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时间:2023-02-09 07:58: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整理8篇)由网友“kkkkeke”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持《金刚经》得定要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篇1: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听人念金刚经而发心,因此就成了一代祖师,而且以后他的说法,没有超越金刚经,他是在诠释而且弘扬金刚经。六祖坛经可以说都是金刚经的批注。念不念金刚经因人而异,我曾经讲过念金刚经的`方法,金刚经跟别的经不同,它是佛法的本体经,是本体佛、法身佛的经。我坦白说:法身佛念这个经,念这个经就成法身佛,法身佛的修持法门是最高级的。中国从唐代六祖以后,大家都非常尊崇金刚经。金刚经能避邪、解冤、灭罪,功德很大,因为法身无边,所以功德无量。但是念金刚经就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说如是我闻──我听说事情是这样…‥不要念一句想一句,解释它的意思。

你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然后把经一合,看看心态改变了没有?这个是念金刚经的方法。如果你念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也这样念,那就完全错误了,同样是佛经,为什么有两个极端呢?那是因为对症下药,有的人吃这种药,有的人需要吃那种药。总而言之,佛是大医王,是大法王,他是对症下药,你是什么心态,他跟你说什么法门。四十二章经里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都是好的。你若是学禅就念金刚经,你要是很忙就不要念经。

拓展阅读:金刚经三义

今谈金刚三义,原系讲无着、世亲学所提出,故此讲主要仍依无着、世亲说之。佛学超越地域,但以出生印度,与印度一般学说平行。若以哲学目印度学,重心仍在智慧,佛学更不外此。智慧即般若,而般若不限于大乘,全部佛学无不有之。以般若学显于经文者有《般若经》,是般若名之《般若经》。他若《华严》、《宝积》等,名虽非般若,其实仍是《般若经》。兹以名《般若经》言,组织最全者即奘译《大般若经》,有十六会六百卷,详略重复而纲要相通。无着、世亲学系所谈般若学,特提此金刚一会者,以理推征,即谓此会能代表各会,明此会义即可概余。故彼等于此经开始,即谓般若为行。行之发端及其所依,又在发心。而能解说此发心意义最究竟者,无逾此会。故此特提说第一义之发心义。

行有范围境界,般若之行为第一义行。学者虽不能行第一义,然当随顺第一义行。是第一义为与世俗相对之胜义。若于世俗义中而能顺此胜义行者,又于世俗胜义二谛安立道应当了知,则于般若中之三假说势不能不先明者,盖二谛安立即在三假,故于此会又特提说第二义之三假义。

末谈行之性质,此行为中道行。佛法之行无非中道,而般若行尤具此特质。言中道行者即不着不住,谓于二边行不着住。此不住着意非游荡不定,实为方法方便耳。于此方法说得最明白、清晰、生动,并以三语即能表达者,在各会经中又以此会为最佳,故于此又特提说第三义之无住义。

如此三义,已能将般若行解说明白。而又本于无着、世亲金刚般若学所提示者,故今于此三义略为分说,以观无着、世亲学上之般若中道行。然在分说之前,先须解明通常所有二种误会:一者,无着、世亲学谈《瑜伽》,应为瑜伽行非般若行,故此二行是一是异之疑遂生,实无须疑。盖以行谈般若,即有种种异名,见《智论》卷四十二,故此名之为修,语之曰观,说成瑜伽,均无不可。瑜伽乃行之方式,而所行实为般若。是故依实质言名般若行,以形式言亦可谓之瑜伽行。如无着所谈瑜伽,《显扬论》中有五瑜伽,即五般若,是知般若瑜伽实不相外,虽有名言差别,而实义则一也。二者,有谓说般若,则遍在观或理,谈瑜伽则在行与事,如是而有理事之分,实亦不然。理事说法,漫无标准,若所言者是理,切己受用即为事,可见理之切实处即是事。明显于事而空谈之,又即事为理也。又依《般若经》中染净一百八法而谈,何常非事耶。金刚般若,层次井然,实亦行事之谈也。由是而知般若固非专门说理舍事,若视若空洞,实为不知般若者。

