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

时间:2023-10-20 08:17: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精选6篇)由网友“zygjjg200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

篇1: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

伴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春节的气息已经嗅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恍惚间,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好吃、好喝天天应有尽有,大年似乎走失了一般。遥望南天,任由生翼的思绪飞向那炊烟的童年,去寻找尘埃腊味的老屋,鞭炮炸响的村寨、贴上红对联的木门、新鲜的花衣服,还有那颗涌动心海的期盼之心。

小时候,尽管那时物质匮乏,又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却尽是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清晰记得,一进入腊月就扳着指头开始算天数,盘算着怎么过,是先走外婆家、舅舅家,还是先去大姑妈家、二姑妈家。平常农活多,很少有走亲串友的空闲。唯有春节期间才可以去亲戚家好好疯玩一回。那时候表姊妹多,到哪里都有伴儿玩。一起打猪草、放牛、砍材、跳海、捉迷藏等,还能好吃好喝上一通。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有时还因不舍分开要哭闹一场,最后还是被大人强行带走。我喜欢跟着哥哥、弟弟,一起到他们的干妈、干爹家去拜年。居然还跟着他们傻里傻气的喊干爹叫干妈,常常我也会得到“干爹、干妈”分发的漂亮手巾或好看的袜子,自然是喜不自禁。当时我总认为父母偏心眼,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八字软,为了哥哥、弟弟、妹妹长命,都按生辰八字给他们找了干爹干妈,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平安成长。后来,才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时候,爷爷平反昭雪后分配在工厂工作,每年春节才放假回家。因此,又多了这份血肉相牵的团圆期盼。家里有好吃的菜肴,留着等爷爷回来了享用。爷爷每每回家过年,也会给我们买回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村里别人家孩子难得一见的糖果之类,更欣喜是还给我们买来新奇的玩具,眼馋的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垂涎欲滴。记忆尤深的就是弟弟能跑的黑乌龟、会叫的大红马,他欣喜地拿着它们满寨子跑,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得意和狂欢。当然,爷爷不会偏心病,新颖的布娃娃是他老人家给我的最爱。让我也同样享受着玩耍的快乐。其实,爷爷对我更是厚爱有加的,他在为我买玩具的同时,还会买上好看的新衣服、花裙子。思想落后的母亲说,裙子是城市里女孩穿的,农村女孩穿裙子叫人家笑话。淳朴的母亲不容我辩解,狠心的把我漂亮裙子改做了围裙,我一连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由此,让我羡慕起城市的女孩来,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城市人。不过,爷爷给我买的各种颜色的灯芯绒布料,母亲还是给我做成了好看的衣服,比起当时农村的女孩子来,我穿的比谁都好看,让我多了几分优越感。有时或拿出这些对当时农村孩子眼中的奢侈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有时还会拿出爷爷买回的花生糖分给他们,叫他们也尝到最甜美糖果的滋味,自然他们都会对我刮目相看,流露出羡慕的眼光。

印象中,为 了过个舒心轻松的大年,一家人提前好多天就要通力合作的大会战。杀猪宰羊自不必说,洗涮擦扫理所当然,最花费劳力的当属做年糕。那时候没有电动的磨面机,只有用人工将米磨成米面,通常采用的就是古老的石器舂成。由于做的量大,每年要做一百斤左右的米,需要用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来舂米。这活儿既枯燥无味,又耗费体力。每年除了忙于它事的父亲不参与做年糕外,全家人都要一个不落的大会战。一般都是母亲负责筛米面,哥哥,弟弟,妹妹和我轮流舂米。年幼的时候,人小力气少,需要两个人合力协作才能完成舂米。当我们逐渐长大后,每个人可以单独完成时,分成任务,按次数计算,轮换着舂米,尽管累,想到过年的快乐,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米面做成后,再花一天的时间用蒸笼蒸熟,凉干后,可以随时食用,吃时用水一浸泡,简单又方便。当然也可以深加工,或油炸,或与甜米酒一起煮,还可以放在灶里烧吃,别看都是蒸熟的年糕,后期做法不同味道就不一样,吃起来各有风味。这些东西是为了招待亲朋好友的,家里人吃时,还要省着点。这是当时过年时特意准备的珍贵食品。为了安心玩耍,几个姊妹还要齐心合力下地准备好几天的牛草、

