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时间:2023-06-24 08:11: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集锦15篇)由网友“linli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篇1: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1.能有效的降低征管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一般而言,征管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征管的技术进步、恰当的激励机制、税制结构的合理简化、征管方式的改进等因素。就税务机关来说,通过引入纳税人信用制度,可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根据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信用度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和征管力度,对一贯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给以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如例行检查等,集中精力对那些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强化征管的力度,实行严密的纳税控制手段,把人力物力用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以提高征管效率。

2.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申报水平。纳税人决定是否真实申报和依法纳税,主要取决于虚假申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真实申报的收益构成了虚假申报的机会成本,一旦机会成本超过了虚假申报的收益,纳税人就会放弃虚假申报。建立纳税人的信用制度,正是要通过给予依法纳税和真实申报的纳税人以优惠的税收征管待遇,降低其纳税成本以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真实申报。因为一旦被发现虚假申报和偷逃税,他们将不再享有这些收益,而且还会受到处罚。通过对守法者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惩罚,利益机制将会有效地提高纳税人的申报水平。

3.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化手段管理经济,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做法引入税收管理领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适应于纳税人纳税水平多层次的具体情况。由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素质等的差别,其纳税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生错误申报和虚假申报的'可能性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税务机关针对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予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纳税人根据其纳税信用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客观实际。

篇2: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我国纳税人的信用制度应从四个层次加以构建:信用认证标准的制定,等级认证和信用等级的确定,不同等级的信用政策,纳税人的信用状况动态追踪与调整。

1.信用认证的标准是该制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主要是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不同信用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和划分标准,该工作应该以行业认证标准的法规形式公布。根据目前的实际,可以根据纳税人历史上依法纳税的情况、企业的财务制度、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纳税规模,商业信誉、资产和抵押品等参数,把纳税人分为三等。A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良好,财务制度完善,纳税规模大,商业信誉好;B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一般,财务制度、商业信誉为社会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抵押品作为欠税的保障;C等纳税人在各方面都比较差,财务制度混乱

[1] [2]

篇3:信用缺失与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缺失与信用制度建设

在社会转型时期,信用缺失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信用制度不健全是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构建社会主义信用制度,必须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与执法,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与管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记录和监督体系.

作 者:杨雪峰  作者单位:西宁铁路分局,青海,西宁,810006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 23(3)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信用缺失   信用制度   信用管理  

篇4: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我国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与竞争机制,但是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强化信用管理,塑造“信用中国”形象,建立信用制度.

作 者:赵未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48 刊 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信用制度  

篇5:信用制度建设重在教育的政协提案

信用制度建设重在教育的政协提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世贸组织后,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工作已迫在眉睫。当前,以信用交易额增加、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和全国提倡以诚信为标志的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的信用制度建设已经到了相关立法的阶段。尽管如此,我们的信用管理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感到还缺了什么?缺了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和各类相关大学的信用管理学科的设置。一句话,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全社会信用氛围的确立还远远不够,国家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空白。

信用制度管理从学科角度看它是跨伦理道德、财务管理、商业统计、信息检索、数据库、网络和软件技术、市场营销、民事商法等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交叉学科。信用管理学科可以自成体系。目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大学已开设了“信用管理学系”。

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诚信道德的根基是远源而流长,深沉而伟大,它维系了几千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延续至今。中国社会几千年历史的演变,尽管各种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战争,有残杀,有道德沦丧,但“言必信、行必果”、“讲信修睦”等做人准则,似大江东流,使人类走出了野蛮,走向了文明,更需要我们发扬光大。诚信氛围的'营造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全体公民全面奔向小康社会所应具备的行为规范。然而,我们在全民族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尚不够强化,更没有制度化、规范化,致使我们的民族尤其是青少年远远没有达到五千年辉煌文化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我们的经济商贸界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之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信用管理专业学科专业教育是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正在建立信用制度的大国尤其如此。随着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逐步确立,可以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就业市场上将出现数以十万计的信用管理白领岗位空缺,特别是信用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的需求量也将是急剧膨胀的,应该远远超过企业信用管理现有经理人员和信用体系现有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

面对以上所述问题,怎么办?特建议如下:

1、在幼儿、小学、中学开设诚信教育专门课程(就象法制教育那样作为单列课程),并作为学生品德操守评定的重要依据。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基业。这是全民基础教育的根本,也是各类准人才道德修养的必修课。

2、在中国省以上的(包括国家一级的重点大学)重点综合大学设立“信用管理学系”,开辟当代信用管理各门专业课程,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它的课程设置应与世界接轨,不仅考虑培养社会和企业高级信用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专业人员的需要,同时还将为全社会提供数以十万计的白领岗位。

3、目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不具备信用管理专业的学历背景,但是通过信用管理专业的职业培训,这部分人才的转换是有基础的。对于解决当前信用管理人才馈缺的矛盾,这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4、为了配合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建议公众媒体拿出一部分黄金时段来营造诚信道德氛围,用中华优秀的诚信传统文化,影响一代人,教育下一代。强化诚信氛围,其社会效益,远比那些有偿的垃圾广告和打打杀杀的电视剧大得多。建议将每个有偿电视广告播出前或时间内应分出相应时间作公众诚信道德公益义务广告,这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形成诚信靠人人,人人讲信用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XXX

20XX年XX月

篇6:谈诚信建设

谈诚信建设

1我国诚信建设基本状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是建立在以人为基础之上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根据这种观念,诚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一个人讲诚信只是作为一种美德被传诵;一个人不讲诚信,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经济利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失信的得益远远大于失信的损失.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正处于这种情况.

