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时间:2023-12-22 07:29:0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共5篇)由网友“tofuandbia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篇1:《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心经》正文共计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序,把整个佛法中般若思想的核心做了一个非常简要的提炼。

第二部分内容讲述如何契入真心,也就是禅宗讲的证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到老,几十年都在围绕这个肉体之身、这个“我”,为生计奔忙,为家庭奔忙。事实上我们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这个身体,还包括思想(佛法中称为妄想),以及这些思想背后所具有的非常清净、圆满的德行,或者可以称为佛菩萨的品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内在都具备与佛菩萨同等的品质,但目前这种品质被我们的烦恼、错误的思想掩盖住了。如果我们通过修行,通过念佛、持咒慢慢地把错误的思想逐步舍弃,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世间学习来的知识和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对自己就不会再产生干扰,生命清净的状态就能得到显发,这是一个总的方向。所以《心经》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揭示我们真心的状态。把我们种种的烦恼和痛苦剥落,来显发我们的真心。

人生几十年,我们都在追求快乐,但在这个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把痛苦解除以后所感受到的一种相对的快乐。实际上,没有痛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当人生的痛苦全部解除了,这就是涅槃。涅槃后的圣人有没有快乐呢?涅槃后的快乐不是我们世间凡夫想像的这种快乐。一个人生病了,他的病完全好了,快乐便产生了;但是对于没有病的人,他往往意识不到没有病痛是快乐的。只有在扫除一切烦恼、痛苦,以及造成这些烦恼痛苦的根源——我执之后,真心才能显发出来。

佛法所揭示的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以及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具足的一切德行。我们本身拥有什么,自己不知道,而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以后,不知道该如何去亲证,佛陀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我们还不能完全相信,佛陀又告诉我们他已经做到了,他证明给我们看。我们多看一些高僧传记,就会了解历代祖师大德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对于修学佛法的人,要先打好基础,做一个好人。如果自身还存在很多坏毛病、坏习气,那自然这颗心想收都收不住,修行就很难上路,因为一天到晚被烦恼牵着跑,想清静下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要让自己的心去恶从善,才能够不去影响别人,不使别人烦恼,也不会影响自己,使自己烦恼。有些初学佛法的人,因为不懂规矩,生怕会得罪佛菩萨而胆颤心惊,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态度。我们不会做,那很正常,佛菩萨和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会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你如果做错了,只要有一颗忏悔的心、改正的心,能够改正错误,根本就不需要胆颤心惊。有些人胆子很小,拜佛也生怕拜错了,这其实也没必要,只要以恭敬心去礼拜就可以了;如果礼拜的姿势错误,师父告诉你如何去拜,改正了就好了。

对于只停留在信仰、学习阶段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只是看一些经书,了解一些佛法的知识,还没有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和心行中,那么还是会经常生起这样的怀疑:到底佛菩萨有没有解脱?我怎么没有看到佛菩萨?但是只要他从心地上开始用功,按照佛菩萨指示的道路、方法去修行,就会消除烦恼疑惑,最终获得智慧和解脱。佛法就是围绕智慧和解脱的核心展开的。

《心经》的第三部分就是讲如何大机大用。当我们解脱了生死烦恼以后,我们内在存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生命中最完美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他还能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去,这种人就是菩萨。

菩萨在凡夫地的时候就发起广大的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有了这样的发心,当有一天他具备了了生死的智慧,证得了本体,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以解脱的心态感受到了人生内在的完美,接下来的时间便是回到众生中去,全力以赴地利益一切众生,广度有情,这就是佛菩萨的悲智双运。因为有智慧,所以能够了生死,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因为有慈悲,所以能够回转娑婆,救度众生。就好像有一群人离家,在外流浪,其中一个人先回到家里,在家里本来是可以躲避风雨,很安心,但是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还在外流浪,所以赶紧要去找他们回家。如果他稍微自私一点,躺家里休息就行了,根本不会再跑出去寻找其他人。而菩萨不住涅槃,就像这个回了家,但依然不舍在外漂泊流浪的兄弟姐妹的人,他还要回到娑婆世界,帮助其他尚未解脱痛苦的众生,让他们也得到同样的利益,这就是菩萨发起的大机大用。所以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观察时机,等待因缘成熟,从而最终度化我们。

