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人坪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栖诚”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昏人坪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昏人坪散文
昏人坪散文
有好多次,梦见自己依偎在昏人坪的怀抱,像贪婪的婴儿一般吮吸着她甘甜的乳汁。
她可曾想到,有多少人梦想着接近她,如同一个迷恋已久的情痴,在强烈地等待着一个爱的应允。隐藏在秦岭腹地的昏人坪,只不过是版图中的一个豆点,但她神秘。
周边许多人神往且不曾登临。华阳开园前夕,我们向往已久的七位痴汉不惜“重金”收买了当年采药人的婆娘,她“勒令”男人给我们带路。山里人厚道,女人给我们每个人预备好干粮,早已把开山斧磨得锃亮递给男人,嘱咐说:一路上操点心,把上面来的写家关照好哦!拂晓,天空高得让人心胸开朗,我猜测着你的高低,向导带我们几个一头转进群山的雏纹里寻找混人坪的神秘,阵阵山风卷着久违了的梦驱使我们不停地仰望前行,我开始喘气。上空的白云变换着身姿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湛蓝的天空就是他们的自由家园,我真想变成一朵云彩,融化在蓝天里。
起伏连绵的山峦,被大面积刺破苍穹的青松翠柏覆盖着,山花野草点缀其间,习习凉风吹来,绿莹莹的草地,在阳光下显得是那样的.鲜活和神秘。鲜活的不忍心踩踏,神秘的看不到踩过的痕迹,路在哪儿,路在脚下。一步、一步朝昏人坪攀登,无形的天梯是弯曲的,靠前行者去摸索,我相信这时候每个人腿肚里已灌满了铅。
我不得不搁下心里的一切,包括许多熟悉的语言和文字,只有一个神圣的东西在引导着,并记录着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此时的心境,而这个心境早已被满目翠绿涤荡得水晶一般明净。我甘愿被这种心境主宰,啊呀,终于在这里找到一块千载难逢的净地。但我的拙笔不能将它描绘的美轮美奂,也不能给她贴上一个响亮的标签来蒙混读者,无名的山水,无名的植被,千百年来无人为他们命名依然生活的蛮好,何必画蛇添足。数不清的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不照样沐浴着阳光幸福地开放着?根本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名字。山高的水高,不可思议的是竟然鲜花丛中还有一眼清澈见底的泉水,默默地在夹缝中流淌。被绿色草丛呵护着,被几块不规则的大黑石头挤压着,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只有几尾小鱼偶尔游出水面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自由自在地在阳光下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峡谷、森林、草甸、阳光、清风、白云,远处的青山与白云伴舞,近处的绿草和煦风做伴,清清的泉水与它们生活在俗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里,相濡以沫。
几声清脆的鸟啼打破了这原本的宁静。我顿时对这一方山水,一方天空,一方净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脑海里残留的世俗的痕迹被冲刷得荡然无存。
我想,眼前的泉水,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流淌着,体现着自己的生存价值,并不为默默无闻而失去信心,也不与江、河、湖、海攀比……
其实,也许泉水有它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自己认定的这种活法――默默流淌。它坚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大海融入母亲的怀抱。
我们踏着斑驳的日光继续攀登。
“喂,昏人坪还有多远?”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问。带路的男人粗犷的声音:“远着那――”在山谷回荡。
白云在脚下缭绕,我们手抓青藤,脚蹬崖窝,鹰鹫在头顶盘旋,莽虫在脚下出没。要实现目标,就得付出代价,开弓没有回头箭。
昏人坪,我们看你来了!
前面压根儿就没有路,只有陈年积雪留下了攀登者的脚印……
篇2:昏人的随笔
昏人的原创随笔
巴蜀蒙着一些记忆
无关乎,阴霾淹没的深秋寒气
清晨,偶尔徘徊几缕阳光的稚嫩
开始蕴育灵魂的惬意
浏览一本无法参透的书籍
让思维变成一个道具,回味文人墨客留恋的清净
在琉璃晶透的花草壶里
泡制三七花,百合花瓣洋溢的温暖气息
亲近,古筝痕迹的岁月边缘
还是,吉祥禅坐
冥想一处悠远的`空旷
让......
半合半闭的心神
就着甘草调和的舒缓香茗
渗透似有若无的业力
缓解四处奔波的习气
把三千大千世界,散为微尘
然后......
在一粒藏香缭绕的幻化细尘缝隙
找一个我,寻一份无可奈何的执着
在哪里?
心中?梦里?
花间?叶中?
茶里?香间?
来意顺风,去心随雨
一生......无为
一世......无住
一瞬......穿越空灵
随缘路过......水中月影
篇3:鸡坪散文
鸡坪散文
据说,在美丽的仙居县溪港乡有一个神奇的村子,这是一个自然村,四面环山,样子很像鸡笼,老祖宗就把村子取名为“鸡坪”。据老一辈人回忆,小时候听爷爷的爷爷说过这里曾发生过一个动人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神仙与凡人的苦恋之歌。
很久以前,鸡坪村老族长的三女儿长得清新可人,聪明伶俐,是远近闻名的漂亮女孩,人唤“小灵儿”。小灵儿从小就跟别的女孩不一样,她不喜欢做女红,也不爱琴棋书画,倒是偷偷的跟着哥哥们舞刀弄棒。有时,还溜到后山的仙人洞偷学法术。去的次数多了,偶尔也会被张仙人发现,遣送回家,交代族长要好好管教孩子,仙人洞不是凡人该去的地方。但小灵儿并不思悔改,趁父亲不注意就会转身而走。
仙人洞附近四季如春,花开不断,芳香扑鼻,蝴蝶蹁跹,小灵儿最爱在这儿跟花姑娘说悄悄话,跟蝴蝶捉迷藏,跟柳枝随风起舞……在这里,她的灵性尽情施展,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普通女孩,而是百花仙子。想着,想着,她的思绪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了遥远的国度,遇到了一个身着白衣的翩翩少年,他们一起在花丛中旋转,旋转……
恰逢那天是张仙人的寿诞,徒弟李仙人前来祝寿,看到这一幅动人的画面:雪白的裙裾在花丛中飞扬,一张青春无瑕的脸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刚入仙界不久的李仙人从没见过如此清丽脱俗的女孩,哪怕天上的七仙女也没这般花容月貌,他看得入了神,心儿随着小灵儿曼妙的舞姿而砰砰直跳。
张仙人打坐完毕,推门看到了这一幕,眉头不禁一皱,掐指一算,最怕发生的事儿还是难逃一劫,但他仍然想拯救春心萌动的徒弟和小灵儿。张仙人轻轻唤醒李仙人,把他带到自己的道场,意味深长地对李仙人说:“徒弟,你即将遇到一次桃花劫,这是你入仙籍后的第一次劫难,若你能躲过此劫,在仙界的前途将不可限量。一念可成仙,一念可成魔。我马上就要云游四海了,广播善德,提升仙法。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好自为之啊!”
李仙人哪听得进师傅的劝告,嘴上答应着,脑里、心里满是小灵儿舞动的身影,他想马上再见到她。匆匆告别张仙人,来到鸡坪村,变身一个身着白衣的翩翩少年,化名李云鹤,摇着纸扇,自称游侠,路过此地,拜访族长想借宿一晚。族长是个好客之人,又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双目炯炯有神,绝非等闲之辈,连忙热情招呼,好酒好茶侍奉。晚饭时刻,族长把一家老少介绍给李云鹤认识,唯独小灵儿迟迟不来就餐。族长派家丁去寻找,找遍整个村庄也没找到。这下,一家子慌了神。族长对李云鹤说:“李少侠,你先休息,我去找找,这孩子净添乱,老是给我惹是生非,可她从没这么晚回家过,急死老夫了。”族长领着家丁,举着火把出了村子。李云鹤紧随其后,他很担心小灵儿的安危,后山有一些千年妖精在深山老林修炼,因师傅在此,那些妖怪不敢出来作祟。今天,师傅出远门了,难道是他们抓了小灵儿?李云鹤不敢想下去,连忙施展法术,腾云驾雾来到一座峭壁前,食指一点,峭壁自动往两边分开,一群还没成人形的小妖叽叽喳喳跑出来,围着这位天外飞人,指指点点,好不热闹。
李云鹤不耐烦地说:“快叫你家大王出来。”
老妖王闻讯而来,双膝跪地,两手合掌高举头顶:“不知仙人驾到,有失远迎。小妖该死,该死!”
