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0 07:46:4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共15篇)由网友“DED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篇1: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危机管理 校园安全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发布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发布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10).

[6]岑金,裴俊伟,张琳.高校危机管理对谁负责?[J].高教发展与评估,,(5).

[7]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8).□

篇2: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路径及对策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路径及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并开始尝试使用“社会化”的模式,来作为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形式。本文将以高校体质社会化的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社团、后勤、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区等七个方面的社会化管理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进而探索出“社会化”高校管理开展策略以及途径。

关键词:实践活动;社会化;社区;教育管理

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融入到社会之中,国内各大高校一直在对自身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模式,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而教育管理社会化这一模式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地管理与服务,高校工作者必须要探索出符合本校实情的社会化高校教育管理途径。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必须要对体制社会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高校体制社会化

自上世纪起,我国高校一直在对自身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着改革,形成了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新模式,而进行本次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共建”。为了保证共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央以及地方都加大了对高校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学生公寓以及校园网络等方面的社会化改动,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与扶持方案。并将一些地方高校纳入到了中央管理的范围之内,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新模式,使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际上无论是中央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是在地方进行创办的,所以地方政府必须要加大对高校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以及社会群众都能认识到高校在本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各高校也要本着“为民服务”的理念,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二、高校社会化教育管理开展策略

1.社团管理社会化

(1)提高社团各项待遇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展示以及自我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而言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社团活动也是高校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社团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高校领导以及学生够正确对待社团,并积极参与到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要对社团活动提供更大的支持,无论是在活动场地方面还是在活动经费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学生社团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2)明确社团价值方向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要在党中央决策的指导下,使学生明确进行社团活动的价值方向,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要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要按照校园实情形成特色化校园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之下,心灵以及心智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区管理社会化

在对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改革时,学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学校社区这一概念进行充分的认识,明确社区管理模式以及责任分配方式,只要属于同一区域内,就属于一个社区,就要严格遵守社区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生活与工作。而社区管理者也应在加大区域内部学生管理力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是他们也能够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一方面,要对社区内的每一项活动与文化宣传进行精心的设计,要保证活动内容的积极性与向上性。同时要对社区内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对服务与教育结合原则的重视程度,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为学生进行服务的理念,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综合情况,来实施个性化社区服务,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实践活动管理社会化

在对高校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高校首先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像社会调查、科技支农以及支教扫盲等对大学生身心有益的活动,都应是高校实践活动的内容;其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并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之中,并设置相应的学分,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更加自觉主动的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力度。想要使学生可以在高压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得以立足和生存,高校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拓宽学生毕业之后的生存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运用自身掌握的各项技能,在社会中发光发热。要鼓励学生到西部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龙漪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3.建立科学制度体系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应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及落实,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基层进行自主创业以及就业,而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了解各地的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扶持方案,为大学生带来更加精细化的创业辅助方案,使他们可以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保护与帮助下,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更好地为社会进行回馈。

4.网络管理社会化

(1)加大互联网思想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以及信息网络在校园中的不断推广,各高校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开始重视起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网络方式,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不被网络的负面属性所影响,各高校必须要加大对网络思想教育者的培养力度,使他们能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来对学校的网络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特定平台对学生定期推送健康的网络思想内容,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2)强化对网络思想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获取渠道,在这些大量的信息中,不仅有积极正面的信息,同时还存在着带有不良内容的信息,对于辨别能力还处于提高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如何辨别信息的好坏、如何正确对信息进行筛选,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自身的技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使校园内部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风气,为大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网络使用环境。(3)实施信息网络监督管控制度由于网络信息内容过于繁杂,单凭网络思想教育者一己之力,很难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学生信息使用的健康性以及正确性。所以高校还应加强对信息网络监管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引进先进设备以及专业人才,建立校园内部网络管理系统,进而对校园网中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甄别,最大程度减少不良信息出现的机率;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化的网络监管制度,要在保证学生人权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并通过合法、正确的手段,来阻止校园内部网络暴力以及不正当网络操作的发生。并要结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及时沟通以及正能量信息传播等形式,对网络不良现象进行正面的阻击,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保证校园内部网络始终处于一片“净土”之中。

5.后勤管理社会化

(1)正确选择后勤管理方式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的方面较多,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该项工作自然也需要进行社会化改革。目前高校通常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第一,“横向联合”。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的各所高校会结成合作联盟关系,形成统一的后勤服务体系,来满足每所学校对于后勤方面的需求。第二,“主体分离”。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外包模式,即,学校不再负责后勤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外包的方式,将这部分工作交与社会力量,由其对全校师生开展后勤服务,学校只是从中起到监督与方向性指导的作用。第三,“联办模式”。即学校和社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后勤工作。双方之间会按照协议,来对自身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并严格遵守协议进行各项工作。这几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以及问题,所以各高校不可直接套搬套用,而是要按照学校后勤工作的实情,来选择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符的后勤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后勤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2)借鉴企业管理形式实施后勤服务外包制度时,学校必须要建立配套的后勤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外包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方式,来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个体或公司进行约束,是实行企业化的后勤管理新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与后勤经营单位就各自的权限以及义务达成一致,并使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明确;一方面高校教育要赋予经营团体一定的权利,降低对后勤工作的掌控度,允许对方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实施后勤管理竞争制,使一些具有实际能力的团队相互进行竞争,而高校则按照“择优”原则,对后勤团队进行选择,以提高后勤的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步伐。

6.公寓管理社会化

(1)设置统一管理方案,实施公寓管理新体制在对高校公寓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时,作为公寓管理主要领导者,高校各院系领导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公寓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每栋学生公寓的各项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制定出统一的公寓管理方案,并对每位领导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进行明确,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学生公寓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还要在公寓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管理内容渗透到工作之中。同时要通过公选的方式,选出优秀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的工作之中,并可让他们参与对现行的公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让学校能够听到学生的“心声”,切实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公寓管理平台,在平台上,管理者不仅会设定学生直接反馈区域,使学生能够及时将自身的需求与建议告知管理者,方便管理者及时对公寓管理方案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会定期对公寓管理情况进行更新,进而将公寓管理工作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意识对公寓进行社会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生活环境,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但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对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必须要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带动出来,使他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寓管理之中,甚至是其他学校内部的管理之中,真正将学生的建议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内,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人性化、高效化。