对于没有发起大乘菩提心的小乘罗汉,他解脱了以后,往往就住在涅槃里不想出来;他觉得世间事没意思,也没有想要利益广大众生。就像我们有些人也有所谓“小国寡民”的思想,就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不想为别人做什么,也不过问别人的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人心叵测,各种各样的人、事都有。比如你是内心完全解脱了以后再来利益众生,别人却可能以为你贪得无厌;你好心告诉别人佛法,别人会以为你打他的主意;事情一多,还会引起其它的各种纷争、烦恼。

所以如果不是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他是绝对不会回转娑婆来救度众生的。他自己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何必再来蹚这一趟浑水呢?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大菩萨的境界才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足菩萨的.品行、德性,也具足菩萨的自在。

人生的快乐一般来说分两种:一种是自身痛苦消除以后得到的快乐,另外一种是利益他人得到的快乐,后一种的快乐才是真正意义的快乐。利益他人要无所求地去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很多人都有布施的经验,当你去布施,去做一件好事而内心无所求,只是为别人好而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当下的内心一定是充满快乐的,要达到这种快乐,也需具备菩萨的慈悲。菩萨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像菩萨这样,内心真正解脱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快乐,如果去利益他人而不能通达无我,还是达不到这种快乐。

总体来讲,《心经》第一部分首先是指导我们要去恶从善,具足人的快乐;第二部分是让我们做一个完全消除痛苦而获得解脱的人;第三部分是指导我们如何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而且告诉我们,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真相。

一讲真相,很多人就会感到困惑:明明我们生命中最现实的这些,比如你我坐在这里,佛却说这是虚妄的、不现实的、缘起的;而那些明明看不见的,佛却说那是真实的。佛、成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我们凡夫都看不见,佛却告诉我们那是真实的。

不管是怎样的困惑或者疑问,有一点很重要:学习佛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叫你要信。为什么首先要信呢?因为解脱以后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们现实的生命就像是梦中的境界一样,你说在梦里面出现的人物是假还是真呢?如果在梦里有人告诉你说:这只是一个梦,除了在梦中的你,其实还有个真实的你。比如你在梦里面是一个穷人,在外乞讨,如果有人告诉你,其实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百万富翁,你的钱都存在银行里,让你放心,一般你不会听,因为你会觉得在梦中的感受太真切了,你就是那个在乞讨的人。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都蕴含着无价的宝藏,痛苦都是冤枉的,每个人所具备的这颗真心其实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感受不到,所以对于没有感受到的这部分,你只能信。

第二步是去理解,你要多了解佛法,要去调查研究一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先要了解佛法讲的是什么,我们目前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又是什么。你要了解自己身心的状态,然后再跟佛经对照,你就会知道我们的痛苦原来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么去消除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智慧就在不断地增长。

第三步是行,就是按照佛法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去做。只要你如法地去做,一定会证明佛陀所说真实不虚。佛法里面讲的所有的境界,都是可重复性的境界。什么叫可重复性呢?打个比方,我从大门进来,沿楼梯走上来,能走到这里;你从大门进来,沿楼梯上来,也能走到这里;无论哪个人,从大门进来,沿楼梯走上来,都能走到这里:这叫可重复性。佛法讲的每个道理、每一句话,它们都是可以被人们重复证实的,但是你必须如法去做,你才能证得。一般来说,修学佛法过程中,当你证得了初禅,你这一生的信念就不会再退转了。

我们凡夫每天内心都会产生很多的贪欲、嗔恨、愚痴和无奈的情绪,这不但使自己忧虑、烦恼,在自己内心当中堆积了很多垃圾,实际上也是在给这个世界制造精神垃圾。你如果不能在内心把这些垃圾清除掉,就会产生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多听闻经教,听闻佛法;听完之后深入思维,想一想佛陀讲得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就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做一段时间以后,再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是从自身来看,自己有没有受用——身心是否越来越舒畅,心胸是否越来越开阔,内心是否越来越清净,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不要因为学佛,反而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越走越不知道怎么办,那就麻烦了,那你学佛肯定存在问题。

