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时间:2023-12-22 07:44: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9篇)由网友“sdfl8s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1:《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湘夫人》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0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背景介绍 :

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温馨提示:先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在原文标注拼音,再完成下列题目,加以积累。)

北渚(         )   眇眇(       ) 愁予(      )  搴(         )  兰橑(        )

汀(          ) 联袂(        ) 庑(    )门   褋(          ) 擗(        )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划出疑难语句,勾画重点字词,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帝子降兮北渚                           (2) 目眇眇兮愁予

(3)袅袅兮秋风                           (4)鸟何萃兮蘋中

(5)与佳期兮夕张                         (6)荒忽兮远望

(7) 观流水兮潺湲                          (8) 疏石兰兮为芳

(9) 遗余褋兮醴浦                          (10)聊逍遥兮容与

(11) 罔薜荔兮为帷                         (12)擗蕙櫋兮既张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全体齐诵课文。

2、小组内每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3、整体感知: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写法探讨:

1、本诗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请同学们品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起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此诗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

3、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的诗歌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喜欢运用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本诗的第三段就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 你如何理解屈原的这种香草美人情结?

(二)主题探讨:

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小组齐诵诗歌。

2、小组内两人一组,互相抽查,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附:《湘夫人》参考译文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拿来白玉镇压坐席,摆开石兰芳香四散。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有杜衡草缠绕四边。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谢一彰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2:《湘夫人》导学案 (高二选修)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课前独学(A级)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生平以及《九歌》、《楚辞》的介绍见教材58页。屈原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疏远,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课件展示放逐行程图)都城郢被秦将白起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其它特点见58页教材“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其它介绍见注释和相关链接)。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字音辨析

眇眇 (    )    袅袅(    )     罾 (      )     裔  (    )

麋鹿(     )   搴(      )      薜荔(     )     门楣(    )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设题依据:高考考纲“概括文章内容”)

2、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概括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3、诗歌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朗读这首诗,探讨诗歌的主题。(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检测巩固:

1、名句默写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袅袅兮秋风,                    。

,  播芳椒兮成堂。

白玉兮为镇,

,聊逍遥兮容与。

合百草兮实庭,                     。

四、拓展阅读       爱情的绝唱--《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岁月已晚啊谁能让我永葆花季?

五、学后反思 :

陈春玲

篇3:《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0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重点难点预测】: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诗歌,正音。

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绰约chuò

2、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大意。

3、、词语释义

①承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萦纡:_____________          ④天旋日转:_________________          _

⑤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⑥参差是:_______________

⑦叩玉扃:_____________        ⑧逦迤:__________

⑨寄将去:_______________      ⑩连理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顾①君臣相顾尽沾衣 ________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①东望都门信马归 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__________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

(3)绝①此恨绵绵无绝期 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①千乘万骑西南行 __________________②西出都门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穷碧落下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春宵苦短日高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颜料或染料。

②可怜光彩生门户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同情。

③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④云鬓半偏新睡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⑤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热情而周到。

六、特殊句式

①一朝选在君王侧 被动句    ②不见玉颜空死处 省略__③上穷碧落下黄泉  _省略

④其中绰约多仙子  __倒装_____⑤行宫见月伤心色  倒装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2、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分段 起 止 段 意

第一部分[ 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 宗的专宠。

第二部分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第三部分 “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部分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2、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 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 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4、“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5、讨论诗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

唐明皇:荒淫误国而忠于爱情的君主形象   杨贵妃:妩媚恃宠、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

6、讨论诗歌典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写爱情的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内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与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

3.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抒情成分浓厚,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见系统集成1-4小题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谢一彰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4:《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      ,号          ,        人,宋代      、      、      、      、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      、弟弟      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       、       ,宋代       、       、       、       、       、       ﹚,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         、         、         。

二、传主简介: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闾(     )里        谪(      )居     陈慥(     )        著(     )帽

