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共8篇)由网友“秃宝”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
篇1: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
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
幼儿的学习品质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因此,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学习品质的提高。本文深入的探讨了5-6岁幼儿园学习品质的基本特点,并从幼儿的心理特征入手,对相应的学习品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幼儿学习品质的提高方式和增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这些都使幼儿能够在家庭教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实现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学习品质。目前,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将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分析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5-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
5-6岁幼儿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性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对外部环境的基本理解,但尚不能独自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学习品质的塑造在这一时期最为关键[1]。此外,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加深幼儿的心智培育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幼儿得到自信心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品质的教育活动当中。5-6岁的儿童不具备同成年人一样的理性思维[2]。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比较容易凭借直观的感受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且建立起更高水平的学习品质,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多的受到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幼儿的学习品质受学习方法的影响较多[3]。在基本素质的影响下幼儿的常规活动更容易进行塑造,并且能够在长时间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更高水平的学习方法。
此外,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并且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界的关注。在教育研究领域,更多的学者将学习品质因素的研究分析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4]。因此,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特点。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其它教学模式的完善。另外,5-6岁的幼儿在教育领域需要对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幼儿对学习有效性的关注也是保证幼儿学习质量的核心。良好的学习品质,即是影响幼儿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学习品质需要得到有效性的充分保证。
二、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5-6岁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5-6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思维养成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在进行5-6岁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是决定幼儿学习品质的核心因素。虽然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但是,这些幼儿教学机构依然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加以灌输,使得幼儿必须在固有的模式下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有效的基础知识学习增强知识储备。基于此,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为了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最为强烈的因素。此外,家庭教养的主要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很有可能在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法科学性,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家庭教育活动还会树立起幼儿心中的主观学习意识,使幼儿可以从个性塑造和兴趣培养等方面适应学习品质养成的要求,保证后续的学业活动拥有良好的行为模式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5-6岁幼儿接收到的最主要的教育,将启发诱导式教育应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可以使幼儿很好的提升学习品质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得到更高水平的学习质量[5]。除此之外,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还存在一定的溺爱因素,使得很多幼儿的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在溺爱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教养方式具备高水平的文化因素,将会使5-6岁的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工作当中,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品质的塑造[6]。沟通教育的模式也是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家庭经常以严厉的指令要求幼儿进行行为约束而没有对儿童进行思想观念的管理,则很有可能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幼儿只能在较为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品质的有效塑造,并且不能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环境。
三、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
(一)5-6岁幼儿主动性差异
从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环境来看,能够以启发诱导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家庭可以有效的保证幼儿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因素并不能通过当前的社会性评价体系进行观察[7],幼儿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并不能直接决定家庭教育使用何种教育模式。
从目前的家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此外,有一些家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惩罚式教育,使得幼儿虽然能够按照父母的具体要求进行行为的约束,却不能够按照具体的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幼儿难以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主动性的有效行为。虽然5-6岁的幼儿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按照强有力的理性思维进行主动性的分析,但是,5-6岁的幼儿很有可能在简单思维引导之下产生行为的设计[8]。
因此,如果不能将惩罚式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良,将会直接危害到幼儿学习品质主动性的建设质量。还有一些家庭目前依旧采用溺爱式教育的方式应对一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行为,使得幼儿不能对学习品质当中的主动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虽然幼儿能够保证在家庭成员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些学习行为的开展,但这种行为属于一种溺爱环境下的利益交换行为,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5-6岁幼儿学业成绩差异
幼儿的学习成绩目前一直是很多家庭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从幼儿多年的学业活动来看,5-6岁幼儿阶段的学业行为并不能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其养成方式需要成为教学设计工作的重点[9]。此外,幼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容易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幼儿的抵抗挫折等方面展示出更加激烈的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幼儿在家庭较为放任的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并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也会直接造成幼儿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业成绩。
(三)5-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差异
目前,在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影响下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快速改善,因此,在幼儿的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溺爱式教育和惩罚式教育两种极端的教育形态,使得幼儿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状态。如果惩罚式教育过于严厉,则会使幼儿在形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疲劳,最终导致幼儿形成较强的被动性,不利于后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溺爱幼儿也很有可能导致幼儿在抗挫折能力的建设方面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造成幼儿难以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带动下对学习品质有所提高。另外,家庭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渗透过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很大程度上同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家庭教育是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四、5-6岁幼儿学习品质较为理想的原因
