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时间:2023-10-27 07:48:5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windy98085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篇1: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摘要:从根本上来说,武术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力求做到将文化与武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教育升华为一种“授技育人”的武术教育。本文在这里重点阐述了武术文化的界定和作用,并且就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武术文化;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国粹”,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在当今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责无旁贷要积极地继承和弘扬。而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的基地,在武术的教育中自然也要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充当武术文化建设的“急先锋”作用。使得武术文化的强身健体、鼓舞人心、启迪思想的作用充分地得以发挥。

一、高校武术文化的界定

对于高校武术文化的界定有很多种,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界定在根上是一致的。笔者在这里主要参考的是刘世海、卢玉龙等人的观点,他们把高校武术文化看成是一种武术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表现。详细来说,就是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的场所,以高校的广大师生为主要对象,来开展一系列的武术讲座、武术竞赛、武术研究和武术教学活动等,以传承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为目的。总的来说,高校武术文化是一种在文化传承背景下中华武术文化和高校文化之间有机融合的产物。

二、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武术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武术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建立民族精神对于国人来说,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拿来借以强身健体的工具,普遍的国人身上都有一种所谓的'“武术情结”,其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处世的哲学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经常一提到武术,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想到霍元甲、戚继光、岳飞等一些民族英雄,他们不仅注重外在的习武健身,更注重对于自己的内在的修养的一种锤炼,在他们身上完美地诠释了武术和武德的统一,因而我们在学习武术的时候,也要注意去体会这些民族英雄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学习他们那种“精忠报国”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魄,做到内外兼修。(2)武术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强身健体从武术的起源之日开始,最基础和最直观的一项功能便是帮助练习者强身健体。从根本上来说,武术就是一种体育锻炼项目,在进行武术训练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帮助习练者锤炼意志、增强体质和锻炼体格。从现代武术教学和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武术教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便是促进一个人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3)武术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武术文化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元素,也在延续中不断地做出创新和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今日武术文化大发展的局面。在高校校园里面积极地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高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使得高校的文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和丰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快速的进行融合,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毅力和创新意识。

三、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对策

(1)建设高校武术文化,一定要坚持科学原则,把握好武术文化建设的三大特性在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实践当中,一定要坚持武术文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特性。其一是要坚持发挥好武术文化建设的引导性,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得以很好的发展和延续,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引导和传播的作用;其二是在进行武术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坚持针对性原则,一定要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使武术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得以开展;其三是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在进行武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开展不同形式的武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发挥好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也要发挥好武术改变人的内在气质的作用。(2)高校体育课堂要积极拓展其教学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在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实践中,一定要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要敢于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尝试,比如开设多种武术形式的课堂,不仅要传授拳法掌法,而且还可以尝试剑法等。并且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一个相对长远的眼光,回归武术的本质,不仅要注重武术格斗技术的传授,并且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武德培养,丰富武术的文化内涵。(3)采用科学的武术文化建设路径,注重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武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对武术文化内涵的传递与继承,因而在进行武术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多种渠道和路径。在进行武术教育的时候要坚持崇德育人的目标,积极地依托高校的多样化的平台来进行武术的教育;将武术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注意发挥武术多方面的育人特性;可以举办一些武术文化宣传活动、武术表演、武术比赛等等,进一步营造一个尚武的校园氛围。

四、结束语

我国的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文化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鼓舞人心、启迪人的思想,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性措施,争取发挥好武术各方面的功用。

参考文献:

[1]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10):135~136.

[3]肖红征.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1(3):13~14.

篇2: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场地设施缺乏,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普及与推广,阻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对以上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新颖的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武术;武术教学;普及与推广;因材施教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绵阳市三所高校(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多发方面的,但是主要因素是运动场管不足且质量较差,这已成为目前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主要来自电影,武术侠小说和书籍杂志,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武术基础,因此在进行武术教学时,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教材的要求和进度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高校武术教学的安排武术是中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徒手还是拳脚动作,还是使用器械的技巧,都包含有跑,跳,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能,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武术运动中的套路演练能够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素质,但是目前绵阳市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依然以初级拳(械)和简化太级拳为主。

2.3高校武术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能授业解惑,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学习,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这是一个敏感但是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还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武术选修课,但是,却严重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出现一名教师身兼数个项目的情况,虽然目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比较满意但高校武术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4武术的“技击”本质体现不充分教师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现行教材中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技术的教学占据绝对比重,教师教授内容以套路居多使颇具技击实效的武术动作向肢体练习的“舞武”演化,最终使学生失去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武术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不均衡学生的武术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可知,3%的学生学过武术基本功和武术套路,武术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薄弱水平不均衡,这就为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3.2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愿望,突破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框架,与时俱进,敢与思考,勇于摸索积极实践,大胆放弃学生不想学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学生男女比例构成及教师的教学专长等,谨慎挑选教学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思考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做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