“废话少说,你在此修炼,为何抓那女孩?”
“仙人有所不知,那女孩长得太漂亮了,我这颗心痒痒了,嘻嘻!”“人妖殊途,岂能同归?快把她放了,饶你不死。”
“就放,就放,小的们,快把那姑娘放了!”
“得令……”一股妖风,飘进去又飞出来,转眼间小灵儿被带到眼前。
此刻的小灵儿花容失色,疲惫不堪,她从没见过那么丑陋的妖怪,还要和她成亲,她的小胆儿吓得半死,眼睛也不敢睁开。她一直在默默祈祷,谁能救了她,一定以身相许。
李云鹤抱着娇弱的小灵儿往村子飞去,他轻轻地吻了一下她那紧闭的双眼。小灵儿像触电了一样,睁开那清澈的大眼睛。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此刻的小灵儿非常激动,这就是我梦中的人儿啊!紧紧抱着李云鹤不放手,生怕是南柯一梦。
“大家都看着呢,你不害羞吗?”
“啊——”一放手,小灵儿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族长看到女儿安全归来,喜极而泣,对李云鹤更是敬佩不已,感激不尽,极力挽留他多留几宿,以报搭救小女之恩。小灵儿已是豆蔻年华,族长看到李云鹤德才兼备,有意促成两人婚事。这正中李云鹤下怀,他也毫不客气地留了下来,跟小灵儿过起了只羡鸳鸯不羡仙,情意绵绵的快活日子。
……
这是一个前世无法结合,今生却又注定相遇、分离的爱情故事。这世上也没有不透风的墙,玉皇大帝知道了李仙人私自与凡人结合,大发雷霆,派两位神鹰下凡去灭了鸡坪村,捉李云鹤回天庭受罚。
一个电闪雷鸣的午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后,李云鹤预料到事情已败露,自知时间不多了,他把一切的真相告诉了小灵儿,要她好好照顾自己,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小灵儿早已哭成了泪人。
两只神鹰很快降落到鸡坪村,一前一后。一只神鹰拦住李云鹤,另一神鹰面露凶相:“好大胆的小灵儿,区区一个凡夫俗子竟敢勾引天上神仙,今天不灭了你,誓不为神!”话音刚落,只听“呼——”的一声巨响,顿时哭喊声一片,神鹰的翅膀毁掉了半个村庄。
小灵儿大吃一惊,忙施展偷学来的法术,只见她双手合十,念念有词,一道红色的亮光逐渐扩大,扩大,罩住了整个村庄。李云鹤暗中相助,神鹰一时无法得手,就这样持续斗法了几天几夜。直到天空放晴,云雾散去,村民才发现他们都变成了冷冰冰的石头。
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人们把小灵儿化成的石头称为“美女石”,把李云鹤化成的石头叫做“仙人石”,称两只神鹰的化石为“老鹰石”。
……
不知过了千百年的世事轮回,沧海桑田,唯有那四块石头至今仍屹立在鸡坪村。后来,村里又有了新的族长。这族长想扩大村子的规模,就从外地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察看地形,出谋划策。
风水先生一看到美女石,不禁哈哈大笑:“美女石啊,美女石,如果当年你不迷恋神仙,也不会站在这里有碍观瞻。自古以来,仙凡相恋,无一有好的下场。”族长也觉得风水先生说的有理,怕后人仿效美女石的做法,给村子带来不祥之灾,就吩咐村民把美女石炸掉。
那仙人石自美女石被炸后,不禁心灰意冷,便化作一缕白烟飞走了。至此,村子没了仙人石的庇护,从此灾难不断,村民被迫迁移到外村,这村庄也就逐渐被废弃了。
篇4:黄坪之行散文
黄坪之行散文
去年过完中秋节不久,记得是农历八月二十左右吧,受市文联、市科协召唤和邀请,去武都黄坪参加科技文艺采风活动,就是到陇南康神苦荞酒业公司的原料基地,了解苦荞麦的科学种植,欣赏秋天里漫山遍野开放的苦荞花。接到通知,十分欣喜。我想,趁着周末,走一趟此前尚没有去过的黄坪乡,主题活动之外,顺便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体验一把山乡季节的变换,还能够多一次向文艺前辈们交流学习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啊。
可这天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陪伴了我们一天,也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刚出城的时候,天阴沉着脸,没有要下雨的样子。翻过米仓山,车窗外的雨刮器就一个劲儿地奔忙起来,轮胎下面的雨水也听着刷刷刷山响。等到拐进到黄坪沟,已然是大雨滂沱了。而且,整整一天,大雨绵延不断,几乎无法进行户外活动。可我们心有不甘,还是打着雨伞来到了野外的田地里,拍照,摄像,采摘苦荞叶子。果然,这里山前山后,村庄周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苦荞麦地,青翠葱茏,长势喜人。仔细看上去,苦荞麦秸秆上,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挂果,果实细小青绿,密密麻麻,很有规律极有层次地排列着,一小簇一小簇地,在风雨中微微荡漾。但经受着秋风秋雨考验的苦荞花,俨然失去了阳光下的妖娆和美丽,面对我们的热情洋溢和一相情愿,一点也不动声色,不予理睬。我们只好躲进农家避雨,跟粮农们聊起关于苦荞麦这种老粮食的话题。
在距离黄坪乡政府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我们跟该村苦荞麦种植协会的马会长,聊得更多。他家就在公路旁边,一座新修的二层线胶小洋楼,十分敞亮和惹眼,屋里的陈设和电器,非常时兴,装潢也一点不亚于城里人的布局和设计。这个马会长,正当中年,一看就是个勤劳朴实的人,能干事情的人。就是他,带头带动村民们进行着大规模的苦荞麦种植。他说,黄坪这个地方,高寒阴湿,土地贫瘠,没有啥出产,古来就是洋芋蛋,苦荞面。如今,我们这儿生长出来的苦荞麦,人人都爱吃,烤出来的苦荞酒,人人都爱喝。当年饥不择食的粮食,苦得难以下咽的粮食,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宝中宝,吃香娇贵得不得了,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在马会长家里,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品苦荞茶,喝苦荞酒,说苦荞话,其乐融融,笑语声声。山里人待人热情,真挚,还煮了土鸡,洋芋,青玉米,端出鲜葵花子,新核桃招待我们,我们磕着,吃着,喝着,品着,早已忘却屋外的风雨交加了。
海拔1500米以上的黄坪乡,是武都相对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的滞后不仅仅取决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还取决于古来种植结构的单调,以及朝天一把籽的耕种方式,一点也没有科技含量。这里的农民群众,祖辈都是广种薄收,入不敷出,即使已经步入二十一世,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同行的半个黄坪人夏青主席,曾在这里支教的王瑞玉老师,都深有体会。他们叙说着,多少次出入黄坪踏着泥泞艰难跋涉的情形,他们感叹着,黄坪人世世代代靠种植洋芋蛋维持生计的艰辛。其实,高寒阴湿,秋雨绵绵,就是黄坪的地域特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也是对黄坪最为贴切的描述。也正是这个地域特色,成就了黄坪的大面积苦荞麦种植,成就了我们的黄坪之行。
如今的黄坪人,在进行了更多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尝试之后,已经蓦然回首,清一色大面积种植着苦荞麦。这主意,全然出自一个女人的.构想和鼓舞!这是一个身宽体胖的女人,年过不惑,却激情荡漾,敢说敢干。这也是一个很有鼓动性的女人,她竟然鼓动了黄坪一沟数千人,心安理得的为她种植苦荞麦,数量还高达3000亩!这样一个可观数字的后面,是多少绿色健康产品,是多少受益的粮农啊。而且,武都30多个乡镇当中,有26个都在这个女人的鼓动下,种植着苦荞麦这种古老的粮食。无法想象,瑟瑟秋风中,绵绵秋雨里,灿烂阳光下,武都更多高寒阴湿的土地上,处处开放着苦荞花的情景。要说,这个女人多少还有点夸夸其谈,虽然她的言谈往往语无伦次,不切主题,可她还是在创造一个奇迹,也在创造着一个神话,她要把苦荞产业做大做强,她要把苦荞产品打出陇南,打出甘肃,走向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她要把更多人的健康挂在心上……
这个女人就是康神苦荞酒业公司的经理孙小燕,人送外号“孙二娘”。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姓,一个名副其实的绰号,想想她的脾性和为人,想想梁山好汉的种种作派,“孙二娘”这个绰号,实在太绝妙了。其实,这就是她的品牌啊,独一无二,别具特色,喜闻乐见。同行的文艺工作者们甚至建议,把她目前已经经营得具备一定规模的苦荞酒系列产品,苦荞茶产品,就命名为“孙二娘”牌,绝对能打得响,叫得亮!个性就是品牌,需求就是市场,这个人人皆知的“孙二娘”,大智若愚,很有经济头脑,她把地域特色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优先抢占了市场和人气,已经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许,她四处奔波,艰苦创业,追求的只是利益的最大化,可她在经营的同时,却创造了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形成了种植+生产+销售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产业开发,帮助农民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科技含量。孙二娘此举,功莫大焉。而且,以这样高寒阴湿的原产地出产的苦荞麦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绿色无公害酒类和食品,着眼人类健康,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难以想象的美好未来。
