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创作特点

时间:2023-09-30 08:17: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莫言的创作特点(精选5篇)由网友“xiaoy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莫言的创作特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莫言的创作特点

篇1:莫言的创作特点

莫言的创作特点

文学作品至今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作者的潜力?这就看大公无私的评论家和读者的慧眼视才了。在评奖时,同是一篇作品,有的评委说好,有的评委说差。当产生辩驳时,有人把优点说成缺点,有人把缺点说成优点,似乎没有裁判。我想其中因素之一就是每人的口味不同,他们的观点就不一致。就像一座建筑物,有人说不错,也能说出一、二、三的优点,有人说不怎么样,也能说出几条不足之处。不管哪一种作品都有读者群。不料,诺奖从天而降,莫言腾空而出,像稀世珍宝,降落在中国大地上,万人注目,正在使中国文学处于尴尬之时,突然来点兴奋的气氛。在之前文学界对莫言作品的评价仍是优劣不同,这也正常,谁都知道自古文人相轻嘛。可现在对他的评说似乎在推翻以前对他作品的不足认识,这也正常,锦上添花嘛。不管评说如何,人们的重点转移到认真剖析他作品的特点及获奖的因素,似乎从他身上要寻找文学作品的标尺和榜样。

莫言是1955出生,才获茅盾文学奖,写到了60岁才获此荣。其实他80年代就出名了,在之前每次评奖落空,恐怕他也伤心过,只是永不放弃,默默无闻地写自己的作品,不管他人是肯定或否定,获不获奖,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桂冠已经落在他头上了。他的`创作可以说在文学路上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没有走捷径。

我们针对他的作品,可以想一想他的优势在哪里?你能有他的想象力?你能有他的语言轰炸?你能有他的持续激情和敢于触及敏感题材?想一想吧,他每一个长篇,在题材上都抓住了中国最为重大的、最为敏感的东西——也就是不管好的坏的而具有中国符号意义的东西。

例如《酒国》是对中国人稀奇食癖的大展览大批判——吃红烧婴儿,吃活驴,等等,其实他哪里是在写饮食,他是在写政治。

例如,描写端上那个红烧婴儿之时,莫言大肆地描写了这个红烧婴儿的尸化神态——而在座的党委书记对丁钩儿的怀疑却解释道:“老丁同志,您太固执了。我们都是高举着拳头在党旗前宣过誓的人,为人民谋幸福是您的任务也是我的任务,不要以为天下只有你是好人。吃过我们酒国婴儿宴的人,有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也有世界五大洲的尊贵朋友,还有国内外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社会名流。”

莫言继续写道:”……你们是领导干部,杀百姓的儿子喂自己的肚子,天理难容!我听到儿童们在蒸笼里啼哭,在油锅里啼哭。在砧板上啼哭。在油、盐、酱、醋、糖、茴香、花椒、桂皮、生姜、料酒里啼哭。在你们胃肠里啼哭。在厕所里啼哭。在下水道里啼哭。在江河里啼哭,在化粪池里啼哭。在鱼腹里啼哭,在庄稼地里啼哭。在鲸鱼、鲨鱼、鳗鱼、鱿鱼、带鱼等等的肚腹里,在小麦的芒尖上、玉米的颗粒里、大豆的嫩荚里、蕃薯的藤蔓上、高粱的茎杆里、谷子的花粉里等等啼哭。”

“……哭啊哭,令人不忍卒听的啼哭声,从苹果里、鸭梨里、葡萄里、桃里杏里核桃里发出。水果店里是婴孩的哭声。蔬菜店里是婴孩的哭声。屠宰场里是婴孩的哭声。酒国的盛宴上回响着一个个被害男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啼哭声。我(丁钩儿)不对你们开枪对谁开枪?”