(一)发趣义

发趣即发心。常人于发心字多有误解,谓为当初一下即了之自相,故此另依《般若经》而换取发趣字,谓趣无上乘。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于究竟等觉时,皆名发趣。如是发心实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所以《经》言,发心即成等觉,而成等觉亦不外此发心。故此发心实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即名此心为金刚,为大、为胜、为究竟。所谓菩萨而摩诃萨者,即指发此金刚不坏之心。是心内容极广,有二句最为主要,谓:「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及「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具此二点是名发起金刚不坏心,金刚名经之意,即示明此种发心之义。鸠摩罗什甚知此旨,特于《摩诃般若经》(《大品经》)中,提此一段名。故知金刚二字在般若学上,实指所发不坏之心而已。亦知般若正唯依托此心乃能圆满透澈,不然处处碍着,漫然无绪。又发心即是求菩提心,菩提为三乘究竟名称,此之发心异于二乘所发之心,而为无上菩提心也。无上谓广大意乐,非如二乘纯为自家着想,乃为一切众生安乐打算,故曰我皆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然此所有一切众生者亦非实在,若其执实,于事有碍,故次又曰实无一众生人涅槃者。此二义理,世亲即说为菩萨以他为自之义。以他为主非众生求,仍求其在我也。如此自求之心,令众生皆人无余涅槃,则菩萨自我范围,较之二乘实甚广大。此种以他为自之义,在观行唯识道理盛行时,更见意趣深长。

二乘修行方法,与大乘并无违反,只其范围广狭深浅有异耳。如二乘功夫,仍在生心动念上下脚,但未明对象来历,难至究竟。盖有情在世,原非孑然一己,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互为增上,虽有时自我作主,有时全为他有情所制而为所主。二乘修为,意乐狭小,但求一己意念不生,逃避深山与他有情隔离,虽能证人灭尽定中,亦不可靠,有时以象鸣即失也。大乘异此,知心对象,为心所现。所现如梦幻而不实。然有他有情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若非将此二义,互相关连目之为自,终难出离。所以大乘发心,虽亦自家要求无上菩提,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悟入无余涅槃,是即与小乘异也。

复次金刚不坏云者,即谓无一众生入涅槃。可见此之发心,原非名想计着(世以好名而发心者),即不住彼名想。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故知不住发心方称不坏。如此发心非为名想(名与名字)亦复不住,云何而发。无着于此提出『愿』『欲』二字。欲谓欲求,指此要求发之于内而非外。譬如常人闻说生死并不知惧,但声闻一闻佛说诸行无常,毛发皆竖,为说生灭法即信受奉行,此欲之在内而非外者。以此佛学后来有种姓之说,如闻无所动其心者,即无种姓。可知所发虽在名,而能发定在内。又愿者谓思惟作意或抉择分别。是欲非仅一心之动而已,必于所欲要须思惟抉择乃能决定,故金刚心之发,根本仍在『欲』与『愿』上。如所欲展转光大,而愿亦随之展转幽微胜进,佛学之行(或般若行)即据此步步抉择胜进而至究竟也。故知发心定非当初即了,必须地地无失乃能究竟。此意据于《般若》而见诸《华严》,所以发心乃澈始澈终层层胜进事。如《金刚般若》,须菩提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令由发心至于成佛,住住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入般若段时,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无住』二字明白提出,即示此心不坏之金刚义也。惜二千年来断章取义,以游荡无依而释无住,岂其是耶。

