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共8篇)由网友“incontr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欢迎阅读分享。
篇1: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
在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中,为了获得比赛最佳成绩,运动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术计划,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最佳比赛心理状态,并体现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
作 者:刘进城 LIU Jin-cheng 作者单位:永春师范学校,福建,永春,362600 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16(4) 分类号:G804.87 关键词:心理战术 比赛心理状态 战术体现篇2: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升研究论文
近代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在欧洲地区开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网球文化底蕴深厚。约1885年该项运动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直至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省市接连不断的引进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同时也积极承办低级别的职业网球赛事,这为国内职业网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竞技平台,开启了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女子竞技网球发展迅猛,在的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孙甜甜组合历史性的摘得中国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夺得中国选手在四大满贯赛的首冠,亚洲一姐李娜更是在和勇夺法网和奥网两座大满贯单打冠军,然而男子网球却一直保持沉默,表现平平,不尽人意,这与经济投入少、高水平参赛机会少、教练员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1].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击球位置的精确性、比赛阶段的控制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外界环境的抗压性等特点的运动项目。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依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网球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在此项群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判别中,强调身体素质、技战术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身体形态、机能、心理、智能起着重要作用[2].然而在当今的职业网球比赛中,对心理因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根据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大部分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左右比赛结果的比重多达50%以上,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比赛的胜负80%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关。原因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其一,从运动员的成才体系看,对于职业网球运动员而言,他们一般都经历过基础阶段训练、专项提高阶段训练、最佳竞技阶段训练和竞技保持阶段等不同阶段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技战术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技术层面的差异不大,再加上有完整的竞赛体系作为保障,导致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差距日益缩减;其二,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看,因网球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比赛中,你会常常看到排名低的运动员往往能战胜高排名的选手,也就是说当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较好竞技状态,有专注的注意力和高度的自信心,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会超于寻常,这时能彻底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这还要归功于心理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李娜退役前所取得较高成绩要得益于其教练卡洛斯在心理层面的有效指导。运动心理学是主要侧重于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3],文章基于体育心理学原理,拟对职业网球运动员竞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心理表现进行探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控制能力,从而获取较好的比赛成绩。
一、运动员的参赛动机
网球运动员参赛动机可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主要包含运动员能胜任的动机、成就动机以及接受挑战的动机等;外源性动机则包括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比赛任务、教练员、家庭、社会期盼等外部环境的压力引起的运动动机[4].网球运动发展至今,现已形成一项高度职业化、现代化、商业化的运动项目,职业运动员生存的唯一来源就是依靠比赛奖金,由于赛事密集程度大,运动员要长年奔波于世界各国参赛,衣食住行、训练费、教练费等等都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据不完全统计,在国际男子网球组织机构(ATP)注册的现役职业运动员约为5800人,排名在前100位的运动员依靠良好的比赛成绩,有较多的奖金及广告代言作为收入,生活完全富足,在100-200名之间的运动员收入与支出相抵,勉强能维持生活,然而排名在200名开外的运动员则需要自负亏盈,奖金收入远远不抵开支。虽然我国的网球竞赛体制正在往市场化方向改革,但目前仍以体制内为主,一切费用都由当局买单,有时会产生运动员参赛态度不正、训练不刻苦等弊端。因此,运动员在参赛的行为动机中,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参赛动机过强或过低都将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只有保持适当的参赛动机、内源性和外源性动机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的调节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焦虑及唤醒水平,提升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表现,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
二、运动员赛前状态的心理特征
焦虑状态:李维等人于1995年提出“焦虑”概念一词,它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在网球比赛开始前期,通常会先进行抽签仪式形成整个赛程的对阵表,有的运动员如果碰到种子选手,有可能会首轮直接出局,如果抽到水平接近的选手,对整个比赛来说也是极有压力的,因为在后面轮次的比赛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职业网球竞赛中,一般都采用淘汰赛制,输一场比赛就得打包回家,加上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制,且多数比赛在室外进行,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运动员只有在球员休息室等待侯场,期间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各种心理,比如“我一定要打好这场比赛,否则就对不起教练和家人”、“万一我输了比赛怎么办?如何面对她们?”,这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压力,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应激下,运动员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状态主要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造成影响。
