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12 07:44:12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共11篇)由网友“咯噜了了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篇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增加82万人,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3.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3.5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差异分析

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在职业策划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均要高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已经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在选择目标维度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在选择自己的工作目标时显的更有自信。这也说明,在择业前和择业中,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在找到工作以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所恢复(见表6)。

篇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

【摘要】具备出色的职业能力是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国外对职业能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包括: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着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能力提升

1.职业能力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多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对职业能力的诠释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着力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和立足国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丰富了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胜任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包含多个层次和构成要素、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量和本领,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组织与指导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1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2]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清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施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行、理论与实践共进,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成学生全面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其思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着重在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设置围绕“三点一心”,即学生发展、学科体系、社会需要“三点”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个核心”,设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权重比控制在2.5:5:2.5,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普通教育课程能够解放学生精神与思想,摆脱“无知、偏见与狭隘”,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涵盖体育专业理论技术和技能,兼顾术科与讲授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为胜任教师职业做准备。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对学生的了解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包含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能力、课程总结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实习实践是学生将专业理论技能与实习学校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见习贯穿于大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学年,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教学的过程及对教学评价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沟通互动、求教同行、积累教学经验等。

2.3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强调通才培养,重视体育教师和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注重对通用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中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学生首先通过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中对性格、优劣势有客观了解;参加各类就业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积累经验;关注就业市场和职位信息,明确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3]依托学校培训平台,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体育院校承办的国职级健身教练、游泳救生与教练、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体育场地工、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培训。全面提升训练理论、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体育比赛组织与训练、体育资源统筹与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或班集体工作,提升交际能力、团结协作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能够增进与同学、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今后一线教学与管理、与同行与领导的相处发挥正迁移作用。积极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如省运会、单项锦标赛大师赛相关工作、人民体质监测活动等,塑造服务他人的能力;投身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活动,升华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对于今后胜任体育教师岗位具有深远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8.

[2]王家宏等.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5.

[3]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4.

[4]张国猛.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6.

篇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通过休闲娱乐锻炼来放松心理和促进身体健康。因此,体育休闲娱乐健身产业逐渐变的举足轻重起来。但当前正缺乏大批的具有管理、培训和指导能力的人才来促进此行业的发展,意味着高校应该加深了解,培养怎样的人才来适应这些岗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应该学习些什么技能来使自身能够胜任一些企业需要的岗位,并进行自我完善。

1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上海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现状

近几届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分散,岗位主要为:教师、公务员(以警察为主)和街道工作人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还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和待业者。其中就职于学校、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的毕业生数量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50%,8.00%和14.43%。总体来看,有61.93%的毕业生从事了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其中约六成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38.07%)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

2.2上海市中小学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据数据反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达到30万,上海市的教师空缺尤为明显。从各中小学得到的.信息反馈了解到,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各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需求量。但这仅仅是对代课老师的需求,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无教师资格证,所以大部分并不能继续在中小学里从教。且从届开始,全国采取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师范类专业毕业后也不颁发教师资格证,这代表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将和社会体育专业一样,面临着毕业后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中小学任教的尴尬场面,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师岗位上与其将有同等的竞争力。

2.3相关体育产业公司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根据据企业访谈,以及在上海优客策划素质拓展公司实习期间,亲身体验了解到,社会上得到一些体育咨询公司、素质拓展公司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公司,虽然近几年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类似公司企业,团体组织的增加,竞争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因此,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增加,虽然就业岗位还存在较大缺口,但对于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提升自身能力。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2.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大面积提高,而相反的,生源质量随之下降。一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成为一名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导致在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因此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应聘时专业素质不够硬,从而就业难度加大。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值过高也影响到了其毕业后的就业顺利度。此外,社会体育学生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理论知识水平状况也令人堪忧。因此,毕业生的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水平是影响其就业率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社会上的相关岗位无法容纳过多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且社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期望值超过了毕业生本身的能力;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降低,同时伴随着的是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没有在大学四年中重视自己专业技能的达成,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导致面临毕业无事可做;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

参考文献:

[1]刘驰骋,唐金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社会需求为导向、微格培训强技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8-50.

[2]袁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22-30.

[3]黄瑞霞.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03):43-50.

[4]汤静.郑州市街道、社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9-10.