矍(      )然       奴婢(      )     岐(     )亭       精悍(     )

勋(     )阀(     )                    傥见之欤(        )

四、解释加点的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3、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知识梳理】

一、阅读课文,完成1-6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纵马奔跑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6. 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二、合作探究

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课堂练习】

有人说:这篇小传是苏轼“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作品或别人写苏轼的作品谈谈你的理解。(写在纸上,小组交流)

【课后作业】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3、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环堵萧然

4.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肖子罡

[《方山子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5:《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重点: 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 )   踰矩( )  盍各言尔志( )   轻裘( )       曲肱而枕( )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4)知者动(      )

(5)饭疏食、饮水(      )

(6)克己复礼为仁(      )

(7)戒之在得(      )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五、练习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五十而知天命

C.可谓好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        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        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          长:总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请事斯语矣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好学也已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亦将有感于斯文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上“公治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以上“季氏”篇)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闻子之志      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C.回虽不敏        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

2.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②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③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① 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杨育馨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6:《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0-22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重点难点预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拟行路难》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6、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习《蜀相》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3、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多次地烦劳。“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6、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

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

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

谢一彰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7:《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 “知人论世”。

3、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重点难点预测】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朗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并解释。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江边-------山中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

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2、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3、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

五、当堂检测

背诵此诗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扬州慢》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蓝 维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预测】: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淳熙(        )   初霁(        )    荠(        )麦        怆(        )然       自度(     )其曲

黍(        )离    窥(    )江        戍角(        )       豆蔻(        )

2、解释加点字词

夜雪初霁:             丙申至日  :            荠麦弥望  :              则四顾萧 :

寒水自碧  :           予怀怆然  :                因自度其曲 :              淮左名都 :

解鞍少驻初程 :         自胡马窥江去后 :        清角吹寒  :                 杜郎俊赏 :

纵豆蔻词工 :              算而今重到须惊 :          念桥边红药 :               渐黄昏 :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初步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一)小序解读。   学生朗读词前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3、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惊”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谢一彰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8: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陆游(1125-1210),字____,号____。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

(1) 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 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解释字词

①书:____;愤:____。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四、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五、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书愤》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务观   放翁  爱国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气:豪气

教学过程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侯晓旭

篇9:两度羊肠坂、汉家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赏美文 两度羊肠坂

无疑,《苦寒行》的羊肠坂要险峻得多。我暗自决定,早晚要去看看它。

这一回,我们的出发地是安阳,距太行山只举步之遥。

太行腰部的崇山,沉默地立在右手。白陉,太行八陉之一,南北太行的身上拦腰裂开的一道缝隙--它穿越所谓表里山河的太行外壁,通过长冶壶关,把晋东南的富庶一隅,与外界连接起来。

仅仅转了三四个弯子,我们便被重山叠岭围困。回顾安阳平原已不可能。我不断回头,只见自己身置山腹,一面山如一面壁立屏风,遮断前方来路。四面悬崖如十面埋伏的铁桶阵,看着人心忐忑。

山峡转到狭窄处,左右就望不见巅顶,前后多是秀丽的独峰;而几转出来,到了山间开阔处,路左或右,就一字排列着巍峨的断层山壁,那时猛然懂得了什么叫“铜墙铁壁”、什么叫“巍然屹立”。那些汉字的概括,字透纸背,闻声见景,一字定音,使人感慨得无以言语!

蜿蜒行进在这裸露的地质中,人只顾联想壮观、沧桑、巍然、雄峻--唯这些词汇分寸准确,但又正是它们无力传达。

谁能苛责呢?揭示大自然的能力是困难的,解说造物主的意欲更是困难的!