猪草,大家拿出了最大的干劲,花上一天或半天时间把草料堆满一间屋子。那干劲,纵然再严寒的天气也不觉得冷,小手彤红也没有冻僵的感觉。母亲教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讲究卫生,再穷也不能邋遢。尤其过年时,房里房外必须不着一丝尘埃,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时的卫生也是个个动手,没有闲人。其实当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陈设可言,就是简单的桌子,板凳,更多的就是锄头,钉耙,斗笠,蓑衣,背篓等农具。把它们进行归类,各自摆放一间屋子,堆放整齐,等着劳作时使用。专门布置一间光亮的屋子作客屋,来接待拜年走访客人的,室内安放有几根长凳子和几把椅子,一张小方桌,一个书架,书架上仅有几本珍贵的书,《格林童话故事选》,墙壁上悬挂有爷爷奶奶的相片。小方桌常常有一个开水瓶,几个水杯。这就是俺们家最高贵最门面的的一间屋子。

除夕那天,一家人烤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守夜,既象征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又能团团圆圆的过个暖融融的大年。家里平时是舍不得烧柴或烧煤的,只有除夕夜才不吝啬那些东西。一家人说说笑笑的等到半夜十二点钟声敲响,哥哥、弟弟跑出门外点燃媥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父亲挑着水桶急匆匆的跑到井上去打水,按家乡的风俗,第一个从井里打起水,就算赢了。取到的水叫赢(银)水,直到把缸子挑满,满满的一缸水,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金银满堂。

这些遥远而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儿时太多太多的愿望与期盼,也让我明白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撰写的天下第一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深刻内涵。

自打离开家乡进城后,城里的年味相对的平淡了许多,除了除夕的看春晚,轻松的几乎嗅不出过年的味道。虽然说日子美好了,吃穿玩乐随时享用。可是,总觉得缺少了那份家乡的怀念和牵挂。今年,我抱定心思:带上几挂鞭炮到乡下去。去寻找儿时的足迹,感怀浓浓的乡俗,不失为一大乐事。

大家去吗?

作者|杨胜维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2:过年的年味散文

今早,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几个文友在群里说腊八节快乐。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没这么快。有点不相信的我,翻开日历一看,今天果真是腊八节。我激动地说道:“哇塞,就快过年了!”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沿着穿越县城的107国道,向中夏广场的方向走去。前方的马上坐着一个头戴盔帽,身穿盔甲,拿着枪的女英雄。想必不说你也知道,这就是穆桂英挂帅。接着小溪边坐着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拿鱼竿的老头。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接着昭君出塞、哪吒脑海、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薛仁贵东征等故事接踵而至,令你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篇3:过年的散文:年味

关于过年的散文:年味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说尽了多少背井离乡出外闯荡人的心坎里了。一年365天,朝朝只盼今日回家过年,众人欢聚一堂的日子。其实,过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不仅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盛典,过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永不消失的情结,一个幸福的隐喻,是一棵春天抽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树。我们一年到头地忙碌奔波,为的就是过年。

人生无常,有起有落。过年了,回望今昔,有时像花儿一样多姿多彩,有时像河流一样弯弯曲曲;想想走过的路,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旋涡;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生活的.历练难免会遇到遇上许许多多难忘的人和事,也正因为这些奇怪的事、难忘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合家团圆,共度良宵。家,亲情,融融的爱意,构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后起床,仰望窗外,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正在徐徐开放。恍然间,腊八已过,匆匆忙忙似乎己记不起腊八粥、腊八蒜的味道,小年刚过,吃过的饺子也许还没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两旁路灯杆上挂着的一排排的红灯笼和有关年味广告、标语,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来越近了。春节将至,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这给刚刚还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着春暖花开日子的人们,带来了不尽的喜悦和希望!

现在,年味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里越来越淡薄,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年轻人注重所有事情从简,喜欢用钱换取,以为钱可以买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本质意义。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忙碌,没时间;也许是因为我们无知,什么都不懂……

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古往今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事过境迁,时隔多年,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留传至今。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作罢。

春节传承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今的春节,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天南地北的亲人汇聚到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快乐的事情。

春节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的过,新年伊始,时光向好,那就让我们怀揣美好,放飞希望!