(二)三假义

般若学见之经者,如《须菩提》、《舍利弗》、《帝释》、《文殊》乃至《弥勒》,各有特点,然以《须菩提》最为重要,初三分中俱有明文,如舍利弗问学般若当于何处求,佛即告言当于《须菩提品》中求。此品所重即为三假,《金刚般若》乃《须菩提般若》之精华,其根本亦在三假。三假之名罗什译为法假、受假、名假,玄奘译成法名方便,二译皆通。罗什之意有释,慧远承之,而有发挥。其次第谓由极微积聚所成之物为法,即是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即受用假;再由受假积聚所成军,是名假,乃假中假也。奘译无『受假』,但有法名。如须菩提与佛问答,但说不见菩萨(法)亦不见菩萨名(名)。然佛令须菩提说法,须菩提亦有所说,而此所说即方便说。是奘译三假之义亦通。『般若』范围原在『二谛』,『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所论识,乃至人事,言说,克实而谈,无非法名二假。而此法名都无定实,原是假立。世人不知,执定有法名之实,即成颠倒。若知其实相则为第一义谛。言第一义谛者,并非如名有实,亦非指事(事有其本质在故),更非毫无所依,但不如常人所执,即第一义也。知此然后随顺世间法名,安言立说。是种安立,非但可,而且要。不然世人说火而以水答,开言便异,即与世人相违不生关系。故应随顺世俗而说第一义,实更须要,是为依第一义所安立之俗谛,即所表出之第一义也。般若行即以此为范围,《须菩提般若》于此特加重视,故彼开言即说我不见有法与名者,即先示安立俗谛,然后所说自异,外道议论。是此所言第一义,乃安立之第一义, 可说之第一义。真第一义无言说。《金刚经》中处处表示,如曰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之法与名。是名此法者,乃方便安立。般若之行,要非立此范围,真无下脚处,如鸟飞空鱼游水。若进而求其所据何事,是《经》则曰皆是无为所显。小乘《阿含》亦有此文,表示果位,而云一切圣果皆是无为法之所显,大乘真如如来,以果而言,一切法如,无有变异,是故《经》言一切圣贤无为所显也。是义无着论中,贯下各段经文。世亲论于此辨晰更明。故此三假实般若行之范围而为无着、世亲学所据也。

(三)无住义

无住乃般若行之本色,般若行即无住行也,兹分三种言之,一者于何无住,二者云何无住,三者无住次第。

(1) 于何无住:何处无住者,此谓想字,即于种种想无住。印度人以此想字表示概念,作为心思整体对象。依之着着分析有为名言而为名想、言想,有非名言所及,但有影像者即是意想。以此佛学专门说此「名想」为「名言」,「意想」为「意言」。广义名言赅此二者,其内容无非三假中之名法二假。有情一世生心动念不离对象, 即无一刻一念离于想者。谈般若行,即不住此想。不住即不执、不着、不取,而此不执、不着、不取,仍依想之形式内容关系而言。所谓想者,凡有所表白构画,即有表画之内容存在。常人因此而定说想之形式内容,相属不变,一有想起即便相应执为实有事者,是为凡夫。印度各派学者,于想之内容形式,亦认为有绝对连属关系。而婆罗门正系尤以此连属为先天本具常住者。余派则执为后天偶然发生,一经发生即成不变。如《因明论》中「声常无常论」是。言声常者,谓此声即概念(想)有其内容存在,故常,是「声常论」。异此非概念,而为音声、语言,但有声性仍示概念,故亦为常。谓此语言一有时会构成之后即为不变,如《胜论》说。原来语言概念,在生活关系上极为密切,而与一切常识不能脱离。如地名一概念,吾人一见此名,心想此地,随即意识着所想是地而非水火。此习一成,即永不异,着已成地而不说为地者,是又不可。佛学无住行,即以此为中心,常识外学皆所对治,此即《金刚般若》处处离想之义也。想有无量无边,但述八种即可统之,八复分二,即人法各四。人四谓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之我至于相续之补特伽罗(即数取趣)。法四即、非、有、无。一切想中,此八最要,常人于此,极易执着。不住想言,即不住此八想,于此八想不住即通常所谓空义。《般若》谈空,《金刚》乃《般若》之精华而无空字,是离想之谓空,乃进而以空义说也。旧本不明,又加疑难,将想字错作无心之相,别为发明谓不住相,复于人我对待,不知人即有情受者一类,但有时间意味而非空间,故知其非相字而为想也。无之与空,皆谓无想。是知不住云者,实于此想无住耳。