作 者:吴国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装技术协会 刊 名:包装世界 英文刊名:PACKAGING WORLD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7: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和建设问题探析

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和建设问题探析

信用既是衡量道德的重要标准,也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最起码的基础,更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前提,加入WTO后,信用又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然而,当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开展,而且还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加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以适应入世的挑战和需要.

作 者:杨丹琳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FOR MANAGERS IN FINANCE AND TRADE 年,卷(期): 17(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   信用竞争   电子商务  

篇8:谈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谈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管理形态;是学校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总结和升华;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在这场学校管理的转型中,学校行政班子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积极推进学校行政班子的文化力建设,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文化力强的学校行政班子,对于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转型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把握学校发展的历史规律,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校行政班子

人类探寻自身发展的奥秘,习惯从历史中获取规律,生发智慧。人类进入十八世纪中期以来,历经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电力应用于工业领域,自动化取代工业化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些集团、一些国家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机遇,实现了自身历史的质的跨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了社会迅猛地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作为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学校教育,却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席卷全球,信息网络化、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加快了发展和变革的速度。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对教育的改革,一场全新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学校文化管理正扑面而来,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同的学校,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必然存在自身文化的差异。而每一种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环境。作为新时期的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时代意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的协调能力,高效的工作水平、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淡泊的名利思想。据此而选拔和任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班子,是实现学校文化管理转型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权责清晰、福利较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减少竞争的文化管理机制是实现文化力强的行政班子队伍的基础和保障。

二、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本质,发挥学校行政班子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发展美”为教育理念,以师生双向成功与成才为目标,以全面优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依托,以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为内容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形态。它是基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之上的学校管理,具有人文性、生成性、系统性、发展性的特征。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以“时间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学校和以“特色项目”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这类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学校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认识上走向了极端。它们虽然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在社会和学生的两个关键评价维度上难以达到较高的认可度。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把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偏差”(泛指某方面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至,而未真正总结出学校管理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学校教育资源各要素之间在人的教育进程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作用而导致的。

学校行政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的本质所在,对教育现象中的是非曲直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准确的“拿捏”,充分发挥学校班子成员在文化管理中的引领、示范、监督、评价作用,有效整合学校资源,把握学校发展进程,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容,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文化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依赖有关的场来实现的。自然界是这样,学校也是这样。在学校里,学校与自然界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内应场和外应场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三个主干道的相互激荡,共同作用于人的生命和发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时期,学校文化场的本质和内涵是不一样的。

学校文化场的核心是学校理念文化,或者叫学校精神。它通过学校宣言、学校论坛和三个主干道共同的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其中能量流包括章程制度、组织机构、常规管理、党群工作、友好学校等;信息流包括课程模块、高考前沿动态、中考前沿动态、课题研究、精品工程、活动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等;物质流包括建筑文化、设备文化、长廊文化、生态文化、标识文化等。学校行政班子各自掌管一个领域,与师生一起共同作用于学校文化场,形成一个系统的、强有力的教育场。师生如同沐浴阳光和雨露,得以和谐、健康地成长。

深圳市西乡中学是街道办所属的一所公立普通完全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办学效益奖学校、深圳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宝安区初中教学先进单位。学校现有高初中41个班2521名学生。学校行政组织机构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设立校长室、办公室、德育处、教学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处室共14人。多年来,我校行政班子以建设“学习型的行政班子”为抓手,勤奋学习、锐意进取、勇于实践,坚持学校文化管理的办学方向,确立“用先进的学校文化激扬生命,用优质的教育内容培育人才”的管理思想,致力于学校行政班子的思想与文化的认同,积极推进“构建大榕树文化场,培育健全的现代人”的教育实践,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个务实、前瞻、卓越的学校文化管理型学校行政班子已初步形成,一所全面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学校已初见端倪。目前,学校正以西乡中学高中部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学校文化管理”、“社区化学校德育”和“全面优质高效的课程体系”三大学校特色,力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

篇9:从制度经济学原理论信用制度的建设论文

从制度经济学原理论信用制度的建设论文

在一些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仅大部分交易活动不以物物交换的形式出现,而且货主供货和买主付款并不同时进行,于是出现了卖主与买主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由债权人给予债务人一定数量的信用,债务人承诺在一定的时限内付还。后来,这种信用关系越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信用货币)本身也加入了流通的过程,由专门机构银行来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而信用水平要得到提高,根本上是需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以制度作为推动信用发展的保障。但是究竟什么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又是如何产生发展的?要明究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的本质机理入手。

制度的定义、作用及变迁机理

马克思是最早研究经济制度的学者之一,他明确提出:凡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就是有效的制度,它能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科斯也指出: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制度安排不仅对分配有影响,而且对资源的配置以及产出的构成都将产生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也将对产出产生影响,人们需要在不同的制度之间进行选择。虽然马克思与诺思等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时代背景也各异,但是他们都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技术(生产力)和制度(生产关系)共同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实绩。

