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学实录

时间:2022-09-26 07:43: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分钟》教学实录(集锦16篇)由网友“滑铁卢面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一分钟》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分享。

《一分钟》教学实录

篇1:《一分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读字词,理解“哈欠、后悔”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

2、一分钟游戏:找朋友

偏旁和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

猜谜语 门里有市场 (闹) 二个儿子 (元)

走了一尺远 (迟) 一次少两点 (次)

又一张口 (叹) 一人两张口 (哈)

每人用心干 (悔)

( 四人小组合作,一分钟里看哪组猜得多。)

二、对比学习1、5自然段,感受元元的后悔。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整整20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就打开课文,去看看多睡一分钟时的元元。(出示第一幅图片 贪睡)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做做“打哈欠”,你从这个动作中知道了什么?那元元心里想的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懒洋洋的语气)

2、感情朗读第一段。(自己尝试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元元钻在被窝里,多舒服放松呀!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迟到20分钟时的元元。(出示第二幅图画 迟到)

1、看图说话:知道哪个是元元吗?谁来说说现在的元元是怎样子的?读课文句子“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那李老师又在对他说什么呢?谁来读读李老师的这句话?

2、师: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元元——非常后悔。(齐读第六段)

三、学习2-4段,感受元元一路的后悔。

师:元元贪图多睡一分钟的舒服,却换来了深深的后悔。可是小朋友,元元的后悔只是从走进教室,被老师批评那一刻才有的吗?请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2-4段,你还从哪些句子也读出了元元很后悔?

1.逐段分析句子。

师:第二段:你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个句子可以读出元元的后悔?

生: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做做叹气的动作,元元为什么叹气呢?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的运气真差,就差那么一分钟,不然早过马路了。

生2:这红灯早不亮晚不亮,偏偏在我要过马路的时候亮了。我真倒霉。

师:那么谁来把元元的这句话读一遍。

师:你读出了元元的懊悔。

师:你读得真好,叹气叹得很像,你读出了元元的无奈。

师:错过了绿灯的元元还会遇到什么事让他感到后悔呢?请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一段?

师:你刚才为什么把“好一会儿”和“才”字读得那么重呢?

他等什么等了好一会儿?“好一会儿”说明了什么?(元元心里着急了,人着急的时候就会后悔,元元一边等一边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学生说))

(2)、感情朗读。(“好一会,才”读重音强调。)

师:“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请你想象一下:元元等在十字路口时是怎么想的?(众学生思考)

生:哎,真急人,红灯啊红灯,快变成绿灯吧,再不变的话,我上学可要迟到啦!

师:那么大家认为元元等了多长时间?

生1:一分钟。

生2:

不对,我知道红绿灯之间变化只有30秒这样长的时间。

师:据老师观察,少数的红绿灯变换时间是60秒,但大多数的红绿灯变换时间只有30秒,时间不长。才半分钟呀,半分钟多长?大概拍30下皮球这样的时间。可元元,感觉有多长?

生:好像有一个小时那么长。

师:是啊,因为元元很焦急,所以在元元眼里好像有——一个小时那样长。谁再来读这一句。

师:你读出了元元等红绿灯好像等了很长时间的样子。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怎么样?

师:好,读出不耐烦的味道来了。

师:好不容易等到绿灯亮了,元元飞一般地过了马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现在车站就停着一辆公共汽车。元元,看了可能会想什么,怎么做呢?

生1:他想,啊,汽车,我得马上上车!他越跑越快。

生2:太好啦!我还赶得上这辆车。他飞一般地跑过去。

师: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学生接读下面的句子:眼看就要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眼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马上的意思。

师:难道当时元元没喊过,没追过汽车吗?

生:追过。

师:那元元是怎么追怎么喊的?

生1:他一边跑一边喊:等一等!

学生2: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拼命地喊:司机叔叔,请等一等!

师: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差那么两三步了。汽车却开了!司机叔叔也真是的,为什么不等等元元呢?

学生1:车站规定,时间到了就要开车。

师:是呀,车站有严格的时刻表,时间一到就要开车。

生2:也许是司机叔叔没听见。

师:总之,元元也真够倒霉的。谁能读读这一段话。

师:啊,你把元元急着追车,追不上后又垂头丧气的样子读出来了,你真会体会啊!

师:大家把这一段一起读一遍。

师:你们看,元元又在为晚了一分钟没乘上车后悔了。可是比这更倒霉的事还在后头呢!

师: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老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元元决定——

生:走到学校去。

师:走到学校去?以前每天是坐公交车去学校的,估计学校离这儿也不会太近。那得多长时间啊?请你想象:元元当时是怎么走着去的?

生:跑一会儿,走一会儿

,走走跑跑,跑跑走走。或者干脆一路跑着去。

(板书:辛苦地走路)在他一路辛苦地走路中,我们看到了元元的后悔。

现在你知道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了吗?

四、课文小结,补充拓展。

1、师:小朋友,多睡一分钟,只不过是放松了一下自己,带来的却是(

)。(学生看板书口头填空)带来的还有老师的批评,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自己脸红的尴尬,更是那宝贵的教训。此时此刻,你想对元元说点什么呢?

2、师:对,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错过每分每秒。(板书: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古人给我们留

下很多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谁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好似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提示:这里的“光阴”就是指“时间”)

五、想象练笔,自我警醒。

师:那么,明天早上,元元又会怎么样呢?大家好好去想一想,模仿课文的样子编个关于元元的明天的故事,晚上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总结语)小朋友,时间不可以倒流,世界上更买不到后悔药。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篇2:《一分钟》教学实录

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小狗图片 ,旁边出现一行字:“欢迎小朋友们来上课”。幽默风趣的课前谈话,让学生放松了心情,为上课做好了准备。

第一课时

师:同学门,昨天,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

生:(吃惊地)为什么?

师: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我就偏说我的对!于是我们就争吵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们给评评理。请看黑板。(板书:一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生:(异口同声)不对!(笑声)

师:啊?那谁能说说,为什么不对?

