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核心要义

时间:2022-05-06 11:48: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刚经》核心要义((共10篇))由网友“贤奶黄鲷鱼烧”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金刚经》核心要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刚经》核心要义

篇1:《金刚经》核心要义

《金刚经》核心要义

《金刚经》所说的破执著,指的是破除我们的贪欲,而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活着,是要有愿望的。欲望和愿望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做的,就叫欲望;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发心,才叫愿望。每个佛在成佛之前,都要发大愿望,不发愿,成不了佛的。比如,阿弥陀佛在成佛前,曾发了四十八大愿。欲望和愿望的区别,在于起心动念,不在事情的表面。

欲望来源于贪婪,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官当多大、钱赚多少,根本没底。陷于欲望之中,就是陷于痛苦之中,只有破除对欲望的贪着,才能打掉痛苦的根源,出离苦海,获得快乐。人生成不成功,不在于有多少钱、当多大官,而在于快不快乐。今天你过得快乐,你今天便是成功的;今天若不快乐,今天便不成功。

从更深一层上讲,这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无常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有为法,就是指人造作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一切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恒常的。就像我们人,生下来是一个小不点儿,然后长大、变老、死掉,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有的人不想老,为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痛苦不已,这就是执著无常的结果。

执著于无常就只能痛苦。苏东坡在其词作《永遇乐》中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新欢旧怨。”人生的确是一场梦。人在开悟之前,其实都是在做梦。你们想想看,所经历过的事情,是不是都如梦幻一般?佛用梦幻泡影、露、电来形容人生的无常,是不是很恰当?可是,我们凡夫看不到这一层,总是执著于无常,执著于贪婪的欲望,结果就总是痛苦不堪。《金刚经》从头到尾讲的,就是破除这种执著。

可是,有的人很害怕自己没有欲望,认为没有了欲望,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掉到“偏空”里了。学《金刚经》,弄不好就会掉到“偏空”里。那么,破除了对欲望的执著,是不是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呢?其实,没有了贪婪、执著,就会得到清静、快乐的真心。真心是快乐之源,也会指引你发心做利益别人的事。愿望是我们需要的,你看地藏王菩萨,发愿度尽地狱众生;阿弥陀佛,发愿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佛果。

真心发出的愿望,才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人生正确的方向和准则。不执著,不是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因此,所有的菩萨都很精进,没有一个是懈怠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总骨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选自虚云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二)自渡渡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选自《虚云和尚年谱·重兴曹溪南华寺记》

(三)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轨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篇2:《金刚经》要义

《金刚经》要义

《金刚经》经文流传久远。前后凡六译。字句不无稍殊。下面是《金刚经》的要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我希望通过对《金刚经》脉络的梳理,能让我们对《金刚经》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愿我与在座的大家在《金刚经》智慧的加持下,早日共登无余涅槃的彼岸。

拓展阅读:金刚经持验纪序

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则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广说般若。专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净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圆顿甘露之味贮之。故此经大旨。以无相无住无为为宗。重叠翻覆。随立随扫。极是谈空。究竟不是谈空。所谓如来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故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此语最堪破俗。只看中间无实无虚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经注脚矣。实处都虚。虚处都实。不生不灭。灭灭生生。尘劳法相。一刀齐断。勇猛撇脱。直寻本来。是之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然经中一边说应住降伏。

即一边说信心净信。一边说经义。即一边说果报。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于护念。嘱付诸菩萨。其欲度一切众生。更急于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灵脱化。说无可说。独至来世有人。于此经受持演说。乃至四句偈等。辄盛推荷担。赞叹希有。极口许以无量无边福德。此语前后凡十数见。无非鼓舞五百岁以后人。一下破除诸相。亲证般若故。此经者世尊诲人不倦之书也。以众生度众生。以非众生度众生。

实则众生各各自度。我非度众生。众生亦不见为我度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无分相。亦无合相。或谓果报之说。专为第三等人说法。似于六祖诸师。高占地步。将作是纪者。不应以第一第二等人待来世耶。古云满街是圣。即可云满尘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为此说者。所称凡夫之以我为见。犹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说应以某身得度者。即现某身而为说法。我今亦不论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受持此经者。即不难现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亿佛身而为说法。但令得闻是说。欢喜奉行。是诸佛慧命不断。自然虚空落地。

铁树夜花。任搜罗增续。繁辞累册。如假柯古以来诸人。不过以佛语证明佛语。非另添一般说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说。人或狂乱。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净信无疑之人。佛将以所欲具说。欢喜向其人倾倒吐之。佛固是真实语者。不诳语者。况此编纪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乱狐疑之有。虽然。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宁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无相无我。即知福德不应贪著。佛非但为诸菩萨言也。请为受持者转一语曰。佛说果报即非果报。是名果报。佛说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劝流通金刚经引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五祖于般若六百卷中。独推此经。为见性成佛要门。普劝僧俗受持。自秦魏诸法师翻译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无不奉行转诵。其持验灵应。代著明征。唐有假太常鸠异。宋太宗有太平广记。近代则唐宜之巾驭乘。王载生新异录。冒宗起受持果报诸编。莫不竭力宣扬圣铎。广度迷津。弘法施而续慧命。厥功诚不朽哉。集中所载。因果缕缕。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苏。厄可使脱。算可使绵。名可使成。嗣可使续。福可使集。枷杻可使自开。刀锯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释宿冤。阴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录。诸天设宝盖浮图覆贮之。阎罗具金榻银床供奉之。更能解脱尘劳。往生净土。冥府称之。曰续命经。功德经。其为幽明尊礼。至极可知。即书写诵读功德。已不可思议如是。而况能发明心地。精进受持者哉。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阐法。

载宝之人。断断如矣。(克复)甫发心纂次记事。适遇同志善友。共发菩提。捐费助刊。汇古今。参闻见。颇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谓大成。较昔庶云善本。念从来诸刻多在吴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庄严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胜。岂非天壤间一缺陷事。谨告同志善信。获见是纪。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辑。俾足鼓励将来。归依不朽。昔贤有为劈窠图者。劝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生净上。又善过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传一人者当十善。十人当百善。传大贵人。大力量。大豪杰者。当千善。搜采缮梓。印卷施人者。当万善。今此般若要典。无上密谛。诚能羽翼传播。自觉觉他。将见慧光不断。善果同圆。八部天龙。共拥琅函之轴。六尘火宅。齐开昙钵之花。谨疏短引。用劝同人。

