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时间:2022-05-05 23:50: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集锦7篇))由网友“齐司礼”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供大家阅读参考。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篇1: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  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篇3:求同・求异・求解

求同・求异・求解

[作者]  赵新炉

[内容]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篇4:求同・求异・求解

求同・求异・求解

[作者]  赵新炉

[内容]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

[1] [2]

篇5:谈语文创新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论文

谈语文创新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新教学就是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新的、从多方面调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问,勇于创造的教学方法,而在这种方法中,求异思维的培养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们求异思维的能力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鼓励发问,增强兴趣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使同学们能产生一种激情。而这种激情就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厌欲睡,提不起精神,课堂教学效果就差,这说明课堂教学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培养又是以兴趣为前提的,设想让学生干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事,他肯定不会全身心的投入,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和他身心投入产生的结果是决不可同日而语的。求异思维的多向性特点就是要鼓励同学全员参与,积极发问,增强他们对问题兴趣,培养他们由“学会”向“会学”转换。如我在教(哨子)一文,曾就“哨子”问题让学生讨论,并从自己身边的小事说起,看哪些同学举出的哨子现象事例多,这无疑激起了同学们的话题,唤起了他们童年的回忆。接着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动脑,让他们思考富兰克林能从童年的小事中悟出一个道理,而我们在学习中,对这些道理是如何理解的呢?于是同学们针对目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展开讨论,得出面对人生的悲苦,每一次都是一次选择,都是一笔精神财富。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既新颖又不枯燥。

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问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必须鼓励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发问,事实上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同学,他在学习上是主动的,同时,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很强的人,他也绝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在教(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在新解提出疑问前,就描绘了“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入眠,而寒山寺半夜的钟声,又远远传来和旅人的心扉……”这幅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抒写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阅读后,大部分同学啧啧称赞认为好,却有个同学提出,本文既然写半夜之景,有“渔火”闪烁又怎么能看到江边的“丹枫”呢?夜色是那样的浓,丹枫的形象为什么如此清晰呢?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它涉及到诗的意境和形象,最后我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欣赏诗歌,既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说明这些同学结合诗歌所表达的形象和意境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三、培养同学展开联想和想象

语文创新教学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师的启发诱导,培养同学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中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做法,通过语文课堂的求异思维的培养,给同学们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建筑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如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诗人在自然暴力面前的表现和在顽童面前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并由此展开联想和想象?疏通了一二段后,我让同学分析空虚思考题,显然此题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以怒号状声势,再写作者的观赏,而当顽童抱茅入竹他又是大动肝火,以此展开联想,说明作者面对自然威力,任其所为,眼看自己的茅屋渡江而去,高飞地挂在树梢,低徊的沉到塘坳,而对顽童却大动肝火,与其说在生孩子们的气,不如说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无能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或许,叹息中也包含了责备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计较,可见,诗人是由焦灼到沉静,又由沉静转为苦苦的思索。这样,就活画出忧国忧民,贫穷潦倒的诗人的形象。

四、激活学生创新

当然,鼓励学生求异不是求谬,鼓励学生创新不是创求新奇,讲求异思维不是寻求刺激,它要求同学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从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做到敞开思想,百花齐放,不被思维的定势所束缚,运用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来思考问题,注意解决问题的成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创新学习的目标就是开放性,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形成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而求异思维就是鼓励同学们在思考中有所创新,克服被动学习的倾向,如《石壕吏》一文,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诗中明明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位老妇主动去服役,为什么说是差役把他抓走呢?这个问题提出了新意,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学习前面的课文,使学习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样就自然引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为掩护老翁和“乳下孙”的母亲,才在无奈中说出“请”字,可以说这个请字道出了老妇悲惨的命运,老翁逃跑避难,寡媳衣不遮体,“乳下孙”嗷嗷待哺,三个男子全部被征,二男子死于战场,按说,这样的家庭理应免于服役。但,兵役的苛酷,战争的惨烈,老妇则能避免呢?

