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经》身体健康

时间:2024-03-20 07:40: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心经》身体健康(精选9篇)由网友“funmayseo4”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读《心经》身体健康,希望大家喜欢!

读《心经》身体健康

篇1:读《心经》身体健康

读《心经》身体健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持《心经》的感应:腰疼消失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的背和腰部一直都莫名地痛,吃了很多药,按摩,各种方法用尽了,仍然不能好转。

最严重的时候连腰都直不起来!有时晚上痛得睡不着。从上个月念《心经》以来,疼痛真的就减轻了,甚至消失了。

上周的两个晚上,又是胃痛,又是腰痛(特别是睡觉的时候),老是睡不着,就默念《心经》。念了三遍后,疼痛果然就消失了!真的太神奇了!有了这两次的感应后,更相信《心经》的力量了!

除了自己努力精进,更要劝导身边的亲人们信佛了,早日解除这些莫名的疼痛,一心向佛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愿一切众生都信佛念佛,生慈悲心,离苦得乐,同生极乐!

附《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持《心经》的感应:治好胃病

弘扬佛法是我最大愿望,但高僧大德讲的理的太多了,也说得很好,哪里还有我等凡夫俗子说的份,所以,我想通过我自己的经历,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弘扬佛法,这切合现代人生“信”的'途径。我现在想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殊胜功德,也算是弘扬佛法,感恩佛菩萨慈悲心一片。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得胃炎,到高中时痛到满床打滚,高二时我离开家,于1995年在四川广汉龙居寺年前吐第一次血,从此断断续续吐血10多次,最厉害的一次是在雅安吐血到血管扁了,导致输液困难,父母和舅舅都以为我死定了,结果还是活了过来。此后,还发生过多次胃出血,几次吐血。见过胃出血的都知道,上吐血、下拉血,人在瞬间就浑身无力,气息微弱,身子就顺着物体倒下去,然每次都是贵人相助大难不死。总之,胃病是我一大痛处,不间断的纠缠我接近!!!!

我其实95年接触佛法,中间若干次的失去信心,尽管中间我经历过很多次的“事件”,这些事件足以让人深信佛法真实不虚,但我业障太重,最后还是倒退了。

直到3月开始,我又重新走上学佛道路,开始时诵《金刚经》,后来持诵准提咒(现在我持诵准提咒心35万),施食、火供。期间也有种种感应或梦境,但于我的身体或生活并没有大的改变,特别是胃痛,一直伴随我,间间断断没有停过。

到我发心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几天,仍然每晚睡觉后大约5分钟,胃痛就开始持续约3小时左右。

我看到有人说《地藏经》消业很好很快,于是,我在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一晚上,我花一个半小时念《地藏经》。

第二天,我无意间又看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一些文章,便发心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晚,我念诵了9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咒108遍。我甚至没有想要消除我的胃痛,只是普通的回向了事。

结果,当晚胃痛就没有发生,我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这是不是真的?!

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现在,以前的那种胃痛,再也没有发生。

中间有一次喝了很多可乐,胃子有点不舒服,我就坐好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结果大约10分钟后就像没事一样。

昨天晚上,我去大吃了一顿火锅,有胃病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到现在为止,的的确确没有任何不舒服!!

其实,我一开始就想把这个事情发出来,但是我真有点不敢相信,所以等了这么多天,这期间,我吃饭还是没有规律,有一顿没一顿,早饭我一般不吃,中午和晚饭多吃。胃痛真再也没有出现过。

今天早上我就说,今天我一定要弘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功德,让更多的人相信佛法,相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殊胜之处。

以上写得太乱了,感到好多的话想说,但愿各位大德能够明白我的意思就好。另外,我绝无贬低《金刚经》或准提咒之意,也许我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特别有缘,所以感应强烈。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功德殊胜确有其道理!