7.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1)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都会受到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独立思维意识较为薄弱,在责任承担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担当,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而在教育管理社会化之后,学校提高了对学生这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步利用高校这个小的“社会环境”,来对学生的独立能力以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同时会在坚持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摆脱以往只按照喜好来进行选择的习惯,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的行为进行负责,能够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盲目、冲动的事件发生。此外还要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对于认真负责的学生,学校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但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老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惩罚,避免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进而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责任观,成为一名有担当的人。(2)法制意识教育国家出台相关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及人身安全进行更好地保护。但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对法律的具体条例进行了解,但整体法律意识以及详细的法律保护方式了解程度较低,所以学校在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律观,正确使用法律武器对自身进行保护。高校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常规法律的认知程度,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学会法律法规的正确使用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维护好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能有效使用法律来保护别人,成为心系社会的合格公民。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合法意识的培养,要告知学生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3)消费意识教育与以往相比,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具有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部分学生的消费观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购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形成不良消费习惯。为了解决学生这一思想问题,高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消费意识进行更正: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会制定每月消费计划,可以在支付一些必要的开支之后,可以合理对剩余费用进支配;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购买适合的商品,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消费以及无用消费的事件,使学生的消费观念更加健康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节约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摈除攀比心理以及虚荣心理对自身的消费观的影响,从容对待与其他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降低贫富差距对学生自身消费观的影响。综上所述,实施“社会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及学生的管理教育而言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要对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针对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途径,进而成功带动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校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瑞.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的本质诉求与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63-65

[2]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6):221-222

[3]康凯.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12):136-140

[4]谢瑞军.高校公寓社会化后的学生教育管理[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00-101

[5]陈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构建高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结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58-60

[6]王初薇,李金永.基于社会化网络的高校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7):43-45

[7]李磊,季绍文.浅谈社会化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J].昭通学院学报,2013(2):81-85

[8]田建伟.高校学生社团过度社会化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73-76

[9]黄箭,戴春平,刘宇,罗士俐.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J].中国西部科技,2008(13):64-67

[10]王剑娇.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9):48-49

[11]张伟英.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3-134

篇3:外汇交易危机防范对策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来主要从外汇交易风险的含义与防范目标;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外汇交易风险的含义、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目标、积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列交易合同条款、合理选择合同货币、灵活掌握收付时间、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人民币汇率的趋势和幅度的不确定性,将使汇率风险成为进出口企业的一种日常的等,具体资料请见:

外汇交易风险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国际贸易中,从签订商品进出口合同到收付货款之间都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段时间的外汇汇率发生变化对于未来有外汇收入的出口商而言存在外汇汇率贬值的风险,相反未来有外汇支出的进口商则面临外汇汇率上升的风险。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次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的加速。同时,人民银行宣布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面临日益增大的外汇交易风险,如何提高企业自身防范外汇交易风险的能力,更好地迎接各方面的竞争,是我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外汇交易风险的含义与防范目标

1.外汇交易风险的含义。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交易或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负债,因未预期的汇率波动而引起亏损的风险。可能造成交易风险的经营活动主要有: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赊销与赊购业务;外币资金的借贷活动;尚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约;外币期货买卖;其他可能获得外币资产或产生外币债权、债务的外币交易活动。

2.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目标。

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目标,一是使企业最终发生兑换行为时,遭受的汇兑损失达到最小,即保证未来的外币现金流量的经济价值;二是能够确定未来与一定的外币现金流量等值的人民币流量,以便能够安排企业其他的资金活动;三是在尽可能减小汇率变动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管理风险的成本,或者说,在风险程度一定的情况下,使所花费的成本达到最小,或在成本支出为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可能。但是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外汇交易风险意识普遍较弱,一些企业甚至不懂什么叫外汇交易风险,很多往往认为汇率的变动是天经地义的事,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亏损也是天经地义的,认为没有必要采取专门的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管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伴随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增大,国内企业除承担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外汇交易风险外,还将承担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外汇交易风险意识的提高已经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1.积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从国际范围看,衍生金融工具已经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交易风险管理手段,目前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已经超过3000种。我们认为,远期外汇交易与外汇期货交易对于风险防范极为重要。远期外汇交易又称期汇交易,指我国具有外汇债权或债务的企业与银行按商定的远期汇率签订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合约,规定买卖的币种、金额、汇率及未来交割的时间,到合同规定的交割日再进行交割,以避免在货物从成交到支付款项期间内因汇率变动而遭受的风险的方法。运用远期合约最大的作用是让具有交易风险头寸的企业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因此,企业可以事先进行成本管理,确定销售价格以保证取得合理的利润率。期货合同是交易所为进行期货交易而制定的标准化合同。外汇期货交易采用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通过公开叫价的方式,确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既定汇率交割一定数量外汇的'期货合同,外汇期货损益和现汇损益进行抵消,是套期保值行为。由于外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在汇率变动不利于进口企业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口企业少损失一些外汇,但当汇率变动有利于进口企业时,它又要使进口企业的外汇盈余少一些,这就是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特点。

2.加列交易合同条款。

在外汇交易风险防范中,加列交易合同条款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1)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加列货币保值条款是指加列某种与合同货币不同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保值货币表示,结算时再按市场汇率将保值货币表示的金额折合成合同货币进行收付。因为保值货币的币值比较稳定,能够缓解汇率变动的风险,它通常被用于长期合同。(2)加列风险分摊条款。风险分摊指交易双方按签订的协议分摊因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其主要过程是:确定产品的基价和基本汇率,确定调整基本汇率的方法和时间,确定以基本汇率为基数的汇率变化幅度,确定交易双方分摊汇率变化风险的比率,根据情况协商调整产品的基价。

3.合理选择合同货币。

随着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币信逐步提高,特别是伴随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开展,人民币在通往自由兑换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进出口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强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重。但是在选择合同货币时还必须注重“收硬付软”的原则,即出口、借贷资本输出争取使用硬币,进口、借贷资本输入争取使用软币。这一原则的困难在于,由于“硬”、“软”并不是绝对的,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掌握其变化规律,因此企业可以与银行建立联系,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对汇率走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4.灵活掌握收付时间。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收付时间。作为出口企业,当计价货币呈上升趋势时,由于收款日期越向后推就越能收到汇率收益,故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推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当然,这要在双方协商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5.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

防范外汇交易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准确的预测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全球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汇率波动的复杂化增加,对企业财务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相当规模的风险管理组织,而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可以考虑与银行建立健全一种长期合作机制。

总之,人民币汇率的趋势和幅度的不确定性,将使汇率风险成为进出口企业的一种日常的,不可低估的风险。对于企业在外汇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企业可以在准确判断外汇走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本身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可行的工具进行相应短、中、长期外汇风险管理。

篇4: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育活动越发俗气

高等教育活动,应该延续和继承小学、中学真善美的教学思想,以高雅、圣洁为出发点,并对义务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塑造文明、道德、理性的人的过程,因而是神圣高尚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越发俗气,这很大程度上受到跟风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走上与真善美所不同的“教书育人”的道路。首先,时髦风的影响。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就是学校升格及建立新学院的不良风气。其实,学校的正常升格和新学院的建立是学校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形成一种攀比之势,让各大高校在“时髦风”的影响下改校名、建学院,并将这种无休无止的攀比列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诸多不良的结果,比如盲目扩招、管理失衡、教学水平降低等等。这种追求功利和虚名的行为坑害了不少学校,学校不重视自身条件的提升,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功利和虚名上,使高校的教育思想逐渐庸俗与浅薄。其次,拉关系、打交道的社会习气在高校内部肆意成风。这里不仅包括高校领导,也包括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比如,领导们为了促使自己某种个人目的达到,会借助学生家长的地位与权力,达成一种不正当的“共识”,把拉关系放在满足个人利益的第一位,忽视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这种现象使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与纯洁逐渐消失,从而形成散发庸俗之气的混沌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过程倾向于简单化