在进行5-6岁幼儿的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经常从幼儿的非智力性因素入手展开对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由于幼儿的先天智力因素并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幼儿后天的智力发育情况也不属于教育品质的设定范畴,因此,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研究,更多的从家庭环境的理念和模式出发,对诸多非智力性因素进行分析。在进行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儿童的实际心理状态是决定儿童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儿童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比较容易在应对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警惕性心态,并且很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产生抵触性思维。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模式科学性和理念正确性是保证儿童形成理想的学习品质的关键。
五、5-6岁幼儿男女学习品质差异分析
男女幼儿的成长特点不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在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男女幼儿实施差别对待,保证男女幼儿可以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学习品质质量,使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另外,男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往往展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能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各项教育方式的适应,而女性幼儿则很有可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出较为保守的处理模式。不同性别的幼儿必须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学习品质培养,使家庭教育工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适应幼儿的学习要求。
六、提高5-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建议
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点。因此,要从5-6岁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入手,使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都能在幼儿的积极配合下进行高水平的提高。要对5-6岁儿童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因素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对儿童喜爱的动漫人物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儿童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使儿童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展开学习品质提高的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对幼儿生活环境的关注,尤其要保证教育人员能够与儿童的家长进行频繁的沟通,以便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使幼儿的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并且保证幼儿在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儿童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幼儿学习品质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幼儿的学习品质不仅包括了基础性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能力特点的现实。使教学工作者都能具备幼儿的学习行为是影响幼儿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的理念,保证幼儿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估体系的支持。
七、结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并从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形成特点入手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影响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5-6岁幼儿的学习品质质量,并保证幼儿能够建立起更加理想的学习基础。
篇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要有一个相应的环境。
幼儿性格发展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同伴,教师的行为,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都会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而家庭常常会被认为是幼儿发展中社会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瑞典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性格发展是在抚育者的不断强化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一强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姆玲德(Baumrind,1967)经过对幼儿为时4周的行为观察,确定了教养方式与幼儿的行为相关,包姆玲德确定了行为模式极不相同的三类儿童:积极―友好型、冲突―急躁型、冲动―攻击型。发现了不同幼儿性格与其家庭的教养行为类型是相关的.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取决于抚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方式.
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也认为幼儿的性格与家庭教养存在一定的关联,积极地、安全的家庭教养会形成幼儿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消极地、不稳定的家庭教养则会形成幼儿自卑消极、内向孤僻的性格。现根据幼儿父母是否亲自承担教养责任,将教养方式分为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和非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父母亲自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我们据父母是否离异而将家庭分为健全型家庭和残缺型家庭。
篇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
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与威望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
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
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
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
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站在桌子上踢碗;睡觉时,钻到床底下拆床板;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
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
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4、父母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独生子女,所以一般都会在家庭当中具有相当重的地位,被父母忽视的情况好象不会发生。
然而,我却接触过这样一个小孩子叫王鹏,妈妈早年下海自己开了一个小商店,爸爸是一名工程师,家里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在外,妈妈又特别爱打麻将。有一次,孩子饿了,要吃饭,妈妈又正在麻将桌上不想下来,拿出十元钱,对他说,自已买去,我看到孩子哭丧着脸,拿着那十元钱,悻悻地走了。而且,因为麻将,妈妈经常将他一个人关在家里自已玩。
等到妈妈忽然意识到孩子怎么变得不爱讲话了,不爱理人了,那时候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了,到读初二时,孩子已无心读书,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思,于是每天泡吧打游戏,他没有朋友,只有游戏,所以当爸爸因为读书的问题发生争执时,他居然选择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独”字--孤独,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关心和爱护,而王鹏则是因长期有不受父母重视,被父母忽视情感的需要,形成一种内向自闭的性格。
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自卑,无爱心,自我封闭。二>残缺型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离异的越来越多,于是也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许多的不同的教养方式,离异无可厚非,而它只能给孩子一个单亲的家庭教养,对孩子性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单亲家庭在家庭结构上的不同,对幼儿心理在同伴中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异常行为,所以当爹又当妈的家长,必然会比健全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石清,4岁,爸妈很早就离异,从小随妈妈生活,妈妈很爱她,把她当成一个精神的寄托,只要一有空就尽量的陪他,给他全身心的爱,给他买漂亮的衣服,给他买高档的玩具,但妈妈是某一公司的高级职员,工作压力非常大,并无多少时间来照顾她,小姑娘很懂事,她聪明,乖巧,然而性格过于内向,不爱讲话,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情感。
虽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我所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都较健全型家庭的孩子在更多的异常行为,孩子的性格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有自卑,内向的成分,目前离婚对儿童的性格影响也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单亲教养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内向,不合群。
