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老碗面散文(整理9篇)由网友“SKATC”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中老碗面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关中老碗面散文
关中老碗面散文
陕西关中的面食颇为丰富,外地人住一阵都能随便说出很多名字,像裤带面、臊子面、揪面、扯面、剪刀面、炉齿面……加上各种浇头多达百余种。那“大海碗”盛了多半煮熟的面,浇上某种浇头,看着就有食欲,像本地人的性格一样,实在,热情。
这天独自办事过了饭点,就近看到路边一家“老X家手工老碗面”餐馆。一对老夫妇热情地在厅堂门外招呼人,老丈把我让进大厅靠窗位置,先用黑陶瓷碗倒满热腾腾的面汤,然后,冲外面喊了两遍我点的“三合一”,笑呵呵地转身出门揽客。大厅连门厅圆桌方桌约有十七八张,清一色木质桌椅;每桌中间放着几个黑色的小陶罐,分别装着油泼辣子、酱油、醋、蒜瓣、盐;厅堂口木柜下面是小碗、勺子,上面消毒机露着木质筷子。
随着老妇热情的招呼声,进来一位中年女客,衣着朴实相貌端正眼睛透着灵气,手里攥着手机,似是刚打完电话的样子。站在厅堂柜台转弯处,眼睛看着墙上的菜单,浓郁的本地话说:“牛肉面多钱?”
“十三!”老妇微笑着站在女客身旁,她不用看菜单。
“怎贵滴?”女客木纳的表情带着些许惊讶。
老妇淡淡一笑说:“臊子面十块,油泼面最便宜,八块!”
“油泼面有葱姜吧?呃(我)不吃葱姜蒜!”女客犹豫地看看老妇又扫一眼菜单,看样子挺难决定吃什么。
老妇吧嗒吧嗒嘴,可不是,油泼面就是在熟面上撒了葱姜辣子粉再浇热油,喃喃地说:“要不你吃臊子面吧?除了臊子不加旁的。”
“你家臊子面难吃不?”女客说着走到大厅边上一张空桌前,似是接受老妇的推荐,又显得有些担忧,“要不呃先吃饭再给钱!”
“放心吃,呃家面卖十几年嘞!”老妇说着为女客倒碗面汤,转身边走边喊:“臊子面一碗!”出厅堂门又继续揽客。
女客喝几口面汤,又拿起手机开始讲电话,言语间都是家长里短的聊天,羡慕谁找了个好工作。
老丈端来一个青底兰花大海碗,装的是我要的“三合一”,冒起的面上面盖着一层牛肉、臊子、西红柿鸡蛋,我接过老丈递来的筷子,稍微搅拌吃了起来,味道还不错,只是感觉这么大碗饭应该吃不完。
“咦——呃地心潮很!”惊呼的是那位女客,右手拿筷子左手揉着心口,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难过。不少客人看过去,有人忍不住问情况,我也听出这是不舒服的意思,但这种场合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不多事,何况她的声音洪亮没太大异常,就边吃饭边留意。
“咋?你啥意思?”为女客端饭的老妇刚走到厅口又返回去,拉长着脸看女客,显得有些不耐烦。女客用筷子戳着碗里的菜,表情还是满脸的为难,大声嚷着:“难受很!呃说过不吃葱姜,你这还有,呃吃一口就不行嘞!”
那边的老丈满脸的'不悦走过来,悻悻地说:“她方才说了不另外加别地,么(没)人给你加啥,沃似(那是)炒臊子的姜,一点姜莫得咋做臊子?”“那不成,呃吃不哈(下),难受很!”女客把筷子搁在桌上,扭头看向一边,左手还在揉着心口。
“啥人些?”老妇无奈地扫一眼周围的客人,边往门厅走边嘟囔:“俺开十几年的面馆儿,么见过这号……”
“反正呃吃不哈,不能算钱!”女客一副不甘心吃亏的样子。
“行了行了,走吧,把钱退给你!”老丈说着掏出一沓散钱,抽出十元拍在女客面前桌子上,脸上写满了懊恼,大有为了不影响生意委曲求全的意思。
“退啥钱?沃(那)人压根儿么给钱!”老妇引着客人往里走,狠狠白了老丈一眼。
“呃也么说要你钱,意思就是么吃饭不给嘞!”女客幽幽地站起身往外走,又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
“她要不说你可不就拿了?”老丈虎着脸注视女客离去,边把钱塞口袋边向旁边客人申诉,“看,么给钱还想让给她退,啥人些?”