小说《檀香刑》描写中国专制社会的精心杀戮达到了何等地步,看后才知道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可以让统治阶级任意宰割的。剥皮的檀香刑,让杀戮如此精制。所谓文明古国,不就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屠宰场吗?我在台湾买过一本书叫《不得好死》,曾经讲中国封建社会使用过的各种酷刑。小说《蛙》是关于计划生育的,这个问题让世界多有诟病——这都是外国人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中国的国家级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和时代的丑陋和可怕!]

当然别的作家也有写这类题材的,但写得没有莫言大气,只有火气,急于揭露,直奔主题,向西方献媚的意念太明显,没有莫言特有的那点机智和狡黠。可以说,莫言在处理如此敏感的题材的时候,就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你是抓不住他的狐狸尾巴的。且不讲他的才华,他在处理这类题材时的聪明绝顶,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最好的作家有最好的表达方式。有些中国作家看到了外国人还是识中国文学的好货的。一些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家,写的东西就是小气,不通畅,不挺拔,不高朗,精心设计,小心求证,又是革命,又是全景,又是宏大叙事。回头一看,宏大的是野心,浪费的是文字,一堆垃圾,说不出个道理,跳不出自己狭隘的心胸,充满了算计,在向读者和市场献媚的同时,还要向当局或者有关上司抛媚眼,力求一箭双雕甚至是三雕四雕。这种精心算计下的作品,找到了某种平衡的诀窍,并且果然正中某些官员的下怀,皆大欢喜,充满了成功的假象,会让他内心充满了欢呼。在持续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同时,自己卑劣的写作内心膨胀成所谓灵魂的高度,神圣的坚守。这样的写作有时候会气势汹汹,但实际是八面玲珑,最大的野心是,把世界都揣到自己怀里来,一切如我所愿。

一部作品且不说多么优秀,但起码要反映出个什么问题,受到什么启发和警示,使读者从中受益,避免浪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否则,制造文字垃圾,毫无意义。

篇2: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

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丰富的想象也是莫言在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

《枯河》这部小说中体现其想象力的典型。“女孩眼中白杨倾斜的感觉,男孩敏捷如猫的动作”,使小说中人物的描写生动、传神。另外,“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等对物的描写都可见其笔力的弹动,灵气的闪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出了想象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合理想想象可以使曾经的生活活跃起来,也可以使未来的生活更具灵性。莫言小说《金发婴儿》中的人物:瞎老太婆,在描写其用手去触摸“游龙戏凤”的被子的过程时,“龙嘶嘶,凤唧唧”等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听那窈窈冥冥的'夜声,直听到星星相撞,訇然作响,天河泛滥,浪涛喧哗。另外,小说对主人公观察“渔女塑像”的描写,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块石头的肤色等拟人化特征的转变,以至“那显得非常结实的嘴唇里正在吹出三鲜水饺的香味。”这些都表现出了莫言对于想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欧洲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说道:“想象力是作家的显微镜”。莫言就是充分地利用了想象这一工具,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透视家。最终的结果是他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通常状况下的描写,能够对事和物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描写。所以其在对物的描写上可以一直深入下去,同时还能够达到感情饱满、声色具备的效果。莫言也正是由于能够对于事物多方位且细致的描写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天马行空、随意性较强

立体时空小说《爆炸》中主人公带妻子去医院的经过,就是天马行空风格的最好代表。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可天上却出现了飞行部队,漫天的飞机;地面上还有狗追赶狐狸,满草甸子乱窜;另外还有男女青年骑着摩托车兜风,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画面却出现在了一起。这些画面不仅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场面雄阔,气度恢宏,又能感到这些画面之间有着某种关联。莫言还在其作品中多次使用“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甚至“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结构手法。使得小说情节上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逼真感,并且达到了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

莫言的作品为了达到突出表现人物和环境的立体感,使小说更加生动,怎么顺手怎样写,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还表现在其他的许多方面,例如:《秋千架》中描写军队过河的场面,本可简单带过,莫言却花费了大量笔墨。莫言的作品随时随地地可以开始阅读,其用来吸引和征服读者的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小说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而恰恰是小说的语言。莫言作品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叫着喊着,笑着跳着,活鲜鲜水灵灵地来拉你,拽你。

四、结语

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构思方法、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其高超的写作能力和艺术修为,这也是莫言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莫言不愧为当代文学巨匠。

篇3:莫言自述创作生涯

莫言自述创作生涯

莫言自述创作生涯:写作冲着一天三顿饺子开始

“博士大还是县长大?”

