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2023-04-21 08:15: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精选8篇)由网友“爱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篇1: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 者:雷育莲 孔令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刊 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LUO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B223 关键词: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人与人   西部生态环境  

篇2: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作 者:王小健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22 刊 名: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态平衡   道德理性  

篇3: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指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提出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 者:姚文遐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5(1)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保护  

篇4: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系统分析公路建设和运营中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其占用土地面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从而提出了在公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作 者:汤澄  作者单位:临安市公路段,浙江,杭州,311300 刊 名:中国水运(下半月)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9(1) 分类号:U411 关键词:公路建设   生态环境   影响  

篇5: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内外所关注.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12月开工,11月大江截流,6月水库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三峡工程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作 者:王儒述    WANG Ru-shu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宜昌,443002 期 刊: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ISTIC  Journal: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6(5) 分类号:X3 关键词:三峡工程    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篇6: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20xx米和20xx―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四、西部环境问题复杂,研究工作薄弱,应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马列主义原则,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现代环境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真正意义的环境科学却只诞生在20世纪中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影响环境变化响应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人类认识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急于发展的功利思想,更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困难性。例如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观察到大气臭氧减少,70年代大气臭氧减少加快,科学家提出了人工合成卤代烷烃破坏臭氧层的问题,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第一次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协议。今天,臭氧层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结果比人们预料的还要严重得多,保护臭氧层决策的正确性也毋庸置疑。但在采取一致行动方面,由于各自利益的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其决策尚且如此,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决策,其后果可想而知。

譬如黄河泥沙问题。自先秦以来黄河就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记载,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泥沙也形成了分疏论、改道论、束水攻沙论、旅淤固堤论、蓄清刷黄论等多种学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的努力。风化剥蚀,自然常态,水流搬运,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河口浅海才成了生态资源最丰富、人群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降雨全部拦截,泥沙原地不动,则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全球90%的捕鱼量和沉积矿物的海岸海洋带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这里有一个泥沙拦截度的问题,也有一个上下游的综合平衡问题。

缓慢的渐变是环境特点之一。西部干旱地区的湖泊萎缩、解体、消亡的事例久已有之。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苟仁错湖,90年代还有23。5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1。3米,不到竟至完全干涸,却是绝无仅有。如果说近30年来,全国湖泊数量减少了450个,长江流域通江湖泊减少了将近一半与人类的错误行为有关,可这里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再如黄河源头玛多县4000多个湖泊,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消失了1000多个,这里也是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凡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西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于此可见一斑。西部生态的脆弱性,环境的恶劣性,问题的复杂性,开发困难性。以往认识上的不足,以及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开发与保护方式的探索,环境经济协调途径的寻求,西部不同地域单元特殊性问题的特殊处理方法等等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之西部地区科学研究工作薄弱,更应坚持科技导向。认识先行,认识不清的决不盲目蛮干的原则。

篇7: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原则问题调研报告

这次西部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开发的同时必须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包含着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破坏生态环境恶果的惨痛历史教训。在开发之初,深刻认识西部环境特性,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对避免开发中产生新的环境破坏,再造山川秀美的新西部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部面积辽阔,生态多样,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重庆十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的23%。如果加上内蒙、广西,则占国土面积68%,人口的25%。这里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山地的各种植被;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原、荒原沙漠的各种自然景观;有多种此处独有的珍稀奇特物种。西部各地不仅地貌形态、自然景观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开发程度也大相径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清主次,择要而从,以便集中有限的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出预期的效益。这既是国力所要求,也是经济规律所要求。

由于西部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缺乏开发的条件和适宜的开发方式。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区域必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或强制性保护,如对具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地区、江河源头区,以及其它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对一些目前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建立一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特别县,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作为构成重建山川秀美的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开发条件的地区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区,同时开征资源开发生态恢复补偿费,使之在开发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建立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保护节约奖励费制度,以促进节水社会的形成。

二、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初级生产力低下,目前尚不能容纳较多的人群,必须坚决杜绝盲目的移民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

我国西部处于平均高程800-米和2000-4000多米的两大台阶及其衔接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任(eeotone),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破坏后难于恢复的弱点,也是我国环境灾难,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霜冻、冰雹、大风、干旱、洪水、雪崩、冻土、森林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最严重的地区。除了少数小块地区之外,大部分土地农业生产潜力在50公斤/亩以下,仅相当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六十分之一。由于自然生产力低下,目前环境人口容量很小。黄土高原区每平方公里以7-8人为宜,西部荒漠草原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力不会超过2-3人。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大量人群的盲目流入。中外开发历史证明,单靠移民开发没有成功的,

日本从明治维新第2年(1869年)开始北海道的移民开发,直到1995年北海道仍然是日本最落后的地区。巴西为了开发中西部,不惜将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之内地巴西利亚,并以纵贯全国的公路带动城镇进行移民开发,结果也是失败的。中国从明清就开始在西部边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达数百年之久,而西部落后依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西部无论是瑰丽多姿的热带风光,还是苍凉悲壮大漠风情,都是亿万年来自然神奇造化之工赐予人类的财富。它们将以其稀有性、濒危性、特异性而身价与日俱增,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经济前景也是必然的.。从发展的观点看,稀有、濒危、特异的环境资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见稀缺,对它们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与领头地位的确定,生物资源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一定要优先考虑稀有、濒危、特异经济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立足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对脆弱的西部环境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地区来说,情况不清,没有把握时,维持现状是最好的保护。西部一些脆弱的生态环境至今未被破坏,人口少以及人类活动少是重要原因。