说起荞麦或者苦荞麦,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陇南人,对它们并不陌生。陇南各县的高半山地区,都能生长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小时候,我就别无选择地品尝过苦荞麦的滋味,还跟着大人们种植,收割过。收割苦荞麦的季节,一般就在阴雨绵绵的中秋前后,割倒了晾在地头的苦荞麦捆子,就像站在地头的草人,我们都叫它“乔老爷”。打场时,就在田间地头临时选个场地,把那满山满坡的“乔老爷”集中起来,两个人各自拿着木棍,一上一下地拍打。别看这打法简单,也还需要技巧。一棍子打下去后,不能立即收起来,而是要赶紧把那打实了的“乔老爷”往起挑一挑,对方打下来才有效果。不会打苦荞麦的人,往往就忘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挑,有时还有点忙乱,想去弥补,反而适得其反。真正的老手,打起场来,一打一挑,你上我下,此起彼伏,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打场看场都舒畅,这也是劳动中伴随的一点点快乐。
那年月,陇南广大的农村人,总是以高粱玉米苦荞麦这些粗粮为主食,而且往往青黄不接,食不果腹,大人孩子天天渴望的就是饱饱地吃一顿白米白面。人们对吃苦荞麦饭,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好印象,反正我一旦回想起来就觉着苦不堪言。而且,荞麦也好,苦荞麦也好,最怕绵绵无期的秋雨,成熟了的苦荞麦果实,如果在雨里浸泡三天,就会出芽,出了芽的苦荞麦饭,苦得更是难以下咽。我倒觉着苦荞地里伴生的一种老菜叶子,老菜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前些年,当我也加入三高患者的队伍,大夫嘱咐我多吃苦荞麦食物时,我才开始很不情愿地回望苦荞麦。然而,好多能够出产的地方,都不再愿意种植这种收成要受气候极大影响的老粮食了。近年来,市场需求剧增,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才把它视为至宝,苦荞食品也一跃成了更多美食家和富裕人家餐桌上的珍馐佳肴了。
苦荞麦其实不同于普通荞麦,它不属于禾本科,而属于蓼科,跟何首乌,大黄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苦荞麦有七大保健特点,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出产于中国西南及晋北一带的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污染,且因产地不同而营养殊异。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苦荞麦具有安神补气活血、清热止痛、降气宽肠、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减肥美容等功效。苦荞麦拥有独特、全面、丰富的营养成份,而且药用特性好,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成份,所以被世界营养学家誉为人类的“天然黄金搭档”!国家谷物研究所研究表明,荞麦特别是苦荞麦,其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并且含有其他粮食作物所缺乏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生物类黄酮、硒、铬、锰),对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均有预防和治疗功能。
关于苦荞麦,还有更多溢美之词,更是闻所未闻。想想,更加佩服这个孙二娘的敏锐。苦荞麦种植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在汉代时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了。如今,孙二娘让这种古老拙朴的粮食跟现代人的健康长寿结缘,并大规模进行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目前已经申报获得了酒类生产专利,的确很有超前意识,时代意识,开拓意识。交流中,她还畅谈了自己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构想,尽管,她的一些想法还很幼稚,还无力实现,但她能够有这种认识,能够体会到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还真出人意外,令人刮目相看。是啊,小到企业经营,商品生产,大到所有的经济社会建设,一旦少却了文化底蕴,没有了文化支撑,也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应有的坚强后盾。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上来,至少也要以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存活下去。
从中午到下午,淅淅沥沥的秋雨一直继续着,关于老粮食的闲谈,也一直没有停息。孙经理和她的会员们,同行的文艺和科技工作者们,说者津津乐道,听者津津有味,彼此都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说苦荞麦的无尽的好处了,单是德国人称之为“东方神草”,日本人称之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韩国人称之为“神仙的粮食”等等这些美誉,就令村农民们眉开眼笑起来。这些闲谈,一定会鼓舞他们的种植信心,让他们扎根家乡,建设家园。
最后,当我告别他们,即将离开,悄然回首车窗外雨雾中的土地,土地上湿漉漉的苦荞麦禾苗时,禁不住十分感慨。在这样高寒贫瘠的土地上,却能茁壮成长着苦荞麦这种朴实无华的“黄金”作物,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想来,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才是生命的源泉和根本。多少年以来,无论人们亲近或者疏远它,爱惜或者践踏它,它依然那样默默无闻地生长出绿色和希望,馈赠给耕耘者们丰硕的果实和收获;多少年过去,江山易改秉性难易的,依然是这方土地,辛勤的耕耘者们憧憬的一切美好和未来,都要在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也许,只有深沉地热爱这一方土地,热爱这些质朴的老粮食,才是呵护生命,呵护健康的唯一途径,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赞美的主题。
篇5:铁山坪随想散文
铁山坪随想散文
星期天,我和几个朋友到铁山坪去玩,铁山坪是重庆市主城内植被很好的一个生态园,渝北区和江北区各占一半。
在前往铁山坪的路上,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生态园,被一些私人圈占并高筑围墙,修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园、农家乐、避暑山庄。如果是别墅就成了私人的领地;如果是农家乐、避暑山庄、训练基地,那么其他人就可以进去休闲娱乐、去呼吸新鲜空气去锻炼去消费。
同行的一位朋友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看现在的世道是多么的不公平。有钱人可以随心所欲圈占土地,一片片国有林地被他们拿过来修成了私有住宅、别墅、避暑山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不收门票你也必须有所花费,让他们赚取你的利润。这里历来都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应该是大众的,但现在却被开发商成片的开发利用了,无论是征或者是租,反正几十年的使用权是属于私人的了。
我说兄弟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如果把这些生态园纯粹留给国家或者政府来开发,那么充其量只是单一的模式、统一的格调,定是不具特色的。最多是将一个生态园建成为一个国有林场,或者一个长满植物的大型公园。而现在的特色生态园建设就不一样了,你看啊:现在这些项目里有农家乐、别墅、训练基地甚至是避暑山庄,山庄里有特色花椒鸡、烤牛羊及特色名食,最关键是他们呕心沥血、百出新裁、挖空心思地搞出了很多吸引游人眼球和好奇心的人造设施,打造出不同凡响的种种特色旅游,使这个风景区更趋完美、更具魅力、更具特色。让游人留连忘返,乐不思蜀,日接待量已达成千上万,其鞍马劳顿、热闹非凡的景象让人不觉阵阵兴奋和痴狂,身临其境者不禁手舞足蹈起来……
所以我们不要去嫉妒也不要去羡慕,不要以为他们占了多少地,或者占有国家多少资源,我们既要看效果也要看过程。先看看效果:你看现在过路人不需花一分钱(不收门票),就可以呼咱朋引伴的来观赏沿途的风景;如果有车或者跟团来旅游的,还可以在开发商已经打造好的生态园里吃到好吃的东西,听和唱到好听的音乐,观赏到完美无憾的风景(包含打造的风景);如果是来训练或者放松的,可以参加里面的国防及民兵训练、百全体验教育等等,可以让您全方位的贴近自然,体验生活。
再看看过程:反正在政策好的带动下,已经有那么多人发了财,如果他们不搞这些建设,他们的钱也没处花,而且还有可能去做一些无聊的事。我们为什么不期待或者赞同他们搞搞这些农家乐、避暑山庄、训练基地。让他们在赚钱的同时,为那些辛勤建设们提供休闲、娱乐、避暑的好去处,也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来欣赏风景和享受人生,难道不是美事一桩吗?
