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17 07:38:2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共8篇)由网友“表达欲为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篇1: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摘要】档案馆(室)是企业的核心部门,而核心档案建设是企业档案馆(室)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馆)室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的基础,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档案馆(室)在核心档案建设中的差异化优势、工作性质及职能、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创新企业档案馆(室)在核心档案源建设中的一些思路、方法,阐述企业档案馆(室)在核心档案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档案馆(室)核心

档案资源差异化优势建设企业的档案馆(室)是企业的重点保密部门,也可以说是核心部门,核心档案则是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到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方向及科研、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企业档案馆(室)是核心档案建设的载体,作为企业档案馆(室),如何从企业发展入手以核心档案建设为基点,分析企业档案馆(室)在核心档案建设中的差异化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求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与方法,既是企业档案馆(室)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好服务的切入点,也是不断促进企业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出发点,更是加强核心档案建设的立足点。

一、企业档案馆(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数字化服务已成为企业档案馆(室)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企业档案馆(室)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核心档案信息收集困难。企业档案馆(室)多数还停留在别人交什么就收什么的被动局面,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档案馆(室)保管的基本上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但这些文件材料往往并不包括企业的核心档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档案往往是企业发展的要点,属于企业的一级秘密,不愿意让外人看到,因此他们宁愿保管在自己的资料室,或者个人手里,也不愿意交到档案馆(室);二是企业档案馆(室)“烦琐”的借阅手续让人望“借”兴叹,觉得查起来麻烦,用起来不便;三是缺乏对企业档案馆(室)的了解和信任。企业档案馆(室)在更多的企业里属于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并不隶属于某个公司、某个单位,由于对企业档案馆(室)工作缺乏了解,使得这些公司和单位对企业档案馆(室)能否保管好这些企业的核心档案持怀疑态度,所以不想也不愿意拿自己核心文件材料“冒险”。

2.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缓慢。企业档案馆(室)档案资源已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建设,但企业档案馆(室)受限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缓慢,数字化程度也不甚理想,对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的验收、整理、加工、检索等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与现代化数据库相比,其检索、查阅不便更是显而易见,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使用与操控能力有待于培训和提高。同时在服务方式和理念上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跟踪式、反馈式服务,全面提升为核心档案建设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发挥企业档案馆(室)的'差异化优势

核心档案建设在企业档案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核心档案是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企业档案馆(室)是为企业科研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中心载体,特别是在核心档案建设过程中和企业一样具有重要性,承担着同样的任务。

不同企业对核心档案材料的收藏

模式各不相同,大致可两种:分散收藏和集中收藏,前者是将同一核心档案材料分散收藏于企业的各个部门,甚至在同一部门又将不同类型的核心档案材料散于不同的处、科室。后者是将同一核心档案材料集中收藏于公司(总部)的资料室,公司办公室等部门。这种撇开企业档案馆(室)的保管方式,看似维护了企业的“秘密”,但在企业改制、变革及发展过程中却往往会造成核心档案的丢失,尤其是在企业人员变动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企业核心档案的泄密和失密。

违反了企业保管核心档案秘密的初衷,显然利大于弊。

将核心档案资源集中保管在企业档案馆(室)中,对核心档案建设与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价值,企业档案馆(室)相对各子公司和单位而言,在核心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兼有天时、地利、人和,其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档案馆(室)是专门负责企业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及利用服务的信息中心,具有保管企业核心档案的资质和设施。

第二,企业档案馆(室)具有丰富档案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能齐全、完整地收集和保管企业核心档案的信息,而且能够不断丰富企业核心档案的内容。同时,还能根据核心档案的保管要求,利用现有设施,不断改善核心档案的保管环境,使核心档案始终保存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第三,企业档案馆(室)具有严格的档案管理措施及严密的档案借阅审批手续和保密制度,不仅能确保企业核心档案的安全及企业的秘密,也能长久地为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抛开对密级档案的特殊要求,其普通档案服务的一般程序:当需求者要利用某些档案时,如果是该公司以外的人,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然后是主管领导批准,同时还要得到产生这些档案的单位或部门的同意;如果是本公司人员利用,虽然不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一定要经过上级领导和产生这些档案的单位或部门的同意。

第四,对于那些涉密核心档案,企业档案馆(室)一般都是采用专人专库管理,未经许可任何人不能擅入该库房,即使是同一档案室的人员也要经过批准才能进入,其档案服务也有严格的整套程序。

三、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 案建设的路径

企业档案馆(室)是核心档案建设的载体,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体系,企业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数字化信息的收集、网络资源的利用、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核心档案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明确企业档案馆(室)的性质,深入分析核心档案发展现状,以核心档案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企业档案馆(室)信息资源优势,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企业档案馆(室)工作职能,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服务。

1.构建核心档案资源保障体系。

构建符合核心档案建设所需的馆藏环境及资源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这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分析研究核心档案的目前管理现状,为核心档案建设打基础。

