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

时间:2022-05-06 22:03: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刚经》全文((精选10篇))由网友“小摸仙小撇步”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全文,希望大家喜欢!

《金刚经》全文

篇1:金刚经全文

精选金刚经全文整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篇2:浅谈金刚经

浅谈金刚经

从每日一句《金刚经》开始,让心静下来。这不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福,更是在修炼我们的内心。下面是浅谈金刚经,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说到缘起和分享,在我分享之前,我想简说一下缘,我们佛教讲缘;社会也离不开缘,那么这个缘是什么呢?我们所遇到、发生的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学佛的人惜福、惜缘。

打个比方,今天,我能站在这里,能和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同修共同分享我的思维、见解,天龙寺常住能选我到台前来参加这个活动,看似偶然,其实,这需要很多的因缘和合才成就了今天的殊胜法缘。

佛说:擦肩而过,看了你一眼的陌生人,在过去世,曾与你相处过5。所以,我们今日相聚,又是个必然。在此时、在此地,我们在一起,这就是缘。这个缘,说明在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我和你、和在座的每一位,曾经相识、相知过。所以,今朝相遇,是久别重逢。

说到这些,是表达我很珍惜这一次活动;珍惜在这次活动中台上、台下的每一分钟、珍惜这次缘起带给我的每一份收获,更希望所有的领导、同仁能与我共同珍惜这今朝的相遇、这久别的重逢。

在说到分享,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是金刚经,我把我对金刚经的见解、心得叫做浅谈,因为自己的学识、修为有限,所以自认为不敢称之为讲经,只能说是浅谈。

我们的主题内容是和谐,实际上,不仅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金刚经,而是佛陀一生的说法、说教一直都离不开和谐,并且和谐一直都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与僧团所定制的六和敬,更是和谐的具体展现。

我们说到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古代非常被重视,因为它本身字数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阐述出来。佛经在进入中国后,在后来做过各种分类,有一类就叫般若类,般若类的经典分很多种,其中有一部最重最大的一种,是600卷的大般若经。多少字?480万。谁翻译的?玄藏大师。也就是说释迦摩尼佛的般若智慧,展开了来讲,要用480万字在阐述。那么浓缩了讲呢?有260字的心经,也有5000多字的`金刚经。这一类经典,都是直接的在阐述佛陀最核心的见解、思想和智慧的。

那么金刚经,由于时间关系,我直奔重点,我个人认为,这部经的重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们禅宗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在上山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这句话时,开悟自性,发明心地。并且当下做偈,第一句话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因为什么呢?皆因无所住故!在这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是清净心。我举个例: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禅宗有这样一个广被故事,在古时候有一个禅师带着徒弟下山化缘,路途中遇到了一条很急又有些深的河流,正要过河的时候,河边有一个年轻的姑娘,因为想要过河却不敢,于是就在河边哭,师傅当下把这位姑娘背过了河对岸,事后小和尚一直在心生烦恼和疑惑,由于是自己师傅,又不敢多问,可过了好久他心里实在装不下,终于鼓起勇气说:师傅,我觉得您不应该背那个姑娘过河,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出家人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不是应该保持距离吗?禅师看着小和尚,笑了笑说:我在到达河对岸的那一刻就把那位姑娘放下了,可是你却背着她到现在......小和尚如当头棒喝!

以这个故事为例,禅师在当下就是无所住,但是要不要生心呢?要生心,因为我们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个皮囊,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所接触到的一切物、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永恒的,但你不可能凭空的脱离这些。所以要生心,禅师背起她过河,就是生心。但心却不住在上面就是无所住,如果有所住,就不是清净心,就是执着心。执着心就是烦恼心。心应像大圆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空。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做互动)

