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精选4篇)由网友“蛮不讲理的混蛋”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
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
(此文获市一等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只有把教学真正从教师移到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下放课堂提问权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思起于疑,他从疑的角度来谈论读书的进与退。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意思是说在应该提出问题之处,而没有疑问,跟没有学一样,学书就必须质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批评:“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个牵字…… 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用长沙人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师是在“装套子”、“带笼子”。我们必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学习上知渴知饿,能够到处找水喝,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鼎湖山在哪儿?(2)泉声怎样?(3)作者几次听泉,分别在什么时候?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有位教师在教《丰碑》时,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联系当时的环境和军需处长等人的表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1)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了,他在牺牲之前会想些什么呢?(2)将军愣住了,他站在雪地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3)当战士们穿着军需处长发给的棉衣,走过这座被大雪覆盖的丰碑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一人质疑,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下放课堂评价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教师以“法官”的姿态作出评价,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满足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权威与依存”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讲的话很少,学生的活动积极,时间就充裕了,学生感觉自己已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就体现得相当明显。
1、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质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应让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视个性的发展,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如人教版第十册《落花生》,课文旨在通过爸爸的话,要求我们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但当今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做怎样的人呢?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实话实说”,当今社会到底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我们发现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感情细腻,性格内向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好金子总会发光的;直爽活泼的人,要善于推销自己,不然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被人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不迷信文章本身的情感要素,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着力需提高的。我们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使其吸收原句的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进行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组织成一段合理的语句,如“我认为某某在哪儿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够同意……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
把批判权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学生不迷信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三、下放作业设计权
作业是教学反馈方式之一,教师从设计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面对作业,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厌恶反感,索性两手一摊,没做。究其原因,多年来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敢提出异议,孩子怎么会有兴趣?自我校开展《小学生愉快家庭作业》的市级课题研究以来,许多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打破了条条框框,学生主动性得以提高。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在学习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设计了一组题:画画、讲讲、编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劳,这个题目使多学科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画中为蟋蟀的通道安装了路灯,设计了卫生间、厨房,更绝的是用树叶给蟋蟀做了张“席梦思”床;有的学生配合《粉刷匠》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呀土……”
2 、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照搬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碰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浏阳河水质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了解旧电池的危害,提出活动方案。
以上只是我所举的几个下放权力的例子,其实,教学中一切权力都可以下放,总之,我们不能再把种种权力紧抓在手里,只有把权力下放于学生,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篇2: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
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
(此文获市一等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只有把教学真正从教师移到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下放课堂提问权
宋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思起于疑,他从疑的角度来谈论读书的进与退。他还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意思是说在应该提出问题之处,而没有疑问,跟没有学一样,学书就必须质疑。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只是被动作答,处于被支配地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批评:“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在一个牵字…… 教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用长沙人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师是在“装套子”、“带笼子”。我们必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学习上知渴知饿,能够到处找水喝,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鼎湖山在哪儿?(2)泉声怎样?(3)作者几次听泉,分别在什么时候?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有位教师在教《丰碑》时,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联系当时的环境和军需处长等人的表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1)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了,他在牺牲之前会想些什么呢?(2)将军愣住了,他站在雪地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3)当战士们穿着军需处长发给的棉衣,走过这座被大雪覆盖的丰碑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一人质疑,其他同学也驰骋于广阔的想象天地。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二、下放课堂评价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主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要回答“对”或“不对”,教师以“法官”的姿态作出评价,学生
