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

时间:2023-04-16 08:12: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共9篇)由网友“想去打雪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

篇1: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

摘 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是马太效应的经典表述。阶层固化现象的发展趋势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马太效应以先机优势有自我扩张能力为指导,用以探析阶层固化现象,可以发现阶层固化的形成是以社会发展、阶层分化为前提,以社会阶层流动性阻塞为导火线。以马太效应为工具,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阶层固化的理由及缓解措施。

关键词:马太效应;阶层固化现象;阶层分化;阶层流动性

一、马太效应视角

在《圣经》当中,马太效应主要指的是物质财富,我们应该将马太效应的研究拓展到除了经济领域的其他社会领域的一切资源。在经济领域中,资本的“滚雪球效应”引发了马太效应,穷人的财富间接聚集到富人的手中。简单举一个例子,普通家庭将收入变成存款,银行将存款聚集发放贷款,获得贷款的企业家将贷款投入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些利润转为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以及扩大性资本。在文化教育领域,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一个小的成绩发挥出的巨大乘数效应,使在该学科的成就更大。在科学技术领域,人才是制胜法宝,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使本是优秀的机构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更易成为行业佼佼者。在政治领域,我们就举职权优势例子,政治界的精英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易于选取利于自己政策实施方案,以换取更大更多的职位优势,比如升迁。

二、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趋于严重

引用一个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纵向分化表现,我们所要探讨的阶层固化,是阶层间流动渠道闭塞之后,社会各阶层间失去了这种维持公平的流动性,各阶层间有选择性的排除其他阶层的人或组织流入该阶层。社会阶层固化形成后,会产生一些诸如“二代”效应、“新底层社会”等现象。“新底层社会”阶层包含失地农民、被拆迁的城市居民以及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因为高房价坠落的“城市中产”、未被利益集团吸纳的知识分子,在加上传统作用上的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

阶层固化后将带来严重影响。在经济领域,我们在全国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贫富两个阵营已经成型,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成为富裕群体,而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成为低收入群体,其中农业劳动者属于最低收入者。在政治领域,阶层固化的最大影响就是政治腐朽。早在中国社科院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中显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多。在,某北大博士一项引起学术圈轰动的调查则表明,在一个化名为中县的地方,重要的公务员职位获得者,大多出自于本县的21个政治“大家族”,140个政治“小家族”。在文化教育领域,教育的不公现象趋于严重。近年来,从综合情况看,高等阶层的子女比低等阶层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受教育条件,弱势阶层的子女获得教育机会要少的多,受教育的条件要恶劣的多,教育不公平将会使得低阶层的下一代很难向上流动,使社会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续和发展。

三、缓解阶层固化现象的措施

在经济方面,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效率的基础上注重公平原则,在市场资源配置时,政府要宏观调控,引导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打破垄断,预防人为干预资源的不良流动方向。适度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使得全方位改革能够同步进行,从而拓宽资源在不同阶层间的流动渠道,使得阶层流动成为可能。

在政治方面,首先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官僚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对公共组织的异体监督机制,强化网络监督和舆论引导,加强人民对权力监督的力度,增加政治腐朽的`违规成本,有效防止腐朽滋生影响政策的正常贯彻实施。其次要发挥遗产税、所得税等税收的作用,推动再分配的公平,防止财富在代际间的流动,缓解阶层固化现象。最后要加快构建政治民主,推动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熟,健全公民的上访机制,疏通人民不良情绪的反应途径和解决途径。

在文化教育方面,要推动教育公平,就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拓宽参与阶层间流动的可能性方向。教育资源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打破按一类院校、二类院校等分门别类的划分方式来配给教育资源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使其各有所长、公平竞争。扶持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等地的教育,降低教育门槛,加大贯彻义务教育的力度,使低收入阶层或贫困阶层也能享受充分的教育资源,是向上的阶层流动成为可能。

在社会管理方面,一方面是要推动就业机会的平等,二是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三是要健全法制。公平的就业机会是普通公民获得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要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帮助弱势群体不再向下流动,并提供了向上流动的可能。福利和慈善组织能够承担一些政府做不好、个人和家庭又无力承担的职能,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慈善事业还可以有效的转移富人阶层的财富,减少财富的代际间流动。健全的法制体系是一切政策措施的有力保障,也是能将一切不良现象的“防患于未然”的有力保障。(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里格尼.贫与富——马太效应:缘起[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