诺思从人类分工及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制度的产生过程,他认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能够节约生产成本,但是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边际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逐渐递减,这种成本的节约,会被由于信息不完备和市场中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带来的边际交易成本的逐渐增加所抵销。因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的制度,从而降低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备性和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交易成本。无论是正式的规则,还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非正式规范,其变迁是否有效,取决于它们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被视为是制度创新所带来利润,但这些潜在的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因而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了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来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信用制度的组成部分

从制度的定义我们可知,制度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进行交易活动的某种特定方式,也就是行为规则。其形式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那么信用制度就可以定义为与信用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进行交易活动的行为规则。由此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与信用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实施条例、契约、操作机构、道德习俗、意识形态都被纳入到信用制度的范畴中来。这个定义的内涵远大于通常意义上以信用法律法规及体系结构为主体的范畴。参照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的划分,也可将信用制度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信用法律:由国家政权发布的,宪法、经济法中关于信用的相关条款及专门针对信用问题的信用法。信用法律规定了信用活动所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与规则,其他任何规则都不得与其相抵触,是信用制度的最高层次。

(2)信用条例:由经济实体或组织制定的信用相关规定及条例。例如由中央银行、各商业银行、信用协会、信用中介等机构发布的指导其管理与经营行为的信用规定。

(3)信用文化: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条例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量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

(4)信用执行机构:保证与信用相关的各项约束可被执行的组织。信用执行机构可分为强制执行机构与非强制执行机构两种。

信用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影响因素

以科斯、诺思为首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已明确指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与变迁收益,即变迁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但是变迁自身也需要成本,变迁最后能否成功,就取决于变迁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这可看作是制度变迁所需遵循的基本规律。

1.信用法律

信用法律是信用制度的最高层次。发达国家都有针对信用颁布的详尽法律,而我国的信用法律却还处于缺位状态。回顾发达国家信用法律产生的历史,其发布的时机,都是信用交易额猛增、各种信用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社会各相关方面对国会适时出台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提出了强烈要求,于是政府开始着手制订。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在他们发布信用法律的70年代,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逐渐加强,信用交易额猛增,由此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信用法律,信用活动得不到规范,导致信用秩序混乱恶化,在企业信用上出现了“三角债”、拖欠银行贷款等问题,在个人信用上个人消费信贷迟迟无法发展,不仅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威胁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种情况已迫切需要出台一部信用法律,以规范各类信用活动,降低信用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潜在收益为信用法律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但要使信用法律真正得到颁布实施,这动力还必须足够大,以补偿信用法律产生的成本。从表面层次看,信用法律的成本只是制订法律过程所需付出的劳动成本,但实际上这成本只是次要的,信用法律的主要成本是克服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所需付出的成本。混乱的信用秩序虽然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必然也会为部分组织或个人带来利益,与信用问题相对应,在我国当前信用状态下最主要的既得利益者可划分为三类:拖欠银行贷款的企业;拖欠其他企业款项的企业;拥有大量坏账、竞争力薄弱的银行。除这三类主要既得利益者外,还有恶意商业欺诈者等依靠信用法律缺失而牟取利益的组织或个人。

2.信用条例

信用条例由于并非国家政权颁布,通常也不由国家政权来强制执行,因此其层次低于信用法律,是作为信用法律的补充而存在,以更详尽且更具针对性的条款、更狭窄的适用范围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根据信用条例发布组织的类型,可将信用条例划分为银行类与非银行类。

银行信用条例由银行行业协会、指导机构或银行自身制订发布,用以规范银行及其客户在信用活动中的行为。银行信用条例对内应做到防范业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对各职能部门及员工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监控和相互制约。非银行信用条例的制订者主要有地方政府、各生产经营组织、信用中介机构等。其制订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其在信用活动中的利益及其内部的正常信用秩序。

信用条例因为缺乏足够强制性,因而其制度变迁成本只以制订、推行制度所需付出的信息成本、组织成本为主,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信用法律。

3.信用文化

信用文化包括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往往起着不逊于信用法律的作用,可有效降低信用法律的执行成本。诺思提出,意识形态对信用法律等正式约束

是一个决定因素:“信仰结构通过制度――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转化为社会经济结构”,甚至“有效率的政策如果被认为是不公平的,那么将产生政治上的反映,使得(有效率的)改革停止或倒退。”

信用文化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遵循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信用文化直接以一种“信用观”的方式指导人们的决策行为,其目的是在于节省人们为保证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费用。信用文化为达到其保护交易公平的目的',所凭借的机制是维护契约的完备性,只是信用文化是通过意识形态、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成本较低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而非详细指定书面契约文本。

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信用文化对不同交易者的约束力不同,这种约束力又会转化为交易者对信用文化的虔诚,即对信用文化对自己及他人的约束能力的信赖。这种信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归纳与吸收形成的。所以个人信用文化来源于社会信用文化,但社会信用文化又是由个人信用文化所组成的,两者间是个体与总体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循环,又是反馈。通过这种循环反馈的机制,个体信用文化与总体信用文化会趋向于统一。简而言之,讲究诚信的个人信用文化不会形成失信的社会信用文化,而失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也基本无法培育出诚信的个人信用文化。