篇6:《祝福》教学谈略论文

《祝福》教学谈略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在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高中生的探究意识,并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学校也在不断增强语文学科的师资建设,优化语文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师德和素质的考核力度,逐步完善语文教学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巧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祝福》的作者是鲁迅先生。小说写于1942年,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仍然是束缚农民的绳索,以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并借此表明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是无幸福可言的。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方式,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将人物命运描写得跌宕起伏。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高中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内容。

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的片断,通过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后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鲁迅,走进《祝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设计表演环节,通过表演精彩片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情。比如让学生分别表演:肖像(祥林嫂的衣着打扮、脸色、眼神);语言描写(与我、四婶、大家、柳妈);人物行动(从逃嫁、撞桌子、到怕被分身捐门槛、到怀疑灵魂有无的盘问)。

二、构建生态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高中语文课堂的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一系统中,人的作用于和谐高效的课堂最为重要。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更加深奥,课文内容更加丰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逐步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讲《祝福》之前先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然后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小说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为什幺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请结合现实生活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给高中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还极大地鼓励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掌握分析方法,品味形象感染力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小说教学习惯于直接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讲解,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但费时还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学习小说要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带着鉴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虽然学生现在的鉴赏水平还不高,但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就会进步。

《祝福》一文在刻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三次用到了“白描”的手法,这种手法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用衬托或者少用衬托,准确有力地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出事件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祥林嫂的形象变化,让学生品味到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小说中四次进行了雪景的描写,看似轻轻点染,实际颇具意义。作者把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社会的冷酷渲染了气氛。在了解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假设祥林嫂没有死,她的命运会怎样。

四、找准解读切入点,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高中生提高学习效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夯实语文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必须找准切入点,仔细解读小说的写作思路、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人文情感。教师还要遵循“少教多学”的生本课堂理念,给高中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祝福》课文中的鲁四老爷,小说一开始就介绍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此后,他的所作所为,从初见祥林嫂即“皱眉”,一直到祥林嫂死后还大骂“谬种”,都活画出这个道学先生冷酷无情的面孔。做为一个封建理学道德的信奉者,鲁四老爷无疑是作者鞭挞的对象,作者鞭挞他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封建理学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探索,加以解决,这样才会记忆深刻,形成对课文深层次的思考。

篇7:小说教学论文 在比较中求异创新品读洪宗礼《祝福》一课的教学

小说教学论文 在比较中求异创新品读洪宗礼《祝福》一课的教学

小说教学论文 在比较中求异创新品读洪宗礼《祝福》一课的教学

董旭午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摘要:洪宗礼老师教学《祝福》一课,突破了小说教学的常规程式,举重若轻,化繁芜为简明,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求异的方法,反复比较、细心辨微、理性归纳,全面而深入地探究《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和语言,领会小说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妙处,启迪创新思维,培育独立思考的精神,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小说 比较 品读

教学小说,一般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讲解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洪宗礼老师教学《祝福》一课,突破了这样的常规程式,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求异的方法,来领会小说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妙处,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堂传真

师 今天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上一节课,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熟悉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对第二部分的三段,又划分了层次,了解了大意。现在我们一起运用比较求异法,来分析鉴赏这篇小说。先请大家比较一下,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变化。谁先比较一下她性格方面的变化?

生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不开一句口”,“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第二次来鲁镇,逢人便说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听。

师 性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过去不爱说话,现在到处絮叨。现在再来比较祥林嫂两次来鲁镇体质上的变化。(语文教学论文 )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画出的有关语句给大家读一读。

生 第一次来鲁镇,“手脚都壮大”,“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第二次来鲁镇,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特别在捐了门槛还不许参加祭祀活动之后,“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师 体质上的变化,也反映在面色上。看看祥林嫂两次来鲁镇,面色有什么不同?

生 第一次来鲁镇,“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来鲁镇,“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特别是在沦为乞丐之后,脸上更“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体质上、性格上特别是心灵上的变化,更集中反映在眼神的变化上。现在,我们比较一下祥林嫂随着遭遇的变化而表现在眼神上的前后差异。

生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第二次来鲁镇,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讲述她日夜不忘的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只是直着眼睛”。在听了柳妈说死后将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命运以后,“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特别是捐了门槛后还不许参加祭祀活动,这一打击,使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在沦为乞丐、濒临死亡前夕,“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师 作者将祥林嫂性格、体质、精神上的变化对比着写,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 更加深刻地看到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这是旧社会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黑暗势力残酷迫害造成的结果。