生:一很小,20很多。

生:因为一里面只有一个1,20里面有二十个1 ,所以一不能等于20。

师:哈,好像绕口令!能用上“因为、所以”讲明理由,不简单!

生:因为老师写的两个数字不一样,左边是语文的一,右边是数学的20,所以不对。

师:你发现了左边是汉字的一,右边是阿拉伯数字的20。好厉害的小朋友!(笑声)

师:大家都认为老师写的是错误的。难道就没有一个同学认为是对的吗?(几个同学举手又放下)

师:有几个同学拿不定主意。这样吧,请大家现在开始读课文,多读几遍,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小朋友认为“一等于20”是正确的!不过,大家读书的时候,老师要看谁读书的姿势最端正,要听谁读书的声音最甜美!开始读书吧!(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辅导)

[评:导入很巧妙。妙在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需要。]

师:好了,大家都读完两遍了,有的同学读完三遍了。现在,认为一等于20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小朋友们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一”指的是什么?(生纷纷举手)

师:来,一起说——

生:一分钟!

师:哎呀,真聪明!(板书:分钟)这个20就是——

生:(整齐响亮地)20分钟!

师:(板书“分钟”,构成:一分钟=20分钟)对,就是20分钟。请注意老师写字,希望大家和老师一起写。(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学生跟着写。)老师在一分钟上面写了多睡两个字,想想看,“20分钟”的上面应该写什么字呢?

生:迟到。

师:对!来,小朋友们,请拿起笔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词语。注意,写“迟”字的时候,要先写里面的“尺”字,再写外面的走字儿。(板书:迟到;学生一起书写。巡视中发现“尺”字捺变为点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构成如下板书: (多睡) (迟到)

一分钟 = 20分钟

师:刚才还有几位小朋友没有举手,现在,认为我这个数学题对的举手?(还有一个学生没举手)请问你为什么不同意?

生:在语文课里,一等于20是对的;要是在数学课上一等于20就是不对的。

师:哈哈哈,你真不简单!你说得对。在语文上,如果没有“多睡、迟到、分钟”这些条件,也是不对的。现在,加上这些条件,你觉得对吗?

生:对了。

师:其实,这里的等于,就是引起、就是导致的意思。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导致他迟到了20分钟。

聪明的小朋友现在一定能说出来为什么“一 = 20”了。抱歉,应该说,在这一课里,为什么一等于20了。

生:元元早上多睡了一分钟,上学的时候(师插话“上学路上”),上学路上,遇到红灯浪费了时间,(师插话:请把“浪费”换成“耽误”)遇到红灯耽误了时间,遇到公交车又耽误了时间……

师:注意,是没赶上公交车。

生:没赶上公交车又耽误了时间,只能走到学校,就迟到了20分钟。

师:说得多好啊!不但非常简单地说出了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的事情,而且还说出了元元上学路上发生的两件事。

[评:读到这里,我想,每位读者都会赞叹赵志祥老师的高明!巧妙的导入,在这里有了收获,学生收获的是思考的成果,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师:好样的!请看大屏幕(上面出现课文第二段),这就是他说的第一件事。自由读读,看谁读得好。(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不但读书的声音很甜美,而且读书的姿势很端正啊!赵老师为你们高兴!来,咱们一起读一遍!(生齐读课文)

师:谁能单独读一读让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指导:“元元”的后一个字要读轻声;“很快地”的“地”字要读de)

师:读得不错,就两个字没读准!可以得a!谁敢和他比一比?

生:(朗读课文,“很快地”的“地”字又读成di)

师:请停一下。这个字念de。“很快地(de)”,跟老师读。

生:很快地(de)。

师:对,真好!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很快地(de)。

生:(齐)很快地(de)。

师:请你接着读。(学生很流利地读完课文)

师:她只错了一个字。可以得“a+”。(学生面露惊讶)没见过“a+”?就是这样的(板书:a+)。a是一等的,a+是更好的。谁能得“a++”?(笑声)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读书,老师请一位学生读,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

师:不但流利,还很有感情!a++! (掌声、笑声) 要是那个“早”字不读成翘舌音就可以得“a+++”!(笑声)来,跟老师读。(连续纠正了三遍,学生终于把早字读正确了,赢得热烈的掌声)

[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落实这个目标意义重大。]

师:谁觉得自己能得a 三个+?!(学生纷纷举手:“我能我能”)好啊!凡是有自信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看看你们这么多人能不能超过她!

生:能!(朗读课文)

[评:劲头是鼓励出来的。教学艺术的本质的确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说得真对。]

师:老师很想给大家得“a 三个+”,但是只能给你们得“a 两个+”。

生:(齐)为什么?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声音整齐又响亮,没有任何错误。可是……请大家看看这一句:“他叹了口气,说……”一般人叹气的时候啊,心情都不太好,这个时候说话的声音不可能十分响亮的。

[评:既是启发,又是鼓励。]

生:我知道了,我能读!

师:好,请你读!请注意,就从“他叹了口气……”开始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哇,你读得已经超过 “a+++”的标准,那就是“a☆”!(板书:a☆。学生惊叹不已)了不起!声音压低了,速度放慢了。谁还能得“a☆”?(学生纷纷要求朗读)好啊,都想读。想读的就站起来,想读就读!(十几个学生站起来读书)

师:啊,都可以得“a☆”了!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读得更好,可以得“a☆☆”!读才能得“a☆☆”呢?

生: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伤心一点。

师:嗬,你对课文中的元元同学是琢磨透了!那你来个伤心一点的!

生:“他叹了口气,说:‘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走到该生面前)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在班级里朗读肯定是拔尖的,对不对?

生:(插嘴)他叫李涵淑,是语文班长!(笑声)

师:语文班长?哦,就是语文课代表吧。难怪朗读水平这么高!a,双星!

生:哇——!

师:别光“哇”,她朗读得好,因为有“绝招”,听出来没有啊?