要做好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的建设工作,首先要对企业现存核心档案的数量、类别、保存形式及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掌握核心档案的分布情况。一是了解核心档案的级别(秘密、机密、绝密等);二是了解核心档案的门类情况;三是了解核心档案的利用方向、特点、优势等。综合以上情况,通过广泛调查和具体分析比较,区分核心档案中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做到保证重点,带动一般,整体发展。在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核心档案内容全面系统、质量高,专业特色突出,具有前卫性、实用性;可随时了解和掌握核心档案产生的动向,以及企业档案信息的需求等信息,主动出击。其次是为核心档案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企业核心档案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核心档案收集工作,为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造势。要做好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工作,首先是加大企业档案馆(室)的宣传力度,让企业的各个公司和单位领导放心地将那些“宝贝”交给企业档案馆(室)管理。企业档案馆(室)应通过让企业公司的单位领导参与或参观企业档案馆(室)的工作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企业档案馆(室)的管理方法、制度及保管措施,让他们对企业档案馆(室)产生信任感,从而使企业档案馆(室)在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为企业核心档案的建设铺平道路。其次在核心档案的收集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全面,在分析核心档案现存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分别采取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收集方式。根据核心档案建设的要求及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发展的状况,确定合理的收集目标,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制订核心档案收集计划,做到有条不紊地进行。依据收集目标,经过前期的调研,制订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收集计划。做好核心档案建设的经费预算,明确收集核心文件材料的范围和重点,了解掌握企业核心档案在企业科研生产的重要性、保密性,同时重视并加大光盘、磁盘、电子文件材料及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收藏,形成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核心档案体系。

2.提升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案管理水平,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第一,加强对核心档案的管理力度,确保企业核心档案规范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核心档案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查询、借阅、收集保管制度。加强企业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档案馆(室)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及时做好核心档案收集整理,以满足核心档案对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的需求。

第二,推出特色化信息服务。企业档案馆(室)工作人员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企业领导及科研、生产和经营单位保持紧密联系,掌握核心档案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分析企业档案信息的需求特色与发展优势,依托企业档案馆(室)的资源优势及网络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经营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如项目研究跟踪服务、个性化信息反馈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等。

第三,加强企业核心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保证企业核心档案的完整安全。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档案馆(室)既要做好利用服务工作,又要保证核心档案的秘密不泄露,就要不断的加强企业档案馆(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所以除了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外,还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查阅手续,做好核心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确保企业核心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四,提升档案人员的素质。要做好核心档案的资源建设工作,档案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三方面内容: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信息开发技能。这就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要根据档案工作的需要和核心档案建设的需要,学习现代管理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特别是高新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等。同时还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让企业档案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档案管理的价值就在于为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经营提供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档案管理的价值和作用。档案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果是决定企业档案工作好与坏的根本原因。因此,应积极发挥档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主动、热情、及时、准确、全面、周到地为企业档案利用者服务,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

篇2:论档案的本质和核心论文

论档案整理的本质和核心论文

一、档案历史联系综述

(1)档案历史联系的界定

档案整理物质结构的演变规律表明,档案历史联系的整理是档案整理的本质与核心。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指档案在产生与处理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内部相互关系;换言之,档案的形成与完善被特定规律所约束,因此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表征特点,但是某些档案因形成特点相同而存在客观的必然联系,称之为档案历史联系。于此,阐述档案历史联系的界定如下:第一是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即表现档案历史联系产生于档案文件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而档案的形成与完善则来自社会实践的相应行为;第二是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具有客观存在性,即表现因社会实践而产生的档案文件内部的相互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第三是档案是文件转换的产物,档案具备文件形成与完善的特点,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来源于源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2)档案历史联系的特征

主、客观统一性是档案历史联系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如下:其一是档案历史联系的客观特征来源于其源文件的客观特征,即档案历史联系来源于社会实践中文件的历史关系,具有客观存在性;其二是档案历史联系源于文件却高于文件,表现为人类思维意识对客观实践的主观抽象,具有主观描述性。因此,档案历史联系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并因档案整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而存在差异,比如某些历史联系是客观实践的真实描述,而某些历史联系则是歪曲虚假的反映,所以,档案整理员应经客观实践和主观意识的统一,将客观历史联系搜集、处理,加工、提炼使历史联系成为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体,付诸于特定的物质载体,固化或物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以记录档案历史联系。

档案的本质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历史联系性档案整理即为利用档案记录历史的过程,历史联系的档案整理更易于形成历史记录。因此,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四维度架构是档案历史联系的特征之二,主要表现为:哲学维度的历史具有清晰的严谨性、发散性和推理性,因此解析定义历史由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组成的四维度架构,并将社会实践的践行者界定为主体,将社会实践的被践行者界定为客体,以对应时间为载体,将档案历史联系界定为由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四维度架构,使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与哲学维度的历史一一对应。

二、档案整理的核心与本质:历史联系性整理

(1)历史联系思想的产生

档案整理的核心和本质是档案历史联系性的整理,回顾近现代档案整理实践,档案整理的历史联系思想产生如下:民国初期因社会生产力和认知局限性,并未形成完整的档案学分类理论,只是单纯的借鉴“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机械地束缚并破坏档案间的历史联系,不能真实地按照档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但是,部分有识之士指出档案整理与图书管理的本质区别:档案形成于特定的历史实践,是社会实践系统性和积累性的历史产物,其分类应源于历史并尊重历史,必须“特有要则”;于此,档案整理尝试以档案自身形成与特点为基准,按照档案间历史联系进行分类,例如1933年文献馆明清档案整理原则即为:分析研究与档案产生密切相关的文书程序、档案术语、职官衙署等因素,有机选择具备特有本质与形成关系的文件实体,并选择不同的分类方案以体现历史联系的层面性。总之,历史联系思想的产生初期,主要体现了档案四维度特征中的来源联系,使档案整理部分的体现历史联系的客观结果,最终按照时间、内容、形式等要素分类排列,虽然未上升至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仍然为历史联系思想的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和奠定基础。

