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3-09-25 07:51:12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锦集16篇)由网友“地狱在逃五条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篇1: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以此为目标和指针来指导教学活动。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体育 个性发展 作用

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即要求教育应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既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既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位从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一、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使其个性也愈加鲜明,独立意识更强。主要表现在:首先,其个性具有可塑性。虽然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但由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仍然很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其个性具有外向性。

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下蛰伏的个性翅膀,在大学阶段得以舒展和释放。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已渐成熟,因而其个性多为外向性。他们更愿意与各种活动中展示自我。再次,其个性具有多样性。因个体的成长环境,先天素质,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多样性。同时,自身的个性结构也存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并存等多层次性。这些个性特点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二、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1.体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还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其个性中的消极、落后、畏难等不利因素,增加勇敢、顽强、果敢等意志品质。以增加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形成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和良好个性。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健康的人的标准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正视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能适当地表达情绪;具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高校体育教学能通过各种教学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形成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不良习惯、不良欲望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性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一个学生群体,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恰好能提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良好教育环境。

因为,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进行沟通,其交往形式也通常自由而随意,同时课堂和谐的气氛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心理。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1.通过“俱乐部”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兴趣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所在,在课上或课外开设各种活动项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课上可安排几个不同活动项目,让学生自由挑选参加。课外可安排“排球、足球、篮球的等适合男生运动的俱乐部,也可安排健身、舞蹈等女生感兴趣的俱乐部。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又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开设选项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项课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它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自由选择的教学内容来代替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是由体育教师选定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以及需要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选项课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特长和运动潜能。教师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熟。

总之,大学体育教师应顺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努力贯彻素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在步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社会适应性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昆.高等体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2]周宏.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2:论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论文

论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 要: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同时还有塑造学生个性、陶冶情操等诸多作用,本文就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作用做重点阐述,并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和有何深远意义做出回答,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分别由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组成。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所有人的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2、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3、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相信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该做到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改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教与学的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授课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用也要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等诸多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从性格特点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篇3: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研究论文

一、在“生本位”思维中激发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主导权。但是,教育改革要求体现“生本位”思想,即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加强理论引导,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动作要领,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上肢力量训练中,如果布置同样的训练任务,虽然训练动作看上去整齐划一,但实际上训练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学生体质不同,一些学生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任务,另外一些学生可能认为难度较大,因此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教学出发点,这样学生的运动技能才能循序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也更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二、在差异化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

体育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当得到关注,这就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出差异化,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运动、不认输、不气馁的体育精神。差异化教学能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正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引导方向。体育不单纯是体能与技术的较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差异化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也是避免体育教学“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同样是体育课上强化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耐久跑效果很好但是训练极其枯燥,学生围绕操场反复训练的可能性不大。而相关研究发现,深受学生欢迎的球类运动同样可以达到耐久跑的训练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同类别训练中增加相应的训练项目,或者在耐久跑中加入越野跑、接力跑等不同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运动项目的选择满足自己的体育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性格的形成是以主体稳定的认知态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会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同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4×100米接力较为注重团队精神,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需要敢拼的性格行为。因此,对于平时内向、软弱、缺乏果敢精神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接力赛运动中来,从而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形成开朗、顽强、果敢的个性。

三、在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和体能强化。例如在跳高练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跳跃中的技巧性以及跳跃动作的规范性,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完成相关动作。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探索还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过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法,而这些方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无论最终结果怎样,教师都要对学生勇于实践的精神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在田径项目练习中,教师要采用竞技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技术性动作的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各项技术要领,结合身体条件与体能特点,完成更加出色的技能训练,在实践能力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更加完善,不焦虑、不急躁、能够对自身能力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在新课改环境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而且更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上。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是教学理念转变的生动体现,新教改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个性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能够对自己能力有客观的判断,需要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价值。

篇4: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篇5: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1] [2] [3]

篇6:浅谈体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体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粗略的论述,论述了学校体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1.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故人们称之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既然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重视人的先天素质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优生的问题,而不是教育的问题。

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广义素质的含义已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或将其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

2.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人的素质既指先天的自然特点,又指后天的一系列社会品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既包括先天因素(自然本质),又包括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从教育的观点考虑人的素质时,应该把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结合起来,并且着重于人的社会本质。据此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分数与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具有注重学生应考能力和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注重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学校体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学校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3.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以前的校体育不足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才能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7:大学体育社团调查与研究论文