从具体层次来说,信用文化的构建需要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来构建。

4.信用执行机构

前面已经指出信用执行机构可分为两种:强制执行机构与非强制执行机构,是分别与信用法律与信用制度相对应的。

强制执行机构是为信用法律而服务的,信用法律作为法律的一种,其总执行机构必然是国家政权,但信用法律根据其约束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银行相关法律和非银行相关法律,这两类法律存在较大差别,其执行功能集中于一个部门并不能产生效率优势,而应该对其进行分工。美国的信用法律执法机构也是按照这两大类进行划分。我国在制订相应信用法律的同时,必须也考虑到信用法律执行机构的设立,可以参考美国的相应方式,遵循以法案草案的提出机构为法律执行机构的原则,建立完备而高效的执法体系。

信用条例由经济实体或组织制定,其适用的区域仅仅局限在经济实体或组织的控制范围内,其强制效力也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由国家授权的。信用条例的这些属性决定了信用条例的执行机构不可能是国家或者其他组织,而只能是制订信用条例的组织自身,它在技术上对条例文本提供解释并组织实施。

结语

制度可根据其形式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及执行机构,信用制度根据这种划分方法也可分为信用法律、信用条例、信用文化及信用执行机构。在我国经济已发发展到相当水平、信用需求强烈的情况下,合适的信用制度会释放生产力、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信用制度的变迁虽然会带来收益,但是同样需要付出成本,只有在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变迁才可能实现。这一原理在作为信用制度最高层次的信用法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具体而言,信用法律、信用条例、信用文化等各部分的制度变迁的重点是银行企业法人权力的确定、合理监管制度、明确的借贷要求与条款、合理补救规定、信用报告的相关责权、授信及相关行为的合法合理性、信用卡业务相关、信贷风险识别、信贷决策、信贷风险的监控及化解、信贷风险补偿、信贷风险责任约束、规范信贷客体责任与权利、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做出显着改进以达到与信用活动需求相适应的水平后,当前信用混乱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进。

篇10: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一般人都认为,地方文献资源在馆藏体系中所占份额较少,因而工作强度和相应的投入容易分担和承受;地方文献资源一般为馆藏所独有,可以为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建设提供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的支持和保证。基于这种认识的决策,按照传统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和思维定势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认识和理解并未接触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质内容,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误导地方文献资源利用与整合,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正常进行。

1、对地方文献的理解上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 地方文献是一个包含内容相当丰富的概念。有静态的印本书形式的文献,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说唱艺术,也有现代社会的音频、视频、缩微文献。图书馆馆藏体系中较重视静态书本形式的文献的收藏,此外还有零次文献、灰色文献等。流散于社会的零散文献,具有相当的收藏难度,管理起来困难极大。地方文献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中广泛存在。地方文献的内容包罗万象。天、地、人、事、物,凡是人类认知的社会存在,都有可能以某一区域的特征表现出来,从而构成地方文献的形式内容特征。一篇论文形式的文献,或一本图书或一盘VCD,可能其中仅有一小部分符合某一区域特征的属性,因此可以深入到目次级或文献全文范围来选择和确定地方文献。

2、地方文献的收藏性。图书馆具有收藏文献的特性。图书馆收藏较好,但利用率并不算高的馆藏集合中包括地方文献。据统计,1949年以后专门研究地方文献的学术论文达500多篇。研究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如何收藏利用好地方文献。收藏是第一目的,利用是从属于收藏的。可能有些人不能接受这一观点,认为在地方文献的研究开发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就是为了利用,这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实际是有些脱节的。其实各馆在地方文献收藏上或多或少都有着独占资源,强化馆藏价值的收藏目的。普通文献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作为基本收藏支持图书馆一般借阅服务就达到目的了。地方文献等特色收藏则不同,这是各馆藏品的精华部分,是区别不同图书馆馆藏价值的重要评估标准因素。在书本位、藏本位观念还远未清除出图书馆馆员意识的大环境中,地方文献的保存收藏的特征普遍得到各馆的强调和重视,在地方文献的利用服务上,往往冠之为研究读者服务名义,较普通文献的服务增加一些限制性要求,无形中将大量浏览借阅的普通读者拒之门外,这从某一侧面,说明了地方文献的收藏性以及各馆为实践地方文献的收藏性原则所做出的制度上或服务上地努力。各馆为避免自己的特色馆藏或独有资源不被轻易地移植和流失,也必须采取一些保护收藏、甄别使用的制度,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地方文献的收藏特征。

3、地方文献需求的多样性。凡在内容或形式上涉及区域特征的文献,无论实物、图书、多媒体等均可纳入地方文献收藏和研究的范围。由此,凡涉及地方区域的文献需求,均应该询求地方文献工作者的帮助,或借助地方文献藏品的丰富体系来解决问题。先不说各馆地方文献藏品的集合是否已具备这样的规模和优势,在馆藏揭示和特征描述上,就体现现存地方文献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图书馆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一是从学科体系中抽取地方文献资源。各馆一般采用《中图法》作为馆藏资源按学科体系组织的知识框架;二是从具体的事物内容特征及其展开方面抽取地方文献资源。如地方人物、地方历史、地方事件、地方特产;三是从区域形式的外部特征抽取地方文献资源。如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著作等等。换句话说,可以从任一视角组合地域概念来形成地方文献的多元检索需求。地域范围是宽窄不一的,古往今来变迁频繁,构成地方文献多元需求的重要方面,而社会用户在研究中提出文献需求的角度本身也因人而异,变化万千,没有一定之规,这说明社会文献需求的多样性可以浓缩在地方文献的需求上。这里唯一不同的组合是地方文献需求中增加了地域属性成份。任何馆藏在地方文献集合和管理中都要求达到地方文献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传统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工作的分析与研究