(2)历史联系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历史联系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来源原则”和“全宗理论”在档案整理领域中的运用;第二阶段是电子档案的元数据整理在档案实践的应用。“来源原则”是档案学理论的基石,指按照档案来源或形成进行整理与分类的原则,其特点是断定档案来源差异并保持原有整理次序;“全宗理论”是档案学的最高原则,指将来源相同的档案作为统一整体进行保存与整理。但是,不论是“来源”还是“全宗”,其本质均为档案整理的历史联系而且均来自档案整理实践,尊重档案的自然存在和固有形成的历史联系,强调并维护历史联系档案的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历史联系为载体,在特定的统一的原则下,辨析来源、时间、内容、形式等诸方面因素,为历史联系档案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另外,电子档案的元数据整理产生于电子文件依赖性、易逝性、易变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下,意在真实完整的描述电子文件形成的条件、内容、架构和过程,并为计算网络系统提供自动变细、分析、分解、提取、归纳的数据信息,将其内容特征、文件形成、处理利用等过程用元数据记录,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和高价值性。元数据整理电子档案的本质也是历史联系性整理,通过整理元数据集记录档案间历史联系并对应和还原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电子档案记录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与形成背景。

三、历史联系整理技术:”虚拟整理”技术

(1)“虚拟整理”技术综述

“虚拟整理”指与文件实体排列顺序无关,以符号或符号的语法逻辑为载体,单纯记录并解释档案间历史联系的一种整理技术。“虚拟整理”技术的结果是形成档案历史联系记录,揭示并固化档案历史联系,合理真实的表达档案物质实体本质构成部分。”虚拟整理“技术优于“实体整理”技术表现于其不仅实现档案历史联系的多为整理,而且实现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不同载体档案等档案整理实践环境下的统一,换言之,“虚拟整理”技术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或者计算机整理软件为载体,通过对档案文件材料中不同原则下历史特征的多维排序,以不破坏实体排列为准则,全面、真实记录实体记录中所不能表现的档案历史联系。“虚拟整理”技术应完善为以人工干预为主,以计算机模拟为辅助的全新档案整理技术,人为处理、描述、记录档案的历史联系性,保证档案历史联系的可检索功能。

(2)“虚拟整理”技术的使用意义

“虚拟整理”技术具备多向历史联系记录、丰富档案整理实践意义及理论等特点,现将“虚拟整理”技术详细阐述如下:其一是摆脱非历史联系因素对档案整理的影响,即摆腿档案实体排列顺序的历史联系记录,注重档案文件与社会实践过程的一一对应,使档案历史联系性整理免受保管期限、密级、载体种类等非历史因素的影响;其二是完善档案整理的实践原则,“来源原则”不是档案学的至善原则,也并非历史性原则,而“虚拟整理”技术能实现档案整理从“来源原则”向历史性原则的过渡,使历史性原则真实完整的包容“来源原则”以保证历史性原则的适用性;其三是档案整理实践重心偏向信息整理,即档案实体管理向以档案历史联系整理为核心和本质的档案信息整理便宜,“虚拟整理”技术作为其过程的加速器和助推器,保证此过程的稳定与合理。

四、小结

档案整理的本质与核心是历史联系性档案整理,其是档案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容,也是正确认知、分析、处理档案管理其他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正确界定档案整理历史联系的界定内涵与表观特征,于档案整理实践中正确应用“来源原则”和“全宗理论”,辅之以电子档案元数据整理技术,并适时采取“虚拟整理”技术,保证档案整理的合理过渡与稳定发展。

篇3:刍议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论文

刍议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论文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件,是保持企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应主要立足于企业内部,通过内部管理优化、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途径获取。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建设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具有特有性、延续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它是一个整体,是企业资源、技术、机制等的有效融合,企业任何单位优势都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它又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企业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综合优势,会随着企业的持续创新而不断更新、提升,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难以达到的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外在竞争力和内在竞争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企业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仅仅代表了企业的外部形象,市场对其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比同类产品或服务会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利润水平,这是外在竞争力。而背后支撑和形成这种外在竞争力的是来自于企业长期以来在人才、技术、管理、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应该说,企业的这种内在竞争力要比其外在竞争力更为珍贵、更为难得。

而如何建设一套完善有效、充满活力、能力卓越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是所有企业一直关注和不断探寻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条途径获得。

一、从企业外部途径获得核心竞争力

1.分析企业所处政治、法律、科技和行业环境,弄清楚企业所处宏观环境总体情况及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发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认清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把握竞争态势,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提供依据。

2.在行业内组成知识联盟,通过与先进企业进行专业交流、对标,发现差距,借鉴、吸纳先进企业在财务、工艺、成本、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形成优势互补,交叉学习的行业环境,为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参考。

二、从企业内部途径获得核心竞争力

1.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各专业知识、多方面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形成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经营形势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中层领导执行能力、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普通员工的基本素质,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供人才支持。