如在生理上,会引起运动员大脑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致使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肌肉紧张,身体不协调,呼吸急促,尿频等;在心理上,使运动员心生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起来,情绪起伏大,很难完成有效的击球质量,击球的预判和脚步的启动能力会大大下降。
三、运动员赛中过程的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其中外在因素主要有比赛规模、场地类型、裁判员的判罚、观众、实时比分、天气、外界舆论等,内在因素主要是运动员的参赛动机、内在实力、态度等,其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5].在网球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一场职业网球比赛时间少则1-2个小时,多则可长达3-5个小时,在此看来,良好的体能是网球比赛的基础,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表现背后折射出的是运动员之间智慧的博弈、意志品质的较量,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心理素质的调控。
(一)内部心理特征
唤醒水平:唤醒水平又称激活水平,它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唤醒水平的研究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颇为重要,因为它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和运动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倒“U”型假说理论指出,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呈倒“U”字型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6].在比赛开始开局阶段,运动员要以适当的速度来适应比赛的对抗与节奏,充分调整机体的运动能力,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做到注意力集中、身体协调、肌肉放松,保持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掌握主动权。然而“黑马现象”在网球比赛中司空见惯,譬如在20深圳ATP网球公开赛上,来自中国上海的小将张之臻,年仅18岁,从资格赛杀出重围,连胜三场晋级正赛,然而最终遗憾止步16强,论排名、比赛经验、竞技水平他都不占优势,正是他在比赛当中能尽早的唤醒机体的工作能力并能维持下去才有了胜利的果实。
(二)外部表现
1.个性特征
不同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且有的网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个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场下的生活性格特点,文章从现今网球三种不同打法类型球员中归纳出三类不同的个性特征。第一类打法类型为发球上网型,此类型的球员一般特征为身材较为高大,发球占优势,但是移动能力较弱,击球意识坚决、果断,战术思维简单明确,短时间内取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第二类是底线型选手,此类可再分为底线进攻型和底线防守型,前者的个性特点为脑海里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拿分的意图,战术执行明确,而后者的个性特点为以防守为主,在比赛过程中不会轻易冒险进攻,在防守中寻找机会或靠对方主动失误得分,前者类型典型代表球员有小威廉姆斯、莎拉波娃等,后者典型代表则有四巨头之一的穆雷;第三类是全面型选手,其个性特征为技术无缺点,头脑清醒、表现镇定,攻防两端转换效率极高,如今已35岁高龄的费德勒和现世界第一的德约科维奇都属于此类打法。
2.情绪特征
情绪是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7].网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情绪特征主要体现为面部表情、语言表达、肢体行为三个方面。在面部表情上,有的运动员的面容异常紧张激动,这种激动是负面、不积极的,比赛中表现出急躁、焦急、不自信的情绪,相反有的运动员表现为沉着、冷静、有自信;在语言表达上,大部分运动员在场上都会通过语言的自我激励来给自己增加一份自信,一定程度上间接削弱对方的.自信心,让自己离胜利再迈进一步;在肢体行为上,经常会看到运动员的急躁、冲动情绪,易出现摔球拍、对球出气、大声怒吼、对裁判员罚不满等消极现象。
3.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以个体意志行为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不同的运动员意志品质是不尽相同的[8].网球比赛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一样,比赛时间相对较长,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能赢取最后的比赛。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会导致运动员产生消极情绪,引起无心比赛、厌赛,严重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四、运动员赛后的心理特征
在比赛结束后,双方运动员都要经历相互握手示意、和裁判员握手及向观众致意等礼仪性过程,这是运动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内在素养。众所周知,竞技网球比赛是激烈的、残酷的,有赢的一方必有输的一方,双方运动员要以平和、互相尊重的心态看待比赛的结果,赢的一方要在接下来的比赛再接再后,输的一方不要气馁,回去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媒体面前给广大电视及现场观众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传播好的网球文化。
五、结束语
在现代网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的技战术水平、充沛的体能、快速攻防转换的能力及对比赛节奏的控制能力,更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大量实践表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改变的,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在场上可能会出现或已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专门性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对心理素质的认知水平,从而使运动员在场上获得较好的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最终取得比赛胜利。
参考文献
[1]陈建强。网球学与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3.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4]裘鹏,张春利。网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1):117-118.
[5]马晓刚。我国优秀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义理特征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6]赵雪敏,王新宝。唤醒水平对网球运动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120-122.
[7]冯加付。心理因素对网球运动员发球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5):313-314
[8]邢,丁,樊朋志。影响网球比赛运动员成绩的心理因素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12):47-49.
