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亮侪掷印》阅读答案附翻译(整理8篇)由网友“catalin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鲁亮侪掷印》阅读答案附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鲁亮侪掷印》阅读答案附翻译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汤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选自清·袁枚《小苍山房文集·书鲁亮侪事》)
【注释】
①受暑:接受安排。②摄:代理。③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④再拜问讯:拜了两拜询问情况。⑤谩:含糊地。⑥暍:受了暑热。⑦汤:热水,开水。
【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接受安排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让他就此代理县令一职。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询问情况,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说:“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因啊。”鲁公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鲁公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李县令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钱库亏空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我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你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直接走到别的房间去。鲁公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按照常规行事的.人,不是大丈夫!”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非常吃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县令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扔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说完就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即摄中牟
(2)鲁为微行
(3)盍诉之
(4)径诣别室
2.与“公何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十鲁公奚能为
B.且贤称噪于士民
C.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D.与之印,不受
3.下列加点词与“竟怒马驰去”中的“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熊咆龙吟殷岩泉
B.强虏灰飞烟灭
C.成以其小,劣之。
D.厚德载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甫下车而库亏。
5.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别 母 游京师十年得 中 牟 借 俸 迎 母 母 至 被 劾 命 也
6.本文主要从正面刻画鲁亮侪的形象,其中最能突出他“奇男子”的一句语言描写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代理 (2)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3)何不 (4)直接到
2.A(倒装句;B:倒装句;C:判断句;D:省略句)
3.D(A:殷,形容词作动词,震响;B:烟,像烟一样,名词作状语;C:意动用法,以为劣;D:高尚的。)
4.刚上任就钱库亏空。
5.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6. 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篇2:书鲁亮侪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书鲁亮侪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①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
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请公并劾鲁!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
(选自《四部备要》本《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暍(yē),受暑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代理 B. 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刚刚
C. 盛气迎之,睨鲁曰 盯着看 D. 不意入境时 料想
5.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
①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②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③吾暍甚,具汤浴我! ④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⑥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亮侪微服前往中牟,途中听到父老赞李令,于是决定不就职。
B.田公为政严厉,麾下接受命令都小心谨慎,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
C.李公给鲁公官印,鲁不接受,想冒险替李公求情,李公大惊问为什么。
D.在摘印事件中详写了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说服田文镜三个片断,凸显了人物形象。
7. 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 有 恩 裕 能 追 之 裕 少 时 能 日 行 三 百 里 公 果 欲 追 疏 请 赐 契 箭 一 枝 以 为 信 公 许 之 遂 行 五 日 而 疏 还 中 牟 令 竟 无 恙 。(4分)
(2)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3分)
(3)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3分)
参考答案:
4.C(斜视,表示藐视。) 5.C
6.D(A.见了李公,听过解释之后才决定不就职的。B.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错。C.先惊问,后给官印。)
7.(1)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4分,对两处1分,错断或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去、盍各1分,大意1分)
(3)径直到别的房间里去,一边沐浴一边思考,内心不能不感动。(诣、动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竟拍马飞驰而去。
到省以后,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请您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叹息着说:奇男子!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篇3: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1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1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参考答案:
古文阅读:11.整日 连结 终于 下雨 12.D
1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采分点:既 发 则 (2)采分点:以 故 谓 (3)采分点:猎皆
14.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附古文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篇4: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
(2)勿乘驽马 ( )
(3)则恶其鳋也 ( )
(4)何以亡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
1、(1)打开(2)劣马(3)讨厌(4)为什么2、(1)好啊!说的确实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4、略。
译文: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
篇5: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强弩之末》阅读答案附翻译
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①,天子下议②。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④。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⑤,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⑦。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⑧;冲风之末⑨,力不能漂鸿毛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
①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②下议:下交群臣议论。③习:熟悉。胡:指匈奴。④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⑤鸟举:鸟飞。⑥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⑦敝:破,疲敝。⑧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⑨冲风:猛烈的风。⑩漂:通飘。飘扬;吹动。
【译文】
匈奴前来请和亲,汉武帝将这件大事交付群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屡次担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修好,一般不过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疆域扩展,拥有了他们的百姓也不能算国力强大,他们从上古起就不属于我国百姓。汉军行几千里路去争夺胜利,就会人马疲惫,匈奴人就会凭借他们的完整压倒汉军的疲敝。况且强弩的力量到了终极,箭矢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猛烈的风到了最后,力量不能飘起轻细的鸿毛。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劲,而是到了最后,是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3)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4)匈奴负戎马之足
(5)难得而制也
(6)则人马罢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 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3.王恢主张兴兵击之,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安国主张和亲,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
【参考答案】
1.(1)屡次(2)通背。违背(3)发(4)仗恃(5)对付(6)通疲,疲劳
2.(1)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
(2)汉军行几千里路去争夺胜利,就会人马疲惫,匈奴人就会凭借他们的完整压倒汉军的疲敝。
3.王恢是从匈奴不讲信用,盟约靠不住的角度,主张只能兴兵击之。安国认为,既然没法打,那么还不如和亲好,他是从长久平安角度思考的。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如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连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虽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 延;邀请
C.匡等莫能当 当: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 并;兼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5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5分)
参考答案:
4、C当,抵挡。
5、D(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6、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 “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 “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 “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 “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等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
篇7:请君入瓮阅读答案附翻译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
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
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参考答案:
一、1.正在,正当 2.应当 3.拿 4.于是,就
二、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篇8:《老马识途》阅读答案附翻译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老马识途》,完成8—11题。(14分)
管仲、隰朋①从②于桓公而伐③孤竹④,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⑤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⑥乎?
【注】①隰(xí)朋:人名。②从:跟随。③伐:攻打。④孤竹:国名。⑤师:学习。⑥过:过分。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往冬反 ( ) ②迷惑失道 ( )
③行山中无水 ( ) ④夏居山之阴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老马之智可用也
A.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至之市 (《郑人买履》)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蚁 冬 居 山 之 阳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掘地,遂得水。(2分)
译文:
(2)果如鹤立云端。(《幼时记趣》)(2分)
译文:
11.文中谈到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请你概括出这两点。(2分)
参考答案:
8.(1)①反:同“返”,返回。②惑:糊涂。③行:走。④阴:山的北面。
(2)D(例句中“之”,意为“的”,而A中“之”为代词,这样;B中“之”为助词,无实意;C中“之”为去、往;D中“之”,意为“的”。)
9.蚁/冬居/山之阳(只标对第一处得1分,只标对第二处不给分)(2分)
10.(1)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掘”“得”各占1分)
(2)果真像白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果”“唳” 各占1分)
11.一是多和日常生活接触,积累宝贵经验;(1分)二是向圣人学习,获取已有的知识。(1分)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高出地面一寸的蚂蚁的`巢穴下面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而学习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 毕业晚会主持稿
★ 毕业晚会主持词

【《鲁亮侪掷印》阅读答案附翻译(整理8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2022-10-13
妇人夫饰的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09-28
文言文重岩阅读附答案2023-09-20
冯唐翻译的高中范文2022-08-02
《父亲的鞋子》阅读答案2022-10-11
管同灵芝记阅读答案附翻译2022-11-21
竞渡诗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2023-04-26
冯唐随笔 不二2022-05-06
南歧之见的阅读答案附翻译2023-05-17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