生:她读错了,多了一个字。(笑声)

师:多了哪个字?

生:多了一个“唉——”(笑声)

师:好样的,小耳朵真灵!不过,告诉你,她在这里多了一个字,不但不算错,而且要表扬!她这是创造性地朗读!这也是她能得“a双星”的“绝招” !不信你们也加一个“唉”字试试。

生:(纷纷在下面“唉”个不停,引起不断的笑声)

师:哈,见到了“绝招”都想用一用。不过,有些同学叹的气不大好。为什么呢?因为叹气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想一想,谁伤心叹气的时候笑眯眯的?(模拟笑眯眯的“唉——”)(笑声)来,大家一起叹叹气我看看。

生:(一起叹气)唉——(满脸稚气的凝重让人忍俊不禁)

师:哈,听到你们的叹气声,再看看你们显得特别伤心的表情,此时,我觉得你们一个个都是元元,正在那里叹气呢:“唉——要是早已分钟就好了!”来,用用这个绝招,看看能不能读出“a双星”的水平!谁先来?(连续四个学生朗读都得了“a双星”,于是几乎所有学生都强烈要求朗读。)

[评:老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引导者。赵老师的引导很出色,及时而且有分寸。]

师:大家都想读?那好,咱们就一起读!我相信全班同学都能得到“a双星”!

生:(全班齐读,声情并茂。老师带头鼓掌,掌声四起。)

师:来,我们用这个方法读下一段。(投影出示课文第三段)先练练吧。

生:(自发地齐读)“他等了好一会儿……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说:“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学生读完后就热烈鼓掌)

师:哈哈,自己给自己掌声,好热烈啊!(笑声)该热烈一点,因为你们读得太好了,应该得到热烈的掌声!来,再来一次掌声!(热烈的鼓掌和欢笑声)

大家把元元说的话读得非常有感情,那么,元元心里想的大家能读好吗?

生:能——!

师:呵,信心十足啊!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谁来读?

(下面基本上采用同样的激励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了课文的第一段、第四段、第五段,气氛热烈,效果很好。略)

[评:阅读阅读,总得读。问题在于怎样让学生喜欢读,读进去。这一环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师:大家这么快就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真是不简单!课文读好了,我想,课文中的字词嘛,对于在座的几十位聪明的小朋友来说,就是小儿科了!(笑声)

师:笑?不相信?

生:相——信!

师:好嘞!请看,这些就是本课的生字词!(投影出示:丁零零 闹钟 叹气 哈欠 决定 迟到 后悔)读读看。(接下来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还让学生推选“胆子最小”的学生读,全部正确。略)

[评:寓识于读。课文读好了,生字真的就成了“小儿科”。寓识于读,理解就在其中。]

师:果然是“小儿科”!下面咱们做个游戏,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请拿出自己做的生字卡片(学生课前都做了生字卡),一张一张地读,读完后就摆在课桌上。看谁读得准,摆得快!

师:啊,都这样快!下面游戏开始!请根据老师的提示从卡片中找到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师:(出示闹钟图片)请问,它的名字在哪里?

生:(纷纷举起“闹钟”二字并大声诵读。)

师:哈,真快!再来。请看老师的样子找到一个字。(学元元后悔的样子——低着头)

生:(纷纷举起“悔”字并大声诵读。)

师:组词?

生:后悔、后悔、后悔……

师:好啦好啦好啦,说两遍就可以啦!(笑声)请大家再听听老师发出的声音!唉——

生:(纷纷举起“叹”字并大声诵读)叹气、叹气。

师:哈,这次好!只读了两遍!(笑声)注意了,这次是我出字卡,请你们做动作啦!(出示“哈欠” )谁来打个哈欠?

生:(多数学生都在打喷嚏,“阿嚏”不断,笑声不断)

师:哎呀,大家都没有感冒,干吗总是“阿嚏”呀?(笑声)注意哦,“阿嚏”说明你可能感冒了;而哈欠是困了想睡觉或者刚刚睡醒时才打的,不一定感冒!来,请大家看看“语文班长”是怎样打哈欠的。(请学生上台表演打哈欠)

师:人家李涵淑打的这才叫哈欠。来,大家再打个哈欠我看看。(全班一片哈欠声、笑声)

[评:妙哉!妙招迭出,妙语解颐,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师:孩子们,我看到有的同学是真的在打哈欠了!不好意思,咱们光顾着游戏了,下课的铃声已经“丁零零”地响过了。生:骗人!(笑声)

师:哈哈,没有啊!呶,看看墙上的挂钟就知道了!老师耽误大家休息了,抱歉哦!

生:没关系!我们不休息!

师:那总要去一下洗手间吧?

生:不——去!(笑声)

[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

师:你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但是,休息一下还是非常必要的!看看,小狗狗都休息了。

(投影出示图片: 伴随着图片的出现,《莫扎特摇篮曲》轻轻响起,在老师的示意下,学生都笑眯眯地趴在课桌上休息)

[评:前后照应的图片,用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定会贻笑大方;然而用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却平添了几分情趣。]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开心吧?

生:开——心!

师:现在,做第二个游戏。

生:耶——

师:先别“耶——”(笑声),下面的这个游戏是有点难度的!

生:我们不怕!

师:好啊!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自发地齐读:“大眼睛看得准”)我看谁的眼睛大?(学生纷纷睁大眼睛让老师看,可爱至极)哈,每双大眼睛,明亮又闪烁,仿佛天上星,最亮哪一颗?(笑声)大眼睛要看得准!(投影出示:钅勹辶门口尺中又巳合市)谁能从这一堆字和偏旁部首中找到两个好朋友,让他们俩组成一个新的字?

(伴随着课件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组成了“钟包迟闹叹哈”六个字。然后教师又选择了“闹、叹、迟、包”四个字引导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组词训练)

师:厉害!眼睛大,看得准!厉害,厉害,真厉害!(笑声)人们常说,眼明——心亮,我看小朋友们做到了;我还听说,心灵——手巧,大家的心很灵,不知道手巧不巧?