生 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精神上的打击,造成性格上的变化、体质上的过早衰老。

生 鲁迅先生观察的精细、刻画的入微,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是通过眼神的变化,细致入微地反映了祥林嫂遭遇的不幸、内心的凄苦,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 祥林嫂两次向人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看来相同,实有差异。现在请两个同学分别读读祥林嫂先后讲的这两段话。

(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师 大家比较一下看,祥林嫂两次讲的是同一件事,措辞上、说法上有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生 祥林嫂第一次讲“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第二次讲“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加了一个“就”字。“就”是随即、立刻的意思,加了这个“就”字就把祥林嫂的爱子之心和痛悔之情更加深刻而强烈地表现出来。

生 第一次讲“我叫阿毛,没有应”,第二次讲“我叫阿毛!没有应”。逗号改为感叹号,间接陈述改为直接引话,更加真切地表现出祥林嫂当时呼喊爱子阿毛的情景,突出了她至今无法忘记当时所有细节的悲痛的心情。

生 第一次讲“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第二次讲“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第二次讲,把“果然”一词移到了句子前面,更加突出了事情果不出所料、仅有的一线希望也遭破灭的悲痛。而且,在“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的前面,加上了“可怜他”三个字,我们仿佛听到了祥林嫂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

师 粗粗看来,我们都以为祥林嫂两次讲的是同一件事,说的也是同样的话。现在通过比较,发现同中有异,使我们不仅对祥林嫂的感情理解得更深,而且对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匠心也领会得更透彻。

师 鲁迅先生在写祥林嫂一步步沦于死亡的过程中,多次写到她命运的转机。现在请大家进一步研究,作者在写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时是怎样交织着写她命运中曾经出现的几次转机的?

生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是好景不长,她很快被婆婆捉了回去,卖进深山。

生 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不幸,然而“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真是交了好运了”。可是“好运”不久,男人死于伤寒,孩子被狼吃掉,大伯赶她出门,又只得来鲁镇做工。

生 “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自认为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谁料四婶还是认定她不干净,不让她动祭祀用具。这一打击使“她的变化非常之大”,“精神也更加不济”。师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受到哪些启发?生祥林嫂获得的欢乐是短暂的,遭遇悲惨则是经常的。在那种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要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和做人权利也不可能。

生 鲁迅先生在写祥林嫂一步一步沦于死亡的历程中,交织着写了她几次短暂的欢乐,似乎命运有了转机,这样欲擒故纵、欲抑先扬,显然有映衬的作用,使这一悲剧表现得更动人,更能催人泪下。师小说写富人祝福、祥林嫂死去,这是一种映衬,强烈的对比映衬。这一点,建议大家课后再去研究。小说三次写四婶喝止祥林嫂接触祭器,语序、口气也不相同。现在,请一个同学朗读四婶喝止祥林嫂拿祭器的话。

(学生朗读略。)

师 请大家先比较一下,第三次和前两次喝止的口气和神情有什么不同?

生 前两次称呼“祥林嫂”在前,命令“你放着吧”在后;第三次命令调到称呼的前面,而且由“慌忙说”变为“慌忙大声说”。

师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 这样写,使人强烈地感到祥林嫂刚想伸手去触碰祭器,四婶就立即恼怒与慌乱起来。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使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做人的希望。

师 再请大家比较一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喝止祥林嫂触碰祭器的措词有什么不同?

生 第一次说的是“我来摆”,第二次说的是“我来拿”。“摆”的是杯筷,“拿”的是烛台,动词用得很准确。

师 大家都看过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祝福》。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同一题材、同一题目,搬上银幕以后,和小说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生 小说中祥林嫂是先死了丈夫,后死了儿子;影片中将丈夫和儿子的死,几乎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这样使矛盾更集中。

生 小说中阿毛脚上穿的小鞋,只在祥林嫂讲述的故事中被提到过两次。影片中小鞋多次出现,祥林嫂为阿毛做鞋,试鞋的大小;阿毛被狼咬死,祥林嫂拾得的就是一只小鞋;她向人们痛诉阿毛的故事,就拿出这只小鞋;看到别人的小孩剥豆,她就拿出小鞋给人家小孩试穿。这一道具在银幕上多次出现,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师 小说搬上银幕,改动的还不止这两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作些比较、分析。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剧本对小说情节的变动,是服从舞台、银幕和观众视觉的需要。小说《祝福》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影片《祝福》是在小说基础上的成功的再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宣传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内容、情节要根据作品形式、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以情节的增删,来判断作品的优劣。

师 不仅不同的内容、情节、语言可以比较,就是相同的内容、情节、语言也可以比较。大家研究一下: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在衣着和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祥林嫂每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开头的话都是什么?

