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滴

时间:2022-04-30 13:11: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luvia影”为你分享10篇“金刚经一滴”,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金刚经一滴

篇1:金刚经一滴

金刚经一滴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缍,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再例如:我布施了一万美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金。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这样的布施就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万美金给他了,老记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着他曾经得到我的一万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所以蕅益大师就写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破这种偏见。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我在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这样度生与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篇2:《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3:金刚经全文

精选金刚经全文整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篇4: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浅议

《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本经的影响:

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威力

(一)【最胜威力】: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

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

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

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

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

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

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

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

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

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篇5:《金刚经》

《金刚经》精华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

篇6: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篇7:《金刚经》是什么经

《金刚经》是什么经

金刚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也可以说金刚经是影响中国禅宗道场的一部大经。下面是《金刚经》是什么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精髓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这一观念,在我心中已定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自从有了这一认知以后,一想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想起《金刚经》,反之也同样。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上座心底就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话头,就连有时上街,心中也不时要生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久久不放。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有如此提要,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视为其精髓?我是这样体会的。

从经的形式上看,《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佛为什么屡屡说及这些言语呢?是随意的重复吗?显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义。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这几句经文,并着力去思索。

从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再细晶经文,全经的理论基本都是在阐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不应此具足诸相见”,“不生法相”等等。尽管种种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在教诲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根本相。

从经的立意上看。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在经中鲜明地指出,这部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佛告诉须菩提,“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禅宗六祖也曾说过,《金刚经》“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在经中以最简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弟子,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乃一语道破天机。只可怜众生迷妄于相,难以置信。

从学佛的根本目的看。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理的掌握,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创造一个完全自由觉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际就有“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时的感叹来对照读《金刚经》,不难发现佛所指的“众生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一个“相”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住一切诸相,即名众生。佛与众生仅一“相”之隔。推倒这堵“相”墙,化掉这堵“相”障,佛与众生一体相通。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处着力。这是一切学佛人的根本着力点。

其实,我们久读《金刚经》,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感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恰如一条束缚众生的锁链。正因为有这条无形锁链的牵制,使得众生只得在六道中迁流不止,运转不息。要解脱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想,无论学佛人读的什么经,修的什么法门,行的什么方便,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必须的。在诸相之中,我相为首,为根。我相一除,其余诸相全无。我相一生,诸相自然应缘而起。故此,佛在《金刚经》中花大气力专讲我相之弊。如,“发愿度众生人无余涅槃,不能有我相。布施不能有我相等等。为什么有的人读诵《金刚经》,一念能生净信,何以故?也是无我相。即便已经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还以自身为教,说自己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如何无我相,正因为如来无我相,燃灯佛才予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还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当庄严佛土”,“我有所说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萨”。为什么呢?如来一语道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个虚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牵。于此,众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转,这正是一切众生的可悲可悯之处。

认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的精髓,我以为对一个学佛人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对居家学佛者,益处更为明显,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深解《金刚经》。《金刚经》的基本句式结构是,说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来说三千大干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这种句式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体与本体之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但世人读懂这句式的并不多,就连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曾问过赵朴初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要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读经,那必定有新的体悟,对经义才可能深解。一个未学佛的人,必然见A是A,一个学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见A非A,只有放下我相,体悟佛法的实相者,才透悟见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于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现象的真相,由此做一个明明白白的觉者。学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时间的。但居家学佛入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较重,特别是处在当前市场经济初步兴起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十分紧张,要挤出一些专门时间来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难。但我以为只要时时处处牢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可以处在一个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之中,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时代,从而随缘生活,正确处理自身所处的一切际遇,就能行往坐卧皆在学佛修行之中,别有一番天地。

