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合集10篇)由网友“大吃大喝”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三图”实验主要内容:绘图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能绘出比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河流、山脉、交通图、示意图等。加深重点知识的烙樱
指图回答。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做到边说边指,手口相应,这样,枯燥的地理知识才能具体化、趣味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
填图练习。在练习阶段,通过填充空白地图,教学信息及时反馈,达到巩固重点知识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识图、用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因此,在地理“三图”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特别重要的任务。
1.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要注意指导学习阅读和运用地图。从指图回答入手,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如讲《黄土高原》这课时,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对照政区图,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
2.引导学生勾画地图。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矗
3.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充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总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小学地理教学中,通过“三图”教学,就要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要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1.熟悉地图。识“时辨“区”增强记忆。要想记忆祖国31个省一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辽宁省好似张嘴的犀牛头,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青蛙等等。②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盛海南省等。③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1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用生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语言配合地图,再造表象,增强记忆。如:朗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著名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
3.用板画示意图(即绘图讲解),突出形象性,增强记忆。如讲到东北林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生长什么植物?为什么同是一座山,山上和山下植物不同呢?最后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的结论。又如,复习黄河流域铁路线时,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圆圈城市,再提问城市名称并板书,最后连线提问铁路线名称。这样在黑板上画出的“开”字形的铁路线,可以使学生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易于巩固记忆。以上绘图讲解的方法,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是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伽利略从观察教堂里铜吊灯的摇曳开始,发明了摆的等时定律。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步骤。儿童的地理知识,感性认识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矗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图形、地理模型、地理标本等的观察能力。在众多的地理观察对象中,对地图的观察次数最多,观察者最普遍。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已从指图开始,并得到相应程度的训练,而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延续和深化,是对初步形成观察能力的巩固与强化。如在省区教学中,已初步培养了学生识省辨区的观察能力,即能够根据省区形状、大小区分省区。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省区填充练习题,就能使初步获得的观察力得到及时巩固与提高,深化与发展。经常性的填图练习,学生观察能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在各种能力中居核心地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矗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多利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阐明地理规律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地图不仅是联想“地”和“理”的纽带,而且是指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钥匙。如《多样的气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初步认识和掌握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小学地理图册中“地球”的五带“图”,抓住学过的阳光直射和斜射这个根本原因来分析我国的气候。
篇2: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因此,在地理“三图”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特别重要的任务。
1.读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要注意指导学习阅读和运用地图。从指图回答入手,把书本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图、用图能力。如讲《黄土高原》这课时,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太行山、秦岭、长城和兰州市的位置,并在图上勾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对照政区图,明确黄土高原包括的省区。再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包括的省区。这样,学生不仅很快归纳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的省区,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指图回答,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
2.引导学生勾画地图。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可边讲边绘,学生可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矗
3.正确填写空白地图。填充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总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3: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小学地理教学中,通过“三图”教学,就要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要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1.熟悉地图。识“时辨“区”增强记忆。要想记忆祖国31个省一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辽宁省好似张嘴的犀牛头,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青蛙等等。②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盛海南省等。③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1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
[1] [2]
篇4: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什邡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分别获得了盛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矗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以前我县乡村初中学校的条件差,开展生物实验很困难),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多年来的生物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篇5: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
[1] [2]
篇6: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论文
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论文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
[1] [2]
篇7: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论文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学生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在化学课中,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要任务是如何根据相关的实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一、由实验推测反应物,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研究表明:学生获取的信息中有70%来自视觉,只有20%和10%来自听觉和触觉。通过实验推测反应产物,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高一化学习题中,钠和水反应,可采用下述方法来推测反应产物: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钠的物理性质,在介绍钠和水反应时,让他们动手做如下实验:用镊子从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取出一块钠,用刀片切下黄豆大小的一小块,用滤纸吸干煤油,投入滴有酚酞的水溶液的烧杯中。完成实验以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3)钠投入水中,其状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烧杯中酚酞水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由此证明生成了什么物质?
(5)反应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声音?它使如何产生的?