(2) 云何无住:一切众生无一念能离想,行动生活,无时外想,讲学而见于义字语言者,何常无想而佛有所说耶。是知无住证得实为甚难。然此关键则在知字耳。能知此想即可无住,是故知即无住发端,不知即成戏论。以不知而有种种作为,终不脱于戏论。此云知者要有二义,谓能随顺教授及作意思维。随顺教授乃闻之事,作意思维是思之事。在戏论氛围中,而能知此想是想者,实有待于智人启发教授。由此而知佛说可依,能信其说时时作意思惟,通达此想无有实在,即为闻事。闻事较易而思事繁难,般若行之重要处,在于作意。能无住想者,但知此想是想,或信此想是想,亦不济事,故非于彼加以思惟作意不可。然而一念之起,欲令相续,颇为困难,故须念念思惟专住此事或有可能。盖吾人心念,非如常人及心理学家所想之单纯,在一念中即有若干刹那,每一刹那心,亦非只一方面,而心心所言,亦但形容一刹那心缘方面之多而已。如一心之起,最少亦有五遍行随起,实际何止于此,故对此想之作意思惟必须念念行之也。然此作意初起,即有意识觉知,久即漠然成无意识,是亦心之功能如此也。如我执与生俱来,相续不断,久不自觉,然非无我, 一旦缘会,而复现前。于想作意亦复若是。即使作意念念融合相续不断,久之即能于想成就无住。故此相续作意思惟,又般若无住行之最要者。所以无着谈菩萨行, 欲令圆满,须假四十四种作意功能,与刹那心兼容无间,令念念所现无非此四十四种作意也。此皆寂因作意,为涅槃成就之因,欲入涅槃,即此下手。所谓云何无住者,即此无倒作意耳。

(3) 无住次第:泛说有二,谓『定心』、『散心』,定言心集中,散则反是。此之无住,先于定心(是心集中时之瑜伽定心)说不住想,将余所有想一切除遣以炼磨此心,令不集中时,心之余势(即功能)亦不消散。如《经》初即问发趣菩萨行者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此中修行,谓即定心,非修行时心即涣散,于此散心亦令之不出范围,是谓降伏其心。故此二心实为一义。即佛说发心,当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然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是之谓不住于想。菩萨于此,亦复不住,盖定心作意思惟,于众生想亦不存在,若有众生想即非菩萨故。然于散心中亦不能有此想也。于此有疑,若于『定心』、『散心』皆离想者,果有何事而可作耶,此仍前言,知即不堕戏论也。本是名言,不知为想,即堕戏论,如人生日用不离水火,不善用之,活人者反以杀人。名想言想亦复如是。于此名言知其念念为想即能念念为用,由发心至于成佛,一贯到底,胜进勤行,都无所住,而佛境显现矣。无着金刚说十八住,层次胜进,略之为三,即地前、入地、地上。初发心时即成无住心, 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也。次之六度四摄等行,亦为无住度摄,《经》言无住行施等也。最后涅槃亦复无住。由是而知,从发心以至涅槃,实一贯无住行也。

世亲论释,略异于此,未如无着所论直视于想,但依想之形式内容明其不相称而已。是乃横面观想,指示众多内容(如福聚言)如菩萨有种种惑乱,亦不限于住所断, 从发心乃至成佛,地地皆有断执功用。然说不住想乃思惟作意事,一切住中皆可有种种作意,即有种种安立。此又二说相通处,故此无住次第,约为定散二心,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皆可贯澈而无碍也。

篇2:持颂金刚经得定要诀

持颂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祇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

一部楞伽经精义,也祇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

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它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

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 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

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 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

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耕云大师:金刚经之殊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殊胜,在于其圆具性相全分,而又善能显示金刚不坏性,令受持者,疾证真常无念心,以其绝对待,不可坏故称至大至刚。因此历来诸宗高僧硕德,无不兼弘此经,以是诠释、注疏、衍论此经者独多。尤其禅宗五祖以下,每藉此经印心;六祖且闻诵金刚经而开悟;净宗诸祖劝上根人受持此经,趣生上品者,更多有所闻。至于感应道交,持验显迹如驱邪、解怨、往生净土、消灾脱难……直是代不胜数。有志上乘者苟信心恳到,志专精诚,于名利世荣,无所贪染,虽颠沛流离,亦不退失,决可一生成办大事,中间且无迂曲。若是上上根人,宿曾熏修佛法,由于「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持诵未终,已证无生法忍;纵是罪恶障重,但办诚心,受持不辍,亦得阴霾徐消,渐近黎明,会当有云破月来时也。

金刚经何以如此特优、特胜?此盖本经全昭现量,并无枝节,理事不存,我法齐泯,无你起心动念处,无你攀缘附会处,亦无你望文生义处,故能受无所受,持无所持,证无所得。当下触破娘生面,还得自在身。故知必是夙具大福德、大智慧者,乃堪信受此经,若是劣根下愚,闻说必生疑谤,何故如此?福薄、慧浅、不堪承当故。

