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时间:2022-12-16 07:35:4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共10篇)由网友“啵啵莓莓”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篇1: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密不可分。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已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价格,借以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同时提高农民的收人,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投资于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等。政策性金融所提供的贷款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的特点。他们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本金、预算拨款、贷款周转资金和部分借款办理商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的政策性贷款,如救济受灾农民、支持新创业的农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的长期福利贷款以及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的抵押贷款等,以弥补农业资金渠道的不足。

(二)美国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美国政府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包括联邦中间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以及合作银行系统。其中,联邦中间信贷银行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成立于1923年,主要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的问题。在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信贷资金几乎都是由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这样的信贷资金数量有限,而且期限非常短,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美国开始探索构建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立法,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推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

(三)美国农村的私营金融机构

美国的私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私人信贷机构。这些商业信贷方式主要有不动产贷款和生产性短期贷款。在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普遍办理农贷业务。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遵循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对农民的贷款需求,通常提供小额度,期限短的贷款;对具有充分偿还能力的,提供信用贷款。且长期贷款都要以不动产为抵押,中短期贷款一般以作物、家畜、机械和产品作抵押,有的还要由第三者在借款合同上联署作保。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最初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193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积极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受到政府在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和税赋上的支持,实际上是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经营活动,具体实施政府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其主要险种包括多种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这些措施使保障水平和农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对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保险企业保费收入达到41.9亿美元,承保面积2.21亿英亩,赔偿责任金额446.2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达到2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增加值的1%以上。事实上,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已成为政府补贴农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样既规避了WTO的相关规则,又实现了对农业、农民的有效补贴,可谓一举两得。

二、法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法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大量补贴政策,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服务于农业发展。

(一)以合作金融为主法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法国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主要有4家,即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它们都是政府所有或受政府控制的,在法国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是典型的合作金融型制度,核心机构是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四家农村信贷银行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在农村由分支机构网络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借款以及其它方式募集的资金。

在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政府始终没有完全退出。

(二)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法国是农业保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7月,法国政府颁布农业互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互助保险社的法律地位、权利和风险范围。法国农业互助保险机构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中央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经营方针,对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二是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主要针对对基层的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三是农业互助保险社。是法国农业保险最基层的经营单位,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在法国,农业保险是受到立法保护的。政府为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还向农民提供很大比例(50%-80%)的保费补贴、向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此外,法国还建立了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国家保险公司独立经营广义农业保险。到目前为止,法国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净资产已达45亿欧元,保费收入120多亿欧元。[1]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保证。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日本经济虽很发达,但其国土面积较狭小,资源匮乏。日本的农业并不发达,为了保持本国农业的独立性和城乡协调发展,日本政府借助其强大的财政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日本的农村金融由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组成。为日本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日本的农村政策性金融

政策金融主要是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它负责提供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或不能提供的信贷,并成为日本农业金融中的“最后贷款人”。1953设立的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作为主导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体现,实行较之其他金融机构更为优惠的资金运用政策。贷款的基本特征是长期、低息。贷款平均期限为,最长的强化林业经济基础贷款期限达55年。公库平均贷款利率为3.89%,有60.4%的贷款平均利率为3.5%(李光等,)。此外,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管理高效、严格,保证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为日本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是日本许多协同组合(合作组织)中的一种。农协是农户们本着相互扶助的关系为基础,以改善农协全体成员的农业经营状况,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协同开展有关事业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日本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

四、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各国为了适应本国农村实际而建立起来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有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印度储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地区农村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印度的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覆盖面很广,每家分支银行机构只需为大约15000农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平均每8个村就建立一支正式金融机构。这样的规模与程度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与之相比。

(一)印度的政策性金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投资需求激增,这样的政策安排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印度储备银行采取强制性政策,对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改造,要求每家私人商业银行至少要在其所设立地区的农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1982年,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资金的短缺问题,印度又设立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这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为印度储备银行和印度政府所有,主要业务是向土地开发银行、商业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拆借贷款,并由这些机构转贷给农民借款人。贷款期限多为中长期,一般只为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如兴修水利、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土地开发等。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由中央政府和储备银行各缴一半,还可发行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债券,吸收存款、借取外资。其资金运用是提供短、中、长期中间信贷,不与农民借款人发生直接信贷关系。

(二)印度的合作性金融体系

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由基层信用社、地区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组成。其显著特点是由政府发起组建。与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相比,网点多、覆盖面广,在印度农村的金融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2倍,比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客户之和还多。但是合作金融机构分布不均,东北部则很少。此外,印度还有很多政府支持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如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等。

此外,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拥有各具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都十分重视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墨西哥、巴西等国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例如,墨西哥的农村贷款就主要是由全国农村信贷银行、农业保证与发展基金组织以及各商业银行提供。其中全国农村信贷银行是最为主要的,其主要职能是调节农村资金流向和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且对专门的农业贷款进行监管,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农贷进行协调管理。它实质上是农业部门信贷资金调配的中央银行;农牧业保证和促进基金组织则通过对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再贴现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该组织的担保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愿意为农业和农场提供更多长短期贷款。

五、国外经验的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虽然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但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的。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虽然也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经验仍是我国在发展农村金融、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在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中小农户这一点上,各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基础

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模式大体都由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构成。各国政府普遍根据本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如美国以农民家计局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增加农民的收人,进行兴修水利等公益投资;合作金融主要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商业银行是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农业保险及帮助农民应付农业风险,同时又是政府提供农业补贴的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渠道。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保证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日本的政策性金融――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主导农村金融体系重要机构,合作金融则在政策性金融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起补充作用。印度等其他国家也建立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多国家的政策都非常细致,贷款期限和利率都有明确规定。可见,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保证金融生态系统良好有效运转的基础。

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包含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但相关政策机制仍不够健全,政策体系设计也还存在很多缺陷。政策性金融由于缺乏农村经济体系内生金融制度的支持,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覆盖面狭窄;合作金融虽然覆盖面广,但受制于自身资本充足率较低等现实,难以支撑农村金融生态全局;商业性金融对农村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已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唯一的农业银行虽正在回归支持“三农”的政策范围,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假以时日。其具体政策更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职能出现相互混淆和交叉,自身定位不明确,支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设计更为完整的政策机制和体系已成为推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是否设计更完整的农业保险体系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到具体考虑范围之内。