大学体育社团调查与研究论文

1前言

随着当代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成为一个特定的体育人群,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作为未来知识经济的主流,大学生体育行为合理规范与否,将对未来人们体育行为的走向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新的社会背景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重要要求。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体育社团,它的作用在于为大学生身体锻炼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与环境条件,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全面促进了素质教育并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5个大同大学体育类社团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我校体育社团的现状,为更好的规范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愉悦大学生的课业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体育社团未来发展,而且又能促进大同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必要条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同大学的5个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调查和走访了相关体育社团,完成第一手资料的归纳与总结,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大同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等与文章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文献,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与总结。

2.2.2问卷调查法

对大同大学的5个体育类社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37份其中221份有效问卷,问卷的有效率93%,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2.2.3数理统计法

用SPSS、EXCEL等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党规的统计与分析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的综合分析等逻辑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合理的整理、总结,为本文研究打好基础。

2.2.5访谈法

对羽毛球协会,武术俱乐部,舞蹈协会,轮滑协会相关负责人进行走访交谈。通过访谈,了解了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的运作机制,经费来源,活动安排等情况。

3结果与分析

3.1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情况

调查研究显示,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基本有以下两种:第一种:社团受学生处的领导,同时隶属于社团联合会下,由学生处和社团联合会共同管理,如:羽毛球协会和轮滑社团;第二种:受本学院系的领导,学院组织成立,由院领导直接指导和管理,例如武术、乒乓球俱乐部。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团联合会仅为其形式上的上级领导部门,与行政部分有本质区别。其主要职责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社团正常运作,指导学校社团的活动和未来发展。只负责大方向的指导,而不进行日常的事务处理。第二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团因为挂靠在院系,受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所以可以集全院的力量来发展社团,这一点对于解决社团经费、场地、训练及参加比赛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2体育类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

3.2.1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形式情况

羽毛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的'活动形式主要以集体训练为基本形式,每次活动都有训练项目,社团成员按照既定的内容进行分组练习,定期进行社团内部技术交流。武术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核心成员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讲解示范的方法对武术动作进行讲授,通常一套动作分七个课时讲授,不定期进行套路动作的演练。舞蹈协会:舞蹈协会的活动形式主要是相关负责人对舞蹈动作进行讲解示范教授,以及不定期参加表演为主要形式,多数社团成员的参与目的是出于兴趣。轮滑协会:轮滑协会的活动形式主要以内部成员的相互交流技术为活动内容,通过相关负责人组织,实现一套队形演练的完成,以及技术动作的相互交流学习。乒乓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的运作同羽毛球协会较为相似,受学校支持度的影响,趋向于娱乐性,一般活动内容均是对内分组练习,分组对抗。

3.2.2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活动频度情况

武术俱乐部,根据训练计划,每晚集中活动,周日早上有1次团体套路演练活动;乒乓球、羽毛球协会受会员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周末活动,分别是1次和2次;舞蹈协会拥有独立场地,活动次数较多,每周活动5次,活动时间为晚上;轮滑社应社团成员的要求每周二、周六和周日进行社团活动。

3.2.3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的场地情况

大同大学的体育社团场地多处在体育馆,也有学校的公共场所,为无偿使用,见表2。多数协会所用场地是露天的,所以不稳定性比较强,受人为和天气的影比较大。如轮滑社和羽毛球协会的训练和天气情况有直接关系。武术俱乐部由于活动场地的充裕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优势要远远高于其他社团;其他社团如轮滑社,羽毛球协会因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影响,活动时间大多在晚上或者周末,次数上相对较少。

3.2.4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的经费情况

大同大学的体育社团一般训练都是自筹经费,如表3所示。所以器械和设施比较简陋,且影响学生们的积极性,其中挂靠在院系的体育类社团在比赛时学校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社团成员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和消费能力选择不同的社团,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社团成员将选择的消费都控制在100元以内,其中50元以下的占比例最大,达到了37%。由此来看大同大学体育社团的消费水平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

3.2.5大同大学体育社团指导教师情况

大同大学的体育社团中,拥有专门负责指导讲授教师的社团为数不多,大多数为学生自发组织,由有经验的成员负责讲授、指导。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活动场地不足,已经影响到社团的正常活动的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大同大学目前仍然处于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社团发展屏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社团不能自筹资金,使社团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指导教师的缺乏,使社团在技术能力上的提高受到限制,活动组织上缺少目的性。