3.3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情表现并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在切磋中根据个人的“实用”需要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所学的内容作适当的改变,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比如,让某一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他们的创新动作,鼓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评判,思考,改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民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主动,气氛更和谐,身心更愉悦,教师在课堂上要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把武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重视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使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友好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现有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武术改革的模式,更好的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各类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武术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高校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全面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各高校在设置武术课程时,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发展和娱乐性为基点注重学生体育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健康水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目前关键性问题,即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这样一个重要核心,构建合理,科学的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适当降低考试,评估要求,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宽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基本技术并得到身体锻炼,改善教学场地,器材和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5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5):118

篇3:高校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论文

成功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代表创新,或体现人本。比如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华为的“狼性”文化等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等文化形象,既是企业的正面宣传,又是员工个人同企业自身价值追求相结合的纽带。同样,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需根据办学目标和实际条件,打造合适的学校文化,以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更有精神有品德、有价值有思想的高级人才。学校的文化建设居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是形成一个学校个性、魅力、生命力的关键。做好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学校文化的理解

学校文化代表学校的组织文化,体现着学校的组织氛围。美国学者沃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始人巴茨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在这里我们做事的方法。”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组织核心的关于标准、态度、信念、行为、价值、仪式、传统等的复杂形态。石欧在《学校文化学引论》中将学校文化看作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也是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取向和风貌。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不同学者对学校文化有不同观点,高校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师生价值观及处事方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作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起初的校园文化概念反映的主要是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譬如,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学校文化则更注重学校以及学校培养的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氛。因此,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践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品德优良、知识过硬的创新人才;有助于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打造有特色的高校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二)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规范高校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好的制度文化能规范高校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操守,维护高校正确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规范各项制度。

(三)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平等、充满朝气的精神环境,一是增加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更好将教学思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文化知识,更获得思想品质的提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挑战。

(四)加强高校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

建设名校不是建造豪华阔气的大楼,名校的底蕴需要德学兼备的师生不断的积淀,需要优秀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进行学校发展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当前高校学校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较功利

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发展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部分高校妄图通过物质环境改善快速提升学校文化,投入资金建造楼宇、园林景观、盲目升级硬件设备等,结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依旧空虚。

(二)部分高校学校文化评价机制较片面

部分高校建设学校文化的评价机制较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于是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更注重就业水平、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更注重获奖名次和次数。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价值追求等方面考虑较少,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还有待提高。

(三)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缺乏亮点

校训可以看作高校独立思想和大学精神的体现,是高校的灵魂,但目前部分高校对校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是校训在校园内体现的频率较少,二是部分高校校训缺乏亮点,雷同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四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⑦大量相似的校训犹如空喊的口号,更使众多高校丧失了个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参与程度有限

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因素,一是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科层管理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规划发展决策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二是有些教师因授课任务和评定职称压力占据了自身大量时间,缺少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力;三是部分学生被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所累,对于学校事务关注度不足。缺少了这两大建设学校文化的一线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方向难免会出现偏差。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高校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高校发展方向不是盈利的企业,也不是培养只会读书不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工厂。高校建设学校文化,从大的方向来说,必须坚持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从办学质量来说,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稳定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气质、品德修为等长远发展。要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不能一窝蜂的照搬照抄,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机械的复制无法建立学校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分清自身发展现状,寻找个性、差异和特点。其次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学校传统,也重视时代进程。制度不仅要起到限制约束作用,也要以人为本,激发活力和凝聚力。

(三)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加强校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代表高校价值追求的精华,要审慎确定,人云亦云就削弱校训的意义了。另外提高校训的鼓舞激励作用,不要让校训仅停留在学生证上,可以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引领师生学习体会,把校训作为求学乃至是做人的真实行动,把校训的力量发挥出来。

(四)改革学校管理方式,鼓励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

加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培养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一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受益人,师生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最直接的需求和体会,更有助于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总之,高校学校文化建设有利师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而言则是提升学校品牌价值,增加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让师生伴随着优秀学校文化成长,对培养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篇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高职氛围;校园文化;构建与管理

一、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二)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育人氛围,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

按照“职”的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高职院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职育人的要求长远规划,整体实施。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的一种“法文化”,它是通过相当的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高职院校情况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创新管理的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转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学院要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竭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从而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出学院的一种精神。

(二)以“两个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比较多,首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知识传授中狭隘性,拓展知识的广度,显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对于知识在文化视野的吸收和重组。其次,要深化知识的学理内涵,将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使知识在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引导,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实现。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富有情趣、适应于学生爱好的文化内容引进校园文化中来,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诸如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开办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动画美术作品大赛和计算机编程成果展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补给,情趣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最终达到能力得以提高和人格得以升华的目的。:

(三)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通过它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良信息。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也影响着校园人内部的心灵、价值观以及外部的行为,不仅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所以,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是当前职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四)以创新文化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办学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本着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而积极开拓,奋发努力。为此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一是思路上,要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二是内容上,要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是人格的升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方式上,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

篇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生态学

随着地方高校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负责人类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任务,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地方城市发展创新的源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是一种社会形象,对内是自己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现今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革,经历着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发展.山西省也正在进行资源转型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之相适应.但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注重建教学楼、修体育馆等硬件,忽略了校园人文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尤其是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粗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青年人.这时,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还没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受到污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优质人才培养也将受到影响.笔者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解析

在借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角度来探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认为文化不仅受其外部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系统内部也存在各种有机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文化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如图1所示,笔者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域文化)和内部环境(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精神)2大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规律.

