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3-06-08 07:38: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精选10篇)由网友“vc”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欢迎阅读!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三、自学交流 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四、展示点评1.预习检查。

学生展示,师当堂纠错及评价。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 “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象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达标检测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磅bó(      )     shǐ(      )志     hàn(      )海

香chún(      )     yǒu(      )黑     chì(      )热

二)、诗文名句默写。

.                  ,中间小谢又清发。   2.俱怀逸兴壮思飞,                   。

3.抽刀断水水更流,                   。  4.塞下秋来风景异,                   。

5.浊酒一杯家万里,                    。 6.                     ,小桥流水人家。

7.夕阳西下,                           。8.人不寐,                            。

三)、请在原文上修改下列句子的语病。

1.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2.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3.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4. 由此看来,热带沿海和岛屿周围,到处都能长出椰子树来,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四)、填空题。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当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诗中用       的修辞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借             的形象,讴歌了美的心灵,抒发了人生理想。

雷真民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1.子猷和子敬都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东晋名士和书法家,其中子敬的书法成就更高,跟父亲并称“二王”,去世时年仅42岁。

2.“魏晋风度 ”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的更迭(dié ),社会的动荡、战乱、瘟疫等让人朝不保夕。因此,士人开始轻视传统儒学重伦理轻情欲,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他们纵情任性,孤芳自赏,鄙视权贵,不拘礼法、率直任诞、清俊通脱。代表是“竹林七贤”。

3.士人爱琴,风气之盛,琴己经成为士人们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听琴赋诗,以琴会友,借琴消忧,甚至以琴吊唁(yàn),以此表现自己的人格特色和精神气度。

学习目标:

1.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重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兄弟情谊。(难点)

表述要求:

1、展示前:我们组展示的问题是:______,我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

2、展示中: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_____ 。(可略)

3、展示完: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

(展示过程中可以板书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括号左边字的读音),读出节奏。

王子猷(    )、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    )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    ),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    )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    )绝良久,月余亦卒(    )。

(主讲讲解完字音、强调节奏后,请小组范读,其他同学纠正点评,然后请全班齐读一遍,再次纠正点评。)

(二)这篇课文的课下注释太少,不足以支撑我们对全篇的理解和翻译,假如你是编者,你还会给哪些字加上注释呢?请在翻译全文的过程中,写下这些字并试图解释。

(三)面对弟弟子敬的病故,子猷是否悲痛?大家多读几遍课文,确定你的判断。(从人物的动作及细节描写分析)

(四)下面这则材料与课文的表述有诸多对应的地方,请你们找一找,比对比对。

并比较两篇文章在措辞方面的明显不同(比如动作、语言、标点等)

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晋书王羲之传》

(五)子猷得知子敬去世,心中应该充满无限悲伤,可是第一段中却有一处显得矛盾,把你的发现写出来并分析。(参考本文内容及资料链接2)

二、自主检测

1.先解释加粗字再翻译句子。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便索舆来奔丧。

(4)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5)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3.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4.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蒋睿

[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3:《错过》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错过

主备人:八年级语文组          八年级(   )班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贻误(      )       颟顸(          )       渊薮(         )       憬悟(          )

情愫(     )     驾驭 (          )       滞涩(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联系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应该怎样划分?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总结全文(      )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2、精读7-8节, 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7节

8节

3、参照上面的思路,精读9-11节,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完成下表。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9节

10节

不同的做法 产生的结果

11节 意识到错过之后

4、对于“错过”,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5、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6、阅读14、15节,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你找出例句,并分析它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7、同学们,请你说说生活中你所错过的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1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2)、看开头(3)、看结尾 (4)、看中间 (5)、自己归纳

二、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1、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 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②道理论据 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1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答题技巧: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 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技巧: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有些资料上也称为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技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2、议论文语言特征:  准确性    严密性   逻辑性    生动性

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层进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此外还有并列式结构)

老戚

[《错过》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有的人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我要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听录音。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 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犹死。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鞠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朗读第2节,试说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明确: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 “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                       , 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                     ,                 ”的诗句。 (2)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

(3)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4)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中两个“活”,两个“死”各有什么不同含义?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雷真民

[有的人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散步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熟记生字词,通畅地朗读课文。

2.我能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朴实的语言。

3. 我能通过朗读和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朴实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熬(     )  酷冬(     ) 嫩芽(     )

分歧(     )   一霎时(     ) 水波粼粼(     )

2.解释词义:

各得其所:

信服:

随意:

3.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四、合作探究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2.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3.为什么由“我”来抉择?(用原文)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5.最终我是如何决定的?

6.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五、当堂检测

谈谈你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设想如果你处在作者的角度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四、 自主学习

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熬(  áo    )  酷冬( kù     ) 嫩芽( nèn     )

分歧( qí     )  一霎时(   shà   ) 水波粼粼( lín )

4.解释词义: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文中是相信而听从的意思。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文中形容小草到处都是。

5.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④为第一部分:交代一家祖孙三代来到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我”劝母亲散步,点明“我”和母亲的关系是整个事件的主线。

⑤--⑧为第二部分:从全文看,这一部分是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的发展和高潮,充分展示了“我”和母亲的关系这条主线。于平淡中制造波澜,借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分歧这一中心事件,巧妙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合作探究

1.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答:“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还是“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的分歧。

2.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答: 决定权:“我”

3.为什么由“我”来抉择?(用原文)

答: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答: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一家之主的责任,面临着一个选择,到底选择母亲的大路,还是儿子的小路,两种爱的选择 。

5.最终我是如何决定的?