篇3:《金刚经》要义论

《金刚经》要义论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经的全名,由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系《大品般若》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般若经流传在中国古代最初是在汉灵帝时,由天竺竺佛朔月支人支楼迦谶所译的《道行经》为弘传之始。汉译《般若经》共744卷,故佛说般若较其它经时间多。

般若是梵语,汉译为智慧,在五种不翻中是尊重不翻。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佛说:“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所以一切经典以她为根本,不明白般若就无从了解佛所说的一切法。佛陀体悟了无限宇宙的真相,所以能自在说法,如瓶泻水,滔滔不绝,智源无尽。然而般若又是不可用语言文字及思想表达的,她离相绝言,真实无虚,如宝莲而微妙香洁,垢秽邪恶莫能接近,或形容她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无所障碍。作为空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令一切众生入佛之知见。本经就是佛陀用般若生慧思想来阐述一切法空无自性,不过随缘应现而已,以扫荡一切情见,从而论证实相无相的金刚般若空理。下面就经文主要意义加以论述。

一、道在日常生活中

本经《序分》说法因缘是描写佛陀在食时搭衣持钵与常随弟子步行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回祗园精舍膳毕,洗足已,结跏跌坐的日常生活小事。小事为什么说得那样详细呢?因为佛的境界就在这里,日常生活就是佛陀的涅梨境界,连举首投足乃至一切举止言谈无非是佛陀般若妙慧的运用。所以佛陀的举止端肃之仪态能使人肃然起敬,步行的风度是那样的庄重,气质是那样富有魅力。可以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而甘愿五体投地的慕拜。

如来示范的日常生活正是如来“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境界,其中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体现。如说佛的过午不食是戒,跌坐是定,般若观是慧,所以如来的三无漏学在行、住、坐、卧中,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岂不闻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正是如来在日常生活中无住涅槃的境界。

在如来的示范中,我们从中体悟;道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虽不是道,但悟道却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若众生开发了本有的金刚般若智慧,就能在一切事相上见道,在一切处坐道场。《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正说明道的普遍意义。只要你通达了性空的原理,离开一切相的分别执著,那么二六时中都在道中。就好象禅宗古德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挂一茎丝,终日说法不曾道着一个字。”或从外界来说,当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赞叹而欢欣不已,心生妄情,当别人来毁谤你的时候,你也不因别人的毁谤而愤怒不已,失去心理平衡,动起无明火。知法因缘生,自性本空寂,具足无量功德,为什么不行道,而妄生情节呢?能有这样的认识,就是般若的观智。所以六祖说:“道由心悟,届在坐也。”他的弟子怀让也说:“磨砖岂得成镜耶!坐禅岂得作佛耶?”都说明般若是普遍的真理,活泼泼的,应该在动中求不动,这样才是禅定的智慧力。所以六祖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就是对道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结论。所以,如果我们离开了般若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性,随境生心,就是迷惑颠倒,不知我即佛,佛即是众生了。

二、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整个般若系统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佛教教义的中心。佛法性空的观点是建立在缘起的事相上的,离开了缘起的事相来谈论性空的道理无有是处。那么佛教是如何阐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呢?

根据佛教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事物彼此存在着因待关系。佛教的性空观点是建立在缘起的事相上的,把缘起的事物看成是有生有灭的法,即一种虚妄的幻生幻灭的现象,没有自性、独存性、不变性,故说缘起的事相是性空。《大智度论》说: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人,水则还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大火灭汤冷……。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佛教中所破的性:是指诸法中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自性,自性不待因缘而有,本自常存,然而自性空的道理从缘起的法显现,离开了缘起的事物,便无一法成立。如桌子一法的产生,在要论说之前先说桌子是运用木头,经过木匠的加工制作,并配合使用各种工具钉等材料,才构成桌子一法,如果离开了木头、木匠、工具及材料等因缘条件,桌子一法无从成立。所以根据上述的道理,知道桌子一法是缘起性空,无自性。同时也因桌子本身所表现的坏灭现相,才说有生灭的存在。在缘起的的事相上似乎有迹可寻,而在无自性空的观慧上是了无踪迹的。比如:雁过寒潭,潭不留影,花含镜内,镜无心。”也是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根据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所谓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也就是先将桌子看成是议论观察的对象,再透过桌子缘起的事相。了知桌子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可得,所以对桌子下一个定义说它非桌子。但无自性空之说并不等于离开桌子的假相,而是根据缘起的假相而施设说世出世法一切宛然存在,所以在性空的慧观上随缘说是桌子。

《经》中佛陀多以三句论式阐述金刚般若性空的思想体系,以荡涤一切法尘。《经》說:“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又说:“佛说波罗密,即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等等这些三句论说,都是说明有为、无为一切法皆缘起性空。既然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性自本空,为什么佛还要说法呢?佛陀觉悟到这个人性,这个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是就舍离了这些颠倒不实在的苦闷源泉的东西,而在精神界上另外开辟一个现实美满的新天地,享受其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境界,常在真理中讨论生活。因为他觉得世间实在没有绝对快乐的东西,而颠倒的众生安自认苦为乐。万物都从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本无实在,而众生却认为实在,妄起争执。事物都是时时在新陈代谢,递嬗变化着生灭不已,而众生却认为它是常住不坏的。世间事物中,委实找不出有一个真正主宰的我体,而众生却执着我这个业缘总和的身体有个实我,由此便起种种贪爱,沉论欲海,痛苦呻吟,不得自在,这原属极大的愚痴无明所造成的!不知自性般若空慧离一切相,无所挂碍,等同虚空,所以佛陀悲智双运,假籍文字,立种种法,开示劝导。如佛随机为众生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法,都是如来的方便之说,目的是为了使众生返妄归真,悟入诸法性空,用金刚智慧的力量来冲破无明的黑暗,从而截断苦海的底源。

