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3-02-24 07:37: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精选7篇)由网友“Compeyso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篇1:《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文中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体会文章讴歌“海燕”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理解海燕的精神。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      作家,苏联                     奠基人。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            、           、             。

二、写作背景

海燕》写于 1901 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参加了学生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 1901 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三、课题解读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写作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与物。如:生活中,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往往象征许多美好的事物……

象征的作用:可以使不容易理解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事物或道理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五、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飞窜(     )  呻吟(     ) 胆怯(    )  翡翠(    )号叫(    )

蜿蜒(    ) 掠起(     )

2、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你怎样看文中的海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海燕的形象。

2、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3、揣摩你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找出1-2句来进行赏析)

探究案

一、质疑探究

1、理清思路:文中的.海燕以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为活动背景,请找出描写大海景象的语句,说说文章大致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它们拟个名称吗?

2、这篇散文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海燕,但还写了其他的海鸟,这些鸟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海鸟当时的情态?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还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3、从海燕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勇往直前、顽强无畏的精神,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4、作者这样写海燕,当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有他的时代性,有他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就我们现在来说,应该说是历史意义了,但我们今天学习这一课时,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5、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能针对本文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并加以评说证明吗?

训练案

<一>巩固与拓展

1、《海燕》是一首          ,兼有      和诗的特点,它通对           描绘和对海燕                    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                                        。

2、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

<二>以海燕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法,立足课文、补充想象,描写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飞翔海上的见闻、感受以及与海鸟们的对话,尝试改写和扩写课文。

韩容

篇2:《岳阳楼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难点)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写出来。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偕(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滕(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二、交流展示

(一)自主学习

1、初读感知:

2、.朗读课文(个体读,自由读)

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自主探究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理解重点词句。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并释义。

(2)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古:      今:      )

去国怀乡(古:      今:      )

(3)解释下列字意:(把你认为的其他重要实词写下来并解释)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二)、合作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

2.“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师生探讨后明确: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三、巩固提高

(一)展示讲解

1.第3、4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 ,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5.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6.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记叙:交代修楼背景,说明作记缘由

描写抒情:描绘岳阳楼大观,转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忧民忧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达标检测:

1、《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4、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丁启兰

篇3:《岳阳楼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了解“以”、“则”等虚词;疏通文义,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难点)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课文导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范仲淹,字       ,谥号        ,北宋中期杰出的         、          、        。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二、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偕忘(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滕子京(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朝晖夕阴(   )霪雨(   ) 霏霏(   ) 潜形(   ) 岸芷汀兰(   )

2、朗读点拔: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自主探究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画出疑难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谪守          (2)百废具兴         (3) 属        (4)浩浩汤汤

(5)横无际涯              (6)朝晖夕阴          (7)然则

(8) 南极潇湘         (9) 迁客骚人              (10)连月不开

(11)薄暮冥冥            (12) 满目萧然              (13) 沙鸥集翔

(14) 宠辱偕忘           (15) 或异二者之为           (16) 微斯人

3、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三、自主学习

1、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线每段的'表达方式

(一)                       描写

(二)                       抒情

(三)                       叙事

(四)                       议论

(五)                       抒情

2、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说明了什么?

3、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5、朗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7、“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

8、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9、.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10、划出本文的主旨句,并写在下面。

五、巩固检测:

1.填空:

(1)《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朝的      。岳阳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          的阅兵台,宋朝时重修该楼的是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悲”的句子是:                                       ;“喜”的句子是:                                                         。

(4)文中具体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6)“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一句,“退”照应上文的                  一句。

(7)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           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           。

(8)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2、一词多义。

A和: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B通: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C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E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F极: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

G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H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3、通假字。

A百废具兴(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4古今异义。

A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

B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

5、流传至今的成语。

A气象万千

B心旷神怡

C政通人和

许露

篇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海燕》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识记高尔基及有关背景,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我能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3、我能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4、我能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重点:

1.我能理解散文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我要了解文章多种手法的运用。

3、我能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难点:我能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作家及背景:

1、作者介绍: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2、 写作背景:《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不断高涨的俄国工人运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本文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高尔基,                           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海燕》,是短篇小说《            》的末尾一章,被誉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翡(     )翠      飞沫(      )     胆怯(      )    呻吟(     )     掠起(      )

chǔn     笨     飞cuàn         火yàn           蜿yán

zhèn      怒

3、词语解释。

苍茫:

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震怒:

困乏:

蜿蜒:

胆怯:

号叫: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请同学们齐声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表达出作品的感情。同时把文中描写海燕的词语圈点出来。

2、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场景画面?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分三个场景画面:

暴风雨将要来临,                                                 。

暴风雨逼近之时,                                                 。

暴风雨即临之时,                                                 。

合作探究(二)

1、品读第一幅画面

(1)、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

(3)、请找出侧面烘托海燕形象的语句。

2、品读第二幅画面

(1)、这时环境进一步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如何面对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