有些客人报以浅笑,有的自顾自吃饭,我的饭也吃的七七八八,站起身付了钱走出厅堂。老夫妇在门口继续招揽生意,身后仍是一派热闹景象。心里有点莫名的失落,不知是为老夫妇对客人骨感的现实感慨,还是觉得那位女客难以沟通,又或是生活的忙碌让人没有耐心去理解。
回头想想那摆在眼前的老海碗,那冒起的面和浇头,确实比较敦实,透着实在。
篇2: 那碗臊子面散文
那碗臊子面散文
我坐在小饭馆的凳子上,侍者问:想吃啥?我却忽然间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回答了。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啥,走进饭馆,原本只不过是因为腹中饥渴。况且我正想着心事,还没有多余的思维分配于它,这似乎本就十分简单的问题却使我瞬间愣住了。侍者望着我,脸上亦浮起若我一般的茫然与困惑。
哨子面吧!嗯,哨子面!终于从我嘴中蹦出的这个答案我想我是没经过大脑的,我说过我正想着心事。当这个答案蹦出嘴时,我却忽然从思维的忙碌中挣脱出来,大脑瞬息间清醒了许多,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也有些惊讶。我一时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忽然想到了哨子面,并且在一时的茫然之后给出的那么决然。
我却早已不是那么喜欢吃哨子面了,或许对于饮食的花样接触的已是太多。那么……
是从军时只有每周日才可以吃顿面条而从此留下的对于面条的疯狂渴望么?是小时候因为一盒蜡笔而舍弃了一周的吃面机会,啃着馍馍只是因为想省下那每天的五分钱,是这一周欠缺的面食而从此痴迷于哨子面么?还是……我有些肯定,我想一定是!因为我忽然渴望着吃一碗祖母亲手调制的哨子面。对,是遥远记忆里祖母的哨子面不知不觉左右了我的思维。
我从小是祖父母带大的,上学之后方才来到县城与父母同住,但每周六祖父必是要骑着他的脚踏车来接我的。当我晃着双腿极不安分地坐在祖父的脚踏车后座出现在我家门前的大路上时,祖母必定已站在门前等候了,她必定是刚从厨房出来的样子,那条深蓝色的围裙必定也来不及取下仍旧系在腰间,必定还是穿着那件黑布褂子,同样也是黑色的肥肥的裤腿脚口处束着两指宽的带子。在我的记忆里祖母似乎永远都是这身打扮。
当我从祖父车上蹦下的时候,祖母也一定会急急地在围裙上擦了双手,紧走几步将我揽在怀中,我也一定在这时抱着祖母的腰。祖母必定要说:宝儿,饿了吧!我知道祖母一定炒好了肉臊子,下好了面,烧好了汤,单等着我与祖父一同去品尝她的臊子面呢!炕桌是早就摆好了的,辣子、盐、醋也已一一搁置停当,分别用小碗扣着。等到香喷喷的臊子面摆到面前时,我总要对着碗深吸一口气,祖母总要笑着说:这孩子,香吧?好香啊!其实不用说,我的馋相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祖母总是要问的,我却总顾不上回答,口中老被急急塞进略烫的面条占据着不能说话。祖父把辣子放得红红的,我自然不敢那么做,不过我碗里的肉却一定是最多的,小时候的我可喜欢吃肉了,也便愈发迷恋祖母精心制作的臊子面。
炕桌上总会有几咕嘟蒜的,祖父称之为哨子面搭档。小时候总觉得祖父吃蒜特有范儿,将蒜瓣凑近嘴巴,以门牙磕开蒜的顶端再用牙齿咬着蒜皮略微地向四下剥开,但也仅仅是略微的,只是扩大了蒜瓣的.出口,然后用牙齿从蒜瓣的顶端一步步地咬进去,等到整个蒜瓣吃完,蒜皮虽有损伤,但也堪称完整。小时候的我怕辣,有时候也想学学祖父的样子,以求将这吃臊子面吃的更加气派,更加有模有样,但每每总是蒜瓣与蒜皮混在一起进了嘴,只得又忙不迭地取出来,再去用手指将那咬下的半瓣蒜的皮仔细地剥下,蒜的汁液往往就被我弄到指甲缝里,痒痒的痛。于是我只得边吮着手指边吃着臊子面了,未出嫁的小姑便要在旁边取笑我,我则撅着嘴将筷子重重地拍在桌上去祖母跟前告小姑的状,并且要将剩下的臊子面独霸着不给小姑吃,但我总“守不住门户”,一碗面还没吃完就急急地要去找堂弟玩。
我的父亲兄弟四人,虽说都已成家,而且都在为这个大家庭努力着,但日子依然不能算富有,诚然若此,祖父赶集时仍会捎回一块肉来,大块煮着吃免不了有些奢侈,那是逢年过节才会有的,祖母一般都是将它炒成臊子,夏天则会将其与馍馍一同悬于井下。水井在那时不单只是用来取水的,也是农村人的自然冰箱。
周日当我从被窝中被祖父母千呼万唤之后方才极不情愿地钻出来,穿衣下炕,作为已是小学生的我,穿衣自然是会的,但祖母总会忽视这一点,拉着我,拽拽领子,抻抻衣襟,等她终于满意之后方才将睡眼惺忪的我带到院中,洗脸水已经备好,怕凉了,用抻开的羊肚手巾蒙着,洗过手脸之后,祖母便会将一个汤汁都已经溢出来的肉夹馍塞到我的手中,这是祖母给我的特殊优待。中午依然还是臊子面,那本就不是太多的肉臊子“大肆地挥霍”基本上就在周六,周日了……
味道还行吧?或者是侍者闲得无聊,或者是觉着我这食客有些古怪而随口问道。
嗯,不错,还行……可是又怎能与记忆里祖母的臊子面相比呢!