篇3:武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方法的研究论文
关于武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方法的研究论文
柔韧能力是人体各肌肉的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活动能力的弹性總称,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关节活动的幅度的大小;另一个是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性。关节的构造及周围组织的伸展性是影响柔韧能力的主要因素。关节活动的幅度的大小,与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以及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有关(比如髋关节和肩关节相对于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而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通过训练可使关节的软骨增厚,但关节的周围脂肪体积过大或结缔组织过多都会影响关节活动的幅度,降低柔韧能力,另外肌肉及韧带的柔韧性也与年龄、性别、遗传性及肌肉的温度有关。柔韧能力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容易发展,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尤其是主动肌与对抗肌之间的协调,以及关节收缩力与舒张协调能力的改善,可以减少对抗肌的紧张而产生的阻力,可以增加运动的幅度,从而改善柔韧能力。
专项柔韧身体素质训练要求具有实效,而实效的获得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完成的。因此针对训练中的具体问题,要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专项柔韧身体训练要善始善终,训练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后一定要放松肌肉,以保证身体的适应和快速恢复。 身体柔韧不是短时间训练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坚持,有很多运动员在小时候柔韧非常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疏于练习到成年柔韧性变的非常差,从而制约着你的武术水平发展,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腿部和髋部的练习方法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搬腿同伴握紧自己的脚,做正搬、侧搬、后搬等助力拉伸动作,也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按和踩的方法。如进行横叉或竖叉练习时,同伴或教练员可利用脚踩或手按练习者髋部的办法,助其用力达到伸拉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初学者身上用的比较多,效果也最明显。腰部的被动练习法主要是利用压桥法。同伴或教练用自己的双脚顶住或踩住练习者的双脚,用双手拉住练习者双臂或双肩,用力使练习者的双肩后部尽量靠近两脚。
武术运动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是柔而不软,表现在技术动作中要柔中有刚柔相济。为达此目的,训练中可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动”即是结合专项,进行抢、翻、涮、摆 、踢等各种形式的练习。“静”主要是以压、耗、控、拉等形式,缓慢地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增强肌肉纤维韧带的伸展能力。动静结合的运用,如在发展下肢柔韧性时,压腿拉韧带之后,要紧接着快速踢腿,进行动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动静结合,才能使肌肉、韧带等组织柔而不松,富有弹性,从而更适合武术运动的需要。
在武术运动中,运动员柔韧性差会明显影响技术动作的幅度和规格。要提高柔韧性,不仅可以减少或避免损伤,从而有利保证正常系统训练,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更好发挥。举一个训练比赛的一个小例子,脚踝的柔韧性练习,在去年的全国比赛中,临时加了一个扣腿平衡,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高难度都完成的很好,但是都在这个简单的动作上失误了,这是因为有些运动员的脚踝柔韧性太差,平衡控制能力就差了很多,包括虚步等等。在这不多举例了。可以说在武术训练、比赛中比比皆事。柔韧性对伤病的控制也是力量所不代替的,在现在专业运动员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中,肌肉和韧带都处在极度疲劳状态,这时候人在训练时候自我保护的意识是最差的,也是最容易出伤的时候。而柔韧性在这时起绝对保护作用,在平时运动员的空中劈叉可能没问题,但是这时候的人疲劳可能致使劈叉出现变形,偏离,如果柔韧性差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伤害,反之在良好的柔韧性保护下,即使变形偏离,运动员的柔韧性完全能够承受,也就不会出现拉伤,骨折,韧带断裂等等一些情况。每个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技术练不好,而是伤病,也可以说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他的柔韧性是息息相关的、紧密相连的。所以,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身体素质。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提高运动员的柔韧身体素质。
由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得到提高的,所以练习应逐步提高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根据停止柔韧练习一个时期,已获得的柔韧效果会有所消退的特点,柔韧性练习要做到系统化、经常化。热身运动的过程中会增加血液和氧气流入肌肉组织并增加肌肉的温度,肌肉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柔韧性。而对冷肌肉的拉伸却容易招致运动损伤。温度过低,会影响到肌肉的伸展能力。例如冬天温度较低,肌肉容易受凉,变得僵硬,因此要注意保暖,并延长练习的时间,就人体的生物特性来说,早晨人体的柔韧性较低,而下午的柔韧能力较高,因此根据这一特性安排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松能有效增进柔韧性,而柔韧性能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主动放松肌肉的能力越好,关节所受的肌肉牵拉的阻力就越小,关节活动的范围就越大,从而改善柔韧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韧带、肌肉和肌腱组织保持相应的弹性和伸展性,而且还可以保持训练后的效果,并把柔韧和训练的相互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肌肉韧带练得柔而不软,韧而不僵。这种方法在专业运动队用的较多。
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事故。因此,要提高柔韧练习的最终效果,必须要防止在练习时受伤。一般在柔韧练习前,可做一些热身活动,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在拉长肌肉的过程中,不易用力过猛,特别是在柔韧被动练习时,教练员施加的外力要循序渐进。
篇4: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心理状态初探论文
摘要:对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克服比赛中心理障碍的方法。
关键词:临场比赛;心理状态;变化。
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查阅法;观察法;
1 引言
篮球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剧烈性,身体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篮球比赛临场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伴随着球场上各种情况的变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讲,在篮球比赛中一个球队或者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是比赛取胜的基础,但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在比赛中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水平,强弱转化往往也是从心理上的变化开始的,一个强队败给一个弱队,其心理因素占很大的部。因此,在比赛中谁能从心理上战胜来自外界刺激反应的能力越强,谁获得胜利的可能性越大。