据我的考察,实际上这些老板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大多数都是亏,赚钱的是少数。作为老板,他们也实现了修建、妆点、改造地球的愿望,具有了设计师所特有的成就感。在经营的同时也得到了实惠,更多的`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或多或少的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也是他们追求人生的过程,所以在赚钱上无论输赢,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赞美他们、歌颂他们……
而我们自己呢?作为一名心态良好的风景观赏者、娱乐休闲者、人生体验者,开发商的输赢我们不必过多的关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在他们打造的优美环境里尽情的观赏美景,尽情的休闲娱乐,尽情享受他们建设的胜利成果为我们带来的福荫,更多体验和赞美和谐社会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篇6:清凉志公坪散文
清凉志公坪散文
朋友相约去志公坪的时候,我说那是一方宝地,唯有徒步才不会亵渎了它。
所以只乘车到池上。池上村头,有八卦池,本来是泉,围栏成池,石栏雕刻精美,斑驳苍苍。询问旁边老人,说是当初颜文姜挑水之处。
颜文姜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没想到在这里遇到遗迹。此行就从这美丽的八卦池开始。拐过村旁大桥,穿过片片桃林,向着志公坪方向穿行。
盛夏时节,桃之点点。沿着郝峪妥撸先喜欢那里的水。水清得很纯粹,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样的水了。石鳖湾的大石鳌很形象,水从上面缓缓流过,把巨石冲刷得很洁净。忍不住赤脚踏入河中,感受一下水的清凉。
顺着山谷的水,慢慢到达下郝峪村。村对面山顶就是志公坪。在山下了望,山头苍翠碧绿。从村民屋后的一条小路上山。山是砂砾岩,路是细砂路,路从地边走,花生地里种。
山上到处是树木和山石。树木葱郁,山石突兀。两只蝴蝶翩翩飞舞,在一棵橡树旁上下追逐。我们也累了,且汗流浃背,就倚着树旁的大石头上休息一会吧。顺便回首t望,山下的村庄在绿树掩映中红瓦点点,山谷与河流曲折弯弯,同样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越过一个个小的山头,小路逐渐被草遮掩,慢慢没路了。同伴还在休息,我向前探路。小心地拐过一个山垭口,只见两座山之间是陡峭的山崖,好在山崖的顶端勾连着,一条小路若隐若现通向远方。
果然是柳暗花明,前面呈现出另一番景致。高处大片水杉林,地上青草依依。同伴喜欢这样的绿地,躺在青草之上,直喊凉爽惬意。我走出山林,望见远处山头一块巨石耸立。山石酷似鲁迅头像,因而称为鲁迅读书石。翻过那山头,志公坪就到了。
这里最初叫黄花山,是由数座峰顶拱起的一片世外田园。因了志公和尚改名志公坪。志公庙,就坐落在平坦的山顶北边平台上。庙很小,小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志公端坐其中。
据说,修庙之初,志公显灵,说兵荒马乱之时,有一藏身之处已属不易,不可糜费。人们遵从志公的旨意,建成了这座长不足2米,宽不足1米,高不足1.5米的极其矮小的志公庙。
志公庙虽小,却是由六块厚石板对接而成,石板与石板之间严丝合缝,巧夺天工。传说石板是由一名哑巴背上山的。庙门处有两幅对联。露于外面的一幅是“黄花山上好清泉,万民降香真自然”,横批“天下太平”。掩隐于内的是“松柏林中神仙府,弟子诚心来相会”,横批“一路平安”。
志公庙旁有两排柏树。西边两棵东面三棵。尤其是位于庙东边的两棵,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是志公为了让过往行人乘凉而栽。这两株古柏,树干粗壮,枝分九杈,又称九头柏,是为一景。
志公庙对面山坡上是一片光滑的巨石,裸露在满山的松树之间格外显眼。石上镌刻着四个隶书大字“清凉世界”,字大如斗,阴刻朱漆,十分醒目。为当地书法家所书。我在“清”和“凉”中间,盘腿而坐,拍下一张融于自然的相片留做纪念。
大字下边,镌刻着朱漆石刻,刻的是:“志公坪岗峦起伏,寒泉甘冽,秀岩清幽,山风流韵,诚退藏之佳处。此处以久祀志公法师而得名。志公何人?乃南朝齐梁间释僧也……”
相传,志公原名宝志,在此修炼成仙,玉帝钦赐其“四指雨”之责,为民造福。山间天池,称为志公潭,即是志公降雨积累而成。站在堤坝之上,但见潭水清澈,两岸青松倒影湖中,清风徐来,水波鳞动,树影婆娑,景色旖旎。
志公潭往西,平整光滑的一片巨石上有两个深深的凹处,这是打坐台,志公修炼处。巨石斜坡较陡,下临悬崖,为安全起见,巨石上人工开凿了石阶数级。顺着石阶,下到一片藤萝密布的树木之中,仿佛步入热带雨林,枝藤垂吊,以树为练,形成绿色的瀑布,称为绿瀑。其间两棵虬枝盘龙的.奇树尤其引人瞩目。白色的不知树名,绿的是青松,两树前后相应,宛如白蛇和青蛇姐妹相随。不知道白娘子和小青出道之前是否就是在这里修炼了千年?
穿越绿瀑,攀上阶梯,继续往西北,陡壁之下,有清冽的泉水从一道狭小的石缝中缓缓溢出,这就是有名的饮虎泉。传说志公成仙时,跟随他的黄狗也化作老虎成为坐骑,志公以剑劈石,刺出此泉用以饮虎。
饮虎泉虽是从石缝中渗出,却经年不绝,从未枯涸。水质清冽,罕少杂质,尤以泡茶最为清香。如今人们修建了饮虎亭和蓄水池,供游客和坪中人饮用。泉边悬崖上篆书“虎豹脊”三字,另有楷书“清泉”,向东望去还有行楷“正法眼藏”四字。看到这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家的善行和清净,不由对志公肃然起敬!
如此宝地,实在令人留恋不已。于是留宿在南山的黄花山居。室外山坡上黄花遍地,院内是大片青青翠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在竹旁,泡上一壶清茶,品尝到的是一方难得的清凉。此情此境,真的少了些世俗的喧嚣与浮躁,多了些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有道是,心静自然凉。
果然!