2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当地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2]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外部环境的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相邻,东依太行山;因外河而内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省以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为主,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为主的重工业经济,轻工业相对薄弱.近些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山西省经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转型,而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省西南部.其文化以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为根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有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澄泥砚等10大文化产品,其中带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

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中校园文化的内部建设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累起来的.[3]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内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是支柱.通过地方高校的校训可以影射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如山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训充分体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符合成人、成材的教育客观规律;大同大学则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弘扬“关爱学生、敬重教授、崇尚学术、张扬个性”的校风;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这些校训深刻地反映出山西省地方高校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地方高校自身在迅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多数地方高校均有建设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深、办学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待完善、大学精神需凝练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近10年新发展、新整合起来的地方高校,这些不足更为明显.[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容易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受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而弱化人文精神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碰撞渗透,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出现道德标准模糊和理想信念多元化.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理清思路,从办学定位这一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合格人才,同时承担起学术科研创新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1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定位的关系

山西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工业为主,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属内陆中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经济主要以国企为支柱,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空间还很大.[5]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高铁的建设,城市交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原理工大学的矿业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类、山西财经大学财务经融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类等专业的建设,都是基于过去十几年的煤炭产业或传统晋剧文化等,突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和技术性定位层次.山西省各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相对缓慢,这是受历史、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7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23所,高职专科48所),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中“老八所”高校在山西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工、农、医、师、经等专业类型.但是随着90年代高校的扩招发展,一些特色学校更名,如原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陷入高教系统内部的盲目攀比竞争,短期内很多高校专科升本科,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高校也争着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发展,脱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地方高校走向同质化的道路,让地方高校失去其个性和特色.[6]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需要树立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充分把握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向标,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优势.

4.2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办学为主,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合作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推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先后与太重集团、徐工集团、中信重工和三一重工等5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达到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地方高校的科研文化不是闭门造车,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急需和地方高校科研嫁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相互连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享共赢.然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地方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模式,缺乏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重视学术科研,学术科研容易量化和周期短,应用性科研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都导致地方高校在应用性科研方面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信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努力.[7]这里既与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良好的桥梁纽带有关,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3地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具自治办学、学术自由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三者的关系.主流文化是方向和灵魂,具有稳定持久性和正能量的特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新异易变,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传统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间文化和精神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有多元性、高雅性、传承创新和交融性的特点,要在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3种存在形态中,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就需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传统特色文化融于流行文化之中,共建地方高校校园和谐特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跟随主流文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有助于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规避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和消极性.流行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传播形成的全球性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性文化,流行文化必不可少地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如世俗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人生追求.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等特点,而流行文化正好迎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成为其消费主体.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三观”前提下,容易被披着漂亮外衣的外来流行文化所迷惑,渐渐产生玩世不恭、道德水准下滑、责任心淡弱和行为举止情绪化的失范现象.这时,规避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发掘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地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地方高校是植根于地方环境这块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正在被削弱或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引领传统特色文化的主体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让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传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核心是重视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高校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要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为基础,其次发掘那些能陶冶情操和富有价值意义的民间文化,最后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外传播、传承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例如,地处于吕梁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发扬吕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和明理诚信的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办出特色的宝贵原材料;地方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各种雕塑文化,也可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加深校企的长远合作,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创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使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5-113.

[2]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8.

[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5]董继斌.绿色GDP与山西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4(6):8-12.

[6]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2-22].

[7]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15-17.

篇6:高校文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一、一些主要的高校校园建设问题

1.1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很重视,并没有把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位,没有把该项目列入校园党政工作的第一位,不管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的投入都非常不足;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和管理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整个建设看起来凌乱不堪没有条理性;此外,高校过于注重物质文化的发展而轻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建设,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学校的育人功能显得弱不禁风。

1.2缺乏大众化是校园文化的又一问题

某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缺乏大众化,一些高校安排的项目和内容只考虑到优等生,而把大多数的中等生及相对劣势的差生忽视了,要知道中等生和差生才是一所学校最庞大的阵容,所以说学校举办的活动只考虑有特长的同学参与是相当不科学的。相反的,学校应该举办一些丰富的、适合大多数同学的、大众化一些的活动,这样就使得参加人数增多,从而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1.3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不突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历程、建校时间和文化底蕴,甚至是有不一样的培养人才的方案,所以说,不同的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就目前高校开展的校园活动来看,很多的高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高校特有的个性,没有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的问题来探讨,已经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更别说是文化建设的深广度的问题,高校的育人功能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营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就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党政工作,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同时也要注重全校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师生遵纪守法、勤俭节约、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执政工作,要求对全校师生进行全面性的积极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中重要作用。2.2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时期就可以实现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项艰巨、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机构,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行整体规划,使高校各方面的文化和精神面貌有极大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另一方面,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加以正确的管理,同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2.3校园文化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大众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既彰显个性又能突出重点,把各自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建校时间及背景都着重突出强调,同时也要把各自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示出来。只有把各自高校的特点搬出来,才能更加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同时着重突出大众化,争取让学校各个年龄段、各种兴趣爱好的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在安排校园活动的时候让活动更加贴切、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2.4着重强调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所在,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个躯壳,相同的,一所学校没有灵魂也就成了空壳,所以说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它在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也能教育学校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更好的教书育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增强校风和学风,更能促进师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最后,学校要明确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学生,所以要倡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倡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文化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也可以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进行优良学风的入学教育。对教师也同样不能松懈,也可以对新教师进行严格训练、岗前培训等。只用统筹兼顾、上下一心,高校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