篇8: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身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身相得见如。何故。如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义故。如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可说。何故。如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者何。一切贤圣,皆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实无往。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阿那含名为不,而实无不。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名字。汝当奉持。所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三十二相得见如。何故。如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故。须菩提。如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故。如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悉知。何故。如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不说得福德多。福德无故。如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色身见。何故。如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可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诸相见。何故。如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故。若人言如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故。实无有众生如度者。若有众生如度者。如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观如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三十二相观如。佛言。须菩提。若三十二相观如者。转轮圣王即是如。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三十二相观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色见我。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故。须菩提。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故。如者。无所从。亦无所去。故名如。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所说义。何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篇9:浅谈金刚经

浅谈金刚经

从每日一句《金刚经》开始,让心静下来。这不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福,更是在修炼我们的内心。下面是浅谈金刚经,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说到缘起和分享,在我分享之前,我想简说一下缘,我们佛教讲缘;社会也离不开缘,那么这个缘是什么呢?我们所遇到、发生的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学佛的人惜福、惜缘。

打个比方,今天,我能站在这里,能和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同修共同分享我的思维、见解,天龙寺常住能选我到台前来参加这个活动,看似偶然,其实,这需要很多的因缘和合才成就了今天的殊胜法缘。

佛说:擦肩而过,看了你一眼的陌生人,在过去世,曾与你相处过5。所以,我们今日相聚,又是个必然。在此时、在此地,我们在一起,这就是缘。这个缘,说明在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我和你、和在座的每一位,曾经相识、相知过。所以,今朝相遇,是久别重逢。

说到这些,是表达我很珍惜这一次活动;珍惜在这次活动中台上、台下的每一分钟、珍惜这次缘起带给我的每一份收获,更希望所有的领导、同仁能与我共同珍惜这今朝的相遇、这久别的重逢。

在说到分享,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是金刚经,我把我对金刚经的见解、心得叫做浅谈,因为自己的学识、修为有限,所以自认为不敢称之为讲经,只能说是浅谈。

我们的主题内容是和谐,实际上,不仅是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金刚经,而是佛陀一生的说法、说教一直都离不开和谐,并且和谐一直都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在两千多年前与僧团所定制的六和敬,更是和谐的具体展现。

我们说到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古代非常被重视,因为它本身字数不多,五千多字,但是,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佛法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和智慧阐述出来。佛经在进入中国后,在后来做过各种分类,有一类就叫般若类,般若类的经典分很多种,其中有一部最重最大的一种,是600卷的大般若经。多少字?480万。谁翻译的?玄藏大师。也就是说释迦摩尼佛的般若智慧,展开了来讲,要用480万字在阐述。那么浓缩了讲呢?有260字的心经,也有5000多字的`金刚经。这一类经典,都是直接的在阐述佛陀最核心的见解、思想和智慧的。

那么金刚经,由于时间关系,我直奔重点,我个人认为,这部经的重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们禅宗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在上山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这句话时,开悟自性,发明心地。并且当下做偈,第一句话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因为什么呢?皆因无所住故!在这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是清净心。我举个例: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禅宗有这样一个广被故事,在古时候有一个禅师带着徒弟下山化缘,路途中遇到了一条很急又有些深的河流,正要过河的时候,河边有一个年轻的姑娘,因为想要过河却不敢,于是就在河边哭,师傅当下把这位姑娘背过了河对岸,事后小和尚一直在心生烦恼和疑惑,由于是自己师傅,又不敢多问,可过了好久他心里实在装不下,终于鼓起勇气说:师傅,我觉得您不应该背那个姑娘过河,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出家人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不是应该保持距离吗?禅师看着小和尚,笑了笑说:我在到达河对岸的那一刻就把那位姑娘放下了,可是你却背着她到现在......小和尚如当头棒喝!