高校的教育工作本来是集科学、哲学、人文、心理意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却倾向于简单化,也就是将其简化成技术性工作来对待,使许多专业的理论教学单一、片面,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与此相应,由于忽视了理论教学,使教育的功能过分地集中在经济功能,而在经济功能不断膨胀的影响下,教育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份子,而成为顺应经济发展的傀儡,不仅削弱引导思想、引导社会的教育功能,还使得文化的创造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堕落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三)高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些高校单纯地对学校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视同仁,把一般企业标准化、程式化、定量化的管理制度搬到高校管理中,最终导致学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其实,追求“效率”的本意没错,要求进步也是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将管理与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就会使管理不符合教育的需求,从而不断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高校与企业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产品,教育更不可以与企业生产划等号。因此,教育管理若只重视形式,就无法有效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坚持人性逻辑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从人性出发,并以情感作为纽带,努力回归人的本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与发展。上文中提到,教育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这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畴,因此可以看出,坚持从人性出发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这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教学资源开发观念初步确立等。但是,制度不规范、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学资源配置不当、缺乏长期教育教学规划等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这无疑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由于“以人为本”的人性逻辑具有冲破刚性管理模式有形界限的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制度,它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时间等,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灵活多变、反映敏捷,管理时不会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固定的组织结构产生依赖。因此,对人性逻辑的重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传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是二者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是传与受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也是需要监督的`,若是仅以教师和学生二者为中心,就可能出现教师敷衍教学、学生不求上进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比如,高校教师具有高知识层次、工作能力“自信”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高校教师们被归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受控制、反对压抑、追求学术自由,重视创新精神的群体。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就应该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如果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做好监督工作,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在鼓励教师的创造精神的基础上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帮助高校师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就可以将其管理的职能发挥出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人性逻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柔性化管理应运而生,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行,会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使教学管理更加和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帮助高等教育发展。

(一)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柔性管理价值观

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践行“以人为本”的第一步。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应该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人的人格、个性发展需要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使管理者自身与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民主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挥被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从而让教育管理过程摆脱僵化沉闷,变得充满活力与生命力。高校要想建立起柔性管理价值观,首先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倡“以人为本”,并通过积极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来支持高校师生的发展;其次,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尽力创建一种包含、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减少相互的冲突;再者,鼓励学习与创新,通过适应变化来主动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帮助推进持续性变革,使文化成为潜在力量来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动力。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的理想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的内在力量,维系着高校的运转,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还给学校发展、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奠定基础,帮助学校向前不断发展。想要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高校就必须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一,应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让每位教职工发挥创造力,也可以做到知识共享,使教师的学术自由得到保障;第二,创造一种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互相帮助和关心,彼此尊重和信赖,让教师对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一定位有真实的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认可并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创建一种宽容包含的文化氛围使冲突减少;第四,造就一种以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环境,并通过做到制度的规范、有序、透明、公正来使人才脱颖而出。除了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外,还要整治好校内外环境。校内要重视学生宿舍卫生,学校和各学院应该定期组织卫生检查,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生活环境的质量。而校外,则可以从校园周边的网吧出发,通过增加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工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工作,优化校外环境,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其文化学习及身心发展。(本文来自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激励制度。而高校教育的激励机制又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这里就只以教师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教师而言,激励就是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也就是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途径给每个教职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教职工心理动机的影响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高校要想建立良好激励机制,就需要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是物质激励,为了体现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人才的分配制度,要以“效率公开,兼顾公平”为原则,把重实绩、重贡献落到实处;其次,运用灵活的精神激励。通过荣誉授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采用公平激励、培训教育、竞争激励综合在一起的办法,使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营造出一个学风优良、政策宽松、重视人才、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总的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之路,让教师在和谐向上的管理氛围中增强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同时,也给社会输入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对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篇5: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滞后,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有效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型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活动,这些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高校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教育创新。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提前是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想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环境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形式和规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有效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高校能够明确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确保高校决策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就是要建立完善优胜劣汰制度,进行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好几下几点:首先是满足社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只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就是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各类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能够建立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就是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形成全面教、全面管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常有效。但是高校目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和连续的过程,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但需要我们认识到教师评价本身就是整个教育评价工作的难点,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需要侧重于教师品德、能力方面,并能够辅助学生测评和学校评定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师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和评价标准。科学的目标评价不但能够提升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达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篇6: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论文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对策论文

一、高校专项资金以及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

(一)高校专项资金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明确具体项目、具有专门用途并设定时效性的资金。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和学校年度预算安排,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专项资金从申报立项、审核通过到具体使用、监督检查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专项资金在申报时要有理有据,要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及目标,对项目具体程序要有事先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使用进度要按程序向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完成后,要编制资金决算报表以及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高校要会同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对于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要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结转下年使用(未完成项目)或者直接返回财政(已经完成项目),不得截留资金,虚列支出,不得谋取私利。

(二)绩效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项目成本为衡量、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的预算管理方法,它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在运行过程中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结果,强调“成果”与“产出”的区别,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支出效率,降低公共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要求从最终的目标出发,对于那些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无论是工程还是科研,都应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其都应该予以取缔。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政府改革的目标,就是塑造新型的“服务型”政府,高校也一样,必须有自己的使命和战略规划,像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这一使命服务。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从分配结构上来看,高校之间的投入比例并不均衡,越是普通高校外部筹资渠道越狭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为高校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高校的战略使命,有必要对高校的专项支出进行绩效管理,以解决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投入、资源利用率低、对公共支出缺乏效益意识的缺陷。

(一)财政制度本身的问题

1.普通高校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以财政拨款为主,自筹资金为辅。高校在申报专项经费上国家对其都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要经过国家财政下达申报文件、高校编制上报项目申报文本、财政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最后再安排项目资金,这中间经过的手续多、时间长,有时成功申请一个国家项目,款项却迟迟不能到账,导致本年度应该实施的项目第二年才能实施。而且由于国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严格控制,致使一些专项经费被压缩了使用时间(诸如一些修购专项),势必形成项目结余,而财政的年终用款余额注销制度又规定,当年的经费结余必须返还财政,相应地第二年财政就会减少投入,这就造成一些单位突击花钱现象,一些本不需要采购的项目重复采购,造成资产闲置流失。

2.财政部门、高校及其下属项目使用部门本身就是一种三方委托代理关系,财政把资金划给高校,高校又把资金分到下属项目使用部门,具体到项目使用部门如何使用资金,是否严格按照预先的申报用途使用,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并不一定清楚,在这种状况下,一旦高校本身缺少监控措施,上级主管部门又仅仅依靠预决算报表就很难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为了使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掌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杜绝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管理漏洞,有必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