二、非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由爷爷奶奶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一般来讲,此类幼儿的性格都相对而言比较内向,娇弱。
“隔代养”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父母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将全部的教养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想着就这么一个宝贝,这责任也真是大呀,所以怕孩子挨饿了,受冻了,受伤了,被人欺负了,于是呵护有加,关爱倍至。加之久别的父母因觉得不曾带孩子,心里多少总觉得该弥补点什么,所以每次见面都会疼爱一番,给孩子增加许多特殊感。
所以这类孩子一般胆小,娇气,较自私,动作发展较同龄孩子差,群体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而且没有协作精神。
二>、由保姆单独教养的幼儿的性格形成情况:
李若,5岁,爸爸妈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一直由保姆单独教养。她平时不多话,也很少笑,遇到需要自已决择的事情经常呆呆地看着你,不知所措的样子。因为大多数这类孩子经常不在父母身边,大事小事都是由保姆说了算,而保姆一般为了省事,都会对孩子的行动进行主观性的安排,孩子一般也是绝对服从,所以孩子没有自主权,也不会得到一些应有的情感上的尊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自卑的`性格。
此类幼儿一般独立性较强,善于察言观色,但都比较自卑,不太敢表达自已的意愿。
综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教养环境对幼儿性格成长的重大影响。尽管还不能确定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性格之间的因果联系,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我不敢独断哪一种教养方式为最佳方式,但它们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却真实存在,美国心理学家诺尔希曾说过: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然而怎样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健全的家庭环境,提供最佳的教养方式呢?笔者认为,虽然家庭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幼儿的性格,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养方式,只要我们作为孩子的抚育者和教养者,我们都能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我想也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性格发展:
1、关心孩子并对孩子的需要作出良好的反应;
2、对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一贯地、坚决地坚持这些要求,不对儿童的吵闹让步;
3、使孩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让日常事件和周围环境都可以预测;
4、让儿童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
5、倾听孩子的观点,将父母的要求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解释,尽量避免强迫和模糊不清的要求,避免只靠权力作决定,让儿童注意他的行动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对他与别人关系的影响。
6、尽量让孩子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
7、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示热情,注意和赞扬。
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篇4: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5]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继承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负性教养行为(包括惩罚、权威控制、挑剔挖苦、溺爱和限制干涉)和教育困惑主要与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如忧郁性、紧张性)相关,反映亲子关系的亲子气氛与子女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为性)相关。而正性教养行为(包括关怀爱护、鼓励理解和自我教育)中仅关怀爱护与子女人格特征中的忧郁性呈负相关。[6]
一些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7]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研究发现,[8]母亲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如拒绝、惩罚,易引起儿童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其较低的自尊水平。
上面所引述的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进行的,另有一些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曾琦等人认为,[9]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严厉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都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一次调查中,有31.4%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10]
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11]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虽然给孩子的自由较多,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父母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近年来父亲抚养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视,研究者认为,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孩子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依赖母亲生长,但必须要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影响,否则,儿童就容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会出现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得到实际和理论的验证。[13]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心理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理论的印证,又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三、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评析
综观现有研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某一方面关系的研究较多,对父母抚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多,并揭示出父母抚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根据本国的文化特点,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划分出了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溺爱型、专断型、纵容型和民主型[14]。
第二、长期以来,心理学者过多地把父母教育观念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研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对母亲教养方式或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单独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父亲教育观念和母亲教育观念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关,但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各有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在儿童生活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对幼儿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儿童入学后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向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四、现有的研究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而没有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儿童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加给他们的影响,但这种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这其中包含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理解和选择,反过来,儿童的行为或个性特征也会引起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反思,促使他们调整教养方式,采取新的行为。
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首先,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予以情感温暖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仔细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以理智的爱,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警惕教育过度。父母这不准,那不准的戒律越多,孩子的活动范围就越小,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就越少,将来就越缺乏灵活性。孩子是在经验中成长的,为了使孩子掌握知识,并以此去进行正常的生活,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学为我们送来的最为珍贵的财富。此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执行倾向要一致。当父母对孩子表示一种期望后,对孩子规矩的标准就要严格按照期望去执行。如果说得严,而做得不严,孩子就会见风使舵,不诚实。