2.培养团队的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共享。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始终融合于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职能部门,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知识的学习、传播、应用,使团队成员迅速掌握工作技巧和先进的工作方法,促进团队核心竞争矢量叠加。

3.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体化的过程,要注重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企业要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提高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就没有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实践过程,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外部环境发生怎样变化,遇到多大的困难,技术创新都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但一味为创新而创新,不紧贴市场需求,不整合企业资源,技术创新会得不偿失。在技术创新的实践中,既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随波逐流,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还要宽容失败。

4.强化内部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是软性的,但却是企业发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组织能力能使企业的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源泉,能给企业带来超常利益。企业一旦成立,就成为人、财、物、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但不能把企业仅视为个体要素的集合体。企业是由多种要素和行为组成的体现,而这些要素和行为必须由组织自身通过独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技能得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使企业的产出最大化,同时使成本最小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5.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创业实践中萌生、成长、汇聚、凝练出来的主流思想和趋同意识,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核,是企业共享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一样,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一个企业,它的领导层可以不断的变化、员工可以不断的变化、产品可以不断的变化、市场也可以不断的变化,而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却是永恒的,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发展。

总之,企业要谋取长远发展,就要不断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但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对核心竞争力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它是一个涵盖很多方面、复杂的动态系统,它将随着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懈地实践,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

篇4: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思考论文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以及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建设;措施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档一体化办公趋势加强的重要选择

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文档一体化已经成为档案管理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将档案管理系统与各个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实现高效管理,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降低企业成本。

(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

市场信息本身具有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对企业的收集、存储数据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必须要不断的提高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够全面的分析出自身的优缺点,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最为科学、正确的结果,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二、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重视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拓展企业建设中,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甚至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企业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在大部分时间内一直都在沿用传统的资料管理方法,进而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十分的落后,远远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缺乏规范的策划与指导

企业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由于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人才,进而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管理人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建设工作比较缓慢,并且收效十分有限。另外,档案管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缺少规范的策划和指导,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缺少必要的技术投入

企业档案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比较高,甚至一部分档案资料经过时间的腐蚀,导致一部分字符并不能清晰的辨认,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来完成相应的输出工作,进而导致企业往往需要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对企业具有必要的资金需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引起企业的重视,导致企业并不愿意进行技术建设的投入,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一部分企业能够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便是已经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其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比如规模比较大、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其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比较大,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一些规模比较小、效益比较差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比较落后,甚至流行于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要超出中小型企业,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超出中西部企业。

(五)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不统一

大部分大中型企业档案管理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企业系统档案管理标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档案数据以及录用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大量的档案信息丢失。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仅会对原有的数据进行更改和迁移,还必须要保障其安全,所以,短时间内实现档案管理标准与规范的统一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内在需求。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与方案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必须要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并且要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以及微观角度加以确认,最终将其发展为战略高度,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培养积极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思想

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企业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必须要树立科学、良好的服务意识,并且要将档案信息开放,实现资源的共享,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查询以及利用等方式,必须要不断的深入探索,挖掘出信息档案的更多价值。企业档案部门必须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理念,充分的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上升到战略角度,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的促进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管理科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才能够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探索企业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主动开发企业档案内有用的信息,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企业资料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企业档案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引用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建立管理型人才,并且逐渐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四)提升企业管理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实现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衔接,形成的文件能够直接通过文件管理系统归入到档案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对整编库进行有效的审核,将合格的文件直接归入档案数据库,没有合格的文件就退还给相关部门。进而能够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了文件随办随归,及时的保障档案归档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范体系

为了能够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规范体系,所以,企业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服务,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果不能规范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就会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比较混乱。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并且保障其标准型和有序性。另外,为了能够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必须要设置相应的权限,从根本上保障企业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方便企业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安金子.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及发展方向[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12).

篇5: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及其文化服务力的提升论文

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及其文化服务力的提升论文

近年来,全国档案系统从社会大众的需求中寻找档案文化的活力,加大档案资源建设,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强省。档案馆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机构之一,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储地,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文化“好产品”,提供“好服务”,提高社会文化服务力,这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生命力。

一、档案是地方文化资源的承载体

1、从档案的起源和功能来看,档案是构建社会历史记忆不可缺少的手段。作为社会历史记录的档案,是人类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创造的丰富文化中最有保存价值的部分,是人类有意识的留存。没有档案就会失去贮存、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手段。档案资料除了作为统治者施政的依据、凭证和参考外,还是修史修志的可靠史料。档案是“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社会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构成文化产品的最重要的初级原材料之一。

2、从档案的内容看,档案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梢案内容广泛,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而且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它凝聚了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概貌,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早在1950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夏尔·布莱邦就提出“档案是一个国家、省、行政机关的记忆,档案馆保存的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即一个国家历史证据和作为国家灵魂的材料。”加拿大特里·库克的“档案记忆思想”,都说明档案作为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录,对于描述国家和地方历史面貌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档案馆属性来看,档案馆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文化性是档案馆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当前更为突出。《档案法》和有关文件就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它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从法律上确定了档案馆的文化属性。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和地方档案机构为进一步扩大档案对社会的'公众开放,吸引公众发挥档案的多重社会作用,逐步明确和凸显档案馆的文化属性,加强档案文化建设,这更有助于推动档案馆事业的发展。

