措施。中高职院校开展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了现代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改革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篇1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在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重就、,轻发展等误区。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误区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比例日趋合理化,也大大缓解和改善了我国人才市场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然而由于受办学定位不准、办学观念滞后、办学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一、重技术,轻技能。

所谓技术的解释是:1.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2.技术装备,生产上用的各种机械,仪器,仪表,工具等设备。教育中所指的技术主要是第一种,即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而技能在中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词义上讲,技术的概念要比技能的概念宽泛的多,只要是参加生产劳动并有一定的经验,就会产生技术。而技能则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运用规律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技术的获得不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技能的.获得则是教育机构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把职业教育狭义、片面的理解为技术教育,甚至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就是教会学生一门技术,让学生在就业中有一技之长。这种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有作用,把高职院校的职能和一般的非国民教育系列中的其它技工培训机构的职能混为一谈,使高职院校作为的大学的首要职能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能大大折扣。

二、重专业,轻综合。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分过细,在刚刚恢复高考后为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过细一方面限制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许多教育家和高校都提出要改变专业化分过细的现状,加强基础性教育。国内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己采取了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大一,大二学生不化分专业,课程设置中文、理相互渗透,在夯实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事实证明,这样的培养模式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普遍反应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人格健全,思想道德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时间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尚无完善,成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类似于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这样的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或是比例很少。再加上高职院校大多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重理工,轻文史,像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史教育,礼仪道德教育这样的课程或是相关的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与人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发生严重偏离。

三、重就业,轻发展。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1973年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高等院校学生毛入学率达15%至50%之间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精英教育相比,大学生开始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毛入学率达22%,己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初步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整体提高了国民教育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仅50%,创历史最低水平。同等水平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维持在80%至90%之间。在这种条件下,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办得好,是否有足够的生源,衡量其标准之一就是就业率。因此,大多高职院校都将就业率放在了第一位,从理论课程设置到实践环节,紧紧围绕就业做文章。使得高职教育带有很强的工具性色彩,而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诸如高职院校学生的继续教育等问题尚未被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中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己严重制约了学生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和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发展的潜能。这不仅是人本质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18:中高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思考论文

中高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思考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作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型组织形式,能够主动促成联盟内部单位在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生产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集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有利于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协调发展;战略联盟;职业教育;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职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切入点。《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9号)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国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和科学规划,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化解如下问题:一是中高职教育实行分段管理,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够好;二是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不够好,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不强,产业支撑教育的动力不足。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有了成功的经验。未来职业教育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要求,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为中高职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条件。

二、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制度设计和合作平台建设,把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单位和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等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融合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利益链下,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指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衔接、师资和基地等资源方面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和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指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完善联盟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在专业、课程、职业标准、政策制度、可持续发展、培养体系等关键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发展、开放式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

使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适应新常态发展,促进“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入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政策层面打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途径,从质量管理角度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发展,从办学基本条件角度实现合作发展。构建驱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加强制度设计,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和谐发展。战略联盟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必然态势,但是,战略联盟是一种粗放的网络式组织架构,不同于单一传统的`组织管理框架模式,因此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责任约束、利益分配等方面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首先,省级以上政府层面完善“教产融合、校企合作”相关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制度执行上,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要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各地区要有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落实政策的考评机制,特别是在税收财政方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鼓励;再次,要制订好战略联盟内部章程,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理顺内部关系,使联盟科学运转,实现既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质量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品牌发展。战略联盟要注重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需求,做好联盟单位自身建设和合作事宜的工作,打造自身专业品牌和合作项目品牌。组建联盟后,要做好定位设计和功能角色划分,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行业协会、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等,只有责任明确了,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对内团结一致、对外统一行动。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通过统一的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统一的考核激励办法,建立同行的运作机制,执行同等标准的管理,促使教职工教学理念统一,吸引中高端企业参与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支持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智力积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中高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协调资源配置,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优质发展。战略联盟内部实施人员“互兼互聘”,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弥补职业院校师资特别是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为学生获得技能训练和新工艺新技术提供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协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等,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战略联盟内部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和岗位,有关设施设备提供学生使用,企业成为职业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工作室或研究所,学校的相关生产性实训设备也可以让企业共享。这样通过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和企业就成为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战略联盟内部中职和高职之间实施教师互聘、专业对接、课程互通、实践基地互用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保障。

第四,完善功能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创新发展。战略联盟起初主要是加强校企合作而建立的,目的是让企业支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重点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提供兼职教师;后来发展到校际(中高职)为了各自生存也相互合作,中职为高职提供生源,高职支持中职人才培养改革和专业能力建设。通过各自己的努力和协作成果,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让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员工培养、技能提升,其实都是在实现教育的功能,其过程并不是将各种功能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使战略联盟内各成员单位获得共赢。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作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型组织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多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方便科技创新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联盟内各成员单位科学有序对接和交流,相互支持和监督,共生共荣,加大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对人才培养的考核和评价。三是有利于落实内部合作职责,在合作协议框架内,大力推进校际合作、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企业之间合作,全社会参与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兰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分析[J].教育评论,(02).

[3]万青等.基于知识与资源汇聚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模式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篇19:情境化教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用论文

情境化教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用论文

一、校内情境化教学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

大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校办企业)和实训场,不仅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而且能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前提。只有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深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反过来,也能更加丰富和深化校内情境化教学的改革。

二、校内情境化教学是师资队伍培养的良好途径

校内情境化教学过程实际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制定建设方案、确定功能设置、研制和选配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等,可使专业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厚实工学结合产教研结合能力,满足教师更新知识的需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

三、校内情境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

有了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才能营造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更加完善校内情境化教学。将“工厂”建到院校里,才能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产品的加工或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建立“顶岗实习预就业”模式下的校外实践教学就业基地,提前预分到生产单位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着一线岗位的施工、设计或监理工作,激发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和提前炼就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四、校内情境化教学是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接轨的基础

学校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生产性设备、具有生产性功能和技术服务内涵,尤其是校办企业,一方面参与社会项目的承接,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到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等的动态;另一方面承担着学校培养学生的任务,可将行业最新的动态传授于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与企业接轨的技能型人才。

五、结束语

情境化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情境化教学能否有效利用在高职教育中还需要学校与企业多方面努力合作,以及教育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自荐信

浅谈交互广告学科设置与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英语翻译论文格式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索论文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浅谈社区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天津职业大学专业在江苏分数线

开发数字化图书馆非书资源系统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12-25

高职英语课堂分组教学探析2023-04-01

财经类自荐信2023-07-31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2022-10-04

旅游英语翻译与跨文化的研究论文2023-01-13

基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2022-06-06

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2023-03-05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2024-01-05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