(二)高校方面的问题

1.一些高校的申报项目不是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出发,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项目建设目标不准确,在申报额度上,就高不就低,不顾实际需要,多报项目,甚至重复上报项目,预算粗放,论证不充分,资金使用混乱,套取项目资金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导致项目实施困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2.高校自身缺少对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立项不科学,管理不规范,没有对其预期绩效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完成情况等实施有效的绩效监督,缺乏对项目立项的可行性调研以及科学性论证。诸如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不考虑需要不需要,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盲目上项目,结果造成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以教育信息网络平台为依

托,强化项目库管理系统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在民主财政框架下,公众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进行监督和问责,只有建立透明的经费分配和监管系统,让公众明白项目是如何申请的,资金都用到哪里去了,怎么用的,从而防止项目申报中存在的潜规则,才能有效防止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项目库系统也正是适应这种形式的产物。项目库系统是对专项资金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程序化管理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它借助于网络化的手段,集项目储备库、项目申报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为一体,通过项目库对专项资金进行立项、申报、论证、审批、资金分配、进度管理、项目验收审核到项目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最后从项目库纳入部门预算,实现对专项资金管理的信息化,从而减少了人为干预,有效地实现对项目的全面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应该建立规范完整的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项目库建设,实现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在对项目实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再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源安排在急需或重要的项目上;通过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实施滚动管理、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项目评审和立项申报的依据,对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予以坚决取缔,对那些给学校带来长远发展的项目则加大支持。据此各部门也可随时查询获得自己单位项目中各项活动资源的有关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就单个资源、团队资源或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实现对专项资金的动态监管,各部门也可随时掌握专项资金的流向,解决了上级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彻底改变目前专项资金的粗放性管理模式,改以往的事后监督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最早提出绩效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虽然当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绩效预算的理念却开始慢慢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了陆陆续续的绩效预算改革,最终形成了一股绩效改革的风潮。绩效预算的界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战略规划编制———制定项目计划———确定绩效指标———年度绩效报告以及考评———根据绩效完成情况调整下年度预算。如右下图所示。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现有基础实行并完善绩效预算。首先,高校应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愿景,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未来达到的方向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然后再根据总的战略来确定各部门各项目的分目标,对实现战略的关键业绩指标及目标值进行层层分解,从而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其次,绩效预算的实行,项目的立项是关键。比如一些高校的修购基金,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划拨一部分资金给资产处和基建处,以解决校内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及时维修,这个目标可以设立多种不同的项目,因此就需要在总体规划及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单个项目的目标,要加大对基层单位的调研,要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细化其申报文本,运用绩效———成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择优录取,并详细的编制经费预算,削减预算中的水分。要尊重广大师生的意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广大师生最需要的地方,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带给学校最好的效益。

最后,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也要遵循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无论是高校还是主管部门制定政策都应尽可能遵循项目的规律,比如一些大型的基建项目时间长,跨度大;有的科研课题需要自己创新,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还有的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甚至不是预算中所能设想到的。因此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要遵循不同项目的规律性,在绩效预算的改革中,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灵活性,对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合理处理,适度提高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同时对那些大量具体的绩效考评操作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交给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专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公平性,也能提高绩效考评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篇7:高校危机管理措施的论文

高校危机管理措施的论文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机动性强的管理过程。主要指组织或个人针对当前或潜在的危机,于事件发生前后,采用科学相应的措施,调集资源,迅速恢复稳定,注重信息畅通、回馈,有效地预防、处理、化解危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预防、控制、善后处理。

二、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是社会组织机构重要成员之一,其危机管理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公共管理安全的整体和谐发展。近几年发生的高校危机表明,更多、更复杂、更不可预测性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一件件惨痛和严峻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高校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强化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意识,深入稳固预警机制,全方位构建科学、有序、积极、与时俱进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意义重大。高校危机管理基本特征:

1.及时性。高校危机发生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但是可变因素太多,真正发生始料不及,这对高校领导层和师生都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所以针对及时性这一基础特征,高校领导层在突发危机事件中要快速反应、决策、执行。

2.目的性。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活动,在遇到突发危机意外事件时无法用制度解决问题,必须把危机管理目的作为行为准则。3.持续性。因为高校特殊的管理人群,特殊的管理活动,决定了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长久,需要不断完善、改良的过程,并具有不确定性。

三、国外危机管理框架、措施

国外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较早,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库姆斯出版《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书中正式提出教育危机研究。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出版危机管理研究经典著作《危机管理》。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学科交叉研究。

2.有一整套自成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针对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所接收,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国外学校危机管理以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和框架,各个学校成立危机反应小组,由学校领导层组成,及时处理和有效应对各种校园危机。如美国学校制定危机管理的法则在美国教育部《指南》中有明确规定。学生安全是学校危机管理计划的主要部分,如意外伤亡、交通事故、自杀等,同时也包含危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如火灾、恐怖事件等。针对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危机管理措施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危机事例讲解、事态发展过程回顾、实习演练等。同时,建立有效、快捷的网络通讯平台,对危机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十分重要,信息的不健全和迟缓完全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性发展。

四、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扩招,我国高校内、外部关系更加复杂,面对的问题和环境也更加多元化。相对于国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学校重要管理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危机管理,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学校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全、稳定的场所,危机的发生率很小,所以我国高校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在现今这个信息海量、各种不可预料因素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中,如果高校领导层和全院师生还是没有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那么遇到突发性的各类危机事件,就会无所适从,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随着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日趋透明化,信息的传播快、广、准,社会和政府都对高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出台某一新措施,很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共同讨论,所以高校必须更为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必须更加科学、严谨地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借鉴、学习先进国家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和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危机事件不可避免,但是如何预防和阻绝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合理化地处理,把事态控制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意义重大。

篇8: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篇9: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

3.2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篇10: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4.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篇11: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创业教育定位,对学生、活动、课程、师资、教材以及孵化基地等影响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从顶层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管理模式创新、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品牌项目塑造等角度,思考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从而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质量;高职院校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可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及创业实践提供基本环境与条件。因此,通过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我国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地说,由于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业教育定位有待明确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创业学习与实践,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潜质,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人生规划与发展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将创业培训当作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定位于创业理论教育或创业实践操作,或是介于两者之间,既理论匮乏又实操不足,过于强调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和精英化,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高职院校要明确创业教育定位,不应把创业教育作为附加任务或是即时性任务,而应该将其纳入到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中,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

(二)创业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创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因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以及相应的创业教育资源,往往过于注重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创业实践教学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知识传递是主体,学生的创业激情往往很高。但由于学校创业教育方法和策略不当,尤其是创业教育教师以高职院校内部师资为主,他们中大部分缺乏成功创业经历和文化经验[2],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符合创业规律的实践指导。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但由于创业孵化基地空间限制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无法提高学生在创业教育环境中的自我效能感。

(三)创业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一个怪现象,就是学生创业热情非常高,但最终却是失意而去,甚至是产生了畏难情绪,对创业有负面看法。传统的创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内容繁杂而乏味,知识重复性高,在课程教学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没有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用得比较少。在教学管理上课程安排缺少时间与空间的整体性和柔性,并且缺乏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长期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诸如此类的问题制约了学生创业学习热情,致使高职院校整体创业教育质量一直不高。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待深度融合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生态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通过优化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遵循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创业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更多是从事简单的商品买卖类活动。据《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表现,这个比率还是比较低,而且9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缺少技术内涵[3],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两者融合程度比较低,导致学生创业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性比较差,难以同专业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不利于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引导,也未能满足学生创业和未来发展需求,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外部力量介入有待协同