4.2建议

立足本校为基础,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同社会上的一些体育类社团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建立良好的社团忠旨,树立长期战略目标,为社团的长远发展规划蓝图。加强社团的凝聚力与稳定性。加大指导老师的投入,由指导老师保存资料,制定发展规划,培养技术能力强的会员成为社团的主要组织者,更好的引领社团的发展。学校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扶植力度,对开展活动的场地、设施、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与帮助,进而为社团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参与社团活动的会员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8:个性发展体育教学论文

个性发展体育教学论文

一、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的必要性。

(一)体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体育老师们都为此伤透脑筋。由于学生们各自的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体育教学的始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几套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体质弱的学生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此外,个性也可以实现学生练习动力的增长。对每位学生予以照顾但又保证学生的自由,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实际上不单单指大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们,更多的还是指学校中各个年级的普通的体育课。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途径,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教育中大部分为课堂内部教学,学生们很难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体育教学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体育教学摆脱了课堂上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散的空间,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健康的个性化差异又可以推动体育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去参与,而参加者(主要指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比如篮球与足球,参与的学生可以在运动中形成沉着、冷静的思维,并且可以锻炼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对于学生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另外,对学生意志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命令和体验,想方设法克服一个个困难与障碍,对学生“坚持”意志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健康个性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健康个性,对于体育教学又有着良好的反作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心情就会非常愉快,老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方面就会十分顺手。同时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予以重视,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分组的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然不必担心。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锻炼方法,对体育教学的成效提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目前中国各级学校都以文字考试为主,众多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但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也是当前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促进体育教学合理有序开展的前提,也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完善体育课程中的个性化教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完善体育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篇9:高中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的探究教学论文

有关高中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的探究教学论文

摘 要:现在的教师越来越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追求“高分”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人的不相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个性的不同,从而维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个性发展;教学质量

一、体育课的教学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1.由于高考的压力,所以使得学生在上很多课的时候都是局限于教室和课桌之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然而,体育课是在户外进行教学的,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了教室和课桌的束缚,可以很好地释放自我的个性,能够让个性在这个时候得到最大的展现。

2.学生上体育课必然会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这样周而复始能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心态。

3.体育教师在教学体育项目的比赛等,不仅仅使得学生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竞争压力,有些项目还使得学生有合作关系,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多和他人进行交流,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并且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个性色彩。

二、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如何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

1.教师在授课时要想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安静,喜欢体育课时安静地坐在墙边看书,有的学生好动,喜欢积极地参加体育项目的锻炼等,教师要在课上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因材施教。

2.教师在上课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无论学生的个性有多鲜明,学生都要有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够不再步入社会后随波逐流,也才能够始终保持自我个性的鲜明特点。

3.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多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无拘无束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不管是在学生与人交往中,还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拥有好的个性也会为人生之路提供一些帮助。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性的个性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会重要,尤其是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校园里,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张剑。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青春岁月,(20)。

篇10: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涯发展意识,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课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特别是教学效果上很难达到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当前,国内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估层面呈现出评价对象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统一、评价缺乏导向性等问题,需通过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科学化、结果导向化四个层面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从而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以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质量评价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全国765万大学生毕业,比新增16万人,再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各高等学校重视力度不一,课程的建设尚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特别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建立与完善一套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对高校开设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课程实施过程及教育教学效果三个层面的综合评价。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质量监控功能、修正选拔功能、激励功能。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任课教师而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专研课程学习,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以促进个体全面综合发展。[1]

2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上仍有许多不完善和亟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评价对象单一

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必修课的形式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并以书面测试的形式对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集中考核,以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生涯发展意识与求职创业能力,若仍使用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很难考评出真实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2.2评价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基本上是以学校教务部门、院系领导、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为评价主体,通过课程考核成绩、教师课堂表现及学生座谈反馈等方式予以评价,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使评价过于片面而缺乏应有的全面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身的长期潜在性与积累性很难在课程结束时通过上述评价主体予以客观准确评价,因此增设毕业学年的就业效果评价与毕业后的用人单位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

2.3评价指标统一

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育效果,因此,各高校均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并设置了一系列评价标准。然而,由于制订评价标准的人员大部分为行政管理人员,很难深入了解课程的教学性质与教学方法,无法区分不同类课程的特性,制订的评价标准通常是标准化的、表面性的、易操作的、形式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的过度统一导致了评价体系的信度与效度较低,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创新,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3]