三、坚持开发保护,保护为开发的总原则,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代之以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新思路。

在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不平衡现象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也显示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说明自然环境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和主体经济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适应。

据有关方面研究,中国各地的猿人与智人的栖息地均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和地带交错的边缘特征,以适应他们微弱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水平。农业文明往往发生在大江大河的平原流域,和农业文明同时的牧业文明则都发生在北部草原。到了商品时代,繁荣首先在城市和港口出现。工业革命之后,体现技术的工业、城市、交通、市场等因素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于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也由内陆平原向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转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贫富逆转,差距日大,就是经济形式对地域环境选择的最好例证。经历了农业、工业时代以后仍然落后的西部,向我们只说明一个问题: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摒弃不适合新时代主体经济的旧的、落后的传统作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强与弱,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譬如西部沙漠地区,从生态的观点看,沙漠是最不适合生产存在的地区,因为没有水,但是沙漠地区并不缺少生命所必须的光和热,缺少的仅仅是水。如果通过高技术解决了生命所需要的水,由于没有污染,沙漠将会变成生产力最高的绿色产业基地。

再如荒漠草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唱出了西部苍凉悲壮的荒凉美,也唱出了荒凉的价值。荒凉也有价值,特别是当人们整天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工建筑和人工生态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渴望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和明天,当荒凉越来越少的时候,建设一批具有独特景观价值,适宜旅游开发的景点群,也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方式。一言蔽之,西部开发与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必须体现高技术为支撑,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新时代经济特征。

篇8:西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西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注意调控西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提高西部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化水平,把生态建设与西部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西部的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现在常用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重建和管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西部经济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恢复、重建、管理和发展,促进西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建设、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作为一项造福人民、福荫百代的系统工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重点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从而提高自身进化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保护西部生态文明系统,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实践与探索。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人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下去。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把自然比喻为人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之外的“无机身体”,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具有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人及其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因此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和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所必需的,因为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科学发展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我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自然”的代表,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大儒家董仲舒更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就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文明的观点。今天我们强调的生态文明,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念精华,更融合了现代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提高到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的高度,这正是现代人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就区域发展来说,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即“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这些都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要求我们既要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和谐,维持生存环境,以利于长治久安。这些都说明,和谐发展正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拓宽了新的理论思路,展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构建和谐西部,对于新形势下的我国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部生态问题解决亟需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频繁,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森林减少,矿产资料破坏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率高等等。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加剧,西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全国普查资料,全国已发生荒漠化的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就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80%左右。产生这样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传统观念上的滞后,环境保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只是追求眼前的、局部的、最直接的效益,长期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而忽视长远的、全局的、综合的效益,破坏了自然环境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恩格斯就曾历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先民为垦荒而滥伐森林,从而使古文明遭受灾难的事实。另一方面,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能源和资源被大量消耗,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这种情况目前在西部一些地区依然延续着。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人们局限于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西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呈严重恶化趋势。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构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思路,更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开发和建设。以往西部生态失衡的关键原因在于对生态维护的认识不足,急功近利于经济发展,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实质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既往的西部建设规划,把原有的战略计划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接受检验,弥补不足,填漏补缺,力求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的理性增长,力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发展。

注意调控西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必须坚持科技引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实现经济增长、保护环境、开发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突出高起点和前瞻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引入先进地区的经验,推行“循环经济方式”、“低碳经济消费模式”、“绿色经济安全体系”等,借以谋求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提高西部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化水平。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推动西部区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现代科技水平,这是实现西部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保证。而农业是西部建设的重头戏,加快农业现代化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加强西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引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营造适合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提高西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工作相结合。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西部相对于东部,在各方面都还很落后,特别是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任务繁重。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不能脱离这一发展要务。在生态链条中,也存在着贫困因素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这就需要引导农民开发无公害项目,在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减少生态受损。目前,西部地区由落后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的问题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的素养不高,人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常常会违背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比城市的破坏更为严重。此外,多种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西部沙漠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其中主要是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等。因此,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要与西部农民的农业生产和脱贫致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西部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兼顾环保和生态协调,力求避免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劣性循环。(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9~103、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④引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建设生态城市工作计划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

贵州省情学习心得体会

黄宗羲上帝观的研究的论文

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

楼盘广告标语

生态旅游发展总结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天人合一思想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精选8篇)】相关文章:

介绍重庆黑山谷的导游词2022-09-01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2022-10-27

加拿大矿业开发与投资政策2022-05-14

论文:创新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23-01-14

楼盘广告2023-07-18

冲突与和谐”多维钻探话题作文2022-07-29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12-15

风光旖旎金丝峡的经典散文2022-04-30

地理必修二教学总结2023-08-31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反思2023-04-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