高职创业教育是创业生态系统中一个子系统,不仅侧重于学生创业行为的启蒙,还必须激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相关利益群体的积极参与。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多元参与的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通过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存在着政府行为短期、企业目光短浅,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政府虽然在政策层面和财政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各项支持,但只是针对自主创业学生,而非针对创业教育。企业对于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通过参与学生创业项目,能快速进入学校获得所需要的创意、人才等资源,或者只是简单廉价地进行广告宣传,没有认识到学生创业项目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性。而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但偏重眼前利益,将成功孵化了多少个创业项目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主要指标。

(六)制度指引有待强化

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力。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因为制度指引与责任归属的缺失,与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教学管理柔性化略显不足。并且由于受到工作经费、创业指导教师、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奖学金等资源制约,创业课程并没有完全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业学分管理与弹性学制的推行有待在学校通过修订学分学籍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没有完全纳入学分体系,学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分类管理,对学校全体学生、有创业意愿学生、已开展创业实践学生等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和分层教学,导致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适用性较低。

二、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涉及到学生、专业特点、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内容。以下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导向、以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支撑、以教材为依托、以孵化基地为载体”的基本路径(图1),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尝试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要重视学生自主选择事业的权利。创业教育不但重视学生创业知识的获取,还应特别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业实践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高职院校应在给予学生专业指导的同时,在行动体现创新性,将产学研成果与学生创业活动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帮助创业学生认识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创业者所特有的技能和素质,让学生的创业想法得到能够落地实施的载体。使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具备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完善创业品格,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成长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二)以活动为导向,搭建跨专业协同创业平台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要以培养创业精神为目标,以锻炼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室(工作坊)、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现有条件,建设以活动为导向的跨专业协同创业平台。引导创业教育“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进行转变,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通过真实的创业教育活动获得真实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充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促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教育有效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形成点、线、面的创业教育网络构建,优化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创业教育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课程为基础,构建行动导向型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应遵循行动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赋予创业能力全新的内涵意义,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学习过程、创业过程与学生的创业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应充分考虑学生创业素质与专业发展能力协同培养需求,明确出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将学生创业发展所需条件与机会因素纳入课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获得锻炼,而且能从实践层面解决学生创业意愿薄弱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应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改变课程体系单向沟通的问题,通过提高实践课时比例、课程协作、创业定向、进程调整等方式,围绕学生创业行为规律科学推进,让课程成为学生创业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四)以师资为支撑,培养“理论+实操”的一体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是关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注重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确保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一是以专业为依托,组织专业教师深人创业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实地了解企业运作的实践特点,使创业教师了解创业的实际流程和相关政策,提高创业师资的理论水平和创业技能,保障专业教师具备一定创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将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业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三是出台创业导师激励政策,引入校外杰出企业家和创业人士共同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定期的跟踪式辅导和答疑,为学生创业提供较完备的辅导与孵化服务。

(五)以教材为依托,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本土化教材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材编写方法,把创业研究与教材开发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初创企业成长规律,用开放式思维去完成教材每一步编写工作,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情感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养,避免创业教材仅对创业知识的简单呈现。另外,创业教材需要精细性地把握开发环节,才能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严谨性。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分析,以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SYB创业培训教材》为参考,结合所在区域特色,立足于整个创业行动规律性过程,确定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结构,进行学习情景或教学项目的模块化设计,并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有机衔接。

(六)以孵化基地为载体,整合创业教育社会网络资源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按照“合作开发、共享开放、特色培养、针对扶持”的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原则,应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配合创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团体、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孵化器等各方面的力量,全方位打造创业实践平台。要将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四位一体”共同投入的各种软硬资源转化为创业教育运作资源,融合各方的政策、资金、场地、设备、人力、智力等要素,使之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创业教育合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策略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从创业教育整个系统来思考,通过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提升专业能力,塑造品牌项目等方式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图2),形成专业化的基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理念的创业教育发展格局。

(一)完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应根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建设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将创业教育纳入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将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组织修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要改革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方面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业学生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交互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改革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分类施教、重点培育”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专业的创业教育,把学生兴趣转化为动力,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用专业化的方式科学引导学生创业实践,让学生能够经营管理企业,直至发展成一项事业。改变单纯以活动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创业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允许创业学分转换为专业课程学分。依托专业开设具有校本特色、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项目,搭建创业课程开发、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的平台,将教研成果与学生创业活动联系起来,让课程教学改革得到能够落地实施,并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创业动机的着力点,实现知行合一。

(三)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

通过优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提升创业教育发展水平,构建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全面提升创业教育质量。通过成立独立的创业学院,完善创业教育领导与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角色、工作方向及战略目标。由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业教育规划、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创业教育项目推广、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教育研究等工作。通过成立创业学院,构筑开放式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的协同性,将创业学分管理、弹性学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机会与支持。

(四)提升创业教育专业能力

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理解创业规律,而高职院校则需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教育,这依赖于应用性研究开展,如创业政策、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估、创业投资与金融、创业环境比较研究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创业教育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科学转化,这对高校创业教育整体发展重心战略性转移会形成科学的影响作用[4]。高职院校应聘请所在区域的专家与企业家为创业导师,以师徒结对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降低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并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模式,开发资源对接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项目,增加服务的附加价值,提升创业教育对专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五)塑造创业品牌项目

创业教育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塑造创业品牌项目,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培育对专业教学改革有引领作用的创业教育项目,完善创业训练计划、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创业教育公修课等关键项目的技术方案与工作机制,搭建由创业机会开发、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源交互、创业信息共享、创业项目展示等子项目构成的免费开放式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结语

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无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5],而高职院校更是必须改变创业教育的边缘地位。应在剖析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基础上,进行区域化定位,将创业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嵌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从领导层面到执行层面的组织重构,提升创业教育专业发展能力,塑造创业品牌项目引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对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教材、孵化基地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聚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阮俊华.面向工程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44-48.

[2]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6):112-128.

[3]麦可思研究院.20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王银思,韩冰.试论高校创业教育整体发展重心的战略转移——以成果转化思想潮流为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84-86.

