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

时间:2023-04-27 08:00: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推荐7篇)由网友“tianqin1986”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

篇1: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

事物矛盾双方都有趋向平衡的本性,事物发展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三角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战略的三角平衡关系也相对稳定。战略平衡包括目标平衡、利益平衡和能力平衡。目标平衡是指企业远景、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利益平衡主要协调社会、企业和顾客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力平衡主要是指企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战略管理的精髓就在这四大平衡关系之中。

在管理过程中,任何组织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衡现象。譬如营销近视症过分强调产品技术与功能的重要性,忽视了对顾客真实需求的把握;“酒香不怕巷子深”则使企业在营销要素之间失衡,过多地强调产品质量对品牌的推动效应;本位主义的产生则使各经济主体利益和价值体系出现问题;等等。这些都说明管理也需要平衡、协调与和谐。平衡与不平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哲学意义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平衡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矛盾、有序循环的整体;整体中的矛盾双方都有首先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该本性天然、无止境作用,必然导致各种矛盾产生;矛盾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而独立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有弊有利,辨证应对则相反相成;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自然科学支持平衡论。协同学从“无序到有序”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案,系统论中的“自趋”概念,普里高津“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概念、模糊数学的概念,都为平衡论“趋向自身平衡”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会科学同样支持平衡论。古今文化早已蕴涵平衡,如“天人合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等。《周易》的“阴阳平衡”、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马克思的“度”等等,都是对平衡的不同表述。

战略管理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企业应该明白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能力;企业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企业还应该明白自己的行动方案。因此,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协调各方利益以实现自身的长远目标的整个过程。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战略管理包含了三个要素,即目标、利益和能力。

国产服务器阵营前三甲之一的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说过:企业的目标、利益和能力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平衡关系(见图1)。目标是企业在特定时间(When)、特定领域(Where)里要做的正确的事(What)。利益是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驱动力,表现为各类利益相关者(Who)及其行为动机(Why),是组织正确做事的一个方面。能力则指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How),表现为企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是组织正确做事的另一个方面。

三角平衡中,目标、利益和能力构成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角,包涵了四个方面的平衡关系: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企业稳健经营的轴心,目标的合理设置、利益的有效分配、能力的均衡发展则是企业发展的三个基本面。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运动中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战略目标中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确立企业的终极目标,这也是企业为之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般来说是企业几代乃至几十代人为之而努力的目标;企业终极目标不仅为企业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而且也同时规定了整个企业的业务范围。

其次是建设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企业的中长期规划期限一般是五年乃至五十年,至少不低于两年。现在不仅西方企业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中长期规划,而且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制定有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此外是制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建立年度计划是由企业中所有管理者直接参与的一项分散化的活动。积极参与年度计划的制定可以加强管理者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企业应当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以保证年度目标恰当合理、与企业远景和中长期规划一致并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目标包含了三大内容,即企业远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详见图2)。企业远景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又是企业远景实现的具体措施;同样地,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也是企业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企业年度计划又是实现企业中长期规划的具体措施。

企业利益的三角平衡关系

作为企业必须平衡社会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顾客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企业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考虑到社会的利益。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承担国家的税收、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安置好企业内部的员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立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过:“当企业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为社会所共有。”的确,企业越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多。一家大型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加上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肯定比企业的利润要大得多。社会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生态效益。如果国家利益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国家的安全与保卫就很难有完全的保障;如果公共利益受到侵犯,那么很容易引起众怒,众所周知“众怒难犯”,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生态被破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就会受到威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其次,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如果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就没法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承担社会责任和满足顾客利益了。最后,企业还必须满足顾客利益。一般来说,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企业内部顾客即企业的员工,他们的利益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源泉,没有企业员工的创造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外部顾客,即通常所说的客户或消费者,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除满足顾客需求之外,还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满足和引导顾客需求之时,同样也是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实际上就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为消费者或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实际上是在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必须平衡社会、顾客和自身之间的利益关系。