无为法是建立在有为法上的,离开了有为法,无为法也不能成立。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離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根据这种原理,我们认识到:“佛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从般若性空的观点来说:如果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则听者有所取,有取就有意识分别,心行生灭法,与自性空相违,就不能体悟诸法空性。因为诸法空性非有非无,非有故非法,非无故非非法,如果离开了有、无二之见,怎么还有法可说、可取呢?《维摩经》说:“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所以佛说如来无说法。如果认为如来有法说,即同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不是佛所说的法吗?要知道,所谓说你谤佛,是针对众生的迷情妄执说的,因为他还没有明白佛说金刚般若性空的道理。倘若众生明白了佛所说的般若性空的道理,即了解了本经的奥旨,就自然破除我法二执。佛为什么说没有说法呢?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犹如“黄叶为金止小儿啼”。而诸法的实相是不可说的。诸法实相非相性空虽不可说,然而性空缘起的事相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性空并非外人所认为的断灭空,而是空中妙有。那么当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之后,用金刚般若的慧观,一切法又都是佛法了。如说: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乃至于花红柳绿,万象历历,而本来空寂,非空而空,是为真空。梦幻泡沫之字宙,凡物均无定相,而荻芦枫霜,秋光满月,非有而有,是为妙有,都是诸法无实无虚,缘起性空的道理。当你二空智现前的时候,又能理解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

三、布施与度生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居六度的第一度。菩萨有广大心愿,能成就布施的波罗密,布施波罗密是在般若性空的指导下,实行无所住的布施,能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布施波罗密摄尽其余五度。

《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为什么能无所住而布施呢?经中的奥旨在于离相,不知在一切法上离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知经义。菩萨离我、法二执,所以菩萨能不住于法布施,即不住在色、香等六尘法中。菩萨知诸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既然空了,还有什么可以贪爱而耽着的呢?就这样,不着六尘法中,不在六尘法上起妄想颠倒的贪、嗔、痴心,那么反过来说,六尘法当体也就是清净的妙法了。菩萨知法到了这种程度,任运般若空智,荡除一切执障,即于六尘法中,洞察诸法空性的缘起真理,所以能于诸法不生住执。然而法虽性空,而不无缸相,所以仍于幻有法中,广行布施。故说:“不住色布施”乃至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对于布施一法是如此做法,其他的持戒、忍辱等五度一切功德善事也这样做,便心无所住,不落执障。

无所住的布施,也就是菩萨布施的三轮体空。对施者、受者、及所施的物质,一切空无所住,远离自性见的妄执,为大慈悲心所驱策,想把众生拔出生死的苦海,烦恼的樊笼,实行六度的布施波罗密,所以能令广大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没有般若为指导的布施,不名布施波罗密。布施波罗密功德等同法界,不可思量。相反,若存自性见的住相布施,或布施是为了求现世的富贵、长寿或来世的生天福,这些有相布施,功德都是有限量的。如昔日槃武帝初问达摩祖师:“我自学佛以来,修桥铺路,造寺度僧,作诸善事,究有多少功德?”师答:“并无功德!”帝问:“如何並无功德?”师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此功德,不以世求!”正因帝心贪着功德,不知法要。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故说没有功德。住相布施,功德就不能超越所住的范围,功德就有限量了。所以菩萨无住的布施波罗密等同虚空,能广利益一切众生。

菩萨大悲心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无数众生,为什么佛要说实无众生灭度?《经》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的言教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说无众生灭度是撇开缘起的事相从诸法性空的道理上说的。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担当度众生的任务。然而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已能在度众生中降服其心,远离四相,以平等空性任运而起度无量众生,所以说灭度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为我所度。依性空说,佛和众生,其性本来平等,烦恼和菩提不二,生死和涅槃一如。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哪里可以执有众生为我所度呢?若觉有众生为我所度,即是凡夫迷惑的自性见。再说:一切法的法性空寂,哪里存在什么佛和众生呢?经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就是阐述性空离相见法身佛。

再说,菩萨净化情爱,不以自己、家庭、同族、一国的利益,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行,是菩萨善能降服其心,对一切无所取著,也没有所得。然而在般若空性上,不妨建水月般的道场,作空花样的佛事。菩萨度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不舍,知性空而说实无众生可度是不取,不舍不取就是菩萨金刚般若的任运。因此可以这样说:菩萨度众生就是一切众生自度,一切众生自度,也就是菩萨自度。如《摄论》说:“如空印空,似水含水。”不违法性,真实圆融,福慧双修。如是菩萨悲智双运是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正显本经是为大乘、最上乘者说。正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正是阐述大乘菩萨的入世思想。

四、无所得的修证

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善知空性,《经》中是以佛和须菩提师资酬唱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来阐明金刚般若性空的道理。在对四果修证的问题上,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说明入圣人之流的须陀洹果对色等六尘断除见惑,离四相,对所断所证无所得,故说须陀洹果。如果对所断所证认为有所得,就不名须陀洹了。其他三果也是同样对所断的见惑所证的离相都不可得,才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相反,若认为有得,就不名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了。

《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如何认识呢?因为修学无为法可以断除众生的烦恼,那么一切凡夫和贤圣所有差别,全在无为法中证悟称度的浅深而发生的。证悟浅的是贤人,证悟深的是圣人。贤圣有大小乘之分。大乘以信、住、行,向菩萨为贤位,以初地以上菩萨为圣位,小乘以外凡的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和内凡的暖、顶、忍、世第一共为七贤位,以初果至四果为圣名。然而,这贤圣差别的焦点,即在于无为法,而这无为法是为十方的诸锦所同证的。同时为度众生的缘故,也为十方诸佛所同说,即在这所说的大乘、小乘,以及凡夫的根性利钝和悟证的浅深,所以就于同一的无为法中发生差别了。如大乘人依此无为法修行,得二空般若智,除二种执障,断二种生死证菩提涅槃;而小乘人依此无为法修行就不然,只破我执的烦恼障,未破法执的所知障,只断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只得无余涅槃,未得无住涅槃。这是于所证理上和大乘有所差别。

篇4:《金刚经》的要义

《金刚经》的要义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经涵括修行要旨,体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下面是《金刚经》的要义,一起来看看吧。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篇5:《金刚经》各分要义

《金刚经》各分要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本分是叙述此经啟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眾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善现啟请分第二

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大乘正宗分第三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眾生皆度;二、最胜心,使眾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餘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眾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眾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產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动;不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著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如理实现分第五

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麼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諦,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无得无说分第七