(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证和规范。农村金融的运作也不例外,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法律在推动和保障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美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就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例如《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农村金融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国政府早在19世纪就颁布《土地银行法》,着手建立农业信贷机构,以融通农业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1894年,法国通过法令建立了一批农业信贷互助地方银行,帮助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的信用合作社开展活动。19,依据法令成立专门管理地方银行和地区银行的国家农业信贷管理局,1926年政府将这个行政机构改建为经济组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日本政府在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的基础之上成立了农协,支撑起日本农村的金融体系。印度则以立法手段提升金融机构覆盖面和信贷投放水平。为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印度政府在《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银行国有化法案》、《地区农村银行法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法案》等有关法律中,对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农业贷款比例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银行国有化法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将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规定地区农村银行营业机构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截至3月末,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印度国家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0%,有5800个分支机构,占其国内机构总数的62%。

我国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法律缺失是最为重要的障碍之一。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要回归县域,支持三农,但是没有立法的保障,就会导致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另一方面则是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趋利”原则的驱使下,大规模从乡镇撤出的现象发生。且网点撤并、萎缩的速度十分迅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加快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制定,由法律的形式强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根本

管理出效益,除健全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机制以外,科学管理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此点尤以日本为典型。例如,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总裁由农林水产大臣任命,副总裁也要经内阁批准,公库职员被界定为根据法令从事公务的职员。为了保证高效的经营运作,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只设有总店和支店两级机构,总的员工人数不超过1000人。公库财务管理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费用)专项管理。每年公库通过农林水产省向财务省上报财务预算,财务省核批后,由农林水产省对公库核定,预算包括倒挂利差补助金和费用等,利差补助金由利率水平和贷款余额决定,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节余上缴,不足则必须追加。公库内部财务管理也实行总店集中的'严格预算管理:员工工资由总店直接管理、发放,按月把每个员工的工资直接打人开户行账户;各支店相对固定的水、电、租赁、杂费等费用支出,由总店按预算对各支店核定费用计划,严格按费用计划组织实施;根据费用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年第四季度适当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项费用计划的顺利实现;业务委托手续费用、电脑业务开支费等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支付;筹资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人等由总店统一核算、统一平衡。为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总店和支店均设有审查机构,实行严格计划、高度透明的制度管理。

公库对贷款实行严格的贷放审查和贷后管理援助。以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为例,贷款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贷放审查。首先农户要制定改善事业的经营计划,报市、町、村长认定其核心农户的贷款资格。认定合格后,须准备详细的改进经营的资金使用计划,提交市、町、村的“特别融资制度推进会”讨论确定。该会议确认可行后,向公库支店或业务代理行申报贷款使用期限,并由其审查。公库最后综合上述各机构审查意见,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农户。二是贷后管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建设期管理,侧重于检查贷户是否正确使用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实际贷款超过项目所需资金量,一般先贷承诺资金的80%。发现违规行为将立即追回贷款并取消今后在公库的贷款资格。第二阶段是项目建成运转后的管理,公库通过掌握贷户的经营状况及所需的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营支持,包括提供新的贷款和信息服务,确保贷款按期偿还。

日本对农村金融的管理十分细致,尤其是贷款后管理,更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农业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

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2];有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等派生的功能。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农业生产由于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风险性很高。如何降低风险,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也被要求在WTO规则下进行。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支农政策,被世界贸易组织界定为可在财政上进行补贴的工具。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本身就是农村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保罗?马易特在《农业保险论》中提到:“在保护农户经济不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同时,利用保险的机能取信于农户,在这方面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金融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制定土地抵押金融制度与负债整理法,在保险和金融的一体化中,显示出实现农户经济的稳定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石二鸟的农业发展战略。”[3]

总之,如果每个农户从充足的金融渠道多获得17.82元,也就是说资金的流动性增加1%的话,农户的产出将会增加201.08元或者0.04%的产出。[4]可见发展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各国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政府重视、政策得力加之完善的法律保证,农村金融就会蓬勃发展。

篇2: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摘要: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应该需要时刻了解当前市场经济的起伏波动与循环周期,只有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将主要分析他们之间的地位进行了相应分析,进而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协调其关系的三条有效措施,以便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际经济;关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其转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科研人员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伴随着其过于快速的转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渐渐有陷入误区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金融发展缺乏规范正确的体系指导。只有准确认识这两者的真正关系,才可以避免该误区的继续发展与扩大,管理者才可以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一、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12):19—24。

[2]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62。

[3]辜胜阻。缓解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5):14—19。

篇3: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摘要]目前,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从总量分析角度研究金融体系,本文参考了系统学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理论分析,提出金融系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具有强韧性和脆弱性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保持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尺度网络 复杂系统 金融体系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

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表2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参考文献]

[1] 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Eric Bonabeau.无尺度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7).

[2] 李幼平.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DB].传媒投资网,(3).

[3] 唐芙蓉,蔡绍洪,李朝辉.无尺度网络中的统计力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5,(1).

[4] 刘青,刘寿强.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7).

[5] 曹黎.无尺度网络面临安全问题[J].IT时代周刊计算机安全,,(12/14).

[6] 吴家睿.生物系统的分子构建[J].科学,,(9).

[7] 陈关荣.复杂动力网络的研究将是新世纪科学技术前沿的战略性课题之一[Z].香港城市大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研究中心.

篇4: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

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

摘要:黄友葵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声乐界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她不断探索将“美声学派”同中华民族唱法相结合,寻求实践声乐民族化的途径。她创造了一种能深刻而真切的表达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黄友葵;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黄友葵是我国第一批海归声乐表演艺术家之一,她带回来了美声唱法,又尝试探寻改革西洋唱法民族化,当之无愧是近现代声乐教育理论、声乐教育模式和声乐教育体系的先驱。在她教学生涯的60年以来,总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黄友葵在老年时著成了《论歌唱艺术》一书,此书在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

一、黄友葵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黄友葵从小受音乐熏陶学习了箫、笛、月琴、扬琴等民族乐器,在童年时期就萌芽了她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同时她也接触了民族歌唱艺术,这无疑为她后期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声乐民族化的教学思想

黄友葵用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要求学生做到声乐艺术民族化,“第一,要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本地的语言,并把他们相结合,进而美化它;第二,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传统以及吸收外来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两者相辅相成是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的关键;第三,必须重视中国演唱曲目的积累,就算演唱外国的歌曲和歌剧也要用自己本国的语言来唱。”[1]黄友葵的教学主张是党提出的“洋为中用”,中西艺术文化需要完美结合,在使用美声唱法的时候要切合中国的发音、语言的规律,还要不断地继承民族声乐多年的传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西洋民族化。她十分赞同欣赏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正腔圆”美学原则。而且她认为,民族唱法中的“韵味”需要多加推崇。黄友葵一直坚持要学生用本国的语言来演唱所有的歌曲或者歌剧,一定要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中国歌曲,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黄友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处理。她一直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在歌唱中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是要带有民族性的。“民族化”的概念是模糊狭隘的,但是黄友葵认为“民族化的概念和范围很大,不会被限制,它不只局限于作品里有多少种民族传统表现手法,也不仅仅看它有无民族乐器参与演奏,更不是说演唱时是否运用了民族传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它要拥有中华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而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够真切而又深刻地表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2]