另外,你可以通过身边人的感受来看。你不要说家里人不信佛,问他们也没用。你要问他们,问你身边的人,你学佛以后脾气有没有好一点,对家里的人和事是不是更关心、更体贴了,是不是越来越负责任了。有些人本来脾气很大,学佛以后他家里人高兴了,对他说:你赶紧去拜佛,你去拜佛了,就不会在家里唠唠叨叨,不会天天缠着我,也不会经常发脾气了。家人骂你,说你两句,你心里知道这是前世欠他的,就借这样的境缘修忍辱吧,忍一下就过去了;家人做错了事情,你也能包容、原谅他了。但是原谅了他,他继续错怎么办呢?你有时候还是要跟他急,急了以后,他就不敢再错了,但这也需要有智慧。

总之,衡量自己学佛是否受益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你自己内心的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烦恼越来越少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神垃圾也就少了。第二个标准,就是看身边跟自己接触的人,他们是不是觉得你越来越好了,给他们带去的烦恼也越来越少了。

这部经典在结束时还有一个总结,其中“揭谛揭谛”那一句咒语,翻译汉语是劝转的意思,就是劝告我们每一个人:赶紧出发,赶紧追求智慧,去到没有愚痴、没有烦恼的快乐的彼岸。

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这颗心完全可以从这样一种凡夫的妄想、执着的状态中跳脱出来,甚至可以呈现出内在的、完全无我的这种状态,之后还可以利益一切大众。在这种无我的生命状态下,你在生活中该吃饭照样吃饭,该游山玩水照样游山玩水,该工作照样工作,而且会做得更好,没有任何副作用。佛法的核心也就是这部《心经》所阐述的内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篇2:《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流通分篇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流通分篇

如果用般若智慧一观照,你就会发现一切法的本质都没有住,都不会停留。

是大明咒,

般若波罗密多“是大明咒”,就是说它能让人明白一切法,却不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明白,释迦佛就不会说:“这个人是因为过去世我杀了他,他现在来报复我了;这个人是我以前对他好,他现在来跟我出家了。”佛在过去也会与人结下恩仇,对于过去的恩仇,他记得很清楚,但是佛在这些恩仇面前,展现的全部都是智慧。所以大乘佛法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当中看到自己的生命是这么富有,你有什么想法都是自由的,有什么想法都会不产生痛苦。

它“是大明咒”,就是它能让你真正地明白一切法的真相。这里面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明白世间的生灭法是缘起幻相,世间一切都有因缘。今天我们能够坐在这里,都是过去有这个因,也有这个缘。因对在座的人来说,你们想要来这里听法,这个念头就是你们来这里的因,不想来的人绝对不会来;我如果不想讲,我也不会在这里讲,所以正因全部在自己的心中。你来了这里以后,如果讲法的人讲得不好,你听不下去在那里打瞌睡,或者有人打手机,你听了烦,这就是缘不好。你来听的这个因是好的,但遇到的缘不好。如果因的力量很强,你的缘就会随着因而转化。你来只为了听法,不为别的,那么其它任何景象都影响不了你;你学佛是为了解脱、成就,而不是为了烦恼,所以你到哪个道场,看到哪些人有是非烦恼,都跟你无关,你不会受他们影响。内心中有这个正因,这就是正因信佛。

世间的一切法,它的正因很重要。如果我在这里讲法,只是为了讲法没有别的,那么这就是正因;如果我讲法是希望你们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要讲话,都要听我讲,都要毕恭毕敬,那么这个因就有点歪了,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如果你的因不正,再加上看到有些人在捣乱,心里一烦,你的因就随这个缘跑了;你因很正,即使出现什么情况了,还是保持你的正因,外界的缘就会被你转化过来。我们这么多人会形成一种磁场互动。比如说一个道场,如果每个人都希望这个道场清净,那么你一进这个道场就会感觉是清净的、有道风的;如果大家都觉得清不清净没关系、无所谓,那你一进这个道场就会感觉不舒服。所以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聚合,善恶自有因果。

第二步就是见到“五蕴皆空”,看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前面讲《心经》的'核心,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直至后面的“无智亦无得”。具体地说,就是否定我们现实的这一切幻相,要理解这一点有些难度。大家如果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不停地去想,去参,就是要参究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之前我一直在讲杯子是空的,我讲的时候,我觉得很有道理,但你们是不是听懂了?我说杯子是空的,你如果老想着杯子肯定是有,那就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我讲的道理。所以你必须要参,一直参,就能看到:缘起法它的本质真的是空的。你就承认这个空,确定空是一切万物的本质;认定了这一点以后,你就具有了慧眼,就明了我们的真心了。