生:巧!(笑声)

师:嘴上说说容易,动起手来很难,嘴上说的不算,要看实际表现!

生:(插话)老师是大诗人!(笑声)

师:谢谢夸奖。可惜,老师不是大诗人,不过正向诗人学习,希望把话说好。希望你,也希望大家都努力,将来也许都能成为诗人!来,先看看这两个带口字旁的字。(投影出示:大田字格中红色的楷体字“哈叹”)说说看,怎样写才好看?

生:口子旁要写小一点,两个字都有捺,要写得非常舒展。

师:嗬,好像书法家在讲课!(笑声)说得好!口字旁不但要写得小一点,还要适当地写高一点。请看老师写一个,注意看清楚口子旁在田字格里面的位置。(范写口子旁后,让学生看了看,又范写“哈、叹”。)

生:(小声议论)哇,真好看!

[评:字是老师的第二张脸。有了漂亮的第二张脸,就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就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赵志祥的字是拜过名师的,是下过硬功夫的,。]

师:尽管大家在小声夸奖我,但是我都听到了,心里特别高兴!(笑声)希望你们写的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不过大家发现老师写口字旁有什么特点吗?

生:上大下小。

师:对!看得真准!如果把口字的上下都写的一样大就不好看了!大家看看(范写,笑声)。怎么样,都笑了吧。上下一样大是很难看的。来,打开田字格本,把每个字写两遍。注意,老师最喜欢看第二遍比第一遍好的字,这说明写字的小朋友写完第一遍以后,认真和书上的或者大屏幕上的字比较了,发现了问题他就改正了。这样同学肯定能得a星。好,请坐端正,脚放平,握好笔,认真写吧!(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评讲。略)

师:下面请大家写一个词。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闹钟”)这两个字虽然经常说,但是比较难写。谁能说说怎样才能写正确?

生:闹字好记:门里有城市。

师:有点意思。不过,哪儿有这样大的门啊!(笑声)

生:城市外边有大门。

师:好!精彩!那钟字呢?应该怎样记住它?

生:中国左边有黄金!(笑声)

师:哈,可以,可以。不过写的时候要注意把“中国左边的黄金”写成金字旁哦。请看老师写。(范写钟,边写边讲述)注意,金字旁的这一提,一定要干净利索,要有尖尖的笔锋;和刚才我们写的“哈、叹”中的口字旁不一样,这个中字里的口,应该写得比较扁。来,拿起笔,端正写字姿势,把这个词写两遍。我相信大家都能写得很漂亮。

(接下来指导学生书写了“元、欠、包”等字。略)

[评:“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有一手好字,指导学生把字写好,这就是亮点!而亮点以真才实学为基础的。写好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师:请大家看看这幅图,看看图中的哪个小朋友是元元?(出示文中插图2)

生:那个低着头、红着脸的小男孩就是元元。

师:看着元元的这个样子,大家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后悔。

师:是的,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了二十分钟,当然非常后悔。

生:害羞。

师:为什么?

生:迟到了,就不好意思啦!

师:看来你是迟到的次数一定不多。

生:从来没迟到过!

师:啊,好学生!

生:我也是;我也是……

师:哈哈,个个都是好学生!

生:我说应该是惭愧!

师:嗬,你知道的词语真多!

生:我还知道一个词语,就是……内……内……

师:内疚?!

生:对,就是内疚!

师:哈,连这个高难度的词语都知道,真是了不起啊!读过很多课外书吧!

生:(插话)他是我们班的读书大王!

师:哦,难怪啊!读书多了,慢慢地你就会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同学们,元元一不小心多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他感到后悔、害羞、惭愧、内疚,你如果是李老师,你会原谅元元吗?

生:(纷纷)会!

师:那如果元元说他今后一定不会再迟到了,你们相信吗?

生:相信!

师:啊,好有爱心,会理解人,你们都是元元的好朋友!(笑声)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老师也非常喜欢,所以我把课文改成了一首儿歌。我们来读一读吧!(投影出示)

脸儿红了

丁零零了,闹钟响了。打个哈欠,他又睡了。

一分钟了,元元起了。红灯亮了,汽车开了。

叹气没用,他迟到了。非常后悔,脸儿红了。

[评:浓缩的都是精华。一首小诗,把课文中的生字、意思都概括进去了。]

生:(自由朗读,渐渐地自发地拍着手掌,读得有滋有味,节奏感很强)

师:哈,看大家读得多带劲儿呀!这篇课文很有意思,愿意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的孩子请举手?啊,都愿意,好孩子!读课文也行,读这首儿歌也可以。

生:我们没有呀!

师:请打开你们抽屉里的信封,儿歌就在里面。(学生纷纷拿出儿歌,再次兴致勃勃地朗读起来)

师:看看背面。谁来读读上面写的什么?

生: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小嘴儿,开动脑筋儿,想想看,今天元元还会迟到吗?他会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话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辅导)

[评:读写结合是学好语文的规律。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过,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赵老师挤得好,挤得巧,挤得顺理成章。]

师:谁愿意读读自己写的?

生: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可是,元元一下子想到了昨天迟到的事情(老师提醒把“一下子”改成“忽然”),就马上起床刷牙、洗脸,吃过早点,背着书包上学去了。结果他没有迟到,李老师表扬了他!

师:简单,明白,句子通顺!写得多好呀!

生: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心想,昨天tān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今天可不能迟到了。于是,他赶紧起床,背着书包就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刚好是绿灯。走到公交车站,就上了公交车。结果,他提前20分钟到了学校。

师:昨天迟到20分钟,今天提前20分钟,元元的变化真大呀!不过,元元好像没刷牙、没洗脸,也没吃饭哪!(笑声)

[评:评价机敏而幽默,这是高明的老师的高明之处。]

生:我马上加上。

师:真好!还有很多同学要读,可是,已经到下课的时间了,真可惜!