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著。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来的清净自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说法,此经又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一相无相分第九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庄严净土分第十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為,四果既无所得,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无為福胜分第十一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為的福德,一是无為的福德。有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為福德胜过有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為福胜」。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為福德更胜於有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為此经不仅现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於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於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著取捨,处处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所谓业障,或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迴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读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至第十六分為止,须菩提对於「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於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啟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眾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眾生了彻明白。这三周的说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著我灭度一切眾生的心念,那麼就是落於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眾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眾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眾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於是空谈了,怎麼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眾生而言,度眾生乃是在度自性眾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眾生者,「彼非眾生」的观念。為什麼彼非眾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眾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眾生,眾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眾生,事实上无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眾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恆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眾生心。眾生与佛,本来无异。眾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眾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眾生之大悲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法界者,十法界也; 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眾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 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著能所。因為住心布施,皆是有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為的功用。有為的福,终有了日;无為的福,永无尽时。有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经始终要破除人们所执的见相,前分关於佛身的见相已破除,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语的见相。所以,佛陀一再為眾生解黏去缚,破其执见及所知诸障,希望眾生能随说随泯,悟入般若妙境。「法无所说,所说非法」的用意,即在於此。佛陀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谈,随机而说,眾生听声音、看到文字,就以為佛陀在说法。其实,从法身理体之处来看,哪里有可说的法、能说的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法可说,是因為法本具不可说,法自证不可说,是顺真諦而言;「说法者」,是如来顺俗諦而言;「是名说法」,是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第一义諦而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来无失,故无所谓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实諦。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说明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著。以此平等清净心,不著人、我、眾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便契真如法性,照见本来面目,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法平等有二义:(一)法相缘起平等:比如说,此法生起,必以彼法為助缘;此法為主,彼法為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则又有另一个法為伴,如此主伴因缘,重重无尽,互為主伴,如此看来,岂不平等?(二)法性普遍平等,即指二空般若智所显出的真如实相,法尔天然,普遍平等。在佛不增,在眾生不减,本来就没有高下胜劣之相,由此更显出法法平等的实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所谓「福智」,即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有相的布施纵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时,福智亦是有尽。然受持经典的无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见所度的眾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是无法可说;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是连法也不可得;此分化无所化,是连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来是无眾生可度,不曾度过一个眾生。*经云:「平等真法界,如来不度生。」《华严经》云:心佛及眾生,是三无差别。」佛陀在在处处,总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恐怕眾生怀疑他有眾生可度,所以,一再点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本分在叙述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所以说,如来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本分在叙述般若法,非断非常,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灭的,不可用生灭之法来论议,因此般若法体无断无灭。前一分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遮眾生著相而求的「常见」,也就是「有见」,这一分则是止眾生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见」。这二种见都是偏执,不是佛法的大义;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二边,无实无虚的中道,不是什麼都没有才叫空,而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本分叙述菩萨修行阶次的深浅不同。凡夫菩萨虽知外尘之相不实,但未证得无生法忍, 心中还存有微细之妄念,著相布施,未能通达无我之法。圣贤菩萨,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萨」的无漏功德,胜过「宝施菩萨」有漏的福德。菩萨悟得无我之后,不驰求福德,不恋著涅槃,所以说「不贪」。不受福德,并不是拨无业因功果,而是菩萨心不贪著福德,无较量福德的妄想分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本分乃叙述如来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无往而不在,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具足、庄严圆满之相也;而所言寂静,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所以,不可以行住坐卧处见如来,因為如来虽现威仪之相,而实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諦,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无实的一天。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於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者,应机度化之意也。举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说,一文一字、一形一相,无非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设,并非真实,故佛陀至此,不忘随说随泯,破眾生之执,以显般若之理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内容是: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块儿。日头将午,快到了吃饭的时辰,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祗树给孤独园。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须菩提提出问题后,世尊感到很高兴,便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

释迦牟尼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行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释迦牟尼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释迦牟尼能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但并没有任何众生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合和而成,并非真实,只是虚妄之相;释迦牟尼的身体有三十二种优秀的特征,但是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仅看到这三十二相,则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

释迦牟尼通过否定摒弃事物的虚幻之相,揭示出世界的真实本质,即“实相者则是非相”。如果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虚幻无自性的,就认识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真如实相,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倘能如此,就能不“住色生心”,就能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行者在扫去一切虚妄执著后,万法的真实情状、真如实相就会自然显示出来,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释迦牟尼要求人们扫相破执,甚至要求人们对“佛法”也不应执著,认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设施,不应拘泥死守。释迦牟尼说他自己在燃灯佛处修行,无一法所得,所以燃灯佛为之授记,认可他修行成功。如果执著于一法,燃灯佛就不会为他授记。《金刚经》中反复强调,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破除执相于布施,又要破除执相于修行的果位(得菩萨果位、得阿罗汉果位等),即破除修行过程的一因一果。只有把“破执扫相”贯彻于修行的整个过程,才会体证真如,获得解脱,成就佛道。

《金刚经》强调该经的般若思想是佛门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该经的最后,佛说了一首偈子,作为该经思想的总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篇6:金刚经各分要义

金刚经各分要义

《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下面是金刚经各分要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法会因由分第一

本分是叙述此经啟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眾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善现啟请分第二

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大乘正宗分第三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眾生皆度;二、最胜心,使眾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餘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眾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眾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產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动;不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著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如理实现分第五

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麼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諦,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无得无说分第七

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著。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来的清净自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说法,此经又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一相无相分第九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庄严净土分第十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為,四果既无所得,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无為福胜分第十一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為的福德,一是无為的福德。有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為福德胜过有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為福胜」。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為福德更胜於有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為此经不仅现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於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於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著取捨,处处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所谓业障,或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迴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读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至第十六分為止,须菩提对於「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已然了悟於心,但唯恐诸弟子们粗尘已遣,细惑难去。因此,此分以下,再次啟请佛陀终究「住」、「降」之意,以去微细无明。所以,佛陀亦以己身上事示之,使知人空法空,究竟无我之妙理。