篇4:对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一、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从表1看出教学大纲规定普修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有体操专项教学,其余三所没有专项。但是通过对老师的问卷调查得知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能全部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三个学校只能部分实施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单双杠三个学校无法完成教学。

二、体操教材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年相同年级使用不同的版本和不同出版时间的教材,但是教材的出版时间都是选择1985年以后的,而且各个学校在选用教材出版时间上都在向本年靠拢,到各个高校使用教材在编写者上有很大的不同。到教材的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编写者基本相同。这说明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趋势上有相同的认识。

三、体操教学学时比例、学期安排的调查分析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

教学时数也就是课时,课时分配应根据该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如体操这样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多、练习多所以用的时间也较多。但通过对5所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学时安排体操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

2.学期安排的比较分析

体操必修课的安排上,5所高校都安排了两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以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在体操教学的总学期数逐年递减,但是从开始到20又开始教学的每年安排的学时上升,学期数没有增加。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20到20学期安排都是三个学期,但是一周上课的次数减少,两个学校在第三学期的`2次/周减少到1次/周。年到20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上体操课的学期数上都减少到两个学期,江西财经大学在年到2005年虽然安排的学期数减少,但是总的教学次数没有减少。

四、江西省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在职体操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新时期的体操教学需要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文化层次、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体操教师。

1.体操专项教师年龄、学历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在20名体操专业教师中,25一35岁的教师有9人,占45%,36一45岁的教师有8人,占40%,46岁以上3人,占15%。由此可见目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队伍年轻化,老中青搭配较好。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比较强,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新鲜气息和活力;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又比较丰富,可以在教学上给年轻教师起榜样作用。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1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体操教师占总人数的86%,而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却为空白。虽然学历与体操教学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体操内涵的表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引进却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背景教育、职后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体操是一项早期专业化与直观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一名体操专业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实践经验,对体操教学的“质”和“量”是难以保障的。我们通过对20名教师接受专业教育背景及职称的情况调查得知接受过l-3年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0%,接受过4-8年的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总人数的40%,而没有接受过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只占1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以上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同时有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0%和40%,助教占10%,由此可见体操专业教师专业结构和专业教育背景分布比较合理。

3.体操教师性别结构分析

高校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及多种课型的发展变化,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因此,就提出了对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相应要求。从调查的20名体操教师结果显示,男教师为18名,占总体的90%:女教师2名,仅占总体的10%。全国普通高校抽样结果显示,男性占64.4%,女性占35.6%。相比之下,江西省女性体操教师低于全国水平25.6个百分点,女体操教师比例偏低。

参考文献: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立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杨波,马海涛.论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4]汪正毅,陈丽琼等.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方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5]戴文忠,杨桦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12-420.

[6]董新阳,任冀军,杨文运.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115-116.

篇5: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摘要:近年来,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升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国家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办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巨大的挑战下,必须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改变学生传统思想中对“一专多能”的认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专多能;培养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5.

[2]范斌.高校体育专选课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3.

[3]娄金梅,彭春生.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

篇6: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现状论文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现状论文

论文摘要:篮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开展极为广泛的体育项目,为适应这项运动的开展,需要经常不断的培养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篮球裁判员。本文对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项学生的裁判能力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水平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能力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河南省高校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能力的发展对策,使其符合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为河南省高校篮球运动进一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裁判能力现状对策

1.前言

作为篮球运动普及和提高的枢纽,裁判员的最佳培养土壤在高校,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校中有一支相对稳定而师德高尚的师资力量;其次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并且高校教师与专业裁判理论、实践的机会接触越多。因此,全面地调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能力的整体现状,了解各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基本情况、篮球裁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情况、基本功掌握情况以及篮球专项学生裁判考核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六所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体育学院资料室以及相关体育裁判网站查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数百余篇,并对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类整理分析,力求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2.2.2问卷调查法

对所选河南省六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0份,有效率是98.3%,问卷已经经过信效度的检验,符合研究要求。

2.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对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思辨,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学习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情况

3.1.1篮球规则和裁判法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篮球规则就是由领导和组织篮球竞赛的权力机构指定并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它设定条件,明确职责,授予权力,做出规定,指明罚则,是篮球竞赛的法,是参加篮球竞赛人员必须遵守的比赛规定、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篮球裁判法就是规定了各种情况下裁判员应遵守的分工与合作、占位与责任、手势与程度。另外还对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比赛开始和结束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高校学生对篮球规则和裁判法认识的程度非常重要和重要分别占15.1%和20.3%,而认识程度一般的和不重要的占到了大多数,马克思关于唯物辩证认识论上解释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所以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先从认识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做起。