-9-6
篇7:靛坪印象优美散文
靛坪印象优美散文
靛坪没有坪,却是一方美地。靛坪是地名,也泛指一条河或一座山,是陕南巴山腹地的一个小村落。
靛坪生在平利南端的八仙镇,地处巴山第二主峰——华龙山脚下,曾是传说中“八仙”炼丹修道的地方。这里山峦层叠,云雾缭绕,得山水之灵气,聚秀美之神韵,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天书峡、龙洞河、龙门、韩河、八仙河等有趣的地名多与美丽传说相连,为这片山水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平利是中国最美丽乡村,有平安吉利之意。山川因绵延而俊秀,沟壑因纵深而清幽,坪坝因宽敞而舒适。而在靛坪,你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种美。我第一次亲近靛坪正值夏末秋初,从八仙街出发,沿岚镇路西行十余里,入鸭河口,顺九曲十八弯的水泥路行进,一路上凉风不断沁入肌肤,感觉神清气爽。在快要抵达山脚时,靛坪才像一位深闺中的少女羞羞答答地露出她的明眸皓齿来。靛坪果真少有平地,两旁雄健的山体从空中压下来,要么粗犷硬朗,要么奇峰突兀,哪里有一块像样的“坪”地啊!受地势所限,人们的房屋或依山而建,或浓缩于山脚下的小砭子,掩映在树丛和竹林里,露出灰色的`瓦屋顶和白色的墙壁,倒是呈现出十足的静谧与和谐。
靛坪没有坪,却有着源源不断的清洌“活水”。白哗哗的山泉水从山涧中,从树林中,从悬崖上冒出来,永远那样奢侈地流淌,汇聚在两山之间,形成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清晰地倒映出蔚蓝的天空,棉絮般的云朵,倒映出山间的红花、绿树,组成一幅乡间独有的山水画卷。而被当地人称作“翘脚水”的自然奇观,更是山水合奏的一处交响乐。只见在一深潭上方,有一绺白练似的瀑布从空而降,不偏不奇正好落在潭边山体的圆形“窠臼”中,又回弹起一丈来高,形成一个烟斗般的水帘,被击散的水花像万斛珍珠撒落玉盘,晶莹剔透,蔚为壮观。
平利是西北名茶大县,平利产茶,好茶出在靛坪。靛坪海拔高,最高的山峰海拔1700余米,一般海拔800米左右,水汽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日夜温差大,加之光照适度,土壤松透,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良乡沃壤。人们抓住了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山上大肆种茶。现在的靛坪,俨然成了茶的天堂,极目所至,四野尽是绵延的群山,碧绿的茶园或镶嵌在山顶,或点缀在山腰,明晃晃的绿,几百里连成一片,组成一个浩瀚的茶海。一畦一畦清雅飘逸的绿茶,以其叶片厚嫩,色泽翠亮,形似雀舌,香气馥郁而享誉八方。有诗为证:“雾锁千树茶,云开八仙峰。香飘千里外,味在一杯中。”
天造地设,凸显出靛坪的山光水色,而崇山峻岭,密林溪涧,则赋予了靛坪丰厚的自然资源。据旧《平利县志》记述:“将军擂鼓入云峰,百步仙梯尚有踪,大小师凸环太极,象鼻门牙锁双龙”,便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靛坪山势交错,地形封闭的高山天地。靛坪也是古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入住。遥想当年,这里也许就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芜山沟,草丰林密,河阔水清。有一天,先民逃难途经这里,突然发现这样一处风光秀丽、山水相宜的宝地,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他们在这片山地上拓荒,种蓝靛,开染坊,制茶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美好日子。难怪今天还有小地名叫做“江西街”呢。现在,站在这片土地上,抚今追昔,尽管见不到鼓了,可那一阵阵鼓声仍然回响在靛坪人心中;虽然看不到梯子,可是那通往外界的水泥路,正载着靛坪人通向幸福的生活。
从靛坪出来,身后的村庄和炊烟已逐渐模糊,但总觉得似有一股汩汩的泉在脑际里流淌,唤醒了封尘的记忆。或许岁月有时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在不经意的时候,顿然发现她的美,一如靛坪这一方山水,久久地让我迷恋,让我沉醉。
篇8:夜宿核桃坪散记散文
夜宿核桃坪散记散文
深山老林的秦岭腹地,不到六点半,天就麻麻黑了。我们一行在原始森林里穿行。从秦岭主峰的太白余脉走了近4小时夜路,等敲开太白黄柏源核桃坪的一家农家乐的时候,已是深夜十点多的光景了。
是时,两腿灌铅,脚痛背乏,山野鬼魅,静寂无声;风动树婆娑,体寒胃无物;看暗夜无月,朗星闪烁;叹星际浩淼,救星难找。
——这是我们这6个驴友敲开柴门、迈进暖屋的基本原形。
摔下背包,围坐柴炉,倒满热茶,歇息足够,大家方才唧唧喳喳地相互回忆和总结此行穿越失败的来龙去脉和细枝末节。
苍狼是此行的驴头,组织驴行四年有余,可谓见多识广。此次穿越而不得所期所愿,自然是愧意写在脸上,言辞间不掩失望。
老驴野山,与我同庚,是此行的头驴,是一位惯常于重装且经验丰富的强驴,此行一直是大家“驴首是瞻”的领头驴。即使走错路责任也不在他。何况他一路领头,兼顾众驴,又收容新驴的行李,满身背囊,也绝无怨言。
收队的是老驴孤狼,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是在新疆大漠中摸爬滚打出浑身力气的强驴,说起穿越失败,也是欲罢不能、耿耿于怀。
其余一男二女便是我等新驴了。一无经验,二无耐力,只凭着毅力行走在众老驴中间,受了老驴们不断鼓励,始终不敢掉队,能得暖屋热茶栖身,就算是沾皇天后土无尚栽培的光了。
六个人理论中,主人忙着添柴、续水。炉火渐旺,暖意袭身,满屋生热。不一会儿,满身的寒气被这一炉旺火驱赶殆尽,忍不住脱了防寒衣,又脱了保暖马甲,只穿衬衣,方觉舒适了。
浑身一暖和,饥饿就顺着胃肠爬上心头。几个人就商量着吃饭。看起来,这个叫做核桃坪的小山村的农家乐是个常年接纳驴行者的老去处。女主人也不和大家商量,就满口应承了我们吃面条的欲望。她忙忙乎乎地洗菜、烧柴、烹炒、揉面……不一会儿,半盆炒白菜、半锅汤面、一钵辣椒油,就上桌了。看着,就香气袭人。也没有人客气,每人一大碗,就这火炉,大快朵颐,满口生津,几下子肚子溜溜就圆了。
这还不算完,驴头苍狼又从主人家讨来一瓶酒,几个男人就炉吃酒,气氛刹那就热烈了很多。
子夜十二时,睡觉。
一觉方醒,主人把早饭已经布置好了。一盘炒洋芋丝,一盘炒白菜,一盘拌萝卜丝,半大盆白米稀饭,两碟油饼馍,成了我们丰盛的`早餐。
早饭毕,才有空闲仔细打量这个叫做核桃坪的小山村。几乎家家门前都挂满玉米串,家家都养蜂,家家的柿子树上都是一串串红柿,家家都是核桃树围满场院,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枣皮树……邻居三五家都在忙着晾晒枣皮——半院子半院子的红枣皮铺在竹席、蔑筐里,铺排在整个院子,成了山里人家最好最艳丽的梳妆。
看远处,公路和溪水就成了这个小村唯一的隔离带,夹溪相往,四山环绕,把这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山村包裹的严严实实,庄庄重重,形成一个个性鲜明、物产丰富的田园佳地。
核桃坪,秦岭原始森林忠诚的卫士,洋县胥水河的源头。据说是科考专家、游人墨客、驴行基地等众多人士放飞梦想、实现穿越的绝佳之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沟一壑、一峰一石、一林一木、一花一草、一树一枝,都空灵而纯粹、隽秀而生动、淳朴而厚实、原始而本真。住在这样的山村,呼吸着富氧而新鲜的空气,闻着泥土本色的腥气,与一树红柿、一席枣皮、一挂玉米为伍,和几桶蜂房箱、几袋核桃、几罐蜂蜜为伴,身心俱爽,心欢意悦,仿佛便是真正的驴友了。
在我闲庭信步,四下打探之际,几个驴友叫来了主人家的山货:野蜂蜜、老核桃,纷纷买得三五斤,也算是入宝山而不空手归。