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管理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设立专库或专室收藏地方文献,按文献内容所反映的地域特征为收藏标准,这样可避免地方文献资源淹没在普通馆藏中,并提供较为可靠的收藏保护环境。它虽然可以把单体文献区域内容特征较为集中的文献收集在一起,但无法保证文献中部分涉及地方内容的文献的收藏。名为专库,但收藏标准带有一些操作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实际收藏的人为不统一。由于场地或馆藏体系在收藏上的限制,对于集中不同载体形式的地方文献和积累性的历史文献,如1949年以前的馆藏也有一定困难,因为各馆一般是把音像资料、历史性资料单独按照特藏的标准予以收藏。实际上,各馆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文献分配的标准和制度,用户就难以在地方文献借阅室整体查阅馆藏地方文献资源。

各馆在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方面也颇下了一些功夫。有的书目控制工具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目的是通过书目控制手段,深入到文献目次或内容层面,解决地方文献的集中检索问题。虽然在实体文献的管理上不能完全集中地方文献资源,但可以借助检索工具在一体化的书目管理平台上取得地方文献资源集中管理的效果。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解决地方文献集中管理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在工作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一是编制书目索引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供多途径检索无形中要增加书目工具的体积,由于地方文献涉及内容相当广泛,靠统一的书目工具检索文献内容做不到,分散处理又达不到统一检索的需求。书目工具的检索效率在书目工具本身达到一定体积时,与体积呈反比例的关系,书目工具体积越大,容纳的文献内容越多,检索效率反而下降。二是内容主题检索的局限性。要查找利用地方文献,可以借助已知的书名、责任者等途径,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事物本身或学科系统角度来查找。目前通行的分类法,主题法,用来作为地方文献的内容标引工具显然有不适应的成份。通用学科及主题控制工具标引的内容均须增加地域特征的组配概念或标识才能符合地方文献的标引要求,这对通用检索工具来说显然是困难的。一些馆利用《中图法》、《汉语主题词表》及《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框架和体系,自己编制了地方文献分类表,这从理论探索的角度来评价,是积极可取的。但从地方文献整合的实际工作来分析会引起一些弊端。(1)用检索工具把地方文献与馆藏整体割裂开,自成体系,不符合馆藏建设整体统一的原则。(2)地方文献标引本身在检索标引方面与其他文献相似,只增加了地域特征因素,地域特征本身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也可以是文献检索的匹配条件,这种组合与普通文献的标引一样,绝不是简单地列举一些地域概念,或有关地域特征方面的标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编制专门的地方文献词表的做法,似乎满足了地方文献资源的特殊性,但不利于揭示和描述比普通文献更加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

有些馆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用通用检索工具来标引,同时增加本馆地方文献的辅助标引标识。由于分类表,主题表本身均编制有强大的涉及地域特征的类目、语词或复分表,且体系完整,这些所谓的辅助标识往往与分类法或主题词表的相关控制相重复,这样既难以体现本馆的资源揭示特征,又降低了通用分类表或词表的科学体系,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标识错误,因此不能视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措施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可以建立在超越和克服传统社会对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的障碍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观念上的、技术上的和操作上的障碍,构成制约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主要负面因素。消除这些误区,会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利用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

(1)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对文献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并提供服务的各项技术的集合。它不是传统图书馆及其工作的简单延伸和传承,而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对社会利用信息资源及其知识单元方式的重新构建和创造。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建设,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着资源建设问题回答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恰恰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实现途径,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模型,地方文献资源的集合及特征描述,地方文献资源的挖掘和服务利用,完全可以按照数字图书馆的具体设计方案得以实现。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计划,各馆地方资源建设的规模和技术平台的支持能力可能有差异,但相关技术应该是相通的,基础技术平台可以协调一致。

(2)地方文献资源实体广泛分布在不同载体、不同所有者之间,这对地方文献的集中、存贮、整合、实现多元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是极为不利的。虽然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各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基础应用平台,但还必须明确地树立集中处理地方文献资源的观念和工作思路,这里需要考虑一些标准化技术、异构系统的无缝连接等规范问题,还应格外重视数字描述对客观实体移植、复制和虚拟再现的功能。这是够保证异型资料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依照章节页等阶梯式结构,循序渐进地利用知识的方式的最好办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基于数字化描述的实现途径上,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的集中表现,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地方文献工作的多平台难统一问题,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共享。