二、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契机

1、理论研究和认识层面上,“大文化”观、档案“文化资源观”已成熟,档案人由文化自知升华到自觉行为。档案文化作为一种宏观的档案新思维,正日益受到我国档案界的重视。笔者以“档案文化”作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篇名检索,发现从至,有关“档案文化”的文章年均约30篇,较早的是王英玮《档案文化论》(档案学通讯20第2期)和胡鸿杰教授《档案与文化》,之后研究越来越热,特别是后出现研究高峰,年均达百篇,仅就有180篇,一些核心刊物还设有“档案文化”专栏,如《档案学通讯》204期。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档案文化内涵、档案与文化的关系、档案文化价值及发挥途径;有的对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及实现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如高鹏《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这说明“档案文化”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档案界的重视和关注,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与完善,档案大文化观和资源观已成共识,已被实际管理的档案机构和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实践工作中重新认识档案属性与功能,自觉地在实践这些理论,主动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以服务现实。

2、政策和法规层面上,档案文化建设已纳入地方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档案法》就明确规定:“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这从法律确立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属性,只不过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一直被弱化,直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国家档案部门逐渐放开,强化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制定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十二五”规划,从国家层面上将档案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后各省都积极配合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真正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和独特的自身优势。

3、工作实践和管理层面上,档案资源结构及比例显著改善,正从“官方记录”为主向多元化记忆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公众利用档案的内容不断变化,各级综合档案馆对其馆藏资源结构及比例作了较为明确的调整,使馆藏结构及数量得到了相应的充实与改善。此外,在各地“记忆工程”和“非遗”工作的推动下,档案人也从“文化自在”提升到“文化自觉”,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有意识关注“人”的文化需求,加大了涉及“人”的档案资源建设力度,除收集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党务政务档案资料外,还收集了大量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科技文化、民俗类资料,不断拓展档案文化记录和传世传承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突破了档案文化建设的传统领域,使得综合档案馆改变了原来“党政档案馆”的形象,更加贴近社会公众生活,逐渐建设起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特色馆藏,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呈现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整合档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服务力

1、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档案文化资源自身结构虽有改善,但从文化服务功能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如数量上还是行政文书档案较多,文化类,尤其是与老百姓感兴趣的文化类资源偏少,这有待进一步整合与优化。档案部门应抓住当前社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社会文化主流需求,及时接收和征集档案;重点收集本地名人名企、民风民俗等特色档案的采集力度,有计划地开展社会散存档案、濒危档案的抢救性征集,重视对特殊载体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逐步 建成能覆盖专业和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民间收藏机构和人士的多门类多载体多层面的档案资源体系,这样才能优化档案资源结构,才能发挥文化合力功效,为档案馆发挥其文化功能打下良好的服务舞台。

2、消除壁垒,积极融入,彰显其功。南于档案管理T作体制上制约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使得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着层层壁垒。地方文化事业归地方文化行政部门管理,《档案法》中明确规定,同家梢案行政管理部门管全国档案事业,而非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体系中档案馆一直被排除在外,不像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等文化事业机构,这就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时,时常遗忘各级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使得档案馆在服务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处于弱势,很难占有应得的一席之地,难成为文化服务的主角。因此,档案部门要变“坐等”为主动,只有主动才能赢得有争取或展现长处的机会,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否则就会彻底被遗忘,只能做个地方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局外人”,优秀的档案资源也就只能“深藏闺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今后档案部门要强化与各个文化机构,如文化局、非遗机构、广电部门、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主动争取政府部门将档案事业发展纳入推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的总体布局中,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积极态度融入地方公共文化体系之中,充分发挥梢案部门的优势,扬长避短,协作共建地方文化资源库。

3、加快建设档案文化资源数据库,适应公众的新型利用模式。时代在变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电子和网络已成现代人的主要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大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要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部门合作共建、打破壁垒,共谋发展面向公众的地方文化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资源库。各文化部门要舍得让档案珍品、文化精品上传网络,建立相关网站或网页,及时更新与丰富,让公众自由、畅通地品阅地方璀璨文化。

4、打造优质文化品牌,塑造公共文化形象。档案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这是档案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但是档案的文化资源基本上是一手的、初级的文化资料,比较原始、零散,档案馆向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档案对这种档案原始材料的简单加工的编研产品。普通民众对琐碎的、公文体写成的非常刻板的档案不太感兴趣,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他们需要的是已经系统加工好的很容易接受的成品,就像图书等包装过的文化产品,全面、系统、艺术地回顾历史发展进程中标志性文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如“浙江记忆”,就历史而言,是一种精神资源;就社会而言,是一种文化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纽带,加大对档案实体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依托各级档案部门保存的悠久的历史档案资源,借档案文化建设这个契机,结合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深入研究,并根据公众的文化需求,打造服务亮点如“记忆工程”“名人文化”。还可大力宣传,通过举办档案文化展览、档案知识讲座、档案进社区等活动,以及出版档案文化产品、档案馆的外观建筑、布局、资源等方面处处表露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以创作档案文化精品读物、制作档案文化影视作品等,提升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和魅力,塑造文化形象,使档案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众喜爱的文化资源宝库。

