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

时间:2023-07-12 08:26: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精选6篇)由网友“WHO”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

篇1: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

口刘欣1边字峰2

(12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河北石家庄050000)

【内容摘要】在当代社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争奇斗巧,花样翻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以文化为视角,从文化决定广告传播力、广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升广告文化品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告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广告传播。

【作者简介】刘欣,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广告部主任。边宇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副总监。

当今社会,广告与人们的生活相生相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与日俱增。毋庸置疑,广告传播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反映着不断变化的文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文化。以文化视角探讨其传播特性,对提升其文化品位,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决定广告传播力

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价值观。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规律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水平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衍生广告的繁荣,反过来广告也刺激经济和消费。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广告以其对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实用性、服务性、广泛性、活跃性和更具功利色彩,而构成现代社会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进步进程中的时代文明,它波及乃至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和生活观。因此,广告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轻视的。

同时,广告作为一种时代文明,决定了它必须以文化为核心进行传播。广告文化是以广告内容和形态为载体,消费为驱动力,以改变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目的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其特征是其商业性,目的在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活动。但是,广告的效果并不仅仅是经济效果,还蕴含着广告传播的心理效果和社会效果。文化决定生产力。广告传播的效果大与小、强与弱、好与坏,取决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无数成败的广告案例无不表明,一条富有文化内涵创意的广告,不仅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它对经济活动和消费行为特别是消费观念的改变,影响是持续的。反之,虚假、低俗、粗糙、缺乏创意和文化元素的广告,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有的一时刺激了消费,而它后续的反向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当下,一些平面和电子媒体泛滥成灾的补肾、性病、丰乳、减肥等低劣广告,就是最好的例证。不仅没有任何文化气息和美感,有的甚至造成视觉、听觉的污染,以致成为社会问题。因此,要使广告传播增强说服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引导消费、促进经济活动的功能,就必须充分运用文化功能着力对其进行打造和包装,让文化的内核蕴于广告传播的全过程。

二、广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下,没有哪一种艺术门类和载体,比广告的传播更广泛、对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具直接的影响力。不得不承认,伴随经济的日益繁荣,广告对社会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广告传播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广告是否被认同,在于其能否体现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经验和价值取向。一旦背离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必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广告传播必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与其他文化现象相比,是更为广泛的公众告知及反映经济信息和相关社会内容的文化传播形式。广告在其从创意、策划、刊播和发布的过程中,承载和释放的诸多功能,无一不体现出文化的特征,其中也自然包含着广告本身的文化及所宣传推介的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同时,广告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众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仅要关注广告内容即商品的本体,更需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着的消费文化趋势。而渐渐的,广告也在培养着人们的消费文化方式,如时装的流行、饮食习惯的变化、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日趋重视、日用品的更新换代等等。尤其是新潮一族,个性化的消费几乎跟着广告走,广告的引导成了流行时尚。细究其缘由,广告的传播在其中起到了以至连科技都难以企及的直接作用。由此可见,接受广告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在无意识间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价值观以致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广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三、提升品位让广告在社会文化中绽放异彩

广告的文化内涵由内容和形态凝结。首先,上乘的广告其创意和表现在遵循其传播规律的同时,要借助多种艺术和科技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其形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有调查显示,婴幼儿收看电视时,对广告的青睐成为普遍性,足以说明广告制作艺术元素而构成的美感。其次,广告传播中所表达的信息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诉求,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广告传播的有效展开,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广告传播不应仅仅是企业、商家的产品推介和宣传,不应仅仅定位于品牌知名度的形成,还要有利于建立和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广告的社会功用是在商业利益和文化构建中寻求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利于构建健康社会文化的目的。

广告文化品味的提升,既是实践问题也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广告的文化品位,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创作者抛开产品随意加上的,它融入的是文化的理念、品格和精髓。它首先来源于产品本身潜在的文化内涵。只有真正发现、准确揭示和艺术化地表现这种文化节内涵,能够与受众接受过程中的文化心态契合,才能构成文化品位。也只有张扬文化内涵且紧扣主题,“量身打造”的广告,才可谓文化品位,才能为受众接受从而达到传播效果。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决定了未来广告制作与传播必须着眼于全球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使其文化品质和元素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精典理念,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品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最大限度的融入其中,彰显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大胆吸收和融入外来文化元素,以更强烈的时代感、更开放的文化视野,更加新潮的理念和观念,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有拓展意识,将创意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有机结合,让广告传播承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引领中国企业和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广告传播在社会文化的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随着广告活动的日益发展,广告传播已经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涉及受众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变迁、价值取向等,因此,提升广告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首先,广告经营单位需要努力提高广告创意策划制作队伍群体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走精英化道路,使广告的组织者、经营者真正成为文化人。要引导实施广告业内的资源整合,在优胜劣汰中形成竞争机制和有效资源配置,从而确立广告精品化道路,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其次,广告发布者包括媒体,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着眼长远利益,维护和树立自身的诚信度和美誉度。严查、严审、严把出口关,让粗制滥造的低劣广告没有出口,无处藏身。第三,广告文化研究者要建立和关注广告批评和评论,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形成有机的广告批评机制和氛围。而最重要的是广告主管部门和行业,要站在建设社会文化的高度,制定和出台行业标准及相关措施,多措并举,强化引导和管理,真正使广告传播在构建社会文化中绽放异彩。

篇2: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广告翻译

目的论把翻译看成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而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翻译也应该以目的论为指导,强调译文与原文效果的一致性.