3.1.2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实践运用的情况

在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项学生运用规则和裁判法在临场实践一些细节方面的掌握情况调查中显示,基本手势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裁判在实践中判罚违例和犯规时做出的手势是否大方、清晰、果断,能使记录台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观众一目了然等方面的调查,判断手势是否清晰、准确,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7.7%;裁判员的占位和责任就是通过对学生裁判在实践中能够通过快速的脚步移动选择恰当的判罚角度而做出准确的判罚的调查,判断学生裁判在实践中能否选择正确的判罚角度,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1.7%;转换与轮转就是学生裁判在实践中判罚违例、犯规、执球入界和得分时两名裁判员进行的转换与轮转,判断是否转换和轮转是否到位,非常好和好的占到42.9%。

3.2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培养的影响因素

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的调查中得出,师资水平的影响占23.2%,说明高校的篮球教师足够胜任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可是教师责任心不强和组织教法不当的影响分别占到46.9%和59.7%,从中可以看出不是教师的水平不能胜任,而是教师没有用心的去对待裁判教学部分的内容,教法的组织这就要求具有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很快的去领会所教的内容,最后实践机会太少占到78.3%。 3.3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培养的对策

3.3.1加强学生裁判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裁判的绝对权威

篮球裁判员只有在遵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体现其业务水平,才能树立起裁判员的绝对权威.因此,在裁判员的成长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进行职业道德的群体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把坚持原则、公正判罚作为裁判生涯的座右铭,使裁判员在场上所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合乎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这才是树立裁判员绝对权威的根本保证。

3.3.2要认真学习篮球竞赛规则和篮球裁判法

对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篮球裁判,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熟读、读透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是对每个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最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以及一般规定都应该熟记于心,只有学习掌握了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基本知识,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在理论的指导下,把篮球竞赛和裁判法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3.3.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创造临场实践机会

一名优秀裁判员的.成长之路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通过有意识循环往复的临场实践活动,才能巩固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积累经验,达到公正、正确、公平的执法,从而提高实际执裁的能力。从调查中发现,经常参加裁判实践活动的学生的临场执裁水平比很少参加裁判实践的学生提高得快,而且往往水平越高参加执裁的积极性越高,越有自信心。因此,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并鼓励学员参加裁判实践是迅速提高学生临场执裁水平的主要手段。

4.结论

4.1在理论方面,由于篮球专项学生经常接触的篮球知识,对规则的掌握情况趋向于“较好”,对裁判法掌握的整体水平趋向于“一般”。在实践方面,由于学生实践的比赛少,对规则和裁判法运用于实践上的整体水平趋向于“较差”。

4.2通过调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培养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组织教法不当,评价手段不健,实践机会少是影响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培养的主要因素。

4.3提高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力的对策:在篮球课的教学中,有目的将规则内容和裁判法与技术、战术教学相结合,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以及基本功的训练融入到每节教学训练课之中。

参考文献:

[1]阎育东.篮球裁判员晋级必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4(1):1.

[2]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6.

[3]苗向军.对体育院系篮球普修课学生裁判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4).

[4]刘合云,等.篮球课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5]张向荣.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基本功培养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7: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走进高校十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但目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似乎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些高校招生人数不足,有些高校被迫停招;部分在校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业素养不尽如人意;部分毕业生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已而临困境,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期刊上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献大多数是从学校视角展开的有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实践等方而的研究,缺乏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视角的研究。学生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属性的认知和接纳,包括专业价值和专业情感认同,并表现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活动中。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水平较低;高考志愿、年级等对学生专业认同感有一定的影响。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探讨其专业认同感的一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广东省1所211高校(华南师范大学)和4所地方院校(代表珠三角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代表粤东的嘉应学院、代表粤西的湛江师范学院、代表粤北的韶关学院)。采用年级分层、按在校生人数百分比的随机抽样方法,从以上5所高校抽取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 64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6份,有效回收率89. 39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166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94人,嘉应学院304人,湛江师范学院358人,韶关学院344人;男生222人,女生1 244人。

(二)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由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匡和问卷组成。

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包括4个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量表及因子的系数分别为0.81,0.84,0.77,0.71,0.82,效标关联效度为0. 81,量表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问卷采用Liken 5点自评方式,得分越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水平越高。

问卷主要用于调查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由年级、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在班级或社团是否担任一定职务等11个题项组成。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通过网络在被试高校培训一个责任心强的本科生为主试,各校采用相同程序和方法,在教室上课时团体施测。测试时间为20分钟。本研究所获数据采用SPSS 19.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

为考察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对男、女生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和检验 可以看出:除价值认同外,男、女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其他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 05,表现为男、女生专业价值认同水平一样且较低;女生专业认同感及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水平较男生高。

