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4-14 07:43: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集锦9篇)由网友“不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

篇1: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译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

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

深深:形容夜色浓重。

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姑苏:苏州的别称。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的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种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种种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草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种种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草。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草)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种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是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对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草,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草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种种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种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草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对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草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是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是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对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草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草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篇2: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翻译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

沉沉:形容夜色浓重。

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

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

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姑苏:苏州的别称。

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篇3:送魏十六还苏州阅读题及答案

送魏十六还苏州阅读题及答案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2.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篇4:送魏十六还苏州诗歌阅读题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 船相送。

10.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11.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0.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答出一点给2分,语意完整给1分)

11.诗中一、二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篇5:送魏十六还苏州,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的意思,送魏十六还苏

送魏十六还苏州,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的意思,送魏十六还苏州赏析 -诗词大全

送魏十六还苏州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篇6:送魏大从军原文及赏析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注释

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赏析: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唿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7:送魏二原文及赏析

送魏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8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后期)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篇8:送魏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送魏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诗人王昌龄与友人告别,表达他心中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送魏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赏析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篇9:送魏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

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唿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描写苏州杭州诗句

潍坊高一语文试题作文

古诗词阅读鉴赏:《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诗词《送路六侍御入朝》的诗意赏析

酬魏三十七,酬魏三十七李群玉,酬魏三十七的意思,酬魏三十七赏析

古诗歌词鉴赏方法

送韦处士老舅,送韦处士老舅王建,送韦处士老舅的意思,送韦处士老舅赏析

唐诗七言绝句《遣怀》原文赏析

《魏文候守信》阅读及答案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赏析(集锦9篇)】相关文章:

唐诗之《丽人行》原文赏析2024-03-30

送魏大从军原文及赏析2023-02-14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原文及赏析2022-12-10

送权二,送权二王维,送权二的意思,送权二赏析2022-05-06

唐诗《池上》赏析2022-05-22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全诗赏析2023-01-10

送魏州李相公,送魏州李相公王建,送魏州李相公的意思,送魏州李相公赏析2023-10-14

送薛补阙入朝,送薛补阙入朝鲍防,送薛补阙入朝的意思,送薛补阙入朝赏析2024-05-04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2023-12-01

选修语文《送考》教案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