(二)发展民族传统以及民族音乐学

“我们是中国人民,我们的音乐要面向民族传统。我国历史悠久,音乐的历史传统亦是如此,从作品采用的表演形式、曲调、乐器从中提取的生活内容等都是形式多样的。”[3]中国有着丰富的音乐遗产,加上时代的催化便使每个时代的音乐演出都赋有新鲜感。因而,我们要清楚我们中国人民在创作音乐或者进行演出的时候,要应尽可能采用民族的音乐形式,就像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民歌、地方戏曲,具有民族性的独特曲调,当然还有各种音色丰富的民族乐器,我们音乐民族化就可以在这样一种拥有雄厚的基础并且还能从内容上、形式上有大量的空间提高之上来发展它,珍视它,重视它。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是一定要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放在第一位的。1980年在南京召开了民族音乐学会讨论会。黄友葵在讨论会开幕词中曾经说到民族音乐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但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之后发展的并不乐观,我国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1980年南京会议将“民族音乐学”确立,这就标志着民族音乐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积极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继续沿着前辈学者开创的对民族音乐学的点滴研究之路,勇往直前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当代民族发展的启示

(一)振兴民族传统戏曲

民族传统戏曲一直是我国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代表,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最具影响力和亲和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学习戏曲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也是至关重要的,黄友葵也肯定戏曲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是非常关键的。1958年,黄友葵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当音乐系主任的时候,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在民族民间中学习,音乐方面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至此她开始学了评弹、京戏、京韵大鼓等戏曲曲艺。1970年黄友葵又被调去戏校教学生唱京剧,她担任的角色是京剧老旦,与孙玉祥老师合作。她开始琢磨京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用心向前辈请教,对她探索声乐民族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无论是民族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特别重视韵味。除了韵味之外,“字正”对戏曲演唱优秀的演员的来说是一门不小的功课。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唱出各种独特的花样,来表现此戏曲的民族风格特色,抒发演唱者见解独到的个人情感。除了声乐之外,音乐表演者也可借鉴戏曲艺术人物精湛的表演神情、面部语言,肢体动作。民族传统戏曲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让戏曲艺术没落,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它是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也维系了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20世纪初期,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就连传统音乐也被统统认为是旧文化要被改掉,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好音乐。学堂乐歌的盛行造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危机感。1930年,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黄友葵抱着“振兴民族实业”的伟大理想去美国留学,她在放假期间曾教过孩子们唱歌和绘画等艺术课程,周末的时候她也常常被邀请到青年会或慈善机构作,做关于中国文化习俗的演讲,还不时地被邀到电台为各种节目配乐伴奏,吹箫、笛、弹月琴等,黄友葵一点一滴地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得不说,黄友葵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要传播和推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在音乐界,20世纪50年代才有人提出将中华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想法,9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需求以及中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意愿日益迫切,我国与别国的音乐交流才越来越密切,我国也加大程度地寻找国际传播与推广的道路与策略。在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代表团体经常登上国外著名的音乐殿堂演出;众多的中国音乐家在世界性的音乐厅也屡屡举办属于个人的演奏会或演唱会;还有一些研讨会不仅为世界音乐提供民族音乐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建构了一座世界了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桥梁。我国举办全世界的音乐节,也参加别国的音乐节。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上,我国优秀音乐人士去国外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做一些音乐讲座、巡演,同时也向感兴趣的华侨、外国人开设民族音乐班。虽然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电影电视、动漫、体育等方面都在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国家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在音乐文化对外贸易方面却很少,我国的音乐文化企业不仅要擅长创作音乐文化精品,还需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开发消费市场、培养消费习惯。”[4]我国政府应适当地给予帮助给中国移民、留学生,帮助他们创立我国的民族音乐培训品牌,让更多外国人学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在对外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还一直运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民族音乐教育;开发多语言的、专门针对民族音乐的共享软件;提供国外读者使用的民族音乐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开办民族音乐文化网络商店等充分利用和开发大众媒体在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潜力,加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传播的力度。

三、结语

黄友葵曾说过,“只有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和民族需要的新作品新形势,才能使我们的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使我国民族音乐宝库更加充实并放出异彩。”在这个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时刻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得不忘初心,发展民族传统,保护、传承我国丰富的戏曲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多渠道和多种方式“走出去”,向世界传播展示的我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运用创新的现代音乐语言进行民族音乐的演绎和推广。让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古老音乐以新的面貌,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武俊达.诲人不倦辛勤耕耘―访问黄友葵教授[J].人民音乐,1982,05:21.

[2]冒蓉.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3]刘伟冬,黄.南京艺术学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26-427.

[4]符晓钰.中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篇5:《资本论》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启示论文

《资本论》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当代启示论文

前言

本文分析了国内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及原因,从核心、内涵以及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分配理论,以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段,概括了当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为我国当前如何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现综述如下。

一、国内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及原因

1.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普遍存在收入分配失衡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实困境。收入分配失衡与收入分配不公等主要体现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与不公、城乡收入分配失衡与不公、行业收入分配失衡与不公以及地区收入失衡与不公等方面,具体而言,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失衡,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收益而言比例过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不均;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大,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等等,这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失衡与收入分配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原因。针对我国现阶段国内收入分配失衡与收入分配不公等现状问题,不言而喻,我国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纵观我国城乡结构的演变,在经济发展与变革过程中,遵循城乡分割而治的原则,为了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推迟了城乡融合的机会和步伐。其次,我国地大物博,但各地区气候、物产以及资源等情况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占有有利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物产少,交通差等问题突出,极大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其三,市场机制调节受限,马太效应影响大[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能够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化的“马太效应”在客观上也会促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最后,制度约束及规范化不够,一方面,权力监督缺失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另一方面,分配秩序存在混乱,许多制度不尽完善,监督调控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资本论》分配理论

1.内涵。《资本论》是马克思重要的经济学论着。其相关的`理论主要涉及劳动价值论、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以及价值规律等,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决定了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是经济范畴,其计量标准和尺度实社会劳动时间,但它不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2].

2.实质。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实质是生产决定分配,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人类生产包括物质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3].物质再生产包括生产资料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再生产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分配[4].

3.核心与理想。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将劳动从资本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伟大理想[5],也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核心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6].