生:我们不下课!

师:那不行,我们都上两节课了,要休息了!小朋友,看看,连小狗狗都出去玩了!(播放课件: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出现如下画面: )现在下课,同学们,都出去开开心心地玩吧!

[评:课上得开心,课间自然会更开心。别说学生,连听课的老师都十分开心。什么是好课?学生学得快乐又很扎实的课就是好课。听课老师们不看手表的课,就是好课。]

总评:

赵志祥是我收的第一位徒弟。拜师那年(1985年),我44岁,他22岁。那时,我刚评上特级教师。拜师的背后是目标,是追求,是奋斗。22年后,他真的有出息了,被授予“深圳名师”称号。他有真才实学,热爱学生,教学成绩突出,是名副其实的名师。难怪全国很多地方邀请他去上课、讲学。他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真名师是“公认”的,而不是“钦定”的。“钦定”而无实绩,徒有虚名,没有什么用。他执教的《一分钟》我在佛山听过,真的上得很好。好在哪里?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摸透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并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了如指掌

老师要研究学生。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事,不研究学生是上不好课的。赵志祥研究了,而且研究得很透彻。从“导入”、“结束”的首尾呼应,到词语的处理;从指导朗读到激励手段的运用,既贴切、自然,而又富有情趣;从教法的设计到教学语言乃至于教态,是那么“儿童化”,有时你难以想象,他已经是个过了不惑之年的男性。师爱不是空洞的,也主要不是“外显”的,真正的爱和尊重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有了“理解”、“了解”这一层,师爱和尊重就会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种流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流露,便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真谛在“爱”和“尊重”上。爱是第一智慧,尊重是教学的第一原则。

二、他做到了简洁而不简单

说简洁是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不枝不蔓,无花拳绣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说不简单是指课堂的教学价值大,教学效率高。具体体现在字词句的训练得到了落实,朗读训练得到了落实,思维训练得到了落实,思想教育得到了落实。收获上述几个“落实”的同时,还收获了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能让学生喜欢学习,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指标。

三、他善于以读代讲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就会“高段化”,也会陷入“讲解”、“分析”的泥潭。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以读代讲”是许多专家的主张,也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赵志祥的课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点,也是我最满意的,因为他解决了很多老师所困惑的问题。当然,我们说的朗读不是傻读,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兴趣盎然的、有效的朗读,即有“意义”的朗读。

赵志祥离开我到深圳已经八年了。他很聪明,也很勤奋。他真的出师了,成熟了,为此我感到十分欣慰。愿他在语文教改的路上走得更加高远!

篇3:《一分钟》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一分钟(二年级 上册)

执教:钱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元元因多睡1分钟而产生的一路上的叹息与后悔,从而体会时间的宝贵。

学习重点:自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元元因多睡1分钟而产生的一路上的叹息与后悔,从而体会时间的宝贵。

一、导入

1、板书:   1   =   20

这个等式对吗?(……)可是你们相信吗,在特殊的时候,这1就与20,甚至比20还大呢?

不信,咱们打开书,翻到31页。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分钟》,在文中你会找到答案。

2、请同学读学习要求一(……)

3、学生按学习要求边读边思考。

二、识字

1、大家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生字,轻声念念,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2、生字全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并口头组词。教师归纳: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换偏旁……  齐读生字。

3、和同桌一起小声读词语。相互纠正读错的地方。读准 “丁零零”“哈欠”“闹钟”。

小组开火车读。

三、学文(1、5、6)

1、初读了课文,谁知道了“1”在文中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多睡1分钟=     20

2、元元多睡1分钟时,他是怎么想的?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人读)

“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同学们做做这两个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不想起床,还想睡,懒洋洋的)

谁能学着懒洋洋的样子,读读这段的第二句话。(指名读、齐读)

3、谁又知道了“20”在文中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多睡1分钟=迟到20分钟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讲到了元元迟到了20分钟呢?谁能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到元元了吗?他什么表情?元元为什么是这个表情?

元元一开始认为自己多睡1分钟是不会迟到的,结果呢?(结果他迟到了,而且是迟到了20分钟,都过去半堂课了。)

所以“元元红着脸,低着头。”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悔)后悔什么?--后悔自己不该多睡那1分钟。

5、同学们,这句话中有2个坐,谁能说说他们的区别?(坐,是动词,表示坐下来的这个动作;座,是名词,表示我们坐的那个座椅。)齐读这句话,记住2个坐字的不同。

四、学文(2、3、4)

1、元元只多睡了1分钟,为什么却迟到了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中,我们在细细读读课文,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

请同学读学习要求二(……)

2、学生按学习要求边读边思考。

3、元元迟到的这20分钟,最先是被什么耽误的?(……)

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红灯亮)红灯亮了,拦住了元元的脚步。元元说了什么?

请一位同学来演一演元元,读读元元说的话,师生演读:元元叹了口气,说--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个元元叹气了吗?)(3、4轮)

从这声叹息中,我们感受到元元此时非常--后悔。

他会想什么呢?--如果不贪睡,早1分钟的话,就不会遇上红灯了。

这段中有个多音字,把它画下来。跟老师读,它还有一个音是什么?组词。

4、还有什么事情也耽误了元元的时间?

谁找到了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汽车走)公共汽车开走了,再一次停住了元元的脚步,他只能等下一班车。此时元元又说了什么?--唉,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3、4轮)

他又会想什么呢?--

一个红灯也许只有数十秒,可是落下一班车至少要等上好几分钟,甚至更长。可以看出此时元元非常的后悔与自责。

5、他只能在车站--“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同学们小声读读这句。从“等啊等”“一直”这2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的时间很长……)谁能将你感受到的读出来?(2名)

你等的时间还不算长。   听出来,你已经等了很久了。

元元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等来公共汽车,他着急吗?于是他决定--

(板书:走到学校)      齐读第四自然段。

6、   “当元元被第一个红灯拦住去路的时候,他几经开始后悔了,他叹了口气,说--;当元元跑向车站,汽车却开走时,他更后悔了,他又叹了口气,说--;当元元等了很久也没等来汽车,决定走到学校去,一路上他深深地后悔着,他不停地叹息,不停地说--;当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老师说他迟到了20分钟时,他非常后悔,他在心里说--。”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可是这句话在元元的心里出现过多少次?