[2] 周振超.阶层分化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基本论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

[3] 邓超.浅析当前我国阶层固化现象[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篇2:从马太效应看互联网的生死

《新约・马太福音》中的那位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一直到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却提炼出了一个术语“马太效应”,他说:“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然后,这个术语开始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比如在社会贫富差距方面用来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地区之间则导致“发展趋异”的现象,在行业竞争上则出现了赢家通吃、寡头垄断的格局。

不期的是,互联网这个曾经是草根崛起、冲击既得利益阶层的有力“武器”也正沦落为“第一个仆人”与“第二个仆人”,一方面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们在积累了雄厚的资源,正挥舞着大刀砍杀任何一种新生的力量,复制一切可能产生巅覆效应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草根”正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想在这块地盘上混个名头,占一席之地,网络知名度可能带来的丰富收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带头大哥等。

我们可以从投资、行业、用户、市场、渠道以及企业、个体的修练等角度去看待互联网这个正在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工具与行业之“宿命”。

大家都知道,投资人大多是拿着募来的钱找项目,要赚更多的钱给提供资金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所以他们大多都拥有一双非常“势利”的目光,表现行为上就是他们永远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会给你雪中送炭,当然除开一些很特殊的投资情形,

当互联网很热,你的商业模式被行业看好,已经有一家或几家投资机构有投资意向,或者说正在大把赚钱的时候,投资人可能在后面追着你往你口袋里塞钱。而一旦纳斯达克 ,门户没希望了,B2C过时了,视频要破裂了,搜索被百度GOOGLE切割完了,这时候,你想跟投资人好好谈谈的机会恐怕都没有。

所以现在大多创业者也开始摸到了一些门道,有几家可能性非常大的潜在投资人在手,会大大增加自己面对其他投资人时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这些投资资金就永远流向市场上少数几家最有潜力的公司,并且随着有附加价值的天使投资人或者风险投资公司的轮轮参与,将为这些公司的后继融资带来很大的方便。而那些从创业一开始就落后、缺乏投资人关注或参与的公司,就会越来越营养不良,势渐微末,从而最后难免淘汰出局的命运,当然,如果你开始赚钱,并且能养活自己,那另当别论。

市场对于后来者和弱小者也是非常残酷的。尤其是竞争非常激烈,或者整个行业生态趋于恶化的时期,原先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会变得更强大,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它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购兼并机会,另一方面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能撑过艰难的时期。而处于成长或创业期的小企业遭遇的情形糟糕多了,以前这些新势力或许还有相当的机会,有着非常大的野心,想着继续融资、上市。但当现金流发生问题的时候,继续融资将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而只好寻找被收购的机会。而那些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位置的大的企业,正好是可以在这个时候做一些合算的交易。这样的结果是市场会造就航母型的大企业,bigplayer会有更大的空间。

篇3:从六一儿童节网站活动谈营销中的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相信做营销的童鞋基本上都是知道的,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百度百科名片上是这样写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好像又在扯理论了,这不是笔者的风格,好了下面我们就进入主题吧。

每当节日到来,各大商家都会进行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更是如此。今年六一儿童节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长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去消费,就像男孩愿意为自己的女朋友去消费一样的。虽然笔者目前在供职公司的主要工作的是负责网站的整体运营与维护,但在6月2号我们进行活动的时候因为是星期天也就是加班的,所以我们是轮着来的,所以笔者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其实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当地某妈妈网,这个网站在我们当地垂直行业是很有名声的。活动基本情况是:活动主题是长沙儿童乐汇,其主办方就是某妈妈网,协办方是一个数码城及十几家商家,商家中包括几家有电商成分的企业。由数码城提供其广场作为活动场地,其他十几个商家须向妈妈网缴纳600元活动组织费,并提供2o件价值为50-100元区间的特色礼品,