三、《资本论》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

《资本论》分配理论能够知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以及劳动价值论进行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并且知道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论》分配理论能够指导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微观基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商品生产者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而分配理论能够指导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等问题的解决。

其次,《资本论》分配理论能够指导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在既定的总劳动投入下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单位商品所含劳动时间下降,或在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按照自己实际劳动耗费,适当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销量,拓宽市场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其三,《资本论》分配理论能够指导构建规范的市场。构建规范的市场能够保证商品的顺利交换,促使价值规律发挥有效作用,使得商品正常有序的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换。

其四,《资本论》分配理论要求市场主体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商品能够正常有序的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生产,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全部的进行交换,这就要求市场主体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最后,劳动价值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违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平等劳动、平等交换基础上,而商品生产者需遵循价值规律,通过高科技手段等提高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取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收入与分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由平均主义演化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来,如何实现财富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是人们现实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的特殊历史阶段,针对我国现阶段国内收入分配失衡与收入分配不公等现状问题,国家必须要重视并且积极地进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是否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更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我国要有效地《资本论》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坚持国家基本方针,对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经济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田杨群。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解析与对策探讨---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逻辑[J].理论导刊,,(2):12-15.

[2]李超。重读马克思信用分配理论---基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分形效应的维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5-21.

[3]刘健,张仁陟,陈英等。基于地价空间分配理论的兰州市综合用地空间分配率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49(5):1082-1085.

[4]崔驰,金喜在,盖蕾等。资本与人力资本持有者合作与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理解与新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36-238.

[5]朱熙宁。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读《哥达纲领批判》[J].人民论坛,2013,(8):186-187.

[6]王伟,王文。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J].商,,(11):230-231.

篇6:古代礼制与法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古代礼制与法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谈及古代礼制,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礼与法的相互渗透,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礼制化法治社会的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奠的宗教仪式,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后,逐步转化为相关的法律规范,一定意义上,中国的法制的起源,实际上就是以前的礼制,甚至,礼制的传统,一直在影响着当前的法制规范。中国古代法制的整个历史,实质上一直在受到礼制的影响甚至支配。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与法治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

一、中国古代礼与道德的关系

“礼”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是崇尚礼制的国度,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远远大于法,而“礼”则成为道德集大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其说“礼”在支配和影响中国法制的发展进程,不如说是“礼”之后的道德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经历的“礼”“法”之争,实际上是道德与法律谁为主谁为辅的斗争,而才先秦到清末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道德实质上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唐律中有如下说法: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就是对道德的重要地位所做的有效的阐释。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却无法脱离中国传统礼制,因为传统的“礼”讲述了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规范,也必将会现代法律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借鉴。

三、中国传统礼制与现代法制的重要借鉴

“礼”是中国的本土资源,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现代法制的制定,必然脱离不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对现代法制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一) 礼与法的界限

虽然一直认为,法的起源是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与礼也有着明显的界限,假如我们将“礼”的本质归入道德规范的范畴,那么“法源于礼”的实质就是法律起源于道德。

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法律与宗教和道德浑然一体,第二个阶段,法律脱离了宗教,但仍与道德关系密切,第三个阶段,法律开始与道德分化,成为独立的法。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法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直到清末对法律进行了整修,才使法律开始脱离道德的控制。可以说,在古代,一直有道德主导律法为辅的特点。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 “礼者,治之始也”而“法者,治之端也”,他认为法是“礼”的派生,法律起源于道德,其中也就包含了法律区别于道德之义。法家鲜明地提出了道德与法律分离,“‘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法为天下之至道’”,李世民指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指出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逾越道德这个底线也就进入了法律的调整领域。

( 二) 推动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既是法律的起源,也是立法的重要基础,把道德引入法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荀子是推动道德法律化的起源人,他将维护旧贵族利益的.礼,改为了体现封建等级贵族的新礼。真正为道德法律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他调合了儒法两种思想,以一种特殊方式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史,使儒家以其价值重塑法律。“礼”的道德教化帮助古代社会稳定秩序,也必然有助于推动现代社会的稳定。

( 三) 德法结合,构建现代和谐法治社会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和法治始终是两个最基本的统治方式,德治主要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控制,道德自律,道德建设。法治则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来弥补着德治的缺陷,在社会的各类事件中,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能够用法律进行衡量,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无道德的行为,只能依靠人们的道德自律,可以说,法律规范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德治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历经德治与法制的几次讨论,最终选择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指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同样重要、不可偏废,颇有现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味。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效的借鉴,才能有助于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进一步构建中国和谐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1]蒋Z萍。 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2]胡旭晟。 法的道德历程: 法律史的伦理解释( 论纲)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7.

[3]李建华,曹刚。 法律伦理学[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32.

[4]杨鹤皋。 中国法律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84.

[5]曹刚。 法治和德治的边界[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 :9.

篇7: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与对策论文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与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包容性,经济增长,金融体系

一、包容性金融体系提出背景

包容性金融体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焦瑾璞在“第四届中国创投融资发展论坛暨第二期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启幕”中首次正式提出。他在会议上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以包容性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允许更多的民营、个人等私有资本进入金融体系。包容性金融体系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应该是一种追求公平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种金融体系。

目前直接研究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并不多,但是国内外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金融排斥问题,金融排斥( financial exclusion )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研究金融排斥问题,会给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带来帮助以及启示。

与包容性金融体系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是普惠制金融体系,普惠制金融体系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认为,只有将包括穷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入金融体系,才能使过去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弱势客户群体获益,最终这种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对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过去难以到达的更贫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每个人才能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富裕。普惠制金融体系与包容性体系虽然有很多类似点,但是从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普惠制金融体系强调的是一种公平,而包容性金融体系比它的含义更丰富,它不仅仅强调公平,更强调的是与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的一种金融体系。

本文是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排斥问题以及普惠制金融体系问题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国情,围绕如何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对如何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在包容性金融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小额信贷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金融机构风险防范问题经济增长,解决对金融机构政策监管问题,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从而更好的为实现经济增长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我们就从几点详细的分析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服务

包容性经济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当前我国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是为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社会群体,包括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富裕人口、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其中特别是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以及中小企业。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这些人都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并且把社会贫困人口、中低收入者以及中小企业,他们能不能很好的公平的享受到金融服务作为构建这一体系成功的关键考量因素。从包容性金融体系服务对象可以看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使得社会低收入者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减少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说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与我们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两者相辅相成,包容性金融体系为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服务,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可以为我们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由此可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对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金融服务定位异化,不适应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需求。

对中国来讲,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大家关心的,是“包容性增长”最核心的问题,即如何改变 “中国式失衡”,实现平衡发展。因此,关注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有足够好的生存空间,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金融体系服务出现了异化倾向,资金的追求利润的性质导致其流向呈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金融服务对象也集中到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上。而中小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大量转移到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缺失。这样加剧了城市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两极分化。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各种信贷政策指导对不发达地区金融进行扶植,但是弱势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政府扶植力度不够等原因制约了金融在不发达地区的良好发展,这样就违背了国家要求包容性经济增长的需求,阻碍了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脚步。

