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时间:2023-12-20 08:02: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合集7篇)由网友“treytw”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篇1: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湖北省大冶市殷祖中学 殷佳梅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和感情的具有审美性质的物化形态,也有构成规范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作为欣赏者,应能进入作品的时空,去感受作品的整体情境。现代许多教师教授诗词时,阻碍了学生进入作品的空间,损伤了应有的审美感受,压抑或窒息了学生的联想、想象;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吸取最新的学术成果,对作品进行透视。要改变这种困境,教师要研究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所谓教学的空间艺术,就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板书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漫游或超越作品的结构、智力空间的一种艺术。这里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体现了一定的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

教学空间艺术包括展示作品结构空间的艺术,展示作品多层涵义、拓展作品的欣赏空间而把作品纳入分析的美学和哲学界域的艺术。

一、展示作品结构空间的艺术

好诗都不是漫游无边的,而是情思的有序化,是情思的雕塑。或者说,诗是一种化“外宇宙”为“内宇宙”及以“内宇宙”映现外宇宙的艺术。因此好诗都有其依凭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只是诗人情绪、思维的外化。其存在形式始终要以情思的起伏,辐射形式为依据,不可像写议论文样用理性去强求、去规范。

这样看来,把握诗的结构空间是把握一首诗情思律动的一条捷径。作为教师,就应该用语言等教学手段把诗的结构空间呈现出来,使诗的力的结构唤起学生心中相应的结构。由于不同的诗人在情思和情思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因而表现在诗的结构也有相似之处,教师就可以对诗的结构作一些归类。

如一些古典诗歌有一种很常见的结构方式,就是以时空的转换和推移结构全诗,或以此时空和彼时间之间的大空白供读者回味,或以时空的推移把情思推向无限和极致,给情思以空间感。

《易水送人》《书愤》《诉衷情》等属时空转换型结构。陆游的《书愤》《诉衷情》时空都转换了,《书愤》前两联写早年战场上的事情。后两联跳到今天的现实中来,时空跳跃特别大,而且两个时间的诗人处境和状态自然形成对比。这样在两个时空间所涵容的诗人遭遇、感慨、希冀、悲愤等就足供读者想象、回味。《书愤》《诉衷情》之外的几首诗词,空间没变,但时间转换了,因而在同一空间上的人事也有所不同。或形成鲜明对比。《易水送人》时间上由“昔时”跳到“今日”,以“水犹寒”贯穿古今,表意抒情蕴藉,供人玩味。

以时空推移为结构方式的诗歌最明显的莫过于柳永的《雨霖铃》。《雨霖铃》在时间上由离别时推到离别后直到永久,在空间上由离别之处推到离别之后漂泊之处直到不可知处,使离情随时空延伸、弥散。时间越久,距离越远,离情越滂沛淋漓。

古典诗词还有一种由客观外境向主观内镜过渡的结构方式。有人称之为起兴结构,它是先自然物象后情感,自然物象往往对情感起引发、激发、渲染外化的作用。这种结构是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属性及其运动形式与诗人心理情感属性及运变形式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展示作品多层涵义,拓展作品的欣赏空间

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教诗词时,采取以外在现象取代作品内部机体的阐释公式,忽略文学现象独立品性的机制特征。过多地注重作家生平、游踪、履历等背景问题,不能以哲学的审美的眼光引导学生欣赏,不能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与现代生活的联结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感受的顺序来引导学生欣赏此诗的空间艺术。

如教学《夜雨寄北》这首诗时,可以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可以设计问题:此诗描绘出什么物,什么人,何时,何地,何事?先让学生想象出创造这一情感的具体环境。学生能描绘出这些物还不够,再让学生将此些物进行结合:诗人收到友人的来信,在这秋雨绵绵的夜晚,诗人独坐灯下,读阅着来信,倚靠门窗深深的思念着友人,盼望与友人秉烛夜谈。

这些启发仍是表层的,还须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诗人想到什么呢?想到与友人一起谈论什么呢?让学生继续想象、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渐渐让学生产生共鸣,思想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自己溶入画面之中。在此时,教师可作浅层的小结:“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突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何当”推测之词呼应“未有期”,从眼前的“未有”推测想象中“有”。“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学生学习到此步,还并未真正深入,此诗的空间艺术还未拓展开来,教师需更深入的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小结作品:

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君问归期未有期”,作者的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都蕴含在这“未有期”三字之中。此时的诗人没直说愁苦之情,而是把这种情慰帖地融入这幅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同那绵绵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把无形的情化为具体形象,深切感人。

不过光说彼此思念之意,还不足以安慰企盼早归的友人,所以诗的后半,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不仅是暂且安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反衬今夜的愁苦。

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定感受颇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也愿每一位同学珍惜你身边每一份情。由此看来,这首诗的空间艺术已拓展,学生已得到审美教育。

三、拓展诗歌的抽象普遍蕴层――哲理层

诗歌的这个层面决定了欣赏者的终极目的。很多教师教诗词时,教到第二层就止步了,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的意蕴。

如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欣赏,传统看法只认为它是一首抒发诗人想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年华老大的痛苦的诗作,因而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诗人虚无悲观的世界观。这实在是对原词的误解,降低了原词的境界。如果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这首诗,就会发现其境界比想象的要宽广深厚得多,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思考,这种思想在他的《赤壁赋》里也表露过。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诗人这种探索精神和勇气不正给人一种激昂慷慨、荡阔心胸的感发力么!特别是当它是通过跌宕飞扬的诗境呈现出来的适合。

可见欣赏使要能进入第三个层次。要做到这一点,涉及到审美视角和审美高度的问题。视角不对,又不能立于一定的高度,则势必遮挡或限制审美的目光,势必会荒弃诗中大片审美空间。如那些写山水、写闲逸情志的作品,如果只以表明的社会功用作为评价标准,则这些作品可弃之于文学殿堂之外。如果站在审美的高度去感悟,则《竹里馆》何尝不是解放了的灵魂栖止的一方乐土,则《山居秋暝》何尝不是滤净了尘俗的心灵的一种外化;则《滁州西涧》何尝不是生命中一个隐秘幽僻自由角落的闪露;则《独望》何尝不是对人生一种悠游闲散境界的观照……诗是心灵的营养和宿处,心灵既接受尘间五谷杂粮,也啜饮仙家清泉玉露;既寄寓繁华都市,也流连于幽静的林泉。明乎此,我们才能无限地扩大自己的视域,做到神游万仞,思接千载。

为了更好地把握和扩大作品的空间,教师除了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外,应有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应尽量多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思维。

篇2: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民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福建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定而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

[1] [2] [3]

篇4:走进美丽的艺术天地--谈现代诗教学

缪加奇

诗歌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高度浓缩的、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像,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怎样才能走进现代诗这一美丽的艺术天地呢?

一、反复吟诵

诗歌是感性的,所以,欣赏诗歌就要反复吟诵,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诗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光潜先生也说:“我喜欢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的好坏有一个奇怪的标准。一首诗,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有点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凌乱,我断定作者胸中也空洞凌乱。我用这个标准,失败时候还不多。”(《诗论》)这实在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反复吟诵中揣摩作品的韵律节奏,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悲,以及作品传达的独特趣旨的感受。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二、把握形象。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品味语言。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尝试创作。

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尝试写诗,即使写得可能很蹩脚,但通过练习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诗歌。而且,在练习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而这样的创新能力无论在中考、高考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走进美丽的艺术天地--谈现代诗教学]

篇5:谈语文教学中的引语穿插艺术(网友来稿)

谈语文教学中的引语穿插艺术(网友来稿)

启东市天汾中学 周晓君

“引语”指人们从具体的语境中筛选出来的精练优美而内蕴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名言、警句、格言、谚语、诗句等。在语文教学中也离不开引语,引语穿插在语文教学中大有可为。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恰倒好处地穿插引语,能引发联想,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引导学生进入深邃的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思想境界,使课堂闪耀智慧和哲理的光芒。因此,引语穿插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

一、诱情入文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它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蘸着丰富的感情。引语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组织一段乃至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去扣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例如,我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一开始就引抄泰戈尔的诗《某人》--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的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把自己藏掩,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内心的光芒,带给那黑暗,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让学生诵读。接着我简介有关背景,向学生挑明引诗的用意,说明这首诗正是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人民对他无限思念的写照。泰戈尔的诗句,教师饱含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课堂讲读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崇敬、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以诗文诱情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的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