总之,金刚经殊胜功德,具如世尊金口亲宣。普愿我同见同行者,发愿受持,行见展卷便澈根源,语默咸契本真,于无可思议处,疾证无念、无相、无住金刚心体,共相庆快生平也。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感应

1、奇异梦境。五一期间,我利用这段难得的空余时间,开始抄写《金刚经》第7遍,完稿的当天晚上,我就梦见了一位偏袒右肩、仙风道骨的慈祥老人出现在我身边,他伸出宽大的右手,在我的额上摸了三下,说了一通我听不懂的话后就飘然而去。4月上旬,我在抄《楞严咒》第4遍时,又梦见一位白衣女子,右手拿着花瓶状的瓶子,左手拿着一根杨枝状的东西,在瓶里沾了水后,洒了几滴在我身边,也飘然而去。

2、与灾难擦肩而过。10月,我和几个同事驾驶一辆帕杰罗吉普车从深圳去湖南吉首出差,在翻越崎岖险峻的山后,转完最后一个连续弯下到平地时,突然发现刹车失灵了!要是下坡途中刹车失灵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我开得比较快。

207月12日,我从湖南邵阳转道怀化回深圳。动身之前,我就要怀化的朋友给我买好13日下午5点20分回深圳的火车票。到怀化后,这位多年未曾谋面的朋友说反正是周末了,要我退掉车票多玩一天再走。但我心中好像有一种预感一样,无论他怎样挽留,我还是准时乘上了列车。14日上午11时10分,我一路平安回到了深圳。刚下列车,我就听到了湖南郴州、广东乐昌一带因暴雨成灾而冲垮了京广铁路的消息。

3、与邪魔较量。20五一期间,我回湖南邵阳老家探亲。邻村一位妇女带着一个4岁多的`小孩来找我父亲画符驱邪,说她的小孩每天一到傍晚就啼哭不止直到天亮,有十来天了。看了几家医院,也请师公来接了魂,但都不见效。眼见小孩一天比一天消瘦,把人都急坏了。我一看那哭闹不止的小孩,顿生怜悯之心。就对正准备画符的父亲说,别画了,让我试试看。然后伸出右手,一边在小孩额头上摩挲着,一边默诵《心经》和《大悲咒》,那小孩立即安静下来了。之后我又送了一本复印的《金刚经》给那个妇女,告诉她“佛经所到之处,即为有佛”,要她好好供奉。当天晚上开始那个小孩就再也没有哭闹过了。我将随身所带的10多本手抄《金刚经》复印件全部送给了乡邻。

4、送父升天。年8月初,我那饱经风霜、仁慈博爱的父亲离我而去了。弥留之际,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他在先天晚上十一点多解了一次大便,按常理,所有的亲人都以为他很快就要走了,但令人想像不到的是,他不但没有立即走,而且在随后的七个小时里又解了六次大便还没有走。医生不解,巫士也想不明,最后大家想到他老人家曾经杀过很多猪和羊,会不会是这方面有问题,准备按传统方法在他床底下放一只木盆,盆里放一把尖刀。但我当时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样做会亵渎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我支开他们后,长跪床边,伸出右手,凝神运气,将丹田之气凝于掌心,一边微闭双眼默诵《心经》和《大悲咒》,一边在他额头上轻轻地摩挲着。当念《大悲咒》第七遍时,我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山水美景,一只仙鹤从天边飞来,停在我父亲身边,父亲跨到它的背上,仙鹤飞起来了,载着他慢慢地向西方飞去……我睁开眼睛,再看父亲时,只见他脸上已是明显的回光返照。我最后叫了他一声,他艰难地应了,然后慢慢地、安祥地合上了双眼……

篇3:持诵金刚经的得定要诀

持诵金刚经的得定要诀

《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那得定有何要诀呢?下面的文章应该会对你有所启发。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

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

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

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

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

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拓展阅读:圆金:浅谈我抄写《金刚经》的感应

春天,我因病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医院住院治疗,当时的境况不大好。我患的是一种叫做肌营养不良病的神经类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住院也只是维持而已,而且逐渐恶化,行动越来越困难。因为身体不好,工作也受到影响,医疗费用比较昂贵,经济上也十分困顿,在这种情况下,心情自然很差,对未来很迷茫。