篇7:高校文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学生无疑是校园中最具活力的能动因素,在数量上也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往往让人直观地将校园文化的主要创设者限定在学生层面。事实上校园文化的主体包含营造和参与校园文化的所有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校园文化的缔造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全方位过程[2],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无法完全在课堂上完成,课堂知识讲授之外的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学相长的进步过程等都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但是通过各种制度、规范的制定执行,保障了校园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备、环境的整洁和校园安全做出了保障。学术界虽然对“校园文化”有多种不同的界定,但总体上都认同校园文化应当是由多个群体共同构建的,也不局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还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成人高校之中,学制灵活多样,除了全日制教学活动,还有业余、函授、短期培训等形式,人员流动量大,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起到对教育质量的把关作用,是一所成人高校的.办学立足的招牌。对比普通高校的学习者,不难发现成人高校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更高,以应试为主要学习目的,期望教师“划重点”;学习方式更为刻板,以强行记忆为主而非理解性记忆。所以不应忽视教职工群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他们在成人高校中起到引领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

部分成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易走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于强调社团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简单等同为文娱活动。社团文娱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兴趣,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好方法,但浅层次的娱乐性质过多,主要还是部分学生小范围内的活动,教师参与度不高。第二,过于强调教师和管理层群体的科研活动、制度规章建设而缺少对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的关注。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将影响到师生从事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3]。成人高校内的学习者不少是抱着“混个文凭”的态度入学,倘若仅仅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以显示学风或许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更为厌学,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找准其兴趣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教学氛围。第三,文化活动与学科专业、社区生活生产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体现成人高校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比起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学科专业也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培训。许多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所成就,但论及其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融通则尚显不足,还没有很好地切合成人教育开放、服务的理念。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路径

(一)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人才培养专长,正确定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成人高校专业建设逐渐趋同,工、商、文、理多项学科综合发展,高校之间的学科项目建设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上难以凸显自身特色专长[4]。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反而须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相互辉映。如此,校园文化便被赋予实际应用价值而非凌驾于教学生活实践之上的“空中楼阁”,才能历久弥新并引领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成人高校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为之服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是建设校园文化行之有效的路径。如萧山区内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农民转而从事商品农业(如花卉苗木种植销售、水产养殖等)或餐饮服务业,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对技术知识的需求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都高于从前。萧山学院以此形势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实用、贴近农民百姓日常劳作生活的培训课程,如茶树种植养护、茶叶采炒包装技术和营销策略、新农民日常礼仪、园艺花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等,形成了富有当地文化气息的“新农民教育”,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成为萧山学院的一大教学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考虑学校已有的文化基调和周围社会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分析、定位发展方向,强行嫁接的文化犹如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二)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良好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物质文化能促进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养成。物质文化不仅指校舍建筑规模,也包括校园布局、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载体,如校内绿化造景、标志性建筑、主题雕塑、校牌校徽、历史古迹以及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5]。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校园规模,求大求豪华现代而轻视了其中的人文意蕴。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通常能在校园人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易于陶冶情操,唤起学生及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依恋之情;寓意深刻历史悠久的校园建筑则能起到彰显学校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校园人的向心力的作用。如美国龟山社区学院的建筑深刻地体现了当地齐佩瓦人的土著文化,校园入口伫立的七根圆柱上分别写着齐佩瓦地区的传统价值:智慧、爱、尊重、勇敢、诚实、谦虚、真理[6]。萧山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化”:校园园林化,力求清洁卫生,花木栽培得宜;设施现代化,校内餐厅、运动场馆、宿舍大楼、卫生保健等设施齐全,并确保学生和教师都能享受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高速化的网络;多样化的资源。

(三)塑造传统文化活动,传递本校文化事迹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定期的学术集会、讲座、科研探讨活动,毕业证书颁发和学位授予仪式等;发扬学校创始人、校长、杰出校友等的先进精神和事迹,有助于校园精神的提炼和传承。学校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能体现出学校的真实风貌,尤其是校长和教师需要做出表率。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事务的决策者,也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更应当是全校师生中的精神领袖、伦理道德的楷模。举凡世界名校,校园杰出人物的精神都广为人们称颂,在学校内代代相传,有些还演化为学校校训、办学理念。这也适用于成人高校,以真实人物为榜样更能在心理上贴近学校师生,使之易于接受并深入人心。

