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

时间:2022-12-03 07:59:23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博美卜做人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

篇1:《陋室铭》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⑾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词。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起左膝。

C.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D.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无案牍之劳形

C.渔人甚异之

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上”与“入”两字用得好,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大 ②凭借 ③应该,应当 ④渡口 ⑤靠近,挨着 ⑥回答、对答

2.D

3.C

4.①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③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各1分,意对即可。

5.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有生气而活跃的动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表达了他对某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视。意对即可。

篇2:陋室铭译文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然后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然后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然后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然后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赏析: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然后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然后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篇3:陋室铭译文

1、《陋室铭》原文翻译

2、《陋室铭》写作技法

3、文言文《陋室铭》全文鉴赏

4、刘禹锡《陋室铭》教学方案

5、文言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6、《陋室铭》阅读问题及答案

7、《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8、《陋室铭》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9、名师导读《陋室铭》教学反思

10、《陋室铭》与《孔子家语》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4:陋室铭翻译及习题

陋室铭翻译及习题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铭:古代的一种韵文体,用来进行褒扬或劝诫。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会灵验。这里虽然是一间很简陋的房屋,但因为有了我这有德之人便变得美好。青苔长到了台阶上,使台阶也变成了绿色,青草的翠色映进了帘子里面。来这里聊天的也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不和没有文化的'人打交道。在这里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如:弹琴、读经书等。没有那些喧闹的声音,也不用整日为了官府的公务而累得筋疲力尽。(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品德高的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名: (2)斯:

(3)鸿儒: (4)白丁:

2.文中通过写交往的人物表现主人高雅情趣的两句话是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的是陋室清幽淡雅的环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一个 句。你还知道孔子的哪句名言?

参考答案:

1.有名 这 学识渊博的学者 没有文化的人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衬托出在这环境中的人更是品德高尚的人。(意思对即可)

4.反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答案不唯一)

篇5:《贵贤》译文及习题答案

《贵贤》译文及习题答案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 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 未闻其有成也. 鸿鸾之凌虚者, 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 云雾之偕也. 故招贤用者, 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 髦俊?之所思也. 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 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 举遗漏之幽人, 职尽其才, 禄称其功者, 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 竭心力於百揆⑤, 进善退恶, 知无不为者, 臣所以报知己也. 世有隐逸之民, 而无独立之主者, 士可以喜遁而无忧, 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 道德备则轻王公也. 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 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

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23.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和 等两类人。

2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5.《慕贤》第?段结尾处的( )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请说明其理由。(3分)

26.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段提出论点,第?段加以论证。

27.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慕贤》篇多用 。(2分)

参考答案

23.人主(君王、帝王、治理天下的人)、子孙(晚辈、无心于学的年少之人)

24.该句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1分),运用鸿鸾能够飞越高空,靠的是翅膀之力;渊中之龙一飞冲天,必有云雾相随。由此得出:人主之要务在于依靠任用贤能者、立功立事者要思考如何辅佐君王的论点(1分);以浅寓深,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答“比喻论证”不得分)

25.感叹号(!)(1分)。 该句“安”“可不”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必须攀附景仰(1分)。属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1分)。

26.D

27.整句(骈句、骈体句)、散句

【参考译文】

抱朴子说,舍弃轻便的.船只而去徒涉不见边际的湖海,不能认为一定会渡过去。没有好的辅佐之臣,而追慕隆盛太平的局面,没听说能够成功。鸿雁和鸾凤能升上高空,靠得是双翅的力量。潭中的虬龙能够在天上飞翔,是以云雾为阶梯,所以招纳贤者使用人才是君主的重要事情。而建立功勋成就事业,是才智杰出之士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喜欢太平安定,而忽略智谋之士,和想要去远处却丢开骏马,有什么区别呢!

选拔丘墟园圃中被阻滞的人才,提举被遗漏的隐逸贤者,让职务能全部发挥他们的才能,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称。这是国君对待贤良人士的办法,为公昼夜勤奋工作,对职务尽心竭力,进谏善言弹劾恶人,知道的事无不去做,这是臣子报答知己君主的态度。世上有隐逸的臣民,而没有超凡拔俗的君主时,世人可做合时宜的退隐而不必忧虑国事,国君不可能没有臣子而治理好国家。因此傅说,吕尚不急切于显达,是因为修养德行具备了,就轻视天子与诸侯。而商高宗周文王做梦都想得到贤者,是因为建立宏大的勋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

①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

②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篇6:《明吏》译文及习题答案

《明吏》译文及习题答案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

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拔之以为根本拔:攻取

B.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典:掌管

C.金陵龙蟠虎踞 虎:猛虎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系:拘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用之卒,子诚幼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因乃剌吾请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为敌所杀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参考答案:

4.C(名词作状语,像猛虎一样。)

5.A(用在主谓之间/动词,到。B项:通过。C项:被动结构。D项:定语后置标志。)