我的收获呢?我拍得山色入镜,访得山民入怀,拾得山味人心,便偶得打油诗几句,也算是小有斩获:
秦岭深处有人家,核桃坪里堪桃源;
胥水源头山水纯,草木情浓惹人怜;
莽茫原野尽秀色,冬初咋寒秋未散;
自古深山多绝景,不到此番心不甘。
房前核桃家家树,不枉称谓坪里产;
屋后蜂蜜桶桶甜,野蜂原汁蜜心田;
红柿坡坡翘首看,玲珑似火红透天,
遍地枣皮枝枝繁,家家收获忙碌间。
半碗素面解饥寒,一笼柴火心头暖;
两床土炕浑身散,三杯烧酒便驱寒;
四句家常心向善,五爿瓦舍俱俨然;
山野民风原始家,厚朴家园不思还。
其实,山水相悦,早已是文人笔下不辍的主题。远的不说,近的,尚能忆起著名作家李汉荣老师名著《山中访友》开篇第一段写道:“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我的这个核桃坪的早晨,同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拉扯着我向山的深处探看。一如李汉荣老师在文中写的“大桥、树林、山泉、瀑布、悬崖、白云、野花、蚂蚁、月色……”,都成了此刻我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深得其悟的老友了。
住一回秦岭深处的核桃坪,收获了久违的老友,成为一次美丽的邂逅,是我福气。
篇9:坪城的雪散文
坪城的雪散文
坪城的冬天持续很久,农历九月土地开始封冻直到次年三月才渐渐消融。如果有几场大雪,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坪城的雪下起了没完没了。没风时,铺天盖地。雪花在半空中集结,形成鹅毛大雪,洋洋洒洒从苍穹翩然而至。不大一会,山川,丘陵,沟壑就被完全链接在一起,你分不清哪是山哪是路,层次高低也顿时变得诡异模糊。
这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每逢大雪过后,我定穿戴暖和到原野去赏雪。踏在尺半的雪被上‘咯吱,咯吱’甚是好听。不担心会湿了鞋袜。坪城的雪没那么娇贵,即便飘落在眉梢发际或是肩头也不会很快消融,你会很清晰的看清它的六瓣纹络。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他的魔杖轻轻一点,一抹飘忽的'水汽便幻化成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不仔细看你断不会发现这样精美的雕刻。
有风时,坪城的雪变得刁酸刻薄,他变得粉末琐碎,在风的携裹下如同针尖一般,‘簌簌’从空中穿行而下,刺得手背脸颊生疼。这样的雪天我们叫他‘白毛风雪’不适宜外出,待在暖和的屋子里便好。也有勤瑾的,趁着风雪肆虐,在各个小道上铺设绳扣。风大雪疾,野兔缺食物会到村口草垛处觅食,运气好时,会有几顿丰盛的野味呢。
二叔捕兔的技艺甚是高明,行伍出身的他身手敏捷,单单投石击兔就教所有人惊叹。虽不是百发百中,但也很少失手。于是整个冬天,他会收获不少的野兔用来大块朵硕。我虽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我不食野味,因此我也品不出野味的鲜嫩爽滑,倒也不觉得遗憾,性格使然,纵使香飘四溢也很难勾起我的食欲。他们总说我辜负了大自然的馈赠,其实用双眸去欣赏,用心灵去感悟也是不错的享受呢。
如果有雅兴去赏雪,最好是开春。天气也不再酷冷,风也柔了许多。一场大雪后,四周变得晶莹剔透,所有的泥污浊垢都被覆盖在了地下,世界变得洁净澄明,心也酥软了。
在上坡向阳处,还能雪缝中觅到青草从封冻的土地中探出的脑袋,黄黄的嫩嫩的。使我们的身体都有了复苏的冲动。不由得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恋和希望。
遇到暖风吹过,还能在山坳处觅到‘地达菜’。北京人叫它‘地软’,书名叫地衣。网上也有订购,但总是没有故乡的地达菜那样香醇。地达菜,属真菌光合生物。食用药用价值都很高,内含氨基酸矿物质。单单钙含量就高于所有蔬菜。铜镁都是人体所需的东西。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刻脂降压,明目,清火......这是其他食材不能比拟的。每到冰雪消融时父亲都会带我们去捡地达菜,回家母亲就拿它做包子馅饺子馅。吃到嘴里带着泥土的清香,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北京很少下雪,即使偶尔下也是似雪非雪,似雨非雨,经不起热浪的腾蒸,不一会就化作泥水,勾不起一丝遐想。于是就在冬天莫名的想到故乡,想起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
篇10:那坪那溪那石桥散文
那坪那溪那石桥散文
在土家山寨每一个地名都不是随便取的名,每到一处随着那名字总能讲出个道道来,像老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坪,一条溪,一道桥,分别称为“白氏坪”、“白氏溪”、“白氏桥”,据说就是为纪念一位曾经积了大德的姓白的老婆婆而取的。
一
白氏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那儿读初中时才认识它,学校紧靠山边,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三间土房子,分别是教室、老师办公室和老师、学生生活用房。那时教室里没有电灯、空调,晚上自习还是用的煤油灯,每到冬天就是用那丝棉纸糊在窗户上保暖。学校四周没有院墙,意在开门办学。学校前后还两间民房。每天都可以听到猪、狗、鸡的叫声。在教室前面就是几百亩的大坪,走到对面高山上就可发现,养殖场、农场、商店、卫生所都在这大坪上,在那儿可是当年最热闹的地方。古人说的白氏坪是不是指的这大坪,不得而知。
那时说是读书,可没有正规上几天课,不是开批斗会,就是下乡搞劳动,后来是办农场,其中枇杷溪农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上山下山,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那乡村小路上,后来参加了工作时才感到小时读书少的苦处,好多年才补上。只是那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现代的娃娃们不能比的。记得那时上学带的是红苕、玉米面,吃一点腌菜就是一顿饭,如有一点青菜都是高兴的事儿,就不用说吃肉了。
那时理发是不容易的事,到县城有理发店,不是每个乡下人都能享受,不仅是路程远,而且理一个发要付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钱。因此农村中老年男人大多是理光头,只是给男娃娃讲究一下。那时学校有一套理发工具,放学后老师们就相互理,记得在学校寄读时,唐老师就为我理过多次。
去年的春天,几位老同学们想再到枇杷溪看看,不是单纯去看看那山水、那枇杷和那映山红,而是去寻找青春记忆。
从学校到枇杷溪口,过去走的是羊肠小道,而如今已有了高速公路,小车也可以开到那里,可大家坚持要走进去。
在溪口不远的地方,是最初学校租住的民房,其中溪一栋已经拆了,另一栋仍完好,外观上看起来没有大的变化。女主人已有75岁,不仅头脑很清晰,而且还认识我们,问我们的工作、父母的健康状况,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在那困难的年月里,就是她老人家不时给我们弄点下饭的咸菜。
溪口的小水库水还是那样清澈见底,水里小鱼、小虾在那儿自由自在地游玩着。由于没有路,好在溪水不大,就能顺溪而行,在圆石上跳上跳下,不少同学还有点当年的调皮劲,一路笑声不断。
走到目的地,大约又用了一个多小时,一看到当年农场的住地,大家激动不已。其实只能看到当年住的那岩屋,长满了杂草,所剩的残岩断壁还有点当年的印迹,那灶台几乎完好,那圆圆的水井,清澈的泉水还在不停地流淌着。四十年过去了,在这岩屋里和老师、同学一起弄饭、讲故事、唱歌、打扑克牌,到溪水中洗澡的场景仍在眼前浮现。
