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共7篇)由网友“xj36482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艺术特色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篇2: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游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做官,一种是不能做官。而一旦他们仕途失意、功名不遂,游子便会牢骚满腹,感慨万分。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往往借诗抒情,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由于十九首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内容不外乎两大类:
(一)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思
这是就游子、思妇而言的。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成就也较大。如思妇思念游子的《行(hang)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表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而游子思家的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这些相思离别的歌咏,是十九首的重要内容,而透过游子、思妇的这种相思之情,又可以使读者感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时代的背景,而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表达伤时失意之苦闷
这是就游子本人而言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希望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表现出一定的自敬、自励,其中也有一些流露了知识分子失志后的牢骚苦闷和纵情享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等。
总体看来,十九首虽然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不过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接触的社会矛盾也是不深的,诗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对文人的心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理刻画非常深刻、独具特色,标志着人性的觉醒,标志着文学向人学的转变。虽然说文学的真正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其实这种觉醒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中就已经出现端倪,就已经开始了。人性的觉醒就是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早熟,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中过早的式微,超自然的人格神没有最终在历史中留驻,宗教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所以人们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思考人的精神的归属问题,人生意义的寄托问题。追寻的结果是,儒家选择了社会,道家选择了自然,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寄托人生价值,即追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在社会历史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文人的.宦游即是追求立功之举,而**的年代使他们的追求落空,最终失去了人生寄托,因而产生人生如寄、时光怵惕的感伤情绪。同时,在这种感伤和思考中,他们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于是道家思想中的物我同一,齐生死等万物的思想也流露了出来,如《驱车上东门》中讲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而坟墓上“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然后想到“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因此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先声。
二、艺术特色
(一)高超的抒情艺术
十九首中篇篇都是言情之作,与乐府民歌不同的是,作者抒情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叙事,而是靠事物的烘托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典型的就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篇全是写景,诗人写天上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星,全是看到的情景,但情在其中,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另外,它还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抒情,如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抒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歌为了表达相思别离之苦,运用了化鸟这样一种独特的想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岁云暮》)通过愿意化为双鸿鹄和晨风鸟的想象表达思念之深。
还有梦幻、分离造成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弗洛伊得认为,人的潜意识处在强烈的压抑中,当人在清醒的时候它像海底的冰山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这种压抑往往会在梦中得以释放。梦幻是长久离别造成的心理缺失的补偿机制。
在古诗十九首中,梦幻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隋表达得尤为深切,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呜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徙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写远行之人到年岁将尽时还不见还家,思妇一方面盼着他回来,同时还担忧丈夫没有寒衣怎
么抵御严寒。由于思念太深而产生了猜疑:“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正因为这种思念加猜疑的复杂感情使她因此生梦,后面即写梦中事。庆幸的是“良人惟古欢”,不曾抛弃旧爱,且“枉驾惠前绥”,丈夫委屈自己亲自驾车来接自己同去。这梦中事、梦中情全是思妇昼思夜想的情景。可是好梦太短,“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良人随梦而来,乘梦而去,留下的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
(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抒情、叙事、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别具特色、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青河畔草》,通过这首诗可以想象,在绿草青青的河畔,有一座长满垂柳的园林,园中的楼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当此美丽的季节在凭窗远望,思念游子。对画中人物作者有特写镜头,“娥娥红粉妆”,配上周围的风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多用比兴手法
十九首中比兴手法运用最多、最自然、最贴切的,奠过于《冉冉孤生竹》,诗中先以“孤竹”结根于泰山之阿起兴,接着以“菟丝(新婚女子的自比)附女萝”来比喻婚后夫妻感情的缠绵,然后是“伤彼蕙兰花(女子自比),含英扬光辉(新婚女子的美丽)。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是比中有比。
(四)语言自然精练、生动含蓄