是啊!元元多睡了1分钟,换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与自责。同学们,这1分钟多重要啊! 从元元的身上,你们得到什么启示吗?(……)

是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时时早,事事早。抓紧时间,珍惜每一分钟。(板书:珍惜每一分钟)

五、写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里读的、说的全和时间有关,写字也不例外。这是我们马上要写的2个字。大声读读这2个字。

仔细观察,他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在写的时候,哪些笔画要注意的?(……)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指导。

3、说儿歌,规范姿势。学生在书上练写。

六、作业

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作业,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七、结束

在就要结束这节课的时候,老师有些东西想送给同学们。请看,对!就是这些名言警句。你们发现他们都是写什么的吗?(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老师将这些名言警句印在了贴纸上,你可以贴在书桌前或是笔盒里。让他时时提醒你--从小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这份心意吗?

板书设计:

7、一分钟

红灯亮

汽车走

多睡1分钟 ======迟到20分钟

走到学校

(珍惜每一分钟)

[《一分钟》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4:一年级语文闫思兰一分钟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1、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欠、元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零等9个生字,会写欠、元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控制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懂得要珍惜时间。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它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带来了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我打算课前先让学生做实验调查,看看一分钟自己心跳多少下,看看一分钟能写多少个生字,初步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究竟有多长,一分钟能干多少事。再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元元当时的心情,揣摩元元的心理。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谈谈你觉得一分钟重要吗?课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试验结果

指名说说课前作小试验的结果。

二、一分钟记字游戏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闹钟 丁零 哈欠 迟到 决定 后悔 叹气

2、学生看课件,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生字。

3、指名学生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重复作记字游戏,在游戏中认记生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集体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集体讨论:

⑴ 读完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⑵ 课文的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

⑶ 元元开始是怎样想的?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⑴ 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⑵ 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⑶ 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⑷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⑸ 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⑹ 元元非常后悔。

3、指导朗读,体会、感悟:

⑴ 读后说说,体会到什么?

⑵ 边读边体会。

⑶ 同桌练习朗读。

⑷ 读的好的同学教读。

⑸ 四人小组比赛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元元迟到了20分钟?

五、拓展活动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记一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找朋友的游戏。

二、组字组词练习

1、课件出示课后找找说说。

2、读读学习小伙伴的话,引发思考。

3、学生自己组合新字。

4、小组互相交流。

5、集体交流,看那个小组组的多、全。

三、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

欠 元 包 钟 叹 哈 迟 闹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集体观察,找出重点。

3、重点指导:

叹、哈、闹、迟。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练习。

5、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活动

展示自己收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续编故事《元元的明天》

【板书设计】

红灯亮

再睡一分钟 迟到二十分钟

汽车走

【教学后记】

本课由于贴近儿童生活,因此学生学习时较感兴趣。通过实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学生对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组字游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组内讨论热烈,找得很全面。有些同学搜集的名言警句很好,并能谈出自己的体会。写字教学采用重点指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记忆较难的字和易出错的字。

篇5:一年级语文闫思兰一分钟教学实录

一、课前朗读(语文活动)

二、单元整体分析概括,询问学生预习情况

三、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31页,听我认真的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勾画出文章中让你感动的(与作者情感产生共振)地方。

教师认真的朗读完课文,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我想同学们的掌声,不仅仅是送给我的,更是送给我们的作家都德的,都德写的实在是

太好了,好到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听这篇文章。我刚刚在读的时候,偷偷地瞄了大家一眼,看一下同学们是否有在勾画文中的内容,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但我并不难过,因为这是大家沉迷于文章的忘情的表现。在我刚刚看大家的时候,恰恰是同学们最认真的样子。大家听着这篇文章,心情也随之沉重,有哪位同学在读完之后觉得自己还沉迷在文章中,无法缓过神来的?生纷纷举手。

生1:读完之后觉得文中的老师很爱自己的祖国,请大家看第22自然段,老师已经在在教室里四十多年了,说明老师很爱这里的一切,但是他很快就要和这一切分手了。

师:请坐,我刚刚读到第22段这里也为之动情,比如大家在一个地方待的很久很久,会很舍不得离开,也许大家年纪还太小,还体会不到那种离别的滋味。韩麦尔先生舍不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生,还有哪些?

生(多):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院子里的葡萄树,紫藤„„

师:其实这些东西都在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对吗?大家说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微观的,非常细致的描写,正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待的太久了,才会对这些东西如此熟悉,大家看一下这些这些事物前都有一些细致的修饰:亲手栽的紫藤,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大家有没有用了很久的、跟了自己很长时间的东西?

生(多):用了7年的网球拍、文具袋、书包„„都舍不得扔掉。

师:好的,大家都有深切的感受,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待在这个地方多久了?(学生回答:40年)40年里有多少个7年?大家要用心去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心情。继续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2:我找到的是小弗朗士的心里变化,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前和之后的心情变化。

师:太好了,你的方法非常好,前、后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对比)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来抒情,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这篇课文是我们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篇外国小说,那么现在你们对小说的问题有了简单的了解吗?大家看一下老师用红色字体标出的、非常重要的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师:上学路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宣布放学?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齐声):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 生1: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都是主人公。

生2: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主人公,因为文章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围绕着他的描写展开的。 生3:我认为是小弗朗士,因为文章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展开的。 生4:我认为不仅仅只有韩麦尔先生来表达文章的主题,小弗朗士也有。

生5:文章中有很多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作者是通过小弗朗士的心里描写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的。

师:我非常赞同两个主人公的说法,文章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与小弗朗士的自述撑 起了文章的主题。