2.4评价缺乏导向性

当下,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致使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益盛,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处于一种无用武之处的尴尬境地。由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挂钩,无论教学效果是优是劣,只要科研成果达标便可以评定相应职称,这使得大部分教师将科研作为“主业”,教学作为“副业”。即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再科学,即使个人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再好,获得课堂教学“优秀”荣誉也不如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获得感强。

篇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论文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特点,需要构建一套符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大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多方联动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4]

3.1评价对象多元化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求职态度,积累求职与创业的基本能力。有学者认为,在设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凡是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根据该课程性质,评价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对课程在内容选择、课时设置、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评价,即该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三是对学生技能层面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与求职、创业互动中积累的经验等评价。总之,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选择要突破传统,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力求对课程教学效果做出全方位、立体式的诊断。

3.2评价主体多样化

如前所述,当前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片面化,缺乏全面性,而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当事人个体或集体应来自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以全面反映不同层面的需要与诉求。首先,要积极听取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教师作为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了解课程在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与反馈程度都有非常直接的了解。其次,学生应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感受体会最为深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课程教学与自我成长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再次,要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接收方,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具有直接发言权。通过分阶段、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反馈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3.3评价方式科学化

因该课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样,使得评价的方式必须做出改革,以适应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除了利用传统定量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外,更应本着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自我反思、实践效果评估等定性评价方式,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教学特点与学生个体差异,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中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全方位诊断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要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集成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4评价结果导向化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因此,评价结果要突出导向与激励功能。除了要以科学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受评价者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还应制订相关政策,分类设立教学型与科研型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岗位,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的权重,以提升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路军.高等学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郭玉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9(5):91-93.

[3]高飞.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时空,,9(12):36-38.

[4]汤锐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4:52-55.

[5]陈静,柯玲.“立体多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导刊(上半月),,9:34-36.

篇12:大学生阳光体育研究论文

大学生阳光体育研究论文

1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的困境

1.1健康投资匮乏,体育设备不全。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教育各方面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以致于众多高校的体育场地及运动器材设备不完善或严重缺乏。据近年数据分析,我国大陆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2m2,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场地的优势无法相提并论。学校每年都会大量扩招学生,学生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然而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则没有增加的迹象,造成了学生运动空间拥堵受限。大部分高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在往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个现实,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场地却不足学生分配。体育场地运动设备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规模和选择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运动。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则需要更多的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设备作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然而场地及设备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1.2体育项目限制,学生参与冷热不均。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单一化,如很多高校在体育课期间会进行跑步热身,然后去做一些活动,类似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课往往是千篇 一律,没有激发部分学生的个人兴趣。此外,据调查统计表明男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等一些对抗性较激烈的体育运动,女生则会选择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一系列对抗性小的运动项目。相比较之下,田径类运动和传统类项目比较受冷落,如长跑、踢毽子等项目不受大部分大学生喜爱。男女运动差异较大,各学生之间运动选择也有很大差异,若学校运动项目有限,则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3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虽然相比初、高中来说,个人的空闲时间增加许多,但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就业,不得不专攻各类各级资格证的考取,其中会参加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课程内容,这极大地占用了学生活动的时间。课余量减少,则体育量也会减少,慢慢地积累成了惰性。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全日制高校,大部分专业课程量较多,个人的空闲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占其休闲时间的比例很少。在日常课外体育锻炼中,学校实施无管理、无组织模式的自由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体育活动较少,不利于学生主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学习以及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因素。

1.4教师传统观念及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多采用以体育技能传授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一现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副作用。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部分体育教师单方面的认为体育作为选修课程不重要,进而忽视了体育课程对大学生的真正意义,削减了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自身身体健康的占大多数,认为不需要加强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他们不愿意走出宿舍,喜欢宅起来保养身体,但却没想到伤害了自己。许多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受尽家里的溺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的学生怕苦怕累,不情愿去参与体育运动。这些思想要素都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的进展进入困境。

2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策略研究

2.1加大对运动场地和体育设备的投资。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备的完善是开展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保证物质基础的充足,促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近几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体育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资力度,并对这些场所设施实行有效的管理、合理布局、分配器材,大大方便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校内,减少收费体育运动场所的费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体育馆,缓解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体育锻炼设备不足的矛盾,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进展。