篇5: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心理状态初探论文
篮球运动员比赛前的情绪主要体现在神经紧张和对比赛的成绩的影响。神经紧张几乎是人们在应付任何急迫情况和压力时,普遍出现的一种内在机制。体育竞赛要求参赛者具有适度的紧张感,这种能产生最佳效果。在比赛中表现出活跃机灵,当机立断,能客观地估计获得机会,不失时机调整改变自己的战术行动,遇到困难不泄气。
比赛成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比赛取胜心的变化。即对强队,弱队或者实力相当不同情况的对手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一场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出线普级或者名次的所谓“关键球”,其影响更加明显。
2.1 前心理状态
2.1.1弱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轻敌”的现象,导致过度放松。心理学认为:在完成一件任务时,只要适度的紧张,才能发挥最佳水平。所以。过度放松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对困难准备不足,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等。如遇到困难,特别是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就可能产生急躁的情绪。表现在防守上很容易犯规,进攻中失去正常节奏,导致成功率低。
2.1.2遇强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恐惧”的情绪。对比赛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临场比赛中往往出现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的现象,显得束手策。
运动员面对强手,没有顾虑,敢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比赛中积极性提高,斗志比较旺盛,往往发挥较好的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2.1.3遇实力不相上下的队
运动员容易产生“想赢怕输”的情绪。既想打好,又怕打不好。特别是怕自己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由于这样的情绪,往往顾虑重重,怕这怕那,而对如何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则考虑的少。因此,在比赛中动作犹豫,不果断,反应迟钝,表现失常。
运动员对激烈争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对手可能采用策略的方法,有几手准备。因此,在比赛中斗志高,表现在比赛中行动果断,敢于拼搏。
2.1 赛前心理状态
在临场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伴随着临场的局势不断变化(领先,拉距,落后等)而急剧变化,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
2.2.1处于领先时
运动员充满信心,士气高涨,打得得心应手,不断扩大战果;运动员产生松懈情绪,在比赛中往往防守不积极,进攻处理球比较随便。
2.2.2当对方比分逐渐追上来时
运动心理往往会产生急躁。表现进攻防守上急躁简单,导致成功率低;运动员能沉着,冷静对待这种局势的.变化,并能集中力量去拼,自控力强,如果这一阶段能顶住,继续压住对方,本队情绪可能稳定。
2.2.3当由领先变为落后时
运动员情绪低落,显得不知所措,节奏混乱,此时局面最难控制。
运动员不甘落后,“咬住”不放,顽强拼搏,力挽狂澜。
2.2.4处于落后被动地位
运动员虽然处于落后被动局面,但并未丧失斗志,此时若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指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调动全队积极性,提高全队的士气,可望改变局面。
2.2.5当落后被动向上追赶时
运动员斗志比较旺盛,积极性高。
当比分追至相持阶段;此时是全队情绪转化的关键时刻,比分能压住对方,则士气大增,技术发挥得心应手。反之,如果比分又被对方压下去,可能情绪再度低落。此时的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很重要,临场指挥工作的正确与否对运动员的情绪影响也很大。
2.2.6临场终场决战阶段的心理状态
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运动员行为十分果断,成功率比较高。如果在最后几秒出手或者在作超远距离投篮或者在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投篮,往往也能命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运动员思想比较狭窄,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此时要求教练员对运动员布置任务要尽可能仔细周到。
3 如何克服比赛中的心理障碍
篮球比赛是集体项目,比赛是集体力量的综合体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能否充分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赛场情绪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故克服心理障碍尤为重要。
3.1 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普遍高校运动员以读书为主,学习任务重,又大多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专业素养相对比较差。教练员在训练中又比较偏向于技、战术训练,而忽视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有时动机过强,反而成绩下降”。因而过分激动,紧张而抑制了技,战术的发挥或者赛前过高地评价对手的实力,过去比赛输给对手,在思想上投下失败的阴影。
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心理。
比分与时间是造成双方运动员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
同队队员之间,由于在某个球的处理上不配合不默契或者是都客观情况认识不一致,以及在事物中产生的埋怨情绪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
比赛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如常倾向性的观众在场外干扰及各种声音刺激,灯光,场地,气候,颜色,亲属看球等等。
3.2 克服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教练员在平时技战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注意训练与比赛的结合。在训练中从难从严要求,使训练条件尽可能类似比赛的条件,在心理上增加负荷。采取实战加强对抗性训练,在一般的比赛中多设置困难,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
运动员平时应该多参加比赛实践。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技战术的磨练外,也是培养好的心理状态的有效的途径,使他们通过比赛逐步适应激烈的对抗新连环境。每次比赛后进行总结,使运动员能认真对待每场比赛,使一般比赛在心理要求达到或者接近比赛的要求。
在赛前的准备会上,应把运动员的注意力从单纯估计比赛胜负转移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技战术的水平。当对方毫无准备或者准备不足的时候,突然袭击对方的薄弱之处,从而造成对方意外,打破对方正常的战术行动计划。使对方陷入我方的保卫圈,进而发挥我方的优势。
3.3 最佳竞技心理状态
最佳竞技心理状态指的是:身、心均达到最佳状态,在运动中具体表现为:
3.3.1富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3.3.2注意力集中。
3.3.3比赛目标明确。
3.3.4在大赛压力下仍能毫不费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