3、品读第三幅画面

(1)、这时环境更加险恶了,请找出描写海燕所处的环境的语句。

(2)、在这样环境下,海燕又表现得如何呢?请找出直接描写海燕表现的语句。

4.请同学们再次欣赏场景齐读课文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蜿蜒②胆怯③困fá④fěi 翠

2.文学知识填空。

①《海燕》一文作者高尔基是 (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长篇小说《      》,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本文是作者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                 》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白杨树傲然挺立守卫黄土地 下联:海燕展翅翱翔

4.试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②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参考答案:

一、 《海燕》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略)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略)

2、明确: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合作探究(二)

1、(1)、明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明确: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③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3)、明确:①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欢乐。②在这叫喊声里--……胜利的信心。③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④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⑤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2、(1)、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2)、明确: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3、(1)、明确: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2)、明确:--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     2.(略)

能力提升(选做题)

3. 明确:海燕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

4. ①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

②明确: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充分表现了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海燕》学案]

篇5: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1.子猷和子敬都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东晋名士和书法家,其中子敬的书法成就更高,跟父亲并称“二王”,去世时年仅42岁。

2.“魏晋风度 ”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的更迭(dié ),社会的动荡、战乱、瘟疫等让人朝不保夕。因此,士人开始轻视传统儒学重伦理轻情欲,重集体轻个人的思想。他们纵情任性,孤芳自赏,鄙视权贵,不拘礼法、率直任诞、清俊通脱。代表是“竹林七贤”。

3.士人爱琴,风气之盛,琴己经成为士人们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听琴赋诗,以琴会友,借琴消忧,甚至以琴吊唁(yàn),以此表现自己的人格特色和精神气度。

学习目标:

1.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重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兄弟情谊。(难点)

表述要求:

1、展示前:我们组展示的问题是:______,我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

2、展示中: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_____ 。(可略)

3、展示完: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

(展示过程中可以板书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括号左边字的读音),读出节奏。

王子猷(    )、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    )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    ),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    )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    )绝良久,月余亦卒(    )。

(主讲讲解完字音、强调节奏后,请小组范读,其他同学纠正点评,然后请全班齐读一遍,再次纠正点评。)

(二)这篇课文的课下注释太少,不足以支撑我们对全篇的理解和翻译,假如你是编者,你还会给哪些字加上注释呢?请在翻译全文的过程中,写下这些字并试图解释。

(三)面对弟弟子敬的病故,子猷是否悲痛?大家多读几遍课文,确定你的判断。(从人物的动作及细节描写分析)

(四)下面这则材料与课文的表述有诸多对应的地方,请你们找一找,比对比对。

并比较两篇文章在措辞方面的明显不同(比如动作、语言、标点等)

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晋书王羲之传》

(五)子猷得知子敬去世,心中应该充满无限悲伤,可是第一段中却有一处显得矛盾,把你的发现写出来并分析。(参考本文内容及资料链接2)

二、自主检测

1.先解释加粗字再翻译句子。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便索舆来奔丧。

(4)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5)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3.人们常用“人琴俱亡”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4.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蒋睿

[人琴俱亡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    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课前预习  (早读课30分钟)

一、课前预习及自我检测

一、明确“说”这种文体

“说”:

二、作者及其资料

韩愈“

三、练习

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是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2.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展示课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5、背诵课文

试着速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设计

一、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二、默写课文

课堂导学学习设计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思考:

①本文的体裁特点?

②.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

1.用原文填空

①千里马的处境

②千里马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

③食马者的愚蠢表现在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⑥我还知道的有

2.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四、拓展提升

在封建社会,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训练学案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4、原文理解: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我的收获与反思】:

于美洋

篇7:《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掌握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3.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流程一: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尽粟(    )一石(    )

食马者(    )    邪(    )

二、题解和作者

1.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        (表达方式)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2. 韩愈(768~824)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韩愈,字     ,    代著名     家、      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        、        、        、        、        、        。

三、知识清单

1. 解释加点的字词:

1) 虽有名马              祗            骈死            是马也

2) 食:  ①一食            ②食马者           ③食不饱         ;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

之: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马之千里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2. 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词并加以说明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 一食或尽粟一石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策之不以其道

流程二:文意探究

一、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答:

2. 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

2.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千里马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三、主旨把握

本文的表达方式是        ,围绕                        的观点展开论述,揭示了                           ,表达了作者                                ,用了

的写法。

流程三: 拓展延伸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答:

流程四:能力修炼 (翻译句子 )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彭洪霞

《悼念玛丽居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导学案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海燕》语文学案设计

秋水的课件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四知》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发展中教案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海燕》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精选7篇)】相关文章:

初一下册语文月考作文2023-10-09

老师个人的学校年度总结2023-09-23

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2024-03-29

届高三工作计划2022-07-31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导航歌词2022-06-28

教案学案集2022-09-03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2023-02-17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023-08-23

天鹅的故事 导学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2-04-29

诗词五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