当时我求助于一位居士,他教我可以用抄写经书的方法来改变状况,并送了我一部经书和介绍《金刚经》功德的集子。在以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陆续抄写了几十部,自己情况逐渐发生了许多变化。

比较明显的感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病情基本稳定,恶化趋势明显趋缓。

第二 学习呼吸念佛方法,有了突破性进步。

送我经书的那位居士曾经教过我学习呼吸念佛方法,我多次试验都不能成功,稍一进行顿感气闷、烦躁,特别难受,自然立刻停下来。后来逐渐对此丧失了信心,春节后我偶然得到了一本名叫《静坐入门》的书,(定真编述,上海佛学书局 1990年版),按书练习静坐,坐时呼吸诵读圣号,开始只能坐十来分钟,腿就酸得不行,呼吸念佛也时感胸闷。经过 坚持,循序渐进,一年以后每次坐可以达到50分钟左右了,呼吸时也比较顺畅了。从根本不能念到可以念,这本身就是一个根本性突破。

第三 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慢慢都起了明显变化。

第四 母亲也开始发心抄写《金刚经》

说来也奇怪,我母亲原来并不相信佛法,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只是看到我抄经,就主动要求也抄写,现在算下来已有数十部之多,数量大概已经超过了我抄写的部数。除了生活状况逐渐变好之外,最明显的好处是她摇头的病好转了。

我母亲今年65岁了,很多年以来一直有坐时头部不由自主地晃动的病(据人说,这象是脑血管硬化的表现,很多老年人都这样),抄了一段书以后,头基本上不晃了。

这些只是我感受比较明显的方面,自己毕竟是个凡夫,而且世障很重,很多可能是巨大的感应不能自己知道,但仅此这些,就足以说明抄写经书是有巨大作用的。世尊在经中讲的受持此经的利益无比巨大绝非虚言。

刚开始读这部经时,我一直对关于它的利益很怀疑,读别的宣讲功德利益的书也多不相信,以为是神话。尤其是前几年,我读《影尘回忆录》时,看到老法师在书中说,讲一部经圆满后可以结束大规模战争,觉得很不理解,很狂妄地和朋友议论其为荒谬,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宣讲、受持大乘经典的功德利益,确如佛陀所讲,巨大而且不可思议。护国息灾,又何足为奇?

(这里说句题外话:我们对于自己未知的领域可以不相信,也可以大胆怀疑,但尽量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一概排斥。特别是学佛的人,对经典上的论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慢慢学习、研究,但绝对不要以自己井底之蛙的愚见去诽谤。兹事体大,必要警惕!)

通过学习佛法,我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记述下来报告给大家,希望都能从中受益,回想起来,特别感谢佛菩萨的加持,特别感谢圣者们的加持,特别感谢善知识的帮助。特别感谢一切护法的护持。饮水思源,抄写《金刚经》的确功不可没。难以忘怀。

但是,朋友们可能有疑问,既然抄写经书利益如此巨大,感应如此显著,那么你自己的疾病为什瓜没有一下子痊愈呢?说老实话,原来我也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因为身体状况一直是我最挂在心上想解决的大事。

现在我感觉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

第一 自己的疾病乃是业力牵引造成.“业力甚大,能敌须弥 ”再大的.神通感应也不能根本改变业力,自己的罪障只能靠自己消除。实际上通过抄写经书很可能已经使罪业减轻,所谓由重转轻是也。

第二 要有坚定的信心,持久的恒心.

受持经典的功德利益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作为最受中国人喜爱、知名度最高的经典之一,古往今来《金刚经》的感应故事不胜枚举。人诵此经可延寿、鬼藉经力脱沉沦,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只要信心坚固,感应自会强烈。

一般来说,就象服药治病一样,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因缘不同而时间长短各异。刚刚播种就急迫地希望摘取果实,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三 修行要想得到真实利益必须注意持守戒律,必须注意在生活中实修真行。

佛陀教育我们要以戒为师,佛法是无漏学,只有持戒才能生定,只有得定才能开智慧,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佛法是因果法,只有很好地遵守戒律,行十善业,才能真正得到我们追求的世间福报。否则地话就是“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比如说我自己,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就应该戒杀,放生,才能有好的可能。而我在住院治疗时,仍然宰杀活鱼以饱口腹,旧业未消,又添新怨。果报自然严重。

