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趋向何方

时间:2023-04-09 07:44: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精选10篇)由网友“你要吃油泼面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网络文化趋向何方,欢迎大家分享。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

篇1:网络文化趋向何方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

网络文化的四种走势 一、网络传播模糊了多元文化的分界,使既有文化形态日渐失去传统划分的价值和依据. 网络为诸种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多元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并存共生.一个突出表现是文化参与者角色淡化、权威话语失落.在网络中,文化创作和评价较少身份制约,也没有人为的模式,中西方文化、高雅和世俗文化杂糅在一起;人群汇集在虚拟社区中,隐去社会地位差别争论交流,不同类型的文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着话语的`力量.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由身份、地位、金钱和休闲时间等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传播群体和分界.

作 者:孟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学研究室 刊 名:科学决策 英文刊名: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趋向

趋向

趋向qū xiàng[释义]

①(动)朝某个方向发展。由简陋~完善。(作谓语)

②(动)趋势。侧重指较肯定的去向。

[构成]  偏正式:趋〔向[例句]  反动势力~灭亡。(作谓语)[同义]  趋势

篇3:高考作文趋向

高考作文趋向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安徽高考作文是以“读”为话题,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是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是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纵向看一下即知,可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让命题者很受伤;要么是话题作文,可是大势所趋,不合潮流。所以,只好回到、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20、20全国卷1和全国卷2都是材料作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个中自有原因。

20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街市”“太平”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时间”“流逝”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此,其常被用来“传道”、“明道”。其实,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理”靠近了,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不能算是哲理诗),今年干脆直接命题。这样也许倒更好。但是,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当然,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命题者也许是想引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好在,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马上就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

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高考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局面,而2011年安徽高考试卷终于还是选择了命题作文。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安徽高考作文20是以“读”为话题,20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20是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年是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年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纵向看一下即知,2011年可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让命题者很受伤;要么是话题作文,可是大势所趋,不合潮流。所以,只好回到2007、2008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2009年、2010年全国卷1和全国卷2都是材料作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个中自有原因。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街市”“太平”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时间”“流逝”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此,其常被用来“传道”、“明道”。其实,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理”靠近了,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不能算是哲理诗),今年干脆直接命题。这样也许倒更好。但是,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当然,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命题者也许是想引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好在,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马上就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

篇4:飞向何方

我们呱呱坠地时,看到的是父母殷切的脸,触到的是父母温暖的怀抱,但是这毕竟不会太久,人是要独立的,总有一天幼雏也要迎着暴风雨疾飞。

漂泊,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宿命。离开了襁褓的婴儿,就像是松开了手飞向天际地蒲公英种子,怀揣着一个个美丽或遥远的梦想。出生的地方不过孕育了一颗注定躁动不安的心,翅膀硬了,就算粉身碎骨,也要不顾一切地飞翔。于是,漂泊。这将是一段浪漫而又充满冒险的旅程。纷纷扬扬撒向天际的种子,都在苦苦寻找着那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飘向高山?平原?还是大海?

没有一颗种子知道。途中,暴雨、狂风、大雪。各种各样的危险无处不在,抵抗不住的种子只好葬身海底。那里是属于懦弱的坟地。但有的种子意志坚定,一定要找到属于他的位置,于是他们继续努力,便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样便创造了人生——有苦也有甜。

几千年前的汨罗江边,一阵狂风将一颗生灵吹入水底。但他不是懦弱,只是恶劣的环境打得他抬不起头。也许跳入水底,那里才有真正的忠诚和宁静。这颗种子不是被江水吞没,而是在浪涛中永生。当一个癫狂的身影跃如莱茵河,河水是那般平静。燃烧的向日葵没有搅起滔天巨浪,而是被无情的冰冷吞噬掉了最后一点火焰。美丽广阔的土地,竟留不住一丝位置给一颗小小的热情之火。漫天飞舞着细小精灵的撒哈拉,如此凄艳恐怖的异地他乡,一颗种子将灵魂毫不保留地叫给了他。她属于这里,这里是她身心安命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颗游离的种子,世外桃源才是他真正的家。

千千万万种子随风飘动,千千万万种子逆风而行。不论归宿如何,普天之下,定能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生根发芽。

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篇5:什么是网络文化?如何定义?