第三步是证得法眼。当你看到一切法无所住以后,你不妨生起一切法,生起一切心,这叫无住生心。现在外面的声音那么响,我们听到就听到了,但是不住在上面,我们照样讲课、听课;或者你想到别的一些问题,你照样想,但是你不要被你的想法捆住。没有人、没有事可以捆得住你,你说让思想,让什么东西把你捆住,有没有可能呢?有时候我们以为烦恼会把自己捆住,烦恼真的能把你捆住吗?你烦恼的是什么事呢?比如说你想某件事情,想念某一个人,你想他的时候,想得很烦恼,那是因为你在心里设定了一个标准,就是见到他、和他说话才是快乐的。于是因为见不到他,或者不能跟他说话,然后老想着他,就觉得烦恼。其实你每一次想的内容都不一样,你想的过程中,第一个念头跟第二个念头完全不一样,你念念之中本身就是没有住的,就像源头活水一样。

如果用般若智慧一观照,你就会发现一切法的本质都没有住,都不会停留。我们以为我的心可以捆住身边的一切,可以捆住某一件事情。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你总以为你的心还牵挂着事业、家庭、名利,还牵挂着某一种东西,但其实你的真心随时都能生起作用,不需要牵挂,不需要停留在任何东西上。就像镜子一样,物来物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前面的东西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你想让它再来,就让它再来,再来了它也会走。世间万法皆是如此。所以第三步就是见到一切法本身是空以后,再生起分别一切相的智慧,这叫后得无分别智,也叫道种智。这就是《心经》所讲的“大明咒”,即明白一切法,在第一义谛——空上是不动摇的。

篇3:《心经直讲》之释经义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

快乐和痛苦是轮回当中的一体两面,就像我们表面上看上去很漂亮,可是肚子里全是粪便,一点都不漂亮。

佛法跟世间的科学技术不同。对于科学技术来说,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些概念你根本就搞不懂。但是佛法讲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无非是妄心和真心。我们平常依赖这颗妄心去生活,因此烦恼痛苦非常多。如果现在通过听闻佛法以后,慢慢地把妄想停息下来,然后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心,看看从小到大支持我在这里做这做那的我们认为是心的这个东西到底在哪里;当我们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真心,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你明白了这颗心,就有地方可以安住,就不会再流浪。所以傅大士说:“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我们的这颗心就是佛,它能起非常微妙的作用,它可以纵横自在,可是我们不知道,还一天到晚为这颗心难受,有分别,有烦恼,这是非常可怜的。但是无论怎么可怜,我们的真心并没有改变,整个佛法就是围绕这颗真心而展开的。

菩萨虽然见到了这颗心,但它所起的作用还不全面。菩萨见道了以后,就不再以凡夫的妄想心,而是以真心或者说真如心来指导生活。凡夫心中一旦有个我,就会有你有他,就产生了我、人、众生的对立。凡夫的举心动念都是对立的`:对于不满自己意的东西,就说是坏的,就要做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一定要有个东西可选择,才觉得心里踏实。我们一直都在选择:吃饭要选择什么味道,穿衣服要选择什么颜色,住房要选择什么风格,与人交往要选择什么样的人品。在我们一生当中,这颗心不停地向外驰求,不停地在选择,可是到最后发现,我们的真心是不会去选择的,只有这颗虚妄的心才不停地选择。

真心的生起是有条件的,它不依我们凡夫的我执为生起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把凡夫我执的这层乌云拨开。这需要通过两个方面下手:一个是在事上拨开,一个是在理上拨开。事上拨开,就是通过念佛、持咒、诵经、修定等等,慢慢地让心沉静下来,慢慢去看到自己的真心,把乌云逐渐地一层层拨开;理上拨开,就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萨,他在理上看到了自己的真心。大家现在就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心,平常这颗心太乱了,现在就不去想那么多事情,把心静下来,不要考虑其他;因为去考虑、去思想的那个是妄想,要不以自己的妄想为转移,不跟自己的妄想走,心就停下来了。妄想停下来以后,心里能够很清楚,然后你去看这个很清楚的状态,它是没有改变的——它就像一盏灯,灯光是不会去选择照射的对象的,它既可以照到你的脸上,也可以照到佛像上,也可以照到厕所里面,也可以照到毒蛇、蜈蚣、狮子、虎狼身上;当它照到哪里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现在照到哪里了。