下了基础。

二、引征启知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无论是对词句的分析鉴赏,还是对人物情态的揭示;无论是对社会意义的评价,还是对写作的总结,都要组织一些凝练精警的语言,或进行启发,或进行佐证,或进行概括,这些引语的恰当穿插,能“唤起新鲜的感觉,激活人们的思想和行动”。①其结果使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真正做到“心领神会”,印象深刻,并增强审美能力。

例如,《散步》展现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亲爱的关系。我在教学结束阶段,组织学生诵读这样一段话:“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小孩,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历史;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②引语表达的思想是普遍性的爱才是完整的、公正的,献给这样的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圆满、幸福,我们的世界才会祥和、温馨。这一引语的穿插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是这堂课的“课眼”,学生眼看、耳听、口诵、心思,渗入其中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入耳入脑,师生共同拨动敬老爱幼的心弦,互相熏陶感染,从而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

在语文教学中,引语穿插的作用很大,是值得称道的教学艺术。但并不是说一堂课必须引语连连,穿插不断。讲求适时性和目的性的引语穿插才有艺术性。那种游离教学内容,背离教学目的的旁征博引,只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引语穿插要做到适时适量,因文因时而异,违背了这些就不会产生艺术效应,也就谈不上艺术了。

注①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第99页

②摘引《中国青年报》(1995年3月3日)

作者邮箱: tianaihua@sina.com

篇6:中学阶段字词教学方法艺术谈

中学阶段字词教学方法艺术谈

胡小英

(江西省宜春第五中学)

一、联词写话,是字词理解运用的法宝

1.联词成句

造句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2.联句成段

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语境,规定挑选三五个词来表现这个语境,之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比如,要求以“葱茏”开头,“旷野”结尾编写一个故事,中间插入的内容越多越好。当然,挑选词语也有要求,开始可以挑一些意义相关、含义相近的词,这样便于连成一段话,慢慢地可以逐渐过渡,最终到挑选那些意思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去连话,达到培养学生缜密思维、丰富联想、组织语言能力的目的`。

3.构句成篇

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词语(三个以上可以不用本课的字词)写上两三百字短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把本课生字词全都用上,写成六七百字的精彩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一般以每篇课文的字词为单位,一课一写。如果某篇课文后面字词太少,或教学时间相对紧张,可两课一写。(2)片段或文章可以单独写在专门的本子上,也可直接写在课文生字词下边。(3)可独自写成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等,亦可三五人联写话剧、小品、相声,新编歌词等(抽查到其中任何一人时就集体朗读或表演)。(4)更关键的是要“发表”(班上朗读或表演)。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写的质量如何,和能否坚持写下去的问题。(5)发表之后应有评议。刚开始可由教师担任评委,现场指出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文章或片段的优缺点等,原则是多表扬、少批评。之后,根据班上学情可适时让学生点评一二。此法贵在坚持,不可因抢时间或赶进度而中断。只要数周之后,学生形成学习惯性,当教师忘了抽查,学生自己都不会同意,他们怎么会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束之高阁而才华埋没呢?

二、让字词积累运用检测花样翻新

1.习作训练中用到的生字词用符号标注

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色笔标注,给人一种鲜明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语也会不断丰富起来。

2.举行词语积累大赛

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小组比赛,看看谁记的词语多,并且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下来,以识记的数量与准确度评出名次,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在此方面下工夫。

3.举行即兴说话比赛活动

此项活动的形式为抽签比赛,即教师事先在课本中挑出一定数量的词语,并将这些词语分别写于纸签上,后供学生抽签,抽到哪一张,给予学生3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进行即兴说话,说话内容必须包含纸签上的词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基础是关键,字词是基础也是根本,简单的字词教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快乐地进行!

编辑 郑 淼

篇7:谈英语教学的备课艺术

谈英语教学的备课艺术

英语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我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了英语课备课的时代内涵.

作 者:伏红娟  作者单位: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9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   备自我  

古诗教学初谈

小学课堂《外国诗》教学设计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小小的船》教学评析

以新浪网为例谈互联网产品之间的打通问...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黑人谈河流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教案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诗歌教学的空间艺术(合集7篇)】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诗人谈诗教案2023-01-22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古典诗歌鉴赏刍议(网友来稿)2022-05-07

谈中国诗教案2023-04-01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的说课稿2024-01-29

课文《诗》教案2023-04-11

边塞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论文2022-11-17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2024-02-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