3.3.5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3.3.6达到忘我境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变化对技、战术的发挥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所以作为教练员应该掌握临场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接受知识比较快,可塑性大的特点,在平时后训练时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运动员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参考文献:
宋振镇 关于提高高校篮球教练员的素质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 (3) 63-65
叶少杰 黄承国 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中心理状态的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 (3) 29—34
黄卫忠 关于赛前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培养的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 2002 (1-6)
篇6: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研究论文
1 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 运动员平时的心理状态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状态的波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训练到比赛, 运动员应在心理环境上进行积极的调整, 而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进一步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使运动员斗志昂扬, 积极的参与到比赛之中,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
在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激烈的赛事环境中, 其间消耗着大量的体能与神经递质,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由此可知, 即使运动员有着优秀的体能与先进的技战术, 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大打折扣, 这对于只差分毫的竞技比赛而言, 可以说对于胜负的影响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2 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
赛前的心理训练主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除运动员的恐惧以及心理障碍,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体能与技战术优势。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在整体训练中的比例至少应占到三分之一。由此可知, 在目前大部分情况下, 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胜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训练可以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积极性, 激发运动员内在潜能, 使其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从容不迫,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稳定的发挥自身能力, 获得最佳状态, 在比赛中有效提高成绩。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 运动员的失误在所难免, 而失误对于运动员来说,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久而久之, 心理障碍会加深运动员对于失误的恐慌情绪, 使其在比赛中无法客观的面对失误, 这些心理问题都要依靠赛前的心理训练来进行调整和治疗, 不能仅靠技术训练来进行弥补或替代。
3 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竞赛目标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要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比赛目标, 目标要求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在此基础上也应包含一定的难度以增加挑战性。与此同时, 运动员对目标达成的期望值应适中, 既不可太低也不能太高。过高的目标会给运动员增添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而过低的目标又没有实际的意义。在难度系数合理的前提下包含一定的挑战性才是比较好的目标设置, 这样运动员既能良好的发挥自身实力, 又能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形成突破。这就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际的要求, 其中必须包含具体的技战术要求, 力争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3.2 重视比赛动机的激发
运动动机是运动员参与比赛以及赢得比赛时必须的'内部推动力, 运动动机由内而外的推动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水平。所以,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明确比赛对于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要让运动员明白,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 鸟儿离不开天空一般, 赛场才是运动员的最终归宿, 也只有比赛才能展现出运动员的价值。培养运动员珍惜比赛机会、渴望参与到比赛之中、在比赛中有竞争意识等, 都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应激发的动机所要包含的重要内容。当然, 在激发运动员动机前也要遵循适度原则, 动机水平过低会使运动员比赛情绪低落, 动机水平过高则会使运动员心理环境不够稳定, 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比赛中运动员真实水平的发挥, 从而难以取得期望成绩。
3.3 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良好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障, 所以, 运动员应在赛前将心理状态调整至适宜比赛的程度。思路清晰、战术明确, 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都有利于运动员积极的参与比赛。故而, 当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时应积极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调整, 使运动员以饱满、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之中。可以通过热身赛或赛前动员来激励运动员, 敢想敢拼、勇为人先、誓夺第一的意识都将使运动员从心理层面上压倒对方选手, 这样更利于运动员赢得比赛。
高昂的战斗意识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前失去冷静的思维判断, 教练员应在此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既要保持运动员应有的战斗意识, 又要使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比赛中将要出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乒乓球运动员来说, 细腻的技术发挥的前提就是思路的清晰明确, 只有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使运动员做到眼到手到, 技战术与思维同步。
3.4 梳理清晰明确的赛前程序