为了解网络文化,先了解什么文化,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存在的时间、空间及网络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

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篇6:西方网络文化论文参考

西方网络文化论文参考

[论文关键词]西方;网络文化;特征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DavidPorter著,Routledge出版公司出版的Inter-netCulture。

第二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成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研究步入正轨,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描述已经基本成形,对其复杂陸和多维度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者大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它所开创的种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能性,也对其弊端忧心忡忡。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焦点。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TizianaTerranova著,Pluto出版社出版的NetworkCul-ture:PoliticsfortheInformationAge。

多学科学者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化研究的视角得以扩展,人类学、社会学、人种学、语言学、妇女运动研究者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了不同切面的剖析。同时,简单、易操作的万维网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大批出现,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网民开始形成,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批判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发表了大量专论,对网络文化的构成有了更多的认识,网络文化的真正研究已经到来。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美)BrianJohnHilton,ChongJuChoi,CarlaMillar合著,TraffordPublish-ing出版社出版的TheGlobalSilkRoad:Globalization。IslamandtheCreationandDistributionofKnowledgeUsingtheIntemet。

学者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网络文化的构成。与前两阶段的研究都是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实体加以论述不同,新的研究则把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环境,把网络文化现象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下,试图发掘更加复杂、更加有价值的东西;注意网络中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分析了网络与它的用户之间的界面上的技术设计过程。

二、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

根据网络文化的3个逻辑层面,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将西方网络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等3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虚拟性。从外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生活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人们的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

(2)符号化。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符号构成了网络的全部内容。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网络中,人可能因沉湎于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也可能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符号,在符号的面具下会忘记了真实的身份,忘记了现实存在的责任和道德约束。

2、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2)广泛性。网络文化是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上网的费用也越来越为平民所能接受,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参与成为了可能。

(3)时效性。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4)多样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几乎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某固定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3、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美国学者Tiziana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西方网络文化与信息霸权主义

美国学者BrianJohnHilton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促进了全球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地球村”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

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范围和内容,使得彼此在地理、心理和语言上相隔甚远的人们在基本的人类交往准则的基础上,得以共同分享各种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而互联网采用统一的协议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往规范,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属性。

但是,互联网络在减少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的独立、文化的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与对抗。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文化冲突存在可能性的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文化霸权主义是文化冲突的潜在动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ehegemony)理论。现主要用来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文化工业,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传播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信息技术和文化想象的国际格局的控制权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文化技术以及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形式。这些文化形式起着消费主义和其他西方价值的全球传播工具的作用,系统地剥夺着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优先权与文化前途的控制能力,以及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国际信息领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网络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全球性的交往可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却也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人为地制造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提供了可乘之机。

作为互联网的创始者,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上绝大多数输出信息来自于美国,这些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英语是网上的主流语言,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非英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范围和能力。这些都使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不但没有通过网络得以解决,反而扩展成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的产生并没有打破旧有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帝国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通过网络展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垄断、网络文化攻击、网络语言霸权等方面。

四、结语

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有其不足,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负效应,特别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但是,其研究成果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为了保持并逐步提高自己在未来信息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信息安全、抵御不利本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文化信息的渗透;不断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管理措施,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开发。

篇7:企业发展新趋向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前西方各国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出路,开拓新的业务。下列几方面的新趋向值得注意的:

1.在经营思想上,注重“权利调整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十五多年来,西方企业的经营思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已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但是,其基点仍是以追求企业经济目的为归宿,以企业内部价值体系为行为准则,因而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缺陷,这就是可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附近居民会遭受热风的吹袭和噪音的困扰,因而会对厂商表示不满。因此,厂商由产品设计开始,直至售后服务,必须考虑到配合居民生活权利的要求,否则会被视为是一种企业的反社会行为而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果不与生活权利者采取调和的态度,则企业将难以维系。至于国际贸易,更是如此。不管个别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战术,若不考虑国际协调的价值和国际间权利的调整,则国际贸易便无法推展。例如,阿拉伯产油国原油价格的.大幅度增加,无可否认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先进工业国权利调整才做出的行动。同样,美日贸易的摩擦,说明日本不能一味采取扩大产品输出的经营战略,必须做出调整,否则难以维持。因此,企业在发展新业务上,必须充分注意“权利调整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2.企业国际化与海外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企业以其产品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等特色而畅销于世界。但仅仅依靠商品输出,还不足以占领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而且会经常产生激烈的贸易摩擦。因此,自60年代初开始,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资本,在国外设厂生产,就地销售,发展海外企业,走企业国际化之路,已成为西方企业新业务发展的新动向。

美国是研究企业国际化最早和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特点是以商品输出为起点,并很快从商品输出向发展海外企业作重心转移。至今,仍是以发展海外企业为基轴向前推进,并成为美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重点。

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特点与美国不同。长期以来,日本是以商品输出为基轴展开,在世界各国广泛设立销售子公司,然后才逐步地转移到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企业,再进一步发展到美国、欧洲去发展企业。近年来,日本与各国贸易摩擦愈来愈频繁、激烈,加之日元大幅度升值,已对日本的商品输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逃避国外贸易限制,日本正在加快发展海外企业的速度。而跨国公司这一新的企业形式的出现,正是西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好体现。

3.企业多角化战略越来越受到经济界的重视

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采取高度的多角化战略的企业日趋增加,这已形成一种潮流。追其原因,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产品市场成长率长期徘徊不前,乃至有下降趋势,企业需要向新产品领域开拓;二是主导产品市场的集中度有了变化,高集中度产业的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成长率、收益率,不能只在原有市场上打主意,而要在原业务以外的新领域想办法;三是对已有产品未来的市场需要难以明确掌握,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势必考虑向其它产品领域开拓,因而需要实行多角化战略。正是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进入低成长时期,为了使经济尽快从低成长期摆脱出来,取得更快的发展和更好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研究和实施多角化发展战略的问题。

篇8:职业趋向测试

职业趋向测试

下面一系列问题有助于你分析自己的性格,请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写“是”或“否”相对的字母上选择,每题只能做出一个选择,不能多选,也不能漏选,还等什么,快快开始测试吧!

第一类:人

选择“是”或者“否”

1.你在作出决定前常考虑别人的意见

A(是) C(否)

2.你愿意处理统计数据

C(是) A(否)

3.你总是毫不犹豫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A(是) C(否)

4.你常常忘记东西放在哪儿

B(是) C(否)

5.你很少能通过讨论说服别人

C(是) B(否)

6.大多数人认为你可以忍辱负重

C(是) A(否)

7.在陌生人中你常感到不安

C(是) B(否)

8.你很少吹嘘自己的成就

A(是) C(否)

9.你对世事感到厌倦

B(是) C(否)

10.你参加一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取胜

C(是) A(否)

11.你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动摇

C(是) B(否)

12.你作出选择后就会按照你的办法去做

C(是) A(否)

13.你的工作成功对你很重要

B(是) C(否)

14.你喜欢既需要大量体力又需要脑力的工作

B(是) C(否)

15.你常问自己真正的.感受如何

A(是) C(否)

16.你相信那些使你心烦意乱的人他们心里有数

C(是) B(否)

计数(不计算答案C),每选择一个得1分。

A得分( ),照顾人;B得分( ),影响于人;A和B总分( )。

第二类:程序与系统

选择“是”或者“否”

1.你喜欢清洁

A(是) C(否)

2.你对大多数事情都能迅速作出结论

C(是) A(否)

3.经过检验和运用过的决议最值得遵循

A(是) C(否)

4.你对别人的问题不感兴趣

B(是) C(否)

5.你很少对别人的话提出疑问

C(是) B(否)

