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合集8篇)由网友“话多人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21《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篇1:21《古诗》
21《古诗三首》
第一教时教学目标: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21《古诗三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21 古诗
21 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
篇3:21《古诗》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篇4:21描写爱情的古诗名句
21描写爱情的古诗名句
1.朝思暮想痴情人,咫尺天涯恨相思!
2.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3.两情若是久常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0.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19.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20.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2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篇5:描写中秋节团圆夜的古诗21首
倪庄中秋
作者: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篇6:《散步》 21
《散步》 21
散步
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内容: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歧”。
三、精读课文
①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②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
③“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④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⑤(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c.分别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孝顺,善良
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⑥重点研读
篇7:21 短文两篇
21 短文两篇 《孟子》 《孟子》中有很多诙谐幽默、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本课所选的这两篇短文,故事紧凑集中,对话简练生动。讽刺辛辣,寓意深刻。 学习时要注意领会这两篇短文的寓意,体会《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 |
齐人有一妻一妾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②者,其良人③出,则必餍④酒肉而后反⑤。其妻问所与饮食者⑥,则尽富贵⑦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⑧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⑨有显者10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11也。” 蚤12起,施13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14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15,之祭者乞其余16;不足,又顾而之他17——此其为餍足之道18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19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20,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1从外来,骄其妻妾。 | ①选自《孟子·离娄下》。 ②〔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③〔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④〔餍〕满足、饱食。 ⑤〔反〕通“返”。 ⑥〔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⑦〔富贵〕指富贵的人。 ⑧〔其〕指良人。 ⑨〔未尝〕不曾。 10〔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11〔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2〔蚤〕通“早”。 13〔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14〔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15〔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坟墓。 16〔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17〔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8〔道〕方法。 19〔讪(shàn)〕讥讽。 20〔中庭〕庭院中。 21〔施施(shīshī)〕喜悦自得的样子。 |
弈秋①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下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
练习 一 熟读课文,完成下列两题。 1. 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各是什么? 2. 结合这两则寓言,说说《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二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之 之祭者,乞其余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施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卒 卒之东郭墦(fán)间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篇8:21短文两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
★ 古诗教学教案

【21《古诗》(合集8篇)】相关文章: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教学设计2023-02-06
静夜思教学设计2022-10-27
3、英英学古诗 教案2024-01-28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2024-02-08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2024-02-24
二年级上册课文古朗月行教学教案2022-05-04
课文《静夜思》优秀教学设计2022-09-25
古诗《春晓》优秀教案2022-12-19
《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2022-05-07
12《古诗》教学设计之四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