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影响他们选择不同教育方式的诸多因素中,是最关键性的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应提高母亲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应当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对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适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对管教方式的反应,并加以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早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父母,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正确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篇5: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21名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评定.结果 学习困难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对学习困难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积极影响,而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结论 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作 者:陈栩 张建霞 郭斯萍 Chen Xu Zhang Jianxia Guo Siping 作者单位:中国,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 14(6) 分类号:B84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主观幸福感篇6: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BMU)对渭南市6所中学的536名初三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对象中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58.3%。有无考试焦虑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考试焦虑与学生的性别、中考信心、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成正相关。结论: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篇7:初三学生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论文
【Abstract】 Purpos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e Students and Parenting Styles in Test Anxiet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improve test anxiety of the grade students. Method: Testing 53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6 middle schools in Weinan City by Test Anxiety Scale (TAS) and the Parenting Style Scale(EBMU),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SPSS software. Results: The detection test anxiety was 58.3%. Test anxiety in parents without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punishment, rejection, his father had interference, the mother had interfer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protec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est anxiety and students of gender, faith in the examination, the mother refused to deny that protection of the mother had interfered with a positive correlation. Conclusion: Parenting, especially mothers rearing related to test anxiety
【Key words】Grade students;Test Anxiety;Parenting
考试焦虑在学生中是一种常见现象,较高的考试焦虑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初三学生正面临中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与高中生相比其心智还不够成熟,应对压力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探讨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对于了解初三学生的焦虑状况,指导父母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及如何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对536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4月-205月对渭南市初三学生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6所学校共12个班级536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536名,收回有效答卷521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229人,女生292人;独生子女187人,非独生子女334人;城市学生189人,农村学生332人;对考试有信心的361人,没有信心的160人。
1.2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整个测查过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完成。
1.2.1研究工具
(1) 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2)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 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中文版的TAS是王才康翻译而成[1],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在我国进行考试焦虑的测试,该量表既可以对个体进行测验,也可以对团体进行测查。(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BMU),该问卷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共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该问卷1993年由岳东梅等翻译修订成中文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1.2.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
2结果
2.1考试焦虑的检出情况及特点:按照TAS的使用要求,总分大于或等于15分就认为明确地感受到了面对考试而产生的不适感,即可认为存在考试焦虑,总分低于15即认为无考试焦虑[3]。结果显示521人考试焦虑人数304人,考试焦虑检出率58.3%。经2检验,考试焦虑的检出率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对中考的信心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检出率高于农村学生、对中考没有信心的学生高于对中考有信心的学生。见表1。
表1考试焦虑的检出及对比分析
2.2有无考试焦虑父母教养方式的t检验:以被调查者有无考试焦虑分组,对EMBU各因子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 2.3各因素与考试焦虑的多元线形回归分析:依次引入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学校、班级、是否独生、居住地、中考信心、性格类型)、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将选定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考试焦虑分值作为因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法)分析。最后进入方程的变量为中考信心、母亲拒绝否认、性别、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分析结果见表3。
表2有无考试焦虑父母教养方式的t检验
3讨论
3.1考试焦虑的检出情况及特点:此次调查发现,女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方面可能与男女两性的生理及心理差异有关,心理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敏感、细腻,因此在应对压力情境时易产生焦虑情绪。另外学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男女差别,使女生对前途与未来的担忧更甚于男生,因此会更重视考试的结果。城市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高于农村,可能因为城市学生的家长大多对他们寄予的期望更高,管教更严,使得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心理压力也就更大,因此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对中考没有信心的学生考试焦虑检出率高于有信心的学生,原因在于有自信心的学生,有着积极的自我评价且一般学习成绩较好,因此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较为理性的评估压力大小及自己的应对能力,进而可以将焦虑调整到适当的水平。而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一方面有着消极的自我评价且通常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另一方面对压力也会通过放大镜来认知,因而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3.2考试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生性别、中考的信心与考试焦虑成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考试焦虑成正相关。这与国内研究有相似之处[4][5]。母亲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更主要,可能与中国家庭教育的重担在大多家庭中由母亲承担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学生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考试焦虑,且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加重学生的考试焦虑,因此需要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对面临毕业的初三学生学校应适当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考试前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女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父母方面则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正确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不良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教育子女,使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参考文献
[1]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2):96-97.