以上句句真实,无半点虚言!佛法功德海,有信方入。以前所记感应事件虽多,但可惜的是多数无法考证,要使现代人全信,自然较难。

为令大众生真信,我这里留下我的电话,若有疑问的,尽管来电,唯愿众生真实深信佛法不虚,切实实践,早证菩提,普度众生,也算报佛恩于万一。

篇2:读《心经》有感

读《心经》有感范例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题记缘份天空

人生有太多的遇见,依如疾病、依如分离,只因有太多的虚妄,不自觉间便负累了自己,让人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与《心经》结缘,是个偶然,前段时间因为身体原因,住院情绪低到极点,空间的说说无不伤感?朋友告诉我,学佛吧,《心经》会告诉你如何懂得修心,从而走出迷失的自我!

打开百度,我认真的抄写了心经的版本,短短的两百六十个字,却囊括了人生全部的内涵!心经实指的是心,是佛说由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信、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

《心经》又名《般若波罗蜜心经》释义: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问题时,可以透过纷繁的世俗生活,看清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可以超脱一切苦厄。观世音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不会因人的好坏而改变,也不会增加或减少任何条款,所以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有所等而有所不同,也不会你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考虑了生死问题有差异,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也不会畏惧所有的困难,最终让自己超脱自身的烦恼。最后,经文,去吧,去吧,让我们追求真理去吧!

整篇心经突出了一个“空”字,以空为主题,叫我们如何学着“放下”!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到的一切物质都是空的,大家只有放下心中过多的欲望,才会使心灵多一份坦然。既然宇宙的万物都是空相,我们又何必贪著无谓的“客尘”呢?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要从自心下手不可,懂得让一切顺其自然,放下执念没有“尘土”的覆盖才会擦亮自身的“真我”,因此我们不要在乎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心里没有思想顾虑、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惧,思想才会得到解脱,最终用般若的智慧到达涅槃的彼岸!

纵观《心经》它会指导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以它为指导做好每一件事!这也是众多学者喜欢读诵心经的重要前提!

回首曾经碌碌半生,很多时候在忧伤、埋怨中度过,为什么别人过的比我好?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回报不成正比?为什么生病的会是我?一直处在不平衡中度过,却从未真正的去想过“前因后果”!偶然读过一篇佛学文字叫作“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顿悟很多,如果不是病了,或许我依然还在执迷中度过,不知道反思自己?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感恩一些遇见,多存一些善念,如若可以,我愿向佛,早晚诵经,淡看人生浮云!

篇3:读《心经》的感悟

读《心经》的感悟

我自四月份以来修习心经。当持心经一个月的时候,变得不爱吃肉了。如今,已经三个多月,又有一些感悟愿意与同修一起来分享。

长期以来,很多朋友误认为佛陀没有明确说过心经的功德,故对其功德不甚了解。其实心经的功德在经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先说大神咒,由于我才疏学浅不了解。至于大明咒,我想大多学佛的朋友不会不了解。这个咒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持诵此咒,连身上的细菌将来都可以证菩萨位!心经已经包括了大明咒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一心持诵心经是可以成佛的!再往下看,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也就是说心经包含了很多至高无上的咒的功德。像我们知道的楞严咒这样的功德无上的咒(我也是个人妄加猜测的,至于是不是确切不敢妄语)等等。心经确实是有除魔功德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有关的心经感应这方面的录集,心经在除魔化解违缘以及消业等方面确实是有大功用。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心经和我们汉地众生的因缘很大。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德说过,法也是有因缘的。南怀瑾上师也认为有些法虽然殊胜但不太适合在汉地普传。那么,心经和我们汉地众生的因缘怎么样呢?非常的大!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心经在汉地的传承。那是观音菩萨亲自现身于四川亲口传给唐僧的,是菩萨亲传的。有那么多的法,菩萨唯独亲传了心经,可见其因缘非一般的深厚!而唐僧也因持诵心经每每在遇到困难的时刻都化险为夷。还有一点希望能一起同修的注意,菩萨亲口对唐僧说这是一个三世诸佛成佛的心要法门。菩萨用了法门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心经可以独立的成为一个法门。(诚然,这也是我的个人理解,没有得到大德的开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最后,我分享一下同修的心得。有位同修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念诵《心经》,功德不可思议!

tanxinw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 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成你的善愿,关键就是看你去不去念。 其次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念心经,不是首先要去理解其中的深奥意思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不管,念就是了!!!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 (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你能遇见心经,就是知 !你能念诵心经,就是行 !!你能得到加持,就是证 !!!