而妈妈网主要借助它的平台和口碑出几个小青年而已。

笔者是一个比较善于观察的人,在活动发现没有一个妈妈知道或者想去关注那十几个商家的信息,在她们的意识里只有这次活动的举办方的那个妈妈网,妈妈网送给她们一个袋子个一个小气棒她们会保管地很好而不会丢弃掉。围观人数最多的还是妈妈网的大舞台,其他的协办方的展台却很少人问津,有的甚至几个小时下来没有一两个人去瞧一眼。在举办方展台处不断有抽奖或者微信摇奖活动,虽然主持人说这个奖品是某某商家提供的,但所有在场的人们不会觉得这是某某商家给自己的实惠,她们只记得自己的礼品是妈妈网这次活动给的。我就觉得这些协办方好像是花钱凑热闹,来为主办方来添加人气并提供活动奖品。

活动后,笔者发现一个现象更加可以验证笔者上述观点。公司的客服在接受获得我们自己展位活动活动奖品的参与者加群消息的时候发现有写验证消息的基本都是“妈妈网”,她也很郁闷,所以跟我们抱怨说:为什么当天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去搞活动,而且现场那样强调我们的品牌但最后在她们眼里只有妈妈网,而好像所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一样。

虽然好像是一次跟营销理论没什么直接相关的关系,但原理上还是一样的。这个妈妈网在母婴这个垂直行业里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了,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强者;而那些十几个协办方就算是我们这些有自己网站的企业也都是刚刚起步的,与之相比简直是蚂蚁与大象比,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弱者。在这次活动中,弱者提供了自己资金及人力的投入,而强者则只是一个平台而已;但最终的结果是强者收获的更多的关注者和更好的口碑,而弱者还是那么地默默无闻。

我们讨论到这里,好像大家看到笔者是一个瞧不起弱者的人,好像传递一个咸鱼永远是咸鱼的理论。其实不是的,今天在最后也就是笔者这篇文章最想说的,也是给大家传播正能量的。虽然马太效应确实存在,但并不是说弱者永远没有任何机会。就像这次活动一样,相比其他那些协办方,笔者所在的团队在这次活动中还算成功的。第一,我们准备的都是我们公司产品中儿童的部分,直奔主题,而不像其他的公司把其所有产品都拿出来,结果没用一个主题,而且小孩也对那些不感冒,要知道这样的活动搞定了小孩就是成功都百分之九十五;第二,我们在我们提供给妈妈网集中提供给妈妈们的礼品是让他们自己拿我们的软件设计的,也就是让他们自己体验我们产品,而不是像某些商家提供一件衣服那样直接穿;第三,我们的团队做好了完善的追访记录,把所有参与我们展位活动的人的信息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追访,趁热打铁。

篇4:从细节看文明

从细节看文明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但是,文明这东西,并不是看这个地方有多么漂亮、多么发达的,而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巨野,这个“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文明也无处不体现着。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走到超市门口时,一个穿着时髦的青年,急匆匆地打着电话从我们身边走过。我和爸爸妈妈聊着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并没有太注意他。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的目光锁定在了他身上。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刚刚走出超市大门,就被这个青年撞了个趔趄,买的一袋子苹果,就这样散了一地。青年见状,立即跟老人道歉,并立即挂断了手机,帮着老人捡起苹果。老人笑着说:“唉,我呀真是老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心就是好。我看你那么着急打着电话,肯定有急事吧,怎么就挂了呢?快去忙吧!”青年扶着老奶奶下了台阶,说:“没事,没事,不忙。”“快去吧!我自己走就行了。”“那,奶奶再见”……

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那天,我们班上体育课。虽烈日炎炎,但每个人还都充满着那青春的朝气。瞧那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样子,就好像没有上过体育课一样。就在这时,班里的一个同学大概是玩的太高兴了,大声的呼喊了起来:“你们快来看,这是什么呀!”“喂,你们快过来呀!”一句又一句,每一句的声音都比前一句要大上好多。我们几个并没有特别的注意,可好朋友却突然跑了过去,说了好长一段话。接着那位同学好像明白了什么,狠狠的点了点头。等到好朋友回来了,我便赶紧问她说了些什么悄悄话,她笑着说:“没什么,就是让她小声点,别影响了其他人上课。”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思考了许久……

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上周末,我跟着妈妈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里人很多,需要排好长时间的队。令我惊喜的.是,在我们排队的这十几分钟里,竟然一个插队的都没有,并且人们都静静地等待着,等着叫到自己的号码。终于到我们了,我跟在妈妈后面,准备了解一下银行办理业务的步骤。这时,从玻璃的后面传出了银行职员那甜美的声音:“您好,请问您要办理什么业务?”在她的带领下,妈妈成功办理了业务。临走的时候,她还不忘记说:“谢谢您的合作,再见。”在我们出门的时候,还有一位叔叔帮我们开门呢!就这样,我和妈妈开心地离开了银行。

文明,就是这样,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真正的文明,就是这样;真正地文明城市,就是这样,她并不是因为美丽而文明,而是因为文明而美丽。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学习文明,创造文明,与文明的巨野一同成长!