十九首的语言都是不加雕琢、平平道出,“若秀才说家常话”,但却是句平意远、自然过人,所谓深中浅貌、短语情长、耐人咀嚼、禁得回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等。而成语典故的信手征引和叠字双关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这一特色。成语的运用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其中的“不念携手好”,用了《诗经·邶风》里的话;再如《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其中的“晨风”出自《诗经·齐风》中的《晨风》,“蟋蟀”则见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叠字运用方面,以《青青河畔草》最为典型,《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大量的叠字。双关语的运用如《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的“长相思”是一种丝棉,用在棉衣里;“缘”是指袖口的装饰,讲的也是夫妻之情。这对十九首语言的优美和表现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其在思想上的成就在于开了文学向人学转变的先河,是文学自觉的先声;其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标志着五言诗这种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诗体形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这都说明古人对十九首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篇3: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
【摘 要】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由被贬江州司马改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他在忠州将近一年的贬谪生活,在这期间曾创作了12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有很多反映了巴渝地区独特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也表达了他在任职期间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白居易;巴渝诗歌;内容;艺术特色
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乃古巴国所在地,治所在江州(今重庆);渝,乃指渝水,为嘉陵江古称。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P1忠州处于三峡腹地, 虽然荒僻, 但面对气势雄伟的长江, 背靠崇山俊岭,不仅有三峡胜景,还有许多历史遗迹, 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还有充满异域情调的民情风俗。忠州文化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以下将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简单论述: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
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当诗人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他认江州为“鸟笼”,可见在那里的生活是多么郁闷。在他看来,将要去的忠州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解脱烦闷的地方。但是当白居易真正到了忠州,面对如此荒凉之境,不得不让他心里有所落差,更多的是失落之感。所以,在他刚上任时期,他写下了很多关于忠州城面貌的诗歌,并且还反映出当地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当然,这些诗歌中也夹杂着白居易复杂的情感在里面,但更多的一种厌恶之情。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西楼夜》和《东楼晓》等。
(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诗歌
唐代的忠州是以巴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积聚区,巴人的风俗文化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都喜欢歌舞。《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竹枝歌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竹枝》本处于巴渝”,故又称之为“巴渝曲”,“巴渝辞”,“巴渝歌”。白居易在忠州从政之余还开始对竹枝歌舞这一风俗感兴趣,并且还注意收集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四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如《竹枝词》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和《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这两首诗歌的内容都明显带有巴渝地区文化的特色,既写出了巴人善唱竹枝歌的风俗,同时诗人也将自己作为其中的角色之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二、白居易巴渝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诗风俗众,老妪能解,儿童能歌”的俗白而著称,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流畅自然。他还善于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显得自然得体。他在忠州期间,善于学习民歌,使诗歌的特点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从整体上来说,白居易在巴渝地区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比拟手法,语言有含蓄美
白居易在忠州的不少诗歌很善于运用比拟手法,从而更好地借物抒情。如他写的《鹦鹉》:“竟日语还默, 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 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诗人以鹦鹉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白居易的语言一向被认为比较浅显易懂,缺乏意境,但是他写的忠州诗的语言风格中却带有含蓄之美。比如他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就对荔枝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诗中还以“面白似潘郎”比喻杨使君,暗示自己与杨使君均有荔枝一样的禀赋,而却被贬在遥远的南方,远离京都。全诗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
(二)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中有很对诗歌都是在描写外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时候, 他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夜入瞿塘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竹念)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瞿塘峡的奇险。由这样的艰难险境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命运的多见多难,因此,由景生情,最后一句,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同时本诗还能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这样使得抒情效果更佳贴切。
总之,白居易在巴渝期间写下的诗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诗歌艺术具有特色,值得深一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宪光,王广福,宁登国.巴渝诗词歌赋[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4](宋)乐史撰,王文楚校点.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
[5]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