篇4:过年的味中之味散文

过年的味中之味散文

春节过后,佳节中一些传统的美食,倘若感怀一二,或许从中品悟到人生滋味。

年糕

春节的色彩涌来时,很是撩人心痒。随着相互的祝福声,人们的目光穿越风雪、穿过寒林,隐约看到遥远的鹅黄嫩绿渐渐移来。这时,冰封的心扉开始消融,压抑的思绪悄然升华。伴着烟花的明灭、鞭炮声的此起彼伏,古都的游人大多聚合在花团锦簇的深处,在庙会的五彩斑斓里,畅享着休闲的欢欣。然而,春节过后,谁又能追怀过年的“味中之味”

春节的庙会洋溢时令景致,彩摊上的小吃呈现地域文化。绵延了千百年的美食,一旦点缀新春佳节的韵味,不仅风采依然,而且历久弥新。说来也奇:这些小吃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彰显过大年气氛的小吃竟是没有太多色彩、缺乏艺术造型的年糕。

年糕由于富含“年年高升”寓意,又凸显糯米与桂花蜜的甜糯,于是,祝福的主题便凸现出来。在苏、鄂一带古城游走时,我为深入了解年糕,曾翻阅史料,拉近一幕幕早已远去的情景……

桂花年糕源于苏州。糖炒年糕以湖北江汉平原的品类为正宗。所引发的故事生动且悲壮:公元前522年,荒淫无道的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决心复仇,帮助阖闾杀了吴王僚后,率兵一举攻破了楚国的京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北)

阖闾之子夫差即位后,伍子胥因主张“联齐伐越”,而被夫差疏远。他预想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国家也会有危难,于是对亲随说:“我若被害,敌兵必来攻城。如遇民饥无食的那一天,可往城门下掘地得食。”不久,伍子胥果然遇害,越王勾践趁机举兵围困了吴国都城(今苏州一带)。在城内炊断粮绝之时,有人忽然想起那段“掘地得食”的话,于是拆城挖地,发现坚韧的城砖原来是糯米蒸熟后压制而成的,用此“砖”蒸煮而食,味道及口感俱佳,拯救了全城百姓。当时,正值岁尾年初。有人发现,把仲秋时酿的桂花蜜融入糕中,更显甜美。

从此,每逢春节,湖北江陵一带及苏州城便出现了像城砖一样的糯米蒸糕,供祭祀与品尝,这种吃食,逐渐被称为“年糕”。

京城散游者,常把年糕呼之为切糕。《旧都白话》一书,曾作如此描述:“用雪白的糯米,内衬着紫色的枣子,覆以碧绿的荷叶,或青菜叶,常常是切着剖面型,在摊上摆着……气味俱佳。贩夫走卒,扔两个大子,便可切一片尝尝。”

尽管眼下高糖的食品已有些令人担心,然而,庙会的游人仍津津有味的品尝年糕滋味。我想,这道吃食,欢欣深藏浩叹,甜美源于苦涩,这种“味中之味”,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咀嚼出来的。

元宵

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消散,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便接踵而来。届时,家家户户在置备称心可口的元宵。元宵,古称为汤团、圆子……慢慢被人称为元宵。19,窃国者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同音,曾一度下令改元宵为“汤圆”。

其实,不管是南方的汤圆还是北方的元宵,不管是“馅儿外裹面还是面内藏馅儿”,其甜美主题不容动摇。就品相纷繁、口感多变而言,在京城品了数十年元宵的我,还是觉得南方的汤圆更富魅力。凡山水灵秀、文采斐然之地,食文化也与粗俗之地大不同,尤其是“用餐与典故互动”。譬如,江苏盐城的藕粉圆子是经藕粉糊化后裹干粉、包馅心煮制而成。在那里品尝之余,竟然听到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盐城人陈琳与这道美食的'相关传说;苏州百果酒酿圆子是用百果与甜酒酿一道煮制而成。欣赏之间,竟然感知,这款美味与一代名流——吴中四才子的故事相映成趣。还有贵州的毕节汤圆、湖北黄州的豆腐圆子等等,每一道汤圆,都伴随一个古代名人故事。“汤圆文化”的汇聚与推行,的确很值得人们去探究。