篇5:从离骚看屈原

从离骚看屈原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悲剧精神。屈原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得以发挥,无私崇高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冲突和失衡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和体现。“人的悲剧,……是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中表现出来的。”“悲剧的喜感,不属于美感,而属于崇高感,甚至是最高级的崇高感。”

屈原旺盛的生命热情和昂扬的实践活力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是,更进一步看《离骚》,我们会发现,屈原把对自我的确认与楚国关联在一起,“我”被异化为楚国,“我”即楚国,生命本质自由的一面,与楚国相混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的自我便消失了。“我”隐没在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历史变革中,“我”是以楚国兴衰存亡为根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被偷换。所以,在屈原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已经把自我抹杀了。

屈原的精神与楚国的任何变化联系在一起,其终极的目的是楚国的兴盛,任何与此相反的现实,对他而言,都无比的痛苦。但在现实世界中,楚国的变幻莫测并不以他的意志为改变。屈原对楚国的关注,注定与这种变化莫测关联一起。因此造成的是内在心理与外在现实表象的重合,任何现实的变化,都会在诗人心上留下痕迹。他有时间的紧迫感,这种紧迫的时间意识也是与楚国相连: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月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欲少留此灵均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当已经被异化的屈原的自我只能是在楚国政治上展示时,当时楚国的实际情况却与屈原被异化的自我相矛盾。于是诗人由对外在的思索进入到对自我的思索,反思当初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在楚国政治现实面前的失败,使他不断怀疑其志向,但最终还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他开始怀疑被异化的自我是不是真正的自我,但是最终是被异化的自我将自我进一步埋没在现实的表象变幻中。诗人在进一步确认被异化的自我的同时,也进一步沉浸在现实中,无法超越。现实政治的无由实现,只能走向现实世界的变幻,将自我任意投射到现实中,在现实中寻求超越之路,而这在根本上还是对楚国的(被异化的那个自我)的确认,因为现实世界的一切无不与楚国关联在一起。

诗人“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期冀在历史的寻觅中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将我投放在历史,寻找与自我相应合的历史精神。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历史在一种循环往复中,让诗人难以得到心灵的慰藉,更无法看清现实的路。因此,诗人只能进一步回复到自我,因为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冲突,必然造成人对我的回归。诗人走到了人最私有的.情感,在情感中寻觅解脱之路。于是,求“宓妃之所在”、有 之佚女、有虞之二姚。但是,诗人对自我的回归,并没有走到“我”,他反而走向了外在对我的规定。情感本身是自我规定的,但屈原的情感并不是自我规定的,而是由他所爱慕的对象规定的。这就使最后自杀成了必然。与人本质自由最密切的关联在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自由,没有回归,反而与外在世界的变幻更密切地关联在一起,所以,这里的超越之路又是失败的。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情感世界,屈原都与变幻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由偶然性规定的人进一步追寻偶然性的事件、偶然性世界。诗人占卜于灵氛,占卜于巫咸,占卜的偶然性结果同样造成人的偶然性结果,它无法让人通达到必然性世界中。诗人通过占卜而游走四方,但这个没有“我”的精神世界,必定是空无的,诗人只能在现实中寻找实有,于是,诗人又回到了那个被异化的自我――楚国这里。

楚国的灭亡,最终导致了屈原的死亡。因为诗人的自我已经被完全异化,即使在历史中、在情感中、在精神中寻觅,诗人也没有得到出路。历史已为诗人敞开了死亡之门,文化已然规定了诗人之路。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寻找到我的人,只能在逃避或者死亡中寻得归路。

篇6: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

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显规则”,而文化和道德则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潜规则”。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尊敬领导、感恩企业?一个连自己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如何能团结同事,打造和谐团队?一个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的人,又怎么能把握客户、担当重任?