[6]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篇4: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他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呻吟”,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他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他,很少描写他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结语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的艺术特色,但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进行描述,会得到更加准确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养生诗、闲适诗和亲情诗三类看似可以归为一类的诗词入手,主要介绍了养生诗的艺术特色,又从闲适诗和亲情诗上对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加以补充,使其更加完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篇5: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是活跃在中唐时期我国诗坛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都具有淳朴自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其诗歌创作的通俗性和写实性两大特点,都集中表现在新乐府诗的创作之中,因此,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即引起了古今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分析挖掘其创作的通俗性、写实性。
《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这些现实主义诗歌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苛暴、宦官奢靡、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一、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白居易新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显示出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特点。一般叙述到最后,往往发出议论,对所写的事件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在他的著名篇目《红线毯》的诗下小序里,明确表明此诗题旨在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精工细作的过程。通篇的记叙后,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喝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振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诗人岂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诗人是通过这种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法,这种“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篇的主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即“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又如《买花》一诗,诗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花市上繁荣景象下卖花的场景,后面议论揭示主旨,借用田舍翁的嘴厉声呵斥当时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叙述了“春欲暮”,农田青黄不接,农民忙于农耕的时节,王公将相奔波于“喧喧车马度”的`花市上进行着“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买卖后,又讲述了一田舍翁偶到花市,见到琳琅满目的鲜花,不禁心生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户中等人家所纳的赋税才能买得起这一丛艳丽的牡丹花。而又有多少农家的赋税才能换得这群富贵闲人的挥金如土啊?田舍翁的感叹正是诗人的心声。叙议结合,揭露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社会现状。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对比鲜明。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是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
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 “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气焰如此嚣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接下来,笔锋一转,已是这群人在宴会中的场面了,“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神策军中的宴会果然非同一般,喝的是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吃的是宫廷中送来的山珍海味,手上剥的是太湖出产的精品贡橘,筷子夹的是难得一尝的天池海鲜。这四句诗与前面的写法相同,都是运用了铺张扬厉的修辞手段,极力渲染军中宴的豪奢排场,与他们在都市上狂奔走马的行径相互呼应,足见这群“内臣”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不分场合,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使读者的愤恨更进一层。白居易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一边奢华,一面惨痛的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贫与富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又如《重赋》一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农民和“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官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上层社会对百姓无耻的剥削,也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被扭曲的两税法的重压下所承受的沉重灾难。借之以老农之口发出“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强烈谴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白晓畅的语言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特别强调其政治与社会功能,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百姓的疾苦,以此揭露现实矛盾,肩负起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重大责任。也正是有此目的,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艺术表现上力求通俗易懂,采用长短参差的写作形式,并和音乐相结合,朗朗上口,让人容易理解。“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且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传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新乐府诗大都表现为语言通俗易懂,言浅意深。
《观刈麦》是白居易担任县令时创作的,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当地百姓艰辛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斥责了造成百姓穷苦的繁重赋税。又如《卖炭翁》,用简单直白的话语揭露了“宫市”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再如《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豹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2]用“我”的口吻道出了农民困苦的生活,揭露了横征暴敛的社会现状,诗人用诗歌的形式为人民打抱不平。