篇3: 老符卖面散文
老符卖面散文
老符夫妻在幸福学校旁卖面有些年头了。
老符四十多岁,圆脸人矮体微胖,脑门有点秃,为人和善,脸上总带着笑,幸福路上的人都叫他“笑面符”。老符只专门卖开水泡面,顾客绝大多数是学生,供学生早晨上学、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三餐用,生意特火。
老符的生意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无需价格不菲的设备,人人都会。一张方台,一头陈列着各种品牌各种包装的方便面;一头放着蜂窝煤炉,炉上架一大囗不锈刚脸盆做成的锅。
老符每天清晨必须五点起床,打开炉门换煤,并烧开一锅水备用。锅里的水中放好他自称是秘制的调料。六点半左右,学生都陆陆续续从家过来上学。老符的生意也开始忙碌起来。学生一到摊前,点好所要品牌的面,付好钱后,就会走到一旁的桌子边坐好,等老符送面过来就可以。当然也有打包拎走的。老符两囗子则一边应付学生的问询和砍价,手里除了收钱,更多是忙着撕方便面包装,掏出料包后把面下锅,再把掏出的调料包抖在碗里,搅动锅中的面,当面饼涨散开后,便左手用特制小漏勺捞出面条装碗,右手舀上两勺汤浇在面上,他老婆然后端给学生就好。老符的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心智不能错乱,否则手忙脚乱、措手不及。隔壁卖汤粉的干积婆经常被一群学生搞得头大脑昏,哇哇暴叫。老符性格也好,不愠不火,象条老黄牛,学生吵得再凶,也不发火,因此生意特好。
同是卖面的'刘癞俚就纳闷,都是卖二块钱一碗的面,我放的还是火锅汤料,生意就怎么好不起来呢?有时他就逮着刚从老符店里出来的学生问个究竟。学生多是说老符家的面味好实惠。刘癞俚也只能自叹技不如人!
这天下午,幸福学校的向副校长来到老符店。
“符老板,你的面是哪里进的,有卫生防疫部门抽查报告吗?”
“向校长说笑话,俺一个穷卖面的,能赚得几个钱?再说,俺的方便面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日用食品,用得着惊动防疫站吗?”
“符老板,实话对你说吧,今天上午,我校有十多个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现在还有八个在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说是吃了霉变的食物所引起的肠胃不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早晨都在你店吃过面条的,我们学校怀疑你的面条有问题。”
“说什么鬼话,是不是看我生意好讹我!做人要有良心,我会是那么唯利是图的人?莫败坏我店的名声!”老符忿忿地叫道。
“我说的不算,我们学校与工商和防疫部门取得联系,工商和防疫部门的人正往这边赶,他们会帮你检测洗冤的!我只是来通知你。”
“有这么严重么,向校长也太较真了吧。”老符这时有点慌。
说话间,工商和防疫部门的人先后都到了,把老符的面馆堵得水泄不通,在老符的面馆里,找出四十多箱过期的方便面。有的过期达两年之久。
原来,老符一直在卖过期的面。他有个妹妹在南昌搞副食批发,帮他长期收购劣质面。老符的台上表面摆的一层面是好的,底下全是过期的,当学生选购时是好面,学生去一旁坐后,老符下锅的却是过期的面。这些面在没过期时都是高档价位的,过期后都是特价处理出来的,但它们的份量和配料仍在,当低档面卖就显得特实惠超值,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符的面学生趋之若骛,生意火爆不衰了。
经这样一闹,老符被罚款捌仟多元,面馆也开不下去了,盘给一个外乡人卖包子。老符也搬离了幸福路,不知去向。
篇4:关中女人散文
关中女人散文
关中女人喜欢运动,喜欢健康的美。不会忸忸怩怩,她们喜欢大声说话,喜欢高声歌唱。不哭哭啼啼,关中的女人乐观、爱笑,爱就爱得轰轰烈烈,恨就恨得刻骨铭心。生活中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懂得宽容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既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也不遮遮掩掩,虚伪矫情,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自然和坦荡,无论什么场合都能落落大方。