以这个故事为例,禅师在当下就是无所住,但是要不要生心呢?要生心,因为我们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我们还有个皮囊,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所接触到的一切物、一切人、一切事都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永恒的,但你不可能凭空的脱离这些。所以要生心,禅师背起她过河,就是生心。但心却不住在上面就是无所住,如果有所住,就不是清净心,就是执着心。执着心就是烦恼心。心应像大圆镜子一样,物来则现、物去则空。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做互动)

这个住,就是烦恼的根源,金刚经告诉我们,哪怕是虔诚向佛之人,一心住到法上,也是执着,也是不对的,这就叫法执。佛陀在金刚经中就有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上学的时候就有同学因为这句话问过我,说:那我们还天天念佛、拜佛干什么?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种庄严宝相,佛教称之为“三十二相”。那是因为众生执着庄严,所以佛陀示现三十二相,佛无分别,也就是说在佛的眼里没有丑陋与美丽的分别。比如佛教传到今天,我们看印度、中国、日本、韩国、缅甸等,各地的佛陀塑像都不一样,那哪国是对的呢?金刚经中佛陀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所以说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要知道,自性是佛、自性是如来。我们拜佛、念佛都是在寻找和显现自性的过程,最后连寻找也没有了。就如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认为三十二相是佛,以色相、以音声去求佛、去寻找佛就是有所住,所以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大家看,这个住,修行人住到法上都不对,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世人所住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人、事、金钱、权利、感情、仇恨等等,或者一件事、一句话上,总之,住在种种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在追求计较、得失,把种种事物,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牢牢记在心中,成为自己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那么我们说,是要我们什么都放下不做吗?不去赚钱、不去工作、不去努力争取吗?这样可到是清净,那都这样社会会发展吗?这不是消极吗?不是,佛教不消极,而且佛教不极端。真正的财富不一定在物质上,但并不是说就不要物质,全都不在物质上。刚才说了,要去做要生心,因为我们还有皮囊,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人可能要问:师傅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我告诉你,要去做,但是要不住而生心。可能有些难,但是我们如何去做?我各人认为,就是最起码、最“庸俗”讲:我们能做到“有贪而不执着于贪,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过得潇洒、过得自如。

也可以说,无住生心,是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在生活、在修行上身心的平衡与调柔。自我的身心调柔了、平衡了,你才会生活、你才会修行,你的心灵才会不断的净化,你才处在和谐、平衡的状态。

那心和谐自然人际和顺,人际和顺了,人和人的沟通、人和人,人和事物的关系就顺了,这样,我们的人生,从心灵、事业、家庭、同事、生意、朋友等等圈子自然也就和顺了,如果更多的人去了解、受用了金刚经的智慧,把他自身的“圈子”去和顺,那社会在前进的步伐中就是被和谐包围的。无论财富多少、权利多大,最起码的基础,在被和谐所包围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如果失去了和谐,我们经常说和谐,但有没有人想过失去了和谐是什么?先不说社会、国家,就说个人,我们自身,如果失去和谐是什么?那这个人的人生必定会充满了争吵、争执、分离、斗争、分裂、混乱、与冲突,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那他财富有多少、权利有多大都没有意义,因为他的人生失去了幸福,充满了痛苦与烦恼。

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但亦不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另有所生。所以应于一切法,心不染污,如待人处事、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我们处众就和谐了。好比,禅宗天衣义怀大师所讲: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影之心,水无留迹之意。就是说内心有如一江澄澈的寒水,而外物就像掠过长空的秋雁,雁影沉于水中,而水却丝毫没有扰动,世间万物变化无穷,都一一的留照心中,但心灵却依然平静如水,不起波澜。更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有这样的心才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以上是我个人以有限的智慧;和浅薄的学识及参考对佛教、对金刚经的极微见解。不如法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教导。我能把这一份见解和有限的智慧拿出来分享、供养给大家,我很高兴。众多的上参、法师、同修和评委都在这里,所以我的分享只是抛砖引玉,后面还有更出色、更精彩的法师和老师来带给我们智慧。学僧万如虔诚的祝愿我们的讲经交流活动圆满成功。更祈愿,在场的所有领导、评委、法师、同修以及各位菩萨。祝你们:年复一年无量寿,月又一月琉璃光。日日夜夜观自在,时时刻刻妙吉祥!