篇6:论工程建设企业的以人为本论文

论工程建设企业的以人为本论文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即把“人”当做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他看来,“以人为本”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基础。而人本思想则是先秦思想的核心之一,尤其是孔子的“仁”思想即为“爱人”,在他看来,天地万物中“人为贵”,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Humanism,或译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传统则源远流长,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的幸福,一直是其题中之义。

二、以人为本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精神对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阶段,企业主要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人作为劳动力往往得不到重视;而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已不再是纯粹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机构的载体,在其中,人(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发展与实现至关重要。人的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的基础,人员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只有重视员工的工作和发展需求,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日常情感交流,使得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员工才能够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企业才能实现顺利发展。我们可以以日本的企业为例子来看,在文化上,日本深受中国儒家人本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他们也往往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他们培养员工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意识,员工要以一种生命的激情投入到严谨的工作尤其是科技研发中。正是在这样的人本氛围中,日本的“工匠精神”得到极大的高扬,因此,二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已经走完了欧美国家数百年的道路,创造了日本经济的奇迹,一大批日本企业走出国界,闻名世界。

三、工程建设企业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企业员工所面临的生产建设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工作强度较大、施工进度要求严格、质量要求高、危险性较强、工作环境长期枯燥,等等。当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要求加快的时候,一线的施工人员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如果不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往往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海外项目,由于语言、文化、风俗等等的隔阂,企业员工往往是在一个封闭枯燥的环境中,长期远离家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员工的困扰,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工程建设企业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广大员工特别是一线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从而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保证施工安全。

四、工程建设企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有效措施

(一)根本上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企业员工作为企业主体和能动力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工程建设企业来说,由于项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广大员工特别是一线施工队伍,往往是“四海为家”,长期流动,因此,对企业往往没有“家”的感觉,主人翁意识不强。因此,工程建设企业中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想方设法从根本上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二)牢固树立企业发展中人才为先的理念

俗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实际上“天”即客观规律,规律的发展和掌握也需要人的主观能力。当今企业间的竞争,除了宏观的经济规律外,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工程建设企业中的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为先的理念,尤其工程建设施工的艰苦性,更要求以人为本,探索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路径。在员工岗位安排和派遣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意愿,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始终本着人性化的基本态度,使人才与企业融为一体。

(三)强化生产建设中的人身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是生产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基本体现。因此,工程建设企业要以安全为施工的首要因素。在管理方面,要将强化安全生产贯穿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检查机制;在制度方面,要树立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使之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在心理和教育方面,要坚持从人的安全心理出发,牢牢抓住人的安全心理倾向,进行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安全教育,使教育和心理形成共鸣,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倾向。

(四)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是企业之魂,对于工程建设企业来说,以人为本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尤其对于施工项目一线来说,要创造积极和谐的环境,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诉求,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调动员工积极性,以他们为主体来建设具有施工项目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

作者:刘春玉 单位: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山译注:《管子》,中华书局版.

[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期

篇7:港口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的论文

港口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入信息时代,高科技需要推广到各个领域以改变以往的低效率的局面,港口企业作为特殊的经济组织,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符合其发展,也是档案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加快城市发展速度的一种方式,所以要想进行港口企业的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然后将其进行协调推进,将信息化和管理相结合,让信息化真正发挥其高效的作用,注重信息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将信息化搞彻底。

一、港口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符合企业发展要求

港口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了新的机遇期,许多港口都抓住机遇进行发展,这使得港口的建设与布局较大的调整,港口企业也参与到转型和升级的行列中,需要具竞争力的提升。但在实际中有部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只限于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没有很好的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的规划,随着贸易往来合作的加深,港口的货物流通量增大,使得港口的档案信息量面临猛增的局面,传统的模式不能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所以对港口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是发展的基本需要,港口企业的档案是对企业工作的最直接的记录,只有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定要求才能使港口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提高管理效率,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才能让企业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所以企业的档案管理符合企业的发展之需。

2.符合档案事业发展

将港口企业进行信息化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展开,其主要目标是扩大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力度,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的服务,以往的档案管理是多手续的,效率普遍较低,不能赶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所以解决档案的信息化是港口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

3.是城市发展的要求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让现代港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过渡,港口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已经合为一体,科学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应用让时代进入高度信息化,信息化水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将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港口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1.规划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是一种系统化的工程,所以合理的规划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进行;数字化应用于港口企业的档案建设是港口企业管控体系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和信息化系统同时规划并进行推进,让其相辅相成。要将港口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至企业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让其更加高效快捷,实现资源的共享功能,要统筹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实施步骤,将建设任务明确划分到各个部门,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细则及相应的章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对企业自身建设的积淀与升华的途径之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还有传播的功能,能转变以往的观念,进行有计划的高准则的信息化规划,构建档案的服务平台,促进工作的效率。

2.协调推进信息化

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现存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新增的档案的电子化之间的关系是重点协调内容。要两边同时抓,做到在处理存量档案的信息化的进程中规范新增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档案的信息化的接收平台和保管平台的设施的齐全性是保证其顺利进展的基础,要在数据技术整合的基础上将新增档案与已有的档案进行有机结合,档案的信息化就是要求在档案的建设中涉及的标准化将更加严格,所以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准则。要将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储存与利用结合在一起,要将数据库等的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档案信息系统组织起来,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也要得到重视,防止企业的机密泄露,这就需要建立稳定的系统,硬件设施也要可靠[2]。