关中女人憨实、纯朴,热情好客。无论你是她父亲的故交,还是她老公的同事,只要你到她家,她都会热情的招待你,也许没有太多的客套和寒暄,但她会炒上几个拿手好菜 ,为你擀一碗面条。你吃得越多,她就会越开心,觉得自己的厨艺不错。你若客气不吃,她会生气,关中女人就是这么实在。
关中女人不做男人的情人,但却是男人最好的知己。她不喜欢偷偷摸摸,也没有心思打探男人的隐私,更不会追问你究竟有几个妹妹,她只要你在心中为她留一个小小的空间,只想做你的红颜。 她能解读你的失意,诠释你的困惑,排解你的痛苦。她能真正关心你,在你失意时,给你振作的勇气和信心;在你得意时,提醒你要正视自己;在你遇到生活压力时,她会认真帮你分析,找出问题的根结,帮助你走出低谷……她能成为你最铁杆的异性朋友,成为你可以互诉衷肠的`异性朋友。你伤心时,她不会陪你落泪,她会拍拍你的肩,为你高歌一曲《从头再来》。你喝酒时,她不会陪你醉,但会陪你喝两杯,哪怕她不会喝酒,然后劝你回家。关中女人就是这么坦荡,豪爽。
关中女人不消极自卑,思维开阔,心态平和。利索干练,从内到外透露着一种乐观、自信。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难处,哪怕是天灾人祸,她们就像那沉稳的秦岭大山,能接受风雨雷电,严寒酷日的入侵,那怕只剩下一枚绣花针,一只背篓,她们也会用她们的坚韧和顽强,撑起属
关中女人很简单,喜欢穿简单的衣服,说简单的话语,写简单直白的文字。没有纷繁复杂的人际,没有莫名其妙的紧张,无须浓装艳抹地打扮,一切都自自然然,清清爽爽。但无法掩盖那种天生丽质的美,那种天赐的羞涩,那种内在心灵的纯静。不喜欢用暴露的装束表达自己的性感,而是透出一种迷人的气氛,从骨子里散发出自己的柔情和妩媚。不是用自己的脸蛋和身材勾引男人的眼球,而是用自己的气质和思想抓住男人的心灵。
关中女人重情重义,爱,就是一辈子的事,哪怕自己嫁的男人曾经不是自己的最爱,但是结了婚她就会对自己的男人死心踏地,老公就是她们的唯一,生命中她们可以失去很多,但永远无法忘记责任与忠诚。夜里把头枕在老公的壮实的胸脯之上,把那方寸的避风港当作是她的一生的归宿。常将如火的柔情熔化在那安全的港湾,融进了冬季漫长的夜晚。
关中女人,更理智的对待自己的情感。她们知道老公和孩子对她们很重要,但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更注重的是独立的美。不依赖撒娇来赢得玫瑰,独立的个性使她们看重的是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向男人索取什么。对待身边的男人不会主动或热烈,含蓄中有一份矜持,柔和中有一份刚强,既不冷傲的让人无法亲近,也不随便让人走进她的内心。
关中女人活得淡定从容,开心自在,或许容貌并不漂亮,但她们不抱怨、不自卑,有足够的自信和活力,如云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她们真实而不虚伪,坦诚而不做作,如秦岭山一样自然、有力;如灞河水一样清澈、透明。
篇5:我的老碗情结散文
我的老碗情结散文
老碗者,大碗也。博友陈嘉瑞在《关中老碗》一文里如是描述:碗之大,口可赢尺,碗之高,把可越寸。
在陕西关中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对老碗有一种情结,而我的老碗情结,由来已久。
我生长在陕西关中农村,从记事起,我家就有一只这样的大碗。碗身釉为青白色,碗底持把则没有挂釉,裸露着褐红色的粗瓷,如钟倒置般立于“架板”上。平日里执掌老碗的当然是时值壮年的父亲,我只有望而生畏的份儿。母亲也从不让我拨弄它,一是老碗的较重,我只手难执;二是因为老碗较之其它碗贵重,若碎,让人“心疼”。