(3)元数据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的,是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描述和标引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图书情报界广泛使用的机读目录MACK格式,实际上就是元数据的一种低级表现形式。1995年在都柏林元数据会议上正式提出的DC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具有易于生成,不需要专门的编目人员来创造,能够满足较高级的编目要求等优势,已经成为广泛接受的标准化元数据元素集。正在制定的中国元数据标准项目原则上也采纳了DC的元数据方案。DC制定了十五项基本元素:名称,创作、制作者,主题及关键词,说明,出版者,发行者,时间,类型,格式,标识,来源,语言,相关资料,范围,版权。这15项元数据基本包含了地方文献资源需要标引、描述的内容属性和形式特征。在其基本规则和约定中还对基本元素的展开做了较为灵活的规定,这对全面深入地揭示和表达地方文献资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如借助主题及关键词项,可以自由地引入“中图法”等词表或学科控制工具及其标识系统,具体表达地方文献资源的学科主题内容,也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语词对地方文献资源所涉及的有关地方内容的专指概念、地方文献研究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进行描述标引,以期全面表述地方文献专指内容。再如借助范围项,可以将地方文献研究或描述中所涉及的地域概念根据需要独立标引,以此增加区域研究的匹配条件,构成地方文献资源检索利用的主要切入点,解决地方文献研究中以区域特征为主要先决检索条件的技术操作问题。DC还可以嵌入到XML等电子信息资源的标准标记语言中,适用于多种领域各种电子资源(如全文、多媒体)的处理,在许多地方文献资源已经实现数字化的情况下,有利于地方文献资源参加网络环境下更大范围的集中统一处理与共享。

〔出处〕 中国图书馆学报(6)

篇11:浅谈网络营销谈企业品牌建设

浅谈网络营销谈企业品牌建设

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信息时代的企业品牌建设离不开网络营销传播。网络信息科技革命,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场重大的营销环境变革。CNNIC发布《第30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0亿,不断增长的网民规模推动了互联网网络价值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品牌竞争时代,企业亟待考虑的是如何抓住网络营销的契机,利用互联网打造和建设品牌,抢占市场,充分发挥网络营销工具,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实力。

一、网络营销与企业品牌建设

网络营销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增加销售总量。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品牌在网络中的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根本的差别。

(一)基于网络营销的企业品牌传播特点

1.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互动式沟通。网络营销的互动性实现企业品牌形象的网络传播,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间更加紧密的联系,拓展品牌价值,加强消费者的品牌体验。与此同时,还可以使企业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创造品牌差异性,使常规下的线下品牌推广更加行之有效,品牌营销模式由传统的单向营销演变为双向互动式沟通。

2.网络营销的多媒体性。可利用文字、声音、动画、flash、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沟通。除此以外还有超文本链接方式,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3.网络营销的跨时空性。网络营销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企业与消费者沟通更便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上网获取信息。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在地点上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人们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传播,共享文明成果。

4.网络营销的个性化。网络营销活动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消费者,以一对一的方式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在戴尔公司的网站上购买产品,客户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产品,然后由公司来组装,从原来传统的“企业提供产品,客户接收产品”改变成“客户需要成品,企业提供产品”的新方式。

(二)基于网络营销的品牌推广渠道

综合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品牌特点,可以得出企业基于网络营销的品牌推广渠道。从这个品牌推广渠道可以看出,网民和非网民之间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影响力取决于在决策中的地位或是相关群体的影响力。同时,网络营销不是孤立的,离线品牌的营销状况和在线品牌的营销是相互影响的。在线品牌通过广告、公关、合作式营销以及网民的自我传播来影响其对品牌的认知和形象,他们与离线品牌营销的形象相结合,影响品牌的信息及消费的购买决策。如果最终产品的实际效果与认知形象不符,营销信息开始逆向流动,最终通过营销渠道改变原来的认知便发散至其他群体。如果最终产品的实际效果与认识形象相符,这种形象感知会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与品牌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营销渠道逆向加强并扩散这种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二、网络营销中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网络营销意识落后与诚信缺失

我国许多企业因为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业绩还比较令人满意,不开展网络营销企业照样取得好效益。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品牌建设调查显示,在制约在线交易实现的诸多瓶颈中,居于第一位的是“诚信环节的问题”,比例为25.8%;高达58.8%的中小企业网站深陷“半停滞”状态,而造成六成网站“死亡”的原因即为诚信缺失。“没人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品牌建设的最大难题。另一方面,拥有一个广泛而高速通畅的`网络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条件,在一些县域村镇网络速度慢,使许多企业丧失品牌推广机会。

(二)网络营销中企业品牌建设目的不清晰

我国的许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无法摆脱传统营销的理念,认为企业网络营销无非是达到促进销售的目标,由于网络营销中企业品牌建设的目的不清晰、不明确,就无法将网络营销与企业经营过程融合,也无法达到通过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信息载体来和客户进行双向互动沟通,并最终实现企业品牌建设的目标。我们知道,网络营销的应用对企业的三大影响分别是增加潜在客户、销售增长、扩展销售区域,这三个因素都与销售有关,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品牌建设上。网络营销的目的不明确,使企业在网站建设时更多地关注产品销售量的上升,而缺乏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品牌形象的宣传。

(三)形式单一的网络营销对企业品牌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许多企业形式单一的网络营销,网络广告和搜索引擎两者占到企业网络营销总费用的80%,博客营销和视频营销作为新兴的网络营销手段只占到1.3%。网络广告无孔不入,虚假广告更是泛滥成灾,正是由于这些虚假广告和强制性的弹出广告的存在,使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信任度降低,对企业网络营销效果极为不利,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四)复合型人才缺乏阻碍了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有许多企业正是网站管理人员和网络营销人员的不到位,致使企业网站成了一个空摆设,更不要谈及时的信息更新和修改。20《浦东新区人才紧缺指数报告》指出,人才紧缺指数中网站开发工程师被列为重度紧缺的五大岗位之一,企业要保证网络营销战略的实现,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企业不愿意把钱投入网络人才培养,阻碍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失去了企业提高品牌认知度的机会。