(四)以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规章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所必需的,但学校内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考虑更多人性因素,顾及师生需求和感受。恰当的制度并不是硬性限定师生应当做什么或怎么做,而是能起到对人的价值标准进行引导的作用;有效的制度也不一定是严苛的制度,而是能赢得师生心理上认可的制度,能引导教师明确教师职责权限,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教师自由履行其职责、行使其权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是非对错之事提供评判的标准。不妨给学生和教职员工以参与规则或个人规范制定的权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选择,看到他们个人的选择对校园共同生活质量的影响[7],以此增强他们对制度的认同感。

(五)不忘教育之根本,关心全体成员成长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人高校的教育亦不例外,而现代教育经济价值的凸显时常让人们看待教育的眼光更加功利化,从而忽视了教育的深刻本质。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当重新重视教育人性关怀和人文情怀的发扬,注重帮助学生深化思想、开阔眼界,帮助他们理解幸福生活的真谛而不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而已。虽然成人高校的人员层次复杂(纵向上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横向上有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价值观念多样,但出于“人是可教的”前提假设,有理由相信关心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而学校对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关怀都将在不同程度上被接受,并形成一定的反馈循环,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相互关心、感恩的文化氛围。

三、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展望

一些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有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一些成人高校则尚未对校园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毕竟我国的成人教育和成人高校建设整体起步较晚,并且成人高等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受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如东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地方政府xx投入力度大,人民群众有意愿就可参与成人教育;欠发达地区则不然。而一所学校的文化是需要经过历史的磨炼、扬弃和积淀的,非一朝一夕所能铸就,许多成人高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校园精神,学校的整体特色和人才规格也有待时间和社会的检验[8],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而又不可懈怠。但随着成人教育事业的推进和完善、教育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将更成熟有效,校园文化氛围也会随之更加浓厚。

篇8: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健身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教育与健身功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校内外体育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体质和思维能力方面都能有所增强和提高。使学生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获得养生与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知识丰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的体育文化修养;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可以培养一些优良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不怕苦累等)。美育与娱乐功能:体育文化不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它还包括了与美育的联系。体育运动中有丰富的美感等待我们发掘,蔡元培先生说过:“开展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体育,因为体育具有很多美育因素。”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以及运动员的健美体魄等,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在大学校园里,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烦躁,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不管是体育竞技项目还是体育休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师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忘掉所有烦恼,减轻心理压力,心情愉悦;多进行体育活动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创新与超越功能:高校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期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如每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各学院积极筹备自编啦啦操,既活跃了赛场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育竞赛就是一项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运动。在比赛中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超越对手、在田径运动会上打破校记录等,师生们可以在竞赛中体会超越带来的愉悦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1.2建设高校体育文化

1.2.1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树立正确体育观,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宣扬我国运动员的先进事迹,比如各种比赛中,我国远动员的不怕困难、团结拼搏与为国争光的精神,感染师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以及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世界观。运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体育专题报告等宣传方式,加强宣传体育健康知识,让师生意识到人的首要财富是健康,人的生活基础是健康,健康和人各方面(家庭、生活、工作等)都有紧密联系,让师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让师生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生体育观念。

1.2.2加强建设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完善的校园体育管理制度与规章制度能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是否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级有关的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通过制度的运行和管理,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常规化、制度化。

(1)加强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使课外体育活动多样化

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体育教学的载体是其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校的地理特点和学校的体育特色,它要合理、科学,且能被广大师生接受,这才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价值与兴趣,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首选学生喜欢并具有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展现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多方位互动,既有师生间又有学生间,使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创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计划,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2)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校院内最活跃的学生社团,其主要宗旨为满足师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首先完善其规章制度,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要完全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要选派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导和组织体育社团所有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能让学生参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意识,提升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维护体育教学效果长久性。

(3)积极开展校内竞赛

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可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内体育竞赛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便于群体教育。通过组织各类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处理一些关系,比如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责任感,竞赛结果可以给优胜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失利者来说可以提高其抗挫败能力并激发其在逆境中奋力崛起的精神。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田径运会,每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已成为师生们的重大节日,通过运动会可以展示体育教学成果又为各参赛单位提供了展示本单位精神风貌的平台,组织学校田径运动会,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各高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校内各项体育竞赛,并制定学生体育活动量化评价体系,将各单位各项体育竞赛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之一,每年对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在校内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竞赛、年年有总结表彰的良好局面,使学校阳光体育健康深入发展。

(4)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

优秀的体育运动队,既能带动校内体育竞赛又可以在社会上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因此各高校在抓好校内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建设学校体育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学校体育运动队十分重要,他们是校内比赛中各代表队的精英,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教学中是班级的骨干、是体育教师的好帮手;对外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通过参加校外的各级比赛,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以球会友促进对外交流,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如山东科技大学的男子篮球队,连续几年在CUBA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振奋了师生的精神,让了师生更加团结。所以,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中,学校体育运动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2.3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其物质文化,各类体育活动(学校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等)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越好,越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1)加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场馆设施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一直显得捉襟见肘,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使许多学生的运动热情被扼杀。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建设,从而保证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燃烧学生的运动激情