拓展阅读: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既然须陀洹行者不能作得须陀洹果想,那二果斯陀含当然亦不能作斯陀含果想;

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全字词作沙羯利陀-伽弥(读音sakyarida-gamin),sakṛt + āgāmin=sakṛdāgāmin,连词时sakṛt或转为男声音,以便接男声音修行点ā。

原词sakṛt梵文字义为依真如ta所现能力ṛ于所造ka之世俗谛sa;āgāmin

依修行ā于除心病中能走向ga,以我内在为觉住菩提自性中min,而安住于道─寂静ā之道中。

sakṛd-āgāmin依世间义,sakṛd─来世间一次后,立刻能给与da证寂静ā、无为道gā、菩提智离相min中。英文解 acting at once or simultaneously;at once , suddenly, forthwith , immediately;āgāmin来世间时能突然,立即正菩提智离相住无学位,依世间立即成阿罗汉果。

篇10:《金刚经》法语

《金刚经》法语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所有宗教之共同教诲,唯独佛教,还加上“自净其意”。佛教的重点在于自净其意,可从《金刚经》的经文获得验证。

——心不清净,就看不到真相;只有明心,才能见性。

———因为知见不正确,而产生迷惑,导致堕落;培养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远离苦难和堕落。

———厕所虽然肮脏,贪嗔痴比厕所更肮脏。放下贪嗔痴,才能让我们往上提升,不再六道轮回。

———世间的知识教育,有其局限,比不上佛陀的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才是根本,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佛法是从“布施”和“放下”开始,没有“舍”,是不可能有“得”的。

———凡夫心量小,做任何事,都想到报酬,不像佛菩萨,不计报酬,就会不觉疲厌,所以成果能够究竟圆满。因此,心量不大的人,不可能有大智慧。

———弥勒菩萨笑脸迎人,是教我们生平等心,现欢喜相。

———福报从服务众生而来,因此不能自私自利,要为对方考虑,大家是一体的,般若里面是没有对立的。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家都是一体的。

———学佛是把心量打开,般若智慧就自然生起。

———学佛之后,不是永远跟着释迦牟尼佛的后面走,而是要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把自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拿出来,我们和佛没有两样,佛所讲的,我们都有,因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佛是关心自己的生生世世,这才是真“关心”。

———学佛是要把我们的傲慢心放下,否则容易为魔所侵,成为魔弟子 。 佛弟子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学佛之后,如果变成傲慢,所学只是知识,而非智慧。普贤菩萨教导佛弟子要“礼敬诸佛”,而非“贡高我慢”,因此,佛弟子一定不能有傲慢心,否则,我们便是“常随魔学”,而非“常随佛学”。

———学佛要从“经典”入手,佛不住世的末法时期,佛弟子要依“法宝”。马六甲能有《经教教育学会》之设立,非常难得,这是马六甲,甚至是马来西亚的福报。因此,“经教教育学会”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推动佛陀所说的经典,以续佛慧命。

———推动经教,是了不起的事情,现在读诵大乘经典的人少了,所以我们要推动。有些人学佛会生退转心,是因为不读经典所致。比如不读《华严经》,就不知道佛家的富贵。

———有很多人学佛,还是落在迷信,是因为没有接受经典教育,所以,马六甲能有《经教教育学会》非常殊胜,通过推动经教,助人开智慧。

———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经教教育学会》把佛陀的经典介绍给大家,非常殊胜。

———听经闻法,是在培养我们的愿力,有了愿力,我们就能在生死的关头,由自己做主,不需要看阎罗王的脸色。倘若业力过重,就要看阎王的脸色。目前虽然医药发达,却只能帮助别人健康,减少痛苦,不能延长寿命。如果医生能够延长人的寿命,阎王就要看医生的脸色了。