三、网络营销中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必定会充满艰辛,而网络营销恰能为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很好的契机。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网络营销要改变品牌建设的传统经营思维观念

企业要想搞好品牌建设,就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深化对网络品牌的推广和认识。传统的营销方式所花费的宣传成本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传统品牌企业向新的营销方式的转变。比如,李宁公司便看准了网络营销市场的潜力,在公司组织架构中专门设立了数字营销部和电子商务部。也正是李宁公司切实抓好了网络营销,真正地提升了李宁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推广是目的,网络营销是手段。企业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同小异,因此企业就要从情感方面来体现差异化,品牌就是差异化的识别标志。企业在网站的运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将品牌建设作为终极的目标,深化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品牌精髓的大力宣传,不断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比如,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凭借网络开展各种活动,突出独特的个性和突出的社会形象,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二)品牌的推广与建设应重视企业的网站设计

首先,网站的页面设计应避免使用华而不实的图片或内容文字,要突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以及品牌的理念。网站的设计不仅要有很好的可读性,而且要使消费者产生想要再次访问的冲动,即勾起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网站的设计要符合目标消费群的特点,从顾客和潜在客户的角度出发。比如登录肯德基网站主页,你会注意到肯德基强调快乐、运动和营养均衡,表明它的营销是以青少年为目标。NBA的篮球新秀林书豪、中国特色的新款米饭足以深化消费者对肯德基品牌的认识。

再次,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信任感。网站好比企业在线上的名片,用户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能够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专业的网站形象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的网站如果出现错别字、无效链接、图片无法显示、色彩杂乱、内容过期等,都会降低用户的信任感。可以考虑在网站上放置用户隐私保护、客户评价页面,这些都能帮助提升用户对网站的信任度,进而对企业的品牌增加信任感。

(三)在网络营销中要明确品牌定位及制定推广策略

在网络营销中要明确品牌命名,比如,赋予名字以风格、特点、个性,能有别于竞争者;名称应贴近目标消费群心理需求,有亲和力;有时尚感、容易记忆。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对产品的促销资料、广告、公关活动、赞助活动等,都要和品牌定位一致。另外,在网络营销中应特别注重品牌的沟通。网络营销的方式体现传播与沟通的双重价值,重点在于搭建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

(四)大量培养造就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把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网络营销课程体系建设。例如,为了满足企业网络营销推广品牌的目的,学校可以同时设置公共教育课程、经济管理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等,目的就是培育适应能力强、特色鲜明、技术突出的网络营销复合型人才。

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制定系统的人才培训计划。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基金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企业还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到企业做讲座,不断更新人才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格不再是制约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品牌成为了消费者进行选购的首要参考因素,因此企业就要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深化品牌建设。

篇12:谈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管理方法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高速度地做好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

作 者:刘明

作者单位:营口市老边区政府办

刊 名:兰台世界 PKU

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

卷(期):20xx “”(21)

分类号:G27

关键词:

篇13:谈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可确保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利用算机技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树立档案信息化意识,提高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档案信息管理时,要通过计算机创建档案数据库,规范档案数据库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研发档案信息相关软件,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

档案信息化是以室藏档案为基础,在保持原来档案信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档案自身内容的存在形式,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约成本,依规做好档案信息保密工作。所以,应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1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优点

1.1确保时效性

定期人工整理后的纸质档案要分放到各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信息一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档案扫描输入、加工整理后,可通过网络传输直接传送给档案室,确保查询得到的是最新、最及时的档案信息,确保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1.2实现资源共享

运用计算机技术可录入档案信息,创建自己的信息库,相关部门可通过网络查询和调取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可节约时间、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共享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要提高档案信息共享能力,细分电子档案类别为操作目录、系统环境、卷内目录、档案密级等,来进行科学管理。

2计算机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2.1树立信息化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社会档案意识,这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动性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应予以充分重视。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信息化观念并认清其重要性,主动参与并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提高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

(1)配备硬件设备。要开发、运用和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培训并推广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档案目录中心和全文数字化。在此项工作中,输入数据时应统一格式标准,根据使用者要求边整理边输入档案资料,同时保存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避免重复劳动,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3)界定并保证信息密级及其安全。首先要制定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等密级标准。为确保软件系统安全性,要合理设定档案信息使用者查询权限,通过在网上验证使用者身份来保证档案密级安全。

2.3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1)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制度建设。要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合适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不断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信息交换并提高共享水平,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方便公众的优越条件;

(2)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知识和管理软件,不断开发利用软件,使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3)档案信息化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数据质量,要严格把守数据关,输入完整准确数据,保证信息的客观性。要建立数据审核制度,输入前和输入后应详细审核和校对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创建档案数据库

档案信息管理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和建立数据库以保存档案数据信息。这一过程是档案信息管理正规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必要手段,是用户获取各种档案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相关程序,准确录入档案信息,通过不同方式来检索、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做到档案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档案信息的共享。

3.2规范档案数据库建设

应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档案数据库,尤其时应注意泄密问题。要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机制,防止信息泄露;要不断扩大发展档案信息数据库,顺应计算机发展建立新的管理软件,满足档案信息管理需求。