《弟子规》主要包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七个内容板块,是依照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

“入则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真正的“孝”在于培养“感恩的心”,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员工具备了这种敬上、感恩意识,才会感激企业提供的成长、成才平台,才能忠诚于企业。

“出则悌”则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要互助友爱,谦虚礼让,敬老尊贤。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何愁没有其乐融融、凝聚团结的队伍?

“谨”是对做事态度的要求。在工作中要遵照制度、心正行端,三思而后行。这注重细节的要求与帅康“精致生活,源自细节”的理念不谋而合。

“信”,顾名思义即“诚信”。诚信为人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管理是企业立足之本。在生活中,要时刻要牢记“做事先做人”,做人的根本就在诚实、守诺。

“泛爱众”倡导我们具有广阔胸怀,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广泛交友,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共同进步。

“亲仁”,要亲近仁者,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师益友,才会形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良性氛围。

“余力学文”,是说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以后,若有多余精力则可研究学问。如果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是徒增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倡导德育风尚的同时,也能对我们的工作、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大启发。大家工作之余也不妨多多研读,既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

一、谈《弟子规》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曾有媒体报道了东莞一家公司要求所有的员工早晨集体诵读《弟子规》一事,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日前到南方去了一趟,发现重视国学的企业确实不仅此一家。我们暂不评论究竟他们是深谙国学的真谛,还是偶有做秀的成分,但国学日益灼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弟子规》,其阅读面和影响力仅次于《三字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和养成忠厚家风的儒学经典读物。受此启发,感到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公司效行。一、孝悌与忠诚

《弟子规》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原意解读:这八句话说的都是对父母的基本态度: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地听进去;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伦理讲的是“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里也同样以“入则孝”作为第一篇。一个孝顺的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推而广之,孝可以理解为忠诚,即对父母对单位对事业的忠诚。忠诚是做人的标准之一,没有了忠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忠诚是一种理念,是真诚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工作中才会忠于职守、尊重领导并与人为善。忠诚于企业是每位员工应尽的义务,员工的忠诚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忠诚是相互的。教科社日投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领导对员工要仁爱和关心,员工对领导要尊重和服从。企业忠诚于员工,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平台,保障每位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公司的安排应“应勿缓”“行勿懒”;应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对工作失误要“须顺承”;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企如家,将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当然,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并不是一味的“愚忠”,并不排斥提意见(对公司提合理意见也是忠诚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衣冠与制度

《弟子规》曰:“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原意解读:《入则孝》和《出则悌》后的第三篇是《谨》,都是讲日常行为举止的。这一段就是说: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正冠扣 扣系带”从表面上看是有关衣着的小事,但却喻含着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规范和秩序的人会将工作安排周全,会将工作推进的有条不紊。那么,规范员工的行为靠什么?就要一靠制度来规范,二靠道德来约束。

我们公司是一家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允许采取家族式的亲情管理;而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行业特殊性又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企业,尽管我们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经验不足等),实施文化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即把制度的刚性和“以人为本”的柔化结合起来。公司提出的“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贯彻“制度至上”理念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做人需要道德规范,作企业需要企业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要用企业制度考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员工都必须忠于企业制度,因而忠于企业制度是员工应有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损害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约束着企业中的所有人。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涉及到人的管理与管理人,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宗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重要,实际上最伟大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自律,就是要时刻“正冠扣扣系带”,这是很重要的品质,很多企业领导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放纵了自己。

三、言语与诚信

《弟子规》曰:“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原意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且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凡出言,信为先,未见真,勿轻言,事非宜,勿轻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作企业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呢?有个故事说,一位亿万富翁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我一生成功的秘诀有两条:一是要信守承诺,二是更重要的尽量不要承诺。”一个做不到的承诺不如不承诺,总是随便承诺会使员工和客户对企业失去信任和信心,而轻易断言不是欺骗自己就是欺骗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古老道德文明的基石。中华历史,屈指五千年,从《乐羊子妻》到《曾子杀猪》,从《程门立雪》到《移木建信》,诚信美德绵延不绝。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古今中外,诚信得失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的安达信公司依靠诚信起家,也因失信而败家。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一朝失信,曾经名满天下的企业因此遭受重创。在市场经济中,诚信应是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而失信行为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我们公司从事的是教育文化产业,提供的是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终极目标,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因而“在教科社日投公司,利润永远是第二位的”有着深刻的涵。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教科社日投公司,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助推力。