7年前,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时,得知喜讯的父亲曾这样问他。如今,莫言又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父亲会作何感想。

那个在高密山头放牛的“炮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作家。12月,莫言在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今天,回过头去听听他的自述,你也许会更了解他。

写作冲着一天三顿饺子开始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

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

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我们村子里,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隋唐演义》这种古典章回体的小说。

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帮别人干活,跟别人换东西什么的,把村里的这几本小说看完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经把天下所有的书都读完了。

笔名“莫言”和喜欢讲真话有关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

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想象力是饿出来和吓出来的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至于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

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人因为恐惧也会产生想象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

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人的想象力就这么出来了。

方言土语进入我的小说叙事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写小说时,我胆大包天

作为作家,莫言对文学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从他的公开演讲和接受南方周末等媒体专访时窥见一斑。

结构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有多重要?

长篇小说结构很重要,每次在构思时都在结构上挖空心思,希望能用跟以前的小说不一样的结构,来讲述一个故事。我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迟迟没有动笔,就是因为在思考结构问题。

为什么这个《蛙》写了十五万字又放弃?就是因为结构没想好。如果用编年史的方法,那小说篇幅会很长,而且事无巨细都不能漏掉,否则不完整。用书信体,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它的好处是非常自由,可以从1958年一下跳到,把姑姑50年从医生涯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塑造人物的`故事元素给提炼出来。

中国文学如何跟世界对话?

中国文学真正能够跟世界对话,真正超越了狭隘的阶级观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大量阅读翻译过来的西方小说。

这大大开阔了中国这批小说家的眼界。

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几个作品带着很浓重的模仿外国文学的痕迹,譬如《金发婴儿》和《球状闪电》。到了《红高粱》这个阶段,我就明确地意识到必须逃离西方文学的影响,一定要写自己的东西,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就需要到民间去寻找,文学真正的丰富资源,还是隐藏在民间。当然我说的民间并不仅仅是荒凉的偏僻的农村,城市也是民间。这才有了《檀香刑》和《生死疲劳》。

所以包括我个人在内,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实际上是借助了这两种力量。我们借助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小说,对我们自己的文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后又从民间里汲取了丰富的资源,这才有了当今中国小说的现状。

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

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

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

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篇4:莫言小说的特点

莫言小说的特点

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

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丰富的想象也是莫言在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

《枯河》这部小说中体现其想象力的典型。“女孩眼中白杨倾斜的感觉,男孩敏捷如猫的动作”,使小说中人物的描写生动、传神。另外,“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等对物的描写都可见其笔力的弹动,灵气的'闪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出了想象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合理想想象可以使曾经的生活活跃起来,也可以使未来的生活更具灵性。莫言小说《金发婴儿》中的人物:瞎老太婆,在描写其用手去触摸“游龙戏凤”的被子的过程时, “龙嘶嘶,凤唧唧”等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听那窈窈冥冥的夜声,直听到星星相撞,訇然作响,天河泛滥,浪涛喧哗。另外,小说对主人公观察“渔女塑像”的描写,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块石头的肤色等拟人化特征的转变,以至“那显得非常结实的嘴唇里正在吹出三鲜水饺的香味。”这些都表现出了莫言对于想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欧洲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说道:“想象力是作家的显微镜”。莫言就是充分地利用了想象这一工具,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透视家。最终的结果是他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通常状况下的描写,能够对事和物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描写。所以其在对物的描写上可以一直深入下去,同时还能够达到感情饱满、声色具备的效果。莫言也正是由于能够对于事物多方位且细致的描写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天马行空、随意性较强