2.2开展多样运动竞赛项目。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首先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引发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了各种体育协会,每年组织各协会进行协会内部竞赛,还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季节性的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羽毛球大赛等一系列大型运动会。学校呼吁学生参加了校园体育节第10届田径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展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完善学生心理及身体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热情,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要加强学校和社团、社团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体育资源,活跃学生的体育锻炼气氛。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兴趣爱好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体育多样项目,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参与。

2.3合理分配学习与运动的时间管理。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学习也要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可定期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力做到全面进行,涉及全部大学生。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安排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加强管理学生运动时间,让学习在运动后的放松心情下进行,实现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促使大学生身心素质与文化素质同步发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让其不再劳累中哭喊,也不在悠闲颓废中度过,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2.4安排优秀体育教师指导,增强学生自我运动意识。加大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资,安排优秀的体育教师进行运动锻炼指导,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锻炼,防止不合理的运动方式或一味地进行无用运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近年来为更好地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面向全国高薪招聘退役运动员或优秀体育运动教练员,学校大量投资体育部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让其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充分绽放自我、放飞自我。进入大学后,不难发现肥胖学生和近视学生不在少数。针对这样的现状,国家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运动至少1小时,每天至少跑步1000米。然而这样的运动要求对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戒除懒惰习惯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调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虽然在一片欢呼鼓掌中绽放,遍及全国范围,然而计划发布后,体育教育部及各大高校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体育设施器材不完善、学校体育项目单一、体育教育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惰性意识等一系列阻碍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正确认识到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应对学校体育运动中的发展不足。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体育运动的发展,从体育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及学生自身全方面进行,尽最大努力达成运动项目的目标。

其次,在体育运动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不断从计划制订到实现行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在近期的田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仅是体魄的绽放,更是青少年阳光运动精神的起航,它给众多大学高校提供了榜样,并引发了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激情。优秀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健康的体魄是学生们的基础支撑,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发展,也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的表现。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喜好和身体状况,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发动社团及学校力量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让学生们在阳光下绽放青春笑容。学生们可根据自我个性开创新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热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3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新提出的学生体育运动活动,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从中引发奇想,促进体育运动在阳光下进行,让学生们静享其中,乐此不疲。相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多欢乐,给国家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益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雷厉.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及对我国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启示[J].体育文史,(3).

[3]何光银.重庆市万州区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篇13:民族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民族体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前言

我们都知道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成分,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民族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才创造出的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弘扬和继承地方传统体育的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的宣传和发展相关的体育事业,还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方式,发展的形式,还有就是不能一直的守旧,还要实时的进行一定的革新。

一、民族体育的特征

民族体育是相对于现代体育而言的一种身体活动的文化形态,其可等同于民族传统体育,所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

1.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多元化国度,而且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是不相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更大的增加我们国家的多元化的进展,尤其是在每个民族的体育发展方面更是极具有地方的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属于本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除了一些汉民居住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聚落外,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体育项目的数量甚至达到几千项,这些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记载了这些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式,同时还是在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同时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人情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凸显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事业的文化内涵和特征。

2.群众性

对于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水平和方式来看,在比较的情况下可以发现,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都是在以一定群众基础的方面上才能让人们所接受,传统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的体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从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更注重精神和身体娱乐方面。在全民健身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是延续了极具特色的运动方式,而且相关的体育运动的形式也在不断的简单化,不仅让身体得到更好地改善而且也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1.普及度不够高,在学校的教育缺乏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一些体育项目都是从我们在学生时代所学习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体育教学才是传统体育上的重要输出源头。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要想在很好的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必须要在青年时代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教育才能做好继承的事业。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的体育教学的事业明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体育课上常见到的就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很少有学校将本地的极具特色或传统的体育项目的体育活动延伸到课堂上。

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具有民族气息的体育项目的课程,但是这些只是在某种形式上就是为了走个形式或者是作个秀,并没有深层次的把这些体育项目内涵和具体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此外一些学校也没有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学校老师也是缺乏相关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甚至有些地区,早就摒弃了传统的体育项目,甚至病态的认为开展这类的体育项目是低俗的,不能成为主流的体育赛事运动,没有开设的意义。在一些大城市,只是注重学生们的学习和训练体育考试有关的科目内容,对于这些体育活动的其他项目都是不理睬的甚至是充耳不闻,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少的青少年总是认为学习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更严重的就是认为这些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都是落伍不时尚,对于传统民族活动都是缺乏兴趣,也会阻碍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的而推广和发展。