过去,关中农村有个习俗,吃饭扎堆。遇饭时,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就会端着饭碗走出家门,或聚一处,或走动着吃。但凡看到端老碗者,一定是家里的青壮劳力,而女人少有执掌老碗,我想可能是女人食量小的缘故,再就是怕看着“失眼”吧(失眼在这里意为不雅、扎眼)。当然,也偶有“强悍”的妇女端老碗的,那一定是在家里说了算的主儿。
冬日里天寒地冻,“老碗”们多会聚在山墙外边,边吃边唠,贪恋的是那一抹寒冬里的暖阳。春夏秋三季,则多躲在阴凉处,乡亲们戏称这样的扎堆吃饭为“老碗会”。一起扎堆吃饭,难免相互调侃。饭食的好坏尽显着各家的“煮妇”的能耐,或招来羡慕的啧啧称赞,或是“刷嫌”的贬斥。谝着,谝着,就会“人以群分,‘碗’以类聚”了。所谓“人以群分”,好理解。而“碗以类聚”则是大人找大人聚堆,小孩找小孩聚堆,小孩子们是端不动老碗的。呵呵!情投意合的老碗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谝,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政策,只要有人提起,只要有人响应,就会滔滔不绝,长“谝”大论,往往是饭毕碗空也不忍离去,往往为了找一个合意的谝者,端着老碗满世界跑,故而就有了“一碗饭跑遍一条街”之说,这就是农村“老碗会”的魅力之所在。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爷退休回农村了,一个人独居在一间低矮的房子里,自做自吃。饭时的老碗会上,就多了一只华丽的老碗,青瓷蓝印花的,较之我常见的老碗,显得阔绰华贵,不凡脱俗。因为父母一直跟爷爷的关系较为紧张,所以,我并不屑喊他声“爷”。即便是路途遇见了,权当没看见。有次午饭时,我端着碗去找临近的同学,远远看见三爷与我爷坐在一堆吃饭,我爷端着那只令人羡慕的老碗,筷子上挑的是又长又宽的“裤带面”,红而透亮的辣椒油裹在面的表面,让人看了就直咽口水,就别说吃了。三爷说:卫卫,你看你爷的这碗面美不?你要是能咥上这一老碗(面),就“碟活”了!(碟活,办了件大事了)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我“争气”的一扭头,朝地上啐了一口,“额嫌砮(脏)”!其实我心里早就羡慕的不行不行的了!唉!那时候我年轻……现在想来实实不该啊!那毕竟是大人们之间的恩怨,我爷毕竟是父亲的生父,我的亲爷。
说起我爷,打小就听大婆们就经常跟我唠叨:你爷在你月子里上房揭瓦,动不动辇你爸出门,不让住他留下的房子,简直就是个浑球爷……奶婆也说过,你爸在我这长到十三,你爷硬是耍浑要回去了……,母亲经常道我爷的不是,如何如何不干人事儿……由此,少不更事的我就对我爷就恨之入骨,而且根深蒂固,大有誓不两立之势。
后来家里盖房子,那时我上初中。父亲一个人操持,显得异常也艰辛。为了节省,备料期间的托土坯,打墙基,烧砖烧瓦等,起先都是父亲自己干。也许是邻人看不过去了,就跟我那个“犟种”爷爷说了些什么,总之后来,我爷就主动凑上来帮忙。一来二去,父母对我爷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当然,这些事儿我也看在眼里,人不管怎样,总要怀一颗感恩之心的,何况我们直接还有血缘关系做纽带。从此,我也就慢慢的喊开了去:“爷,我妈叫你回家吃饭呢”,“爷,你喝口水再干”……原来爷爷也并不是那么讨厌!再后来,母亲做了好吃,就会派我给我爷端些去,我爷做了好的也会喊我去,那时候二弟显然是不受爷爷待见的,因为我没看到弟弟夸奖过爷爷。再看到那只青花瓷的老碗时,自然也不那么讨厌了,而且,偶尔还会背着我爷跃跃欲试的去触碰它。
就在我家盖起房子后的第二年,爷爷经常与最初奉为珍宝的二叔吵架。也不知为何吵,只知总不得安宁。这时我们家跟我爷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逢年过节父亲都会请过我爷来家吃饭、喝酒。我爷是退休工人,爱喝啤酒。那时候农村喝啤酒的人很少,过事多是烧酒和自酿苞谷稠酒,饮料是一种叫香槟的东西,每瓶的价格略低啤酒。一看桌上有了啤酒和香槟,我就知道肯定一会儿我爷要来。暑假,我爷领我到几里外的供销社门市部,给我买了个漂亮的文具盒和书包,书包是当时最时尚流行的军绿色帆布包。