非常的高兴你能念心经,其实这个心经非常的'重要,平时有麻烦是可以靠心经来帮你度过难关的!简单又功效宏大!

念的程序是这样的:(口念和心念都无所谓!)

每次完整的一遍是这样的:(从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念到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念完三遍后,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记数就用手指来计!21遍心咒是一个规定的数字!

象这样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是完整的一次祈愿程序。当然越多次完整的越好,多多益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心经的厉害!!!很多人以为心经是修炼空性的一个经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仅代表我和一些同修的想法)。你要是有天眼的话,就会看见你每次念完整的三遍心经加21遍心咒的话,身边和头顶会有金甲护法神!!!(一个修炼茅山术有天眼的人所告诉我的同修的意见)

多多念心经吧!!!

以上是分享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我的经验是持诵心经21遍或49遍或81遍或108遍,然后回向,说出自己的愿望,也是经常灵验的。

另外,西藏还有很多用心经除违缘的仪轨。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

今天就写到这里,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

篇4:晚上可以读《心经》吗?

同修:晚上可以读《心经》吗?网上说晚上不能读《心经》,理由是会招来邪灵和鬼道众生,对读经者不利。我很喜欢持诵《心经》,并且昔日印光大师也很推崇大众念诵《金刚经》、《心经》等大乘经典。请慈悲开示。

师:我没有听说过读《心经》能够招来邪灵鬼道众生,这个话说得有点太离原则了!《心经》是可以读的。关键我们要明了,读经不是目的,读经是方法、是手段,目的是让我们的心能够真正地清净下来,真正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比如你晚上会做噩梦,你读一遍《心经》,念一个小时的佛号,解决了;或者你睡不着觉,读几遍经,念几句佛号,你睡着了,起作用了。所以,欢喜读是很好的,我们就应该欢喜读经,我们才有机会开悟。

至于祖师推崇大众诵这些经,关键还是对哪些程度的人而说的,这个比较重要,对什么根性的人而说的?祖师说的绝对没有错,我们肯定讲!但是关键是跟谁说的。是不是跟你说的?如果跟你说的',肯定没问题。不是跟你说的,就要看看你自己的根机、根性了,你适不适合?如果适合你就可以做,佛门里面是讲自由啊,你适合可以做,不适合可以不做。我们要明了一个原则:我们现在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适合诵什么经,我们自己必须要清楚。

认真地修行,这生就能够有所成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既然学佛了,哪一个人不想这生有所成就呢?主要的是我们要找对方向,学对法门。适合哪个根机你选择哪个法门,刚好契机又契理,那你这生成就了,就没有问题了。佛法是真理,所谓真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不契理那不是佛法了,不契机众生不得受用,一定要契机契理,让一切众生都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行。所以每一部佛经都契机契理。

经是对谁说的呢?是对当机者说的。我们不是当机者,就要老实一点。佛让我们末法时期念佛成佛,我们就老实念佛;佛让我们放下烦恼,要清净,我们就要清净,这是听话老实啊。所以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印光大师经常讲的,这也是非常契根机的,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篇5:我们为什么要读心经

我们为什么要读心经

《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精髓之作。在《西游记》里我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但历史人物唐玄奘并非去印度取西经,而是《心经》伴随他一路的旅程。真正的唐玄奘并没有遇上妖魔鬼怪,也没有本领高强的徒弟们保航护驾,但在古代跋山涉水也是困难重重,凡到玄奘觉得心力交瘁的时候,他就地打坐默念《心经》,就这样玄奘抵达目的地,终成佛法集大成者。