这个住,就是烦恼的根源,金刚经告诉我们,哪怕是虔诚向佛之人,一心住到法上,也是执着,也是不对的,这就叫法执。佛陀在金刚经中就有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上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因为这句话问过我,说:那我们还天天念佛、拜佛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种庄严宝相,佛教称之为“三十二相”。那是因为众生执着庄严,所以佛陀示现三十二相,佛无分别,也就是说在佛的眼里没有丑陋与美丽的分别。比如佛教传到今天,我们看印度、中国、日本、韩国、缅甸等,各地的佛陀塑像都不一样,那哪国是对的呢?金刚经中佛陀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所以说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要知道,自性是佛、自性是如来。我们拜佛、念佛都是在寻找和显现自性的过程,最后连寻找也没有了。就如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认为三十二相是佛,以色相、以音声去求佛、去寻找佛就是有所住,所以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大家看,这个住,修行人住到法上都不对,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世人所住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人、事、金钱、权利、感情、仇恨等等,或者一件事、一句话上,总之,住在种种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在追求计较、得失,把种种事物,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牢牢记在心中,成为自己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那么我们说,是要我们什么都放下不做吗?不去赚钱、不去工作、不去努力争取吗?这样可到是清净,那都这样社会会发展吗?这不是消极吗?不是,佛教不消极,而且佛教不极端。真正的财富不一定在物质上,但并不是说就不要物质,全都不在物质上。刚才说了,要去做要生心,因为我们还有皮囊,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人可能要问:师傅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我告诉你,要去做,但是要不住而生心。可能有些难,但是我们如何去做?我各人认为,就是最起码、最“庸俗”讲:我们能做到“有贪而不执着于贪,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过得潇洒、过得自如。

也可以说,无住生心,是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在生活、在修行上身心的平衡与调柔。自我的身心调柔了、平衡了,你才会生活、你才会修行,你的心灵才会不断的净化,你才处在和谐、平衡的状态。

那心和谐自然人际和顺,人际和顺了,人和人的沟通、人和人,人和事物的关系就顺了,这样,我们的人生,从心灵、事业、家庭、同事、生意、朋友等等圈子自然也就和顺了,如果更多的人去了解、受用了金刚经的智慧,把他自身的“圈子”去和顺,那社会在前进的步伐中就是被和谐包围的。无论财富多少、权利多大,最起码的基础,在被和谐所包围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如果失去了和谐,我们经常说和谐,但有没有人想过失去了和谐是什么?先不说社会、国家,就说个人,我们自身,如果失去和谐是什么?那这个人的人生必定会充满了争吵、争执、分离、斗争、分裂、混乱、与冲突,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那他财富有多少、权利有多大都没有意义,因为他的人生失去了幸福,充满了痛苦与烦恼。

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但亦不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另有所生。所以应于一切法,心不染污,如待人处事、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我们处众就和谐了。好比,禅宗天衣义怀大师所讲: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影之心,水无留迹之意。就是说内心有如一江澄澈的寒水,而外物就像掠过长空的秋雁,雁影沉于水中,而水却丝毫没有扰动,世间万物变化无穷,都一一的留照心中,但心灵却依然平静如水,不起波澜。更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有这样的心才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以上是我个人以有限的智慧;和浅薄的学识及参考对佛教、对金刚经的极微见解。不如法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教导。我能把这一份见解和有限的智慧拿出来分享、供养给大家,我很高兴。众多的上参、法师、同修和评委都在这里,所以我的分享只是抛砖引玉,后面还有更出色、更精彩的法师和老师来带给我们智慧。学僧万如虔诚的祝愿我们的讲经交流活动圆满成功。更祈愿,在场的所有领导、评委、法师、同修以及各位菩萨。祝你们:年复一年无量寿,月又一月琉璃光。日日夜夜观自在,时时刻刻妙吉祥!

拓展阅读: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既然须陀洹行者不能作得须陀洹果想,那二果斯陀含当然亦不能作斯陀含果想;

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全字词作沙羯利陀-伽弥(读音sakyarida-gamin),sakṛt + āgāmin=sakṛdāgāmin,连词时sakṛt或转为男声音,以便接男声音修行点ā。

原词sakṛt梵文字义为依真如ta所现能力ṛ于所造ka之世俗谛sa;āgāmin

依修行ā于除心病中能走向ga,以我内在为觉住菩提自性中min,而安住于道─寂静ā之道中。

sakṛd-āgāmin依世间义,sakṛd─来世间一次后,立刻能给与da证寂静ā、无为道gā、菩提智离相min中。英文解 acting at once or simultaneously;at once , suddenly, forthwith , immediately;āgāmin来世间时能突然,立即正菩提智离相住无学位,依世间立即成阿罗汉果。