作 者:开丽 高查清  作者单位:开丽(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目的性原则   广告翻译   翻译方法与策略  

篇3:从文化视角看解释性翻译的应用

从文化视角看解释性翻译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的冠石,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不仅要转换语言,还要转换文化.从尤金・奈达的翻译性质示意图入手,以文化的视角分析阐述解释性翻译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从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双关、专有名词、修辞手法、外来语和特定表达等角度具体分析解释性翻译的应用.

作 者:王薇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文化课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8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7) 分类号:H0 关键词:文化   解释性翻译   替代法   增补法   应用  

篇4: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1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意义。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原因、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意义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意义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现状的,如《华盛顿邮报》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发布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篇5: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为科技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传播研究中,一般有“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两种表述。由于“在科学传播的语境下,科学被认为包括了纯科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技术、医学及相关领域”,实际研究中,此两种表述一般不加区分。就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的关系而言,各种研究对其并不明确。从修辞上来说,不能确定“科技新闻传播”属于“科技传播”,就像“成人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工商行政管理”却与“工商管理”没有关系。从学术上来说,很多学者在对科技传播研究中没有涉及科技新闻传播。

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发布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

科学普及、科技新闻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在于传播对象均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明确的传播内容要求和效果评价标准,传播形式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内容都具有“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差异在于,前者目的明确,不讲求时效,重复性、长期性特征突出,更多强调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和素质的提高;后者时效性强,属一次性消费,目的是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专业性依次降低,受众的范围依次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依次提高,传播的社会性依次增强。广泛性多意味着基础性。科技新闻传播作为最广泛的社会科技传播活动,对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起着基础作用。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传播活动活跃的地方,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的地方,科技传播活动的水平亦高,效果显著。因此,实现科技新闻的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篇6: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在积极构建服务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建设高效的科技新闻传播体系是科技传播在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明确方向,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新闻传播,还需兼顾科技传播方面。

因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的有效传播上。具体来说,科技新闻高效传播评价应涉及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传播形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不但科技新闻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一切经济新闻的背后也似乎总能找到科学技术的影子。

因此,科技新闻传播不仅是科技专业媒体的任务,其他主流媒体也要全面介入;科技新闻不仅继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也应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

科技新闻报道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更好地吸引社会的关注。随着现代传播观念的深入,科技新闻报道不再仅是科学向公众的单向灌输,还要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

二是传播速度。科技新闻能够快速响应、快速传播。从新闻线索的发现,到新闻产品的生产,再到新闻产品的扩散和接受,时间效率都要大幅度提升。科技新闻同其他社会关注的新闻一样,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公开,乃至实现实时化传播。如玉兔号月球车通过微博,拟人化实时发布了第二次月夜休眠前遇到故障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各种社会新闻热点所蕴含的科技新闻点也应被迅速挖掘,满足公众的需要。

三是传播规模。科技新闻的受众不仅限于与科技活动有关的群体,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科技新闻视角如果总体上达不到较大的规模,即使传播的效率和效力再好,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如果对重大事件不能集中资源,形成足够密度的报道,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科技新闻实现高效传播需要自身上规模、成气候。如国内媒体对神舟飞船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组合式密集报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范例。

四是科技新闻价值。科技新闻报道不仅让公众知道科技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而且有责任保证所提供的科技信息客观、真实、准确。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除了科技自身产生的新闻事件外,还需扩展到其他新闻事件背后的科技内涵。这些科技新闻内容通过媒体的深入挖掘、精心呈现,要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充分实现其新闻价值。五是科技传播价值。科技新闻要有足够的科技“含量”,实现科技传播价值。通过新闻工作者高超的“翻译”和“解释”技巧,把新闻中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平民化”、通俗化,更好地传播给公众。通过科技新闻传播,引导全社会对科技成就、科技知识、科技政策、科技人物等进行关注,对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发挥有益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拓展民生视角的科技报道,更加关注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更多融入道德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彰显人类创造科技、科技造福人类的科技伦理,并成为一切科技活动价值指向,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从审美体验视角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开题报告新闻传播范文

公共关系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文化视角下广告的撰写及翻译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工程与伦理的融合分析论文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优秀新闻论文选题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
《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从文化视角看广告传播(精选6篇)】相关文章: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习惯的特点分析论文2022-08-24

新媒体下的旅游管理应用分析论文2024-04-18

互联网+时代广播新闻策划论文2022-04-30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2022-09-06

电视栏目范文300字2022-08-11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2022-04-30

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2022-05-06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2023-04-14

学校类电视节目策划书模板2022-05-08

试论中英色彩文化的差异与翻译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