国学博大精深,不仅仅包含对做人的教化,还有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国学对今人在修身、养性、调节心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企业来说,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理念中,植根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果仅仅是虚妄的仪式或昙花一现的做秀,国学将沦为被异化和扭曲的悲哀境地。所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这才是运用国学管理企业的理性选择。

篇7:从喝酒看人际关系

测试题

以下那一种酒,你平时最喜欢喝的?凭直觉选出。

A、啤酒

B、白酒

C、红葡萄酒

D、白葡萄酒

E、不喝酒

选择分析 :

A、啤酒。喜欢喝啤酒的你,说明你本人个性随和,与任何人都能谈得来,没有架子,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社交性强,真心对待朋友,当朋友有难的时候,你会伸手援助,令朋友对你颇感激,因此,你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鼎力相助。

B、白酒。喜欢喝白酒的你,你非常善于社交,喜欢结交朋友,交游广阔,只要自己看得顺眼的人,都会打开心窗与其交往,甚至会将自己全盘托出,不过在交友过程,你则要慧眼识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同你一样真心对人。

C、红葡萄酒。喜欢喝红葡萄酒的你,是一个遇事冷静,踏实能干之人,不过对金钱较为执著,往往被误认为小气之人,工作和做事格外小心,连交友都会查清楚对方的底细,才会一起交往,在朋友眼中你是外向但有点吝啬之人,会因为钱财纠纷与朋友断绝交往。

D、白葡萄酒。喜欢喝白葡萄酒的你,说明你是感情用事,喜欢幻想的人,对世界一切充满希望,有点不切实际,你容易落入交友陷阱,对他人没有防备心,导致你容易被他人利用。不过你是一个很好合作伙伴。

G、不喝酒。不喜欢喝酒的你,个性保守、内向、敏感,有点胆小和脆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不轻易透露自己心意,因此在交友方面,你比较吃亏,你很难认识新朋友,总觉得与陌生人交流一种困难。

篇8:从养生学看孔子

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那孔子的养生之道他是如何理解的年,如何学习孔子的养生学问。来了解下吧!

从养生学看孔子

孔子一生,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读书做学问。“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年轻的时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在鲁定公六年,“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那时孔子有四十七八岁了。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请回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时他已六十九岁,此后索性潜心做学问编“六经”去了。在中国古代,年过半百便是“老汉”,七十已在“古稀之年”,孔子称得上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一般人读书只为敲开“幸福之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或许就是最直观的表述。一旦敲开了不同标准的“幸福之门”,也就要与书籍“拜拜”了。孔夫子却并不全然如此。“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想法不敢为他打保票,年近五十,“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既无关读书做官,也就说不上是为“黄金屋”,为“颜如玉”,为“千盅粟”而读书做学问了。至于“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之时,孔子辞去鲁国的官职已有六年,即按年龄计,也算得上是“离退休干部”了,那时他正在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到处奔走,以求有人慧眼识珠。在那样困境中,仍能“愤而忘食,乐而忘忧”,可见已经习惯成自然。

但我以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之后,依然能静得下心来做学问,修“六经”,这是最不容易的。兴致勃勃地返回鲁国,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复出”的希望终于落空,政治生涯由此终结,对于热心于政治的孔子,这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而且,在此之后,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六十九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此为老年丧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岁时,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使他连呼“天丧予”,其悲痛程度不亚于丧子。诸如此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使人精神崩溃,陷于绝望。孔子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沉下心来做学问编六经的,其毅力确非寻常之人可以想象。

或许有人还会感到困惑:这是何苦来着?

人要能够活得下去,需有三个条件,一为目标的牵引,老人也要有目标的,此所谓“老有所为”。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行尸走肉,活得没有意义;二为情感的滋润,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缺乏这种滋润,孤独而且干涩,活得没有滋味;三为内力的支撑,这内力便是能够自立于世的智力与体力。对于孔子来说,可以说是三条齐备:他在鲁国辞职之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可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思维清晰,这“内力的支撑”不成问题;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落难之时,也始终都有弟子跟从相随,师生之间,情深意切,这“情感的滋润”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失去人生的目标,始终都有目标的牵引,其它二条,其实也是由这一条所决定的。

