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时间:2023-07-23 08:20: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精选10篇)由网友“幽灵可爱公主”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篇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陆晓芳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要求更高,对此提出策略,以期能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篇2: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育英高中    李菊华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 键 词] 新课程 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过去的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到现在部分教师的“满堂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在引人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人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人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 ,

(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3)它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它在(- ,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第(3)、(4)问的解决实际上为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单调性的'关系揭示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下,接着可安排如下训练题:

(1)已知奇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2)已知偶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 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的掌握的过程是一种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3、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今天以后的 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人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以形助数策略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

案例4:已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 时, 。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学生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通过作图,找到特殊点,然后再确定 时的解析式。显然他们并不会满足于这样“拄着拐杖走路”,很希望能脱离函数图象这一中介的辅助,“脱离拐杖而独立行走”。于是他们会问(或者老师启发)若不作函数图象,能求出 的解析式吗?在完成此题目的基础上他们也许还会尽一步发问:此方法可以推广吗?对一般的奇函数也适用吗? 若 为偶函数又该怎么处理?经过这样一连串的发问,那么该题目的解决过程就显得丰满、充实。达到了以点带面、把“薄书读厚”的目的,这样知识的升华就显得润物细无声。

5、联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案例5: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开始时风速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速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少1千米/时,最终停止.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 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面对实际情境,教师给予引导,根据所给条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步步深入,最终转换到不等式,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引人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穿插数学史介绍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在东西方数学文化观的对比中,感受到数学理性精神对人类进步的伟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次,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情境化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基于某种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体会数学的本质。第三,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完全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走入一种定势: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所学的数学与现实分离开来。更为极端的做法是,即使是在学科系统内部的教学,也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仅就解题的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了不起也只是一个“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的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靠“撞”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案例6: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学习时,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Sn的表达式。学生已有的知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1+2+3+…+100=?这是学生小学就已具备的高斯求和知识,学生可以解决。

问题2、能否用上述方法解决等差数列的Sn?从特殊到一般Sn=( + )+( )+…

问题3、( + )=( )=…是否成立?

问题4、按上述匹配法,可分多少组?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后,注意结合n的特值,容易得出:取决于n的奇、偶性。

问题5,从上述结论Sn=( + )* 类似于哪个公式?S梯形如何求得?引例中的钢管数如何求得?类似地能否求Sn。──归纳出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倒序相加。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7: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S2n=64,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即:an=am.q n-m(n≥m)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a2,…am表示,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问题3、由题意,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这些和看作一个数列,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

问题4、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能否从函数角度考虑本问题。

即∵Sn= -1(qn-1)∴(qn,Sn)在直线y=  -1(x-1)上

∴点(qm,Sm),(q2m,S2m),(q3m,S3m)三点共线。

故可从斜率相等人手,求出S3m。

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进一步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的思考、联想、寻找各种思路,有助于培育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增强自主性。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以一种悬念性,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也可以在小结时,将问题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有助于优生课后的自主学习第 6 页 共 8 页。还有,我们更应当考虑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甚至于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自己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论文

设问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通过情境进行课前导入,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带着疑问、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但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这就需要高中教师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先设置恰当的问题再进入课堂情境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现实生活实例为基础所设计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先提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而后进行情境创设,这就可以让情境创设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情境。

从本质上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设问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进入课堂,增强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之前,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能不能通过概率的知识对彩票进行分析。接着,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告诉学生小明准备去购买双色球彩票,如果小明要购买所有的彩票组合共需要多少钱。

这个情境创设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根据这个问题来推测教师接下来的情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情境的导入性,同时,通过思考,学生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答案,当得到教师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将变得更有深度,也进一步提高了情境创设的效率。

二、让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讨论

遵照新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设问情境创设中应该让创设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产生讨论的兴趣,这就说明了情境创设的成功,表明了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将情境创设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能感觉到情境与自己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中,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情境。某学生一口气喝掉了一瓶水,突然产生兴趣研究自己所喝的水的质量。已知水的密度和水瓶是一个规则的圆柱体,请问该学生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得出只要知道了水瓶的体积就可以得到答案,之后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如何得到圆柱体体积,这就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足够的兴趣,达到了最终目标。

三、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尝试,将数学设问情境创设的工作交给学生完成,也就是让部分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必定更加熟悉,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更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同时,新课程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将情境创设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能够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标准。

总的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需要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先提问再创设情境、通过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以及将创设情境工作交给学生完成等多种方式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王菲菲。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策略.学周刊,(36)。

篇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问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突破学习难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

作 者:韩家玲  作者单位:贵州平坝县职业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策略  

篇5: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评价策略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评价策略论文