除了在比赛前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比赛流程的熟悉与制定整体计划, 把要完成的任务在心理完整的过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运动员就能更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使其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遇事不慌,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而对身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不良的干扰产生积极的应对, 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5 全面分析比赛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应明确自身实际情况, 在实际情况基础上来分析对手信息,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准确, 不仅不要忽视对方的优势, 而且还应在其优势上作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 将比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切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并逐一解决,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减少运动员在真正比赛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的不适感, 将最好状态完美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孙燕.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3) .
[2]陈静, 李平, 孔丽娜, 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 (10) .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9.
篇7: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控制策略研究论文
0 前言。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机能和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训练[1].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运动员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专项身体训练可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为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并使其在比赛中得以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证明,身体训练在对保证运动员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大负荷高强度比赛要求,掌握复杂而先进的技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对身体训练方法采用科学而合理地控制,使其在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抢先诱导与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其技能与体能的协同培养,则是实现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课题。为此,本课题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机能指标(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指标(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以及专项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合理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市48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7.5±1.2岁,平均训练年限6.5±1.5年。研究时间为12月到11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身体训练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本课题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
1.2.2测量法。对研究方案中所涉及的测量指标进行测试。
1.2.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
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拳、刀、枪、剑、棍等成套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一般都在1分30秒左右,是表演类运动中时间较长的项目,这就使得运动员必需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以此保证长时间完成成套技术的需要。最大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最大摄氧量能够满足最大需氧量[2].虽然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它95%~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武术套路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存在较强的节奏,从呼吸系统来分析,运动员在完成具有较强节奏的武术套路动作时,呼吸越彻底,所摄入的氧量也就越多,为氧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提供的动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规律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每分钟心率为控制参数。如成套技术训练中拳、刀、枪、剑、棍的教学比赛以及身体训练中的中长跑、变速跑等,均将心率控制在150/min左右,优秀运动员心率控制在130/ min左右。为检验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前后所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
【1】
从表1可知,武术套路15名运动员经过一年的身体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平均值从4.51毫升增加到5.13毫升,并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后3min、7min、10min的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同样呈现显着性差异(P﹤0.01)。从而证实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明显提高,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对于运动员疲劳的消除有促进作用,其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有效的。
2.2 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代谢是由ATP、CP分解放出能量以及糖无氧酵解放出能量的反应过程。ATP、CP分解放能,是短时间的最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糖酵解供能是保证机体在供氧不足以及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在本实验研究中采用无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与专项相结合,并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170-180次/min左右进行。如登台阶实验,高负荷大强度的单个技术组合练习,各项目成套动作练习,定距、定时、定组的素质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单套持续练习等。为检验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2.