———学佛就是要把业力转为愿力,平日可以小事随缘,但是,面对生死关头,我们要自己做主。临终时手忙脚乱,一定去到三恶道。

———念佛而成就的祖师大德,包括莲池大师,在年轻时,都学习经教,过后才念佛。如果只需要一句佛号,佛陀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讲这么多经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只有多研究经典,才能老实念佛,因此,我们不要错听大善知识的话。

———我们应当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随喜别人所学的法门,而不要落入谤佛谤法谤僧。不学其他法门可以,但是不要排斥,以免造业。有人因此造业也不知道,真是冤枉。

———狭隘的心,与菩提心不能相应。念阿弥陀佛,如果心量不大,不能包容其他法门,念佛也不能往生。我们要随喜赞叹佛陀所说的每一部经典和每一个法门,而不要排斥其他经典和法门,这是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论那部经典,都是导归极乐,我们不要断章取义。

———心量狭隘,有能力而不去帮助人,念佛也不能往生。

———曾在马国的五六十个道场讲经弘法,发现马国佛教团体的理事都能互相谦让,不去争夺职位的高低,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没有遇到佛法,我们也和其他人一样,搞名闻利养,搞贪嗔痴,在六道轮回。

———每天忙忙碌碌,车来车往,其中所为,只是名和利而已。了解了真相,我们就会知道,学佛修行,才是最好的。

———佛教道场一定要常常举办讲经弘法活动,以及常常举办“佛七”,这些活动是在培养和熏习正知正见。如果听闻正知正见的时间少,肯定敌不过邪知邪见。

———所谓“多一间寺院,就少一间监狱”,一位高僧能保一方平安,一个道场若能推动正法,灾难也就自然免除。

———世间法是会变的,而佛法却永远不变,因为真理与智慧是永恒的。出世间的第一大福报是明心见性,而读诵大乘经典,就是为此打基础。

———世间法和知识,不时要更新和淘汰,因此学得很累,而佛法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学佛很快乐。

———世间法是用脑过度,而佛法则是用心不用脑,因此能生欢喜心,所以学佛不要做非心的奴隶。

———平常心是道,平平常常才是真;可惜我们的心,却常常处于不平常。

———心清净、善良,灾难就会减少。由于我们的心充满贪嗔痴,不停地向地球发出不良的讯息,地球发出来的回报,一定是不好的。

———心不平静,就容易被境界所转。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要如如不动。

———应当让心转境,而非任由外面的境界,牵转我们的心。

———要用智慧,而非用情绪或情感解决问题。学智慧,要有清净心,而学知识,却不需要清净心。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而知识却有其局限性。

———智慧能断烦恼,而知识却不能,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

———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是“火宅”,不值得留恋,但是,我们因为麻木了,不知道火宅的痛苦。因为生生世世都把“假”的看成“真”,把“真”的迷失了,所以才会在六道轮回。

———世道越来越坏,越来越让我们感受到佛陀所说的“五浊恶世”。之前只听到肉类中毒,如今,空气污染,蔬菜也中毒,因此,这个世间不值得留恋。

———六道轮回从“我执”中来,放下我执,六道也就没有了。学佛就是要年年淡化我相,因此,学佛就是放下自己。

———学佛不论多久,都要保持初发心,永远都要“佛在眼前”,而非“佛化云烟”。因此,对于佛陀所说的,坚信不疑非常重要,深信佛陀所说的真相,就不会生起退转心。

———要有恭敬心,真诚心和好学心,如此学佛,才能得利。学佛修行一定要老实,不能求快,否则很容易被魔与怨亲债主抓住把柄,没法成就。

———学佛的人,这一生只是尽义务,不享受权利;我们要看来生,来生得大利,成佛成道,那才是最重要的。

———佛本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福报最大,佛都不眷恋,而要选择出家修行成佛。我们何必还要做转轮圣王呢?