(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解决小额信贷目标单一问题

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大多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服务对象,但在国内,贫用人口并不限于农村,这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拉大,城市也有相当比例的低收入阶层,他们同样需要小额信贷服务论文格式范文。国内微小企业发展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微小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所需的资金多是流动性的,金额小、期限短、能够且愿意接受较高利率,小额信贷非常适合他们。但他们大多还被排除在小额信贷的服务范之外,客户的单一化使得小额信贷机构无法通过多样化的信贷组合来分散风险。且在小额担保贷款运作中存在着贷款周期短,银行缺乏积极性,担保基金的规模小等不足,使其走向逐步萎缩、低水平均衡的不良状态。小额信贷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迫切需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其纳入其中,改善其缺陷,使其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风险防范任务艰巨,迫切需要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把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纳入其中

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弱势群体的发展基础较差,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处于劣势。信息不对称情况更为明显,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好。弱势群体中经济增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人没有偿还意愿。社会的信用环境不佳,信用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提高市场交易成本。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信贷机构信用风险较高、风险防范任务艰巨。金融机构风险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使得这些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样的需要,更好的服务落后地区和低收入者。

(四)、政策准入和监管模糊

目前,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小额信贷,从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主要由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然而我国当前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缺乏界定,大部分小额信贷组织没有合法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同时也缺乏独立的监管机构及相应的监管政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瓶颈。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人大于支出。目前除了农村信用社等极少数小额贷款机构外,国内的小额信贷机构普遍面临资金制约,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低成本的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也不能从银行获得商业性贷款用于小额信贷,目前资金来源渠道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和部分扶贫贷款。较难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人民银行对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仍有限制,农业银行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必须执行优惠利率,这与困际上开展的小额信贷实行高利率或浮动利率不同,使得小额信贷缺乏吸引力,从而限制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了小额信贷市场的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五)、金融排斥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及市场化取向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背景下,农民作为弱势和低收入群体,农村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金融排斥的问题。原来的国有银行逐渐收缩撤并县以及县以下的网点,农村地区面临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资金流出等问题,金融排斥程度严重。金融排斥问题的存在,需要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三、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

从第二节分析中,我们看出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阶段不管是从宏观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微观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来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都是有一定的阻力和困难的,以下我们就从这几点分析以下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首先,个人缺乏关于包容性金融体系相关的知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平等的金融服务,然而这些公民可能不知道如何利用金融为自己服务,不知道金融服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利用金融服务使自己富裕起来,这样一来就算国家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金融体系,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其次一些公民也不知道借钱还款的重要性,在贫困地区贷款的违约风险还是很大,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能够健康的运行。其次,金融机构的逐利性阻碍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首先银行部门的逐利性,是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之一。银行部门的逐利性导致了其忽视了金融服务的公平性。这样导致了银行部门把弱势低收入群体、小企业拒之门外。其次民间借贷的不规范性也是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之一。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应该允许更多的民营、个人等私有资本进入金融体系,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风险大,并且缺乏约束机制和规范,目前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支持。第三,监管机构不能为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服务。目前监管机构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作为依照,无法很好的对银行部门以及小额信贷组织进行很好的监管。同时由于对于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没有很好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偏离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念。最后,法律体系不健全,不能提供构建包容性金融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没有形成有利于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外部环境。首先,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增长,目前国家没有颁布相关法律,没有法律的支持和约束,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同时,就很难依法规范运作,依法保护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其次缺乏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政策办事,就可能会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念。再次国家没有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社会上大多数人不能了解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含义、意义以及重要性,就不能形成全社会上下共同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良好氛围。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难点是,如何更好的把金融机构的追逐利益性与发展金融公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利益的同时扩大金融服务对象,更好的为社会所有群体服务,实现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四、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对策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应该从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以及难点出发,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以下文章就从个人、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三方面分析,探讨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对策。

(一)、普及包容性金融教育。

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首先要从微观方面提高个人对包容性金融体系的认识,实现城乡信贷机会均等。首先,必须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个人金融意识,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个人自觉运用小金融服务脱贫致富。在宣传包容性金融知识的同时,帮助小额信贷对象逐步树立信用意识,完善信用记录,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其次,包容性金融在实施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客户,特别是要确保贫困阶层特别是农民不受歧视。再次,是加强包容性理念的灌输。包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更多的群体享受到平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向传统金融服务无法惠及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农户以及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论文格式范文。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就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仅限于特殊的富有阶层或群体。做好普及包容性金融教育工作,使得人们自觉地运用金融服务,消除信息不对称,最终达到包容性金融体系建立的目标。

(二)、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推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目前,包容性金融体系既应包括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和合作性金融的传统金融组织形式,也应包括风险投资、担保、保险、租赁、小额信贷等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并且形成不同金融组织形式相互并存、定位准确、合理分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从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放宽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实现金融体系为全社会所有人服务。强调公平,促进包容性经济的增长。

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建立起资金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使更多的民间资金能够用于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首先要尽快出台信贷业务准入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赋予小额信贷机构合法地位,鼓励民间资金、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小额信贷市场。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制定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储蓄的标准,培育小额信贷市场的竞争环境。尽快确定小额信贷的监管方案,鼓励小额信贷机构从商业银行等渠道贷款,增加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在政策上允许小额信贷自主定价。让小额信贷做到“利率覆盖风险”,也就是贷款利率的设定必须能够覆盖资金的成本、贷款的损失和经营的成本。对于小额信贷机构来说,因为每笔贷款发放的金额相比于正规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要小经济增长,经营成本必然要高于商业银行,所以,要让小额信贷机构能够索取的利率高于正常银行利率,这样小额信贷才可以持续经营发展。我国现在的目标是建立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因此应该尽快取消利率限制,允许其在法律监管下按照市场机制决定利率,推动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发展。同时创造政策环境,鼓励竞争,从而带动小额信贷利率的下降。最后要减少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行政干预。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而不是强制小额信贷机构实现政府的扶贫目标,通过减少干预,让小额信贷机构走上商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供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加快包容性金融机构法律体系的建设,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法》、《民间金融法》、《小额信贷法》等相关法律,依法规范金融运作,依法保证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顺利建设。作为金融惠农政策,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继续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金融资源分配。监管部门要发挥督促和引导作用,经常性地对大中型银行参与培育新型包容性金融相关工作,定期监测,适时考核,做出评价;要科学和灵活把握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关,重视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确保新设机构的商业可持续运作,降低风险;要加强监管激励,研究培育新型包容性金融体系,履行社会责任与机构、业务市场准入挂钩的办法;要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好新型包容性金融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还要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社会影响,提高公信力和社会认识度。