古往今来,许多历史人物研读心经,无论是佛学大师唐玄奘与弘一法师、还是权力至巅的皇帝乾隆,他们深读《心经》,究竟《心经》蕴藏何种力量?为什么我们要读《心经》?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字解读为,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简单来说,《心经》有人如何才不痛苦的解答。

在《心经》里人们最熟识的一句莫过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世间可见之物,世间一切事物终将是一场空,但我们认为事物终结极为空那就错了。后一句的空即是色,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间事物有着不断变化的规律状态。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心经》劝诫世人放下一切执念,看清引发我们情绪背后的本质所在,这才是超脱世俗困苦的方法。

篇6:《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心经该如何诵读呢,步骤是怎样?下面一起来看下!

【皈依发心】:(三遍)

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

【称念圣号】:(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礼赞文】 :(一遍)

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心经〕(九遍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

(二十一遍心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意,按仁波切说的,读完9遍心经,21遍心咒后,就会有金甲护法神在身边护着你了。)

(以下诵一遍)

南无敬礼师,敬礼佛,敬礼法,敬礼僧,敬礼大佛母般若波罗蜜多。我之一切真实语,当愿成就。如昔时天王帝释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愿皆遣除!(拍手)愿成无有!(拍手)愿成寂灭!(拍手)愿极寂灭!(拍手)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

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qǐ)首礼佛。

【回向文】--回向就像存盘一样,把我们做的功德保存下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殊胜菩提心妙宝,未生起者令生起;

已生起者不退转,祈愿辗转更增上。

愿我所修胜功德,速证般若大佛母;

及一众生悉无余,悉皆成就彼尊地。

昼吉祥、夜吉祥,上师三宝加持大吉祥;诸瑜伽者皆吉祥,一切有情愿吉祥!愿善妙增长!

注:想要给自己,孩子,亲朋好友等回向的',可以念完上面这段回向文后,再有针对性的自己念叨一下。

比如:同时也将共修心经的的功德回向给***愿她如何如何。。。(此段自由发挥)

篇7: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

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

近日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看弘一大师的注释时,感觉很有哲理。现在把一些只言片语及个人感受罗列如下,以飨同行。

一、虽有而非有

唯物论者,偏于物质;唯心论者,重于精神。佛学虽非心物二元论者,但认为心之与物,实为构造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人体的四肢百骸,是地的坚性;唾涕血泪,大小便等,是水之湿性;人体之温度,是火的暖性;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种种动作,是风的动性。人体中地水火风等物质的成份,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其他有关知情意等的精神作用,就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

由此五蕴积聚而成的人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只是幻有,假有,非真有,所以说:“有而非有”。此有而非有的生命,不止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等苦。

在人之四周,有谁能逃出痛苦的魔爪呢?不要说科学家无法征服外在的一切风灾、水灾、火灾,及海啸、地震、瘟疫、疾疠等自然界的灾害,致使吾人无法摆脱这些威胁!就是人生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又有谁能幸免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呢?

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己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

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险,一日**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己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甚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著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著,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戳。遂使人生如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二、虽空而非空

观世音菩萨,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发现五蕴假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真我存在。因为五蕴之相虽假,但五蕴之性却是真的;这个真实不虚的诸法实性,才是永恒真我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向善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开拓真理的生命,终必证得此永恒的'法身真我,回复人生本觉明净,纯善无恶的真心。因此,教人实行克制自己,扩展私我,成为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万物莫不在自己的怀抱中,而自己亦溶化于万物的怀抱裹,自他一体,物我交融;不再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薄人厚我,反而体会我与众生,是息息相关,苦乐与共。

人能克制自己,化私欲为大公,把小我扩展为宇宙之大我,就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不再为一己之利以坏全体,以危大局;更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是贪心既灭,嗔痴不起,自然取消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人能浑然与物同体,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而忧众生之苦恼。每视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把他人之厄难当做自己之厄难,事事重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舍己济人。前者是自我的救济,属于自利;后者是推己及人,属于利他。一则去恶,一则从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道,证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法身真我。这就是:‘空而不空’。