3.将信息化与管理结合

进行档案的管理,不是简单的将档案如同物体一样储藏起来,也不是简单地流水式的管理,而是要档案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提供决策参考等作用,档案的信息化是时代对其的要求,是港口企业面向现代化进行管理的必然,所以就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在其管理理念、服务范围上及功能上进行创新,让档案的信息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让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财富发挥作用。将信息化与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档案的服务利用水平。

4.注重人才的培养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提高人才的基本素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港口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促进档案的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港口企业要按照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标准,要始终明确培养目的及方向,逐渐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做好档案人员的培训,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以及现代先进管理技术纳入到人才培养中,让港口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符合现代管理的需求,让其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增强,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让档案信息更具开发利用价值,才能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档案信息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比较重要,所以开辟其利用价值的方法之一就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港口企业作为发展迅速的经济组织之一,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档案的信息化,是港口企业顺应发展之需,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的一项措施,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有必要进行档案信息的信息化建设。要规划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协调推进其发展,其次要将其与管理相结合,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韩燕萍.基于港口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港口,(6):50-51.

[2]戴晶晶.港甲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港口,(5):60-61.

篇8:资源企业跨国并购后期运作管理析论论文

资源企业跨国并购后期运作管理析论论文

管理问题

1)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中国企业作为大股东权利行使难以保障。中国资源企业类跨国并购项目后期运作中大多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中国企业作为大股东的权利无法充分行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中国企业在收购完成后,由于自身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当地的经营模式了解非常有限,并且自身缺乏适应当地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大多数只能继续依靠被收购企业之前的经营管理团队来进行经营,而并不委派常驻董事、监事和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从而造成自己的意志无法被代表,权力无法行使。其次,很多国内企业在成功收购后往往放松警惕,在后期管理上相对放松,没有及时掌握更新境外企业的人员、财务情况及企业所属项目的生产规模、资金运作、经营效益等相关信息,导致境外企业的运作和项目的运营脱离了自己的掌控[5]。最后,很多境外企业的原有经营管理层在被中国企业收购后可能本身对身为大股东的中国企业抱有误解和不支持,再加上彼此治理和投资观念的不同,所以在平常工作中,经营管理层并不积极配合中国股东汇报其经营状况和工作情况以及执行其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所以大股东的意愿很难实施,权利难以有效行使。

2)欠缺有效的管理平台和制度平台,对境外项目的管控薄弱。中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后期管理中大多尚未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和制度平台,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对境外企业管控力度不足的现象[6],这种现象主要因为:首先,中国企业作为母企业本身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平台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境外子公司的管理往往力不从心,再加上收购之前并未对境外企业作详细的调研和长期的管理规划,在后期的运作管理中便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其次,由于境内外文化、法律、政策、经营流程和操作模式等造成境外的经营环境和境内完全不一样[7],很多在中国国内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境外则会出现,甚至是难以解决的,这就使得中**企业在并购后期对境外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本身已有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和制度,无法构建起有效的适应当地的管理平台和制度平台。实际管控并没有按照收购前预先设定的战略构想和规划来运作,大量工作不能按预期进行,以至管理效率低下,对境外项目控制力不足。

3)在管理中,中国企业获取信息严重不足,信息严重不对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期运作中,往往存在信息获取不足,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中国企业由于人员等因素参与企业日常管理较少,在境外企业管理中掌控力度不足,限制了其对企业信息的直接获取;其次,中国企业软实力不强,对勘查国际惯例不了解,在并购后期参与境外企业管理的项目管理中掌控能力也不够,不能自信地在项目管理方面驾驭与外方的合作,独立进行融资谈判、合作谈判等方面经验不足,对于可能影响经济可行性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环境、社区的政治风险等都不熟悉,所以实际参与项目管理和实施较少,妨碍了项目中一手信息的大量和及时获取,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再次,在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备制度,境外信息渠道沟通不及时通畅,再加上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层本身对中国企业的不配合,就使得大量企业和项目的信息没有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中国企业,使得中国企业作为股东却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人员状况、项目具体状况等都没有详细的了解。

资金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往往注重于收购时的资金大量投入,但在成功收购后的后期运营和治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资金的持续供给,而很多境外项目的资金需求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资金的不足会影响境外项目的正常运营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最终失败,前功尽弃。资源开发行业的一大明显的特征就是投入资金大、投资时间长、短期内见效不明显,这就导致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再加上各国环境不同,境外资源开发可能成本更高,光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是难以满足并购需求。后续资金持续供给不足的压力往往来源于两方面。首先,企业自身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手段匮乏,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对于民间资本和政府支持的资金获取很少。其次是政策支持力度小,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也处在改革阶段,政府关于资源类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8],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忽视了对资源所在国当地政策支持的获取。国内的融资支持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企业自身通过境外筹资的能力又明显不足,所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期运作中资金压力较大,资金供给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退出问题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项目后期运作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需要退出投资的情况:如果所并购子企业或者所在地出现各种变动,经营不能按预期进行,投资效果难以实现,中**企业打算收回投资;中**企业自身资金后续支持不足,难以继续投资;或者中国企业认为投资已达到预期效果,计划退出投资而投向更佳的投资机遇。而在遇到以上情况时,对于中**企业而言却往往存在退出机制难以设置,成功退出难以实现的问题。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首先,中国企业在并购前缺乏整体战略的规划,对海外市场评估不足,盲目投资,并购之前根本没有考虑退出问题,没有考虑收购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状况,更没有因此而做好退出的各种途径设计;其次,收购前没有计划,在遇到需要退出的状况时,中国企业又缺乏相关的经验和人才储备,无法及时设置退出方案,而造成各种延误,从而失去退出的有利时机。