我们身处未法时代,严守戒律有很多障碍,但是既为学佛之人,基本的戒律即五戒十善还是应该尽量坚持守持的。

关于这点,祖师大德都有精辟论述,说得比我清楚得多,希望朋友们认真读一读,然后扪心自问,祖师大德都反复告戒我们: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要想得到佛法的甘露滋味,必须如法修行,真正去做,我们做到了多少?肯定就会惊醒,也再不会怨天尤人了。

《金刚经》的一开始记述了佛陀的生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想这大概也是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从这部经中得到经文里所讲的利益,如此生活,如此学习,如此修行一定是个基石。

佛法中的般若乃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金刚经》乃是般若经论中的精华,它似金刚一样坚固、光明、无坚不摧。能够斩断一切障碍,破除一切迷茫,引导我们到达究竟的彼岸。所以说它的锋利是无穷无边的,而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也是无穷无边的,希望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受持此经,从而得到这无穷的利益。

篇4:金刚经的得定要诀

金刚经的得定要诀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下面是金刚经的得定要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

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

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

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

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智慧:不生烦恼 降伏其心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的差别,也是由于人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要从改造心灵下手。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恐怖和不安。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使一座完整的城市和几十万人的生命,在刹那间就灰飞烟灭,这是多么可怕。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可言,既可用于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世界,问题只是在于,使用它的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一定到处都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那将是多么险恶的世界呵!相反,如果我们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倘若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地位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篇5:金刚经要诀

金刚经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

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

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

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

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

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拓展阅读:《金刚经》解决什么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视。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上学、寻求谋生的知识;工作,获得生存的财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赖;锻炼,造就健康的身体。这些虽与我们人生关系确实都很密切,但还有更重要而又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首先总会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内心。其实,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

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大家知道,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许多多方便,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古代帝王做梦都不曾想过。但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恐怖、不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利用科技成果,制造那些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以此毁灭他人。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间就灰飞烟灭,多么可怕!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毁灭世界,问题在于是谁来掌握它,拥有它的人有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受时觉得快乐,那才是快乐;假如觉得痛苦,那就是痛苦。正像用同样的饭菜,健康时享用它,觉得可口香甜;病弱时食用,毫无味道。同样坐在椅子上,一个远行者坐下来休息,感到快乐无比;而看书写作者,因为坐的时间长了,觉得厌倦。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有地位也痛苦;有爱情痛苦,没有爱情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有事业也痛苦。拥有良好心境,与上面所说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才活得不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篇6:持诵金刚经的殊胜与要诀

持诵《金刚经》,从头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别,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一口气念三遍,把经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不只是变了一点,变得很明显啊!《金刚经》的功德力就在这里。

《金刚经》是不着相的,说一句,扫一句,后一句否定前一句,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金刚经》的经义,古时候用“不可思议”来说它,现在用逻辑也无法去解释。在两千五百年前,佛就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这谁相信?因为过去古人说“天圆而地方”,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若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现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学家说:我们地球所归属的银河星系,已经发现了的星球至少有两千亿个,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呢?大宇宙无有边际,也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从《金刚经》中可以看出来,的确是“不可思议”!

我们持诵《金刚经》,念完三遍以后,如果念得很诚敬,经本一合,心空无念了。平常想念不停,这时空空朗朗,岂非业障全消?心空有什么好处呢?古德有句“心空及第归”的`话,像十年寒窗的穷书生一下子中了状元一样,修行人历劫修行,目的是为了成佛,而你现在只要肯切信受,读诵《金刚经》,不但能够消业障,而且可以“心空及第”地成佛,何乐而不为?