佛陀说法,有所谓的「三周说法」:第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说出来,是為上根利智的人说;第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眾生,用种种譬喻再次推衍真理;第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做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眾生了彻明白。这三周的说法方式,有时连用,如《法华经》即是;有时是两番嘱累,像《金刚经》。嘉祥大师曾指出,本经的初番问答是般若道,次番问答為方便道。般若道是体,方便道是因,两者相辅相成,体用不二。此处可从两个层次来说:(一)自菩萨而言,如果菩萨存著我灭度一切眾生的心念,那麼就是落於人、我分别的陷阱里,有了我、人、眾生、寿者四相的差别心,这一念生起,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时时都起分别念、处处都见分别相,有念有相,灭度时,那里还能不分别卵生、胎生、有色、无色的一切眾生呢?既然不能平等灭度一切眾生,当初所发的菩提心也等於是空谈了,怎麼还能称得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呢?所以,佛陀说:「即非菩萨。」(二)自眾生而言,度眾生乃是在度自性眾生。在后面第二十一分里,佛陀开示了眾生者,「彼非眾生」的观念。為什麼彼非眾生呢?溥畹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在真如之内,眾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所差别的地方,是在「佛乃已度之眾生,眾生即在迷之诸佛」。所以,虽然灭度一切眾生,事实上无眾生可度,因為眾生本自具足真如法性的缘故。菩萨只不过是示现眾生自己本有的,令他悟解本知本觉而已。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恆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眾生心。眾生与佛,本来无异。眾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眾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眾生之大悲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法界者,十法界也; 通化者,是指般若智慧充遍法界,无所不通,无处不化也。第十八分说的是三心不可得,既说心不可得,恐怕眾生误会福亦不必修了。所以,此分告知以无福之福, 无得之得的妙理。所谓「无福之福」,是虽有布施,而心无所住;「无得之得」,是虽有能所,而不著能所。因為住心布施,皆是有為的功用;不住相布施,方是无為的功用。有為的福,终有了日;无為的福,永无尽时。有為的福,是妄心所行处;无為的福,是真心见性处。此分言,要以三心不可得之无住心為「因」用七宝作缘,如是布施,才能得福甚多。住心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限的。住相為有漏之因,不能得无漏之果。若能破此执见,即能了悟无福之福,无得之得,此般若妙智,则能通化法界,无量无边。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经始终要破除人们所执的见相,前分关於佛身的见相已破除,此分更欲深入破除佛语的见相。所以,佛陀一再為眾生解黏去缚,破其执见及所知诸障,希望眾生能随说随泯,悟入般若妙境。「法无所说,所说非法」的用意,即在於此。佛陀说法,无非是应机而谈,随机而说,眾生听声音、看到文字,就以為佛陀在说法。其实,从法身理体之处来看,哪里有可说的法、能说的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法可说,是因為法本具不可说,法自证不可说,是顺真諦而言;「说法者」,是如来顺俗諦而言;「是名说法」,是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第一义諦而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般若妙法,本是自己所有,非心外而得;本来无失,故无所谓有得。若云有所得,皆是执情未忘,能所未破之故也。此分总明无得之得,得而无得之实諦。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说明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著。以此平等清净心,不著人、我、眾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便契真如法性,照见本来面目,而得无上正等正觉。法平等有二义:(一)法相缘起平等:比如说,此法生起,必以彼法為助缘;此法為主,彼法為伴,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若彼法生起,则又有另一个法為伴,如此主伴因缘,重重无尽,互為主伴,如此看来,岂不平等?(二)法性普遍平等,即指二空般若智所显出的真如实相,法尔天然,普遍平等。在佛不增,在眾生不减,本来就没有高下胜劣之相,由此更显出法法平等的实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所谓「福智」,即福德与智慧的并称。有相的布施纵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时,福智亦是有尽。然受持经典的无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眾,外不见所度的眾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

第二十一分非说所说,是无法可说;第二十二分无法可得,是连法也不可得;此分化无所化,是连根本的惑根都要除去,如来是无眾生可度,不曾度过一个眾生。*经云:「平等真法界,如来不度生。」《华严经》云:心佛及眾生,是三无差别。」佛陀在在处处,总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恐怕眾生怀疑他有眾生可度,所以,一再点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本分在叙述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无一处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既遍满法界,即不能住相观如来,所以说,如来法身非相。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本分在叙述般若法,非断非常,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而且般若法本是不生不灭的,不可用生灭之法来论议,因此般若法体无断无灭。前一分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遮眾生著相而求的「常见」,也就是「有见」,这一分则是止眾生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见」。这二种见都是偏执,不是佛法的大义;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二边,无实无虚的中道,不是什麼都没有才叫空,而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的真空妙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本分叙述菩萨修行阶次的深浅不同。凡夫菩萨虽知外尘之相不实,但未证得无生法忍, 心中还存有微细之妄念,著相布施,未能通达无我之法。圣贤菩萨,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萨」的无漏功德,胜过「宝施菩萨」有漏的福德。菩萨悟得无我之后,不驰求福德,不恋著涅槃,所以说「不贪」。不受福德,并不是拨无业因功果,而是菩萨心不贪著福德,无较量福德的妄想分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本分乃叙述如来即威仪即寂静,即体即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无往而不在,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具足、庄严圆满之相也;而所言寂静,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寂然之体也。所以,不可以行住坐卧处见如来,因為如来虽现威仪之相,而实是寂静之体;虽是寂静之体,而随现威仪之相的。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諦,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千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无实的一天。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知者,无所知而又无所不知;真见者,无所见却又无所不见。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伏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能离六尘、内不能断缘影,纷纷堕於能知、所知之障中。本分旨意,即是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使知见不生才是。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应化者,应机度化之意也。举凡一切佛陀所言所说,一文一字、一形一相,无非是為了度化眾生而设,并非真实,故佛陀至此,不忘随说随泯,破眾生之执,以显般若之理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我希望通过对《金刚经》脉络的梳理,能让我们对《金刚经》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愿我与在座的大家在《金刚经》智慧的加持下,早日共登无余涅槃的彼岸。

篇7:论《金刚经》要义

论《金刚经》要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经的全名,由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系《大品般若》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般若经流传在中国古代最初是在汉灵帝时,由天竺竺佛朔月支人支楼迦谶所译的《道行经》为弘传之始。汉译《般若经》共744卷,故佛说般若较其它经时间多。

般若是梵语,汉译为智慧,在五种不翻中是尊重不翻。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佛说:“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所以一切经典以她为根本,不明白般若就无从了解佛所说的一切法。佛陀体悟了无限宇宙的真相,所以能自在说法,如瓶泻水,滔滔不绝,智源无尽。然而般若又是不可用语言文字及思想表达的,她离相绝言,真实无虚,如宝莲而微妙香洁,垢秽邪恶莫能接近,或形容她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无所障碍。作为空王,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令一切众生入佛之知见。本经就是佛陀用般若生慧思想来阐述一切法空无自性,不过随缘应现而已,以扫荡一切情见,从而论证实相无相的金刚般若空理。下面就经文主要意义加以论述。

一、道在日常生活中

本经《序分》说法因缘是描写佛陀在食时搭衣持钵与常随弟子步行入舍卫城次第乞食,然后回祗园精舍膳毕,洗足已,结跏跌坐的日常生活小事。小事为什么说得那样详细呢?因为佛的境界就在这里,日常生活就是佛陀的涅梨境界,连举首投足乃至一切举止言谈无非是佛陀般若妙慧的运用。所以佛陀的举止端肃之仪态能使人肃然起敬,步行的风度是那样的庄重,气质是那样富有魅力。可以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能摄取一切众生而甘愿五体投地的慕拜。