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能彰显学校的魅力,是培育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载体。如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的“东荷西柳”,其独特构思使得整个奥体中心建筑之间能够相互呼应,用地布局紧凑,周围空间完整,实现了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的统一,也彰显出了济南市的文化。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景观,能无声地教育着师生,能使学生的运动欲望和热情得到燃烧。所以要重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校园内全体师生能够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和谐及校园内处处体现公平、民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校园和谐,而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体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等方面均依赖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3.1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加强学生道德观念

促进高校建设精神文明教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体育教学和专题报告等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健康成才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实现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3.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是积极倡导个性的张扬和集体的配合相结合,在比赛中既可以展示个性特征和个人才能,又需要学生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展示学生个性,增进友谊,加强集体凝聚力,体现团队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

3.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身体运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学生在公平、协作、竞争、民主与法制的思想指引下,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使与身体最为密切的健康、力量、气质、性格、智慧等人格要素得到锤炼。学生在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此养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目标的坚定信念。体育运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构建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篇9: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论文

由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工作是项工程巨大的工作任务,在这项工作中,要弄清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将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先列出如下:

1 学校对于寝室文化的重视方向有偏差

许多学校在宿舍管理问题中更多地是强调安全、有序、投入硬件设施建设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寝室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把寝室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限,忽视了宿舍文化建设这一软动力的重要性。

2 各部门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相互合作意识淡薄

寝室文化建设并不是个简单的工作任务,更不能认为是某一部门的专职工作。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共同努力和协作的结果,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共商共议、共执行共监管。上到学院上级职能部门,下到学生组织等,在实践中,要做到统一协调、相互合作。

3 学生群体中寝室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作为寝室主体的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在现今的寝室生活中表现有:

第一,寝室管理制度在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学之间还是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这就导致大家缺乏更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工作贡献不大。

第二,高校中独生子女学生数量增加,生活习惯的随意性和性格上表现出的自我性在寝室生活中影响了本人对宿舍生活的感情投入和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热情。主要表现有:行为上的我行我素、社会公德心的轻视、校外居住等问题。

第三,高校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很多学生走出宿舍,过多地在寻求较为现实和利益的环境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无法顾及宿舍文化建设,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中。这对于寝室文化建设也无疑是一种不良影响。

第四,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为网络文化所吸引,它改变着大学生在宿舍的学习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网络文化的冲击导致不少学生沉迷于网游、网络空间和虚拟世界,不仅影响了宿舍室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寝室文化建设也同样造成了不少阻力。

篇10: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论文

1 转变思想,加强寝室环境全方位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不仅要注重硬设施的建设,建设舒适完善的服务设施,更要转变思想,加强寝室软设施的建设和推进工作。营造寝室文化氛围,不是仅仅停留在安全管理、制度巡查等强制管理手段上,要注重具有人文气息的、可供学生交流和培养归属感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及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来,要意识到寝室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软驱动力的重要性。

2 共同献计,完善寝室制度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文件一个规定的事情,我们要坚持“服务为本、管理为辅、育人为目的”,广泛采纳多部门的意见,在宿舍管理条例、宿舍文化建设标准、安全管理制度等集思广益,采用多方调查、初步试行等方式,带领各系部和班级进行共同学习,明确规章制度中的各项条例。寝室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循要紧密结合到系部综合测评,把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中,形成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测评体系,激励学生紧抓学习的同时不断自我规范寝室行为。

3 以生管生,利用寝室学生组织协助宿舍管理

在寝室中建立学生自己的诸如“自律委员会”、“寝室联谊会”等组织实现以生管生的管理办法。寝室学生组织代表了学生群体利益,起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学生组织在以生管生的宿舍管理工作中更具亲和力,而且在这类组织中的学生们可以对校园生活的所见所闻进行意见回馈,说真话说实话,有利于学院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中得到一线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将更加全面。学生在信息反馈的同时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增强了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并且,学生组织也能协同学校在第一时间进行学校规定和活动的宣传和管理,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

4 开展活动,浓厚寝室文化氛围

寝室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和拓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宿舍中,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寝室管理部门可以自主承办或联系学生社团进行活动开展,如,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英语角、网页设计;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书法、剪纸、摄影活动;以及以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意的校园DV大赛、创业大赛和寝室设计大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也是高校创建自身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5 利用网络,建立寝室文化交流平台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变弊为利这就要求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网络互动平台,招纳思想进步、遵章守纪的优秀学生进行版块管理,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健康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改善学生群体仅仅沉迷网络不良文化和游戏的环境去,营造一个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能反映当前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网络环境,这方面,许多知名高校的BBS版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6 以寝室为单位,加强党建团建工作