我们的真心就是如此,它既没有分别,又能够非常清楚。可是妄想心就不一样了,用妄想心的时候我们看到好的,就容不下坏的。我们心里总是觉得某人是我熟悉的人,应该关心他,其他跟我无关的人,我就不管了。有些人去看戏,或者在人多的场合,就要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找个位置,拿个包放那里占个位子:这是给我亲戚朋友的,其他人不能坐。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展现的都是这种妄想的世界,而不是真心的世界。

妄想的世界,它的局限非常大,这种局限就造成了我们的痛苦。佛说,每一个众生原本是没有痛苦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真心。如果这颗真心没有被开发出来,我们就会依靠虚妄心来生活。假如打破了这颗虚妄心,那就可以靠真心来生活。之后,无论你身边的众生是妖魔鬼怪还是蜈蚣毒蛇,你都能够以你的慈悲心,以你的真心去感化他们,更何况自己的家里人。有些人学佛以后,家里人很反对,他反对你,你也反对他。夫妻两人一个说对方不支持她学佛,一个说对方不支持他在家里吃肉喝酒,都在互相排斥,实际上这两种都属于凡夫心。当然在凡夫的世界里也是有好有坏,一颗善心可以感生人天享乐,恶心则会感生三恶道受苦。

快乐和痛苦是轮回当中的一体两面,就像我们表面上看上去很漂亮,可是肚子里全是粪便,一点都不漂亮。漂亮跟不漂亮总是相伴随而生的。善恶也是如此,当你生起善心的时候,你的心其实就有恶心伴随而生。为什么这样说?比如你说这件事情不好,我不能做,我一定要做好的事,其实当你觉得你要做那件好的事的时候,你心里面已经想到那件不好的事了,所以你才会选择好的。你如果心里没有好坏、是非的分别,怎么会选择好的事呢?

我们凡夫心量越小,判断的尺寸就越有问题,执着就越坚固。所以学佛有没有利益就看心量有没有放大。当心量慢慢地放大了以后,我们这颗凡夫心就慢慢地开始和真心相应了。《心经》始终围绕我们的这颗真心来讲,而不是那颗虚妄心。虚妄心有时候很可笑,就比如我们看戏时,有时候会捧腹大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是在真心里面,只有清净,只有宁静,没有动摇;只有智慧,只有光明,没有那种波涛般汹涌起伏的情绪。就像灯光一样,它照到哪里,只是平等地照耀。不会说先照到你,然后再照到他;不会说你是我的亲人,我就照亮你,他不是我的亲人,我就不照。

篇4:《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摘抄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摘抄

我们的起心动念也是随时随处都在变化,你要让自己的思想停在那里不变化,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观察自己的念头,观察清楚了,就知道念头是没有办法停留的。

上面介绍了《心经》的总说部分,接下来介绍第二部分——如何证得真如本体。

从我们凡夫的角度来说,这是最难的一步,但要想解脱生死,又非走这步不可。如果不走这步,我们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凡夫的世界里;可是要走这一步,我们就要具足解脱生死的条件。《心经》虽然告诉了我们如何达到解脱的境界,但是凡夫带着强烈的我执,一直被我们的习惯和约定俗成的生活观念牢牢地捆住,很难得到解脱,所以我们需要从听经闻法开始不断地熏习。

《心经》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的文字,可以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认得,很多人每天都背,也是非常顺口。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即使是世间的大学者,可能都很难把握和理解。幸好我们能对佛法具足信心,即使不了解,也要学习一下,种下善根,等因缘成熟的时候就能够与之相应。

接下来的经文是讲解脱的正因和正果。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段是讲解脱的前因,即前提、正因。“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段是讲解脱、证体的结果。

在正因里面又分总说和分说,总说部分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是故空中无色”到“以无所得故”这一部分是分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就是现在、现前、当下的意思。我们所说、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法都有它的真相。所谓真相,从般若的角度来说就是指空相。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但我们凡夫往往执迷于事物的外相而不懂得它的真相。