生 祥林嫂两次来鲁镇,都是“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都是 “青黄”。

生 祥林嫂每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开头都是说“我真傻”,这句话在小说里一共重复了四次。

师 祥林嫂两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内容措词也是大同小异。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重复相同的话语、描写相同的外形呢?

生 两次来鲁镇衣着都是“扎着白头绳”等,表明她两次新寡,遭遇极度不幸;衣着一样,也表明她生活十分贫困。

生 重复讲孩子被狼吃掉的故事,特别是重复“我真傻”这句话,这是祥林嫂在频频哀诉,念念不忘,表明她对儿子的怀念愈来愈深切,对旧社会的控诉愈来愈强烈。

师 这一节课,我们运用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对《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语言,做了研究。其实,阅读《祝福》远不止比较求异这一个方法。我们还可以紧扣题目中的“福”字,看到祥林嫂正是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美好”时刻;更可以扣住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寿”字,看到鲁四老爷等人“长寿”的愿望,是建立在祥林嫂等人“早夭”的基础之上。“志在新奇无定则”这一古训,同样是教法和学法的定则,求新求异,应是年轻人不懈的追求。

二、我的品读

读完洪宗礼老师的这个教例,我倍加佩服他高超的导引艺术。《祝福》这篇小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篇幅很长的一篇课文,要思路清晰、深入到位地轻松驾驭它,难度不小。课堂上,洪先生举重若轻,化繁芜为简明,引导学生比较、探究以下内容:(1)祥林嫂两次来鲁镇性格和体质方面的变化及原因;(2)祥林嫂两次讲同一件事,在措辞上、说法上的不同及原因;(3)祥林嫂每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的开头语的细微不同及原因;(4)四婶第三次和前两次喝止祥林嫂拿祭器时的口气和神情的不同及原因;(5)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在衣着和外形上的相同点及原因;(6)同一题材、同一题目搬上银幕以后和小说的不同及原因。

这些化繁芜为简明的“比较”,绝不像它表面那样“简单”,而是深入到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乃至震撼。同时,这些“比较”也绝不是信马由缰、随意而为,更不是孤立静止、互不相干的。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些“比较”是统筹规划、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密关联的。之所以要作这么多的“比较”,就是要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比较、细心辨微、理性归纳,全面而深入地探究《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和语言,进而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尤其是把“比较”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比较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之处,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锤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当然,阅读《祝福》远不止比较求异这一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不懈地求新求异。比如,紧扣题目中的“福”字,联想到祥林嫂正是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美好”时刻;更可以扣住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寿”字,联想到鲁四老爷等人“长寿”的愿望,是建立在祥林嫂等人“早夭”的基础之上,等等――课时有限,洪老师便把这层意思留在课堂的结语中了。但这样的结语,又何尝不是在启发学生课后去作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辨呢?在有限的时空内,课确实是结束了;但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时空里,这自主思辨和探究的课才刚刚开始。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总是充满了矛盾,且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小说是文艺作品,是艺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它就应该反映出客观世界中无限丰富的对立和矛盾。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时候,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启发学生对作品本身的虚和实、张和弛、抑和扬、开和合以及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培育他们求异的兴趣,发展他们求异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水平。

数学教学中通过“五想”启迪学生思维的建议 论文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发散思维教案

教学质量提升心得

教学质量提升心得体会

考研数学 结合卷面结构进行复习

高职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思考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几点做法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求同?求异?求解-《祝福》教学一技谈(集锦7篇)】相关文章:

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2024-04-12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5-13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2023-02-03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2024-01-2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2022-06-07

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学论文2022-12-27

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1000字2023-12-14

大学生物化学怎么学好2023-12-26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2023-08-04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2022-08-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