6.你并不总是能遵守时间

C(是) A(否)

7.你在各种社交场合下都感到坦然

C(是) B(否)

8.你做事总愿意先考虑后果

A(是) C(否)

9.你觉得在限定的时间内迅速地完成一件事很有趣

B(是) C(否)

10.你喜欢接受紧张的新任务

C(是) A(否)

11.你的论点通常可信

C(是) B(否)

12.你不善于查对细节

C(是) A(否)

13.明确、独到的见解对你是很重要的

B(是) C(否)

14.人多的话会约束你的自我表达

B(是) C(否)

15.你总是努力完成开始的事情

A(是) C(否)

16.大自然的美常使你震惊

C(是) B(否)

计数(不计算答案C),每选择一个得1分,

A得分( ),言语;B得分( ),财政金融/数据处理;A和B总分( )。

第三类:交际与艺术

选择“是”与“否”

1.你喜欢在电视节目中扮演角色

A(是) C(否)

2.你有时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C(是) A(否)

3.你觉得你能写短篇故事

A(是) C(否)

4.你能为新的设计提供蓝图

B(是) C(否)

5.关于艺术你所知甚少

C(是) B(否)

6.你愿意做实际工作,而不愿读书或写作

C(是) A(否)

7.很少留意服装设计

C(是) B(否)

8.你喜欢同别人谈他们的见解

A(是) C(否)

9.你满脑子独创思想

B(是) C(否)

10.你发现大多数小说很无聊

C(是) A(否)

11.你特别不具备创造力

C(是) B(否)

12.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C(是) A(否)

13.你愿意将你的照片、图画拿给别人看

B(是) C(否)

14.你能设计有直观效果的东西

B(是) C(否)

15.你喜欢翻译外文

A(是) C(否)

16.不落俗套的人使你感到很不舒适

C(是) B(否)

计数(不包括答案C),每选择一个得1分。

A得分( ),文学、语言、传播;B得分( ),可见艺术与设计;A和B总分( )。

第四类:科学与工程

选择“是”或者“否”

1.辩论中,你善于抓别人的弱点

A(是) C(否)

2.你几乎总是自由地作出决定

C(是) A(否)

3.想个新主意对你来说不成问题

A(是) C(否)

4.你不善于令别人相信

B(是) C(否)

5.你喜欢事前将事情准备好

C(是) B(否)

6.抽象地想象有助于解决问题

C(是) A(否)

7.你不善于修修补补

C(是) B(否)

8.你喜欢谈不可能发生的事

A(是) C(否)

9.别人对你的谈论不会使你难受

B(是) C(否)

l0.你主要靠直觉和个人感情解决问题

C(是) A(否)

篇9:爱在何方诗歌

夜茫茫

情怅怅

孤夜难眠心感伤

风无影

月无光

一缕忧伤飘出窗

我,走进梦乡

四处游荡

篇10:爱在何方诗歌

寻一处花的芬芳

吸进肺腑

抚慰心灵深处的`忧伤

捧一束柔美的月光

放在心上

让心灵折射出爱的光芒

摘一颗星星

顶在头上,让星光

为我照亮前进的方向

剪一片彩云做霓裳

穿在身上

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

采两片枫叶做翅膀

我要飞向远方

去寻找爱的雨露和阳光

梦醒了

太阳出来了

我看到

爱,已爬满了窗……

网络文化进校园范文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赏析

《简洁的力量》读书笔记

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

保健酒破局,路在何方?

杜甫《赠卫八处士》

杜甫赠卫八处士

“仙履奇缘”童话主题晚会策划书

理性的哲学个性签名

谢师宴活动策划书方案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网络文化趋向何方(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电视新闻后的记者感言2022-11-04

采薇教案2023-03-14

大学生就业意愿调研报告2023-03-13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2-06-20

2022新年校长贺词2023-08-12

《逐梦》阅读答案2024-04-23

高中议论文:消逝2022-10-21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2022-07-29

网络视觉艺术风格的成因探讨论文2022-12-15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