这样言浅意深的作品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大量存在,也正是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文学方式,白居易写下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诗。更可贵的是白居易新乐府诗浅而不陋,平而不粗,常有警句统摄全篇,言浅意深,平中见奇。深刻的思想以平易之语出之,更易于动人心魄;言简意赅的警语最容易入人心肺。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红线毯》里“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买花》中“一丛深浅色,十万中人赋”;《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句无不发人深省,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白居易)用语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言之有物的特点,诗人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痛斥了那些剥削人民、巧取豪夺的官吏们。再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4]平实直白、不加修饰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篇6:分析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分析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是汉代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府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搜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魏晋以后,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有抒发自己情感的,也有记事名篇,自立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乐府诗,这种用新体写时事的乐府诗即新乐府诗。
白居易是活跃在中唐时期我国诗坛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都具有淳朴自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其诗歌创作的通俗性和写实性两大特点,都集中表现在新乐府诗的创作之中,因此,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即引起了古今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分析挖掘其创作的通俗性、写实性。
《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这些现实主义诗歌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苛暴、宦官奢靡、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一、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白居易新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显示出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特点。一般叙述到最后,往往发出议论,对所写的事件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在他的著名篇目《红线毯》的诗下小序里,明确表明此诗题旨在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精工细作的过程。通篇的记叙后,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喝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振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诗人岂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诗人是通过这种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法,这种“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篇的主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即“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又如《买花》一诗,诗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花市上繁荣景象下卖花的场景,后面议论揭示主旨,借用田舍翁的嘴厉声呵斥当时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叙述了“春欲暮”,农田青黄不接,农民忙于农耕的时节,王公将相奔波于“喧喧车马度”的花市上进行着“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买卖后,又讲述了一田舍翁偶到花市,见到琳琅满目的鲜花,不禁心生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户中等人家所纳的赋税才能买得起这一丛艳丽的牡丹花。而又有多少农家的赋税才能换得这群富贵闲人的挥金如土啊?田舍翁的感叹正是诗人的心声。叙议结合,揭露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社会现状。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对比鲜明。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是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
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气焰如此嚣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接下来,笔锋一转,已是这群人在宴会中的`场面了,“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神策军中的宴会果然非同一般,喝的是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吃的是宫廷中送来的山珍海味,手上剥的是太湖出产的精品贡橘,筷子夹的是难得一尝的天池海鲜。这四句诗与前面的写法相同,都是运用了铺张扬厉的修辞手段,极力渲染军中宴的豪奢排场,与他们在都市上狂奔走马的行径相互呼应,足见这群“内臣”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不分场合,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使读者的愤恨更进一层。白居易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一边奢华,一面惨痛的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贫与富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又如《重赋》一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农民和“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官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上层社会对百姓无耻的剥削,也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被扭曲的两税法的重压下所承受的沉重灾难。借之以老农之口发出“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强烈谴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白晓畅的语言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特别强调其政治与社会功能,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百姓的疾苦,以此揭露现实矛盾,肩负起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重大责任。也正是有此目的,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艺术表现上力求通俗易懂,采用长短参差的写作形式,并和音乐相结合,朗朗上口,让人容易理解。“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且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传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新乐府诗大都表现为语言通俗易懂,言浅意深。