我们从林县附近的白陉入山,渐渐在七里栈达到佳境。看见了路左的山石上,已经刻着羊肠坂的地名。都说是曹操争雄河北兵向壶关,走过了这条路。他在山之奥腹,感到了孤单和一己的微渺,写下的《苦寒行》里,暗示了一丝细腻的敬畏。这很罕见,无奈被其他秀作遮蔽,它没有那么脍炙人口。

终于看见了羊肠坂。

果然这一处与碗子城气势不同。不是路边刻着的曹操诗,更不是敷衍出来的十八盘--羊肠坂给人的振聋发聩,是它沿着涧水开凿断壁的石头栈道。

在不断的石崖矗立中,一侧石壁上,开凿着一条牛车道。它时窄时宽,或坍塌或整齐。石栈道上,青苔泉水,涂着阴凉的绿色。一条曲折的蓝天在天空引领着它,攀向避不开的、太行主脉上的山口。由于山体太厚,纵深迴绕,那个山口的位置--若是在西北诸山它被称为大坂--还在遥遥的前方。

车轮刷刷,驰走无声。心里不确定地掠过什么念头。像是悔意,又像觉悟。一首《苦寒行》就像它描述的山,因为朴实而未能流传。我们一路寻觅见识,又一路抛之身后,不肯在山野深处住下。

如今到处都是光滑油路。古代的旅途,在这种路上不能再现。次日从太行南缘出晋。车过两省边界时,远远地,又一次看见了那扣着一个小小石碗的羊肠坂。

公路与板道分开了。我注视着并行的羊肠。它也气派不凡,石城守着太行的南口。路上的同道都是山西的煤车,扬着煤灰,哼哼着重重碾过。我明白,一趟越冬的散步,又结束了。

【课内挖掘】

本课的两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

【课外应用】

请你以“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人如水中之鱼,游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命运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微微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中停靠着的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记载着它们的伟大,传播着它们的精神。让记忆的洪流为那些伟大的心灵作证,让真正的伟大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依旧记着邰丽华那无双的舞姿,于胳膊间勾勒出生命的华美,那一刻她的倔强与坚定写满了脸颊,她的意志与不

屈,被写进了关于人坚强意志与不屈信心的记忆中去;依旧记得越战时美国士兵汤普森面对战友对无辜平民即将进行的屠杀所做出的感人壮举--他将自己的枪口指向战友,大声宣读他会让后人铭记的一句:“谁敢杀死他们,我就杀死谁!”记忆在那一刻被放进所有人的心灵深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真正的伟大。

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老去。秋风萧瑟,卷起枫林的片片生灵,每一片枫叶“都会有其最终之归宿”,正如乔伊斯所说。每拣起一片叶子,细细观察它的脉络,你都会发现它与其他叶子的不同之处,因为它们各有各记忆深处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它的伟大,每一片叶子都有其撩人心弦的地方,也许这便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最本质所在呢。

时间像远方暴虐的风,吹倒树木,吹散尘沙,但却永远吹不断人心与记忆之间那根永恒的线。正如一个孩童身上的胎记,一旦印上,便将随你永生。

“人会老,心不老”,徜徉在人世久了,总会感到一丝空虚,这时,请翻开你的记忆,品尝往事艰辛,给心灵放个假,也是对即将前往的地方作一番展望,将自己的人生用记忆串联起来,会让人生更有目标,充满真诚的喜悦。

守住你的记忆,让人生在记忆的海洋中体味伟大,体味永恒的精神。

守住你的记忆,让生命在记忆的道路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攀上更高的山峰!

经常翻翻你的记忆,为自己的生命护航。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pái huái) 斗笠(lì)

摒弃(bǐnɡ)   甲壳虫(ké)

B.深邃(suì)   梭镖(biāo)

友谊(yǒu yí)   撂挑子(liào)

C.肖像(xiāo)   剥削(xuē)

慰藉(jí)   踏莎行(shā)

D.橱窗(chú)   押解(jiè)

余晖(huī)   留言簿(bù)

解析:A项,摒bìnɡ,壳qiào;B项,谊yì;C项,肖xiào,藉jiè,莎suō。

答案:D

2.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楼,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这是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