就比如这个杯子,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杯子,我们感觉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拿在手里的这样一个器皿,觉得有这种相就是杯子。可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这个杯子是塑料和不锈钢组合而成的,塑料和不锈钢才是杯子的真相。杯子的形状、纹饰等,只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相状,其内容仍然是塑料和不锈钢,我们只是针对方的、矮的,说它是圆的、高的,这些相状并不是杯子本具的相。杯子的名称,也只是我们区别于其它东西而给它设立的一个假名。我们凡夫往往觉得杯子就是这个样子,认为杯子有属于杯子自己独特的内容,这其实是我们的错觉。

你要先看到“是诸法空相”。“诸法”,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叫做“法”,包括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佛法里面讲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的意思。比如麦克风,你讲话,它就会把声音放大;凳子放在那里,我们就可以坐。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作用、范围以及规范性,这叫“法”。“法”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指一切万物,所谓“万法唯心”或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诸法空相”就是指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想法,这一切法,它的真相实际上是空相。为什么是空相呢?因为这一切法的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为杯子是有生有灭的,认为我们人从出生、衰老直至死亡是有生有灭的,还有以前我们学习的小乘佛法或者阿含经都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无常变化就说明有生必有灭,没有不灭的东西;但在般若会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说它是不生不灭的呢?

不生不灭,

小乘佛教里面讲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中“诸行无常”是所有凡夫都能理解的,就是说世间没有一个东西是停在那里不发生改变的。就像这个空间也是无常的:没有人的时候,这个空间就大一点;人一进来,空间就小了;等人都走了,空间又大起来了。就连空间都是无常的,何况是房子、汽车,乃至山河大地。

我们的起心动念也是随时随处都在变化,你要让自己的思想停在那里不变化,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观察自己的念头,观察清楚了,就知道念头是没有办法停留的。比如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说要抓住这句“阿弥陀佛”,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念完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念佛的这个心就已经流转过去了。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我们身上的所有的细胞都在新陈代谢,不断发生变化。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生住异灭,这是世间一切相的规律,但这只是表面的规律。

当我们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无常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从小到大、到老、到死,在这无常的背后,到底有没有不变的东西?拿这个杯子来说,还没有制作成杯子的时候,这个杯子不存在;制作成杯子以后,就有了这个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杯子逐渐就变旧了,终于有一天杯子损坏了。这个杯子一直在变化,从出厂的那天开始,它就不断地变化——变旧、变坏。可是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呢?大家都会说没有,都会觉得这个杯子做出来以后,它本身不断地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杯子它做不了主,也没有什么能做得了主。

有人说“我把杯子保管得好一点,把它放在保险箱里面”,可是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能保护它,都不能使它不发生改变。就像佛经里面说的,有四个修行人,修得很好,有神通。这四个人看到世间是无常的,人都会死,他们都不想死,于是其中一个用神通躲到深山的大石头里面,一个用神通跑到虚空中去,另一个跳到海里面去,还有一个随风飘远。他们都不想死,但当他们寿限到了,结果还是死了。

篇5:《心经直讲》释经义

《心经直讲》释经义

《心经》先要让我们知道“世间无常、诸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在这里生,也没有一个东西在这里灭,这是从它的本质上讲的。

我们如果观察一个杯子,就会发现,杯子自身永远没有一个可以做得了主的东西存在,它是随着事物的因缘、法则、规律一点点在变化。我们把它保护得好一点,它变旧、毁坏的时间就会延缓一些。对于修禅定、脾气小、性格好、不经常起烦恼的人来说,他的寿命会延长一点;而对于一个经常起烦恼、乱吃乱喝、脾气又大的人来说,他的寿命会缩短一点。所以世间的一切万物,变化的只是它外在的相,内在本质没有变化,也没有可以主宰的。因为做不了主,所以说它是无我的,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我”就是主宰、自主、自在的意思。我的东西我想放在哪里,好像我能做得了主;我想要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好像是自由自在。所有的凡夫都以为有“我”,“我”能做主,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件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比如说这个身体,我们总以为这个身体是由我自己做主的,是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实际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你能做主的,外在的条件具足了,你才能做这样一个动作。如果我头顶上方的空间被墙壁、木板挡住了,我想举手就举不起来;如果没有凳子,你们就没办法坐在凳上,就只能坐在地上;如果这间房比你人还低,你就站不直。把所有的假设都考虑进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不具足外在的各种条件,那么没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让你做主、让你感到自由的。