6.C(原文有“会有言”,不一定是事实;“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错,原文是“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而不是“不能再领兵作战了”。)

7.(1)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略:攻占、夺取。偕:共同、一起。亲信:古今异义,亲近信任。见:表被动,各1分,句义1分。)

(2)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以:把。闻:使动用法,使……闻,译为报告、上报。状:情况。将:率领。各1分,句义1分。)

参考译文:

冯胜,定远人。出生时黑气满室,多日不散。等到长大,英勇多谋略,与哥哥冯国用都喜好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太祖攻占地盘至妙山,冯国用和冯胜一起前来归顺,很受亲近信任。太祖曾从容询问平定天下的大计,冯国用回答说:“金陵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应先攻下它作为根据地,然后四出征伐,倡导仁义,收拢人心,不要贪恋女色玉帛,天下不难平定。”太祖大喜,让他留在幕府,命令冯国用掌管亲兵,用为心腹。后来他死在军中,时年三十六岁,太祖为他痛哭。

冯国用去世时,儿子冯诚还年幼,冯胜先前已经积累功劳担任元帅,于是命他继承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洪武元年,冯胜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错降官一级,任都督同知。带兵沿黄河而上,攻取汴、洛,打下陕州,直趋潼关。守将连夜逃跑,于是夺取潼关,攻取华州,返回汴梁,在皇帝驻地拜谒皇帝,被授任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不久跟从大将军伐征山西。

过了很久,元太尉纳哈出带领部众几十万屯兵金山,多次为害辽东边境。洪武二十年,命冯胜任征虏大将军,率领步骑二十万征讨纳哈出。皇帝又派以前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手持圣旨前往劝降。冯胜兵出松亭关,分别构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扎大宁超过两个月,留兵五万镇守,而率全军压向金山。纳哈出见到乃剌吾,吃惊地说:“你还活着呀?”乃剌吾讲述皇帝恩德。纳哈出很高兴,派他的左丞探马赤献马,将要窥探冯胜的军队。冯胜军已深入,翻越金山,到达女直苦屯,招降纳哈出的将领全国公观童。大军突然来到,纳哈出估计不能抵挡,通过乃剌吾请求投降。冯胜派少数骑兵受降。蓝玉与纳哈出饮酒,非常欢快,脱衣服给他穿。纳哈出不肯穿,环顾左右咄咄地说了几句话,商量逃跑。冯胜的女婿常茂在座,突然起身砍伤他的臂膀。都督耿忠抓住他去见冯胜。纳哈出的将士妻子儿女十多万人驻扎在松花河,听说纳哈出受伤,惊慌溃逃。

冯胜派观童告谕他们投降,得到他的部众二十多万人,牛羊马骆驼辎重绵延一百多里。而都督濮英殿后,被敌人杀害。军队返回,(冯胜)把捷报上报,并上奏常茂行动过激引起变乱的情况,率领全部投降部众二十万人进入关内。皇帝大喜,派使者迎接慰劳冯胜等人,给常茂戴上刑具拘禁起来。碰上有人说冯胜隐藏了很多良马,派守门人给纳哈出之妻斟酒索求大珠奇宝,失去了投降者诚心归附之心,又损失了濮英的三千骑兵,常茂也攻击冯胜的过失。皇帝大怒,收回了冯胜的大将军印信,命令他回到凤阳府第,定期参加朝会,众位将士也不再赏赐。冯胜从此以后不再统领大军了。

当时诏令排列威望高的功臣八个人,冯胜位列第三。太祖年事已高,多猜忌。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为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蓝玉被诛杀那一月,被召回京城。过了两年,被赐死,他的几个儿子都不得继承他的官职。

篇7:《义赏》译文及习题答案

《义赏》译文及习题答案

义赏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仇若性,戎、夷、胡、貉(2)、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3),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羌(4)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5),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贼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4、下列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国危,社稷殆 殆:危险

B、足以却敌 却:使动用法,使…后退

C、且城而贼民 贼:贼寇

D、身在忧约之中 约:束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义赏”的效果的一组是( )

①民之雠仇若性 ②则忠信亲爱之道彰

③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④败楚人于城濮

⑤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 ⑥赏有功者五人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季用“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危害来告诫晋文公:赏罚不符合道义只能带来恶果。

B、高赦因对赵襄子不失君臣之礼获得重赏,赵襄子因赏罚得当而消灭智伯。

C、文章主张施行赏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义”,也就是重仁义、尊贤重礼、轻功利。

D、第一段正反论证,阐述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不可以不慎重对待的道理。

7、翻译下列句子

1)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5分)

2)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5分)

参考答案

4、C 贼:祸害

5、C 1是赏罚不当的后果 4是“用咎范之言”的结果6不是“义赏”,是“赏”

6、A说明过多使用诈术的恶果。

参考译文

义赏(奖 赏要合乎道义)