(二)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的差异

211高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羊,是地方高校学习的榜样。为了考察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差异,对211高校和地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除认知认同外,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其他因子得分均值差异显著(p)0. 05,表现为211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地方高校学生的高。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分别以全体样本及不同性别、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得分为因变量,年级、生源地、报考志愿、家庭经济状况、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学业成就、在班级或社团是否担任一定职务、对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的满意程度、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11项为自变量,进行解释型多元回归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性别差异对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男、女生的价值认同水平几乎一样且较低,说明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认识和专业情感还远远不够。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的价值不大,小学教师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没有达到应有地位等。

小学教育专业女生的实践认同、认知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男生高。对数据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女生专业实践认同水平较男生高,主要体现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会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去学习和锻炼,并感觉收获挺大男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不高。在教育实践中,女性特有的细腻、耐心和喜欢小孩子的个性比较适合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女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实践,从中收获实践成果;而男生而对爱热闹、幼稚的小学儿童,不太愿意深入到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育实践收获不大。

女生专业认知认同水平较男生高,主要体现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对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有很高要求的认识上,女生对小学教师素质要求了解较为全而、深刻。在个别访谈中得知:小学教师素质要素中,男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能力,女生则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同等重要。在小学调研时也发现同样现象,女教师注重仪表,男教师则较为随便;女教师对待儿童有慈母般的耐心,男教师则较常使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法。

女生专业认同效能水平较男生高,主要体现在把很多时间用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上,并认真完成专业课程作业。女生专业学习自觉,肯下苦功,访谈中很多女生表示:上大学的机会难得,不管专业如何,都很珍惜学习机会,而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以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男生则感觉专业不理想,不太愿意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专业学习上,而宁愿花在兼职或其他课外活动中。

(二)办学层次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211高校和地方高校学生的专业认知认同水平几乎一样且较高,得分均为4分以上,属于比较符合水平,说明不同办学层次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属性和学习者的要求均有较全而的了解,这可能是高校入学教育及学生专业学习影响的结果。

211高校学生的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地方高校学生高。对数据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211高校学生价值认同水平比地方高校学生高,主要体现在对专业前景、个人价值及专业思想等指标上。这是因为211高校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大多数学生并不担心就业问题,认为所学能为所用;而地方高校学生则对就读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感到迷茫,认为按专业就业的机会不多,难以施展专业才华,需要具备另谋出路的其他生存技能。 211高校学生的实践认同水平比地方高校学生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情感、珍惜实践机会、实践收获等指标上。在调研中发现: 211高校学生有较高的专业学习热情,他们满腔热情地参与教育实践;地方高校则有部分学生对教育实践敷衍了事。另外,211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大多数是名校,基地有特色、值得学习的东西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希望趁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地方高校的实践基地则基本上是普通小学,基地的教育教学都是学生较为常见的,学生参与教育实践较缺乏动力,实践效果一般。

211高校学生认同效能水平较地方高校学生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上能认真听讲。个别访谈发现:与地方高校相比,211高校学生上课的自觉性强、对专业理论较有深入的思考。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授课水平差异,211高校教师授课博古通今,能把专业理论教学变为学生自觉的学习需求,而地方高校教师授课水平一般,一些教师授课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合时宜的理论课程太多,实践课程太少,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

(三)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总样本的'回归模型中,年级、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在班级或社团是否担任一定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6个因素共可解释专业认同感36%的变异量。从标准回归系数看,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3个因素对专业认同感有较高的解释力。对样本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越高、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越好、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越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在调研时得知:学生把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与专业价值联系在一起,他们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专业学习条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并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学前对专业了解的程度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对专业较为了解的学生入学前就已立志做一名小学教师,所以入学后他们能自觉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在男生样本的回归模型中,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学业成就3个因素共可解释大学生专业认同感42%的变异量。从标准回归系数看,这3个因素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有较高的解释力。学习成绩是男生群体中特有的一个影响因素。学习成绩较好的男生专业认同感水平较高。因为成绩好的男生比较认同专业价值,所以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女生样本的回归模型中,年级、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在班级或社团是否担任一定职务、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6个因素共可解释大学生专业认同感37%的变异量。从标准回归系数看,年级、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5个因素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有较高的解释力。 在211高校学生样本的回归模型中,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可解释大学生专业认同感28%的变异量,有较高的解释力。说明此因素是影响211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唯一重要的因素。