答: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6.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答:“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那“走不过去的地方”,“慢慢地”写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得很留神。“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作为中年人的 “我”和妻子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任以及对生活的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五、当堂检测

雷真民

[散步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lqsh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准备

.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  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作者邮箱: lqsh92@sohu.com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苏教版八年级下)(网友来稿)

lqsh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准备

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  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篇8:悼念玛丽居里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演讲稿的一般知识。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我会品味文中的语句。

一、自主学习

了解体裁

1、演讲词俗称演说词、讲话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演讲词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演讲词的特点:

⑴、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态度鲜明。

⑵、感情要要真挚,语言形象、生动、凝练、严密。

⑶、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主题,逐层深入;最后结尾再加以重申,使听众对全篇讲话能获得清晰的感受。

2.、关于悼词: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高(     )   真挚(     )  钦佩(    )   公仆(     )  严酷(     )

抑郁(     )   热忱(     )   罕见(    )   悼念(     )   妥协(     )

律己之严(    )  公正不阿(    )

3、词语解释

(1)[真挚]:

(2)[钦佩]:

(3)[抑郁]:

(4)[直觉]:

(5)[热忱]:

(6)[公正不阿]:

(7)[毫不妥协]: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品味演讲内容。

文章在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做出回答。

从           角度说,例如:

从           角度说,例如:

从           角度说,例如:

从           角度说,例如:

从           角度说,例如:

探究二:品味人物心境。

怎样理解“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探究三:品味文章语言。

本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请就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来分析。

三、当堂检测

1、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悼(   )悼念   棹(   )船棹   崇(   )崇高   祟(  )作祟

抑(   )抑郁   仰(   )仰视   妥(   )妥协   馁(   )气馁

歉(   )道歉   谦(   )谦虚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深刻含义。

(1)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2)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悼念玛丽居里》学案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2、Chóng   zhì   qīn   pú   kù   yù   chén   hǎn   dào   tuǒ   lǜ  ē

3、(1)真诚恳切(多指感情)。(2)敬重佩服。(3)心有忿恨,不能诉说而烦闷。(4)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主观感觉。(5)热情。(6)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不阿谀别人。(7)一点也不退让。

探究一: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具体指“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是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具体指“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下去。”

热忱:具体指“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具体指“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探究二:

居里夫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她面对严酷的现实和不平等的社会,所以“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里的“抑郁”其中应该包括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对社会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探究三:

1、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这句首先用“崇高”一词来对居里夫人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接下来提醒人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其中“仅仅”、“已经”两个词暗示了还有比“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更值得怀念的,这就是下文所说的伟大的人格力量。

2、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

这一句写讲演者亲身感受的话,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下来的两段文字都是对居里夫人非凡人格的追忆和歌颂。

3、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这句话中首先用“难以想像的极端”来形容居里夫人工作的困难,最后又补上一句“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这样极力写困难之大之罕见,就更可见居里夫人的精神之顽强。

4、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一小部分”和“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两相对照,突出了“品德力量和热忱”对于欧洲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这样的讲演结尾明显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含有激励警策的深意。

三、当堂检测

1、dào   zhào  chóng   suì    yì   yǎng   tuǒ   něi  qiàn   qiān

2、(1)“一旦”用于已然,表示对后文的肯定和强调。“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她为了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2)“任何时候”强调每时每刻,无一例外。 “极端”从程度上强调“谦虚”,“永远”则从时间上再次肯定无一例外的情况。

雷真民

[悼念玛丽居里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9:《岳阳楼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难点)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写出来。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偕(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滕(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感知:

2、.朗读课文(个体读,自由读)

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自主探究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理解重点词句。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并释义。

(2)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古:      今:      )

去国怀乡(古:      今:      )

(3)解释下列字意:(把你认为的其他重要实词写下来并解释)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二)、合作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

2.“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师生探讨后明确: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三、巩固提高

(一)展示讲解

1.第3、4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5.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6.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记叙:交代修楼背景,说明作记缘由

描写抒情:描绘岳阳楼大观,转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忧民忧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达标检测:

1、《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4、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丁启兰

篇10:《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文中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理解海燕的精神。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      作家,苏联                     奠基人。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            、           、             。

二、写作背景

海燕》写于 1901 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参加了学生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 1901 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三、课题解读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写作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与物。如:生活中,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往往象征许多美好的事物……

象征的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五、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飞窜(     )  呻吟(     ) 胆怯(    )  翡翠(    )号叫(    )

蜿蜒(    ) 掠起(     )

2、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你怎样看文中的海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海燕的形象。

2、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3、揣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找出1-2句来进行赏析)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1、理清思路:文中的.海燕以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为活动背景,请找出描写大海景象的语句,说说文章大致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它们拟个名称吗?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这些鸟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还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从海燕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勇往直前、顽强无畏的精神,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4、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5、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本文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并加以评说证明吗?

训练案

<一>巩固与拓展

1、《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诗的特点,它通对           描绘和对海燕                    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                                        。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

<二>以海燕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法,立足课文、补充想象,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飞翔海上的见闻、感受以及与海鸟们的对话,尝试改写和扩写课文。

韩容

苏教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导学案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 古诗之夜雨寄北、论诗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苏教语文教学计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松鼠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藤野先生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2023-03-29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2023-02-24

童年的朋友、一面(七年级必修导学案)2023-01-02

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2023-01-2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教案2022-10-17

三年级语文下册《最美的花束》的教学反思2022-12-28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022-05-12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09-01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04-29

凡尔塞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