[2]岳冬梅,李鸣皋.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3]Newman E.No More Test Anxiety[J]. Los Angels:Learning Shills Publications,,1:14.
[4]侯东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的影响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2):174-176.
[5]李建芬.中学生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3): 192-193
篇8: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品质的研究论文
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品质的研究论文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利用各项生活环节,融入教育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品质。从自主来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自主盥洗,形成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进餐,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午睡,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离园,养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品质等方面,研究在生活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说明”部分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方法交给孩子,使孩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能主动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经验,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能力。可以说,在幼儿时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因此,要合理安排好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来园活动、游戏活动、进餐、盥洗、午睡、户外活动、离园活动等等。在保证幼儿快乐生活的同时,要进行积极而适宜的教育引导,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并在生活中积极进行学习。在生活各环节中,不断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一、自主来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来园活动是幼儿每天入园的第一个生活环节,所谓“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这个“晨”是每个人一天生活的开始,因此,合理安排好幼儿的来园晨间活动,尤为重要。我园的来园活动通常包括:晨检、谈话、自主选择区域游戏等活动内容。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整齐划一地组织来园活动的状态,在每个班级设置了“我的生活我做主”的专门区域,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抽屉或盒子当作储物袋。
幼儿走入班级与老师主动问好后,他们可以将自己今天带来的衣物或小玩具等放入自己的储物袋中,以便在合适的时间自主使用。此外,还在班级设置了一个专栏“特别关注”,如果幼儿有生病需要喂药的或有需要特别记住的事情,家长送幼儿进入班级与老师交流后,可将药品或备忘纸条等放置到“特别关注”专栏,让幼儿自主关注自己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并提醒教师帮助他一起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我服务的愿望,也锻炼了幼儿有计划地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来园活动环节中除了晨检、谈话,幼儿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自主参与活动区的游戏。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温馨舒适的活动区,区域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并给予幼儿充裕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自主开展游戏。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你瞧!博涵放下他的来园物品,就拉着轩宇躲进了活动区——“中六班的故事”中眉飞色舞地说着他昨晚经历的事情;杨多铭今天来得早,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小鬼当家”的厨师;熠妍又走进了种植角继续观察“豆子发芽”。盛竞航与王信轩在益智区互相合作用小木块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迷宫。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自主开展游戏之外,还要不断激发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一天活动的良好开始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自主盥洗,形成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
盥洗环节通常主要包括:入厕、洗手、喝开水等生活细节。为了让幼儿自主习得入厕、洗手的正确方法,教师智慧地创设了有关盥洗的生活环境,以富有童趣的动物形象或画面为主,在洗手池的边上贴有提示图片:一湿、二摸、三搓、四冲、五擦。还可以配上儿歌,帮助幼儿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如:“袖口挽高,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泡泡,用水冲冲,小手甩甩,毛巾擦干。”这样,既能激发幼儿对盥洗行为产生兴趣,又能使幼儿对盥洗方法产生形象的认识,还能帮助他们掌握盥洗的顺序及正确的方法。针对男孩入厕容易将尿溅到其他小朋友身上的现象,在小便池里相应的位置贴上一朵花或一棵小树,引导幼儿解小便给“花儿、小树”浇水,巧妙地培养了幼儿的入厕习惯。为提醒幼儿多喝开水、取开水要排队,设置了“金鱼吐泡泡”“你今天喝开水了吗”“请排队取水”“你今天喝了几杯开水”互动墙,便于幼儿及时记录自己喝开水的情况并养成多喝开水的好习惯。同时在喝水的过程中,幼儿一边观察着水量的多与少、感知着水的温度、体验着水的流动,一边又养成了饮水的好习惯。针对幼儿浪费水的现象,在墙面上贴上水龙头哭泣的图片,以提醒幼儿要及时关闭水龙头,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教师通过创设这些形象的生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让幼儿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自主进餐,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幼儿园的进餐环节主要包括:午餐分食、就餐、餐后整理、漱口、擦嘴等细节。可充分利用进餐各环节,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小班幼儿控制力差现状,在漱口、洗手、喝水、吃饭、散步时,可让幼儿一起唱“洗手歌”“三轻歌”等,这些朗朗上口、节奏欢快的儿歌童谣是小班幼儿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形式,它能快速刺激幼儿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措施,能促使幼儿更加乐意听、乐意做,使生活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例如,餐前分食,教师可以请幼儿轮流当值日生协助老师给大家分发碗勺,让他们在分发碗勺的过程中自然获得点数、一一对应、按数(幼儿人数)取物(碗勺)等数学逻辑关系。