每在临近元宵节时,我都会想起在游宁波天一阁、千丈岩时的情景……

当我漫步到宁波开明街时,一幅汤团店的店幌把我吸引住。幌上画一缸一鸭一狗,我反复思量也不解其意。在品汤团时,我诚恳地请教店员方知,原来这家老店的创始人叫江阿狗,幌上的画恰是他名字的谐音(按江浙方言)。蓦然,天一阁的丰蕴古雅与汤团店幌的民间俗趣,让我文思如泉涌、敲键如雨滴。

记得当年,在春城昆明采写时,见到的汤圆,鲜美超乎想象。永康甜品店的四喜汤圆可谓代表作。此种汤圆一碗四个,各具一味。许多许多年了,云之南的香甜常常飘洒于我的梦中。

四川成都的小吃品种林林总总多以数百计。在这个名胜众多、文风汇聚的古城,赖汤圆长期鹤立于众小吃之间。

老字号的名品很像老竹,不仅苍翠劲拔,而且高雅与朴拙并蓄,以至被人们吟咏了几千年仍觉意犹未尽,而彰显创新意义的名品如新笋,鲜嫩娇柔,滴翠溢美,刚一面世便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得那年,临近元宵节,我受邀去一座海滨城市讲课。晚餐时,五彩缤纷的雨花汤圆出现在高档酒店的餐桌上。人们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叹赏,继而怡情抓拍,发送传播,认定这是汤圆史上的一场革命。

那是雨花汤圆初次面世。但见精致的汤盏里,几粒在形色上与雨花石完全相同的汤圆半沉于清水中。调羹轻搅,“彩石”上下翻动,刚含于口中,“雨花石”瞬间便化为甜滑柔细的糯糜,绮丽中微透桂花及干果的清香。那是人们在品尝着文化,品赏着一种时尚。

说起来,这也不是件呕心沥血的创举,仅仅是寻常人物寻常事。

那是一个初春的黎明,地平线的曙色姗姗来迟。回到自己故乡、参加国际面点艺术专项赛的他,在海滩上伫立。那时,寒湿之风裹挟排浪涌来、退去。他在想,那博大且低沉的声音,莫非是父亲在述说未了心愿?

他父亲是那座海岛有名的石匠,凭借巧手塑造了无数石雕制品。每到黄昏,就领着他到月牙湾散步。父亲常说,雕刻了那么多海石工艺品,都难比这五彩球石,因为,那是大海的杰作!

酷爱美石的父亲,常轻抚着圆润、色美的球石送走夕阳,却从不带走一粒。这片海岛的球石曾随处可见。大的如核桃、小的如樱桃。形如球、纹如画,源自亿万年来海浪的磨砺。他曾问父亲,为何不收藏五彩球石,老人说,球石是大海的,是众人的。

随着游客涌动,在此捡拾球石者逐渐密集。或收集转卖、或随身把玩,导致五彩球石难寻觅。深沉、博大的海,由此少了些斑斓。

晨阳起,风含暖,海波平。他发现,几粒身披彩虹、大小相似的球石,被舒缓浪潮送上沙滩,很像南京美食——雨花汤圆。

观海的几位年轻人向球石冲去。他们没有拾取,而是围拢、拍摄、吟唱、欣赏,欢笑……他问,你们为何不捡走球石?其中一位写诗的年轻人这样回答:“大海衣襟上,怎能少了宝石纽扣?”

他欣慰、感悟。向月牙湾方向,深情一瞥。

几天后,面点艺术赛场上,层面多彩、内含甜糯的“五彩球石汤圆”在他手中展现,评委、观众喝彩连连!他感觉,掌声如潮、汤圆如石。

篇5:关于过年的散文:品年味

每到春节临近,但凡从乡村走出去的人,都会表现出对昔日里浓浓年俗的怀念。失去而又不易复得的东西总显得格外珍贵,于是,重温乡村年味、体验乡村年俗变得越发急切。而深处石台的慢村,把原汁原味的乡村年俗呈现于世人眼前,让年俗“动”起来,让身临其境的人“嗨”起来,不忍触碰的乡愁便如三九寒天的暖阳,搅得来客心里犯痒痒,眼睛忍不住湿漉漉的,心也跟着飞起来,而又悠然滑进甜蜜的回味中。