(行使)赏罚的权力(柄:权力),这是圣上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意译:按照道义来赏罚),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长久了,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它们成了自己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制止改变百姓的思想(禁:禁止,制止)。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厚重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逼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思想。不恰当地使用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同样的道理——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成了百姓的本性。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常见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具体指的是——西部的戎族、东部的夷族、北部的胡人、东北部的貊族<貉(mò):通“貊”。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东北部一个民族带污蔑性的称谓。>、西部的巴人、东南部的越人。)就是这样,即使有丰厚的奖赏严厉的惩罚也不能制止改变他们的仇恨。郢都的人用两块木版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遭到了郢都百姓的埋怨。用赏罚容易,而百姓却安于乐于原来的习俗。氐羌族的百姓(氐dī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他们被俘虏了,不担心受被囚禁捆绑(系累:囚禁捆绑。累:通“缧”,绳索。这里活用为动词),却担心死后尸体不能被火化(氐羌族处置尸体的方法观念与汉人不同)。他们都形成了怪邪的习俗,怪邪的习俗形成后将会伤害百姓。所以是否按道义赏罚,不可以不慎重。

从前,晋文公将要在城濮(地名)跟楚国军队交战,他召见咎犯(人名)问道:“楚国人多,我国人少,怎么办才好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繁文缛节的君王,对礼节的仪式规定不会感到满足(文:规定、仪式。不足:古今异义);经常打仗的君王,对欺诈的手段不会感到满足。君王您也就用欺诈的方法对待他们好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抽干水塘的水来捕鱼(涸:干涸。使动用法),难道不能捕捉到鱼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烧山林田野来打猎(薮(sǒu):水浅草盛的泽地。田:通“畋”,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这里)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虚假的方法,虽然现在勉强可行(偷:苟且,勉强。《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长已矣。”),往后就将不能再用,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晋文公使用了咎犯的计策,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人。回国行赏(反:通“返”),雍季得到的却更多。左右的人劝谏晋文公:“城濮之战的功绩,是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用了他的计谋可是给他的奖赏却落后于他人,或许不行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言论,有利于后世百代(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咎犯的主张,追求的是短时间(的成效)(务: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梁肉。”)。怎么能把追求一时成效放在利于百世功业的.前面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面对灾难使用欺诈的方法,足可以使敌人退却。回去后尊敬贤人,就可以回报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自始至终(坚守德行),但也足可以称霸天下了。”(雍季得到的)赏赐更多,百姓就会因为这赏赐(向好的方面)改变,百姓改变那么教化就成功了。(如果)教化成功靠的是欺诈(乎:介词,相当于“于”),(那么)这种成功也相当于毁灭,这种胜利也相当于失败。天下取胜的人很多,但称霸的只有五个人,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形成的原因(即尊重雍季的贤)。取胜如果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而:表假设),这和没有取胜一样。(秦国和楚国就是如此,)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殽山败(给了晋国)。楚国战胜了诸夏,却在柏举输(给了吴国)。(与秦楚不同的,)周武王知道自己胜利的原因,所以彻底战胜了(纣王)(一:全,都),在天下称王。欺诈盛行充满整个国家(盈:满。《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樽。”),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灾祸不只因为外部(的敌国)。

赵襄子冲破包围,赏赐五个有功的人,高赦是第一个。张孟谈说:“晋阳大难中,高赦没有大的功劳,奖赏却是第一,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我的国家有危难,社稷危殆,人人身处忧患危险之中(约:捆绑、拴套。《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这里指处境危险,随时可能被抓),却还不失却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赦一个人,所以我第一个奖赏他。”孔子听说后,说:“赵襄子可以说很善于奖赏了。奖赏一个人,天下做别人臣子的就没人敢(对君王)失去礼节了。”统率六军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赏罚)。(赵襄子)向北出军攻占了代国,向东逼近齐国,命令张孟谈翻过城墙秘密行军,和魏桓、韩康约定一起攻打智伯,砍下了智伯的人头把它作为酒杯,从而奠定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在晋国三足鼎立的局面),难道这不是因为(赵襄子)赏罚得当吗(用:因为;

篇8:《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1)在:在于,动词。

(2)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3)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4)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7)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10)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篇9:陋室铭的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的译文

小虾课后的练习题

刘禹锡《陋室铭》练习及答案解析

《送陈庭学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解析陋室铭作文

Excel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爱莲说和陋室铭

陋室铭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

《人道主义的原则》练习题及答案

《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
《《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陋室铭》译文及习题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陋室铭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2023-11-18

《流派不是独木桥》练习题及答案2023-05-24

课内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3-08-01

《陋室铭》《爱莲说》2022-10-15

《陋室铭》中考语文必考内容2023-08-28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2023-09-09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2022-10-30

文言文齐桓公练习题2023-11-01

刘禹锡《陋室铭》郑板桥《三间茅屋》比较阅读及答案2022-07-14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及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