[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篇12: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论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业教育;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1]。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渗透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1.1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观教育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自身的创业观念,而创业观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因此,高校“思政课”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使大学生走出一条成功创业的新路子。

1.2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

对大学生来说创业之路极其艰辛,不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还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帮助创业者度过难关。高校“思政课”中有关指导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积极调节不良情绪,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合作、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能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永不言败。

1.3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素质

创业是极具风险和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激情和勇气,更需要知识和能力。创业是对大学生知识、能力、智慧、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创业已成为部分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式。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进一步渗透创业教育,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他们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校“思政课”渗透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2.1.1专题辩论式教学方法:专题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们普遍关注的创业方面的“热点”或“疑点”问题设计为辩论题目,要求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并评选出最佳辩手,计入平时成绩。这种辩论式教学方法,参与的人数较多,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辩论时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分析论证,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疑点”问题的理解,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能解决他们思想中困惑的问题,坚定他们自主创业的理想和追求。2.1.2案例剖析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全国高校大学生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他们创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增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探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风险的规避、创业挫折的应对,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体悟大学生创业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宽广视野。同时,使大学生明确创业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始终坚持既定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化解难题,才能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2.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蓝本,是正确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业教育资源,即反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引导和激励,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水平,促使更多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课内外实践活动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实战平台,让他们感知创业、体验创业,积累创业经验、训练创业技能,最终实现成功创业。2.3.1组织教学参观: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企业、创业园区参观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市场,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心系祖国、传承文化的理念,教授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如何获取社会资源、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业成功后如何回报社会,逐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坚定创业理想、催生创业行动[2]。2.3.2开展社会调查:教师根据大学生所关心的创业问题给出主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和城乡基层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这种方式既避免了简单说教,又能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市场、了解国情,鼓励他们敢于拼搏、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培养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2.3.3搭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3]。目前大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的主体,校园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普及创业知识,介绍成功案例,及时宣传党的创业政策,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中来,建功立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已渗透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联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淑真.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厦门市大学生创业为案例调查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

篇13: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专业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是不可忽视的活跃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当前高校在专业社团创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社团在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网格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为此,应当细化设立准入要求、理顺内部运行机制、扩展社团活动范围、科学配备导师资源和加大资金场地投入,实现对专业社团的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专业社团;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

一、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是Dunn教授对麻省理工学院(MIT)创业者俱乐部的调查基础上首先提出的。通过MIT运行机理的分析,Dunn教授得出“学生创业活动已经完成传统家族资源支持的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的结论。依据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内部的若干子系统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交换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当在创业教育内部各因子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统一体,各子系统以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和外部资源网络发生对接和互动,真正实现生态平衡。

二、专业社团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校内)

1.专业社团是开设创业课程的目标生源。创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而专业社团也是以学生的共同兴趣为纽带,连接专业相通的学生组织。只有在学生群体中精准锚定那些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分子,才能让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充满活力。按照“路径依赖”理论,好的路径通过惯性和冲力会产生飞轮效应,“专业对口”的创业会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正反馈的作用,使之进入良性循环。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浓厚的创业愿望,又经过创业课程的系统培训,并已然存在于知识结构相近、年龄相仿、信任度高的小团体(专业社团)中,这部分学生是绝佳的创业潜在人群。2.专业社团是开展科研创业的组织资源。首先,专业社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组织资源。专业社团具有较高的自主化程度,社团活动与课堂的被动学习完全不同,要求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自我强化,完成相对充实的技术积累。专业社团的成员对专业学习都保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在长期的积累中根据个人兴趣有重点地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已经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专业基础,是各类创新大赛、项目申报活动的主要力量。其次,专业社团是开展创业实践的有效组织资源。创业实践本身承载着培养创业思想和提升创业技能双重任务。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的过程即是创业实践过程。通过学生社团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维系创业项目正常运转。专业社团由于其成员黏合度高、专业基础扎实和外向型的特点,特别是在竞争类创业实践活动中优势明显。以专业社团学生为对象开展创业课程的培训及创业项目,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3.专业社团是培育创业文化的示范模本。农耕社会形成的安土重迁、群体至上、大一统观念等基本文化特质和当代创业精神存在一定距离。创业文化是创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敢于冒险、适应变化、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才能成为潜在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就要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文化。专业学生社团的活动往往在学生群体中具有示范意义,借助丰富的创业活动和显著创业成果,会对同龄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下一年级学生参加社团,形成接力发展机制,在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校外)

1.专业社团是搭建创业网格的活跃因子。国外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证明,我国创业教育仅仅由高校孤军奋战是无法完成的,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将高校、政府和社会有效结合,形成三螺旋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创新教育的多元化网络合作平台中,必须将校外师资库、校友俱乐部、企业合作平台和技术支援平台等都纳入其中。如哈佛大学校友会每年有超过17000名志愿者在校友平台帮助校友创业,兴趣分享小组就是专业学生社团的主要形式之一。专业学生社团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开放性,通过举办创业活动,专业社团不仅借助高校的政策扶持获得校内的一些盈利项目,还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搭桥,参与到导师和企业合作的企业项目的研发和新产品生产。在这些外向型的创业实践活动中,专业社团的学生不仅提高专业素养和协作关系,还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成为构建创业网格的活跃因子。2.专业社团是获得资金服务的适格主体。高校内各类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校拨付、会员会费和社会赞助,经费不足成为各类学生社团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一些文体社团,可以在参与度较高的文体活动中为企业做宣传、拉赞助,获得经费。就专业社团而言,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劳务输出、承揽项目的方式获得资金。从法律角度分析,专业社团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开发相关的项目并开发成果,与企业之间构成类似劳务服务的合同关系,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或者产学研合作协议获得相应的报酬,支持专业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当前专业社团创业教育管理的不足

(一)程序条件设定粗糙

1.社团设立较为随意。我国高校社团的设立具体条件和程序是:学生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团委审查,获得批准后组成筹委会选出组织机构,报学校备案、注册。专业社团必须由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其涉及的专业应当体现该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方向,其申报的社团活动应当体现高校学生自主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结合。而这种专业背景要素,简单由团委审核是难以完成的。2.学生准入缺乏标准。目前,专业社团的准入制度和其他社团差别不大,门槛较低、来去自由。出于获得学分和其他功利性目的的原因,导致社团成员不够稳定,这直接导致社团活动缺乏延续性,无法承接或完成一些周期性较长的科研项目或实践创新活动。3.评价激励浮于形式。目前,专业社团的考核一般是以年度为单位,统计社团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活动效果,形式上包括活动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等。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各个学生社团活动内容趋同化,弱化专业社团成员对专业特性意义的认识。科学研究和创业项目都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内部运行不够稳定

社团的运作情况通常与社团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主要成员的综合素质存在密切关系。专业社团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不像文体等社团那样有一些重大、固定的活动节点,成员的社团活动往往是以小团体形式进行的。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管理不到位,制度不落实,就会产生问题。最外在的表现就是专业社团的传承性不高,不少新生入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此期间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来增加成员的黏合度,人员流失较多,这直接影响到专业社团承接的一些科研活动和创业项目的延续。

(三)科研创业活力不足

专业社团的活力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两个方面。目前,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果主要局限于在校内举办学术专题讲座、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参观校外企业等,真正体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种类较少,形式也不丰富。就科研成果而言,单独研发不多,合作开发特别是跨学科组合研发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不高,专业社团难以把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机会,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四)指导教师参与度低

专业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或为团委教师或专业教师,指导工作大多数是义务性的,即便计入教师工作量统计,也都是机械的学时计算,无法体现指导教师的具体投入,造成指导教师积极度不高。校外指导教师较少,所做的指导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沙龙。西方高校的专业社团往往邀请校友、企业家和公司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给专业社团带来最新的创业理念。

