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合集6篇)由网友“rosen059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欢迎大家分享。
篇1: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
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
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马素萍
独立性是意志力的重要特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学生的科技活动,大量的是以个人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一方面,某些活动本身必须由学生单独进行;另一方面,在小组或集体性科技活动中,有许多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可以说,个人活动是学生科技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技活动这一阵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质。
1.精心设计,克服学生依赖性。
科技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十分喜爱。但由于小学生虽活泼好动却思想单纯,虽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却又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技活动的内容,在有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思想,形成独立意识。
(1)阐明道理,有机渗透。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等特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愿望。因此,我针对学生们这种自我表现的需要,及时向他们介绍科学技术对于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21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离不开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劳动者,而独立意识和独立品质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是指科技活动的内容安排上,要努力做到逐层递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掌握的技术程度从易到难地安排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由此,学生手脑并用,学有所得,不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足了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参加活动的热情,克服了依赖性。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需要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如学习小制作《自制喷气式飞机》这一课时,学生们制作的喷气式飞机都飞不起来。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认为飞机飞不起来的原因与安装飞机翅膀的角度有关,还有的认为与装酒精燃料瓶(即发动机)时喷气针的斜度有关……。然后,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改进,解决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自做的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成功中享受喜悦,并由此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同时,对他们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了自卑感和依赖性。
2.营造氛围,发挥学生创造性。
在科技活动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的氛围,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求索创新,这对独立性品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1)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科技制作、实验的关键处,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在学生理解受到阻力时,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决途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这是激励学生独立创新的好方法。学生们在讨论中由于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独立性增强了,创造力提高了。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科技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并创设机会,提供时间让学生发问。同时对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应予保护和鼓励,还要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发问的质量,以利于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3)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完成某些作品。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肯定的分析,对那些独辟蹊径的佳作更应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奖励。
(4)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活动过程。在科技活动中,对做得又好又快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总结自己的学习与制作过程,让他们当众讲述,这样可以调动其参与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独立思维能力。
篇2: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
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
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马素萍
独立性是意志力的重要特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学生的科技活动,大量的是以个人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一方面,某些活动本身必须由学生单独进行;另一方面,在小组或集体性科技活动中,有许多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可以说,个人活动是学生科技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技活动这一阵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质。
1.精心设计,克服学生依赖性。
科技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十分喜爱。但由于小学生虽活泼好动却思想单纯,虽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却又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技活动的内容,在有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思想,形成独立意识。
(1)阐明道理,有机渗透。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等特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愿望。因此,我针对学生们这种自我表现的需要,及时向他们介绍科学技术对于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21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离不开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劳动者,而独立意识和独立品质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是指科技活动的内容安排上,要努力做到逐层递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掌握的技术程度从易到难地安排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由此,学生手脑并用,学有所得,不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足了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参加活动的热情,克服了依赖性。
(3)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需要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立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如学习小制作《自制喷气式飞机》这一课时,学生们制作的喷气式飞机都飞不起来。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认为飞机飞不起来的原因与安装飞机翅膀的角度有关,还有的认为与装酒精燃料瓶(即发动机)时喷气针的斜度有关……。然后,我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改进,解决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自做的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成功中享受喜悦,并由此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同时,对他们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了自卑感和依赖性。
2.营造氛围,发挥学生创造性。
在科技活动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的氛围,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求索创新,这对独立性品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1)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科技制作、实验的关键处,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在学生理解受到阻力时,在
[1] [2]
篇3:培养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培养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言淑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身心也在迅速变化。他们与社会交往增多,对家庭的依附性减少,要求独立,摆脱成人控制的思想情绪日益上升。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不轻信家长、教师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曾对所教班级48名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不同看法,不愿意对师长言听计从。
对于这些现象,不少家长、教师感到茫然,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固执、好自以为是的表现,于是动辄批评、甚至采取高压手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一般要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在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一个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逐步转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并由此而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这时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论型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已不满足于成年人传授经验知识的教育,而开始独立分析和判断,并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自发产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认可、扶植,顺利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对话环境,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宽松的对话环境对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唯物辩证法是最革命、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进行全面地有联系地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地看问题。教育者应加强对学生的唯物辩证法教育,使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向科学轨道运行,防止思维走入误区。
篇4: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化学科学的发展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呢?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目的是要导出“化学变化”这一 概念,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点燃前镁带的颜色、状态和硬度;(2)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以防止学生只注意了“燃烧时发出的耀眼的强光”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反应后生成物的特征”这一观察的重点。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必须根据观察的目的,遵循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观察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若马虎粗心,随心所欲,所获得的知识就可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1)观察装置图,选择所用的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用法;(2)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3)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4)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要依次进行,不遗漏。实践证明,注重观察程序对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观察的精确性表现在,不只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更重要的是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精确性的过程。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
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
1.根据教学目标体系,制订出“双基”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同步发展----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同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同步进行,教师讲授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调节同步进行,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同步进行。
2.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特点:模型----立体模拟,投影----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局部动态模拟,电视----动态模拟等。
4.化学习结构,使学生领悟和掌握五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自测与小结)学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质与素养。
篇5: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的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的论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马克思曾说过:“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共同提高。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创造才能。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每当看到学生充满疑惑的提问时,我都会毫无犹豫地表扬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抑制学生的提问,而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的发展源的“机灵点,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篇6: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之我见
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之我见
[作者] 高潮
[内容]
(江苏省扬州中学 高潮)
提要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现代社会阅读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心态,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第二,运用整体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强化整体观念,培养学生对读物载体的整体感受和把握;第三,树立创造意识,加强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 *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 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 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 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 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
[2]顾黄初《略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3]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载《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
(责任编辑 言逊)
【科技活动中学生独立性品质的培养(合集6篇)】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2022-12-12
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2023-06-12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2022-1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研究论文2023-04-16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2023-09-03
学校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总结2023-08-11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22-10-16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024-02-27
小学书法兴趣小组活动总结2023-05-22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什么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