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当代经济体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是同现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符合的。它不仅仅从微观上惠及了千家万户低收入群体,而且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为整个宏观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10)

[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3]夏慧.普惠金融体系与和谐金融建设的思考[J].浙江金融, (3)

[4]黄良谋,黄革,向至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评述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J].海南金融,2008(1)

[5]张雄.金融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策[J].财经视线,2008(32)

[6]蒋润祥,谢欣.金融排斥与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消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篇8: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2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开始了数字的参与,2战确当时,有从事MIT的1群人,在美国后勤军需的供应上面,用数学制造了1个模型,为的是解决1个问题:怎样最有效的对于戎行履行军需贮备,这成为数字计算及时性管理功能的起头。

56代哈佛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众多的管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经由几10年的发展,在随后的七0年代以及八0年代,美国人运用数字计算的管理体系已经经至关完美了。然而请注意,美国在七0年代开始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所具有的是无比后进的计算机以及至关后进的软件开发程序,这便是软件美国模式“雏形”:在1个无比简陋的计算体系中解决尤其繁杂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美国人将这些问题解决患上很好。跟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软件也在进步,然而软件的相应变化很小。管理体系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变化由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美国九0年代产生的最大的1次管理变革。

而软件的中国模式则是此外的1番景象:互联网时期的中国,计算的资源已经经无比廉价,然而咱们的客户对于管理的需求却日趋急迫。中国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更丰厚的技术资源去解决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客户需求问题。中国模式则是对于美国模式的1种推翻。

悖论偏偏呈现在此:中国的软件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渐渐发展,到现在已经经有二0多年的历史,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二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此前中国软件都是对于美国模式或者者是对于1些其他模式的.复制模仿。咱们试图模仿操作系统、咱们试图模仿中间件、咱们试图模仿ERP、咱们试图模仿CRM、咱们试图模仿良多良多东西,却疏忽了这是1个根本不能被复制的市场。

从二0世纪七0年代末开始,来自美国的ERP等套装软件就开始在中国利用实践。在此以后的二0多年间,系统施行过ERP的中国企业达二六00多家。但不幸的是,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仍难以找到ERP完整胜利的范例,以致先后八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近年,ERP软件的本土化过程加快,“水土不服”问题患上到必定改善,1批国内软件商开始成长,再加之政府的推进,ERP的胜利率开始上升,呈现了1些鲜活的利用案例。但即便如斯,当前ERP的整体胜利率仍然不足三0%。有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套装软件所以在中国失败占多数,其实不在于软件产品自身,而是常常取决于产品以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因为软件产品被无停止地修改、比如项目保护人员的不断流失等等。也有咨询公司认为,那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ERP的施行规划没有生命力、比如企业组织没有施展信息整合的威力等,才是致使它们失败的罪魁。这些基于表象的对于ERP等套装软件失败缘由的分析,就是疏忽了对于那些影响软件施行的中国产业环境的判断。这些因素作为躲藏更深的作使劲,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摆布着这场复制来自“美国模式”的努力。

麦肯锡曾经经调查了全世界一00家胜利的软件公司,成绩了1本名为《软件胜利的奥秘》的书,这本书中对于于软件有个定义,即:软件是经由收拾过的知识。多变的竞争环境、进步中的管理体系、庞大的用户量,和独具中国特点的新兴业务模式以及互联网的全新机会,造成中国区分于美国的软件利用需求特色――基础建设与优化整合并行;范围庞大与精细耕作并行;简单利用与繁杂利用并行。

在中国,那些散布在电信、金融等领域的症结企业,因为全世界化、技术革命与市场改革的催化,正出现出史无前例的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的需求。即便是1些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也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计其数的顾客。这些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能力的支撑需求,也需要企业软件利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以大范围客户为中心的协作服务。正由于与美国不同,互联网让中国有机会从1开始就直接部署面向互联网的企业利用。1方面,中国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互联网技术也带给它许多先天的利用优势;另外一方面,未来企业的“独立利用”将不复存在,那些来自横向部门间的互动、企业间的实时交换、业务规则的灵便变化、和渠道的多样交互等等,都请求适应于中国的新软件模式必需是架构于互联网技术的。

要取得不乱可靠的利用,更首要的是要注重那些经由屡次验证的软件成果,树立优良的软件复用机制。这不单单象征着要对于以往的软件程序进行复用,还包含那些与软件相干的规划书、需求分析、源程序等的复用。新软件模式中复用机制的树立,将极大的降低软件开发的本钱,并且在客户之后延续的使用中,很好地维护既有的IT投资。

篇9:当代影视创作思路的启示论文

当代影视创作思路的启示论文

电影的投资人和制作者把注意和关心的精力过多地用在了技术和投资的方面,而电影和美术创作所应该关心和表现的文化和故事的价值思考;文艺作品所应该关心的本身的文化实质;相关的地域、时代所涉及的文化价值等核心问题则被忽略和淡化消解。对于现代这种密集的特技制作、大量资金投入和标准的预告促销等商业手段,见多识广且效果上审美疲劳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制作和推销电影策略不但已经让人疲劳和厌倦,而且还有讽刺性的负面的效应。从近几年上映的美国大制作电影《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相关评价和反映,就可以明确的印证对于上述问题的认识以及评论。似乎大投资、大制作、大炒作等热闹的商业现象的背后,与之直接对应的则是普遍的人的价值标准的缺失和失重式的混乱。反观《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传奇》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正与上面所列举的大投资和大制作电影相反。“平凡”的主题、“平凡”的主角、“平凡”的画面效果、“平凡”的故事结果却带来了不平凡的影片的成功和甚深、广大的文化影响力。这两部动画电影的成功,与所取得的世界性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早就超过了动画片的范围,甚至是其他的这些年所拍摄的欧洲的电影也难以企及的。究其成功的最大原因,首先在于它们的“平凡”。如果能够冷静地把这样“平凡”的成功,心平气和地与现代的许多的物质、特技和效果至上的纯粹的商业电影简单的做一个对比,在剥下商业外衣后我们不难看出《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传奇》这两部动画电影表面上的'“平凡”却正是这个商业时代的许多的影视创作所缺乏的“不平凡”。