“修诗书礼乐”,本来就是他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完的事,“孔子亦不求仕”,在他完全“退”下来之后,正好有时间来继续这项工作,了却这一心愿。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做学问,修六经,又成了他为之“发愤忘食”的事,而且使他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以至“乐而忘忧”;这个人生的目标,也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获得意义,充满亮色。

判断一个人是年轻还是衰老,应有两个维度。一是从生理上看,这是绝对的,年轮不可抗拒,也无法篡改。二是从心理上看,这是相对的。心态不好,整天无所事事,郁郁不欢的,往往未老先衰;人之心,有所牵挂,也便有所寄托。衰老,是因为放弃。“愤而忘食,乐以忘忧”,却能使人“不知老之将至”。

即使从养生学的角度说,“不知老之将至”,亦是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

总结:孔子的一生为我们现代人做了很多的贡献,养生之道也是第一无二的(文章原载于《益寿文摘》,刊期:.06,作者 宋志坚,版权归作者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学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篇9: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前不久,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张立博士写的《关于“放虎归山”》一文,文中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某些濒危珍稀动物圈养繁殖个体的野化及放归野外的工作是许多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这项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大型食肉类动物。将圈养动物放归野外的工作,除了动物本身的体质状况需要考虑外,还要考虑……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将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动物放归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还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动物的自身的行为是否还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在自然条件下,动物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从双亲那里学习而得来的。例如很多食肉类动物的捕食行为,对猎物的咬杀行为往往是幼兽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死猎物、成功地完成捕食过程,则是幼兽通过跟随母亲或群体中其它成年个体捕猎过程中实践、学习而得。幼兽在捕食过程中可能只会抓咬猎物的背部或体侧,那样是不能立即置猎物于死地的,并且可能遭到猎物的反击而使自己受伤。通过学习过程,幼兽可以逐渐学会在捕猎过程中首先咬住猎物的喉咙,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杀死猎物。除了捕食行为外,动物如何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如何在群体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如何繁育和哺育后代等等,这些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动物的行为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决定动物是否具有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被放归的动物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

“但是,遗憾的是国内的很多机构在放归圈养动物的计划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动物自身行为方面的缺陷,而只是片面地考虑放归能够增加在野外的该种动物的个体数量。需要指出的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作法……”

由此看来,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 “放虎归山”中的“虎”由于习惯于圈养生活,失去了许多虎的天性,再无法回到山中过虎本来的生活。这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放虎归山”,我想起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在追求着一条“捷径”:那就是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怎样用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赢得考分。应试教育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 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由此派生出的弊端便是,本应充满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却演变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分析,离开了教参教辅,有很多都不会自己阅读!

面对阅读教学的不尽人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当不限于课文本身,更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某一种所谓的“正确理解”。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读者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教材至上”,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

由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师都应努力引导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在操作上应做到:一、让学生全程阅读。先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 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最后是经历“发现”阶段,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二、让学生全心阅读。全程阅读,高质阅读,必须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上下文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神游于这“三境”,才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阅读欲望,诱发阅读体验,使学生全心沉浸于阅读之中。

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与由教师直接把文本的意义讲解给学生听相比,也许前者费时费力得多,而且刚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得到的不一定如教师讲解的全面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学生自我阅读的结果,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阅读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不可量化的“长效”回报。

老虎的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直接影响被放归的老虎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而老虎的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它幼时在山中学习、实践得来,“山”是老虎获得生存能力的自由天地。圈养的老虎,住食无忧,可是它们已失去回归大自然的本领。同样,阅读教学如果停留在教师主讲的层面上,那么,在考试得高分的同时,学生失去的,将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会阅读的能力。

这是“放虎归山”给我的一点启示。

品牌营销推广策划方案经典

墨菲定律读后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预测试卷及答案

读《见识》有感

墨菲定律感想 墨菲定律读后感

如何管好手下员工

浅谈期货的交易理念论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白酒“剑指高端”趋势解读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马太效应看社会阶层固化(共9篇)】相关文章: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纲2022-05-08

论人的安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23-09-10

我是党员我是旗帜心得2022-09-29

写酒店营销沟通的论文2022-04-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2024-02-17

距离经济理论――电子商务时代的游戏新规则2023-04-09

十二条生活法则2022-05-06

酒店管理中的激励理论的新应用论文2022-09-25

学会时间管理演讲稿2023-08-12

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战略意图2023-07-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