在这里我得提说一下,当时我上初中,一学期的学杂费才两块一,而书包的价格是三块四,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书包是多么奢侈和有面子了。为此,我一直感念着爷的`好。还是暑假,我爷跟二婶吵架,气不过,就喝农药自尽了。当时我在新房子里写暑假作业,爷爷进门就问“你爸呢?”,我说给旺爷家盘炕去了,我爷就气呼呼的走了。听父亲说,当时他在忙,就没太在意,等到邻人们呼救的时候,爷已经快不行了,赶紧就套上板车飞奔乡卫生院。当时的乡卫生院设在大寨村东头,离我家不足一华里。按说应该不会耽误了抢救,然而,在不多时父亲就拉着我爷的遗体回来了。我就想不明白,农村人吵架,喝农药寻死的人不在少数,人家都能救活,我爷咋就没抢救过来呢?后来二爷主持葬礼时才说,二婶以为是我爷在吓唬她,就锁门出去了,等想明白过来,为时已晚。我爷下葬时,正值连阴雨,墓坑里不时的还灌进雨水去,七八月份,雷声大作,大雨倾盆,好似再为我爷鸣冤屈、诉不平。我想着我爷近两年的种种好,就哭天抢地,一时悲恸不已。邻人就在身后说:你爷“害苦”了你一家,这卫娃咋还哭的这么伤心呢?我在心里骂了声“你懂个球!”依然哭声不住……
我爷去世后,二爷主持分了他家当,我家分到了那只青花瓷的老碗,这只老碗后来就成了我的专属。每每端起那只老碗,我就想起了我爷,想起了他的好,还有那些听来的坏……
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端过老碗吃饭。直到去年,我在集市上偶然发现了那种青花瓷的老碗。只是现在的做工比过去好多了,碗通身都是雪白的细瓷,图案近似罢了,索性就买了一只。每每吃面时我就想用它,端起老碗,我就想起了我爷,想起了家。
微信上我经常晒老碗面,同村的妹妹就说,老碗、燃面是陕西人的情结,我以为妥切。
我想,作为陕西人,我的骨子里这种老碗情结应该是根深蒂固的。端起老碗,秦人的那种豪爽、粗狂的气势就会立即充盈于胸;端起老碗,血液就会贲张,精神就会抖擞;端起老碗,就会有种天大的事儿都不怕豪气,侠气……
我想我的老碗情结还会延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篇6:关于面馆的散文故事:关中汉,爱喋面
关中汉,爱喋面
小区外面有家大王面馆,我常去光顾。
这家面馆的生意很火,面做得地道。老板膀大腰圆,留小胡须,豪爽。老板娘微胖,卷发,麻利。这夫妻俩开店二十几年,生做得如他们的扯面,一个字——爽。
吃饭吃个心情。一进门热辛辣辣的招呼,让人如沐春风。
吃面吃个热乎。顾客落座,老板娘便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汤。那是不同家里的面汤,略略一点点咸,还有一丝丝青菜的味道!就像大锅熬的稀饭,火候到了味道自然不同。我连喝两小碗,直夸面汤好喝。老板笑了,我说:“确实 比家里小锅小灶里的好喝!”邻座一女子也笑了,她可能奇怪,这人喝个面汤也有如此的感受,是不是吃过苦挨过饿的家伙!
正胡思乱想。老板娘便端上我要的蒜醮面:又长又宽,三条一尺长盛在小盆里,几叶翠绿小青菜,一小碗辣子蒜水。
筷子将面夹到蒜水里,醮着吸溜吸溜入囗,筋道味长的宽面便风卷残云般享受腹中,那真叫个爽!
起身,付过钱。给小胡须的老板挥挥手,朝回摇去!昂昂乎一员外的悠然!
正是:八块小盆蒜蘸面,酸辣筋道解我馋。吃罢八字摇摆去,窄板身材挺肚圆!
往回走,想起小时侯吃面那些事!
那时候吃粮紧张,父亲和爷爷拉石头去泾阳三原换粮。架子车装上翁盖子、门墩石、捶布石拉到一二百里以外,千斤的行程要下多大苦,往返需四五天,一路风餐露宿,吃尽苦头。鸡叫唤,母亲便起床搭火,擀面,平常吃红苕剁剁、玉米面饸饹,出外换粮,母亲特意擀长长的面条,一碗干的,一碗汤的,吃好才动 身。鸡叫唤母亲便起床搭火做饭,我正熟睡父亲便起来吃饭。母亲送父亲回来才叫醒我,她把锅底的一点短节节面捞上一碗,让我爬在被窝里吃,那真是难得的美味,三下五除二吃完又睡了!这是我童年里吃的奇香无比的面,如今人过半百的我时常想起,那一幕幕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家妻子做饭,问我吃啥,我不假思索:面!
妻说:“换个口味!”我说:“老先人吃了几千年的面了,有啥厌嫌的!”
我是关中汉,当然爱喋面!
