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由网友“很厉害的”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
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非常 很 (2)还宿船中 回去 (3)以失琵琶故 因为 (4)自是灵圣亦绝 从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4.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板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举例子,具体有力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作比较,将__与__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打比方,将__比作__,生动形象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篇2:《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经年:过了几年。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
(4)以失琵琶故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2)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3.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善于 (2)白色 (3)暗中 (4)因为
2.(1)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2)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3.首先发生在僧院,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其次是僧人猜测;再次是因讹传讹。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
我们应持态度是以科学对待、解释,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臆断。
篇3:《 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2)还宿船中
(3)以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 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
篇4:《 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非常 很 (2)还宿船中 回去 (3)以失琵琶故 因为 (4)自是灵圣亦绝 从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篇5:《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及翻译
《圣琵琶传闻》阅读答案及翻译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⑤,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 过/一僧院
C. 而遂为/村人传说 D. 僧夜已/归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甚效 ▲ (2)还宿船中 ▲
(3)以失琵琶故 ▲ (4)自是灵圣亦绝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2.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书生因为 ▲ 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2分)
参考答案:
9.(2分)B
10.(4分)(1)很,非常(2)回去 (3)因为(4)从此(每空1分)
11.(2分)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每句1分)
12.(4分)(1)大风阻碍 怀疑僧院圣琵琶的灵验(2分,每空1分)(2)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答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琵琶,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就被村里人传开了。人们给以敬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于是返回江西时,叫乘船的人(将船)停泊在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尽,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这是它隐没不见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篇6:圣琵琶传闻的阅读题答案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2)还宿船中
(3)以失琵琶故 (4)自是灵圣亦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 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
答案: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甚效 非常 很 (2)还宿船中 回去 (3)以失琵琶故 因为 (4)自是灵圣亦绝 从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再访僧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篇7:圣琵琶传闻课本原文
圣琵琶传闻课本原文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⑤。
书生往吴,经年⑥,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⑦,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⑧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⑨。”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
②攻:钻研
③把:拿起
④当亦:当时也是
⑤甚效:很灵验有效
⑥经年:过了几年
⑦非一:不止一二次
⑧幡花:挂着幡,供着花
⑨潜隐:(琵琶)不见了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违逆了神灵),所以它就隐没不见了。”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篇8: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圣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10.在文章中,周公说:“利而勿利也”,你是否认同周公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6.B(属,托付)
7.D(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意义。A特殊代词,前者指“用来……的方法”,后者指“依靠……的人”。B二者均为代词,前者为“其中”或“那”;后者为“它”。C选项二者词性相同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顺承,可译为“就”;后者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8.D(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在小的智慧上做文章)
9.C(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不仅应去其“荆”,还应去其“人”)
10.(10分)要点:表明自己态度(1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恰当具体(4分),分析合理(3分),语言通顺(2分)。
译文
从前,圣王治理天下,一定首先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从公正无私中得到的。
我曾经试着考察古代的记载,(发现)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取得天下凭借的是公正无私,而他们失去天下一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的目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协和,不只使某一类东西生长;及时的雨露,不偏私某一种事物;万千百姓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将前往(鲁国赴任),向(周公)请教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时要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楚国人的话,说:“去掉那‘荆’就合适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再)去掉那‘人’就合适了。”所以说老聃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大公无私,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啊。
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去问候他,说;“仲父的病啊,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了,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足以知道把国事托付给谁,如今我重病在身命在旦夕,还能说什么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教我。”管仲恭敬地答应,说:“您想让谁担任相国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人家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了。”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可以吧?”管仲回答说:“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 有志)追求,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加以)劝勉。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政事,(分外的)不去了解;他对于用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是合适的。”
相国,是大官。做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要注意总体设计,而不必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必亲自摆弄锅碗瓢盆;大勇士重在指挥作战,而不必亲自临阵打斗;正大的军队只在征讨无道叛逆,而不会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的爱憎,重用管仲因而成为五霸之首;逞私心偏袒所宠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致死后无人殓尸安葬。人在年轻时愚蒙,年长后智慧。与其智慧而被私心役使,不如愚蒙而拥有公心。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的风气,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即使是虞舜也不能做到啊。
篇9:《圣琵琶传闻》的原文与翻译总结
《圣琵琶传闻》的原文与翻译总结
原文: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攻: 善于。③把:拿。④当亦:当时也是。⑤经年:过了几年。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⑧:背:违背。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篇10:白玉琵琶阅读答案参考
白玉琵琶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斗鸡赢了唐玄宗,向玄宗索要镇国之宝鸟孙白玉琵琶作赌彩,大殿之上一片哗然;昏庸的玄宗在杨贵妃的怂恿下竟然应允,引起众官不服,谏议大夫上官继诚冒死上谏……
上官 (跪步上前)陛下,这万万使不得!