立体时空小说《爆炸》中主人公带妻子去医院的经过,就是天马行空风格的最好代表。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可天上却出现了飞行部队,漫天的飞机;地面上还有狗追赶狐狸,满草甸子乱窜;另外还有男女青年骑着摩托车兜风,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画面却出现在了一起。这些画面不仅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场面雄阔,气度恢宏,又能感到这些画面之间有着某种关联。莫言还在其作品中多次使用“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甚至“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结构手法。使得小说情节上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逼真感,并且达到了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效果。

莫言的作品为了达到突出表现人物和环境的立体感,使小说更加生动,怎么顺手怎样写,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还表现在其他的许多方面,例如:《秋千架》中描写军队过河的场面,本可简单带过,莫言却花费了大量笔墨。莫言的作品随时随地地可以开始阅读,其用来吸引和征服读者的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小说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而恰恰是小说的语言。莫言作品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叫着喊着,笑着跳着,活鲜鲜水灵灵地来拉你,拽你。

四、结语

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构思方法、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其高超的写作能力和艺术修为,这也是莫言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莫言不愧为当代文学巨匠。

篇5:莫言小说的创作心理

作者:张侃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的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作家的创作心理是心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借助心理学批评,可以分析作家与作品的各种深层的复杂关系。心理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他所受到的压抑、精神的创伤有着直接的关系,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心理批评要求在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反观作家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内容,并认为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借助以上观点,分析莫言的创作心理,笔者认为莫言的创作动因在于其受到的压抑和深层精神创伤,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创伤的间接或直接的表现,是他压抑的情感的释放。

莫言的精神创伤首先在于其痛苦压抑的童年体验,使得他形成了内向而敏感、自卑而又孤傲的性格,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则呈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童年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体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中介。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正如冰心所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莫言的童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痛苦。1956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置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莫言家里是上中农成分,经济的贫困和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创伤记忆。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使他未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少年时最大的兴趣是喂养鸟雀,但却被其父扼杀了这一童趣。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早就呼吁要对父母们进行训练,他说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何况最真挚的爱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在某种意义上父母与子女是仇敌”。现实生活中的阴影和无爱的童年,使莫言在心理上压抑而孤独,逐渐形成了内倾、自卑的气质特征,在文学系的同学这样描述他:“一颗天真烂漫而又骚动不安的童心,一副忧郁甚至变态的眼光,寡言而有敏感多情,自卑而又孤僻冷傲,内向而又耽于幻想”。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无能、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莫言曾说到,“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由此可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动机,正是基于自卑心理所产生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

然而,这也导致莫言对世界、人生的把握和对艺术的理解,带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并把它投射到其作品中去,表现为对生命本体悲剧的展示,即对生的悲剧、死的悲剧和性爱的悲剧的体验性描述。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把他的全部欲望凝结到透明的红萝卜上,但是,他却徒然地拔光了满地的萝卜也毫无所得,欲望是难以实现的,稍纵即逝的幻象则使人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在《红高粱》系列小说中,罗汉大爷被活剥时凄厉的呼喊和血肉模糊的尸体撼人心魄;似锦年华的戴凤莲在对生命的欢乐的回忆中死去;还有恋儿、成麻子、耿十八刀的死,“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以及余占螯几起几落、直到从日本北海道返回村庄后的英雄末路之状,无一不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余占螯与戴凤莲的爱情也充满悲剧色彩,一方面余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不惜杀人放火,还差点被曹梦九抓去坐大牢,一旦实现了对戴的占有,又别有所求,另一方面,二者的爱情又以戴的死去,而表明这种爱情的难以持续。在莫言看来,生是痛苦的,死也是痛苦的,饥饿是痛苦的,爱情也是痛苦的,它不是由于社会状况带来的个人之苦,而是与生俱来的痛苦。