对策研究

重视人才储备,整合好国内外人才

针对并购后期运作中国际化人才缺乏问题,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应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国际化人才战略。首先,企业在并购战略制定阶段要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人才,同时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熟悉本企业运作、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培训,做好人才储备。并使其中部分人员参与并购项目组,与专业中介机构一起共同参与并购战略的.选择、并购评估与实施。其次,在并购完成后,企业应将并购与整合管理团队合二为一,利用之前参与并购工作的人员和适应投资地环境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一起来进行后期的整合和管理工作,并同时不断的吸收和更新人才团队。最后,在并购后期运作与治理中,中国企业应积极吸收当地矿业人才、第三国的技术人员和当地优秀的管理者为自己服务,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物质激励。因为这些人才相对于国内人才更加熟悉当地的政治、懂得相关的法律、熟悉当地矿产资源情况,会起到桥梁的作用,更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后期管理。中国企业应通过以上内外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认同本企业文化、了解本企业战略发展思路和行业发展趋势、熟悉国际惯例和当地经营环境、善于与不同国家人员沟通、事业心强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从而解决并购后期运作中国际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针对并购后期运作和治理中整合难问题,企业应高度重视文化整合和重塑,在跨国并购整合中应该形成一套完善的文化整合的方案,顺利完成文化整合。首先,中国企业在平时就应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创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收国际先进文化,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以适应国际化发展。其次,企业在并购前就应详细了解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潜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文化冲突和风险的大小,对企业的仪容、行为等显性文化和思维、价值等隐性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以便后期整合有据可依。最后,在后期运作整合阶段,中国企业应学会尽可能的包容文化差异,不把焦点放在两种文化的差异上,而是强调双方文化的共性,构建双方员工能共同接受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一种文化。通过吸收投资当地和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先进文化,以此来提升和完善自己已有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新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与员工沟通等使员工逐步理解和接受新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完成企业文化的整合和重塑。通过成功的文化整合,企业才能进行具体的整合实施,包括组织和流程的调整、人员的安排和调配、运营和职能的调整与改进等。

构建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交流,增进与当地的合作

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期运作中的内部人控制和由于缺乏交流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等管理问题,中国企业应以加强信息沟通为基础,不断完善其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和制度平台,确保信息及时获取和管理决策在海外的执行效率。首先,合理的境外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充分了解和熟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 《矿业法》、 《企业法》、《税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及当地的市场运作模式和投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其次,被收购企业应通过构建新的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信息报备机制,有利于股东及时了解海外项目的运营情况,包括人员的配置、资金的流动、风险的控制等。借此可以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出现,也有利于当出现管理问题时的及时解决。最后,除了要加强中国企业与所并购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外,还要增加与被并购企业所在地政府、其他企业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职工和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减少后期管理中的阻扰现象,消除误会[9]。并且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期运作治理中要保持低调,当地企业被并购后职工和当地居民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满情绪,产生资源被占有和掠夺的失落感,如果大肆宣传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会刺激到当地人。舆论压力越小越低调,就越有利于矿企在海外项目的后期管理。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为避免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项目在后期运作中由于资金不足而中断的问题,跨国并购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首先,并购企业在境内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股权渗透、成立矿业私募基金等各种途径积极吸收各种国内资金,支持跨国并购项目的后续运行。同时并购企业还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直接在开发当地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最后并购企业还要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本地支持,了解当地金融法规和优惠政策,通过投资当地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融资[10]。总之,并购企业应同时利用好国内条件和投资国的融资途径,最大限度地为并购后的运营服务。

并购前整体规划退出方案,后期运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设计退出路径

针对中国企业并购后期运作中退出难的问题,中国企业首先在做前期收购方案时就应全面考虑到收购后运作中存在种种可能性,从而根据可能遇到的不同的状况作出各种后期运作和退出方案设计。其次,中国企业在平时应多了解、研究相关退出问题,并且构建好相关退出运作的人才储备,以便未雨绸缪。最后,在收购后期的运作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便减少退出风险,如果遇到需要退出的情况,中国企业应该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积极配合国内和当地的中介机构抓住时机,选择最佳的退出方式,做好退出工作。

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论文

会计制度在医院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新时期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创新论文

浅谈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论文

大学教育发展基金考察汇报材料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信息科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探讨论文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企业档案馆(室)核心档案资源建设论文(共8篇)】相关文章: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论文2023-12-08

党建研究论文:试谈基层政工干部的“角色定位”2022-11-11

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2023-05-28

教学管理类论文2022-11-23

完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论文2023-08-26

市场经济与林业革新农科论文2023-04-12

电子商务下的财务及企业管理会计毕业论文2022-05-05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论文2023-03-23

公司内部沟通制度2023-08-09

生物工程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工程论文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