大家看文章的标题—“最后一课”,一个来自阿尔萨斯的孩子的自述,文章中有很多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那么小弗朗士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生1:大家请看第__页第x自然段,这里有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情。

生2:大家请看第x自然段,这里表现出了小弗朗士很吃惊、很诧异。

师: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1: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法语的无限敬意。

生2:从文中的第__段可以看出来,小弗朗士原来对这些分词知识并不是很喜欢,但是现在却觉得像老朋友。

师:小弗朗士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他明白了原来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亡国的惨痛给他带来了巨大震撼,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并且,他有一位好老师。 默读课文,标出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想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能够表现作品内涵的细节)

生1:文章中第x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表情的描写:脸色惨白„„表达了他对祖国热爱,他上最后一课的心情很难过。

生2:文章中第x自然段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的力量„„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最后一刻的不舍。 生3:第x页第x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服饰的描写,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重视,打扮的很庄重,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不同,他要向自己的母语告别了。

师:同学们看文中第x自然段: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作者把什么比作监狱的大门?把什么比作钥匙? 生(齐声):把语言比作监狱的钥匙。

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含义?(电子屏幕显示答案)

师: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生: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同学们要跟韩麦尔先生告别了。 师:作者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自述?

生:因为通过一个孩子的叙述和觉醒更能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情感。 教师再次点明文章中心,总结问题。

篇6:一年级语文闫思兰一分钟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

(一)直奔第三节,感受香港百年的耻辱

师:是啊,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香港才回到了祖**亲的怀抱,孩子们在这首诗中有一节就写到了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谁能快速地找到它?

1、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真是个眼明手快的孩子,就请你把第三节读给大家听听吧!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思考: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说一说。是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多么令人痛心呀。

3、课件出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灵魂。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请两三位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读出来。

师:孩子们,谁有过手被划破的经历?疼吗?伤口有多深?那你能想象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的伤痕有多疼吗?这是谁带给我们的伤痕?又是怎样的伤痕?谁来说说?

师:说得真好,一百多年的伤,一百多年的痛,我们怎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播放课件)

师:孩子们,当你们看完了这段资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说)

师:是啊!我们愤怒、伤心、难过。孩子们,这就是我们香港在这一百多年所承载的屈辱的历史。(板书:屈辱的历史)这百年的屈辱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愤恨?读(学生起读)

5、谈为什么是“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孩子们,请看,这里有一个词——铸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谁能说说“铸”的意思?这里又是把什么熔化了?那我们把“铸进”换成“放进”,“走进”好不好?为什么呢? 师:是啊!“放进”、“走进”时间长了我们会淡忘,可“铸进”是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所以诗人说这铸进灵魂的伤痕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伤痕,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6、齐读第三节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当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当百年的耻辱终于得雪,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热血沸腾,让我们带着愤慨、酸楚、激动和自豪来齐读第三节。(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一节,聚焦香港回归前急切的等待。

师:提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读第一节)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读一读。(学生自读)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所有的中国人在等待这最后一分钟到来时的心情吗?指名说一说。

师:是啊!所有的中国人都迫切的等待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板书:迫切的等待)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香港回归时的神圣时刻。

1、自读第二节,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全国人民迫切期待的,翘首期盼的、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来到了,请自由地读第二节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指名说一说。

2、理解“是万众欢腾——嘴唇”的意思。

师:是啊,激动,自豪,喜悦,孩子们,离开祖**亲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我们怎能不喜悦呢?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激动呢?请你们在本节中找到描写所有中国人激动和喜悦的句子,并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是万——唇)请你看着大屏幕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a、为什么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请学生谈理解) b、从这微微颤抖的嘴唇中,他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望着那冉冉起的国旗,回想香港回归所走的坎坷的路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想了许许多多,他们在寂静中思考,他们用那颤抖的嘴唇在说呀!孩子们,想一想: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在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书写) C、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D、指名读第二节。

师:是啊,这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哪位同学激情并茂地把第二节给读出来。

3、小结

师:这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这令人激动而又感人的场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板书:神圣的时刻)

(四)学习第四节,祝福香港美好的未来

1、“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师:最后一分钟的等待,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孩子们这里的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2、指名回答

师:是啊,在这里不仅仅指时间,也是香港一个多世纪耻辱结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崭新未来开始的宣言!是全中国儿女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板书:美好的祝福)

3、读最后一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吧!读(课件出示“然后去奔跑——”)

4、课件展示今天的香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断言:“香港回归经济会逐渐衰败。” 你们信吗?(学生说:不信) 师:说得对,今天的香港不仅没有“衰败”而且更富活力!

师:请看今天的香港。(课件)。

师:看了这些,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香港?(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飞速发展的香港,孩子们,事实证明香港这朵紫荆花,只有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才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芬芳。

四、情感升华,总结全诗

1、齐读整首诗

师: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经过多少代的奋斗,终于盼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孩子们,捧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读(配上音乐)。

2、主题升华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吧!(出示课件)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请全体起立)

篇7:《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 初读课文

1、 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 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 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 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 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 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 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 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 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 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篇8:《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篇9:《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穷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篇10:《观沧海》教学实录

《观沧海》教学实录分享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师: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师: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师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师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师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师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师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实颂 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曹操 登山观海 静态景色 树木丛生 激起统一中国强 统一中国

(全景)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虚景 日 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 的抱负。

(想象)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附录:《观沧海》艺术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全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篇11:《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长进。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及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篇12:《劝学》教学实录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

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

生3:吕蒙不推脱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3: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

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 字。下课。

篇13:《劝学》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一、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篇14:《劝学》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

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

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师:(导入新课)刚才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三国演义》这部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明清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确是一部好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本书中的孙权、吕蒙、鲁肃三人故事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三国演义》。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介文章出处《资冶通鉴》及主编司马光。

生:《资冶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把准感情基调,体会语感,要读好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进步后的自豪感。

生:(集体朗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诵读课文。

生:(站起来,诵读课文。)

师:还有谁想读,站起来为大家读。

生:(纷纷举手,争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诵读,读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表情、做到语言流畅。

生:自由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你们真的很棒。

师:请四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诵读课文。

生:(角色分工:孙权、吕蒙、鲁肃、叙述者4人。)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评议这四位同学的分角色诵读的效果。

生:我的看法是:扮演孙权的那位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停顿不当。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还把邪(yé)读成邪(xí )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语速过快。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重音掌握不准。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的“事”字应该读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对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进行评议,老师也觉得你们的评价是正确的。

三、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多,有了问题后,你可以举手,也可以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老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男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老师,“孰若孤?”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孰若孤?”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谁能够比得上我呢?