当年的岩屋旁边还有栋土坯教室,现在除了杂草,已没痕迹。那山上的开荒地早已回归了自然,远远望去,和其它地方的原生态林已没区别。在那儿我们经历了春夏秋冬,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体会着父辈们耕耘的艰辛。
参加工作后,和白氏坪中学的同学多年未联系,大多数不认识了。几十年后再相聚,同学最大的变化是话多了,什么都敢说了,就连少年时青春萌动的故事也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料,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如今的白氏坪已是县开发区,几十家工厂落户在那儿,它与时俱进,又成了当今最热闹的地方。只是那学校早已搬走了,少了往日娃娃们奔跑的笑声,但仍见到曾经教室的残迹。
二
白氏溪就在学校对面,大约有二十分钟就到了溪口。它是一条小溪,宽约五六米,平时水流小,平均不到一尺深,溪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是孩提时向往的地方,每到夏天就跳进小溪里打水仗、捉鱼摸虾,特别是那鱼儿在水下亲吻着脚丫双腿,像挠痒一样,舒服极了。孩子们喊叫声常常让岸边的青蛙惊慌得扑腾地跳进水里。口渴了,就随便在岸边用手扒个水窝,不一会儿,就会有一湾清清的泉水,喝个肚儿圆。玩累了,就到小溪岸边的垂柳树底,随便躺下,头枕着双手,透过斑驳的树枝,眼望着蓝蓝的天空,听着婉转的蝉鸣。
那溪水系山间泉水汇聚而成,要问那源头在哪儿谁也不知道。溪边两岸长满了垂柳,山上野兔、山鸡、斑鸠以及各种鸟儿自由自在的生活着,秋天走到山上随处可摘到可口的野果。山里人也是沿溪而居,吃的、洗菜、洗衣都是那溪水。那时沿白氏溪边修有简易的公路,还有几道漫水桥,每次下暴雨,由于山上土层不厚,雨水就直接流到溪沟里,短时间就可见一米多高浪头,远远地就可听到它的`波涛声,这时人、车就不能过了。那年代时常听说家养的动物、人被冲走的事件发生。我的一位老乡就是在那漫水桥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如有急事到县城,就要翻山越岭,多走两三个小时。那年代汽车少,偶尔坐一趟手扶拖拉机到县城也一件高兴的事儿。记得毛爷爷逝世的那年,是学校老师凭关系才请了一辆大货车,把我们几个寄读的同学拉到县城才观看了悼念毛爷爷的电视直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白氏溪可谓山大人稀,又没路灯,晚上不敢从那儿走,不仅是道路崎岖,凹凸不平,主要是小时经常听长辈讲鬼的故事,一想就有点胆虚。不过我在读高一时就是在晚上从白氏溪走过一趟,那是父亲突然让我转学,走的时候已接近下午六点钟,同学们早已放学回家了,匆忙之中也没来得及和同学们打声招呼,就和父亲背着简单的行旅,快步走在那清冷的公路上,可能是有父亲在,心里就踏实多了,或许是这一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如今我经常从白氏溪路过,只是变了模样,山上郁郁葱葱,沿途是整齐的小洋房,水泥铺的乡村小道让小车直接可开到家里,路边还放置了漂亮的垃圾箱,那小溪水还是那么深,那么清。偶尔外面来了朋友也会带上他们到那儿观赏自然风光,品尝农家美味。特别是那溪沟里生长的鱼儿、上好的腊肉,那味道真是让人享受。
三
从白氏坪经过白氏溪,出口就是白氏桥,那桥与现代的大桥相比简直是小的不起眼,是横跨在悬崖绝壁上的单孔石拱桥,长约100米,宽约5米,高约30米,距县城东约5公里,当年它是通往县城唯一通道。
白氏桥修建于何朝何代,已无法考证。史料记载,白氏桥最初是木板桥,后来由一名白姓的婆婆义捐而建。据传说,当桥修建要完工时,就是找不到最后的一块合适的架桥的石头,石匠们忙了好几天,加工的石头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急得团团转。就请教白氏婆婆指点,白氏婆婆想了想,指着门前的一块石头说:就是它吧。结果放上去正合适,这也给白氏婆婆平添了一些神秘。
白氏桥是东西交通要道,可谓战略要地,是长阳历史上防备外来窜扰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清朝乾隆时期的长阳县令李拔曾题写了“白氏雄关”碑坊,竖立于此。但时代远久,那块碑坊早飘散到历史的天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有关部门在白氏桥西侧约30米处才重新竖立“白氏雄关”的水泥碑。
在此处发生过多少次战事,已无从考证了。元明清时期,容美土司对长阳县城的无数次窜扰,统治者对容美土司及土汉杂居地的打压、洗掠,造成长阳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洗劫、流亡一空。除此之外,吴三贵部的流窜,夔东十三家军、红巾军、白莲教的反抗斗争与历朝统治者的镇压、日寇的入侵……徜徉在若干个世纪里,饱受战乱蹂躏之苦,白氏桥就是这些屈辱历史的见证。
1949年以后将路面扩宽,修的省级公路也是通过白氏桥,成为东西交通的重要桥梁,为长阳与外界联系做出过重要贡献。不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县城到宜昌,要整整一天时间。那时,要是遇上下大雨,白氏溪就会涨水,县城通往外界的交通联系便中断了,走山路就要大半天。如今,沪、蓉高速公路与县城的连接,一小时就到宜昌了。不再为白氏桥承重量不够而担心,为山陡路窄弯急而忧虑,为溪水阻隔而兴叹。
小时候到县城常从这桥上经过,记得有几位同学曾经从它的边上的石栏上跑过,比谁的胆子大。如今回老家时再从它上面走过,或许是走的路多,也见了一些世面,感觉它实在是太小了,只是它的作用并不小,它在这儿屹立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默默地贡献着。
篇11:雾里看花韭菜坪优美散文
雾里看花韭菜坪优美散文
每年九月去韭菜坪,看怒放的韭菜花铺天盖地,形成高原独有的亮丽色块,那宏大的场面一次次打动和震撼了内心。在温暖的阳光下亲近那片天上花海,在和煦的清风里欣赏那艳丽的高原美景,没有修饰的美丽涤荡尽内心的浮躁,心纯净如白色的云朵,纤尘不染。
今年去韭菜坪,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韭菜坪下,抬起头,只见偌大的韭菜坪被云雾紧锁,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从山腰疾速而过。站在山脚,也感到凉意袭人。
我们的车沿着景区公路的“十二道拐” 小心翼翼地向上行驶,慢慢向山顶靠近。快到在景区停车场的地方时,前面的路已模糊不清,只能看见几米远。在停车场停好车,开门下来,缥缈的雾气擦身而过,顿觉寒气逼人。随行的女同事的长发被风拂起,衣袂飘飘,像一只只在云彩里翻飞的蝴蝶。
一头钻进云雾里,沿着石级往上,向着梦想的高度进发。越过四百二十六级台阶,来到韭菜花海。眼前,看不见成片的花海,只见栈道向雾里延伸,消失在十几米远的地方。山顶风更大,雾更浓。雾的巨手,在我们的眉梢、发际贴上了亮晶晶的水珠,把我们装扮成了童话世界里的深山老妖,也像武侠影视里的白眉大侠。
韭菜花已绽放,但我们看得见的只有栈道旁零星的一点点,远处更多的花被雾遮掩,只能凭想像猜测它们的样子。
在栈道上,遇见贵阳来的四位摄影师。从相貌上看,他们早已过了张狂的年龄,但他们却在栈道上手舞足蹈,大声吆喝:“韭菜坪,我来了”!他们的声音穿过浓雾,在韭菜坪上空回荡。他们还在栈道上摆着各种姿式,让同伴快速摁下快门,把在韭菜坪的一个个瞬间定格在特定的时空里。他们对我说,此次来韭菜坪,是想拍大片的韭菜花海,不过今天天公不作美,雾大,一时半会雾怕是不会散了。不过他们已备好了帐篷,准备夜宿韭菜坪,直到云开雾散。从内心,我很佩服他们,佩服他们对摄影的执着。漫天大雾并未影响他们心情,他们一路谈笑风生,像一群快乐的孩子,在韭菜坪上欢呼雀跃。
一阵疾风过后,雾淡了些,只见栈道旁的韭菜花艳艳地开着,在绿色的叶瓣中仰着紫红色的脑袋,一簇簇、一朵朵在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幽香,诱惑着我们的嗅觉神经。那缥缈的清香从鼻孔直贯心肺,让心幸福得颤栗。虽说看不见大片的花海,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开放得热烈和奔放。