【2】
从表2可知,通过实验训练后受试者无氧功率最大值的平均值从训练前193.5±25.3增至225.1±20.1,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速度和速度耐力这两项反映无氧能力的指标测试中,100m由12.72±0.83s提高到12.13±0.71s;1500m由5.40.3±23s提高到5.25.3±19s,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采用的无氧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2.3 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
运动素质是与竞技运动成绩直接有关的身体素质。按运动机能特征可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两大类。基本运动素质是具有一般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或某一运动机能占主导地位的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等。复合运动素质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包括灵敏、弹跳力等。两类运动素质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使所采用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我们根据武术套路所需运动素质的实际需要,在冬训期间对运动员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
2.3.1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根据武术套路运动员速度敏感期的特点,首先抓好“速率”练习,包括反映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采用短距离大强度训练,每周进行2次。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小力量快节奏负重或不负重练习,每周2~3次。同时安排次最大重量的杠铃练习,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发力。负荷为身体重量的80%-90%,每周一次。有氧耐力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心率为控制参数。安排长距离跑或变速跑,每周3~4次。均将心率控制在130次/min左右~150次/min左右。无氧耐力训练主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min左右。如30~50米短距离跑、单套技术和成套技术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小组合练习等,每周3~4次。
2.3.2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运动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必须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敏感期因素。在本实验研究中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等动、等长、等张等基本训练方法。换项之间间歇时间为30s,组别之间间歇时间为2min.负重练习做8次,徒手练习做20次,每组练习10min,每次训练课完成6组练习。根据人体肌肉力量的特征和武术专项特点,实验测试指标为负重半蹲、负重卧推、负重背起、仰卧起坐等。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为期一年的力量素质系统训练,反应肌肉力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证明了武术专业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和腰腹肌肉群力量增强。经过力量训练,反应研究对象的几项专项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些专项指标对评定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武术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对技术动作规范化的要求,强化其单套和成套动作的技术意识,提高其训练效果,同时避免受伤。
⑵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力量负荷的掌握。采用介于中等负荷和大负荷之间的负荷量,如相当于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85%的负荷[3].适当降低练习的技术难度。
⑶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肌肉的刺激效应。如做负荷卧推练习时,当肌肉做向心收缩时可采用爆发式快速完成;而当杠铃下落肌肉做离心收缩时,可减慢速度甚至静止完成。
⑷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2.3.3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灵敏是在突然变化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各种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该素质是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变化能力,是专项技术形成、熟练和运用的重要条件。灵敏素质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重要作用。我们在对运动员进行灵敏素质训练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单个技术的准确率、成套技术演练的协调性等,每次训练课5~7组,每周进行4~5次。另外游戏和双摇跳绳等训练,每周1~2次。
柔韧是人体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及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该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的影响尤为突出。武术运动员所具有的一般柔韧素质包括肩、膝、髋关节等活动幅度,专项柔韧素质是武术套路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必备条件。如武术套路中常用的“前踢腿”的“侧踢腿”技术动作的髋部柔韧性、各种转体、劈叉等柔韧素质都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中采用拉、压、控等方法进行肌肉柔韧性练习。每次训练课对肩、膝、髋等部位进行定组限次的拉、压、控练习,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的柔韧性。
2.3.4弹跳素质训练。
弹跳力是人体对地面施和后克服地球吸引力而腾起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素质,速度和力量是构成弹跳素质的主要要素。在现代武术套路技术朝着“高、新、美、难”方向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水平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弹跳素质,不仅可在空间高度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运动状态,而且有利于创造新颖而复杂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以达到不断完善难、新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助跑摸高、原地摸高、二级蛙跳、立定跳远、跳绳、跳深等。
2.4 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在不断掌握和改进专项技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专项技术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两大类。前者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在位。它不仅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始终,做到全面、实用、准确、熟练,而且要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后者是技术训练的高峰,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计划中系统地进行,并注意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除此之外,必须重视运动技术的科学诊断,以达到改进和完善运动技术的目的,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在专项技术训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原则:
⑴抓基本功的提高,强化基本技术的训练质量。即基本功规范化和熟练化,注意技术之间的创新组合与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⑵在一定负荷强度下,进行基本技术与成套技术之间组合练习,注意对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概念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运用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4].