B.在星光下,狮子轻嗅身穿彩衣的流浪者,充满了好奇与关怀,可见宇宙生物之间的关系除了为生存的厮杀之外,也可能并且可以发展到这样一种春风化雨的境界。

C.当受到领导批评,朋友之间意见不合,好心帮忙却被别人误解时,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郁郁寡欢,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面对生活。

D.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解析:A项,“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B项,“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C项,“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D项,“尽善尽美”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

B.我看着这些发黄的卷了边的著作,和各种文字的密密麻麻的手稿,看着墙上大段的书稿,还有规格大小不一,出版时间、地点不同的各种版本,一种神圣的感觉爬上心头。

C.德国人很喜欢运动,快速散步、踢足球、登山、马拉松,等等,通过消耗身体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D.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以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阅读,并且来自自身的直接经验。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第二个“大多”后加上“是”;C项,语序不当,将“快速散步、踢足球、登山、马拉松,等等”移至“通过”后面;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并且”改为“更”。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________,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________,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________,所以又称之为“中和”,________。________,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了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④⑤③②① B.③⑤①②④

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②①

解析:③句的“和谐不是”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只有④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③⑤①②④。

答案:B

5.下面对《汉家寨》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B.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

C.文章还写了戈壁滩上的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下文的抒情起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D.“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解析:不是过渡作用,而是铺垫作用。

答案:C

6.下面对《特利尔的幽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众不同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奇的观点。

B.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

C.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D.本文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但是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解析:“与众不同的认识”“新奇的观点”不当。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从“从留言簿上看,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到“如果我们还是那样封闭下去,将要重蹈大清帝国的覆辙”,回答7~9题。

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习惯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不会思考。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必然带来悲剧。

8.“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生动地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什么理论,只有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才有意义。邓小平以革命家的魄力破解了萦绕中国人民心头多年的问题,深入浅出,将一个神圣而抽象的问题一语点破。

9.“从留言簿上看,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看到这句话,你有何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中国人而言,来德国访问马克思故居,就像是一次朝圣之行,一次圆梦之旅。这个寻找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有利于对上一辈“马克思拥护者”的理解和继承。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0~12题。

从“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到“⑥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原文见课本)。

10.这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部分写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苍凉雄大,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11.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部分极写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辽阔、苍凉、沉寂,为下文写那一老一少做铺垫,同时也反衬汉家寨人坚忍顽强的精神。

1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对汉家寨的一老一少两个人物,文章正面描写很少,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并非着意刻画两个人物形象,而是要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走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可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逐一分析得到答案。

答案:CD

14.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信息概括题。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一个率直、朴实、开明、尊师重道的老范跃然纸上。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15.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时要先理解题目中所给句子的含意,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这是他对自身际遇的深刻体验,他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真正感受到了“不亦乐乎”。

16.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答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再答出不同之处。

答案:性情气质相似: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精神困境根源不同: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四、创新语用

17.请在画线处填入梁衡最后总结的话。(不超过30字)

梁衡指出,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这块喊得够高、够响。然而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文化被更多地赋予了市场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这个精神内涵。文化对社会有教育教化作用,但是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似乎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经济价值,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作用

18.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方法总结如下:①整体理解,就是明确画面的构成要素。②抓住细节,突出特征。③读懂要求,找准陈述对象“地下老旧管线管理”。

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

侯晓旭

[两度羊肠坂、汉家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陆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大铁棰传》 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平凡的世界》导学案 (高二)

《红楼梦》前五回解读五1 导学案(高二选修)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创新设计(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意大利蟋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铁椎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现当代散文鉴赏(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9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2022-04-29

教学微型设计之《临江仙》(选修教案设计)2022-04-30

红楼梦前五回读书笔记2024-02-02

春酒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教案设计)2023-11-06

《菩萨蛮》 教学案例(高二选修)2023-08-09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2023-03-11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023-05-0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023-06-01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高二选修)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