(五)资金场地保障有限

专业社团开展活动往往对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校企等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而这些资源平台基本不属于团委管理,需要进一步协调其他教学单位和职能机构才能实现。加之高校对专业社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高,专业社团获得企业、基金会、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资金资助的途径有限,而专业社团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这些都使专业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

四、创新驱动下专业社团的精细化管理

(一)细化设立准入要求

1.社团设立方面:吸纳专业人士审核。调研发现,对社团的认识还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不在少数,没有看到高校专业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上的重大实践意义。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五分之一的创业成功者依靠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成初始创业。所以,专业社团的申请审查,应当吸纳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教师或校外人士参加。只有把好社团成立审批关,才能避免日后社团显现出定位、指导、经费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2.成员准入方面:增加专业知识考察。保持专业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定要有精英化意识,社团成员的选拔也需要那些具备长期自主自愿地参与社团建设发展、在专业项目任务的执行上肯付出辛苦的人员。搞好专业社团建设,就应实施成员准入机制,以自愿报名、推荐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吸纳专业素养高的学生加入社团,增强社团成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从而保障社团成员的素质,增强整个社团队伍素质。3.考核评估方面:制定个性考评标准。专业社团的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既不像文体社团活动频次的重复性,也不像实践社团活动结果的确定性。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申报和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阶段,机械地采用同一考评标准,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专业社团的运行效果。高校应当制定有别于其他社团的评价体系,对评估不达标的社团提出指导意见及改进期限,从而保障专业社团的发展活力。

(二)理顺内部运行机制

要想实现组内优化合作、组际优势竞争的局面,必须在社团内部搭建人事框架,既要有研究学习的部门,也要有公关策划的部门,还要有创新创业的部门。根据社团成员的专业背景和个体素质,进行配比划分,由专业技术成员展开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创新,由服务外联成员负责服务保障和市场开拓。每个成员明确分属不同的部门,承担相应的组织任务,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专业性。

(三)扩展社团活动范围

1.专业社团活动项目化。社团活动要走出去,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加各级竞赛。全国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业”挑战赛等。通过参加各级竞赛,以赛代练,才能历练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增加专业社团竞争的砝码。2.专业社团活动市场化。高校应为专业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搭建实践模拟平台,实现多方联动机制。教育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校外的各级竞赛,还应将专业社团的活动加以引导,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应当积极提供条件进行孵化,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学生“产学研相统一”的能力。

(四)科学配备导师资源

1.优化导师工作待遇。如由专业社团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让最合适的教师担当社团指导教师。学校既要细化指导教师的指导标准和要求,也要明确教师的聘用标准和待遇,改变指导教师只尽义务没有回报的局面,通过计算教学课时或科研工作量,进行评优、评职称方面的倾斜,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增加校外导师比例。专业社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还要大力发掘校外教师资源。高校要积极和产业界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前进行必要的感性认识和情感熏陶,让学生体会课堂以及在实践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应用于具体创业。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是优秀校友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传授他们创业经验。

(五)加大资金场地投入

1.资金投入方面。考察国外高校社团经费来源,除了社团成员会费收入,还有高校相关部门和基金会的经费支持、自营项目收入以及校友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要积极引导专业社团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扩大经费来源。高校应将增加创业型专业社团的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创业基金,对那些体现高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的专业社团,要增加物质保障,打造品牌社团。2.场地支持方面。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内场地资源,如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实习工厂等。团委要协调后勤部门及相关教学单位制定活动设施、场地配给制度,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和学校便捷管理。其次,要积极推动校园社团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从场所、设施、设备以及师资上,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撑,推进专业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Dunn,K.The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J].Tech-nologyReview,(9).

[2]田桂芬.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思考:基于社团参与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7):20-22.

[3]NECKH,MEYERD,COHENB,etal.Anentrepreneur-ialsystemviewofnewventurecreation[J].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2):190-208.

篇14: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引导大学生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正视自我,发现大学生的特点和长处,为其搭建平台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进行实践。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途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人数与就职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国家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出台了众多的就业政策,其中,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尤其引人关注,并得到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也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众多学者就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制定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并完善创新导向型教育教学方式、打造各种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由此可见,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更多是关注高校以及专业课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途径,而对于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较少。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意义。

二、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也为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他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加深专业认识,夯实专业基础,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在高中填报专业志愿时,多数是听取高中教师的讲解,服从家长的安排与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毕业去向并无清晰认识和了解,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部分学生甚至对所学知识不管不问,把学习的时间用在从事各种社会兼职上,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以后的就业并无多大作用,而各种社会兼职活动才能让自己的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利用自己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所在,而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一批创业领袖的成功创业史离不开他们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向专业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专业知识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有的放矢指导大学生

开展创业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以学生兴趣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能够利用自身所从事的辅导员的工作优势,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兴趣以及能力所在。学生自身的这些信息和特质在他们以后可能从事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

(三)帮助学生正视自我,强化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当前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够正视自己所处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相比以前的80后,他们的家庭条件普遍更好,加之从小形成的按成绩衡量自己的观念,认为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就是精英,今后也会顺利地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另外,当今大学生也缺少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是艰辛的,这也是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上了大学不等同于进了保险箱,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工作的高低贵贱,而在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敬业和坚持。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积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在课堂上组织大四学生,尤其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本校毕业生回校与学生进行创业交流,让学生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从而放下身段,理性选择工作岗位和就业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心理指导,激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坚定创业信心,强化创业意识。

(四)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当今高校辅导员高学历化已经形成,大部分高校所招聘的辅导员都具有硕士学位,有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甚至要求他们所学专业或学科要与今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近,以便更能发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的优势。作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引导并指导所带班级学生开展各种专利申请、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通过搭建这些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从事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基础。

篇15: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将从留学生管理教育的概况出发,阐述高校在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有效举措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高校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开展留学生管理教育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教育管理;留学生;“一带一路”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其沿线国家到中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教育模式,并对管理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需要与“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融合,提供“一带一路”所需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因此,研究高校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有效举措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留学生管理教育的概况

过去来华留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生源地,总体来看比较分散,选择的专业也有很大差异,这给留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后,沿线国家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不断增加,传统分散式管理模式更加不能使留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以此为背景,要求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教育进行全面优化与完善,并使用集中管理的方法使管理教育的效率、质量得到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极为重要,国内高校在国际教育方面过于保守,只重视宣传专业教育的水平与能力。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之时,我国通常都是接收外来思想与文化,处于被动的文化交流位置,而新时期,中国需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宣传,站在文化交流的主动地位。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和推广文化的水平,这是“一带一路”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积极的留学生管理教育举措奠定思想文化推广的基础。

