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推荐10篇)由网友“per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全诗诗人李贺用华丽的词藻,巧妙的比喻,引经据典,使演奏的场景跃然纸上。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箜篌( )( )女娲( ) 神妪( )根蒂( )
跻攀(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啼竹( )
泣露(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露脚( )昵昵( ) 跻攀( ) 泪滂滂( )尔诚能( ) 置我肠( ) 未省听丝篁( )(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四.小结延伸: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
五.课外赏读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概述各联的内容
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
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
4.听者感受是:
5.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预习(1.)(2)(略)
(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四.小结延伸: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五.课外赏读
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3.如听万壑松。
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篇2: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箜篌( )( )女娲( ) 神妪( )根蒂( )
跻攀(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颓不流( )中国( ) 啼竹( )
泣露( ) 融冷光( )动紫皇( )逗秋雨( )
神妪( ) 露脚( )昵昵( ) 跻攀( ) 泪滂滂( )尔诚能( ) 置我肠( ) 未省听丝篁( )( )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四.小结延伸: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
篇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高二选修)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能力目标: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 (1)诵读涵咏; (2)知人论世; (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充分预习文本,完成下面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 )箜篌( )( )女娲( ) 神妪( )
根蒂( ) 跻攀( )喧啾( ) 丝篁( ) 遽止之(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 ) 颓不流( ) 中国( )
啼竹( ) 泣露( ) 融冷光( )
动紫皇( ) 逗秋雨( ) 神妪( )
露脚( ) 昵昵( ) 跻攀( )
泪滂滂( ) 尔诚能( ) 置我肠( )
未省听丝篁( )
3.翻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合作探究】
1. 诵读展示全诗。
2.小组探究。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除了正面描写音乐,更多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找出诗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声音的?
【拓展训练】
阅读课后韩愈《听颖师弹琴》完成下题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课堂小结】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
【当堂检测】
(一)、课文练习
1、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 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B.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香兰笑”虽写兰花之笑,实写兰花欲哭之笑,与前面带露的芙蓉表达效果一样,表示乐声悲抑。
C.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D. 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2、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 这首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 诗歌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名句默写
(1)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是: 。
(2)女娲炼石补天处, 。
(3)吴质不眠倚桂树, 。
【课后作业】
1.默写全文 。
2.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300字左右),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在作文本上。
未央
篇4: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中“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
2、把本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语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并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
把本首诗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赏析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比较法
自主模块: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其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m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二、背景介绍: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李贺此=9=-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而是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
三、阅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2、反复阅读,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音乐。
3、背诵本首诗。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张高秋:_________ 空山凝云: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昆山玉碎:___________________ 逗秋雨:________
合作模块:
一、诗歌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这样写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作者在二、三两句写乐声采取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三、分析诗歌中的五、六句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乐声的,且各具有什么特色。
四、本首诗从第几句诗开始到第几句诗结束写得是音响效果?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去描写音响效果的?又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
五、赏析“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逗”字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于阁夜无眠时的所闻所见所想,从寒宵到五更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山川雪夜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到个人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体味,也有对客居天涯、老病孤舟的飘零自伤;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拓展练习:
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鉴赏]
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也写过一首《听颖师弹琴歌》称颂过他。韩愈这首诗 ,大约作于元和十、十一年,这是一首描写音乐形象的名作。全诗可分为两大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所弹奏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 ,琴声显得轻柔细碎 ,音调缠绵宛转,好象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他们在切切私语 ,卿卿我我地谈着、笑着、倾诉着。“相尔汝”,尔、汝皆第二人称,都是你的意思,这样互相称呼,表示很亲昵。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这两句对琴声十分的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不仅听到了“昵昵尔汝”之声,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亲昵的情状,把人们引入到琴声的意境中去。
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 ,音调陡然一变:“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刹那间,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象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却又是:“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达随飞扬”,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象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象那柳絮随风颠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 ,却又“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时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 ”,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 ,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已是“畏途f岩不可攀”,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 。情景真是惊心动魄。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失势一落千丈强”,好象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听琴的感受。这一大段是说:自己虽然不懂音乐,可是听了颖师的弹奏,一直坐立不安,眼泪湿透了衣裳。不禁急忙止住颖师,请他不要再继续弹下去了。“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就是说:你的弹奏本领太高强了,直使我的心时而如火热,时而又如冰寒。我的感情剧烈波动得再也禁受不住了。乐曲还没有演奏完,诗歌却告结束。真是飘然而来,又戛然而止。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这首诗先用一连串贴切、生动的比喻,描写音乐形象,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并以自己感受之深,加以赞叹。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使用这种写法,更能增强感染读者的效果。
篇5:李凭箜篌引 导学案(高二选修)
合作模块
一、“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三、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灸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四、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五、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拓展练习
见“中学教材全解”第121页
虞美人 答案
朱华
篇6:《李凭箜篌引》 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李凭箜篌引》 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感受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分析诗歌美妙的原因,感受李贺对音乐描写的独特手法,同时比较一下李文与白文的不同。
二 自主学习展示
三 合作交流
1 说说你欣赏的语句及原因
2 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的美妙上面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A 开篇写吴丝蜀桐 仅仅为了表明箜篌构造的精良吗?
B 开篇即从乐器,声音写起后推出主角,为什么?
C 听众云集 身份多样,真的有这么多的.听众吗?这些听众怎么来的啊?
D 直接写音乐的只有两句,其他句子是写什么啊?
3 尽管都是描写音乐,都享有盛誉,李诗与白诗有何不同?
四 拓展探究
1 对于难于描写的音乐,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体会了?
2 听一首乐曲,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你所听到的。
五 归纳整理
1 可以整理你的收获,疑惑。
2 可以记录你的感受
六 课堂检测
1 背诵这首诗歌
2 见学研案
七 教学板书
李凭箜篌引
写作特色 侧面描写 想像奇特,神话色彩浓郁 开篇先声夺人
比较阅读 描写角度不同----李多侧面 白多正面
风格色彩不同----白诗作者与奏者情感相融
陈晓妹
篇7:李凭箜篌引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深秋天气。)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江娥: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死后,她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素女:传说中的神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美妙的乐声使得笼罩着长安城的寒气也被消融了。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吴质:即吴刚。“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作者简介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1、李凭,宫廷乐师,著名宫廷器乐家。关于他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篇8:李凭箜篌引感情
李凭箜篌引感情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下面来赏析下李贺的古诗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
第二部分(5、6句):正描乐声
第三部分(7—14句):侧描音乐效果
第一部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部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部分: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篇9:李凭箜篌引主要内容
《李凭箜篌引》全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版本一
篇10: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200字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0卷第1首。
李凭箜篌引
唐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李凭箜篌引赏析200字一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 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 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 ,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李凭箜篌引赏析200字二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 描写音乐的诗句
★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李凭箜篌引语境式默写2023-02-14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以及原文2024-02-17
《李凭箜篌引》唐诗鉴赏2022-08-16
李凭箜篌引赏析2022-08-07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2022-05-08
《李凭箜篌引》的原文与翻译2022-04-30
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2024-03-12
《琵琶行》课堂实录2023-02-11
“诗鬼”李贺与他奇诡的诗2023-08-28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2024-02-02