作为校园党组织和团学组织的主力军,学校有必要利用寝室环境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积极向组织靠拢。教工党员可以以指挥为主,指导寝室学生党员定期深入学生宿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在学生宿舍楼公示学生党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接受学生监督、配合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宿舍文化建设、为同学服务,实实在在地起到模范先锋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寝室文化建设。

7 关注成长,建立楼栋心理咨询办公室

当今的大学生在现今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压力大、自卑等,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和无法排解后出现问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内越来越普遍。宿舍生活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不可逾越的生活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需要在这里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宿舍楼内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有心理症结的同学可以通过别人的倾听、自我的倾诉、活动的参与等方式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在遇见同学关系不会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咨询和学习,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懂得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咨询办公室的建立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加体现出校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

总之,作为教学之外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阵营,寝室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实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朝气蓬勃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生活可以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风气。高校要紧抓寝室这块阵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篇1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论文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尤其体现在教室和宿舍两点一线中,宿舍文化毋庸置疑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高校根据既有的宿舍管理模式和自身的文化表现状况制定宿舍文化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宿舍文化建设既服务于校园文化,同时又作用于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所以要强调寝室文化的重要,是因为寝室文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一,学生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明创建的主力。优秀的学生寝室文化能牢固树立寝室团队意识,具有寝室文化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具有增强寝室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正确的引导及管理,具有增强寝室文化的行为导向功能。

第二,全面的寝室管理和优秀的寝室文化,反映了校园的整体素质和独特风貌。良好的学生寝室文化具有课堂之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第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寝室是集体生活的场所,学生寝室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和控制,作为成文的规章制度,学生能够知道寝室生活中哪些是合理的行为,哪些是不合理的,入学教育时学生将系统学习寝室规章制度,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规范的意识,将个人的行为纳入集体规范的'高要求之中。

第四,寝室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室友更是校园生活中陪伴自己几年的伙伴和朋友,大家的话题和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另外,寝室环境相对于课堂更加的自由和轻松,学生们各种思想和行为可以在同龄人的生活和交流以及和谐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和调适。

篇1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一、重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现状

1.1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及使用情况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起着基本保障的作用,扮演着物质基础的角色。它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载体。重建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都有扩充,但常用体育活动设施数量基本没有增加。学生对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持满意态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未达到自身对体育的需求。体育教师认为现有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能满足群体活动的比例偏低;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对课余训练的满足度也不高。

1.2体育制度文化情况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一种行为准则。校园体育制度是指对学校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法规、条例、裁判规则、运动员守则等规章制度。重建高职院校基本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行为规范》等体育教师工作守则,学校有成文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场地器材、设备有相应的管理条例。相关的体育管理制度和规定都是沿用重建前的,没有根据现有的学校情况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1.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体育意识和精神生活方式,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反应了校园体育深层的体育思想,是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1.3.1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教育理念也在更新,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体育教育也正从原有的单纯的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增强,转变为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观念,所以学校体育的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终身体育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对健康正确的认识度比较高。

1.3.2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

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习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可以加深他们认识体育的价值,从而了解体育锻炼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提升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师的传授、自身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参加课余代表队训练、观看和参加学校体育竞赛、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体育知识。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大都是从体育课上获取,其次是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渠道获取。重建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在选择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别。男生喜欢的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自行车;女生喜欢的项目有健美操、户外运动、乒乓球、羽毛球。大学生中,男生大多数选择量和负荷大、运动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尽量展现男生肌肉和力量美的项目;女生普遍喜爱动作轻巧、优美、趣味性强、娱乐性浓的运动项目,主要以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量和强度小、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比较有利于发展自身形态的锻炼项目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3.3校园体育风气和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风气是指在校园中,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体育活动爱好和习惯,对在校学生的行为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和发奋努力的良好心态,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部分学生不规律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一周能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一次到三次的.学生人数少。学生主动参加锻炼的比例低。

1.3.4体育文化的宣传状况

体育赛事宣传途径主要由三种构成:排在第一位的是“赛事纸质宣传海报”,这主要由学生会体育部会同宣传部完成;排在二、三位的是学校标语横幅宣传和学校网站报道。学生对现有的宣传满意度不高。

1.4体育行为文化情况

1.4.1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情况

在重建后,课余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由于教学课程和时间的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受限制,课余活动难有指导老师,学生大都自己按兴趣,盲目进行锻炼。

1.4.2运动训练、竞赛

学校有基本的代表队参加校内外的比赛,没有规范的训练管理制度,不长设运动队,在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成,没有坚持长期规范的训练和比赛,参加竞赛也仅限于与附近的同类学校进行友谊赛。

1.4.3体育协会情况

学院体育社团有一些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由学院团委进行宏观管理,协会的活动均由学生自行组织,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二、重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合理

重建后,学院在体育硬件设施上有了改善,但是没有充分利用,按照国家的标准,体育设施生均占地面积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仅有的场馆设施建设不合理,难满足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需要。在天气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缺乏体育场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

2.2体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学生活动、体育协会管理、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训练比赛没有奖励制度,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性不高,比赛成绩不佳。