———学佛要背尘合觉,而非背觉合尘,如果跟着感觉走,肯定六道轮回。

———除了业障重,因为恭敬心和真诚心不够,所以我们听法也不能开悟。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听了就信,而我们,听了还有怀疑,所以难有成就。倘若没有恭敬心,学佛只是学佛学常识而已,无法了脱生死。

———佛学是内学,修行是修自己,打败自己,而不是管别人,打败别人。整个佛法,也是在消业障,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学佛之后,凡夫只有我一个,别人都是佛菩萨,就如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要“礼敬诸佛”。

———佛菩萨所到之处,令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佛菩萨没有搞对立,没有自己丝毫的意思,而凡夫的意见则很多,包括我贪我见我慢我痴。

———学佛是从减少欲望开始,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钞票永远少一张,屋子永远少一间。学佛也是从知足开始,当下就知足,不是等到有了一百万才知足。

———学佛,要先发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如果对于娑婆世界还有眷恋和抱怨,不仅无法生起出离心,更难发出菩提心。

———发菩提心,需要长远心和长时间。世间人获博士学位,至少需要廿年,而学佛得道,需要更长的时间熏修,不是短时间就能得道的。

———学佛一定要端正态度,如果学佛没有受用,一定是心态出问题,就如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学佛之后,我相淡薄一点,人相对立少一点,为众生服务,而众生也包括我在内。集体好,个体肯定跟着好。

———学佛是“解”难“行”易,“解”有力量,“行”就自然有力量。我们要先“信”,接着求“解”,然后去“行”,如此学佛才能受用和得利。如果只是“解”而不“信”,是不能帮助我们了脱生死的。

———佛度有缘人,所谓“有缘”,就是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说的都是“真实语”;如果不信佛所说的,佛就很难度化。

———学佛是真了解自己,若不学佛,所谓的“了解自己”,都是扭曲的。

———学佛要能让别人见到你有好的转变,不能只是嘴上说而已,遇事要能如如不动,不生烦恼,不容易生气,平时要能看破放下。

———学佛之后,如果“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如果“能说又能行”,乃国之宝也。

———学佛一定要修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学佛不得利,一定是没修好六度波罗蜜。

———不学佛,因为不了解 事实真相,就一定会继续造业,没完没了地搞生生灭灭,在六道轮回。

———不学佛的人,以为“名闻利养”都是正常的,而学佛修行的人,放下“名闻利养”,却被视为不正常,真是颠倒真相。

———学佛才知道世间是虚妄的,才知道人生真的是一场梦。

———学佛之后,知道如何用清净心,过日常的生活,心无所求,随缘去做,就会自然减少“求不得苦”。

———学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满足于人天福报,要往上提升,求生西方净土,那才是最究竟圆满的。

———学佛之后要明白,不能带走的(包括名闻利养),我们一定要放下,能带走(佛法),我们一定要用功精进。

———来到佛堂学佛,不是为了求平安求健康,而是为了学佛做佛,就像六祖慧能一样。如果要求健康和平安,世间的医生和善知识,都可以教我们,我们不必麻烦佛菩萨。

———学佛之后,明白人道与天道都还不够好,还有更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就像我们不要做这个国家的公民,要移居到其他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学佛不清净到极处,念佛也不能成就,以轮回心学佛,得到的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现在是末法时代,法弱魔起,我们能来学佛,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善根福德有信心。