2.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喜爱程度不够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相关的体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关注,我国的体育健儿奥运会上取得51金的优秀成绩;在的伦敦奥运会上我们也是在所有参赛国里取得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虽然我们的体育竞争力在不断的提高,但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推动却是非常缓慢。对于非奥运项目的传统体育的宣传是少之又少,甚至是淡忘,这种状况让人担忧。总而言之,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工具都比较倾向于西方的一些体育竞技项目这类所谓经济价值高的项目进行宣传报道,而对传统的运动项目报道的较少,直接导致民众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也就成为了一种现状,这种状况也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如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让我们传统的体育自然而然的被遗忘,甚至被抛弃。也就是说我们的体育项目永远不能和西方的体育项目拥有同等的地位。

3.资金投入较少,载体较少

如果想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能够迅速的提高,就需要许多资金的投入,创设更多平台让传统体育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本来应该用来帮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资金,现在却都用在了西方体育类项目上,是导致我国的体育项目自始至终的处于经费不足的状态,于是就陷入了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窘境。我们都知道,民族传统的体育经济大多数都是由相关政府来投入,从早期的状况来,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是很高甚至一些地区经济较为贫困,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的时候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只有大力的发展经济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于体育竞技的经济支持。

三、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趋势

1. 将传统体育贯彻到教学当中

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这要从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抓起。我们之前就提到过,我们现在的体育事业和教学仍然属于那种所谓的西方化。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西方的体育竞技为主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在我国教学过程中展现魅力的机会。在我国大学的体育课堂上,最初的准备活动到正常的上课内容,运动的要点或者是最后的自由放松时间都很难找到具有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关内容。面对着许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利条件,我们必须要把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一步的`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推进我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互动,满足汉族的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各个项目的体育项目的和好奇心,这样能在一定的方面上健全体育制度,提高学生对于民族体育运动的认可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设置一些传统的体育课程,并通过举办一些竞技比赛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做法不仅带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够以这种方式来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实现互动效果。

2.积极的开发使用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

我国的传统体育事业之所以会失去被人们喜爱的兴趣,失去继承或者是进一步提升的动力。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当地的政府部门不能够很好的利用和开发相应的资源。从这些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传统体育的竞争性资源正在逐步的减少,和前几年的状况相比较来说,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体育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是分配不均匀。所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各级文化部门体育部门都有责任,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来达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相关的措施之后,要积极寻求民族体育的进步条件和一些更有效的运行手段,来完善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的状况来达到与西方一些体育项目较为相同的水准,来完善我国的体育事业,让我国的青少年们能够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使用民族传统的体育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还在很快的被遗忘,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的部门来更加的重视和投入精力。民族傳统体育是民族的,更是国家的,是世界的,我们要正视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问题,大力解决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

篇14: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论文

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促进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推动我国民族体育在现代化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基于体育教学平台之下学校民族体育的教学现状及对策。学校具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学校体育教学是育人的良好途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和传承民族体育意义重大。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这一平台,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对民族体育发展与传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发展;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是我国独有的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身体活动的特定行为模式,文化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以及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1]。学校教学是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民族体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民族体育,在内容上是指世界范围内经各民族创造的、并通过历史沉淀发展而来的体育活动,它与普遍流行的竞技体育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2]。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正视民族体育的发展问题,对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民族体育在世界中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主要平台,是发展和传承民族体育的中坚力量。现在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项目,而这些项目对民族体育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另外,绝大多数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教学都是以武术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在招聘教师时也偏向武术这一块,通常仅设置初级长拳和太极拳等教学课程,然而其他多彩丰富、形式众多的特色强身健体兼具娱乐的民族体育项目没有得到重视[3]。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根据当地民族特色来开展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于民族体育教学的开展很少,仅仅是敷衍教学的需要,所以造成民族传统体育难以拓展。

1.2民族体育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学方法需要提高

目前,除了专门的体育院校以外,其他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师培养多以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的培养为主,从源头上就缺少了民族体育教师。而正在进行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老师中,一大部分是武术专业教师,其余几乎是各类其他专业的体育教师“转行”,仅通过短时间的理论培训和自学而转向民族体育教学[4]。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涉及范围广、历史复杂、内容众多,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会对项目真正的了解,对教学方法才会运用自如。对于与之相关的规则、背景、历史等内容,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与实践经历,对一些理论、技术技能教学技巧的掌握有些表面[5]。