不但身体如此,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你的任何一个念头生起来,不论你感觉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一定是有很多条件促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不是说我的痛苦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我的快乐是通过我的努力得来的;你的所作所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已,除此之外还需要具足各种各样其他的因缘。我们常常以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为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就能做到。其实你的心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也要具足很多条件。植物人他怎么想呢?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了。我们在梦中,往往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其实根本做不了主。对于一个睡得很沉的人,别人把他抬到地上,可能他也意识不到。所以我们的心,往往连自己也做不了主。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要求对方能永远爱自己。有人会说:“我怎么能做主呢?我爱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做不了主,那么对于能爱你多久又怎么可能做得了主呢?”这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很深的哲理:世间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做得了主。如果有人说会永远爱你,那肯定是美丽的谎言。世间所有的人都是在这种幻觉当中,以为可以永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小乘佛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透过无常,我们要能够认识到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可以做主宰。

但如果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做主宰,那么这个世界的性质、本质到底是什么?就比如说,这个杯子既然是无常变化的,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无常变化的,那么有没有不变化的东西?我们说,它的性质、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杯子之所以叫做杯子,它一定有能够成为杯子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能把水做成一个杯子吗?做不出来,因为它不具备做杯子的性能。杯子有成为杯子的这个性能,它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变化。如果不锈钢不能发生变化,那么它永远只能是一根钢管或者钢筋,就做不成杯子;如果塑料是固定不能改变的,也做不成杯子。因为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所以我们感到很痛苦;可是也正因为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我们才有希望。因为是无常,所以痛苦总有一天会过去;因为是无常,所以我们想达到的目标虽然现在还没达到,但总有一天是可以达到的。不锈钢和塑料具足无常的性能,所以可以把它们做成杯子。

《心经》先要让我们知道“世间无常、诸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在这里生,也没有一个东西在这里灭,这是从它的本质上讲的。杯子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无我的空。它的外壳、外相不属于杯子的本质,因为它的内容全部都是不锈钢和塑料。那么我们为什么叫它杯子呢?叫它杯子,这是假名安立,只是给它安一个名字上去。它的作用是可以用来装茶水喝。有作用,有外相,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一个杯子。那么它的体是什么呢?就是无我的空。这个无我的空,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到?我们从不锈钢和塑料上就看到了,这个杯子所有的内容都是不锈钢和塑料;当把它们制作成杯子的这个样子了,我们就把它叫做杯子。所以不锈钢和塑料它们与杯子之间贯穿着一个无我的本质、无我的空。

我们现在在轮回,轮回是无常的,我们感到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也是无常的。正因为世间是无常的,所以可以被改变;正因为有这样的无常,我们才有希望将来有一天会得到解脱,成为圆满的佛陀。

但有人问了,既然什么都是无常的,那么佛是不是也是无常的,如果成佛了以后,是否又会变成凡夫?大家要记住,我们讲的无常指的是世间,不是出世间。出世间的空性,它是一种法的本质。涅槃是证得我们生命的本质,本质不是无常的。那么我们说它不是无常的,是不是就有一个东西永恒地摆在那里呢?这又错了。我们现在脑子里面想像的这个永恒或者无常,我们总以为是有那么一个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像在梦里我们不知道醒的时候、现实中的自己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你在梦里怎么想,怎么形容都没有用,它跟醒的时候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两码事。

李觏相思的诗句

乡思 李觏-乡思的意思

金刚经讲义-持经功德分

金刚经讲义:一合理相

索达吉堪布语录全集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乡思阅读答案

李觏古诗《乡思》带拼音版赏析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共5篇)】相关文章:

国子监什么意思2023-08-28

《金刚经》的纲要2022-06-09

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2023-08-08

乡思原文及赏析2023-07-15

创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023-01-09

《心经》的持诵感应2023-08-21

《金刚经》感应事迹摘录2022-12-06

经续解析 金刚经 心经2022-05-04

古文:王安石变法2022-05-12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2023-02-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