———佛法可比喻为太阳,太阳出来时,一定先照高山,接着平原,之后才是低谷。所谓的高山,就是善根福德深厚者。

———初学佛者,不要先介绍他们读《金刚经》,以免他们以为佛法只讲“ 空性”。

———学佛要有成就,就要老实依教奉行,要放下。学佛还有烦恼,是因为还有分别执著的心,分别执著减少,烦恼也跟着减轻。

———别人送烦恼给我们,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如此烦恼肯定减轻。

———我们还是凡夫,还没开悟,一定要对佛陀所说的,依教奉行,就像一两岁的孩子,一定会相信父母所说的一样。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佛弟子也应向佛陀看齐,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做事要欢欢喜喜,不计报酬,如此修行是不会吃亏的。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每部经典,都能帮助众生成就,因此都是第一。作为佛弟子,我们就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和经典,绝对不能自赞毁他,落得谤佛谤法谤僧的下场;因此,我们要学会随喜赞叹别人所学的法门和经典,千万不要有门户之见。

———佛所讲的,不是世间一般绝顶聪明的人所能讲的。

———佛教被一些人误会,佛是不吃亏的,吃亏的是误会和诽谤佛的人,真理永远是真理。

———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佛法的忍,是看破放下,和世间的忍,是不同的,并非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所谓“一门深入”,是指“行”门,“解”要多门。读了《金刚经》,不读其他经,并非“一门深入”。

———我们还是凡夫,学佛是要用佛法对治世间法,放下世间法;成佛之后,连佛法也要放下,因为那是本性自有的。

———有首歌叫“跟着感觉走”,其实就是跟着“贪嗔痴”走,肯定会堕落三恶道。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还没有正确的知见,那些感觉都是“贪嗔痴”。

———世间的一切,包括贪嗔痴,其实都是在勾引我们,诱惑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停止这些诱惑,一定堕落三恶道。

———要敢吃亏,吃亏是福;不吃亏,爱占便宜的,现在都已经蹲监狱了。

———做了好事,不要居功,连“做好事”的念头,也不能有;佛菩萨帮助众生,因不着相,所以不生疲厌,这就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菩萨修行不着相,因此所得福德比我们凡夫多。凡夫是着相布施,因此福德不如菩萨。

———着相一定不能见性,所以不要迷在生生灭灭的心。我们所要找的真心,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心里面,不生不灭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心”善,“行”就自然跟着善。倘若所作所为,让别人受苦,比如吃众生肉,就不是善了。造了恶,又要吉祥如意,怎么可能呢?

———心善,能让我们相貌庄严,因此,我们要多行善,心就自然清净,相貌也跟着庄严,而不需要去花钱整容与美容,美容与整容都是靠不住的。

———捐款做善事,还不如在佛门作义工,做慈善还是会在六道轮回,但是,我们可以随喜赞叹;帮助众生出六道,这种事情没人做,佛在做,我们也跟着佛做。

———自私绝对不能自利,如果自私能自利,因果就没有了。如果某人自私,还能荣华富贵,那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报还没享完。

———不断恶修善,哪能开悟?要做很多善事,把业障消掉,才能开悟。了凡四训教导我们,要做一万件善事,才能改变命运,而学佛开悟,则要做更多善事。功夫到了,水到渠成,佛菩萨一定会加持。 下手处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断恶修善,福至心灵,看佛经,就容易明白理解。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是“散男子,散女人”,而非经典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

———所谓“不生不灭”,是指自性里面,恶法不生,善法不灭。

心灵的世界作文

心灵的世界范文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感想初中

金刚经卷一百零六原文阅读

同读本愿经与金刚经会有矛盾吗

岛上书店读书笔记1000字

游记作文-游锦绣园

人生与佛缘诗歌

《金刚经》的空理

佛茶与诗歌介绍

金刚经一滴
《金刚经一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刚经一滴(整理10篇)】相关文章:

你有多重要阅读答案2023-04-23

林正刚经典正能量语录2022-05-05

里约大冒险2观后感2022-08-21

孤独的修行作文2023-07-28

团结有多重要作文2024-05-17

礼仪服务有多重要2023-03-20

《金刚经》的目的2022-11-27

爱情公寓4曾小贤台词2022-05-07

《金刚狼3:殊死一战》观后感1000字2023-05-26

《金刚狼3:殊死一战》观后感2024-01-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