二、高校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我国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国别持续增多,且留学生经费来源、专业选择、层次培养、学习种类、文化背景等不同方面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导致留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逐渐变成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留学生之时,很多学校都是照搬中国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参考管理中国学生的经验来进行的,整体看来,这样的管理教育过于零散、顶层设计不足、未明确地落实权利与责任。一方面,没有科学的留学生管理体制。高校通常使用两级管理制度,在高校对国际交流机构、国际教育学院进行设置,开展留学生学籍注册、日常管理、招生等多种服务,留学生教学则是国际教育系、研究生院、教务处等一同负责,后勤部门进行留学生宿舍管理的有关安排,保卫部门来维持校内的稳定与安全,这样的管理体制会给留学生带来很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符合留学生的管理教育需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的水平、效果息息相关,要想对教育管理思想进行改革与创新,就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但是高校管理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

三、高校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打造管理团队

高校应注重留学生管理教育团队的建设,充分培养跨文化目标、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管理人员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其形象与素质既是学校形象的代表,又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推动管理团队向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是实现国际化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一个专业的留学生管理教育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应对现有管理团队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对相关岗位职责、岗位设置进行明确,在高校院系、行政部门等处对管理人员进行设置,从而将管理人员当作主体,院系、行政部门人员进行辅助,以外聘人员作为补充,积极打造一支专业的留学生管理团队[1]。第二,应对管理团队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工作沙龙、讲座、培训课的举办,充分培养管理人员的文化交际、心理学、教育学、外语水平等不同方面的能力。第三,应大力宣传“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方针,借助留学生经费为管理人员的国外进修学习提供支持。定期考核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加其晋升的渠道,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在管理留学生时的主动性、积极性。第四,应增加引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海外人才,让这些优秀人员来高校进行兼职,并提倡留学生导师加入到留学生管理教育的过程中,一同促进留学生管理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学生社团

高校应积极建立留学生社团,使其校园活动更加丰富。社团的建设能够为留学生各种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高校需要转变传统思维,对科学的组织架构进行构建,使内涵的建设更加丰富,增强运行机制的完善性与科学性。应将融合发展作为主要思路,促进各国留学生间与本国学生间文化、情感的彼此融合,将文化壁垒全面打破。留学生的不同社团间可以互相吸纳成员,这样在增加社团规模的同时还能丰富留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彼此间的进步与学习。高校应加强与团委的配合,建立一个共同管理社团的模式。高校主要对建设留学生社团负责,团委主要指导社团各项活动,两者之间共同合作,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增加投入,使留学生社团得以更好地运作。应让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和充实,可以把语言当成特色,多举办一些语言活动,包括语言技能、语言要素等内容,还可以将文化类活动打造成品牌,举办社会实践、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活动,做好社会内涵的建设,让留学生社团的各方面活动都有较强影响力。除此之外,社团自身也要搞好建设,遴选高校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人作为指导教师对留学生社团开展辅导工作,积极培养、选拔留学生中的骨干,构建一个具备评价、实施、宣传、培训、策划等完整内容的活动体制,从而使留学生校园文化得以丰富。

(三)构建评估体制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应针对留学生构建一个长效、规范的管理教育评估体制,为了实现国内高等教育与国际相接轨,这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本国国际形象的提升、教育影响力的增强、国外留学生的吸引等多个方面。高校在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评估之时,应保持端正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构建正确、有效、公平的评估体制,对详细的评估方案、流程进行设计,让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得到保证,从而使评估工作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良性的循环。与此同时,高校应通过组织给予评估工作一定的保障,把留学生管理教育归纳到专项办学评估内容之中。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定期评估当前地区的留学生管理教育状况。高校还应对内部自评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对教育部门各项评估、审核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2]。第三方机构也可以引入到评估工作中,使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教育被社会所监督,形成社会、高校与政府三方评估的合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在思维、宗教、文化等方面差异性明显,为此,高校应针对留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使用多种方法强化招生力度、扩大招生规模,使培养出的留学生更加适应“一带一路”政策。在建立留学生的评价体系时,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其中,从评价方法看,不可以只将考试成绩当成唯一评价指标,应让管理人员与教师来共同评价留学生,评价过程中与留学生各项成绩相结合,展开综合评价,并使评价结果与授予的学位学历相关联。从评价内容看,要以实践活动、文化交流、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对留学生这些方面的'贡献、能力、潜力进行深入评估。与此同时,高校应不断扩大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以活动、宣传、资金作为招生保障,构建相应增长机制,健全奖学金与助学金体系,将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留学生的管理教育。高校还要大力宣传留学生的相关教育工作,推广留学的特色项目、优惠政策,并借助校际交流、领事馆、友好省州等不同渠道对留学生的管理教育进行宣传。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前往国外参与教育展,对国外先进的留学生招收、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吸收与借鉴,努力构建宣传、招生的多渠道制度。

(五)提高适应能力

来华留学生初次来到中国有很多方面不适应,如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要求高校在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之时加强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重视,通过科学引导留学生的学术文化,提高其文化适应水平[3]。处在跨文化适应期的留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综合改革之时,要把建设服务体系归入整个高校规划之中,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应按照具体的留学生状况,制定符合多个国家、地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留学生构建学业支持体制,使用趋同式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积极营造条件促进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共同学习,并通过实习、实验、教学等多个环节推动文化融合、科研合作的进程,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第二,高校应加强对留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关注,把留学生归入心理健康的服务、预警等不同体系中,在留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及时提供帮助,使其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第三,应建立一个资助体系,设置留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的相关范围与标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第四,应构建职业发展体制,做好留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对留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从而使培养出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沿线国家。

(六)做好课程建设

当前国内设置的留学生课程比起国外高校依然相差甚远,需要尽可能地和国际相接轨[4]。国内高校课程体系未将国内学生、留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出来,缺少选修课程,特别是国际性课程。据相关统计,来华留学生只有二百多个专业可报,但美国开设的留学生专业高达五千多个,英国有八千多个、日本有三千多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应积极设置高质量、吸引力强、与国际化需求相符的课程。首先,应对跨文化研究选修科目进行打造开设,如互联网商贸、国际金融、中美文化分析、中非文化分析等。可将每学年的某一周作为国际课程周,邀请国外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形成本校的共享型精品课程。其次,高校应将外语语言教学法作为国际课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如开设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等。

四、结语

研究高校留学生管理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有效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对留学生管理教育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找出自身进行留学生管理教育的主要问题,通过打造管理团队、建立学生社团、构建评估体制、完善评价体系、提高适应能力、做好课程建设等多种途径,使留学生管理教育相关工作更加高效,给“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君君,董东栋,刘华初.“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海南省三所高校的留学生调查样本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5):83-98+127.

[2]杨剑.“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农业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工作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1):73-76.

[3]林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促进建议――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招生工作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1):89-91.

[4]赵少钦,吴非,左媛媛,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湄公河流域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以云南中医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10):34.

外汇交易危机防范对策分析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论文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论文

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财院金融专业论文范文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作文

市场营销选题策划管理论文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2022-09-10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2022-04-30

简述研究大学生消费方向的论文提纲2022-09-1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2024-04-29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2024-02-02

公共关系毕业论文选题2023-12-14

我国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和对策2022-08-12

护理管理学论文题目参考2022-05-07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困境和对策探析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