《观刈麦》是白居易担任县令时创作的,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当地百姓艰辛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斥责了造成百姓穷苦的繁重赋税。又如《卖炭翁》,用简单直白的话语揭露了“宫市”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再如《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豹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2]用“我”的口吻道出了农民困苦的生活,揭露了横征暴敛的社会现状,诗人用诗歌的形式为人民打抱不平。
这样言浅意深的作品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大量存在,也正是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文学方式,白居易写下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诗。更可贵的是白居易新乐府诗浅而不陋,平而不粗,常有警句统摄全篇,言浅意深,平中见奇。深刻的思想以平易之语出之,更易于动人心魄;言简意赅的警语最容易入人心肺。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红线毯》里“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买花》中“一丛深浅色,十万中人赋”;《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句无不发人深省,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白居易)用语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3]
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言之有物的特点,诗人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痛斥了那些剥削人民、巧取豪夺的官吏们。再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4]平实直白、不加修饰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篇7:刘禹锡和白居易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和白居易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在中晚唐诗坛上,以刘禹锡、白居易为代表的唱和诗创作可谓风靡于一时。
作为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刘禹锡、白居易均在诗坛上享有盛名。陈寅恪先生曾说:“乐天一生诗友,前半期为元微之,后半期则为刘梦得。”以唱和诗为例,可见刘白二人的深厚感情。唱和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体裁作品,在传统诗歌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要全面古人的思想世界以及文学创作动态,有必要研究唱和诗,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里,刘白二人的唱和诗活动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本文将从体裁运用、风格互仿等层面浅析刘白唱和诗的艺术特色。
一.体裁运用
刘、白二人作为一代文坛英寸,在唱和作品中,二人自然会运用到多种体裁,诸如古体诗、近体诗均有涉及。尤为特殊的是,二人除了诗歌唱和体裁之外,还有词体的唱和,即《忆江南词》的唱和词。这两首词被后人一致认为是“诗人‘依声填词’的最早自白”i,而笔者以为,这种词体唱和亦是刘、白诗风成熟的标志之一。
《忆江南词》所配音乐为燕乐,白居易依声填词,改名为《忆江南词》。后来它又有许多别称,如《望江南》、《春去也》等词调。其名目虽多,但词调依旧为单调,词体形式为二十七字、五句,长短依次为三、五、七、七、五言,平仄层次错落,通首平韵,且三、四句相互对仗。
刘禹锡受此影响,亦作《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附和。由于刘禹锡长期处于贬谪之地,所以他没有白居易那份闲情逸趣,因而,诗人在伤春而兼怀人中,语言虽俏丽,感情却深沉婉转,这使得他的这首词具有婉丽之风韵。因此,况周颐评价刘禹锡词说,其词“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二.风格互仿
刘白二人唱和时间一长,其诗风必定会在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从总体上看,白诗受到刘禹锡诗风的影响,其诗风趋于凝练含蓄,而刘诗受白居易诗风的影响亦有趋于平易浅近的倾向。
1.白居易仿效刘禹锡的凝练含蓄。清沈德潜在《说诗语》里就曾说:“大历十子后,刘禹锡骨干气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唱和集》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就刘禹锡的具体文学创作而言,其诗风游离在中唐两大诗派之外,他的诗风既不同于元白诗派的通俗平易,也有别于韩孟诗派的奇险怪僻,其诗风大致为骨干气魄、格意奇高。他在《董氏武陵集记》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片言可以明百意”要求文学创作要凝练且深蕴。基于这种文学理念,刘禹锡认为诗歌“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他的诗歌意境往往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互相交融,而形成了浑融完美的艺术境界。另外,所谓“境生于象外”,是指作者通过文字刻画的种种物象来表达其在作品中的意旨,其妙处就在于言简义丰中能提供艺术美感,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从而使诗歌有韵外之致。
刘禹锡的诗多用凝练含蓄的语言表现社会世事,以再现诗歌的现实意义。白居易诗受其艺术感染亦十分明显,如《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诗歌在凝练传神之中,将诗人一腔幽怨、哀戚之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刘禹锡仿效白居易的平易浅切。刘禹锡在唱和诗中多次赞赏过白居易的才华:“才子声名白侍郎,风流虽老尚难当”。可见,刘禹锡对于白居易的诗歌才华十分欣赏、钦佩。在刘白二人唱和之中,二人经常在谈文说道中,互相学习。白居易“意到笔随,景到意随”的创作手法,对刘禹锡影响亦颇大,如刘禹锡的《秋中暑退赠乐天》:“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人情皆向菊,风意欲催兰。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全诗因眼前景,而写心中事,景因情而现,情因景而生,将好友之间的相互关切之情,在“意到笔随”之中,自然贴切地融化在诗中。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刘禹锡所创作的带有浓厚民间文学色彩的《杨柳词》、《竹枝词》等诗歌佳作,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受到了白居易主张学习民间歌谣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的影响。
透过刘白的唱和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唐文人的哀恨离愁与情感波动,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唐文人在思想世界里的微妙变化。虽然现代学者多鄙薄此类艺术价值不高的唱和诗,但存在即合理,笔者以为,唱和诗作为文学创作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诗人文化精神领域的变化,更与古代文学传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要深入研究中唐文人的思想精神世界以及文学发展特点,决不可忽视对刘白唱和诗的艺术研究。
★ 白居易的资料
★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 长恨歌教学设计
★ 长恨歌教案
★ 长恨歌 教案
★ 苏轼的成就介绍
★ 杜牧的生平介绍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共7篇)】相关文章:
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12-25
蒙蒙阴雨作文2022-05-13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2022-05-03
白居易《长恨歌》的教学设计2023-11-02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2023-09-25
白居易闲适诗词艺术魅力2023-11-28
有感,有感蒋智由,有感的意思,有感赏析2022-09-21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2022-05-07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2022-10-16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