企业能力的三角平衡关系

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企业的人才。企业员工一般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即企业的普通员工与企业的核心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仅仅被看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报酬只能按照资源分配方式进行;而作为人力资本的员工已经被资本化,他们能够创造出企业的利润,因此其报酬是按照资本分红的原则进行。由此可见,企业的人才是资本化的人力。其二是企业的技术实力。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十分珍视技术。企业必须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进行技术开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依托团队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体制上、制度上鼓励创新;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妥善处理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必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文化氛围。其三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是否雄厚往往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经营决策。企业的资金实力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衡量,可以从负债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还可以看企业的净资产量和企业的效益状况等等方面。综上所述,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奠定企业战略实施的良好基础。

同样地,企业的三方面能力的体现也存在着三角平衡关系(如图4)。根据木桶效应,企业只有三方面能力都很强才能拥有真正的雄厚实力;即是说人才、技术与资金之中,企业任缺其一都将使其实力大打折扣。如果企业缺乏人才,很难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就不可能长久地拥有技术的优势;同时人才的匮乏还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企业从而会丧失资金与现金流方面的优势。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已经说明了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短缺,至少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相应地也会带来资金上的弱势。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很难留住人才、拥有自身的技术优势。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平衡人才、技术和资金三者的关系,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让企业越来越好,越走越顺,使企业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四个平衡,即战略三角平衡、目标平衡、利益平衡和能力平衡。企业目标确定在何时、何领域做哪些正确的事;企业的利益驱动关联着企业诸多相关者及其行为动机;企业各方面的能力说明了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去实现自身的目标。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精髓已寄寓于此四大三角平衡关系之中。

篇2: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S公司实施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管理的案例详细论述了平衡记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应用的各个步骤、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帮助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平衡记分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业绩评估 企业战略管理

引言

基于Kaplan等专家在理论层面的不断开拓创新与平衡计分卡实践的不断进步完善的结合,平衡计分卡已经由最初的绩效测量工具发展成为企业战略协同工具,成为全球企业战略管理工具的主流。平衡计分卡历经四个演变过程:

1.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时代。1992年《哈佛商业评论》刊登的《平衡计分卡:测量绩效驱动因素的新方法》一文中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须改用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Financial)――解决“我们能为股东做些什么?”;顾客(Customer)――解决“顾客如何看待我们?”;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解决“我们擅长什么?”;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解决“我们在进步吗?”。

2.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组织时代。《利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一文将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工具,提出战略中心组织和战略地图的概念与衔接组织衡量和管理系统和组织战略所需遵循的五项原则:(1)把战略转化为操作指令(2)变革组织以适用战略(3)使战略成为员工的日常工作(4)使战略成为一个连续的流程(5)通过管理层的领导艺术来动员变革。

3.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时代。Kaplan与Norton在《战略有麻烦?绘出你的战略未来》的文章中阐述了如何通过战略地图把战略转化为操作指令,如何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流程、人员、技术与客户的价值定位以及客户和股东目标衔接在一起。

4.平衡计分卡――组织协同时代。,Kaplan与Norton出版了第四本关于平衡计分卡的著作――《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作者认为,企业拥有多个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因此必须使用一套战略管理工具去整合组织内部资源与战略,使内部所有分散单位创造出新的价值来源,这种新的价值来源称之为源自企业内部协同的价值。

至此,平衡计分卡的内涵丰富发展成为“描述战略、衡量战略、管理战略、执行战略”四个层面的战略执行管理系统。

S公司在战略管理中导入平衡计分卡

初,S公司提出了新的公司愿景:“成为世界上最理想、最成功的专业汽车品牌。”在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S公司意识到公司原有的管理控制体系无法正确地预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公司也没有把握确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S公司需要一个灵活的、能够模拟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对商业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新型管理控制系统。

S公司开始引入平衡计分卡系统――公司一年至少准备四次长期和短期预测。随着新计划过程的采用,S公司把关注的焦点从细节开始转向战略目标,同时还强调决策的制定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客户。S公司产生了这样一种内在要求,即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早期预警信号的管理控制体系。首先,S公司注意所建立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便于理解的、能够分解为次要目标的,并能够应用于公司不同的部门。然后,S公司着手思考如何引导各机构和部门朝着理想情况及目标发展。S公司不仅按平衡计分卡涵盖的四个方面分离出决定成功的关键指标,而且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指标。与此同时,S公司为完成这些指标目标设定最后期限,且对目标实现的过程实行短期或长期的预测,并且长期预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短期预测按月进行分解。长期预测是针对未来两年的,这样,包括过去的两年,就有5年的时间段落在被关注的范围内。用这种方法,可以警告S公司的管理层注意将要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年当中,绩效的评估是连续不断地对每一个绩效指标都进行经常的预测和控制。S公司的平衡计分卡系统导入顺次及具体步骤包括:

1.愿景导入:组织诊断;现在组织战略检视;现在指标分析;信息环境评估;愿景导入与制定。

2.战略及绩效衡量指标导入:战略分析;战略模式与地图建立;KPI形成,

3.BSCe化系统建设:系统培训与咨询;KPI资料汇总;制定绩效管理办法流程;管理平台建立。

4.系统维护与修正:每周一次维护会议;指标收敛、目标警戒值及权重检讨;战略执行困难度与解决方案提议。

S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所建立起来的企业战管管理控制及评估体系,其业绩报告含盖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提交的报告。这种报告不仅要用书面形式加以记录,而且在每月举行的会议上还要同总裁或者财务总监进行口头陈述。根据战略执行反馈报告,S公司的管理层把握公司多项战略指标的完成情况,包括资本增长率、新市场开发能力、经济增加值、客户赢利能力、公司形象、技术变化适应度、法律变化适应度,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终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S公司实施平衡计分卡对其他企业的借鉴与启示:

1.平衡计分卡要坚持战略导向,以组织战略目标作为评价的起点和终点,在明确组织的战略地图和关键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关键绩效指标,在组织各个层面进行分解,使各部门和员工能够通过任务的完成促进组织战略的实现。

2.平衡计分卡要关注价值创造能力,构建一种基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以提升客户管理和客户服务质量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模式。

3.绩效考核要加强领导、组织和沟通,实施和调控平衡计分卡,应成立由S公司总裁亲自负责的绩效评价领导小组,贯彻“统一部署、循序渐进、多方保障、监控到位、兑现奖惩”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总结

平衡计分卡除了作为绩效评价体系之外,更为管理者及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战略管理框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者可从四个层面建立有效的交流与联系体系,明确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然后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使得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对各种管理程序进行整合。另外,平衡计分卡将创新能力纳入业绩评价体系,鼓励经营者充分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现实的与潜在的消费需求。

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实施不能具有盲目性,企业高层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判断企业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合推行平衡计分卡系统,企业一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高瞻远瞩的愿景。愿景绝对必须是高瞻远瞩的,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未来性,并且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2.众所聚焦的战略。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当然首重聚焦与取舍,不然就会“上有战略,下有想法”,一盘散沙而团队不能有效合作。如图1所示,企业的战略是指导其他四个维度运作的核心,是平衡计分卡的灵魂。

3.具体可量化的指标。财务业绩、顾客需求、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均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有的直接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有的通过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调查或询求专家的意见,可以相应的进行指标量化。

4.弹性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应变能力要像变色龙一样,随时注意到外在环境的变化并进行调整。平衡计分卡的上马,是“结婚典礼”而不是“毕业典礼”,持续升级与改善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R.S.Kaplan, D. P. Norton. The Balance Scorecard: Measure That Drive Performanc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92)。

吴安妮、周齐武、施能锭,探索实施平衡计分卡可能遭遇的问题[J],会计研究月刊,第183期。

朱雪珍, ERP平衡计分卡模型[J],经济管理,第9期。

赵琛徽、王妤扬,国有企业银行员工考核中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月。

于泳泓、陈依萍,《平衡计分卡――导入与实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版。

叶兰娇,《实施平衡计分卡之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篇3: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摘 要: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仅是为企业指出正确的方向。而且还包括让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方法和路径,所以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战略风险的构成,提出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发展过程 战略风险 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在这期间产生了三种设计学派:

1 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但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核心内容就是SWOT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并将战略划分为4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2 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的《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计划学派指出,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 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代表作,使定位学派取得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传统战略理论假设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一理论就不再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了相关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论述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问题。之后,波特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形成了系统模式——波特模式。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只停留在对流动竞争资源上的分析,所以也有其局限性。