篇3: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身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身相得见如。何故。如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义故。如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可说。何故。如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者何。一切贤圣,皆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实无往。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阿那含名为不,而实无不。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名字。汝当奉持。所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三十二相得见如。何故。如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故。须菩提。如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故。如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悉知。何故。如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不说得福德多。福德无故。如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色身见。何故。如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可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诸相见。何故。如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故。若人言如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故。实无有众生如度者。若有众生如度者。如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观如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三十二相观如。佛言。须菩提。若三十二相观如者。转轮圣王即是如。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三十二相观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色见我。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故。须菩提。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故。如者。无所从。亦无所去。故名如。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所说义。何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4:《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5: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本经的影响:

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威力

(一)【最胜威力】: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

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

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

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

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

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

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

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

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

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篇6:《金刚经》

《金刚经》精华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

篇7: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篇8:《金刚经》法则

《金刚经》法则

记得在儿时时期就已经听说过《金刚经》,直到长大成人《金刚经》仍然不断的映入眼帘,终于在知天命的年龄下决心一读,虽然已经是久经沙场,励精图治的年龄已经过去,自认为已经是人生导师,然而,读完金刚经才知道,我们的思想何其狭隘。

金刚一词理解为现代术语就是金刚石,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钻石”。钻石的品性可以用坚毅、光明、锐利来加以概括,因此我们要获得人生真谛,就要具有金刚之心来学习生活的法则。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中的这句话为后人广为流传,在我看来它是《金刚经》的主题思想,他反映了该经的辩证思想以及唯物观念。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一切执著于个人主观意识的认识,而造作出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概念乃至科学真理等理论与方法都算是“有为法”,这样的有为法就像梦幻及水中泡影一样转瞬即逝,就好像早晨的露水当阳光出现的时候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更像雷雨中的闪电那样瞬间消失。因此我们要具有这样看待世界的观点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

是的,宇宙是无常的,世界是无常的,人生亦是无常。任何事物不管明相如何,都是在变化之中,今天是科学的,明天也许就是荒谬的,今天荒谬的也许明天就是科学。人不能执著,执著就是迷信,迷信则万事皆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谈论佛教,但谈论佛教的人未必了解佛教的本意,他们更多的想到佛教的是求神保佑之意,但实际上佛教是反对为神论的,世界上存在多种宗教,只有佛教没有自己的教主,更没有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当读完金刚经之后你就会知道佛教的伟大,恩科斯曾经这样评价佛教:佛教是辩证法的鼻祖。而《金刚经》是佛教之经典,弄清楚《金刚经》,佛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就基本清楚了。

《金刚经》要记清楚三句话,第一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学对事物的认识。第二句:“佛曰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这是事物存在规律。最后一句是结论:“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这些话看起来虚无缥缈,且似乎是主观唯心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第一句话里的“相”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象。所谓“无”,就是一切客观事物都在飞速地变化发展中。因为一切东西都在飞快的发展中,现在的东西马上就变化了,所以“无我相”,以至无一切“寿者相”(凡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从金刚石到鼻涕)。这是非常之彻底的辩证观,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因为人在变化,水也在变化。于是有了第二句话,“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

“叫如来的,是现在的如来,还是过去的如来?是前一刻的如来,还是后一刻的如来呢?所以,如来也非一成不变的。但为了与别人区别,我们只好姑且把他叫做如来”。所以佛家认为一切如电光火石。“过去之心不可得”,得就是保有,过去的事情如果一直背在身上,压在心头,就容易执着。现在之心为什么不可得呢?现在的事情马上就会过去,如果老是想着现在,就会产生贪嗔之念。未来之心为什么不能保有,因为这样会产生虚妄。

在反复琢磨反复思索之后,我渐渐感到我们不要在这纷繁复杂的花花现代社会迷失自己,不要执迷不悟,不要狂暴痴迷,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要获得的东西,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控制却不抑制自己,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只有别人生活的美好了,你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需要。人生何谓幸福?幸福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心境脱离人生八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要说这个世界有一个宗教能够与科学与时俱进,那他一定是佛教。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思维实验”伟大的发明者,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是采用“思维实验”而得出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伟大著作。由此我们也能够感觉到佛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极其奇妙的一种形式。人类的思维具有四种特性,堆积性、逻辑性、矛盾性及其辩证性。