现代人从乡村出发,融入到另一种文明,渐渐淡忘了过年的仪式感。社会像那如椽巨笔,描摹出沧海桑田的一道道年轮,身在其中,我们只是尘埃般的影子。曾经是过去祖祖辈辈企盼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而在那年那月,也只有每年这个时候,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对自己来一番精神按摩,让美好明天的蓝图再次进驻脆弱的心灵。在人们心里,过年绝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而在隆重的仪式里倾注了强大的精神能量。过年,就像一道门槛,跨过去就如翻开新的一页,迎来的将是别有洞天的日子。

这种期盼带着浓浓的宗教意味,是以仪式感越发隆重。小孩子家随口说了句吉祥话,会让长辈们高兴好几天,而一旦口无遮拦爆了粗口,或是不吉利的话,长者脸上立即爬满阴云。可谁也拿小屁孩没辙,只好想出一个绝佳的办法,过年前偷偷拿着一小撮稻草把,趁小孩不注意时在他嘴边擦摩几下,意为擦屁股。经过了这个仪式,就再也不用担心小孩的疯话痴语了,因为已经向神明宣示,那小孩长着一张屁眼嘴,说话算不得数。遇到小孩乱说话时,家长立即笑着说道,这伢擦过嘴的,不要紧不要紧。于是,就又皆大欢喜地迎着新年。

时值腊月,年味便开始弥漫开来。慢村的年俗节虽然带着些人造痕迹,但从乡亲们乐呵呵的神情里,还是感受到原生态的年味气息。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静谧的乡村居然还能感受到如此热气腾腾的年俗,多少仍有不虚此行的欣慰。在整齐的慢村农舍两旁,热闹的过年赶集让年味一下沸腾起来,产自山里农家的特色农产品陈列道旁,各色山货黝黑发亮,质地醇厚,极易让人从浓烈的荤香中拨离出来,心情顿时清爽许多。村民手工制作的豆腐乳、萝卜干被红彤彤的辣椒酱包裹着,红白相间、白里透红,看上一眼就会满口生津,颊齿留香。这些颇受城里人喜爱的农家吃食,不过村民们世代传承的家常必备,这些日常生活里的佐餐之物,每在过年大鱼大肉的油腻味里,常如点睛之笔涤荡着肠胃、抚慰着味蕾。

切芝麻糖,打糍粑,酿米酒,做豆腐,看大戏,杀年猪……

山里的年俗不能一日里尽显于眼前,但有了这些似乎已经足够了,足以让人想起过去的时光。孩子们欢天喜地来回奔跑,他们不懂上一代人的年味记忆,只在追逐中积淀自己的人生。若干年后或许能够明白,慢村的年味已化作年轮的原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里,如绵绵细雨般浸润着人心。行在慢村,找回一点年味的感觉,便不虚此行。(1月16日星期二)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

篇6:年味 ——过年一曲步步高的散文

年味 ——过年一曲步步高的散文

今年过年,我64岁,也就是说,我过了64个年了。不管难过好过,这年是一年一年地过,岁月如流,拉不住,挡不住。许多个年留在记忆里,却是深刻的,那是岁月的脚印,存盘了日子的积淀,打开那些文件夾,清楚地看见这些年是一条线串起来的,是一支步步高的乐曲,从贫困到富裕,从愁年、盼年到欢欢喜喜过大年。

记忆最深处的应是我10岁时的那个年。那年的年前,父亲把我从外地接回了刚搬进县城的家。在这之前,我家住在山里,那儿烧柴、吃菜都可向山伸手,对于贫困之家是个好过日子的住处。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被送到住在小镇的.姨家。住县城处处都得花钱,等着我们的是紧日子,可是弟弟也要上学了,为了孩子,父母只能选择艰难。一家6口人的柴米油盐、四季衣裳让老爸的月薪不胜应付,怎么过好年,让妈妈奶奶费尽心思,她们愁年啊。小孩子不懂事,我们盼年,因为过年时,我们有新衣穿,有糖有肉吃。俗称东北过年(零食)三大样:酸梨、瓜子、大块糖。酸梨即冻梨,上冻后市上就有卖的,几分钱一斤,非年时我们从没吃过。过年了,妈妈咬咬牙买了几斤,在年三十拿屋来缓上一小盆,孩子们等不得缓透,带着冰碴就啃,奶奶说牙疼不吃,妈妈说不喜欢吃涼的,结果全被我们吃了。瓜子,是自家园子种的,一直留到过年才炒些给我们。那糖,大块糖除了吃还用来祭灶,我家不祭灶就不买。过年哄我们高兴的是那种杂瓣糖,这糖便宜,但见热就化,买来后放在棚子里冻着,三十下午拿屋来一小盘。奶奶一人一块地分给我们,还嘱咐:不要嚼,含着它才甜。长大了才知道,奶奶这么说是怕我们吃得太快,很快就吃光了。这些情景让人想起老舍的《正红旗下》,他说他满月时,按满族的习俗请亲朋吃饭,他那贫穷的父母办得菜薄酒淡,因为酒里掺了太多的水,把客人喝漾了也没醉。读来让人苦笑。