(三)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所以基于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孕育而生。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并指出了评判标准:

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

第二,稀缺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而供应很少;

第三,不可模仿性;

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19,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及战略风险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环节。战略分析是对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战略分析主要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和意图设定等几个方面。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战略制定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以及各种战略方案的评估抉择。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是指为具体落实企业选定的战略方案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战略分析、制定和实施这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过程。

战略风险是从战略管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在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中由于每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风险。这样就构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整体。企业战略风险是由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构成的。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和产业风险,而内部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因素所决定的,如破产风险、信息缺失、收益的损失、信用下降、组织缺陷、文化缺陷等。但企业是处于一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其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并不能只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来说明,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战略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可以将战略风险分成:运营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竞争风险和商誉风险四个部分。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核心运作过程差而产生的风险;资产损失风险主要是指对实施战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价值,比如知识产权或者是资产的自然条件发生退化时产生的风险:竞争风险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法令和公共政府方面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定价和政策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战略风险;商誉风险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的结果。由于上述原因,当整个企业的信誉下降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产生了商誉风险。战略管理过程与风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在实施企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战略风险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行业中立足。

三、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二)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

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三)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四)形成“企业生态系统”

对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并且在一个系统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争取作为整个群体的领导。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使优势潜能充分发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五)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以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单凤儒. 管理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杨杜. 现代管理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侯炳辉主编. 企业信息化领导手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

篇4: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模块

善赢顾问的多数客户都在上ERP、CIS等系统,但是多数企业都走了不少弯路,拿ERP的案例:企业要做ERP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企业的产品适合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而不是量少、单多、OEM、个性化生产;

2、企业的内部管理具备一定基础:流程、权责、表格、数据都相对清晰;

3、企业内部的管理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而不是只是一个厂长配几个文员,身兼数职;

4、企业具备一定规律,要能承担相应费用及合适配备相应的脱产人员。

但是多数老板只听ERP的业务员忽悠一通,认为ERP是万能的,结果一上才发现整个企业被搞得鸡飞狗跳,个个怨声载道,

增加成本,增加了繁琐的程序,增加了不少脱产人员……效果大大打折扣,不少企业项目进行一半就宣布流产。所以企业上ERP等项目之前,最好是让管理顾问介入。通过顾问师的详细诊断,系统分析是否上ERP?什么适合上ERP?制订ERP项目成员的考核办法。协助ERP公司的输入,让企业推行ERP项目时事半功倍。

推行流程:

1、企业要准备上ERP、CIS等项目;

2、善赢咨询顾问的意见;

3、顾问师做系统可行性分析;

4、提供分析报告(上、不上、什么时候上)

5、协助建立ERP系统。

篇5: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曾从事数百家企业的.审查、评价,认为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一、战略目标: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奋斗目标,古语“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宏伟战略目标的企业,犹如一个没有志向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只有确定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企业凝集全部的力量,众志成城,向一个共同方向努力。有种说法,一个老板有多大的雄心,这个企业就能发展到多大,讲的就是一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美国Oracle公司,公司上下一个口号,同心同德,要赶超微软,做世界第一,大家齐心协力,经过几年跳跃式发展,虽说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可也成了响当当的世界第二。再如,中国的海尔集团,提出要在未来若干年,大步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眼下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了全世界,在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投资建厂,甚至美国地方政府还破天荒的命名了一条“海尔路”,让海内外华人激动不已。