这些思维模式存在我们人类不同的人群之中,构成人类思维的'总体模式,但是,人类的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的思维总是来自我们能够看到的事物,我们把我们感触到的眼见到的(有些通过科学仪器)作为我们评定世界真理的标准,很遗憾,我们人类还有太多的看不到,看不到的就不一定不存在,存在的也未必对我们思维起作用。由此,佛学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让我们认识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我也说佛学是我们思维训练的一种方法论。

关于佛学我也是一知半解,需要更深刻的学习研究,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告诉大家,佛学不是迷信,不是为神论,佛学是知道我们生活的一种启示,不管我们情感、事业、生活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佛学思想加以指导,我们也许就能走出我们的执着,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一些。这就是佛学的伟大之处吧。

拓展阅读:持诵金刚经的感应

活了171岁的楚石和尚

明朝正德年间,南岳有位高僧,名叫楚石,博通三藏,平日专持金刚经,如果有人向他求法,不论对方贤愚贵贱,他都大声地说:「努力受持金刚经吧!」楚石到了一百七十一岁始坐化。

跟他同时的有白藤和尚、无极和尚,也是专门劝人持诵金刚经。白藤活到一百三十岁,无极活到一百二十四岁。

佛现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为业。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于是就改行,并从此长斋持诵金刚经,满千遍后,又开始拜法华经。八十一岁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来追,他抗声说:「我等待佛来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肉身不坏

唐吴氏,清朝济宁人,客居松江,性情本来很暴躁,不能容忍别人。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持长斋,每天在小楼持诵金刚经。

六年以后,四十九岁时,忽然告诉别人说:「我某日要去了,经上说金刚不坏身,我去后可留身三年,才能证明经言不虚。」说罢而逝。

三年后起龛,身体果然没有腐坏,顶上头发长了半寸,提督梁公为之建庵供奉。

(以上见于《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南怀瑾先生亲说念诵金刚经感应实例: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静处诵经、增长寿命

——见于:藏传《金刚经感应录》(索达吉堪布译,真如妙心修订)

昔时,在雅瓦地方一寺庙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向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卜问吉凶。相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过了两三年,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不禁忆起相士对自己的预言,非常害怕,于是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请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许之。他到寂静处后,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金刚经》,他便发愿: “愿我以念诵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诵经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经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

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又来到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延长的?”沙弥回答: “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做。”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

以下全部摘自《金刚经持验录》,见《金刚经专集》

不可亵污佛经

王泮,明朝山阴人,万历甲戍年进士。说起王泮登第的经过,值得一些不知敬信佛经的人,引为鉴戒。

一日,王泮的伯父抱著幼儿在门边玩,不慎遗失了戴在幼儿手臂的银镯,王泮的父亲凑巧在旁,就被人怀疑为其所窃。王泮的父亲因而愤恨不平,在神前发誓说没有偷窃,并用脚踩踏金刚经。

事后,大家都不在意,但王泮为儒生,屡次应试,成绩虽佳,却不能及第。

有一天清晨,王泮走到城外,看到两位白发老翁在互相谈论著:‘大善寺前的秀才王泮,本来是能考中的,只因他的父亲亵污金刚经,所以被削去名籍。’

王泮返家后问他的父亲,果有此事,遂在佛前忏悔,手写金刚经一部,终于中了乡试。他想再写一部,尚未写完,就在孟春正月,被外放任官。到了甲戍年,他又继续写完,才进士及第。

天覆宝盖

隋朝益州新繁县四十里王季村,有位书生姓荀,擅长书法,但是村中的人都不知道。荀姓书生曾经在村东的空中四面,书写金刚经,打算要给诸天读诵。

起初,村中的人并不知道。有一天下起大雷雨来,牧牛的儿童站在书写金刚经的地方,身上的衣服却没有沾湿,方圆大约有一丈多宽的土地仍很干燥,丝毫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村中的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从此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孩子们就聚集在这里,当然也就不会受到雨淋了。

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异僧告诉村民说:‘这块地方空中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天在上面设有宝盖掩覆,不可轻犯。’从此村里的人在那里围设栏杆,以阻止人畜践踏,每逢斋期,大家都前往设供礼拜,常常听到天乐声不绝于耳。