佛最慈悲,说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法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确是方便中的方便,读诵时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见性成佛”的。

篇7:持诵金刚经的殊胜与要诀

一、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心无心声,当下即是三际托空矣,一定要信得过,把得住——九合之华),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愈久,进步愈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愈多,愈无分别,保任愈久,进步愈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进而能够控制自己做什么——九合之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刚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愈多,义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五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殊胜,在于其圆具性相全分,而又善能显示金刚不坏性,令受持者,疾证真常无念心,以其绝对待,不可坏故称至大至刚。因此历来诸宗高僧硕德,无不兼弘此经,以是诠释、注疏、衍论此经者独多。尤其禅宗五祖以下,每藉此经印心;六祖且闻诵金刚经而开悟;净宗诸祖劝上根人受持此经,趣生上品者,更多有所闻。至于感应道交,持验显迹如驱邪、解怨、往生净土、消灾脱难……直是代不胜数。有志上乘者苟信心恳到,志专精诚,于名利世荣,无所贪染,虽颠沛流离,亦不退失,决可一生成办大事,中间且无迂曲。若是上上根人,宿曾熏修佛法,由于「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持诵未终,已证无生法忍;纵是罪恶障重,但办诚心,受持不辍,亦得阴霾徐消,渐近黎明,会当有云破月来时也。

金刚经何以如此特优、特胜?此盖本经全昭现量,并无枝节,理事不存,我法齐泯,无你起心动念处,无你攀缘附会处,亦无你望文生义处,故能受无所受,持无所持,证无所得。当下触破娘生面,还得自在身。故知必是夙具大福德、大智能者,乃堪信受此经,若是劣根下愚,闻说必生疑谤,何故如此?福薄、慧浅、不堪承当故。

总之,金刚经殊胜功德,具如世尊金口亲宣。普愿我同见同行者,发愿受持,行见展卷便澈根源,语默咸契本真,于无可思议处,疾证无念、无相、无住金刚心体,共相庆快生平也。

有人说:金刚经读不懂;经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识的累积,没有多大用处,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篇8:如何持诵《金刚经》

如何持诵《金刚经》

《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如何持诵《金刚经》呢?一起看看下面的资料吧。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拓展阅读:念诵修持《金刚经》应注意的事项

节选自“回家人老师关于《金刚经》读经的仪轨”

经书的第一页上一般都有保宁勇禅师写的《警策文》(注一),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是放着金光的,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这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接下来是金刚经祈请部分。

首先是香赞(注二),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讲,寺院里一诵香赞,大殿中就会放金光,这里面就有好多放着金光的佛的化身。

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通冥阳两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发愿时燃一支香,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一诵香赞,十方诸佛都能知道。

佛法要从细处学。

然后是净口业真言(注三)和净三业真言(注四),以及安土地真言(注五)和普供养真言(注六)。

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间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造成的。

比如有人持楞严咒,本来楞严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诵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圆满,尤其是不能戒杀,反而会不自觉地造了很大的罪业。因为楞严咒是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对杀生嗔心特别敏感。另外,诵完楞严咒后应该诵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萨和诸天神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点。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奉请八金刚(注七)四菩萨(注八)。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都在宿世间发过愿,要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

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就立即来到你身后,寻声救苦。

只要在诵《金刚经》时轻声称颂这十二位朋友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后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发愿文(注九)。对学佛者,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一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于他的愿力;而要实现愿力,入无余涅槃(非无余涅槃,是名无余涅槃),则要通过般若智慧来实现。

这个发愿文是古时一个大德发的愿力,因为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所以我们今天借用过来。这个愿力让一个人宿世所有的善缘恶缘,都能发心成佛,然后能一齐往生极乐国,非常殊胜。

云何梵(注十)和开经偈(注十一)。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得不错,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心。

对学佛者来说,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难学到东西。

以上金刚经正文前的这么一大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读经读得心很静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那十二位朋友去掉。最后,可以把四个咒子和开经偈去掉。

但是香赞、发愿文和“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一般都要念诵。

持诵金刚经的方法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净空讲地藏经

《地藏经》讲什么

《金刚经》的总骨

金刚经讲义:一合理相

金刚经讲义-不受不贪分

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讲记

金刚经讲义-法会因由分

销售对话要诀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持《金刚经》得定要诀(整理8篇)】相关文章:

《金刚经》感应事迹摘录2022-12-06

开封空分实习报告2023-03-07

《金刚经》的目的2022-11-27

金刚经诵读改变2023-04-23

书法名言警句摘抄2022-09-08

《金刚经》的关键点2023-10-01

心经白话文 证知分2022-08-25

小学经典诵读阅读心得2023-04-30

关于书法励志名人名言2023-03-12

《金刚经》与和谐2023-12-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