二、战略规划:由于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必须有一个艰苦的奋斗历程。所谓战略规划,就是要将这个奋斗历程予以规划,以期充分调动企业资源,沿着既定方向前进,尽快实现战略目标。假设有一个公司,要在内发展成为世界500强,那么,首先得明确20年后,世界500强的标准是什么,然后根据现有实际状况,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如第1―5年,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培养核心能力,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储备人才准备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第6―,取得海内、外上市资格,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充足的资本以保证高速扩张。第11―,大规模扩张,通过兼并、控购、联合等方式,一举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第16―20年,巩固基础,理顺管理结构,提高效益,通过进一步扩张,达到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使理想最终变为了现实。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后,对全体职工进行宣传和鼓动,以战略规划为核心建立公司上下一致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基础:企业的总的核心能力构成企业的战略基础,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之中立足,以致于发展壮大,是因为这个企业必定有特殊的、超过别人的、与种不同的地方,这个不一般的地方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关键,如可口可乐公司,其核心能力就是其秘密配方和品牌;微软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卓越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企业董事会和最高领导人,应该认真分析判断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之所在,然后巩固核心能力,发展核心能力,保护核心能力。否则一旦丧失了核心能力,企业也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了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战略保障: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必须通过严格的经营管理来实现,包括:计划预算编制与实施、现金控制与管理、成本利润分析、技术开发制度、采购与付款方式、销售与收款政策、筹资与投资决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个方面,这是企业成功的战略保障,也是企业战略核心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诸如这方面的问题,诸多企业管理学家都有很精深的论述。这里就不谈了。

五、战略决策: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报告体制,以保证决策的灵敏性、准确性。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应该共同讨论,各展所长,形成科学决策。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董事会决策和委员会咨询是企业决策的有力工具。董事会

[1] [2]

篇6: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平衡

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平衡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西部内外的.各种利益关系都将经历一次重大调整.哲学思维要求我们从利益客体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关系.

作 者:赵凌云 李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利益   平衡  

篇7:平衡管理

H电脑公司是一家科技应用企业,公司创办时,董事会破格从地产公司电脑服务部聘任优秀员工A为公司经理。理由是:A在电脑应用及智能化工程实施方面的技术水平较高,属内行。A上任三个月,工作积极、勤奋,带领员工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但他不知道怎么经营和管理,公司经营处于停滞不前。董事会决定将其撤换掉,但处理方法不但会挫伤A,还可能对其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平衡,董事们提出了各自的想法。董事C的看法:把他增选进董事会,然后兼任公司技术负责人。董事Z的看法:让他做分管技术的副经理,享受经理待遇。董事Y的看法:我们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带领员工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效益的经理,既然他不行,那就撤职让他专干业务,那不就行了吗?现在的企业对人的管理不必太顾虑,该咋办就咋办。董事S的看法:把他调回,给他3000元苦劳奖,开个离职欢送会,大家吃顿欢送饭。

董事长H(领导层的权威)的看法:

1.A为一个有技术的优秀员工,是我们企业的财富,是我们没有给他摆好位置,这是我们的失误;

2.A正是公司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公司正要依靠这样一些技术尖子来发展,调走他会影响到公司技术工作;

3.目前我们选定的经理J虽有经营管理经验,但技术业务不太熟,需要A帮助,增选A进董事会不合适,若他作为董事兼技术总负责,而不是董事的新任经理在领导工作中会有难度;

4.若简单把他撤换掉,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不宜简单化;

5.我的意见是设总经理,由我兼任,

设两个总经理助理,拟聘的经理J任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A任总经理助理兼技术部经理,对年轻的优秀员工A(24岁)我们应采取积极培养的方针,通过传、帮、带,使他既在业务上保持高水平,又在经营管理方面能有所突破。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逐步退出,那时必须建立一套稳定的、能力强的领导班子。H的意见通过后立即得到了实施,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起色,A依然积极勤奋。半年后,H退位,J任总经理,A任副总经理分管技术,公司运转良好。

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多动脑子的工作,在考虑问题时需要面面俱到,切不可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就轻易下决定。应一切以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合理利用为目标,考虑周全了,才能做出比较完善的决定。管理是个写“V”字的过程,落笔向下是坟墓(^),向上提笔是胜利(Victory)。

绩效主义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是否起积极作用管理论文

技术人员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绩效主义对企业组织积极作用论文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平衡的智慧》的读书笔记及感悟

人力资源 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示例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整篇

行政法之利益论选择论文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关系(推荐7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和传统无形资产比较的论文2022-05-02

会计论文题目2023-07-17

医院内部审计论文怎么写2022-05-02

HR必须知道:五维度人力资源管理论2022-04-30

基于BSC原理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指标体系设计2023-06-09

高二作文框架2022-12-30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2024-02-24

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分析论文2023-08-21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2022-10-20

成本管理的平衡智慧管理论文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