有俗话道,过年好,过年好,戴新帽,穿新袄。我小时候,家里总是遵循这个俗话的。其实,如今是6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时,大多数家庭都很清贫,平时添不起新衣,为求过年喜庆,常常是节省一年攒钱到过年时给孩子们做件新衣。平纹布便宜,妈妈选大花艳丽的让我们喜欢。年初一,我们早早出去玩,真实的目的是向小伙伴显摆自己的新衣,因为有许多孩子还不如我们,过年也没有新衣穿。那是哪一年?因为秋天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新夾衣,过年时就没给我做新棉袄。大年初一向小伙伴显示新衣的节目无论如何都要演的,于是,我乘妈妈没注意,偷偷脱了棉袄换上那件夾袄跑出去。奶奶发现了,追着我让我穿棉袄,我说什么也不肯,硬挺着和小伙伴玩了半天,晚上就发烧咳嗽,奶奶给我吃药心疼我,埋怨妈:就差那几块钱?没新棉袄都冻病了。妈妈什么也没说,摸着我的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为了过年时能多吃几顿肉,妈妈奶奶在住县城的环境里创造条件每年都养一头猪,年根上杀。杀猪当天,烀一锅肉和血肠答谢邻居朋友,肉后的这锅汤,再下进去冻豆腐、冻白菜做成烩菜,一盆一碗地冻好。年中一碗回锅菜总把我们平时缺油水的小肚子撑个溜圆。

靠吃野菜活命的猪一年大概长不了多大,再分送出去些,用来过年的肉可能就不多了,只能在三十、初一、十五几天“可劲造”个饱。我记得有一年还没出年呢,菜里就少见肉片了。我在菜碗里翻了半天,翻出一大片肉,举着显摆,没注意弟弟伸过嘴来一口叼了去,我楞了,然后哭了。几十年后回家探亲,小弟请我吃饭,尽将肉往我碗里放说,姐,还你那片肉呵!惹得妹妹妹夫哄笑。可我总以为,这肉不能与那肉比,现在,这肉吃得都要禁了,怕不良胆固醇高,不敢吃了,那时,缺肉,馋得狠哪!

我工作结婚,弟妹们陆续工作结婚,父母的负担大减,时间也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好起来。回父母身边过年,一个个拿米拿面拿鱼拿肉拿所在地特产,老爸老妈从高兴地计划怎么吃到急告不要拿多吃不了,再后来,过年前老妈就告诉我,你们回来就行了,啥也别拿了,这市场上啥都有都好,不必大老远的往回拿。

我也是老太太了,比我更老的老太太老爷子仍然心疼着我,有弟妹在他们身边,她让我在自己家好好过年,是的,好好地,我一点都不用惦心她,她告诉我她的冰箱装不下了,让我别买那么多,少吃肉多吃水果,过年也是平常日子,清淡点好。

过年是平常的日子,也不是平常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最让人想起过去,更感觉当前的繁荣、幸福。

经典美文散文

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

故乡年味的作文

过年回家散文

年里乡村的散文

过年随想的经典散文

独处是一份难得的拥有散文

回家过年就是这样任性散文

800字散文美文摘抄

记忆中年味作文

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
《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逝去的年味(精选6篇)】相关文章:

年味去哪儿了初二作文2024-01-27

那些年奶奶在散文2023-12-14

时光的消散作文2023-03-11

扫路的老伯的经典散文2022-05-07

年岁渐长的女人们散文2023-03-13

下雪的美文摘抄2024-04-01

母亲节里的怀念散文2023-05-13

感恩的溪流,在心底流淌2023-07-08

散文:皱纹是青春的乡愁2022-10-25

舍与惜经典散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