若然人只知去恶而不从善,那是消极的;只知自利而不利他,那是自私的。仅有无我的思想,而无救世的悲愿,就会堕于悲观而厌世;仅有大悲救世的悲愿,而缺乏无我之精神,悲愿就无法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建立理想的人生,找回永恒的真我。

观世音菩萨,教人修学般若法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通达缘起性空的原理,洞悉五蕴假我,是缘生无性,有而非有。不再颠倒执著,此‘身为苦本,形为罪薮。’的五蕴假我,而贪、而嗔、而痴、而去作一切不合理的恶业;反而扩展小我而为大我,积极展开济世益群的利他工作,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之乐。然则,何止“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能“度一切苦厄”;还可以积功聚德,断烦恼,了生死,到达涅槃真理的彼岸,究竟离苦得乐!

由是可知,五蕴皆空的内涵,不止是消极的有而非有,否认一切,厌弃世间;而且是积极的空而不空,建立一切,利益世间。可以说:是由消极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愚昧转为智慧,由罪恶转为良善;甚至由迷转悟,由凡转圣。不但可以度脱人世间的一切苦厄,还可以度脱出世间三乘圣众的一切苦厄;不但可以彻底取消无明烦恼的黑幕,还可以竖起真理智慧的旗帜,横度二种生死的苦海,到达真理的彼岸,回归真心的首都,彻底反妄归真,究竟觉悟成佛;因此,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8:抄写读诵《心经》的好处

抄写读诵《心经》的好处

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众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众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

据佛经上记载,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胜功德远优于造塔供佛,写经的好处极不可思议。

佛弟子常说,“沐手抄经如面佛”,佛经里也说:“书写经之一行半句,能够成就大愿。”这即说明抄经功德之殊胜!所以首先抄经就是积累你个人的福报,其次就是打开并增长你的智慧,尤其是心经,更有帮助的。

《心经》的全名为《摩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訶意即“伟大的”,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完成智慧”,心经则为“首要之中心教义”,故全名译为“完成至高无上智慧的.首要法门”。 而一个真正到达智慧彼岸的人即是“佛”,即是“觉者”,故此经又可译为“首要的成佛之道”或“首要的成觉者之道”。

《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众所周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

若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眾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印光法师语:

“文虽简略,理极宏深。至圆至顿,最妙最玄。诚为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六百卷般若之关键,一大藏圣教之纲宗。以故自唐至今,闻人名士,每事书持,多有读至数千万遍者。须知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务须恭敬供养,受持读诵。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

抄写佛经等于向佛学习、向觉者学习,借着抄经、安顿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地迈进,亦即向着自己开智慧、觉悟生命宇宙真谛之道迈进。

写经或抄诵佛经,是佛教修行法门之一,其最大的功效在于“禅定”功夫的养成,而非止于功德的福报。“禅定”是贯彻修行的第一入门功夫,藉由“禅定”而生“智慧”;透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努力,“精进”于“禅定”功夫,以抄经和写经功夫入于“定”而成于“慧”,是佛教徒乃至一般信眾实践并修行智慧法门的首要入门功夫。

故古来著名大师都能书写抄诵庄严妙美的经文,特别是简短的《心经》,例如修行律宗持戒谨严的弘一法师,即精进于写经事业,所书经文无数,都焕发着觉者的光耀与慧照。

篇9: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心经》领我走上健康人生路

《心经》的持诵感应

母爱无量作文

索达吉堪布语录全集

《心想事成杂货铺》观后感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

《心经》系列自序

《心经》修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

学习心得报告

读《心经》身体健康
《读《心经》身体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心经》身体健康(精选9篇)】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2022-07-23

心经解释2022-05-07

观自在美文2022-05-07

巨商蓄鹦鹉的阅读答案2023-11-07

经续解析 金刚经 心经2022-05-04

《巨商蓄鹦鹉》的阅读答案2023-11-2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2023-06-16

传统医学的护心经2023-07-26

《金刚经》的纲要2022-06-09

巨商蓄鹦鹉阅读答案2022-09-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