[1] [2] [3]
篇3:调整阅读策略扩大阅读空间(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调整阅读策略扩大阅读空间(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江晖
教育家们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着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的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实践“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课外拓展学习策略。
拓展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相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的积累阅读。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拓展教学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拓展。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所以,语文课外拓展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学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感动的父亲形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是怎样的一种父爱呢?在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究竟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怀?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父亲的这段话后,出示了甘竞存《重读〈背影〉》中的有关片段:“……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父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了。
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的第三回,文中将花和尚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于是教师便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让学生认识到梁山好汉们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气及《水浒》“官逼民反”的主旨思想。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阅读层次,从而也激起学生探知经典名著的欲望。
二、教学形式的拓展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采用“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步骤,现在的语文教学则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中来,使阅读教学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
在学习《论语十则》里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时,教师为学生讲了一个佛家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学生听了,欣然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并就此引出了对“宽容”的讨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清兵卫与葫芦》中根据学生的要求,以“该不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为论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此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真正认识到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个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现代诗《长城谣》,学生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而在《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课,教师则从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概括提炼--体验探究四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真正体现了阅读的实质。
三、学生思维的拓展
在开放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窗口。教师要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当一堂语文课结束后,学生的思考并未停止,他们的思想仍会在继续地展翅飞翔。
如学生阅读《春》这篇散文中的“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句子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但除了文中透射出来的画面美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积累消化了的文学作品,如关于春天的图画、音乐或自然春色的再现,就能够更进一步地给这些画面润色和添彩,去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容。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中画面和意境的浮现,使《春》这篇文章更现生气和活力,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了更好的积累和培养。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阅读的目的,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就是杜少府,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的朋友遍天下可以用……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表明我们的情谊深厚可以用……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送别诗句融会贯通,在阅读中享受着拓展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实践表明,阅读的课外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心理素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拓展自主空间,激活创新思维-创新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拓展自主空间,激活创新思维-创新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10年前误打误撞上了一堂来不及备课的趣味作文课《对对子》,课堂实录投稿超过4个月后又误打误撞地被《四川教育》(总第65-66期)采用,今日为新教材培训准备讲稿找出了这篇文稿,觉得对年轻教师有一定启发,所以在博客里重发一次,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自主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蓬溪县下河小学黄继森
【课堂实录】
2008年9月9日晚上的第一节自习课是趣味作文。课前两分钟,我在教室外等候上课,突然收到儿子的短信:“亦父亦师,节日快乐!”不假思索,即刻回复:“有才有心,父子同庆!”想到与儿子的短信交流,基本构成了一副对子,灵感顿生:调整这节课教学内容,改上一节对对子的趣味作文课。
师:(板书“亦父亦师,节日快乐”)同学们,这是我两分钟前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请问是谁发给我的?
生:我认为这是你儿子发给你的。
师:为什么?
生:我从“父”字读出来的。
师:确实是儿子发的,不过,不能从这一个字就下结论。“亦父”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
师:是的。这短信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也是老师,节日快乐。
师:字面的意思是这样,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恰当。
生:你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师:不错,比第一次翻译有文采了。
生:你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师:你完全读懂了我儿子的短信。我刚才给儿子的回复,是按照对对子的方式编写的短信。大家猜一猜,老师回复的短信内容可能是什么?”
生:亦子亦友,工作顺利。
师:“友”字用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我跟儿子确实也像朋友一样,不过“子”字用在这儿,连续四个字都是仄声,读起来不好听,可以换一换。
生:亦儿亦友。
师:“儿”字是第二声。亦儿亦友,这样读起来上口一些。但是,我儿子还是大学生,后面的话……
生:学习进步。
师:对大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祝愿,行。不过还可以考虑换个有文采的词语。
生:学业有成。
师:亦儿亦友,学业有成。什么意思?
生:您的意思是:儿啊,你不单是我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希望你努力学习,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师:妙!你说到我心坎上了。谢谢。我马上发给儿子,告诉他这是我的学生集体创作的。
(当堂发送短信,告诉儿子是作文课上学生创作的,希望他回短信鼓励学生。)
师:(板书:有才有心,父子同庆)这是我编的短信,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儿子啊,你很有才,也很有心,今天是教师节,父亲快乐,你也快乐。
师:看来你也了解我的心。我夸儿子有心,这心代表什么意思?