篇7:咸阳关中的散文
咸阳关中的散文
北面悬挂着帝陵公园全景图,五陵九嵏梁山远近起伏,周秦汉唐迷雾千古不散。南面张贴秦岭渭水逶迤并行的山水画长卷,道教圣山与儒家之水黑白相依,哲学思想与诗经唐诗交相辉映。西面在讲述的后稷教民稼穑、苏武执节北海放牧、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仙女的感人故事。东面在演绎秦王扫六和的激烈与悲壮,诸侯尽西来的不甘与惊惧。中心陈列着明清古城的亭台楼阁与长街短巷,渭河古渡与关中民俗的写真图像。这就是我展示给你们的“关中大客厅”的模型。
“关中大客厅”是我为咸阳的命名。我认为,既然把咸阳定位为以旅游休闲娱乐居住为主题的田园城市,那就给他冠以客厅之名最适合不过了。
无论你是从北面空降而来,还是由南面涉水而至,你都会对这座30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次审视和认识的,你多少都得给它下一个定论,咸阳的资源无外乎就是地下地上的人文历史,除此别无。因而,给咸阳把脉,为咸阳定位,是十余年不停歇的努力,最后终于一锤定音:西安是生产财富的工厂,咸阳是保养充电的庭院。一如上海和苏州的关系。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地理位置所致,这条东西狭长的平原,这片山水俱阳的沃土,大静无华,适宜养心,凡来过咸阳的人都给出一样的结论,安静优雅。
我常常邀请天南海北的朋友,请他们来咸阳一聚,请他们参观“关中大客厅”,这里有爽辣的秦酒,也有甘润的陕青,既有羊肉泡馍葫芦鸡,也有腊肉夹馍葫芦头,穰皮子酸辣爽口,臊子面喜胃饱肚…… 吃饱了喝涨了,和他二爸一样了,走,逛走。斜倚古渡亭栏,聆听咸阳桥上车辚辚马萧萧的躁动,脑屏闪现出皇家卫队与宫娥嫔妃的踉跄与狼狈;迈步五陵原,想象大殡的仪仗遮天蔽日而来,倾国财富随葬于脚下这片厚土,从此荒寂的原野不再消停;东觅古都遗址,伫立高台四下望。金戈铁马今何在?六国惧色已无影,只留下悲壮的歌声、吼声、笑声、哭声与骂声......西踏青川寻根,教稼台抚今思昔,感恩后稷稻疏育民开新纪,农耕文明始于关中这方沃野腹地,孕育出了孝义天下的董永,忠义天下的苏武,慧于天下的苏惠,明于天下的李世民。凤鸣于台,爱情恒久。儒学传世,孔庙不朽。清渭高耸,古韵悠悠。钟声荡荡,瑞气千秋。咸阳湖水,载歌载舟。田园氤氲,宜居宜修。留恋往返,客心揪揪。这就是咸阳,我认为,游历一座城市,必须深入到它的角角落落,如此,你才会触及她的迷人部位,才会沉醉于它的迷人神情,才能难舍于它的.诱人气息,才能怀念于它的内容。茶的清香,酒的醇香,诗的深情,歌的豪放,人的厚道,土的质朴恰似磁石将客人缠绵的心绪牢牢地锁定,谁愿走出客厅的门扉。
不想走,就多留时日,我可以给你当向导,每走一处我都会讲给你一串迷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珍藏在咸阳箱底儿越千年的秘密,足令你惊愕,定让你瞠目,之后你会如梦方醒地叹谓:哦,原来是这样呀,了不起,咸阳!我爱你,咸阳!
篇8:童年的那碗油泼面散文
童年的那碗油泼面散文
说起学生时代的课文,脑子里第一个闪念的就是《一碗阳春面》。
大概讲述的是在大年夜,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正要打烊的时候迎来母子三人,三个人却只要了一碗阳春面。 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大年夜母子三人都来这里吃阳春面,当面馆夫妻再次等待时座位空空,但每年在大年夜这天面馆夫妻都会为他们预留座位……可是一直等到第十四年,当母子三人再来面馆吃阳春面的时候,面馆夫妻才得知他们这么多年的不易和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努力。这次母子三人要了三碗阳春面,吃的非常香,吃的是面条,吃的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我当时读此文,完全是觉得这碗阳春面该有多香啊,怎能吸引母子三人每年大年夜都去吃呢,我也想吃碗这么香的阳春面啊!
现在想来倒是觉的好笑,当年完全没有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因为在它朴实的语言下,蕴藏着触动灵魂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辉。
这么多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看过许多次美丽的风景,吃过许多种类的面,却对童年的那碗油泼面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诸如在平遥吃的`正宗刀削面;在北京吃的炸酱面;在成都吃的担担面;在贵阳吃的肠旺面;在郑州吃的河南烩面;在丹东吃的朝鲜冷面……品出了面食在各自城市独有的味道。
诸如百吃不厌的裤带面,蘸水面,biangbiang面,拉条子,棍棍面,扯面……品出了家乡人可以做面食做到如此多样但味道还不重复。
诸如在家里吃的爸爸妈妈亲情手擀面,在机场同学请的那顿66一碗的兰州牛肉拉面,在港妹妹请的88元一碗的乌冬面……品出了浓浓情谊。
但这些面都没有童年的那碗油泼面那么香。一提到童年的那碗油泼面,还是香香的,馋馋的,我的脑子就像时光机一样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的情景再现……
那是1991年的暑假,我正好三年级,妈妈告诉我单位明天要前往北宽平送货下乡,我一听乐了说我也要去,当时爸爸社教出差,妈妈看我这么情愿又不放心我一人在家就答应带上我一起去。
当时商业上很流行“送货下乡”,意思就是可以使农民不用进城就可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又可以开拓农村这片广阔市场,有利于商品销售,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事。