如来示范的日常生活正是如来“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的境界,其中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体现。如说佛的过午不食是戒,跌坐是定,般若观是慧,所以如来的三无漏学在行、住、坐、卧中,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岂不闻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正是如来在日常生活中无住涅槃的境界。

在如来的示范中,我们从中体悟;道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虽不是道,但悟道却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若众生开发了本有的金刚般若智慧,就能在一切事相上见道,在一切处坐道场。《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正说明道的普遍意义。只要你通达了性空的原理,离开一切相的分别执著,那么二六时中都在道中。就好象禅宗古德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挂一茎丝,终日说法不曾道着一个字。”或从外界来说,当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赞叹而欢欣不已,心生妄情,当别人来毁谤你的时候,你也不因别人的毁谤而愤怒不已,失去心理平衡,动起无明火。知法因缘生,自性本空寂,具足无量功德,为什么不行道,而妄生情节呢?能有这样的认识,就是般若的观智。所以六祖说:“道由心悟,届在坐也。”他的弟子怀让也说:“磨砖岂得成镜耶!坐禅岂得作佛耶?”都说明般若是普遍的真理,活泼泼的,应该在动中求不动,这样才是禅定的智慧力。所以六祖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就是对道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结论。所以,如果我们离开了般若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性,随境生心,就是迷惑颠倒,不知我即佛,佛即是众生了。

二、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整个般若系统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佛教教义的中心。佛法性空的观点是建立在缘起的事相上的,离开了缘起的事相来谈论性空的道理无有是处。那么佛教是如何阐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呢?

根据佛教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事物彼此存在着因待关系。佛教的性空观点是建立在缘起的事相上的,把缘起的事物看成是有生有灭的法,即一种虚妄的幻生幻灭的现象,没有自性、独存性、不变性,故说缘起的事相是性空。《大智度论》说: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人,水则还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大火灭汤冷……。复次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佛教中所破的性:是指诸法中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自性,自性不待因缘而有,本自常存,然而自性空的道理从缘起的法显现,离开了缘起的事物,便无一法成立。如桌子一法的产生,在要论说之前先说桌子是运用木头,经过木匠的加工制作,并配合使用各种工具钉等材料,才构成桌子一法,如果离开了木头、木匠、工具及材料等因缘条件,桌子一法无从成立。所以根据上述的道理,知道桌子一法是缘起性空,无自性。同时也因桌子本身所表现的坏灭现相,才说有生灭的存在。在缘起的的事相上似乎有迹可寻,而在无自性空的观慧上是了无踪迹的。比如:雁过寒潭,潭不留影,花含镜内,镜无心。”也是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根据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所谓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也就是先将桌子看成是议论观察的对象,再透过桌子缘起的事相。了知桌子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可得,所以对桌子下一个定义说它非桌子。但无自性空之说并不等于离开桌子的假相,而是根据缘起的假相而施设说世出世法一切宛然存在,所以在性空的慧观上随缘说是桌子。

《经》中佛陀多以三句论式阐述金刚般若性空的思想体系,以荡涤一切法尘。《经》說:“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又说:“佛说波罗密,即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等等这些三句论说,都是说明有为、无为一切法皆缘起性空。既然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性自本空,为什么佛还要说法呢?佛陀觉悟到这个人性,这个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是就舍离了这些颠倒不实在的苦闷源泉的东西,而在精神界上另外开辟一个现实美满的新天地,享受其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境界,常在真理中讨论生活。因为他觉得世间实在没有绝对快乐的东西,而颠倒的众生安自认苦为乐。万物都从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本无实在,而众生却认为实在,妄起争执。事物都是时时在新陈代谢,递嬗变化着生灭不已,而众生却认为它是常住不坏的。世间事物中,委实找不出有一个真正主宰的我体,而众生却执着我这个业缘总和的身体有个实我,由此便起种种贪爱,沉论欲海,痛苦呻吟,不得自在,这原属极大的愚痴无明所造成的!不知自性般若空慧离一切相,无所挂碍,等同虚空,所以佛陀悲智双运,假籍文字,立种种法,开示劝导。如佛随机为众生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法,都是如来的方便之说,目的是为了使众生返妄归真,悟入诸法性空,用金刚智慧的力量来冲破无明的黑暗,从而截断苦海的底源。

无为法是建立在有为法上的,离开了有为法,无为法也不能成立。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離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根据这种原理,我们认识到:“佛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从般若性空的观点来说:如果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则听者有所取,有取就有意识分别,心行生灭法,与自性空相违,就不能体悟诸法空性。因为诸法空性非有非无,非有故非法,非无故非非法,如果离开了有、无二之见,怎么还有法可说、可取呢?《维摩经》说:“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所以佛说如来无说法。如果认为如来有法说,即同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不是佛所说的法吗?要知道,所谓说你谤佛,是针对众生的迷情妄执说的,因为他还没有明白佛说金刚般若性空的道理。倘若众生明白了佛所说的般若性空的道理,即了解了本经的奥旨,就自然破除我法二执。佛为什么说没有说法呢?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犹如“黄叶为金止小儿啼”。而诸法的实相是不可说的。诸法实相非相性空虽不可说,然而性空缘起的事相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性空并非外人所认为的断灭空,而是空中妙有。那么当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之后,用金刚般若的慧观,一切法又都是佛法了。如说: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乃至于花红柳绿,万象历历,而本来空寂,非空而空,是为真空。梦幻泡沫之字宙,凡物均无定相,而荻芦枫霜,秋光满月,非有而有,是为妙有,都是诸法无实无虚,缘起性空的道理。当你二空智现前的时候,又能理解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

三、布施与度生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居六度的第一度。菩萨有广大心愿,能成就布施的波罗密,布施波罗密是在般若性空的指导下,实行无所住的布施,能广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布施波罗密摄尽其余五度。

篇8:金刚经的核心

金刚经的核心

对金刚经稍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金刚经中有个核心的观念(现在称为“中心思想”“主题思想”“题旨”“主调”),这一点不难发现,不需要师父、专家特别特别指出来。因为这个核心观念以几乎重复的语句在经中出现了两次,并因此把经文分成上下两篇。故而要讲解金刚经的,一般都不会绕过这段关键的话去。但我读到的讲解都令人惊异莫名。其中一个原因,我们读的金刚经是汉译文本,而且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三位译经大师反复考订、译过,他们不通晓其义,怎么能译,怎么译得信达雅?但我读到的讲解,头头是道,却对一些影响到对经文本意的理解的概念含混过去了,对为什么“重复”这样的问题更是视若罔闻。