摘 要:新课改时期,物理教师的评价理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新一轮课改无论是从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功能 教师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其功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这种以发展为目的评价由于没有外部的奖惩机制,教师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奖励,即工作进步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能促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追求名利等外部的奖励。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定教师提高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应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原有的物理教学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力。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尊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寻《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每一学段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准,恰当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谓恰当评价,主要是指评价时应将学段目标作为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

学段目标不是学习某一部分内容后学生都应立即达到的目标,而是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时间和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在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的同时,应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应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同时应关注评价质的分析和把握,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与纸笔测试结合起来。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应和量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更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要树立新型的评价理念,教师的观念应不断更新,角色应更加丰富。教师应该当好以下几个角色:一要成为观察者,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智力特点,寻找最佳教育切入点;二要成为研究者,进行反思与调整;三要成为启发者,运用适宜的方法充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四要成为支持者,支持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支持学生各种合理的评价需求。

教育开发学生优势潜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优势潜能的最大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充分激发人对自我的肯定,形成自我进取的内部动力,它将有效地带动起人的终身发展机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将会提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与能力空间,拓宽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渠道。

新课改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发展,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应该在真实情境互动中进行,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有助于新课标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比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仅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在教学上得以“物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新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1. 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

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3.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4. 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应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

5. 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是,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

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 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

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 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 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而且可以渗透到数学的课程内容中来,教学素材应注意这些资源的整合.例如,可以把算法融入有关数学课程内容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研究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篇7: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数学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不对教学做认真的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去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

2.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3.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www.dtjj.com.cn/amyhxsyl/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三、业务学习

1.丰富数学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学学术论文、数学杂志、数学刊物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资料,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多听课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篇8: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情境教学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第一学段的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就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人们对创设情境的意义理解不同,创设的情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与课标倡导的精神不相吻合,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引起了我对情境教学的思考.

作 者:赵静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东街学校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

李江龙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有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生活;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要设置多样化的模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化学课堂,充分彰显化学的'魅力,最终,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化学。

例如,在学习《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熟悉的问题:(1)一些地区,经常下酸雨,请问,酸雨是怎样形成的?(2)我们已经学习了SO2和H2SO4这两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你还知道在自然界中哪些物质中存在硫元素吗?在这些物质中硫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二、借助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以其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既可以突破教材重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本节课的难点是Al2O3的两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Al2O3的酸性和碱性。首先,在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接着在NaAlO2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素质水平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宽城一中)

篇10: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技巧的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技巧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问技巧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简洁高效的提问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生困难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以此促使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自主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巧,也值得每位教师倾其毕生心血孜孜追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全体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正所谓一问激起千层浪。

那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所有学生,不要只顾局部。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提问以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主,也要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为其回答问题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其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以表扬;答错了,要及时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代替其回答。

二、要增加思维含量,不要流于肤浅。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不会浅尝辄止、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不是仅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课堂提问的肤浅、单一、平庸、死板、公式化或模式化,缺乏发散性无任何悬念,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高明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往往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使之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波澜起伏、高潮迭起。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也不能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而是要其“跳一跳”才能解决。恰当的课堂提问,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善于使用学生熟悉的浅显的事例或道理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事物的认识、经验有所发挥。

三、要加强趣味教学,不要枯燥乏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题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恰当设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答欲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自觉地钻研教材、深入地探究寓于其中的深刻问题。

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而抽象,语调不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提问缺乏幽默与诙谐,死板公式化,无发散性且缺乏悬念,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当然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随波逐流。

课堂教学跌宕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时,不能不加任何限制,任凭课堂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探究拓展、纵横驰骋的同时,不忘把课堂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如有位老师在讲《归去来兮辞》时,老师第一句就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学生说是为了升官发财等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回答,于是这堂课就只是讨论了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关系。这类没有创设典型情境的提问,使得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乱答,当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果。

五、要注意课堂反馈,不要消极应对。

对教师来说,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实施动态控制的过程,要想有效地进行控制就必须重视课堂反馈。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赶进度或防止脱离教学目标,常常对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过早评价,打断学生思路;或过晚评价,以致丧失启发学生的良机。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么含糊不清,闪烁其辞;要么干脆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任何明确的解释与说明。像这些不注意课堂反馈的做法,往往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恰当设计每一个问题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潜心钻研的命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谈初中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

高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评价策略论文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

有效教学策略的总结

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运用

精设问题,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来自巧设问题教学论文2022-10-19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探究论文2023-01-06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3-01-01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2022-11-26

数学学习的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2023-07-19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论文2022-04-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刍议2022-05-07

八年级生物课的教学反思2023-04-17

小议小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创新论文2023-09-21

如何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2023-08-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