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共10篇)由网友“金敏喜中国分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
有关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典故:
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靠织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孟轲的母亲是一位十分有教养的妇女,她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盼望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因此尽管家中生活贫苦,她仍设法把孟轲送入学宫读书。
初到学宫,孟轲对学习兴趣很浓,也很用功。但年幼的孟子并不懂得母亲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他在学宫里读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整天只知玩耍。他爱上了射鸟,并自制了一套非常精致的弓箭来射鸟。
有一日,孟轲正在上课,人在课堂,心思却早已不在了。他突然想起了村东湖中的天鹅,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就再也坐不住了。趁老师不注意,他偷偷地溜出了学宫,跑回了家。
正在家中苦苦地织布的孟母见孟轲又逃学回来,随手抄起身旁的一把利刀,猛地几下把织机上已经织成的一块布拦腰割断了。
孟轲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母亲严厉地问道:
“这布匹断了还能再接起来吗?”
“不能。”孟轲怯声答道。
孟母又说:“你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也会像这断了的布匹一样,成为没用的废物。”
孟母说罢,伤心痛哭。
孟轲看看伤心的母亲,又看看被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一下跪在母亲面前,说:
“母亲,原谅孩儿吧,今后我一定不再逃学,好好念书。”
从此以后,孟轲发奋学习,长大以后,又著书立说,积极传播孔子的学说,对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后来,“孟母断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有益的教育训导。
篇2: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内容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育孟子要抓紧时间学习,下面就是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
孟母断织教子
原文及注释
孟子之少也,既1.学而归,孟母方绩2.,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3.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4..孟母曰:“子5.之废学,若我断斯6.织也.夫君子学以立7名,问则广知,是以8.居则9.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10.夕11.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2.,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13.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篇3:孟母断织教子原文及其翻译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篇4: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
关于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
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1.学而归,孟母方绩2.,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3.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4.。孟母曰:“子5.之废学,若我断斯6.织也。夫君子学以立7名,问则广知,是以8.居则9.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10.夕11.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2.,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13.矣。 1.既:已经。 2.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 3.以刀:用刀。 4.故:原因。 5.子:古代指你。 6.斯:这。 7.立:树立。 8.是以:因此。 9.则:就。 10.旦:早晨。 11.夕:泛指晚上。(夜晚) 12.事子思:事:侍奉。子思:人名 13.道:法则、方法。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篇5:孟母断机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孟母断机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1、文言文
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2、翻译
孟母姓仉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3、启示
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故?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篇6:关于孟母断织教子的历史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子小时候,模仿能力特别强,一开始,孟子的家与一个做棺材的人家做邻居,来到邻居家来买棺材的人大都心情悲痛,等到出殡那一天,就一路啼哭着去坟场,孟子看见别人哭丧,他就学人家哭丧;孟母看见了,心里很生气,她说我的儿子不能和这样的人做邻居,于是就搬走了。这次他们和一家生意人做邻居。孟子听到邻居做买卖的吆喝,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也学人家吆喝。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教育他成才,又一次搬家,后来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孟子看见人家读书,他也跟着人家读书。母亲看见他跟着人家读书,非常高兴,于是就把他送去读书。孟子刚开始上学时非常用心,字写得一笔一画,很是工整。这下孟母就放心了,住下来就不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自由快活。于是,他逃学了,不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到山坡上的树林中去玩耍,真是开心极了,觉得玩耍是最快乐的事。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儿呀,今天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看着母亲那关切的目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感到实在对不起母亲,就低着头小声地说:“我到山上去玩了,今天没去上学。”妈妈一听,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说着,妈妈拿起一把剪刀,一下子把正在织却还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边剪边接着说道:“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一样,还有什么用处!一个人只有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你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
小孟轲看着母亲,看着这剪断的布,悔恨交加,他哭着说:“妈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贪玩儿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篇7:孟母三遷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遷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遷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注释:
1、舍:住处。
2、嬉:游戏。
3、所以:用来。
4、处:安顿。
5、复:再,又。
6、是:这。
7、焉:在那里。
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篇8:孟母断机成语故事
孟母断机成语故事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篇9:《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
1、适:刚刚。
2、豕: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吃。
6、女:通假字,同“汝”,你。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于是,就。
10、席:坐席。
11、明:表示,证明。
12、欲啖女:要给你吃。
13、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如今孟子刚有智力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知:通“智”,智力。
14、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15、割:切肉。
16、妊:怀。
17、席不正不坐:正:端正。
18、割不正不食:正:位置居中。
篇10:《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这句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刚刚有了智力我就欺骗他,是教他不诚实。”于是孟子的母亲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让他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 浅析文言文断句法
★ 劝学 教案
★ 劝学教案示例
★ 劝学教案
★ 成语:断织劝学
★ 小学语文劝学教案
★ 《学弈》教学设计
【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共10篇)】相关文章:
孟子座右铭500字2023-04-04
我与三字经读后感600字2023-12-11
韩诗外传原文及翻译2022-04-30
道不远人,不得不诚信的理由作文600字2023-01-10
经典美文朗诵主持词串词2023-11-15
《孟母戒子》原文及翻译鉴赏2022-12-12
我眼中的孟子的作文2023-03-11
母亲,我爱你作文2022-09-05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2022-06-16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