“人文关怀”的启示

站在文化和电影创作的角度,大家都期望能够看见新的故事、新的电影、新的作品呈现。但是观众却更希望这些作品所讨论的问题和观念,或者价值标准等问题能够和自身相关;或是和当下关注的社会、环境、人文问题相关;或能够被关注和讨论,能够让自己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自发、自觉地产生关注和认同。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氛围和当代文化圈子的包围中,有许多时尚和现象总是不停地变化和翻新,而这些文化现象所代表、所对应的许多基本的、传统的文化价值却被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所认同、所坚守。这类的作品中,许多优秀的与典型的作品都取得了其他同时代的相同或者类似作品所没有奢望过的商业、艺术的成就,具有跨越文化和国家地域的文化影响力。不但如此,它们的艺术生命力也是其他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这样成功的例子很多,就像捷克的电视动画《鼹鼠的故事》、日本的《聪明的一休》、中国的《大闹天宫》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成功的典范。其实这个道理反过来想很简单,在现在、当下这个时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甚至单独的个人都在很多的方面有着超越以前任何历史时代的紧密的联系,似乎每个人都会有如这个世界在缩小这样的错觉。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化之间的交流、联系、抗衡与共存也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每个人作为组成世界的个体在生存权利、生理、心理、人格尊重等许多的方面有着同样或者类似的价值诉求。这些价值诉求如果能够巧妙地作为电影或者动画创作的主题,而且能够在艺术表达上处理得比较得当的话,则很容易产生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艺术魅力,就好像中国的观众同样会喜爱美国或者欧洲的某些经典的电影,而国外的艺术家或者观众也同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和相关的电影艺术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或者关注一样的道理。这样成功的例子在现代和当代实在很多。比如较为典型的成功范例电影《女巫布莱尔》和《哈利波特》电影系列。而《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传奇》这两部动画电影则正是在大家所熟悉的自行车赛、魔术等题材上面来构成自己的故事,并且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平凡的生活目标诉求和遭遇自然地流露出对于弱势文化与弱势人群的生活状态的关注。这样的人文关怀很自然地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同、关注与思考。在关注、同情影片中人物的遭遇的同时,观众其实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的同情和共鸣。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创作影片的导演所希望的,也是当代影视作品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通过有限的个人力量和电影故事,去尽自己的力量关心更多需要关心的人。

“地域文化”的魅力

特别在当代这个媒体、互联网泛滥的时代,说起“地域文化”视乎是一个落后的话题。可是在这个时代很令人奇怪的是,许多的现象和许多人的兴趣、甚至文化的关注要点却反复纠缠在“地域文化”这个主题上。这样非常成功的例子很多,如最为普及和最受关注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和黑人的爵士音乐。这些本来是产生于典型的地方性的体育竞技和种族歧视下的黑人文化,经过这些年的文化推广和商业宣传,也成为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的当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还有代表法国文化的时装与美食;日本的浮世绘与茶道;德国的汽车制造业等。如果把视线放回到动画创作领域中,也会发现相同的案例。比如类似的题材或者故事,在恰当的融合了地方文化的元素以后,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而且这种力量远远大于“1+1=2”,影响范围也难以估量。以大家最为熟悉和认可的好莱坞动画为例。好莱坞作为现代动画电影鼻祖,它所产生的世界性的文化形式和商业影响力毋庸置疑。仅就动画长片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迪斯尼就注意到了“地域性文化”题材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创作出在全球市场大获成功的影片《花木兰》系列,还有《阿拉丁》《风中奇缘》《埃及王子》等动画片成功也是如出一辙;而在相同时期的其他传统题材的迪斯尼动画却因为题材缺乏新意,在商业和电影领域屡遭打击。几年后,作为迪斯尼对手的梦工厂又再度将中国元素挪为己用,奉献出全球影迷皆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在于梦工厂懂得将美国英雄主义的文化特点和其他典型性地域文化进行结合,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加入本国特有的诙谐和幽默从而达到超越表象的,新颖的视觉感受。再如《功夫熊猫2》的导演詹妮弗尼尔森就明确谈到《功夫熊猫2》故事本身其实质还是典型的美国梦,她在访谈中曾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成为英雄?我得承认,完全是西方的故事结构,或者说就是所谓典型的美国梦。”《功夫熊猫》系列在实质上和好莱坞之前创作的等动画长片是一样的。无论是片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或印第安的土著文化,还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乃至《圣经》故事等,相对于美国本土文化来说统统都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异域”文化;而这些“异域”元素的引入,其目的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作品中同样不少见,以好莱坞英雄主义为主结合中国武侠电影符号而风靡一时的《骇客帝国》电影系列就是同样的例子。

“拿来”与“坚守”

反过来,如果把上述的成功总结为“1+1>2”的话。国内的动画创作者们不但要有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的精神,还能够谦虚认真的地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点。如果将其转化成为我所用,动画创作者们还必须先明确我国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加以有意识的坚持和有选择的吸取,才能够真正把“地域文化”的魅力发挥出来,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作品,重新创造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就像《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传奇》,它们既没有好莱坞那样的大投资,也没有《变形金刚》这样的复杂的拍摄和制作的技术。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平淡和自然,却能够拿到多项国际大奖,同时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思考。如此的成就也是值得我国的动画创作者认真研究的典范。动画《美丽城三重奏》《魔术师传奇》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首先,导演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或者扩大一些可以说是欧洲动画、甚至低成本投入(和好莱坞相比)动画的位置。仔细分析起来可以看出,导演所讲述的是欧洲、法国自己的故事,如环法自行车赛和传统的魔术等许多过时的表演都是很典型的代表欧洲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次,在两部动画影片里大家既找不到非常夸张复杂的特效镜头,也没有过于明显的好莱坞式的动画特效,然而非常吸引观众的地方确是欧洲插图风格的造型和美术风格。在人物、场景和许多较大的外景上也可以看出非常突出的法国或欧洲地域性的风格。另外,在故事的编剧和讲述方式上,也有很明显的欧洲电影的特征,它没有像好莱坞电影一样紧张和戏剧化的电影结构,而是给了观众更多的主动的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反过来它也有选择地吸收了一些好莱坞电影的剪辑和叙事的手法,不盲目自大,主动改变了以前的欧洲电影特别是动画生涩、不流畅的剪辑、叙事的缺陷。

总之,对于电影、动画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盲目乐观和骄傲自大本来就没有必要,且“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创作方式与态度,在现代的电影和动画创作中已经超越了个人、地域或者国家,成为当代电影和动画所常用的创作方法。另外,更重要的是对照世界上这些成功的动画电影艺术作品和创作方法,我国的影视创作者需要在这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坚持自己文化的同时,不妄自菲薄,认清外来文化的优势。只有在这样的坚持与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打破旧有的成见,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真正实现和发挥出我国自身文化的魅力和优势,才能改变国产影片的颓势,创作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当代的国产电影和动画作品。