3.3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安全性是档案信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机密信息一旦泄露,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全保障制度是保证信息管理安全的保证,但应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要选用适合的或重新设计杀毒软件,保证病毒不侵袭档案信息;为有效抵制内外攻击,要将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技术、二级防火墙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核心内容;为及时发现并处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了解系统安全运行情况,要实时记录防火墙日志来监控系统。必要时将系统划分为隔离区、外网区和内网区等不同使用权限的区域,以不同级别指令为依据,严格端口和服务限制。这样,系统管理员可限制不同使用者的操作权限。防火墙可隔离移动网络接入点,扫描所有进入系统内部的信息。当出现欺骗性攻击时,技术人员可及时发现危险操作并根据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避免系统受到侵害。

3.4研发档案信息相关软件

在当前已有的档案管理软件上,根据档案信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根据实际重新设计软件结构、模块、编程、调试和测试,开发新数据库和管理软件,研发出适合时代发展和顺应档案信息利用者需求的档案管理程序和相关软件,确保档案管理和数据库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5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理和编研可进一步系统化和优化档案信息,能提高信息密度和信息传递速度,方便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必要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有助于及时提供准确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信息。利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可建立基于局域网用户友好界面的查询子系统,这样利用者可以按权限浏览和快速索取网站所提供的丰富的档案信息,可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通过局域网以数字化形式为各部门传输必要、及时、可靠、大量的基础性原生档案信息,充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切实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档案信息利用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所创建的档案管理平台不但可以有效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还可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利用率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提供快捷有效的档案信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震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xx(16):13.

[2]司徒俊萌.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探究[J].卷宗,20xx(3):56.

[3]唐麟娜.谈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20xx(3):105.

[4]郜大鹏.档案信息化与计算机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0):218.

[5]朱晔晖.试论计算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卷宗,20xx(4):52.

[6]宋雪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路[J].办公室业务,20xx(19):32.

[7]杨小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2(29):22-24.

[8]杨伟健.计算机信息管理在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xx,26(24):263.

[9]王超飞.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xx(1):1011.

[10]温浩杰,于京杰.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中的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xx,24(23):68-70.

[11]尹崇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11):50.

篇14: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实行市场经济会对道德建设起何作用”的讨论大致形成三种主要的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各有可疑之处和不足之处;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的变化,总是由该社会的`大众行为的变化构成,因此应考察市场经济对人的行为的根本影响,并给以必要且可行的行为导向.

作 者:黄炳线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大众行为   行为导向  

篇15:谈灌区建设管理服务论文

谈灌区建设管理服务论文

1档案管理的要求

随着灌区建设的发展,档案工作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单位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电子档案馆,通过各个计算机终端,足不出户便可很方便地查阅档案。为了适应档案信息化的新要求,逐步实现档案的电子化,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要用超强的服务意识,将原来的纸质档案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进行电子化处理,逐步完善和扩大电子档案的存储数量,建立电子档案查阅系统,更快捷、更方便、更准确地为灌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档案工作服务于灌区建设管理的主要方法

(1)密切配合,积极参与。长期以来,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单调、无味,工作目的也仅限于只要将档案保管好,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就算尽到了责任。这种思想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格格不入,档案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服务灌区为理念,将档案管理工作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相关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经常性参与到灌区建设管理的业务工作中去,及时开展档案收集工作,迅速归类整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科学分类,储备保存必要的档案信息,为服务灌区建设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转变观念,主动服务。首先,在管理模式上,要做好“三个转变”,实现“一个提升”,即“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重管轻用”向“管用并重”转变,“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同时实现“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把服务于具体事务向服务于灌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以往在计划经济时代只重视党政文书档案管理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谈不上助推市场竞争。只有主动地收集整理市场信息,比如灌区粮食种植结构、水量需求、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信息、建筑材料、物价、人力资源价格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为灌区工程设施改造、机电设备更新,准确进行招标控制价格计算提供主动服务,帮助相关决策部门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将档案信息转变为经济效益,凸显档案管理在灌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档案管理服务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服务,积极参与,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档案信息,努力促使固定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经济成果,造福灌区人民,推动灌区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相反,灌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3)努力学习,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目前,在我国许多知名高校如云南大学等已专门设置了档案管理专业,档案管理正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电子化转变。随着灌区档案管理范围日益扩大,档案馆(室)的贮藏量也在不断增加,档案的查阅、复制、抄录等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会造成档案的保藏和使用“寿命”发生矛盾。因此,在档案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科学保存,已成为档案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定期不定期地对档案工作者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如纸质档案的防潮、防蛀技术,电子档案的备份存档、传输技术等,通过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设施的技能,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3结语

灌区档案工作发展前景广阔,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促进档案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灌区建设与管理,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学毕业论文题目

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演讲稿

信用制度建设重在教育的政协提案

谈我国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与对策

2022爱岗敬业主题演讲稿电子

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探讨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国际借鉴与思考

矿产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演讲稿

三体系运行情况工作总结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宏观经济效应机理分析及体系构建论文2022-10-18

诚信心得体会600字2023-12-04

诚信心得体会六百字左右2022-05-07

离任审计报告2023-08-15

筹资倡议书2022-04-30

诚信话题的作文600字2023-02-10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想法2022-11-25

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整改报告2023-02-22

基层建设纲要对照检查2022-09-13

浅析税法上的除斥期间制度2022-10-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