先看鸠摩罗什译本中这两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经文在一种分章本的《善现启请分二》《大乘正宗分第三》。以下简称“降心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段经文见《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以下简称“生心分”。

全经共三十二“分”,第十七分正是下半部分首章。

这“降心分”与“生心分”的文句是否十分相似?为什么重复,如果不是重复,这样分述有什么深刻涵义?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多年反复琢磨的摸象之见。

“降心分”中针对须菩提言“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回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说明这段话是对菩萨摩诃萨(八地至十地的大菩萨)说的。菩萨摩诃萨已入菩萨道,不依修得成就,而有报得成就,分身成就,就是报身与法身合一,报身(受因果报应的主体,可以理解为不灭的的灵魂)不到六道轮回中来,来的都是化身。但虽然菩萨摩诃萨是报得成就,犹如论资排辈,自然升迁,但工作出色也会破格提升。释迦牟尼佛自述,在过去世弥勒菩萨是他的师父,因为他勇猛精进,而弥勒贪名,被他反超四十劫成佛。因此,对菩萨摩诃萨来说,主要是破我执、法执,而这个我执,不是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的我执(请参阅《心经摸象》),而是“我”要灭度众生尽,“我”要庄严佛土的我执——我法执,所以佛说要“降服其心”,端正认识,“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接着,佛列举所有“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佛教的逻辑思维无比高明。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是以发生的方式来划分的,卵生、胎生好理解,湿生是指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低级动物,化生是指蛹化为蛾这样的生,还有天道众生都是化生,这样分类把六道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若有色、若无色“,以是否有色身、色境(可方便理解为物质的身体与环境)为标准来划分众生。”有色“是欲界、色界众生,”无色“是无色界众生。把三界众生都囊括无余。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想”是以心取相,初步的抽象,形成概念(相)。“相”是主观的,译成“相”,当下的学者专家容易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客观的,鸠摩罗什译成“想”本无此弊,但他怎能预见到后人的自以为是,以不知为知。“想”分两大类,“我想”与“法想”。“有想”,有我想、法想;“无想”,无我想、法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我想,非无法想,无色界天神就有无色天境界的法想。这样把三界含识众生都囊括进去了。

下面要紧的话来了:

佛说,大菩萨发愿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现在的研究佛教的.专家学者,几乎把入无余涅槃理解为证佛果,成佛了。我见过一本佛教简明辞典,就说阿罗汉证到的是有余涅槃,佛才证得无余涅槃。我读了《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说法是错误的。阿罗汉一样证得无余涅槃,只是要隔一世,证得无余涅槃是完成解脱道,证罗汉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才是佛果。心经说得分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我在撰写《心经摸象》时,还不明白这一点,以后出修订本时改正。

指出这一点是要说明,佛菩萨灭度众生,只能使其成解脱道,证无余涅槃,以后行菩萨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只有众生自己去践行,佛菩萨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所以对解脱道还有四谛八苦十二因缘法可说,要证佛果就无法可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化博士可以培养出来,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杰出人才不是可以教出来、培养出来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金刚经要说的就是在简明的道理。惠能闻金刚经开悟,所以他告诫徒众,不要心外觅佛,要皈依自性佛,明心见性(明心之虚妄,见性之真实)。就像学太极拳,到处去访明师拜名家是没什么用的,还要自己去苦练去感悟,何况是学佛,了生死。

“降心分”讲认知,所以主要校量布施功德,比较法布施与身布施、财布施的功德。

“生心分”所说菩萨是广义的菩萨,主要说初发心菩萨,华严经专门有一章颂初发心的功德。初发心不论层次果位,大心凡夫也可以发心,但一发心就上了正道,无论以后的道路多么漫长、曲折。退转,但终究会达到没目标。讲的是践行。着重不是客观的功德,而是主观的破法执。方法对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 “生心分”的重点。

拓展阅读:《金刚经》精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0、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篇9:《金刚经》的核心

《金刚经》的核心

《金刚经》是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长寿之经……持诵金刚经的功德连佛陀也赞叹不尽。下面是《金刚经》的核心,一起看一下吧。

【解】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故云 “适得其中”。

这段话妙绝了。诸位看了、听了,懂不懂?听懂了,恭喜你,你距离大乘不远;听不懂、看不懂,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把这一段,你一开始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确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为什么?那个三百遍、五百遍是“修定”。我把这段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的当中不夹杂妄想、没有分别执着,老老实实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这个境界每一个讲经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这个经验。

经文遇到困难,怎么办?查注解,讲的不一样,让我们更难取舍。这时候怎么办?统统放下,一心专念。这就是说我不求用脑,我用“禅定”。不用脑就是我不用妄心;“禅定”接近真心,就是净极。净到极处,光通达,那就是悟处,开悟了、明白了。用这个方法。

初学,我们是凡夫,这两种方法互用。应当用思考,用思考;应当用禅定则用念经。念经是修“禅定”,“定”与“慧”等运,“平等”起作用,能帮助我们体会到。这段文说得好。

“圣众之心。”“圣众”两个字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萨,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心自和同”这四个字要记住,要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把它落实在学佛功夫上。

实在讲,佛法不难,特别是净宗。为什么净宗学得这么难?就是你的心跟一切万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难。“和同”到什么程度?“和同”到痕迹都不着。“真和、真同”,像虚空一样,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虚空”做比喻,“虚空”没有边际,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那个心没有边际、念也没有边际,“自心无边际”。

“虚空无一物,自性亦无一物”,我们从哪里看?从电视屏幕看。电视屏幕画面在我们面前,它有没有一物?不会看的人,着相了,有!这画面在动,有说有笑;看透了的人,频道一关,没有了。频道关的时候,色相没有了,音声没有了,屏幕是一片空白。

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现”,频道“所生所现”、“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电视的时候要能够看出屏幕跟频道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频道关掉了,不妨碍屏幕,它两个互相不妨碍。一个是如如不动;一个是一秒钟(就是说“秒”做单位),一秒钟一百次的生灭。这个画面一秒钟一百次,这个频率在波动。我们迷了,也没有在这里头看到如如不动,也没有在不动里面看到动。