篇10:当代电子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论文

关于当代电子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论文

作者:马岩峰 方爱兰 李淑珍

2009年10月19日,第二节国际电子音乐周在上海音乐学院拉开了帷幕,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国际电子音乐论坛。此次论坛集中了当今世界上顶尖级的中外电子音乐作曲家,如作曲家法国蒙贝利亚尔学院PRISMA机构创办人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教授、作曲家葡萄牙艺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ITAR)卡洛斯凯雷斯、美国哈佛大学作曲家让―弗朗索瓦查尔斯和汉斯图斯科库、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作曲家约翰尼斯克雷兹、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学院作曲家米卡库斯科汉凯尔和迈克尔劳森、加拿大温尼伯湖市大学作曲家奥尔扬桑德来以及中国著名学者和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武汉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中心主任刘健教授、上海钱仁平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陈强斌主任等专家。

此次音乐周共五天,包括6场音乐会、10个系列普瑞马斯工作坊、6场相关讲座以及3天的国际论坛,其中有以上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新生代的作品音乐会及非学院派作品音乐会等。“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1]电子音乐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电子音乐的教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电子音乐也有人称之为噪音音乐。电子音乐的音响冲破了传统乐器的演奏及音响概念,严格地说,电子音乐不是传统乐器演奏的,也不是传统音高、旋律、调性、和声、节奏等技法的运用,更不是当代电声乐器的概念,而是在实验室里运用电子设备,采样、录音、制作,利用各种音响进行作曲。

一、电子音乐暨计算机音乐综述

电子音乐的发展从1948年法国作曲家谢菲尔(Schaeffer)的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开始[2],经历了录音带音乐和合成器音乐二个发展阶段。而在电子音乐相当普及的今天,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已经是电子音乐的主流。“计算机音乐是指那些不仅利用计算机作曲而且其音响材料也出自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3]确实如此,当今,电子音乐从构思、设计、创作、制作、播放及演奏无一不在计算机平台上,来自荷兰海牙的吉斯塔泽拉教授重点地阐述了这一点。他在《个人创作策略与作品展示》的论坛中详细的解释了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异同,传统音乐无论如何都是有着音高、旋律以及和声等因素,而电子音乐则不是,而是非音高有的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的甚至是噪音的组合。他的实验室从1996年开始做计算机的创作、研究工作,以前的电子音乐音响的制作都是物理的模拟音乐制作设备,当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早已淘汰与代替了原来的模拟音乐实验室。计算机有着产生各种声音的巨大的可能性;有着利用各种软件制作复杂节奏与丰富音响的能力,并且可以简化电子音响的制作过程和提高效率,有时只需简单改变一些菜单“指令”,就能变化出多种同首作品不同的音响演示版本,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特殊音响效果。计算机平台上的电子音乐制作所展示的广阔前景,人们还难以预料,还有待致力于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不断去挖掘。

二、电子音乐有感

这次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国际音乐周同时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论坛与专家讲座。其中2009.10.22日上午由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题为《电子音乐中音响主体的东方特制》的论文为与会的国内专家教师留下了较深刻印象和启示。这其中刘健教授一是主要谈到电子音乐创作是否需要“主题”,他谈到为了鲜明地表达音乐作品表现的目的,并且为创作音乐发展所提供的素材和材料,是需要设立一个创造主题的;二是变换创作技法,如运用一个较长的过程来逐渐发展并揭示出音乐创作的表现目的而发展成的.电子音乐作品,这样的创作是不需要主题的。这些技法的作品在“非学院派电子原生”音乐会上有具体的体现。如其中一首作品是一种节奏×× ×× O0××× ×× 的电子“噪音”重复,若干小节后加入了不协和的音高,又进行了若干小节后,它的节奏和音高开始逐渐地加厚、加浓、速度加快、音响同时逐渐产生变化形成无主题的电子音乐作品;另外一首是作品一开始,只有一只小虫子微弱地在鸣叫,然后逐步地将鸣叫加多,意味着声部的加厚,最后到有众多虫子的鸣叫。还有一首作品纯属是电流噪声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声部由薄到厚的音响作品。

刘健教授还谈到,电子音乐和东方元素特制相互契合的问题。当使用音响材料并想构成具有主体内涵的乐队时,西方作曲家开始用音响的方式,而不是用音高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这种状态就已经接近了东方音乐的思维模式,并且使构成的某些主体元素具有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音腔”式特征。“音腔”的概念是沈洽在他的《音腔论》中提出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旋律可在每一个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细微量变,形成曲线音感。而西方音乐如钢琴它是运用音高来组合音乐的,没有音高、音色的细微量变。那么如何构成“音腔”特征呢?前提是作曲家希望有音味的主题;用不同的音响材料来区别主题的不同阶段,在技法上主要运用拼贴的手法等;用长音逐渐加强音高的方式来替代重音点,并使得音阶段落有所变化,在技法上主要运用电子设备进行调制变相的技术等。这个课题也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研究。

在普通高等院校针对电子音乐的教学,有部分的院校开设了西方现代音乐课程;有的还只是选修课,这类课程将电子音乐的教学还停留在课堂上的一般性讲解和提及的充满,这也许是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教学层面的要求,因此,在普通高校这个层面对电子音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的教学及普及就受到了局限。但就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的介绍与了解也应在一些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加大教学的课时比重。另外,高校中双排键电子琴的教学是否可以涉猎电子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也是我们所思考与尝试的课题。

电子音乐属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音乐发展中时代的产物。它不是“音乐发展的唯一方向,它是一个品种,有了它,音乐创作和作品的展示又多了一种形式”[5]。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在开幕式的随感,审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大约有三,随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而蓬勃兴起的大众流行音乐广泛传播;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的衰败而产生并艰难探索的小众先锋音乐(即狭义的现代音乐)不断创新;随科学技术特别是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电子音乐日益丰富并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彼得斯汉森在其著作中所言,电子音乐“开辟了音乐史的新时代”,“它打开了新的音响之门[6]”,21世纪将不会出现某种单一风格的音乐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多样化很可能仍然是正常的状态。……如果我们承认所有一切风格体裁都有其实际的效用,这虽不意味着我们同等程度地喜爱所有的风格体裁,但却大大增加了我们从各种艺术中得到欣赏之乐趣的可能性[7]。”电子音乐“使音乐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同星际空间探索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的概念一样[8]”。

参考文献:

[1][2][3][4]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8

[5][6][7][8] 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M)汉森(美)Hamsen,P.S.)下册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作者简介:马岩峰(1965) 教授 。教学研究方向:钢琴、钢琴即兴伴奏、基础和声和音乐理论。

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及题目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共10篇)】相关文章: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论文题目2023-06-24

国际反倾销不公平性研究的论文2022-11-27

浅析瑞典环境税对我国的启示论文2022-09-14

会计准则论文2023-09-10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6-28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女2022-05-06

论文英文题目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