足下腾空

明朝楚地有个和尚,名叫法禅,戒行颇高,发愿往庐山建庵修行。当他到达九江时,适逢西城外的王西溪,想要诵金刚经,久仰法禅的盛名,于是延请他到家中诵经,约定三年期满后,供奉三百两纹银。

三年期满后,王西溪并未履约,仅给他一百两。由于不敷建庵所需,法禅遂把一半的银两又布施出去。

当时,有位分封的藩王,他的船抵达九江,遇到逆风,有个富商雇请僧众替藩王拉船,始终不能使这些船只继续前进,只有法禅所拉的船,行驶得快如风驰一般,而且法禅的脚下还腾空有一尺之多。

藩王深感惊诧,立刻召来询问,法禅却茫然不知所对。藩王以为他是妖怪,准备用刑逼供。法禅害怕得不知所措,藩王看他那种害怕的样子,似乎不像是会妖术的人,遂打消用刑的念头,仅仅再加盘问而已。

法禅熟思良久,才禀告藩王说:‘贫僧不会什么妖术,惟有在王西溪的家中,诵金刚经达三年之久。’并将经过据实禀报。

藩王听完法禅所说,称叹道:‘久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没想到竟然如此灵应,真是意想不到!’再三称赞他诵经的功德,并赐银三百两,资助法禅完成建庵的心愿。

天启辛酉年,法禅进入庐山,后来不知所终。

须菩提现身

唐朝大历年间,卫州别驾周伯玉,每天念诵金刚经,从未间断。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梵僧前来,他问梵僧说:‘您是那位尊者?’那位梵僧说:‘我是般若会上的须菩提,你持诵金刚经数年,可惜不能断肉,若是虔心求佛道,一定要长斋断肉。’伯玉从此持长斋诵经,临终自知时至,到了九十岁坐化。

到过龙宫的任自信

任自信,唐朝嘉州人,时常持诵金刚经。贞元十五年,他因事前往湖南,船经洞庭湖,突然有一个云状的异物浮到船上,顷刻消散,没想到自信却不见了。

自信随著波浪到达龙宫进谒龙王,龙王请他升殿念诵金刚径,并赠他珠宝,然后有两位和尚送他离开龙宫。

临行时,一位和尚拿著一封信,托他带给衡岳观音台的绍真法师,然后自信去南岳观音台,果然见到了绍真法师,法师告诉他说:‘那位托你带信的和尚已经圆寂五六年了。’

天神示警

高贵,明朝太仓人,家中开设鞋铺。天启五年六月,他家房子墙壁糊贴的纸,忽然发出裂开的声音,许多纸片飞到半空中,当时看到的人很多,字纸渐渐飘落,更有几张飘向城外普同塔的上空才落下来。

当时有位和尚拿起来一看,全是金刚经。原来高贵不识字,用这些经纸来糊墙,所以天神特别给予警告,促使人们注意。

行路诵经,诸鬼惊避

杨简,梓州通泉县人,研究楞伽经非常透彻,并在蜀中讲说楞伽经义,平日恒持金刚经。

某天,他行至一处荒山野外,时暮色昏暗,该处因经常有猛兽出没,来往的人都非常害怕,杨简一面疾走一面念诵金刚经。当时有一个能看得见鬼的人,正奇怪为何诸鬼都惊慌奔走,好像害怕什么似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由于杨简在诵经,诸佛菩萨跟随在他身边护持的缘故。

齿落重生

吕文展,唐朝人,开元年间,任官阆中县丞,他持诵金刚经已有三万多遍,时常出现灵验奇迹。

当他年老时,掉落了三颗牙齿,文展念经祈求,三颗牙齿竟然又再重生,和原来的一样。

某年,当地发生大旱,刺史刘浚派他筑台求雨,文展仅只诵念一遍,马上降下滂沱大雨,解除了旱象。又有一次,久雨不晴,积水严重,当地的别驾(官名)派人前来请他祈晴。他诵完之后,天空马上放晴。

辟邪

唐朝少林寺山顶,有一间宽敞的佛室,从来没有人敢去。释清虚知道之后,就到那里诵金刚经。晚上听到凶恶的声音,马上念十一遍观音咒,又听到好像两只牛相斗的声音,佛像都受震动。诵咒既然无效,还是再诵金刚经,刚诵完一遍,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从此在那里居住的人就不再受扰害了。