生: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师:是的,儿子的这则短信,表明他关心我,把父亲记在心上。
生:儿子对父亲的孝心。
师:我确实感受到了儿子的这份孝心。
生: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儿子心中没有爱,哪来的孝心?又怎么会关心?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老师希望,你们对自己的长辈,也有这份关心、爱心和孝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收到儿子手机短信回复)儿子回短信了,想听吗?
生:(齐)想。
师:我儿子是这样说的:“谢谢学弟学妹,你们太有才了!这节作文课一定很新鲜很有趣吧?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掌声响起)同学们,我儿子给你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是什么?
生:他希望我们把这节课的过程写下来。
师:愿意做吗?
生:(齐)愿意。
师:你们会用哪些方法来写好这个作文?
生: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把经过写清楚。
师:写清楚是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
生:我不光写过程,还要把上课时自己心里想的写出来。
师:我手写我心。你的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师:作文,要讲究与众不同有新意,大家还有新招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下面由各小组汇报刚才的研究成果。
生:老师,您规定题目吗?
师:题目自拟。
生:我们组认为,要写好这次作文,首先要取一个满意的题目,所以,我们刚才主要讨论了怎样取题目。
是:题好一半文。题目不同,开头结尾就不一样。你们组很会学习!说说你们的题目。
生:我们考虑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帮老师编短信》、《有趣的作文课》、《跟老师的儿子对话》、《老师教我写短信》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题目。有一点不清楚:同是写这节作文课,怎么会出现《我帮老师编短信》和《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两个题目?
生:我想把帮您编短信作为重点来写,所以取了《我帮老师编短信》这个题目。
生:我觉得这节课您一直在引导我们编写短信,是您在教我们,所以想用《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个题目。
师:同一件事,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两位同学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生:我想用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今晚这节课。
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生:我觉得这节课很新颖,我们从来没上过这样的作文课。我想给这学期转学的同学写一封信,向他介绍这节课。
师:你这封信一定很精彩!虽然我不是收信人,但是我会在作文本上欣赏到。同时,我更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教学反思】
这节趣味作文课的灵感来自于我的真实生活,整个教学过程顺应儿童好奇、爱玩、喜欢探究的天性,以儿子发来的手机短信导入,引导学生理解短信含意,为指导学生编写回复短信做铺垫。在创设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开展集体编写短信活动,体现了活动性和趣味性。之后,巧借儿子“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提出了习作的要求。环环紧扣,水到渠成,巧妙地激活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表达欲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在命题作文时引导学生“做”文章,其后果是扼杀了学生书写真性情的潜能。尤其是像本堂课这样的同题材作文,如果教法因循守旧,学法人云亦云,必然导致习作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与众不同有新意的个性化习作,我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一是设计了猜老师回复短信的内容。我没有直接给出回复儿子的短信内容,而是让学生来猜测,去编写,然后不失时机地点评。这样做,不仅让习作材料更丰富,而且拓展了学生思路,创新思维的训练自然得到了增强。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与众不同有新意的“新招”。在这一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讲授作文技法,没有干预学生的尝试,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拟标题”三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件事,用一般记叙文、日记、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这件事,自拟新奇的标题……所有这些颇具新意的表达方法都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教学生”、“自己教自己”得来的。可见,教者出新招,出奇招,教法的创新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激活,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于教者而言,作文教学怎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而言,习作体验中能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由地解决问题,创新就能够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
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于教者而言,作文教学怎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而言,习作体验中能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由地解决问题,创新就能够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
★ 纪检督查通报
★ 督查通报范文
★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下放教学权力 扩大创新空间(精选4篇)】相关文章:
放管服 改革工作 自查报告范文2022-12-06
西方渠道冲突理论及新进展管理论文2023-05-26
“放管服”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汇报2022-12-19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系列调查报告2023-05-31
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2023-09-22
对中国当前基层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级次问题探究2023-08-23
沈阳营商环境口号2023-02-09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计划一2023-05-19
学校管理新理念2022-11-28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报告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