陈玄礼 (跪下)陛下!
(王维等人跟在陈玄礼身后跪下)
杨贵妃 (猛怒)岂有此理!陛下身为人主,总管万事,难道连一只小小的琵琶也作不了主!
唐玄宗 上官大夫,寡人主意已定,你就不要率众进谏了。再有劝者,撵出宫门!
(众人纷纷起身。上官大夫依旧跪地不起。)
唐玄宗 (不耐烦)上官老儿,你还要说什么?
上官 陛下!大殿斗鸡已经不妥,现将朝廷国宝作为赌斗的礼彩,更为天地所不容……
唐玄宗 放肆!
上官 不要说朝中文武、天下百姓,恐怕连太宗皇帝,在九泉之下的英灵也难以瞑目啊!
杨国忠 (站起)上官继诚,身为大夫,竟敢在贵妃生日喜庆之时,出言不逊,侮慢圣上, 该当何罪!
杨贵妃 (浑身颤抖)陛下,你……要替我作主啊!
上官 臣有罪,臣身为谏议,规劝圣上,不能尽职,这正是老朽罪之所在!
唐玄宗 (拍案而起)放肆,你竟敢教训起寡人!
杨贵妃 哼!我看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唐玄宗 推出宫门,斩首示众!
上官 (哭泣)臣死不足惜,只是对不起祖宗神明,万民百姓……
(两名武士押下上官继诚,以陈玄礼为首,众官员纷纷跪下,唐玄宗掷碎玉杯。)
唐玄宗谁敢为上官求情,玉杯就是他的下场!
1.戏剧语言应精练,好的台词要有准确丰富的表现力。以上片段中对上官大夫的前后称呼就明显地反映出唐玄宗的情感变化,请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官继诚即将被推出斩首时,哭泣着说:“臣死不足惜,只是对不起祖宗神明,万民百姓”,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官继诚为什么要苦苦劝谏唐玄宗不要将白玉琵琶送给安禄山?他和唐玄宗的冲突的实 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戏剧选段,分析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唐玄宗对上官继诚开始称呼“上官大夫”,礼敬有加;然后是轻浮地称呼他为“上官老儿”,表现了唐玄宗恼羞成怒。
2.直言劝谏不仅没有被君王采纳,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没有改变君王的糊涂荒.唐做法,感觉到无颜面对祖宗神明、天下百姓,因而万分痛心。
3.琵琶虽小,可它是镇国之宝;以琵琶作为赌斗的彩礼,表现的是治国的荒.唐。所以上官诚苦苦劝谏。上官继诚和唐玄宗之间矛盾冲突的实质是维护大唐江山还是断送大唐江山。
4.昏庸腐化,刚愎自用。(意对即可)
★ 传闻范文
★ 脱下圣袍散文阅读
★ 刘大夏的译文总结
【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介绍2023-10-06
《后出师表》古文鉴赏2023-01-15
传妙道,传妙道马钰,传妙道的意思,传妙道赏析2023-02-14
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参考2022-11-19
常识小学作文2023-12-07
《宋学士文集》阅读答案及翻译2022-05-07
钱塘湖春行原文 白居易2022-11-21
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高考复习(高三)2022-07-24
《古诗》的课后习题2023-11-19
新课标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