聪明经

唐朝僧人释文照,在昙延法师画像前顶礼出家,他总是感到自己愚昧昏浊,无法了解经义。有一天晚上梦见昙延法师示现,身高一丈多,告诉他说:‘我有聪明经一本,希望你敬谨虔诵,感应甚速。’文照就恭敬地接受,原来是一本金刚经,文照读诵七遍而悟,从此聪明过人。

祈泉

唐代僧人释清虚,时常持诵金刚经,有一天,邻居失火,他住的房子丝毫没有波及。贤首国师法藏,特别请他前去祈泉,他诵念三天三夜,仿佛看到三位玉女用刀在山腹上挖出水来,清虚默记挖掘的地点,派人去挖,果然获得甘泉。

享长寿多子多孙

邓少峰,明朝人,生于嘉靖己酉年,很多相士断定他少子少寿,于是发心持诵金刚经祈子祈寿。崇祯壬午年,他九十五岁寿终时,有十三子三十六孙。

诵经得子

明朝时,秀水的庠生濮可重,娶妻王氏,育有一男一女,家庭本来非常幸福美满。不料突然发生意外,两个孩子都因为痘疮相继夭亡,王氏伤心过度,把两眼都哭瞎了。

王氏自幼与佛有缘,深悉佛力广大无边,她深知这种种变故,均是宿世罪业所致,从此发愿忏悔,专心持诵金刚经,数年不辍。

有一天,王氏正在诵经时,左眼忽然流出泪水,一阵剧痛,不久就重见光明;又过了几天,右眼也是如此而复明,从此王氏持诵金刚经益加虔诚。

有一天晚上,王氏梦见佛向她说:‘你本来无子,因为诵经至为虔诚,所以赐你一子。’王氏因此又怀孕,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多年来不再生育的王氏,不禁喜出望外,特地将孩儿取名为‘经赐’。

诵经退猫灵

张秉廉,清朝大兴人,年轻时曾经杀害过一只猫。后来进入科场考试,这只猫屡次前来扰乱,他恐惧异常,惟有虔诚持诵金刚经及心经。

道光乙酉年间,他参加科举乡试,文稿写好,誊写完毕时,看到那只猫又再出现,他急忙掩盖试卷,不停地诵经。这时,忽然出现一位老人前来将猫赶走,并交代他考试完毕之后,要赶快延请和尚超度。说完以后,那位老人就不见了,张秉廉终于考中。

篇9: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功德利益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五: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刚经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佛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十:金刚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刚经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佛教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刚经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教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刚经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佛教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刚经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最圆满福德的功德利益。

经题解释

金刚

1.特点:①坚常:不易破坏;不易转化。②明净:映光闪色;纯洁不染。③快利:破坏一切;不被摧坏。

2.种类:①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②世间金刚石之类,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般若

般若经中,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

【何者般若】以修慧次第说,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思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

1.实相般若:①实相指诸法如实相,是离一切相而无可取著的。 ②空寂相和缘起相无不如实,但非凡愚的乱相妄识所得。故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③实相不可说是空是有,又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故可以文字的空有来表示。 ④从“寄言离执”而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⑤因落入能所二边,实相或被执为般若所证,或被执为绝待真心。

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世间凡夫的智慧偏於事相且有杂染,并非般若;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般若;二乘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却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

3.文字般若:①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佛世是以音声作文字的。②凡能表显意义的,如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是文字相。③虽文字不即是实义,但因文字能入实义。

【何名般若】①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都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 ②般若本是世间名词,指智慧而言。正觉现证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众。虽称为般若却不完备,《智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般若何用】①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迷悟的根源,故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②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导万行以入智海,是大乘般若的不共妙用。

【般若属谁】①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②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於三乘。③约文字般若说,佛说般若是为了教化菩萨,不过也密化二乘。所以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

波罗蜜

1.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度),不是已经到,而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称波罗蜜。

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波罗蜜唯是般若,其他皆假名波罗蜜。如布施无空慧策导即不成为波罗蜜。

