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言》原文及译文(集锦4篇)由网友“小晓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君子之言》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君子之言》原文及译文
《君子之言》原文及译文
君子之言
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是真实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君子很少考虑顺利的方面,对于一切的`困难却考虑的周全,君子有所求的时候会有选择的去求人,而无论什么人有求于君子,君子都会帮助。 君子富有的时候并不表露,依然和没有什么一样。
注释:
寡:少。
藏:藏在
弗及:不及,比不上。
虑:考虑。
祸:灾难,祸害。
百:很多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篇2:君子之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君子之言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寡 (2)弗及 (3)虑(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1)少 (2)不及,比不上(3)考虑 (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篇3:《英雄之言》说明原文及译文
《英雄之言》说明原文及译文
《英雄之言》
【说明】
这篇《英雄之言》出自罗隐自编的杂文集《谗书》,全书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这年罗隐三十四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谗书》,乃是“自谗”(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可见,名为“自谗”,实则“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英雄之言》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的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在罗隐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这种对帝王起事创业的揭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晚唐藩镇割据,群雄蜂起,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这些人中有许多本就是“群盗”出身。因此,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全篇短短二百来宇,以简洁警策取胜,代表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风。
【原文】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1],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2],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3]、正廉之节[4],不常其性耳[5]。视玉帛而取之者[6],则曰牵于寒饿[7];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8]。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9],楚籍则曰“可取而代”[10]。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11],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2],不为人所窥[13]者,鲜也。
【注释】
[1]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韬晦:隐藏不露。韬:藏匿。晦,晦迹,躲藏起来。
[2]冠屦(jù):戴帽穿鞋。屦: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屦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
[3]退逊之心:谦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4]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
[5]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装句法,原意应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常”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6]玉:宝玉。帛:绸制品。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盟时的礼物,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
[7]牵于:出于、受制于。这句可译作“受……所牵引”。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
[8]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烧成的黑炭。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坠火一样。 [9]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居宜如是:据《史记》和《汉书》所载,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去京城咸阳出差,见到秦始皇出游,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起兵,率先攻进咸阳,“欲止宫休舍”,打算住进秦皇宫殿,被樊哙、张良谏止。罗隐这里说刘邦讲过“居宜如是”的话,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
[10]楚籍: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可取而代”:项羽年轻时,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一同观看秦始皇的出游,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见《史记·项羽本纪》。
[11]盖: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靡曼骄崇:奢华尊贵。靡曼原意是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
[12]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
[13]窥:窥视。这里指羡慕、觊觎。
【译文】
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象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象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篇4: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
原文: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注释
纳履:穿鞋。
劳谦:勤劳而谦虚。
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 孟德传全文译文
★ 孔子语录原文

【《君子之言》原文及译文(集锦4篇)】相关文章: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2024-05-17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2024-01-01
孔子语录翻译2023-02-05
《正公文集》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2022-10-21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2023-06-26
《养老论》原文2022-05-07
《墨子·鲁问》原文附译文赏析2022-06-17
论语颜渊篇全文及译文2022-12-11
《论语》全译之十三(备课资料)2022-09-29
苏轼《宝绘堂记》阅读答案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