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频道,所以真的是“虚空无一物,自心亦无物”。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二边不着,中道不存”,你真的回归自性了。

频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间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间法是频道,真的,真的东西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妄的东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动产生的幻相,它存在的时间是百分之一秒。

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眼所见的、耳所闻的、六根所接触的,好像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它存在的时间多长?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生灭多少次?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有人告诉我们可以弹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有比我年轻体力壮的、弹得快的弹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钟得出的数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千”、不是“万”,是“兆”,一秒钟,概念都没有,它太快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续相,一个一个接着相,那不是相同,“相续”是相同的,它不同,每一个画面都不一样,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所以告诉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你才会放下,放下所有的负担,让自己回归到“无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什么?连佛法也放下,你真成佛了。你还执着于佛法,你还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的时候把自己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完全否认,说有人说是释迦牟尼佛你讲经说法,那叫谤佛,四十九年一个字也没说。我们现在对这句话有一点概念了。

“性、相”两边都不能执着、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自心亦“无一物”,这两边不落、双遮双照,真正明了、通达明了,说“有”、说“空”都没有说错,没有真正放下说“空”、说“有”都有问题。所以“中道”是菩萨,不落“有”边,也不落“空”边。这里说得好——“无一物”,不落“有”;“容万物”,不落“空”。“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

佛菩萨“生心”同时“无住”;凡夫“生心”不同时“无住”

【解】“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中道”义也。

这是什么人?菩萨,这是真明白了、真放下了。大乘佛法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

“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生心”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普度众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时有“无住”,这就是他高明处;我们凡夫“生心”不能“无住”,“无住”不能“生心”,心里头一定要“有住”。

那些人的功夫这讲到的菩萨的真功夫,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般若观照”。心里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凡夫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落印象。

阿赖耶里面就像一个仓库一样储藏室,这个印象就放在里头永远不会失去,遇到缘它就起现行,无量劫前、无量劫后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听都是收在里头存档了,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缘就是十法界。四圣法界善缘,成佛道、度众生;反面的是恶缘,恶缘就是十法界、六道轮回,它就现这个东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核心

我们今天是在它现六道里头的人道,佛对于十法界的人道特别赞叹,为什么?这一道的众生容易觉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难,为什么?执着特重。我们这儿有执着,比较轻,还有机会能够觉悟,其他道里头觉悟很难。天上人太快乐了,乐多苦少,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觉得很受罪、很苦,他不愿意干;三恶道太苦了,都不容易接受;唯独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出现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恶道他也去,度化众生,让众生真正有成就、能够超越,人道里头的机会最多。

所以《金刚经》我们要学的这两句话是它的中心、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无住”跟“生心”同时,不像凡夫。凡夫“无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无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会“生心”,凡夫。

菩萨这个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说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彻底放下。“无住”就是放下,我们一般讲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记在心里,提起来知道;菩萨不放在心上,菩萨的心干净,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要学。“清净”,不受染污;“平等”,没有分别。为什么?一体。一心,一体,有什么好分别?!所以他能够不落印象。我们凡夫见色落色的印象,闻声得闻声的印象,没有办法不落印象;他们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罗汉、辟支佛高,阿罗汉、辟支佛做不到。

【解】“中表相应”。“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现于外者也。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也。

“自然”两个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广,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其乐无穷,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就是有妄念。妄念舍掉,是从“根”放下。

拓展阅读:实修《金刚经》的感悟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自己修习佛法经典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就自己一些初上路的体会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佛恩浩荡,佛经不可思议。或许是宿世因缘自己对金刚经好象特别偏爱。还记的几年前书店的经历。那时偶然的在书架上发现了金刚经。随手翻开,可能因经中所述,诵此经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贪心大起就与金刚经结缘了,好象把经背了下来。再以后就忘了。直到几年后于再遇佛法又选择了金刚经!一路走来诵了2700多部。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

篇10:《金刚经》核心思想

《金刚经》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达到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拓展阅读:《金刚经》四相

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象或状态。根据众生的业力不同,所得到的相也不同。相是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照见的对象,万物本性虽然是空,但在六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

总相与别相

有些相是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如无常之相、无我之相等,所以称它们为总相。而一切事物又都有其特殊的相,例如地的坚相、火的热相、水的湿相、各种事物的颜色形状的区别等等,这叫做别相。

同相与异相

众因缘和合而得到一缘起之法,因缘虽多却互不违背,这叫做同相。例如眼、耳、鼻、舌、身、意合成为人,虽然六识各不相同,但它们却能共同得到一个人。异相与同相对称,指一切诸法互相差异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共同成为一个人,但它们的性质却互不影响。

成相与坏相

由主因缘和合而成一具体事物,就叫做成相;但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等到诸因缘各自散去,事物就不复存在了,就是坏相。

六相存在于万法之中,一切事物圆融无碍、互涉互入,它揭示了万有一切法之间的矛盾,万物都有对立的一面,同时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这六相于一切事物中同时存在,同时又表现在每一具体事物之中,体现了佛教的一种辩证法。

在《金刚经》和《坛经》等禅宗经典中,“无相”是一个重要思想,如何破除诸相,是禅宗乃至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首先认清万法诸相的本质是十分有必要的。众生执著于各种相,使自己的本性被蒙蔽,形成了种种烦恼,而一旦看清了诸相本空的实质,就可以用金刚般若之智,扫除诸相,直达本心,立地成佛。

相因人而异。一切外相都是虚假的,既然是虚假的,那么它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众生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恒河的水,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天人来说,它是美丽的琉璃世界;对于人来说,这是水,可以在里面游泳、划船;在鱼的眼里它就是房子,是它们居住的地方;而对于地狱众生来说,则是可怕的火海。

《金刚经》各分要义

《金刚经》的目的

抄写金刚经的真实好处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释义

金刚经讲义-法会因由分

金刚经讲义-福智无比分

入党申请人的现实表现是谁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

耗散结构与园林艺术的逻辑行程

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讨论稿

《金刚经》核心要义
《《金刚经》核心要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刚经》核心要义(共10篇)】相关文章:

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2024-03-04

一般党员四讲四有对照检查材料2023-02-28

讲奉献有作为心得体会2023-01-23

金刚经讲义:一合理相2023-09-21

财产保险年终工作总结2023-05-30

读《心经》身体健康2024-03-20

新中国史心得体会2022-10-20

公安讲奉献有作为心得体会2023-09-10

般若心经讲授2024-03-11

严以修身优秀教师心得体会2023-09-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