在地方高校学生样本的回归模型中,年级、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在班级或社团是否担任一定职务、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6个因素共可解释大学生专业认同感42%的变异量。从标准回归系数看,这6个因素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有较高的解释力。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为: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兴趣、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条件、入学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

篇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论文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至连续三年从届、届、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20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三、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微格教学法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剖l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其优势非常明显,培训效果也十分理想,它所具有的操作简捷、省力及教学环境的可设置性、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反馈的直观及时准确性、观摩借鉴的可重复性等都是传统培训方法无法比拟的,而其特有的要求被培训者反复进行角色变换的特点(即在学生――执教者――评议者――指导者之间反复转换)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培训效率,这种“教学技能综和训练模拟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培训方法人工式培训的落后状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培训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

篇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微格教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教学技能培训 试验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三、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微格教学法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剖l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其优势非常明显,培训效果也十分理想,它所具有的操作简捷、省力及教学环境的可设置性、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反馈的直观及时准确性、观摩借鉴的可重复性等都是传统培训方法无法比拟的,而其特有的要求被培训者反复进行角色变换的特点(即在学生——执教者——评议者——指导者之间反复转换)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培训效率,这种“教学技能综和训练模拟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培训方法人工式培训的落后状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培训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

篇10: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目的是减肥;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少;经费不足,主要来源于学生所交会费;规模相对较小;学生对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应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进一步提高体育社团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扩大体育社团的规模。

篇11: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教育呈现为高负荷运转状态,重负的高校教育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释放学生过剩精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持校园稳定、创造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进一步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目标,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也日益显现。为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有着很高理论和实践意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学生体育社团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了环境条件和组织保证,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使我们了解当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内容和规模,活动场地器材的配备,活动经费的来源,学生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程度,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不仅可以对当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准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与原则,而且对推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自我发展,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选取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10个体育社团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各社团共随机抽取男300名、女200名共计500名社团成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共查阅有关论文共计20余篇,查阅了有关的书籍获得的一手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出问卷500份让体育社团成员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获得有关各体育社团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

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并用Excle20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社团现状的分析

2.1活动动机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社团形成原因在于成员的娱乐性、目的性,组织形式均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中减肥和缓解学习压力居于首位,提高自身技能和裁判居于第二位,扩大交际、增强体质、健身健美等目的性动机相对较低。

2.2活动场地、器材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学校的各种场地、器材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也导致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下降。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由于场地的限制而放弃活动或推迟活动等尴尬事件。正是由于场地的不足,才使很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对社团失去信心。而器材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下降。

2.3经费来源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和其内部成员的会费,生产或经营与大学生相关联产品的企业和商家也是其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组织结构是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组织者负责全面工作,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工作也有具体分工。大部分社团只是鉴于学校规定或大型节日开展活动。社团在没有特殊要求下不会开展活动,平均每年的活动次数在两次左右。

2.4学校社团目前规模

从调查可以看出,我校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立了不同名称和性质的体育社团。比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各种体育社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办社团数量比较多的是国球社和足球社,参加社团人数较多的是国球社和太极社。

2.5学生对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情况

从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只是一时兴起才加入社团,加入后从不参与社团的任何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参与情况也完全不一样。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在校学生体育社团采取“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运作方式。

3.对策与建议

3.1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不应该只单纯地停留在一个目的'上,而是应该勇于尝试、发展自身的潜力。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3.2学校管理层要给予学生体育社团充分的关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团,更好的给人生定位,从中学习更多的有用知识。学校应尽可能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建造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进一步促进我校群体活动的蓬勃发展。

3.3学校应尽可能为体育社团争取校外交流的机会,开阔社团成员的视野,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大经费投放力度,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社团活动。为体育社团的各项活动开展提供财政支持和有利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学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使之更正规,朝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3.4学校应该给予社团成员更多的关注,以培训班、运动俱乐部给予引导,使之向提高整体运动水平和文化素养方向转化。使社团会员在此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课余生活。从而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体育部或体育教师参与管理,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3.5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增加学生对文化体育内涵的理解。学生体育社团应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让其一切行为活动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治的发展道路;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的活动加强透明化组织管理;增强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扩大社团的规模。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

地勘公司行政管理调查研究论文

高职教师现状的发展论文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

试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教育建议教育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医院行政管理的创新论文

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高校行政管理初探行政管理论文2023-02-12

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优化管理发展研究论文2022-07-27

高校行政管理论文2024-03-06

ERP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2023-09-16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2022-11-09

谈提高班组工作效率的途径论文2022-05-13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参考2022-05-07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论文2023-01-15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管理论文2023-06-07

思考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论文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