用餐前,给幼儿几分钟时间开展“说说我的美食”活动,让幼儿们充分了解各种食物的制作过程及营养价值,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尝试给幼儿一周提供一次自助餐,让幼儿自主配餐,自主选择食物。幼儿在按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到合理配餐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自主探索,可以帮助幼儿将正确的健康理念转化为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自主午睡,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午睡环节通常包括穿脱衣裤、入睡、起床。幼儿的年龄小、动手能力较弱,他们的生活护理多是在教师主动关注和协助下逐渐学习并完成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地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因此,从小班开始,教师就应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穿、脱衣服,在睡觉前,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衣裤鞋帽的结构特点,使幼儿在认识衣裤结构的基础上早日学会穿、脱衣服。对中班幼儿,则应给予幼儿充分自理的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如怎样整理好衣裤,脱下的衣裤放置在什么地方最合理,等等。
针对幼儿喜欢帮老师做事的特点,规定起床后第一个整理好衣裤的幼儿可以去帮助老师分水果,这样,能大大激发幼儿整理衣裤的兴趣及能力。从中班下学期开始,要尝试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叠被子。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穿脱衣服、整理被褥等)竞赛活动。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感受到了个人仪表、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自主离园,养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品质
离园活动环节的教育目标是幼儿能愉快地离园回家,带好回家用品,有礼貌地同老师、小朋友告别。而实际上,离园前,幼儿们经过一天的游戏、学习等集体生活后,竭力想寻找一个放松自我的.机会,并且此时的幼儿心里充满了等待家长的焦急和兴奋,从而容易出现很多不良的行为表现,比如:随便跑动的、同伴间相互打闹的、发出怪声音的,总之班级氛围较为混乱,这种状态增加了幼儿发生危险事件的几率。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离园环节这一时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自主化离园活动,让幼儿感到快乐的同时,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
首先,要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离园氛围,消除幼儿想回家的迫切、焦急心理,让幼儿在离园时也能感受到快乐。对此,我们设置了“快乐宝贝”的互动墙。每天离园时,请幼儿在自己的名字后面贴一个小贴画,并请他们说一说这一天中最欢乐的事情是什么,帮助幼儿找到和强化在幼儿园中的快乐,使他们能够快乐、满足地离园。其次,要把握幼儿的兴趣,开展丰富的活动,减少幼儿之间出现无目的的打闹现象,进而养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品质。
在离园前,可以举行一个短时间的集体活动,用各种道具和夸张的表情给幼儿讲故事,和幼儿一起进行小游戏、小律动,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欢乐和满足的情感体验,降低他们的“分离焦虑”。或者根据幼儿的兴趣,给他们“开心一刻钟”的自主游戏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让幼儿拼图、翻绳、看图画书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的最爱,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玩具、自选活动,这种自选并不是一味放任,而是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不打扰别人,在游戏过程中能互相谦让。此外,离园前,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摸摸自己的扣子,掖掖自己的衣服,提提自己的裤子,看看自己的鞋,找找自己所带的物品”的自检活动,以及“找一找,看一看,伸出小手帮着干”的他检活动。
丰富多彩的离园活动,会让幼儿更加喜欢这个时间段,有事可做的幼儿就不会胡乱疯跑,井然有序的活动也会让家长对幼儿园产生更好的印象。所谓“有始有终”,离园活动也应该如此。离园前的活动是琐碎、繁杂的,是一日活动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幼儿整个一日活动的完美谢幕。这样做,既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又加强了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教育,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品质。
五、结束语
总之,幼儿教师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科学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自主生活环境,将教育自然无痕地融入幼儿的生活。幼儿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生活,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6岁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共8篇)】相关文章:
简述民间美术论文提纲2023-12-18
小班第二学期班务计划2022-09-03
托管工作计划2023-02-02
现场欣赏交响乐的礼仪后的心得总结2023-08-12
小小班班级个人计划2022-07-21
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论文2023-03-02
教师礼仪的重要性论文2022-12-27
学前教育工作自我鉴定2024-03-26
第二学期小班班务计划2023-06-10
教师个人转正自我鉴定范文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