1.3学生缺乏对民族体育的了解

在学校的理论教学内容上,民族体育的专项理论课开展较少,学生缺乏对民族体育特色的了解,对民族体育的兴趣不浓。要让学生学习一种文化,首先得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的历史、特色和内涵。就发展较为普及,成为体系的武术本身来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分类广泛,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才会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有其他如球类项目的简单和实用特征的竞争,学生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审视,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体育有着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神秘性质。

2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2.1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项目,升华课外活动的质量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主要以球类和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单一和重复性使学生出现了自我锻炼兴趣下降的不良现象。民族体育进入学校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锻炼项目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4]。民族体育在体现它健身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静下来去感受整个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气息。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生活质量[4]。

2.2学校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是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各具特色。[6]所以在教学中,选取学生易于掌握,容易产生兴趣和感受到成功的项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在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体育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学校教学中发展民族体育,不仅是一个活动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写照。

2.3学校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可以减少学校对器材、体育场馆的投入

民族体育项目扎根于民族沃土,经济实用,对场地要求比较简单,有些项目甚至不需要器材,例如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等。器材投资相对于其他项目也较少,如跳绳、踢毽、拔河等。这就可以减轻学校在体育场馆器材上的投资,减轻一些学校的相关经费不足,以及场地、器材匮乏的压力。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传统资源,有选择性的开设部分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不改变本身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和改进民族体育项目,使之更方便的在学校教学中开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体育经费与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又能够促进民族体育的传承的发展[7]。

3结论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是育人的良好途径,民族体育是育人的优秀内容,将民族体育项目结合学校环境、条件、地域等实际情况经过适当的改进,带进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是文化所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经济所需。民族体育进入学校课堂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做到多元化和乡土化。由此可见,学校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是既充分又必要的。

4建议

(1)重视民族体育,让各学校根据地方条件选择性开展民族体育教学。各个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所在地区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进行调研,要求学校将一些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校运动会竞赛项目,进行具有地方特色体育教学和竞赛。(2)加强民族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民族体育教材,完善教学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的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关键在于教师。民族体育项目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精良的教师队伍,决定着民族体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加强民族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这3个方面做起:第一,做好民族体育教师引进;第二,安排好民族体育教师培训,让师资队伍变得更加强大;第三,适时开展民族体育学术活动,编写专门的民族体育教学项目的教材,完善教学方法。(3)学校开设民族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培养学生兴趣。学校可以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体育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彰显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胡小明.胡说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3):1-6.

[2]周伟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8):1100-1104,1107.

[3]赵得龙,宋长江.沪浙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3):123-124.

[4]卞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12):45-46.

[5]秦华.陕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8):77-79.

[6]祝珊珊.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7]骆群芳.浅议民族体育活动在学校中的开展[J].考试周刊,2011(60):142-143

篇15: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1-33.

[2]吉建秋,陈颖川,郭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4(3):68-70.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篇16: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

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

一、大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课程教育的改革,大学体育教学也在逐步淘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中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处于发展中的体育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本文就教学改革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及落后的教学观念

(1)缺乏对教学理论知识的重视。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部分大学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对教学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进行。在教学理论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影响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全面有序发展。(2)体育教学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身体锻炼为目的,以灌输式理论教学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严重偏离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

(1)体育项目传统化。当前部分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仍存在单一性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球类与田径等传统项目,对于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耐心程度的体育项目“游泳”等没有足够的重视。(2)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理念。综合素质人才是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大学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主动参加体育课程,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违背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

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

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和补充讲解的作用,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每个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历史发展背景及比赛规则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主动性。第一,教师要摒弃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能够利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第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寻找与教学创新相符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逻辑分析和总结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竞技活动的浓厚兴趣,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体育实践活动多样性,积极树立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相符合的教学观念,有效保证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化

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院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体育项目设施,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重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设的课程,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倡导师生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改革中的指导思想。在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的同时,要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正确认识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原则,为教学改革实现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浅谈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研究论文

浅论大学生公共体育选项与个性完善论文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弃“唯论文论”助推个性发展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和译评

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理论与实践论文

宿舍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论文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锦集16篇)】相关文章: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2023-02-13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2022-12-13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探究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2022-08-21

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2022-06-29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2023-08-18

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2022-11-07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2023-05-01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