一大早我就跟随妈妈来到单位,只见一辆大卡车上正在装货,忙碌一阵后,司机,上货的,卸货的,出纳妈妈再加上我五人行出发了。原以为出来是玩的,其实不然,我们沿途遇到的村上的、镇上的大小商店都要停下来问人家是否要货,有些老顾客看到大卡车来了满心欢喜说不用去城里进货了,这下方便多了。
我告诉妈妈我饿了,妈妈告知我必须把货送完才可以吃饭,让我再坚持一下。走到北宽平的最后一站已是下午3点多了,又是卸货,搬货,开票,收钱……此时的我已经饥肠辘辘,我一遍一遍告诉妈妈我饿了,可是他们四人实在是太忙了,根本没空打理我,何况是一个小孩呢?终于看着他们全部完成工作后,妈妈告诉我可以吃饭了。
这是一家很不起眼的饭馆,现在回忆起来还清晰可见,青砖铺成的地面刚扫过可见依稀撒过的水,两张红色方桌子,旁边分别是四条长凳子,白的发黄的墙,虽简陋但整洁。同样面馆老板是夫妻问我们要几碗油泼面,¥1.2元一碗,我抢先说我要一碗,大人们都笑了,说是孩子饿了这一碗面也够大,是吃不完的,还是和妈妈分一碗吧,我执意说自己能吃完。
不一会,五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端到了我们桌上,不由分说,大家都饿了,顿时安静下来,席卷在风中的那一道油泼香气,柔柔地蔓延在夏日阳光中,跳跃着的弥漫整个屋子。触动着的味觉神经,是那极富弹性的面条在香气里穿梭,滑过舌尖,盛开着倾城的最美味道。这味道中还夹杂着农家小青菜的新鲜,实在是极为好吃的享受。再喝碗面汤,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大人们都夸我吃的好,妈妈还说平时在家不爱吃面,出来锻炼一下也不挑食了。我告诉妈妈,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妈妈说,“傻孩子,那是饿了”大人们又笑了。临走时,面馆夫妻还说,看娃这么爱吃面,欢迎下次再来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然我也再没有去过北宽平的那家面馆,时至今日,是拆了,搬了都不重要。这么多年来我常常和妈妈说起当年吃那碗油泼面的样子,妈妈都好奇我的记性怎么那么好,我想真的是舌尖上的美味啊。
那碗面的香气依旧伴我这么多年,想想面馆夫妻热情质朴的模样,想想妈妈及同事们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的来回上下装卸货的情景,想想妈妈一暑假辛苦的上山下乡送货挣了¥16.5元给我买了梦寐以求的布娃娃,现在的我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唯有面带微笑大步朝前走,因为明天依旧阳光明媚!
篇9:那碗热腾腾的面
那碗热腾腾的面_小学生作文
上了初中以后,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在学校用餐时就尽量少吃快吃,以便多出一些时间学习。母亲怕我营养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需要,所以每天晚自习后回家,她都会煮一碗热腾腾的面给我吃。
那天,作业异常的多,我心里有些烦躁。晚自习放学后,我手里提着一大袋作业,沉得不得不轮流换手。一到家,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我丢下一句“今天宵夜我不吃了,作业太多”就上楼了。
“可你……”母亲还没说完,我就管自己进房间,坐下“埋头苦干”。
不久,空气中传来一阵面香。转身一看,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一小步一小步向我走来。
“我不是说了今天作业多,不吃了吗?”我有点没声好气。
“你现在正在长身体,而且在学校也吃得不多,不吃怎么行。”
“我现在不吃,你端走吧。”我生气地说。
母亲锁紧了眉头,犹豫了一会儿,便又一小步一小步地下楼去了。
母亲下楼后,我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继续写我的作业。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完成所有的作业。一时间,感到身心疲惫不堪。我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向楼下走去,看见母亲还在楼下。
她斜倚在桌边,双手靠在桌上,头靠在手上,睡着了。桌子上的那碗面,还冒着热气,显然已经热了不止一次。我眼角一热,上前抱住母亲,在她耳边轻声说:“妈,我刚才……”
母亲惊醒过来,看见我,连忙说:“刚才怕打扰你写作业,没叫你,快趁热吃面吧。”
我拿起筷子大口吃了起来,眼角的一颗泪珠落进了面汤里,一股热流淌进我的心里。
点评:文章记叙的.夜宵,其实要表现的是人物,通过对所写人物对话和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地关爱儿子,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愧疚的心绪,那碗热腾腾的面和那颗泪珠的小细节达到了大感动的效果。
★ 咸阳关中的散文
★ 碗中的幸福散文
★ 雷抒雁:麦天
★ 面皮的散文
★ 新年传统文化作文
★ 静宁送亲行散文
【关中老碗面散文(整理9篇)】相关文章:
西行记游记随笔2022-07-02
武功古镇游记散文2024-02-01
我眷恋的小城散文2022-09-18
小城盛事经典散文2023-04-11
小华山绿野亭散文2023-04-23
小城夜景散文2023-02-14
平安古会散文2023-06-11
小城初冬散文2022-12-19
小城年景散文2023-03-16
写回家的路的散文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