在《我想到痛苦、爱情与艺术》一文中,他写到:“人生的根本要义我以为就是悲壮或凄婉的痛苦。英雄痛苦懦夫也痛苦;高贵者痛苦卑贱者也痛苦;鼻涕一把泪一把痛苦畅怀大笑未必就不痛苦。大家都在痛苦中诞生在痛苦中成长在痛苦中升华在痛苦中死亡。死亡是痛苦的解脱。但如果有灵魂,死亡也仅仅是痛苦肉体的解脱而不是痛苦灵魂的解脱。古往今来的痛苦灵魂在茫茫宇宙中徘徊着,游荡着,寻求解脱的方式。寄托痛苦灵魂的是艺术,解脱痛苦灵魂的也是艺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品里都搏动着一颗真正痛苦的灵魂。”可以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心理,使得莫言的小说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此外,莫言的精神创伤还表现为作家在生存中的缺失性体验,使得其小说创作具有叛逆与审丑倾向。作家的缺失性体验指的是作家处于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之中而产生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缺失性体验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的心理动机。

物质的匮乏,爱的缺失,使得莫言在心理上滋生出强烈的反叛意识。

他在名为《我痛恨所有的神灵》这篇文章中,宣扬渎神精神和自我意识,强调文学的批判性。他认为,“如果没有对固定的、僵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和信条的叛逆,很难有社会的变革……敢跟父母作对的孩子,他身上自有一种天才的素质”,莫言在艺术上有意识地与流行的作品、流行的理论划清界限,独辟蹊径。他说,“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各有高招,有阳光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你是仙音缭绕,三月绕梁不绝,那是你的福气。我是鬼哭狼嚎,牛鬼蛇神一齐出笼,你敢说这不是我的福气吗?”正因如此,从莫言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叛逆精神渗透于字里行间,不管是在早期的《红高粱》系列、《透明的红萝卜》,还是近年来的《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小说皆表现出离经叛道的精神。也正是这种反叛道德、伦理,破坏规范和权威的叛逆精神,使得他对文学的审美把握表现出审丑倾向。

可以说,莫言在小说创作中的审丑倾向是他反叛的一种姿态。传统文学大多数处于古典美学的范畴,以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子不语,怪、力、乱、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国儒家几千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一种话语霸权的方式影响和制约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莫言心灵的创伤是因为生活中的弊端和丑行而产生,生存中的缺失需要在作品中得到补偿,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也需要在其中得到宣泄。因此,审丑是莫言的一种自觉的选择,是他张扬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对传统美学的一种挑战。在这里,审丑便有了积极的意义,它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忠实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超越了美与丑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在莫言的小说中,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活剥人皮场面的描写,有恋儿大难临头之际黑色预感的渲染和神秘体验,有襁褓之中的婴儿被粗暴、残酷地扼死的场景,一支农民游击队在墨水河全军覆灭、横尸沙场的画面,一个心情抑郁地忏悔着自己莫须有的罪过、以自己的失语为自己赎罪的孩子的心声,乃至于肢体上的残缺,独眼、断手、哑巴,苍蝇和大便,月经和生殖器,死鱼样的眼睛等等诸如此类让人厌恶与不快的场景和形象。莫言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正是其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反叛与意义的消解。

由上述可知,莫言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主要是缘于其痛苦压抑的童年记忆和生存中的缺失性体验所产生的精神创伤,二者的交互作用使得莫言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反叛精神,并表现出审丑的美学倾向。

莫言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莫言经典作品语录

莫言作品

读《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冰心作品的语言特色

心理剖析范文

“探索者1号”阅读答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感言阅读

《母亲 莫言》阅读答案

莫言的创作特点
《莫言的创作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莫言的创作特点(精选5篇)】相关文章:

莫言《冰雪美人》赏析2022-10-02

莫言我的母亲阅读答案2023-09-06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2022-04-29

生死疲劳读后感2023-03-21

diy微景观主持词2023-04-30

小品《莫言获奖了》剧本2022-12-31

《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的阅读答案2022-11-26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2022-10-0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颁奖词2023-04-06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