韭菜花是高原的尤物,它的唯一性注定要受到人们垂青和钟爱,游人和摄影师们慕名而来。而此次在雾里看花、拍摄,极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雾里看花,花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意境里,花和人都是看不清的。沿着栈道往前,你都只能看到脚下零星的.花朵,在雾中半遮半掩,走近看,看清了脚下的花,刚才看过花又模糊了,留给人的只有想像和回味。雾里看花,凭添了一份神秘,眼前的花朵间有丝丝缕缕的雾气掠过,有轻微的声响直入耳鼓。薄纱轻罩,韭菜花妖娆艳丽,透示着一种绝伦的美丽。
到了下午,雾一直未散,很多游人惆然而归,但远方的一批批游人又背着行囊接踵而来,他们向着雾里的花海而去,也许他们就是要欣赏花海另一种美丽。
雾里看花,我们欣赏到的是一种朦胧美。看不清,反而增加了韭菜坪的神秘,让人产生无限的想像和等待。其实生活里的很多事物,也如雾里看花一样,看不清是最好的,让它保持一种永远的美好,一旦看得太清楚了,就打破了它的神秘,便会发现一切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只能让人陡增烦恼,就像恋爱和婚姻,恋爱时是雾里看花,走进婚姻的殿堂后,对方一切缺点皆暴露无遗,把对方看得太清了,神秘的美感便随之消失。
雾里看花,雾里看人,雾里看世界,让朦胧的美丽永驻心间。
篇12:走进下青坪散文
走进下青坪散文
下青坪社有47户178人。以前,通往滇川的五尺道由此穿越而过。后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年夜大年夜山,前面是峭壁峭壁和奔驰呼啸的关河,本地的农户就栖身在这二屯岩的乱石坡地中。多年来,他们在这里靠种养求生度日,过着艰苦穷苦的生活。
走进下青坪,一条条明晃晃的卫活门连通每家天井,一幢幢新式楼房坐落在青山绿林中,成为寿山乡境内五尺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休闲、娱乐、不雅不雅光的好去处。
在乡引导干部的引领下,我们起首看到的是童付川家。童付川是一个有二十年驾龄的驾驶员,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每年务工收入七千多元,一个儿子打工回来后,买了一辆微型车搞起了客运。童付川的`老婆在沙石场务工,每年也能收入三四千元,再加上他本身开拖沓机,全家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在新农村培养中,寿山乡党委当局大年夜大年夜胆摸索,把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作为新农村培养的重大年夜大年夜举措,使下青坪的培养获得了本地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年夜大年夜力支撑。个中,寿山煤厂出资三万元为下青坪和甘海子的群众安装了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培养下青坪的卫活门面时,寿星水泥厂赠予价值一万元的水泥五十吨,水麻公路二十七标段沙石场赠予价值两万元的沙石五百多方。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从十多岁的学生到六十多岁的白叟自发投入到卫活门的培养中,充分表示了广大年夜大年夜群众在新农村培养中的主力军浸染。
不才青坪的中心院坝旁边,有一堵画有农业科技、筹划生育、乡风文明、五尺道遗痕、寿山石门关字库等内容的文化墙,向我们展示了本地的汗青文化和风土情面。
蔡明跃十四岁就学会了开拖沓机,1995年被群众推荐为社长,从此,他就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之路。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他办过养猪场和养鸡场,经由过程十多年的尽力,下青坪群众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了丰富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蔡明跃在乡级引导的指导下,筹措资金,建起了党员之家和群众文化活动室,由乡当局和相干部分派备了报纸、《农业科技》、《大年夜大年夜关文学》、《大年夜大年夜关文史》等书刊和电视音响设备,由蔡明跃治理,大年夜大年夜家应用。党员们按期在这里进修评论辩论,群众也经常集合到这里不雅不雅看电教片和进修科技文化常识,对群众开辟视野、改变不雅不雅念、构建调和社会起到了极大年夜大年夜的推动浸染。本地的群众说:“下青坪能有今天的成长,就是得力于一个很好的党支部,有一个年青有为的好‘班长’,有一批能带领群众合营致富的党员干部”。
下青坪是五尺道的必经之地。以前,客商们翻过大年夜大年夜山,来到下青坪都要在这里安歇少焉,有的还在这里食宿。这里的老庶平易近十分好客,经常为客商供给便利,大年夜大年夜家相处十分融洽。如今,乡党委当局结合大年夜大年夜关实施“旅游富县”的计策,将大年夜大年夜力成长旅游业,充分发掘五尺道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亮点,使处所汗青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让搭客们在懂得五尺道文化和处所汗青文化,不雅赏下青坪山川风光的同时,还能不雅不雅赏云台山、关河道域的天然风光和水麻高速公路上的交往车流,还能聆听穿山而过的隆隆火车声。
2007年春末的一天,我慕名来到寿山乡间青坪。
郑昌海家是下青坪比较充裕的农户,早在2000年他家就应用了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如今,他家有轿车和微型车各一辆。郑昌海本来是寿山煤矿的股东,煤矿改制后,他和儿子在煤矿搞治理,父子俩每月收入4000多元。他还有个大年夜大年夜胆的设法主意,就是要抓住乡党委当局开辟五尺道和处所汗青文化,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景点的机会,兴办以休闲、不雅不雅光、娱乐为主的农家乐,整合下青坪地盘本钱范围经营,慢慢打造新农村培养的亮点。
走进村平易近小组长蔡明跃的家,又是一番活力勃勃的气候,全部院坝满是一个绿色长廊,水晶般的葡萄挂满枝头,门前的梨树已挂满果子,在阳光下闪放出水淋淋的光泽。窗明几净的楼房掩映在绿色之中,大年夜大年夜大年夜大年夜小小有二十间,这是下青坪预备率先创办的“农家乐”。午餐时,水豆花、腊猪脚、包谷饭和新鲜的南瓜、豆子、煮洋芋等摆在桌上,喝起本地的包谷酒,品尝农家的特点菜,大年夜大年夜家推杯把盏,笑语声声,把所有的欢快都释放在农户家中。
★ 感悟做人情感随笔
★ 望西飞/清商怨,望西飞/清商怨贺铸,望西飞/清商怨的意思,望西飞/清商怨
★ 陆游的诗句
★ 初萌的土地散文
【昏人坪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陆游的诗有哪些2023-03-24
陆游的诗己酉元旦2023-09-21
《在昌平的孤独》之读后感2022-09-12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2022-07-19
心中的森林2022-05-08
陆游简介2023-03-06
诗经名句——《诗经·召南·摽有梅》2022-05-08
鸡汤个性心语2023-07-16
提高智商的方法2024-03-12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1000字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