2.事究竟: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才名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能到涅槃岸,但不名波罗蜜。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後人以有价值的典籍为经。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的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经》说“无相”而没有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如来的体认:《金刚经》重在大菩萨行,更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的传统佛教以舍利塔象征佛,以供养舍利塔示为对佛的信敬怀念。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金刚经》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以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金刚经》这种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思想要义(行)

发趣义(所依)

【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发心并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发心即成等觉,而成等觉也不外此发心。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所依托的,大菩萨行所依止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以后来唯识一系所说,《金刚经》的所以得名,是在示明这种义理的`。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这是异於二乘的无上菩提心。无上是广大意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但这是非实的一切众生,所以又说无众生得度,对此观行唯识一系的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为有情在世原不是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的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发趣之无住胜进】金刚不坏即谓无众生入涅槃,发此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所以不住发心为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着提出“愿”、“欲”二字。“欲”的所发在内而非在外,此欲不仅是一心之动,而必於所欲思惟抉择,这是“愿”。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三假义(范围)

【慧学所见的三假】《般若经》以《须菩提》最重要,如舍利弗问般若当於何处求,佛说当於《须菩提品》中求。该品所重即是三假,《金刚经》是该品精华,其根本也在三假。三假罗什译为法、受、名,即由极微积聚所成之物为法,是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即受用假;由受假积聚所成军,是名假,乃假中假。玄奘译为法、名、方便。如须菩提与佛问答时,说不见菩萨(法)亦不见菩萨名(名)。但佛令须菩提说法,须菩提还是有所说,而此所说即方便说。所以二人所译的三假相通。

【二谛所依的三假】般若范围原在二谛,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的所论识乃至人事言说,克实而说为法名二假。但法名原本是假立,世人颠倒而执有法名之实,若知实相则为第一义谛。所说的第一义谛并非如名有实,非指事(事的本质),更非毫无所依,但不如常人所执。第一义谛应随顺世俗而说,依此所安立的俗谛是所表的第一义,般若行即以此为范围。比如《须菩提般若》开言即说我不见有法与名者。这里所说的第一义是三假所安立的、言说所施设的,真第一义不可施设。

【本经所立的三假】《金刚经》处处表示,如来是不应以胜相而观的,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说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的法与名。是名此法者,乃是方便安立。般若行如果不立此范围,便无下脚处,如鸟飞空鱼游水。如果进而求其所据何事,《金刚经》则说皆是无为所显。《阿含》也在示果位时,而说一切圣果是无为法所显;真如如来的大乘,以果而说一切法如,无有变异,所以《金刚经》说一切圣贤是无为所显。此三假作为般若行的范围,而为无着、世亲学所据。

无住义(性质)

【於何无住】般若行是不住於种种想,有情生心动念所不离的想,有名言和意言二种,其内容无非名法二假。常人和外道都以此为常为我;般若无住行皆所对治,这是《金刚经》处处离想的意义。想统述为人法各四共八种:人四是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我至於相续补特伽罗;法四是即、非、有、无。不住此想是所谓的空义,这是所以《金刚经》并不出现空字。据瑜伽大乘一系的解读,吕澂认为想旧来被误解为无心之相,别为发明的不住相(无相),其实是不住想(无想)。

【云何无住】众生无一念离想,难以证得无住。然而能知则是无住的发端,不知即堕於戏论。知是能随顺教授(闻)及作意思维(思)。在戏论氛围中能知此想,时时作意思惟,通达此想的无有实在(闻)。但般若行重要和繁难的在於作意(思)。因刹那心缘之多,一念起而难以相续,故对此想的作意思惟必须念念行之,对想的作意亦复若是。无着假四十四种作意功能圆满菩萨行,这都是寂因作意,为涅槃成就之因。所谓云何无住者,即此无倒作意耳。

【无住次第】泛说为定心和散心。《金刚经》问发趣菩萨修行伏心,其修行即先於定心说不住想;其伏心即於散心亦令不出范围。而通於二心的,是如来所说的发心,即灭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得度的不住想。於定心和散心作意思惟无众生想,产生何事可作的疑问;这说是於名言知其念念为想而不堕戏论,能念念为用,贯彻发心至成佛的胜进勤行,都无所住。无着解说《金刚经》为地前、入地、地上三阶共十八住。初发心即无所住而生心,再是布施等六度四摄的无住行,最后是无住涅槃。