生:不对,我想应该是这样:谁比得上我呢?这是我的理解。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正确啊?

众学生:后一种意见更正确。

师:对,我也赞同后一种意见。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中的“孤”“治经”、“博士”“邪”是什么意思?“涉猎”、“见往事”又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些问题呢?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孤”的意思是“我”“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博士”的意思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整句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涉猎”的意思是: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意思是:认清事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很不错,陆陆续续提出了这么多不理解的词句,说明大家已经开动了脑筋。好,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复述课文。请哪位男同学?

生:(站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效果如何?

众学生:很好,语言流畅,复述到位。

师:同学们,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就必须认真思考,提出问题。问题越多,说明学习就有效果……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各有什么特点?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博学多识、善于劝别人学习。吕蒙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进步很快。鲁肃器重人才,爱护人才,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师: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生大笑)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我的见解是: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问题?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本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的理解是:本文用了对话的方法刻画人物;语言特点: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师:说得很好。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三个问题——我是和你们商量着上课,也是平等对话,当然我也有权利向你们提问。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肯动脑筋。

1、课文中有两条成语典故,请摘录出来,并说说其含义。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3、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生:举手,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两条成语典故是:“吴下阿蒙”含义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含义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我回答老师第二个问题,学习了本文我学到了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好的建议。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要抓紧时间,任何人都会学有所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生:站起来,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反一正,前面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后篇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写法也不同,前者从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问题,发表见解,非常积极,这很好。请同学们给予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掌声鼓励。

四、赏

师:好,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很主动、很积极。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进行表演。

生:(自己选角色,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

师:总结:同学们演得真好,通过这节语文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老师衷心地说一句:“你们比我强,恭喜你们,你们真的‘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了,真正成为了语文爱好者。”

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感到很满意,心情轻松和愉悦。坐下来静思:这节课之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教学中,我没有扶着学生走路,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激发他们丰富、大胆、自由的学习灵感与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二,充分相信学生,还给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合作、探究,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自由飞翔。

其三,放下老师的“架子”,搭建民主、平等、愉悦的交互式平台,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学习方向的导航者,情感的激发者,探究的合作者。

其四,虽然这节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这节课也让我深思: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下更多的苦功夫。

篇15:《劝学》教学实录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请××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同学回答。

生(6):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同学。

生(7):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同学。

生(8):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同学。

生(9):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积土成山”,开始

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0):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同学。

生(11):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11):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同学,你说说。

生(12):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谁说?(学生举手)××同学。

生(13):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同学,你怎样写的。

生(14):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同学,你说一个

生(15):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同学

生(16):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同学

生(17):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8):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19):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

师:我看同学们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6人一组,交流7分钟)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第二组组长举手说:××同学),请××同学读读。

生(20):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还有好的吗?(第五组组长站起来说:××同学请××同学读一下。

生(21):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有组长举手)(下课铃响)还有好的句子,请课代表收集起来,贴在学习专栏里今天的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下课。

篇16:《劝学》教学实录

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集体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

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学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节奏感,同学们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了吗?

生: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第四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呢?

生:积累,坚持,专心。

四、分析课文

师:这些句子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来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对不重视学习和学习上有困惑的人都有很好的劝导作用。其实,学习很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懂。自打我们上学以来,我们的父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老师也经常告诫我们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学不得法。那么,如何将这简单的道理说到别人心坎上呢?现在,请同学们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不爱学习或学不法的人,另一个同学对其进行劝导。

要求:对话的时候双方要摆明自己的观点,而劝导者在劝导对方时,必须用上课文中荀子的话。

(学生开始对话)

师:同学们的对话进行得很热烈。请问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刚才对话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指名一组学生回答)

生:(不懂说)

师:作为劝告者和被劝者,你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生:……

师:这两位同学还没准备好,先请坐。有哪一组同学准备好了?

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大明白老师的要求。现在老师打个比方,假如老师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我的观点是: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学习对我来说没多大用处,不用那么辛苦学习了。作为劝导者,你们怎么劝导我呢?请用上荀子的话。

生:老师,虽然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你依然要学习。因为作为老师,不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上出更好的课,那样你的上司就会赏识你,你在学校的地位也就会得到提高,薪水也会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决定接受你的意见。其实,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我们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古往今来,勤学苦读的故事不胜枚举,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汉朝有公孙弘削竹简抄写《春秋》,有朱买臣负薪苦读;宋朝有杨时程门立雪,隋朝有李密挂角读书……他们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荀子对我们殷切的劝勉之情。

(学生再读课文)

小结:

最后,老师将这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以此勉励自己在无边的学海中畅游。

(幻灯片展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咕咚》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分钟课堂实录

《明天要远足》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实录教案

乡愁的教学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实录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教案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安恩和奶牛》课堂实录及评论(七年级课堂实录)

《一分钟》教学实录
《《一分钟》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分钟》教学实录(集锦16篇)】相关文章: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2022-09-11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2023-05-04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2022-07-23

《学棋》教学实录与随想2022-07-09

一剪梅教学实录2023-12-01

桃花源记名师课堂实录2023-12-07

《圆明园的毁灭》经典教学实录2023-01-19

猜字谜 名师教学实录片段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2023-03-17

燕子第一自然段教学实录及反思2023-09-09

望岳优质课堂实录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