(6)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反应过程中有气体生成?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7)小球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发生的现象。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很快解决了上述问题。对问题(6)中所产生的气体验证,同学们还举出了很多精彩的方法:有同学提出在集气瓶中塞入一个带尖嘴的木塞,并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通过有无水珠生成,判断是否使氢气。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实验来组织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当学生在学习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涉及到乙醇与钠反应时,让学生将钠与水反应的知识迁移过来设计问题,通过对比掌握乙醇的性质。
二、由演示实验发现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迁移能力
创设一种气氛,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习者不懈地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者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习者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知内驱力,为困难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如学生在《有机化学基础》乙酸的催化氧化实验中,将铜丝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铜丝表面出现黑色,再将铜丝向内移动,触及灯芯,铜丝表面的黑色转变为红色。操作时微小的变化,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面对“悬”而一时难“决”的问题,学习者迫切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纷纷猜疑,从各种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种可能:在灼烧时生成的CuO呈黑色,又遇还原性气体CO生成红色的Cu,但CO从何而来,找不到合理的答案,故假设难以成立。
第二种可能:黑色CuO分解得到红色的Cu2O,[],但酒精灯温度达不到反应要求,且与铜丝在较高温度下(外焰)呈黑色而与较低温度下(灯芯)又转成红色的事实相矛盾。
第三种可能:外焰处生成的CuO氧化灯芯处逸出来的乙醇蒸汽,并生成红色的铜和乙醛[]。
至此,学生不难认定,已学的乙醇性质之一——氧化反应(课本上用综合式表示:)和乙醇的性质实验中曾见到的相似现象,则是支持第三种解释的有力依据。
以上分析均说明,从矛盾入手经历疑惑、猜测和思考,往往能提示迁移的实质性内容,把握好迁移的方向,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包含的成分和技能要素更为复杂。在动手操作之前,至少应该先做三件事:一是理解实验原理,二是设计(或认同)实验方案,三是选择实验装置,这些活动并非是简单的'操作技能所能包含的。可见,化学知识、操作技能和思维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特定的实验场合,只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同而已。认清上述关系,不仅为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协同迁移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创设知识与技能协同迁移的实验情境,必须以理解有关的知识、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为前提,理解越深刻,掌握越熟练,迁移效果就越好。
实例:已知HCl是气体,极易溶于水(1:500),其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利用特定的装置可将上述性质设计成“喷泉”实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更大(1:700),其水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比较两者的共性,不难将HCl气体形成“喷泉”的有关原理,装置和操作协同迁移研究NH3溶于水的实验。但如果把气体换成溶解度小一些的CO2、Cl2,又该怎么办呢?对比性质后,我们不难下出结论:只要把吸收液由水换成强碱溶液即可。那如果把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再变化一下,又可以产生知识的迁移。
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既是协同的又是融合的。在实验情境中,有的知识得到了深化或扩展,有的知识成为实验设计的一种程序,即智力技能,有的知识转化为某种操作技能,而思维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加合”往往形成更复杂、更专门化的操作技能。
四、精心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实验课的精心设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验设疑,引导思维
“思源于疑”,由一实验现象产生了疑问,处于好奇心与进取心,就要对疑问进行解答,开始了对疑问的思考。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思维的发展。实验设疑就是在实验内容与学生现有的实验知识之间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急于对实验内容做出解答,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时,教师在实验内容与学生现有的实验知识之间搭一个“小桥”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产生了满足的愉悦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
2.实验激趣,激发思维
实验设疑需要造成一种“悬念”,在“悬念”之间搭“小桥”引导思维。而实验激趣则是直接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兴趣。常用的激趣方式有:演示实验、新奇的直观教具、趣味小故事、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史等。
3.留足时间,形成思维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开发价值,需要通过问题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可并非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一堂课教师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即便有实验设疑,来不及等学生思考就直接告诉答案,接着讲述下面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发展。进行实验设疑需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保留思考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才可以积极地探索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停顿的时间内还蕴含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声的情感交流,教师从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中掌握着停顿时间的长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精心策划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过程中,教师在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引导他们冷静地思考、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其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珊珊.运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9).
[2]杜梅林.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教育仪器设备,(1).
Abstract: In chemistry teaching, how to utilize chemistry experiment to motivate students’ strong carving for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throws some lights on it based on the specific teaching case.
Key words: chemistry teaching; chemistry experiment; thinking ability; students
篇8: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掘实验的作用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作 者:张丰胜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9: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档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篇10: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中
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南京市教育局教仪站孙宏根物理的实验基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从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必须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档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档,滑动变阻器滑臂滑至同一边,有传动装置的仪器将传动皮带松驰等等。
★ 水的用途教案
★ 谈情说案的观后感
★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 电气安全规则范文

【通过“三图”实验培养学生能力(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电气公司的个人工作总结2022-10-21
氯碱厂电气员工个人工作总结2022-09-03
兰州铁路局安全管理规定2023-01-10
话谈共享作文2023-01-27
大气压强习题答案参考2022-05-07
小学二年级安全课年终总结以及计划2023-09-06
化学教学总结2023-01-25
乡村规划师的工作计划2022-05-02
大气压强练习题2023-11-02
谈初中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策略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