⑶在接近比赛状态下或高于比赛强度下,抓好技术规范性、熟练性练习,并注重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3 结论。
3.1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3.2采用心率控制,结合专项技术训练,能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发展。
3.3经过一年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明显增加,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一年的训练运动量是适宜的。在运动后血乳酸值明显降低,极有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3.4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证明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并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
3.5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适宜的身体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肌肉力量,而且对其专项素质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有关身体训练方法设计合理、负荷安排适当,所采用的训练措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6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应强化基本技术训练的质量,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和规范使用基本技术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晋裕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词典[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5)
[2] 《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27-128)
[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3)
[4] 俸晓东,李建平。对抗性亚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6)
篇8: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与研究论文
摘 要:乒乓球运动是我国非常普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在乒乓球比赛中,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就是心理因素了。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分类、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做一探讨。通过使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降低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使其临场上发挥出色,让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关键词:焦虑 赛前焦虑 临场焦虑 焦虑型人格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非常普及,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群众性比赛经常举办。比赛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平时打得不错,但比赛发挥不出水平。其原因是,比赛获胜的因素除了技术之外,还取决于心理因素。运动员面对比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压力面前,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直接影响着比赛结果。本文拟就乒乓球运动员焦虑的应对措施做一探讨。
一、如何克服乒乓球运动员的焦虑
1.合理认知
(1)对比赛结果形成合理认知。运动员往往对比赛结果抱有过高期望,成就动机过于强烈。心理学研究认为,过强的动机和过低的动机都会使效率降低,动机适中才能发挥最高水平。运动员把胜负看得太重,成就动机太强,反而会使比赛不尽人意。此时,运动员应降低成就动机,成绩动机降低了,焦虑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因为乒乓球比赛没有和局,比赛本身就要分出输赢,而输赢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对手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发挥、裁判员的评判、观众的倾向性、灯光场地、比赛经验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结果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结果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比如运动员A技术略胜一筹,但观众的倾向性倾斜于对手B,对自己造成了压力,结果技术水平只发挥了80%,对手B却因为场地适应、观众热烈气氛的渲染,能发挥100%甚至超常发挥,结果技术略差的B获胜。所以输赢都在情理之中,关键是运动员自己要明白比赛的目的,比赛要争输赢,不是必须要赢。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关系,看能否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比赛积累经验。
(2)对赛前睡眠的合理认知。生理因素会直接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员睡眠充足、精力充沛,会使自己更好地发挥。但比赛经验缺乏,又具有焦虑性人格的人因为过于紧张,会在赛前出现失眠症状。当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正确认识睡眠: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个晚上睡不好基本对第二天的工作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乒乓球运动员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对第二天的比赛影响不大。
第二,如果出现失眠可用一些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试,如逆转意图疗法和放松等。当出现失眠时,我们常常会在大脑中反复重复这样的语言:“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逆转意图疗法就是朝相反方向去想,把“我快点睡着吧,我别胡思乱想了”变成“我不能睡觉,我随便胡思乱想”。 2.行为训练
对于容易焦虑的运动员还可以采取行为方法来缓解焦虑。常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因此,放松技术的目标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
①渐进性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放松身体每块肌肉,放松肌肉的同时可伴随轻柔的音乐。
②想象放松。通过想象使自己置身于一个非常舒适的自然环境,如温暖阳光下的沙滩、初春一望无际的碧绿的麦田。
③深呼吸放松。经常做深呼吸练习,尤其是在进入比赛场地感到焦虑时,可以通过平衡呼吸来降低焦虑水平。
(2)系统脱敏。赛前可以由专业心理医生对运动员焦虑做脱敏训练,通过建立焦虑等级,一步步脱敏,从而降低甚至解除焦虑。
(3)生物反馈训练。在医院和基层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运动员运用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生物反馈仪进行练习。
二、结束语
乒乓球比赛激烈而又迷人,但由于比赛的节奏快、技术水平要求高、胜负难以预料、对手双方心理和技术的较量等因素,会使运动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正确认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焦虑的方法,会使运动员的焦虑水平降低,临场上发挥出色,使小小银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参考文献
[1]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2]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2009年,第25卷,第1期。
[3]曾文兴徐静《心理治疗理论及分析》[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4]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共8篇)】相关文章:
论文开题报告能抄袭吗2022-08-17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2022-08-09
音乐学院论文开题报告2022-11-02
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分析论文2022-04-30
体育课教学论文2022-10-27
武术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论文2023-11-09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2024-01-07
微带天线的小型化多频段的论文开题报告2022-10-19
略论韩国文化发展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2023-02-10
教体局体卫艺股年度工作总结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