篇10:如何读懂金刚经

如何读懂金刚经

1、读懂金刚经,先了解缘起与中观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的相是指什么?是否是说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相是指你所看到、听到、触到……你所见闻觉知的一切。你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故说虚妄。这里的“虚妄”并不是指有没有,而是指无自性。

一切事物并不是你看上去和认为的样子,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点唯有深(中)观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唯有解“一切法体空,一切法相唯识”的人才能真知。

此句不是说事物有(存在),也不是事物无(不存在),它超越有无、存在不存在,任何论有论无、谈“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者都落入戏论。

一部金刚经,全反映的是缘起与中观,若没有缘起的认识和中观的基础,你根本不知它在说什么。你会读得云里雾里的,很困惑!

所以,一切想读懂金刚经、想明白佛说、想理解佛眼中世界的——但先去了解缘起与中观,真正了解了缘起与中观,即同佛见。

不要认为“缘起”很简单,佛说缘起法“甚深复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这是真实语。有真正了解缘起者,也便了解中观。缘起与中观,是一不是二。

2、了解甚深缘起法

问:请开示一下“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句话说的是缘起法。

为什么佛说“缘起法甚深复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呢,因为缘起法也不是它表面看上去的那样。

众生以为因缘而起的起是真起,因缘而起的有是真有;因缘而灭的灭是真灭,因缘而起的无是真无。而实际并不是那样:缘起的起并非真起,缘起的有并非真有;缘起的灭并非真灭,缘起的无并非真无。

譬如众沙积聚成“沙堆”,好像有一个新事物——“沙堆”产生,而实际在众沙之外,并没有一个有别于“沙子”的新事物产生。仔细寻觅,沙堆也只不过都是沙。新生物“沙堆”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沙堆被展平,好像“沙堆”这种事物没有了,而实际它一点也没少——那些沙还是那些沙。由此而知,沙堆的聚散、缘起只不过是个假象,一切本是不生不灭。这才是诸法的真相、缘起的真相呢。

以沙堆为例,房子、树木、星球,乃至化学合成物都是这样。一切事物皆是个“一合相”(一个合和的形象),一切“一合相”的事物——合和的事物并没合和,各还是各,合和只是个假象。故世尊在金刚经中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此经中所有这样的.句式,悉皆相同。你可以把“一合相”换成“微尘”、“世界”、“众生”、“菩萨”等都一样。合和实际没合和,缘起实际无缘起。缘起的相实际都是假象,唯识所成。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就事物表面的形象而言的,就其实际不生不灭!故我说,缘起法也是幻法,合大众眼,障众生目。唯诸佛菩萨,穿透这缘起幻法,看到甚深本质。不随幻相,合于涅槃。

来,了解甚深缘起法。

3、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问:能否讲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先格物。”与佛法修行的关系。

儒和释所讲的修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合理的、务实的人生修行和生活旅程。它和佛家并不相违。佛家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

实际上,儒家的这八纲和佛家的这八圣道是相应的。唯一不同的是,这八八相应中,佛家没有单独讲外在,因为它认为没有纯粹的外在——外在只不过是内在的投射。心是一切的根源,所以它重点强调在心地上下功夫。

无论你穿着道服、僧装还是儒士的衣冠,如果不着于表面,那走的都是一条道。因为“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所以我们修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管修儒家的八纲,还是佛家的八圣道,都能解脱成圣,过上安乐和谐的日子。

皈依正知正见!

《金刚经》感应事迹摘录

金刚经的神奇福报

念诵《金刚经》注意事项

《金刚经》的真实功德

我与《金刚经》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持诵有何功德

《金刚经》的功德

《金刚经》戒邪淫感应

读金刚经有感

《金刚经》与和谐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刚经》全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金刚经赞》研究内容提要2024-01-28

如何念《金刚经》2023-02-28

《金刚经》清净境界2023-08-10

《金刚经》中的辩证思想2023-04-30

《金刚经》殊胜威力2023-10-07

诵《金刚经》半月治愈抑郁症2022-04-30

《金刚经》之美2023-12-26

《金刚经》的精髓2022-09-22

念诵《心经》古今感应事迹2022-09-27

寻根溯源党课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