2.3校园精神文化认识不足

学生对健康认识理解正确,在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方面,既没有继承,也没有发扬原有的体育精神,对形成新的体育传统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学生在体育知识的获取上渠道单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不正确,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以兴趣为主,男女差别较大。

2.4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均衡

体育课堂教学传统,课余体育活动缺乏应有的指导;运动训练不系统、科学;体育协会缺乏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重建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重建前相比有了一定改善,但学校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本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认知度和合理使用并不高。

3.1.2重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制度体系需要健全,还需及时制定与新建学院相适应的体育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3.1.3重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体育观念是正确可塑的,在知识的获取和体育风气的形成方面还需要拓宽渠道和加强教师引导。学校在体育宣传方面需要努力,扩大影响力度。

3.1.4重建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加强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活动和课外训练的指导力度;体育协会管理需要规范。

3.2建议

3.2.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视体育硬件的建设与管理

体育场馆应符合国家标准,对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可以结合本校体育文化特色,在高职院校校园里建体育雕塑;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一些深受学生喜欢、与社会体育发展接轨的运动项目场馆,建筑风格上充分展现出该校的体育意识和思想。

3.2.2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思路实质上是受领导队伍影响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和领导能力。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稳定型文化因素具有鲜明教育意义,只有在与学校德育、智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合理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性,才能体现出学生受约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做到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应保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执行到位,从而确保该校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3.2.3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提高其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参加体育竞赛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除了直接参与体育竞赛之外,提高学生观摩比赛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一个很好手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在校爱校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参加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3.2.4加强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可以采用自学,开展教研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外出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高职院校应该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篇1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方面仍设面临许多困难,还有很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只是关注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进入学校长期发展计划,这样可以减少它的重要作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不能形成突出的特点与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尤其是部分体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主要领导人对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了全面了解,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

1.2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学体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足够的综合体育设施,对于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导致在高校体育的备用资金长期严重缺乏,导致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难以正常保证,很大一部分的高校体育基金连维持最基本的教育资金支出都是有困难的。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和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现实,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和主要矛盾。

1.3大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心理素质、道德、知识等的价值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解的体育运动,但也看到了大学生体育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的传统体育,但是体育队人们的深层影响,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这说明学生对体育概念的基础是可以塑造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正确指导。如果你只有呆在原来的基础上,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能保持在传统概念的运动水平,会严重限制了体育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加强宣传学习,提高体育知识水平

学习是提高认识、增加知识的唯一途径。许多人认为运动是玩,对体育的理解有偏见,理解是非常狭窄的,体育运动的功能实际上有情感、社会适应性、娱乐和其他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知识的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提高体育的知识水平,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体育团队,使体育文化土壤更肥沃,发展的更好。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才能实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生命力。

2.2重视校运会

校运会不仅是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的一种强大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但首先在运动会上是否出席,或项目设置和竞争方法,一直追随竞技体育的模型。这将导致只有少数人参加比赛,大多数学生没有能力。因此,学校体育作为一个方法来促进体育文化,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学校体育从单一的体育竞争结合的健身、娱乐、体育、文化活动、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从传统的主要竞技项目的田径、球类运动等等,有趣的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活动,如摄影、书法、体育的文章,从少数民族体育特长生面向全体师生员工,改变了从追求结果,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3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组建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校园体育竞赛

不仅是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有效措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也是一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组织校园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活跃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竞争形式,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竞争提高体育水平,同时,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组织学校体育团队,认真加强培训,多多参与校际体育比赛活动。促进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可见性,从中找出差距,同时在体育工作中,扬长避短,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4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体育运动条件

高校的体育设施总体而言种类比较齐全,而总量犹嫌不足。除个别重点高校有比较完备、先进的体育设施以外,相当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的配备尚不能满足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需要。现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的街头舞蹈,武术,滑旱冰,有氧健身、网球等。在高校缺乏训练场地和教练,主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原来的田径运动队训练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体育教育很难再见,但跑道仍然需要建设,田径运动会是开放的,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校文化建设。当然,并不是说在高校不需要建在田径,而是进一步加强施工强度,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吸引和保持更多的更高层次的体育提高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

三、结束语

诚然,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历史过程。在加速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它是除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变化由于文化多样性和扩招后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外部因素高度相关,也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密切联系的。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系统的,有些是概念上的,有些是可操作的,有些是法律政策。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地建立一个科学、绿色和人文文化理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本着丰富理论的想法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我们将能够在实践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在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1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高技校固文化建设在推动国家科教兴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然而由于目前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有力的指导与支持,高校缺乏一个长教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原因,高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物质文化基础薄弱、制度文化保障匮乏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为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

作 者:陈晓红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175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问题   对策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南京市外卖快餐配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实习生管理对策研究

少儿模特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社区体育开题报告说明

试析对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探讨论文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对策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2023-11-14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2022-08-17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高校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2022-12-17

浅谈竞技规则变化对健美操教学的影响论文2022-12-11

浅谈法学专科教学的不足与完善论文2023-04-14

3G业务影响人际传播论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